高职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2022-04-18

摘要:高职课程与教学改革工作在近十年中进行了如火如荼各项研究和成果,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准确理解和应用上,有很大的突破,也有很多不足和误区。在此背景下,以《民航服务心理学》为例,谨希在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和细节的实践探讨,也即是对高职课程的教学设计做一个范例性的展示,供研究者们指正共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课程教学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篇1:

融合信息化技术的高职课程教学设计的现状与研究

[摘           要]  信息化技术已经逐步融入高职课程教学设计中,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对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高职组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的作品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和解读与信息化教学课程设计相关的学年、教材、标准和学情的数据。研究发现实施信息化教学最好的时间阶段是在大二;国家级规划教材占有主导地位,信息化教学设计服务于教材,是对教材的补充和完善,以国家级规划教材为核心能够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共用和共享。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现状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    键   词]  教学设计;信息化;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大赛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十九章中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1]。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都把信息化作为激活职业教育的一剂良药。全国各省都开展了信息化教学的改革,推廣信息化教学平台,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大赛,鼓励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化技术成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支点。通过收集和整理各省高职院校教师所做的信息化教学方案,统计和分析相关的特征属性,对融合了信息化技术的课程教学设计的现状进行研究与探讨。

二、信息化技术在课程教学设计中的特征体现

在教学设计中,信息化技术具备三个突出的特征:广泛性、科学性和反馈能力。

在广泛性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硬件成本的降低和网络资费的下降,高职学生的智能手机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学校机房的配比率也在不断增加,人和物都保障了信息化教学能够在更大规模的范围内运用。信息化技术在课程中的运用也是由点到面,由面到立体,从课内拓展到课外,使教师的教学设计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共享,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和演化能力,能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

在科学性方面,教学数据收集更加简便、精确和实时。通过统计分析,甚至是机器学习等更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将数据转换出来的信息能够更加客观和真实地反映出教学状态,将一个有“经验”的教师转变成一个具备“科学”教学能力的教师。

信息化的概念中,其中一部分指的就是“反馈”。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得好还是教得坏需要等教学过程结束后才能够得到结果,信息化技术正好能够弥补这个难题。通过碎片化教学、在线测试、在线问卷调查、在线论坛、社交网络等数据收集,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行为,能够快速反馈给教师,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及时调整与适应。

教学设计的信息化需要根据专业的特点,结合职业岗位的需求,以学生为主体,合理运用信息化技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使职业教育提升到新的阶段。

三、课程教学设计分析

根据历年大赛评分指标的特点以及大赛作品中教学设计的特点,从获奖项目中提取“专业大类”“学生年级”“教材类型”“教学标准”和“学情”五个特征属性进行分析。

(一)专业大类分析

大赛每年的专业大类都有所不同,2016年参赛的公共基础课程2组,专业课程6组。从获奖的数量上而言,前三名为“职业素养与就业创业能力”“文化艺术大类”和“装备制造大类”。通过对比各大赛组的获奖百分比。在所有获奖作品中获得一、二等奖比例最高的依次是“装备制造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和“公安与司法大类”。可见“装备制造大类”是获奖数量最多,且获得高层次奖项数量最多的一个组。在大赛装备制造大类的组别中,主要是“汽车制造类”“自动化类”和“机械设计制造类”等。相类似的这些专业,对实习实训的场地要求高,设备昂贵。对使用信息化技术降低教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有非常迫切的需求。同时,这些专业的行业标准和岗位划分非常明确,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技术手段,容易积累,便于推广,运用于实际教学有先天的优势。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针对的学年

这里的学生年级指的是三年制高职,以年为数据记录的单位。统计大赛信息化教学作品在学生学习的那一年开展的。根据大赛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高职课程开课要求,专业组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大部分集中在“第2学年”,该学年是高职学生正式进入专业核心课程学习的阶段。信息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有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1)学生具备相关知识储备;(2)学生具备信息化学习能力。通过大一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大二的学生具备了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掌握一些信息化技能,适合于开展信息化教学。公共课程“数学”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主要集中在“第1学年”,这是由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决定的,“职业素养和创新创业课程”则贯彻整个高职的学习阶段,其作品在三个学年内都有。

(三)教材分析

大赛作品中包含对教材的选择,对教材的使用方法有如下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教材为主”;另一种是以“教材为辅”。以教材为主的方式是根据教材的章节或者是项目次序来规划课程,根据教材所授内容选择信息化技术和手段。以教材为辅,是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课程大纲、岗位需求或者是相关的国家文件为主,设计课程授课内容,教材作为辅助的教学资料。

在教材的选用上,“国家级规划教材”占比最多。其次是“自编教材”,大部分自编教材在大赛作品中是作为辅助教材使用的。“行业专家教材”指的是由行业组织或者是专家编辑写的教材。“普通教材”主要是“职业素养与创新创业课程”选用的。“其他”教材指的是数字化教材,这类教材也是作为辅助教材使用。从教材的选用上看,“国家级规划教材”的教材内容与信息化教学的课程设计息息相关。

(四)教学标准特点

教学标准是进行课程设计的核心,是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依据。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教学标准可以分成九类,“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是由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编写的,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安排上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 “课程标准”“岗位标准”“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是信息化设计制定教学目标的主要依据。“国家标准”“职业资格证”“相关文献”和“技能大赛”用于对教学目标进行补充。

(五)学情分析情况

学情是指对学习效果有影响的学生信息,通过收集大赛作品中学生学情方面的信息,能够反映出我国高职学生的普遍情况。学情分为优点和缺点,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整理数据。

优点主要集中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基本技能、热爱动手和实践操作、具备信息化学习能力以及信息化技术、适应新型教学模式、思维活跃,热衷社交网络。

缺点主要集中在:学习方法不正确,知识零散不系统、抽象思维能力弱、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目标不明确、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弱、实践经验不足、规范操作不足,安全意识不够、规范操作不足,安全意识不够、故障排除能力弱,具有畏难情绪。

从列举学情的优点上看,开展信息化教学,学生必须具备两项前提条件:(1)相关的知识基础;(2)信息化技能。从缺点上看,学生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两项:(1)学习能力;(2)实践经验。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信息化技能,灵活使用信息化资源和平台,解决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实践经验上的缺陷。

四、结语

(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时间观念”

信息化教学设计要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個环境和要素。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普遍运用到课前、课中、课后,特别是课前和课后。不同于传统的预习和复习。信息化教学的课前课后,教师和企业专家能够通过网络与学生在线上进行沟通互动,及时调整课程的运行状态以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但是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最多的课前和课后阶段却缺乏“时间”的设计。信息化教学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做到“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可以进行学习,然而学生的课余时间也是有限的,课前和课后容纳课程的数量也是有限的。一门课程在课外学习的时间也需要精心规划:学生在多长时间之内能够完成,在本学期内应如何与其他平行课程协调和互通。教师应该协助学生做好规划,以达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

(二)“信息化教”与“信息化学”信息化技能是保障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成功的关键

信息化教学设计涉及种类繁多的仿真软件、社交软件、数字资源和教学平台,这要求教师能够熟练使用这些技术和装备。而现阶段缺乏针对学生开展信息化学习能力培养的专门课程,往往大部分学生只是具备计算机操作能力,而远非信息化学习能力。所以要完成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标,需要教师具备“信息化教”能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具备“信息化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举办2017年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通知[Z].教职成厅函[2017]34号.

[3]柏景岚.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解析:以高职组教学设计分赛项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6(12):43-46.

[4]谢晨,胡惠闵.学情分析中学情的理解[J].全球教育展望,2015(2):20-27.

[5]姜丽萍.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的误区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3):5-7,26.

[6]魏民.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1):221-226.

[7]马宁,崔京菁,余胜泉.UNESCO《教师信息与通信技术能力框架》(2011版)解读及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3(7):57-64.

编辑 张 慧

作者:王磊 谭芬

高职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篇2:

论高职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运用

摘要:高职课程与教学改革工作在近十年中进行了如火如荼各项研究和成果,主要表现在教学理念、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准确理解和应用上,有很大的突破,也有很多不足和误区。在此背景下,以《民航服务心理学》为例,谨希在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和细节的实践探讨,也即是对高职课程的教学设计做一个范例性的展示,供研究者们指正共勉。

关键词:高职课程;教学设计;民航概论

一、研究教学设计的背景

(一)高职教育的改革要求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普通高等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AD)■,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第5层次B类教育,主要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即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的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能够直接生产社会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区别于学术型人才和工程型人才)的高级技术人才,同时还要具有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知识、能力、情感等均衡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和持续性发展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实训课程比例远远高于普通高等教育,并且理论和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教学方法上,它比普通教育更强调突出的实践性。

高职教育既属于我国高等教育,又属于技术教育。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介于学科研究型和直接操作型之间的中间技术型人才。

1.在价值取向上:不仅传授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形成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能力,强调知识运用,关注现实和实用效率,但也不完全是传授和发扬经验训练,它还有高深知识的开拓性质。

2.在培养目标上:主要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根据职业岗位操作过程的基本要求来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育手段的,但不局限某一岗位,还要有更宽广深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专业复合性更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高。

3.在教育方式上:虽然也要以各个门类学科知识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要在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中以社会职业岗位为背景,以实用为主,能处理生产现场各种实际问题。同时还具有大学组织的特点,自由、自主,充分开拓学生主动性,前者更强调规范、统一和标准,开拓性非常有限。

4.在社会期望上是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教学不按学科体系而是岗位针对性。主要面向生产企业和服务管理等基层一线,但学生素质和潜能更高,发展性更强。

综上所述,对于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他们是“高技能专门人才”,是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能力的高级人才,可以说培养他们所需要的多维度能力,是高职院校更多重担和挑战的根本,也同时为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和认定是综合性和科学性的。

(二)相关研究综述发现的问题

关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文献有很多,涉及的方面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1.教学理念。高职教育以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作为教学理念,主导观点集中在行动导向教学改革,该观点是指由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来引导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和体力的统一(引自张治忠行动导向教学讲义)。行动导向教学过程是一个包括获取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做出决定、实施工作计划、控制工作质量、评定工作成绩等环节的完整的行动模式。其教学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学习辅导者和主持人。

但即使是理念和主导方向是正确的,但在行动导向教学改革中却出现了很多生搬硬套,流于形式,忽视内容和具体步骤的情况,使得学生疲于应付,成效不佳。

2.教学组织形式。大多数的观点都倾向于采用小组教学的方式,阐述了小组教学的凸顯优势以及实施之后取得的显著成效,其中非常细致地展示了严格的设计步骤和实施的方法,包括合理分组的原则、任务的制定和分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监督以及学习成果的评价。

但是,其中值得关注的机会点有小组合作教学适用的环境如时段、课程类型以及不同的课程,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成效的具体操作等都还没有给出更明确的运用方法和步骤。

3.教学方法。主要是情境教学,也即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特定的和专业职场零距离的环境进行教学,以活动为中心的项目教学。针对专业项目中每个具体的内容设计不同的实践作业,作业没有统一标准答案,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学习,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情境教学一定是高职教育不可怀疑的发展方向,但是对于如何将教材内容和职业项目结合起来,让学生既掌握专业技能,又能够不偏向重技能轻思维训练、重使用轻发展的误区,还是没能够展示出一个有参考性的案例。

4.教学评价。考核方式避免用传统的闭卷式知识考核,实行过程操作考核和综合能力测试。并且评价的主体和指标都致力于多元化:评价的主体要包括学生自评、生生评价、老师评价和行业评价等;评价的指标包括知识结构、操作技能和职业态度等。

教学评价思想和方法的更新已经在各种改革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也还是没有特别详细的步骤安排。

二、《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据以上背景,高职课程遵循国家高职教育发展要求和原则,根据到目前为止研究文献的成果基础,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的方法进行更完善更有操作性的改进,谨以《民航服务心理学》为例说明,课程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力本位化课程

学生要越来越多地承担自我学习的责任,教师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则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本体主动性,不只是保护学生的学习条件和已有的知识状态,还要对知识的结构化与序化的过程中积极提供帮助,促进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在职业情境中迁移应用。

能力本位化课程以行业企业专家为开发主体,以企业调研、能力分析表、模块与项目课程及其标准、能力考核标准为基本开发步骤,按职业活动能力培养的逻辑顺序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创设实景,教师指导学生在特定环境中完成相应的项目,注重评价学生的操作能力,即把职业能力分解为一些细小的任务、要素,通过单项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通过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它强调教学过程中小组成员的互动交流,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最终达到多产共赢。小组合作学习有着不可忽略的优势。

1.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高职学生有着文化基础较差和学习动机复杂的突出特点,那么在学习当中所表现的主要可能就是为了避免自我否定和挫败感,而采用的惰性消极学习状态,如果沿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將焦虑,课堂沉闷。而小组教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缓解了学生个体的学习压力,同时锻炼了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我的能力。

2.提高学生效力。小组合作学习所带来的轻松的氛围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更好地融入学习的任务当中,在分工合作的互动中,结合任务的要求,能够有针对性地记忆、理解和思考,丰富了个体学生有限的信息量,同时激发和拓展了学生的应用智慧,使其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3.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队合作职业习惯。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同心协力,并且任务学习中要求进行合理而有效的分工,这对于他们个性的冲突、观点的协调、社会关系的平衡和处理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都提出了挑战。

(三)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起源理论是由美国哈弗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来的。他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掘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持观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如建筑师或雕塑家的空间感强,而芭蕾演员和运动员肢体运作能力较强,作家内省智能较强等等。他将人的智能分为七个范畴(后来增加到八个):语言;逻辑;空间;肢体运作;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生存智慧。

之后,在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引导下,学者们继续发展和改进了更多有意义的研究。无论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发展研究的方向和派别,其最重要的价值是在多元智能理论方面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传统的智力测验过分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只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因此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应多元化,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培养。

因为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改变我们对学生能力的传统认识和评价,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要灵活多样,因材施教,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从高一级本科院校或名牌大学落榜,其理论知识基础比较薄弱,或多或少都存在有自卑、学习动机复杂消极、学习方法不科学等特点,而同时高职院校的老师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处身考虑学生的基础和特征,在思想上、教学上有一些不合时宜的偏见。多元智能理论让教师们形成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智力结构和学习方法,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去了解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发掘每个学生不同组合倾向的综合能力。

三、《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计划

框架:课程共历时14周,共56学时,周学时4,讲授学时和实验学时分别为28,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学时比例至少保持在1∶1。

讲授章节安排:共分六个模块。民航服务心理学基础知识;旅客的需求与分区服务;旅客的知觉与分区服务;民航服务中的问题处理;特殊旅客客舱服务;民航服务员的心理训练。六个模块的内容前后衔接,呈螺旋式上升,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知识网络联结的学习规律。

(二)教学实施

任务驱动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间隔性知识的提取,增强学生的长时记忆;游戏体验一方面提高学生兴趣,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预测的方法一方面激发学生好奇心,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理解和迁移能力;3D模拟实操给学生重复练习的机会,使其更容易获得技能;小组合作,角色扮演,采用B737-800六人制客舱服务流程实践考核。

(三)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将六个模块的比值依次递增,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成长型思维,让她们真切地感受到努力比智力更重要,从而保持积极正面的意志;采用校企生三方综合评价的方式,学生互评可以锻炼互相监督、共同学习的习惯,企业评价可以让学生体会来自行业的标准和压力,从而提高学习的动机;再者每个模块考核的时候,会根据多元智力理论,面对人才差异的现实,分层考核,梯度教学,因材施教,如将一个考核题目分为描述、举例、评价等。

四、教学设计运用的经验和总结

以上的思考和运用是在众多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行的,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已经在全国各个领域和阶层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发展,而无论是思想的准确理解,还是第一线教学环境的具体实施,都渗透和表现出我们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和步骤的一致方向,希望可以将此文思考和应用的可操作性推广,为广大本领域的同仁们提供有益的参考,更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将高职课程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改善得更加有效。

注释:

(1)祝士明.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天津大学管理学院,2006.

参考文献:

[1]马晓琨,方红彬,任淑华.浅论高职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误区与经验[J].职教论坛,2010,(14).

[2]李占军.中加荷高职教育课程与教学方式的比较与借鉴[J].职教论坛,2008,(7).

[3]李佳.论小组合作学习在高职高专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7).

[4]翰开绯.专题研讨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论坛,2009,(2).

[5]惠萍.试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与评价[J].黑河学刊,2012,(06).

[6]李菁华,杨民.以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汇报交流教学的选择与实施[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09).

[7]向丽,刘晓欢,陶济东.关于工学结合课程改革背景下高职生学习方式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2,(05).

[8]张志,杨金玲.基于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程开发及实施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04).

作者:段娟

高职课程教学设计论文 篇3:

混合式学习视野下的高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 要] 在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为例,从课程教学现状分析、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开展线上自主学习、课上系列教学活动的组织四个方面进行了混合式学习视野下的高职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 键 词] 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教学设计

随着“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教育信息化势在必行。传统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不能较好地完成整过学习体验过程。课堂教学的方式正向混合式教学[1]、翻转课堂教学等模式转变。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有效地将学生在线自主学习与教师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相结合,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育的深度融合。在该教学模式下,教师充分利用在线课程学习平台,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将以前学生被动学习方式转变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上知识内化或技能习得多元结合的学习模式[2]。

一、该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分析

JAVA程序设计课程是我校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设在大一下学期,主要学习编程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实际编程能力。该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授课方式。该课程的教学对象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由于生源多样化使他们在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方面参差不齐。开课前,教学组对所有授课班级的200多名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学生在主动学习能力方面需要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监督其尽快养成。在这样的前提下,为了不影响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必须做出改变。因此在本次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中,将通过有效可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与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改变以前的陋习,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程教学现状

从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况看,最大的问题是观念问题。即老师构建课程的方式为传统教学模式[3],学生学习方式也延续以往的传统学习方法,从而教学效果不佳。在线开放课程并没有发挥出预期价值,分析其原因主要如下:

1.学生参与度不高

由于生源多样化使学习态度及学习习惯方面参差不齐,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各式各样。由于教师所带的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无法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指导与跟踪,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形成了学习障碍,导致学生失去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2.教师教学形式单一,线上线下未能有效结合

教师将在线学习平台理解为教学内容的综合罗列。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仍以传统的讲授为主,仍强调教师的“教”,没有以学习者为中心。课堂教学模式未转变,在线学习的优势没能得以体现,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4],从而导致在线学习效果欠佳。

3.缺少有效的方法保证课前学习效果

在使用在线学习平臺的过程中,并没有有效的方法保证课前学习效果。需改变考核方式,将线上学习成绩纳入期末总评,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其次,及时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评价、督促,从而适当增加学生学习压力。

二、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过程设计

混合式教学本质上是一种将传统课堂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学,教师“教”为主体的教学形式转变为借助于学习平台,以学生“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自主地安排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教师进行引导、启发、鼓励与监督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只是一种混合式学习模式,它是课前在线自主学习和课上知识内化或技能习得两部分的融合[5]。JAVA程序设计课程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过程设计(如图2所示)。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学生利用在线开发课程学习平台完成课前自主学习。教师则利用课程学习平台对学生进行学习跟踪,并收集好学生的学习问题,及时进行评价与反馈,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指导,并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设计好合理的课上教学活动[6]。在课上教学活动中,学生搭建好所学内容的网络知识体系[7],通过参加教师设计的知识竞赛巩固所学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然后再通过拓展练习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进行拓展。最后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学习成果的分享。在课上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做好有效的教学引导,并实时完成学生学习指导,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考核。最后,对每个学生或者每个学习小组进行总结性评价。

三、课前开展线上自主学习

(一)教师活动

1.布置学习任务

通过学习任务布置,使学生明确自主学习的内容和目标要求。翻转课堂以后,学习时间发生前移,学生处于没有监督的环境中自主开展学习。这时,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是否具有趣味性、是否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就变得比较重要了。通过课堂学习形式简介,让学生将自主学习内容与将要发生的课堂学习内容之间结合起来,从而带着问题主动地自主学习。

2.跟踪学习及时反馈

学生课前线上自主学习效果,将成为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中的基础。教师在课前应利用平台数据对学生的线上学习进度进行跟踪、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评价、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指导。图3为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随堂测验学生参与度分析,图4为学生视频学习参与度分析。

3.优化与调整上课教学活动

教师通过分析课程平台,从而准确有效地把握学生通过在线学习之后所处的学习状态,并确定好重点难点的有效突破方式,对所上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优化与调整[8]。

(二)学生活动

学生利用课余自由时间完成线上自主学习。课前学生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工具,根据学习任务的要求在线观看微课视频等学习资源。学生每学习完一节课后,可以进行随堂测验,系统会自动对测验结果进行反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反馈结果适时调整学习进度。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有未能理解的疑难问题,可以通过课程平台的交流讨论环节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探讨。对于线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反馈给教师,由教师在课上通过教学活动统一解决。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上活动,在学习任务中,教师已初步展示了课上的教学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充分准备。

(三)课前自主学习效果保障体系

课堂是否能成功实现翻转,学生线上知识学习效果是基础。《JAVA程序设计》课程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如下几方面的策略来保证学生线上学习的效果。

1.考核方式改革。在教学实践中,课程组将学生线上学习效果以20%的比例计入期末总成绩。改变了原有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2.提高自主学习关注度,及时督促。教师及时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关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反馈,为他们解决好学习遇到的困难以及心理障碍。

3.及时鼓励与表扬。在线上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随时观察学生情况,对学习效果好的及时提出表扬,让他一直往前冲,让他成为榜样;对学习松懈的加以引导和鼓励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9],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四、课上系列教学活动的组织

翻转课堂中完成知识内化的关键是课上教学活动的设计,课上教学活动的设计主要围绕存在问题、目标、要点进行设计。例如,分支结构部分学生课前在线自主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方面:忽略了“=”与“==”的区别;总是在if的判断表达式后加“;”,使其执行体成为空语句;当if的执行体为多条语句时总是忘记为语句组加大括号。为解决以上三个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活动组织形式。

(一)建立课程知識网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做到弄清知识的真正含义、操作的基本方法,掌握知识的灵活应用。在课上教学活动环节,教师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建立有效的知识网络结构,帮助学生完成所学知识的内化。在建立课程知识网的过程中,复杂知识由教师总结,普通知识让学生总结,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二)闯关练习

教师结合生活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遵照由易到难的原则为学生设计闯关练习。通过抢答或者小组竞赛方式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对题目问题进行解释,实施完成后对闯关结果进行公评价。之后再次检查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对课上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强化。

(三)分组讨论

根据课题的重点与难点,结合实际生活,设计出多样化的运用问题,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探究式学习。如在“分支结构”课题中,通过课前在线课程平台数据分析,“如何完成合理的分支”是本课题的一个难点,以此引入“生活中减肥的问题,区别对待肥胖、轻度肥胖与正常”以分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轻松理解分支结构。讨论结果还可以通过“云课堂”“同屏”,实现小组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与评价,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四)拓展练习

课上通过拓展练习完成知识的深度学习与拓展。拓展练习的设计主要设计主要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参考行业技能大赛需要解决的问题与知识点考核,结合我校学生实际,设计迁移性、综合性、实践性较强的项目,以拓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相应的职业素养。

总之,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将传统的面对面的知识传授方式与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了起来。实现了互补并充分发挥了二者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有趣,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变革,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忠良,赵磊.“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电化教育,2014(4):25-41.

[2]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3]杨丽,张立国.SPOC在传统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5):56-62.

[4]刘小晶,钟琦,张剑平.翻转课堂模式在“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8):105-109.

[5]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3(10):59-64.

[6]何克抗.从“翻转课堂”的本质看“翻转课堂在我国的未来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7):5-16.

[7]尹合栋.“后MOOC”时期基于泛雅SPOC平台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J].现代教育技术,2015(11):53-59.

[8]钟晓流.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发教育研究,2013(1):58-63.

[9]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49-54.

作者:王瑶

上一篇:降低成本提升品质论文下一篇:高中化学教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