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展服务课程设计论文

2022-04-25

摘要:自2004年教育部批准高等院校设置会展专业以来,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会展专业。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会展服务课程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会展服务课程设计论文 篇1:

国外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 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CBE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与我国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比较分析其差异可获得一些对我国高职高专教育有益的启示,同时借鉴这些经验以期使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 国内外 高职高专 人才培养 比较

2007年5月,国家教育部公布的《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11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中本科院校有720所,高职高专院校有1147所,高职高专院校占全国高校总数的49.6%。可见高职高专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中已占半壁江山。因此对国内外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借鉴国外的经验,使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迈上—个新台阶已成为迫切需要。

一、国内外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比较

(一)培养模式的比较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最初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术工人和技术员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后来,德国的职业学院把它引用到高等职业学历教育中,在办学上,采取学院和企业共同培养高职学生的双元制办学模式,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职业学院双元制办学模式。它以学校为主体,企业为依托,实践为核心,把学校设在工厂里,把教室搬进车间里,学生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理论和专业技能,做到学校与企业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徒弟合一,作业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实现了培训功效的“五合一”。

加拿大的CBE(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模式是一种以职业综合能力为基础,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模式。首先由学校聘请一批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按照岗位群的需要进行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这一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从而明确培养目标。然后再由学校组织相关教学人员,按照教学规律,将相同、相近的各项能力进行总结、归纳,构成教学模块,制定教学大纲,最后依此施教。此外,加拿大社区学院采用与企业、社区合作教育的方式,实行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的课程计划。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工作,用工资收入来维持日常开销和缴纳学费。企业通过合作教育对学生雇员进行充分的实际训练和考察,以便选拔合格雇员。

澳大利亚的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tion)模式是澳大利亚政府为了解决学校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之间的接口问题而建立的一个教育体系,是建立在终身教育理念基础上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教育制度。TAFE的办学模式是根据产业的需要,由行业培训咨询机构制定和开发的,经国家培训署批准的能力标准或培训包,按照能力标准或培训包开发的课程需经认证机构的认证并注册。学校和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培训和教育,并按照能力标准或培训包所规定的评估指南对学生的水平进行评估,对评估合格的学生颁发相应的国家资格证书。TAFE模式既可向社会输送持有不同等级证书的实用人才,又可以使有志继续学习的学生升到高一级学府继续深造,还可以满足不同社会成员的特殊教育需求,其学分在不同层次学校间互为认证。

我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定位不准,表述各不相同,有的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的定位为培养实用型人才,有的定位为培养高级操作型人才。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和规格缺乏认识,基本采取“拿来主义”,不少高职院校都在套用普通高校的办学模式,重理论轻技能训练。由于我国职业标准在规范性、系统性和科学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且高职院校与企业联系不密切,以至于现行的高职技能训练无法真正到位。高职学生毕业后,理论水平达不到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水平,实践能力比不上职高、中专毕业生,以致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二)专业设置的比较

德国双元制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确定双元制的培训职业。职业分析是确认、定义、描述社会职业所含任务及作业项目的科学分析过程,也是利用行为科学方法掌握相应从业人员的现场行为及其行为方式的素材搜集过程。职业分析通常将一个或若干个社会职业归结为一个职业群,一个职业群对应一个专业,即德国所称的“培训职业”。

加拿大CBE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以培养实用、适用人才为原则。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专业的人才,专业设置完全由学院自己决定,新专业先上后稳,逐步完善。每一个专业基本上都有一个专业委员会,由本行业的专家组成,成员大部分来自社会,少部分来自学校,专业委员会要确保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是社会所急需的。在学制问题上,办什么专业,专业的标准是什么,所学专业应该几年毕业,都按社会的需求和企业雇主的要求决定,不属上级机关批准的范畴。

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在澳大利亚,每个中心城市或城镇都有TAFE学院或分院,其专业设置全部经过市场调查和专家论证,与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业要求紧密结合,而且这种设置按照地方企业的要求随时作出调整。TAFE着重对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养,使他们能较快适应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另外,TAFE的办学过程要求学生真正地在职业岗位上顶岗,所以毕业生在技能水平上被雇主广泛认可,就业前景十分广阔。

与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相比,我国高职教育在专业设置布局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学校在专业设置过程中,更多地注重短期热门的需要,缺乏对专业设置科学性的严格论证,忽视专业布局的规划,造成一些热门专业一窝蜂上马,一些冷门专业无人问津的现象。在专业名称上,随意性较大,学校过分注重对招生市场的吸引性,忽视了对专业内涵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义。专业设置布局的盲目性一方面反映了高职院校办学的不成熟,另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发布和调控机制尚不完善。

(三)课程设计的比较

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是以职业活动的行为过程为导向,将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合理地组成一个专业技术知识体系。这一体系是一种建立在专业训练基础之上,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课程结构。所有课程都分为基础培训、专业培训和专长培训三个层次,并呈阶梯式逐渐上升。其普通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的课时之比为3:7,增加了现场实习与实务的课程和学分,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企业生产、管理的适应性,也便于其迅速就业和转岗。

加拿大的CBE课程设计与德国有所不同,具体分为两步:第一步制订DACUM表,第二步编制课程大纲。DACUM表的制订是由校方邀请企业代表组成委员会,由委员会通过分析、归纳确定这一职业应具备的综合能力。编制

教学大纲是由学校组织有关的教学人员对DACUM表进行分析。首先将相同或相近的知识归类,构成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教学模块,也就是构成一门课程;然后将课程排序,按基础、专业和实际工作需要顺序排列,构成课程大纲。课程大纲中再加入一些约占25%的非专业课程。这种课程设计方式有利于调动企业助学的积极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培养目标脱离实际的现象。

TAFE的课程设计是在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下,以行业组织制订的行业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为满足行业需要而设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并重,且多数是以技能培训为主的一组结构严谨有序的科目组合。一个课程包括哪些科目,由国家各相关产业培训理事会及其顾问咨询组织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团体提供的课程需求信息和就业市场信息,以及不同证书或文凭的标准而定,并根据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不断修订。不同的课程,学习时间的长短也不同。TAFE学院开设的正规课程,必须在澳大利亚国家机构注册,经教育部门和行业组织审定批准后才能实施。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设置,不是以学生的职业活动为中心,而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仍然是“三段式”,即第一学年是公共课,第二学年是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是专业课。这种设置最大的弊端是学术性和理论性课程比例重,真正的职业技能学习只占三分之一的时间,并且时间还难以保证,虽然它强调了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没有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因而很难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这主要是因为真正的技能课和实,践课通常被放在第三学年,而严峻的就业形势容易使学生分心,再加上难有理想的实习和实操场地,最后一学期的实习时间往往成为学生找工作的时间。

(四)教学模式的比较

双元制模式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训教学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理论教学由传统的讲授法向启发式、讨论法、小组学习法等转变。实训教学由传统的四级教学法向引导性课文法、项目应用法及学习岛等过渡。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而是指导者与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主动的获取者,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CBE教学模式采用了“自我培训评估系统”,强调学生的自我评估,重视对学生反馈能力的培养。这就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和责任心。在教学手段上,CBE综合运用了演示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参观法、讨论法、模拟法、实习实验法及现代化电教手段,体现了个体化教学,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均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TAFE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实践第一。TAFE各学院设有实践课和理论课,但以实践课为主。课堂教学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大部分职业培训都是以现场教学代替课堂教学。教师进行现场教学,边讲解边指导,学生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和指导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不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践课,课堂教学模式均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主线,以提高实际能力为目标。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受传统的教学方法影响较大。从教学方法来看,“学生排排座,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教学中往往只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新性和实践性。有的学校虽投入了不少财力、物力,以充实教学手段,如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教学软件等,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为主、学生从属的被动局面。

二、国外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经验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

虽然中外国情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但通过对国内外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我们仍可以得到一些发展我国高职高专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转变观念,明确定位

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明显的区分界,普通教育力求传授理论知识,使个体在知识深度上得以拓宽;高等职业教育则采用从人的能力本位出发,以培养实用型的职业技术人才为根本,以社会经济现实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为需求的培养模式。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门熟练的职业技术,也需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切勿将其视为普通教育的压缩,而应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特色,明确高职教育的发展定位,发挥高职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功能与作用。

(二)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

高等职业院校应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优化专业结构,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高职院校还应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服务方向,优化专业结构。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开展市场调研,调研内容包括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发展趋势、技术要求、岗位设置和人才需求;二是组织校内外专家和学者对调研结果进行分析论证,以此作为确定专业调整和设置的重要依据;三是考虑学校的师资情况和老专业的基础情况,使新老专业实现合理延承、灵活转换,打造精品专业,培育长线专业,发展短线专业。比如,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市,我们就要根据实际需要拓展越南语等小语种、会展策划等专业。

(三)以能力为本位,加大教改力度

在课程改革方面,应打破课程设置固定化、教材统一化、教学内容标准化等传统的管理模式,给各职业学院以自主权和决定权,不同的省市、地区、学校应根据本地需要设置课程,选用教材,制订具体适用的培养目标。

在教育模式方面,应摒弃教师中心论,克服“一言堂”现象,摒弃重理论、重知识、重记忆、重分数的传统教育观念,代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提倡探索式、研究式、发现式、自主式、实践式的学习方法,以实际操作代替教师讲授,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加大实践课的课时数,削减理论课的课时数,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发展自己,增长才干。 在评估模式方面,应从重考试、重分数向重实践、重能力转变;由考试评估向实践评估转变;由“一卷”定音转向多层次、多层面、多渠道全面评估。评估过程中加大实际能力评估的比重,减少理论考试所占的份量。

(四)合作办学,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办学模式

一是产学研合作。利用学校与产业、科研等单位在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能力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使学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使学生在与社会进行广泛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全面素质。二是与国外的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国外高职院校已积累了几十年的办学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和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习他们的经验,将加快我国高职高专的办学进程。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模式多种多样,以中国的国情完全照搬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在不违背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职业教育体制,使培养出的高职高专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发展需求。

责编 郝 勋

作者:甘丽桦

高职会展服务课程设计论文 篇2:

澳大利亚会展管理教育对我国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的启示

摘要:自2004年教育部批准高等院校设置会展专业以来,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会展专业。在分析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Griffith University)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层次、学位体系、课程设置及师资团队的基础上,我国高职院校的会展管理专业可采取以下策略:以行业需求为驱动、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确立服务、艺术、技术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注重专业师资的培养、加强实用性教材建设。

关键词:澳大利亚;会展管理;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我国高校会展教育现状

受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会展业正在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每年举办的各级各类节事活动在6 000个(次)左右。具有1∶9拉动效应的会展业为各地城市的旅游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收入和当地形象的建设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随着会展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会展教育也随之迅猛发展,并引起了越来越多高校的关注。国家教育部于2004年1月批准第一批高等院校设立会展专业,本科专业名称为“会展经济与管理”,专科名称为“会展策划与管理”。截至2011年,全国已有187所高校开设了会展专业(包括本科和专科),其中,2011年新增31所,占总数的16.6%,学生规模达到10 176人。在我国招收会展专业新生的187所高校中,高职院校为145所,占77.54%。与之相对应,高职招生数占招生总数77.78%。由此可见,高职院校是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教育机构。在187所高校中,“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占三分之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占五分之一,另外有两个专业占十分之一左右,“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是我国会展学历教育的主体。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许多高校也开始提供会展管理方面的硕士研究生学位教育,如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等。由此可见,我国会展人才的培养体系正向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发展。在专业设置、学科体系方面,我国高校的会展专业主要设在旅游学院或旅游系、艺术系、外语系,其中尤以设在旅游学科体系之下的为多。

会展业对人才的需求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越来越多的国际大型会展活动在我国举行。在此热潮推动下,全国23个省市出台了“十二五”会展业发展规划,60多个城市已经设立了会展管理机构。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据了解,“北上广”三大会展城市会展专业人才岗位需求与求职者的比例为:北京8∶1,上海10∶1,广州8∶1。从岗位需求层面上看,招聘需求最大的是下面五种人才:会展设计师、会展项目策划、会展销售、项目经理、服务员。

目前,除了热点展会集中城市“北上广”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集聚需求外,随着会展场馆的新建和大型、中型国际国内展览会的举办,国内一些二、三线城市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可小觑。以无锡为例,作为“长三角”地区經济实力排名前5位的大中型城市之一,其主要会展场馆有4个:太湖国际博览中心、无锡市体育会展中心、江阴国际会展中心和宜兴国际环保会展中心。近年来,先后举办了灵山圣会、徐霞客旅游节、亚洲邮展和太湖汽车博览会等15个国际国内展会,参展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在无锡,三星级以上酒店有106家,其中五星级酒店有23家。根据《无锡市会展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报告,至2014年,无锡会展活动数量和展览总面积年均增长将在15%以上,规模以上展览总数将超过35个,展览总面积将超过50万平方米,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将在10个以上,将形成1~2个在国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会展品牌、10家以上具有较强实力的会展企业和会展配套服务企业。由此可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都将促进无锡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同时,对于会展业高级、中级和初级岗位人才的需求也将继续增长。

国外活动管理与国内会展教育内涵辨析

我国许多院校在设立会展专业时寻求与国际接轨和合作办学。如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与德国的奥斯纳布吕克技术应用大学合作创办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开创了国内会展教育国际合作办学的先河。国外会展管理专业的名称为“Event Management”,翻译成中文为“活动管理”,其内涵远远大于国内对会展业即会议和展览的认知。在国外学术界、业界和行业协会,普遍认可会议、展览会、体育赛事、节庆活动、奖励旅游等事件活动都包括在活动管理内。源于国外会展涵义的界定,国外会展管理课程体系的设置通常实行模块化教学,例如,德国的会展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主要包括工商管理、展览、会议、大型活动管理及展示设计与搭建等五大模块。借鉴国外的会展管理教学模式,我国的部分高校已开始实行教学体系改革。如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按照“活动管理”教育的规律,采取项目驱动型会展模式,并采用“基础课+方向课”的模式,以增强学生对不同活动项目的操作能力,旨在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

国外会展管理教育的常见模式

教育层次和学位体系 澳大利亚的会展管理教育起步较早,且层次多样。澳大利亚的大学主要分为研究型大学和应用型大学。澳大利亚的应用型大学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一定的区别,其学位和社会认知度都与研究型大学一致,只是在专业设置和科研两方面与研究型大学有一定的差异。从总体来看,澳大利亚的会展教育培养体系比较全面,包括本科生学历教育、研究生学历教育和博士学位教育。以澳大利亚应用型大学格里菲斯大学(Griffith University)的会展教育为例(见表1),从所授予的学位层次来看,本科生文凭教育阶段主要由单一学士学位和双学士学位组成,由商学院授予。本科生学士学位需完成24门课程,其中9门基础课程,7门专业课程,8门选修课程,每门课10个学分,共240个学分,并且需要在与会展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实习至少满250个小时。研究生文凭教育包括研究生课程证书和硕士学位,研究生课程证书需完成4门课程,硕士学位需完成8门课程,其中包括4门必修课,4门选修课,每门课10个学分,共80个学分。本科和研究生授予学位的专业都是会展管理,并且属于商学学科体系之下,这主要是因为会展管理专业涉及工商管理商科体系中的项目管理、人力资源和市场营销等内容。

课程设置 格里菲斯大学作为一所应用型大学,其会展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对于我国高职院校会展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格里菲斯大学的会展管理专业学制为3年,课程设置主要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别。其中,必修课分为基础课和专业课(核心课),共24门课程(见表2),学生在获得学士学位之前需要在与会展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累计实习至少满250个小时。从课程设置来看,其课程深度由浅入深,以工商管理课程作为基础课程导向;课程设置涵盖全面,包括会议、展览、节事,此种“宽口径”课程设置方式能使学生掌握多种不同项目策划、运作和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并可拓宽学生的就业范围。另外,以专业课程为核心,使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并在专业课程中贯穿实训环节,以此体现会展管理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使学生能在真实环境下进行项目操作。

总体来看,澳大利亚会展管理专业实行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模块化教学,所設置的专业课程涵盖了会展管理的整个流程:研究策划、计划、组织营销、现场管理和展后工作,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性环节。但是,大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没有涉及展览管理模块,这是由于展览行业专业性较强,此方面的教育在国外主要由展览行业协会承担的原因。

对我国高职院校会展管理专业教育的启示

应以行业需求为驱动,以校企合作为基础 高职院校的会展管理专业建设目标应是树立“行业需求为驱动,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专业建设理念,立足本市、本地区行业的人才需求,紧密结合行业、企业的各类技能型岗位要求,培养适应地方会展行业发展的高职技能型会展人才。地方会展业的发展与当地政府对行业的扶持密不可分,如无锡市会展办颁布的《无锡市服务业(会展业)资金管理办法》明确了无锡市政府将对符合条件的市重点展览会按照企业实际支付场租费的40%给予补助,最高补助额度为100万元。随着地方扶持展会政策的出台,必将吸引一系列知名的会展公司进入当地市场,从而加大对当地会展业人才的需求,促使高职院校与更多的会展企业加强互动了解,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应确立服务、艺术、技术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会展产业作为高端服务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日趋多元化,即需要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的会展管理专业应以培养会展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己任,实施岗位主导的,服务、艺术、技术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服务是灵魂,文化艺术是基础,技术技能是支撑,据此培养适应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并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

应设计科学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会展管理专业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依据此模式,课程设置可分为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职业技能实训课和职业技能选修课。此外,我国高职院校的会展管理专业应吸收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采取模块化教学,如会议模块、展览模块、节庆模块等,每个模块下辅以管理、策划、营销、运营及风险控制5个子模块。2008年奥运会后,越来越多的国际性展览和会议进入了我国市场。因此,国内高职院校会展管理专业的部分核心课程可以实施双语教学,以此培养国际型会展人才,适应未来中国会展行业发展的新趋势。由于会展行业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因此课程设置的实践性和实践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依据高职院校三年制的学制特点,建议第1~3学期,学生的学习应采取课堂教学、课程实训、课程设计等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相结合的方式,在第2学期末安排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所必需的理论及实践课程,特别是在第3学期末,要安排2周综合性项目《会展活动策划与设计》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本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在4~5学期安排实施校企结合的学习,即让学生进入企业开展为期一年的实践。第6学期在2月底返校集中学习,主要针对岗位需求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学习,完成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学时应超过40%。

应注重专业师资的培养 目前,在高职院校从事会展专业专职教学工作的教师虽然大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但一部分教师并非从会展专业毕业。此外,大部分会展专业教师只有在校讲授课程的经历,没有或很少有在会展企业实践的经历。因此,为了全面提升高职院校会展专业师资的素质,应鼓励教师到会展企业挂职锻炼,以此使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教材编写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对于专业课程中的“理论+实践课”和“纯实践课”,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管理层人员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此外,高职院校应经常邀请业界人士来校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专业宣讲。如在会展专业学生入校的第一学期,邀请会展企业高管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和专业介绍,在学生专业定岗和就业定岗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教育。

应加强实用性教材建设 近年来,随着各地院校新设会展专业,会展专业教材的数量已由前几年几乎空白的状态得到改善。但目前国内教材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创新性的特点。鉴于此,国内的高职院校可以引入并翻译国外部分经典会展教材,如Professor Donald Getz的《Event Management & Event Tourism》可以翻译成《会展管理和会展旅游》,作为我国高职院校《会展旅游》和《奖励旅游》课程的教材。

高职院校会展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行业对会展专业人才的需求、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的扶持力度等等。因此,高职院校的会展管理专业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适合地方和区域的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依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戴光全.中国节事旅游:发展·问题·展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6-14.

[2]丁萍萍.中国会展教育发展报告[C].北京:2011年中国职业教育与中国会展业创新发展对话活动,北京,2011.

[3]苏彦朝.我国会展教育不能满足会展企业需求的原因[J].新远见,2007(4):89-92.

[4]无锡市会展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EB/OL].(2012-04-13).http://www.wxexpo.gov.cn/html.

[5]王春雷.美国会展职业认证培训体系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旅游学刊,2005(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133-136.

[6]王春雷.德国会展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会展教育的启示[J].中国广告,2005(3):85-88.

[7]王春雷.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科学,2010(6):84-92.

[8]徐红罡,罗秋菊.国际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及其启示[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304-308.

[9]无锡市服务业(会展业)资金管理办法[EB/OL].(2012-03-23).http://www.wxexpo.gov.cn/html.

作者简介:

杨婕(1987—),女,江苏无锡人,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商学硕士,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会展旅游、节事管理。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作者:杨婕

高职会展服务课程设计论文 篇3:

就业导向型会展人才培养探索

摘 要:进入“十三五规划”时代,会展业以其强劲的经济活力带动了整个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会展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人才的培养。本文通过对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本,为会展人才培养提供更实用的对策,为我国会展教育的发展摸索出更适合的道路。这也将会提高我国会展业的质量水平,促进人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就业导向;会展;人才培养;就业现状

随着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各高校纷纷开设会展相关专业,旨在为各相关会展企业、行业协会、政府管理部门等培养人才,但事实上真正毕业进入会展业的人才的比例并不是很高,真正成为会展专业人才的毕业生更是凤毛麟角,所以正确对待会展业以及会展教育,引导会展毕业生进行正确就业选择是非常有必要的,应该引起社会的重视。

2014年-2016年全国会展专业本科和高职应届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0297、11707和12523人。目前各高校提供的会展教育中,主要以会议和展览的策划与管理为主,其次是展示设计,搭建及服务接待。会展学生主要来自旅游管理类、工商管理类、国际贸易类、广告设计类及外语类等。当前会展教育规模已见成效,但大部分会展专业学生一方面缺乏很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又没有很丰富的实践经验。

一、会展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会展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大致分为五类:一是各类会展场馆;二是组织会展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如会展专业公司、举办会展的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等;三是会展搭建设计公司、博物馆美术馆;四是会展服务相关行业,如旅游、餐饮、物流、艺术设计装饰装修、广告、印刷、公关礼仪、教育培训等相关行业;五是各类企事业单位广告策划、会展、市场营销等部门工作,专门负责企业的参展组织工作。

1.就业岗位错位

尽管会展行业人才缺口大,但会展学生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不少最后会选择了与会展行业不太相关的行业,真正能在会展行业做得长久的毕业生更是凤毛麟角,这就导致了会展专业人才的严重浪费。

目前大部分的会展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着销售类工作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因为是刚从大学出去,企业的销售岗位又比较空缺,无论是进入怎样的会展公司,会展毕业生进去也只能是从最基本的电话销售开始,销售部门负责销售展位、运营部门负责展览筹备和展期维护,真正留给展览包装、策划或者说创意的空间并不大,其次就是活动执行类的以及行政类的工作。在会展策划、会展公关,以及会展设计等更专业的岗位则主要是其他非会展专业人才所胜任。就算是刚毕业就从事会展工作的学生,但三五年后仍坚持在会展行业的毕业生却慢慢减少。

2.就业企业类型广泛

因为会展是一个比较综合的学科,学生学的东西也比较全面和空泛,据目前调查显示,会展毕业生大体就职于以下这些类别的公司:广告公司、旅行社、旅游公司、酒店、外贸公司、媒体传播机构、庆典公司以及会展公司等,虽然很多不是专业的会展类企业,但也是与会展相关的企业。

就以上会展毕业生常就职的企业,一般都是民营企业和合资企业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国企是基本没有的,通常这些企业的规模是中小型的,企业人数一般是50人以下居多。

3.薪资低起点,高增长

近三年统计,刚入行的会展策划人才月薪一般为2000元-2500元,拥有会展行业一年以上工作经验者月薪可达3000以上;而刚入行的会展销售类人才的月薪一般为1500元-2000元,一年工作以上经验者月薪可达3000元以上,因为行业销售普遍采用底薪+提成的方式,民营公司普遍底薪低,提成高;而会展执行类人才的刚入行工资也是比较低,一般月薪是2000左右,只有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才有高水平的工资;而会展设计类人才的起始月薪就比较高,一般都有2500以上,拥有一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设计师月薪都在3500以上。所以综上所述,会展专业毕业生的工作薪资是低起点和高增长的,若是能在原来的岗位上坚持下去,薪资水平还是很高的。由于目前会展业的经济繁荣与会展专业人才培养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会展人才尤其会展专才的身价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会展人才培养建议

1.校内培养应用型人才

(1)明确会展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首先要解决培养人才定位的问题,基于学科建设的特征和要求,各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学科的专业背景优势,结合产业发展,培养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比如依托艺术设计的可定位于展示空间设计的辅助型人才;比如依托工商管理的可定位于会展运营管理的核心人才;比如依托外语专业的可定位于高级会展翻译或国际展览等。

(2)优化会展课程设计。会展是一种综合性极强的经济活动,涉及会展项目策划、会展营销、会展服务、会展物流、项目营运、财务预算等流程和环节,这就要求会展人才首先是通才,知识结构宽泛,对会展涉及的所有业务流程都有了解。其次,会展活动的专业性又要求会展人才应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所以高校会展课程体系应该广而深。最后就是高校的课本要与时俱进,会展是随着时代高速变迁的,每年的课本知识都是应不同于以前的,课本的变更应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

(3)不断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队伍的质量决定着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的水平。目前开设会展专业院校的师资队伍多数从其它专业转过来,缺乏会展行业背景,又欠缺实践经验,因此高校会展可通过培养与引进,形成合理的师资结构,建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优势互补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4)拓宽合作办学的思路与途径。与国外高校合作,积极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模式,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会展办学经验;与会展企业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战略伙伴关系,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输送师生到一线进行实践,进行订单式教育,向会展企业定向输送人才;与行业协会加强合作,利用协会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参与会展项目,组织研讨会或论坛,承接会展科研课题研究,为学生实践提供条件。

2.深化校企合作

企业重视对应届毕业生以至实习生的投入,协助其参与会展技能培训。加强校企合作,建立联合培养机制,让学校把企业的展会活动案例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了解现实展会的具体操作流程。

“校企合作”也是一个很有效的培养专业人才的举措,企业要能定期接受在校学生的会展实践活动,“订单式教育”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培养模式,在双向合作的同时,企业应当让更多资深的会展行业人员定期走进课堂,给学生进行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教育,给学生传达更实用和最前沿的行业信息,让学生在没走出校门就能对自身专业的真正定位,同时企业到时也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人才。

3.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会展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去选择会展的某一方面去专供,而不是泛泛而学。会展涉及项目策划、运营管理、设计、公关、营销,国际贸易等流程,所以每个方面都需要专供的人才,这就需要学生们在踏进社会前能够把自己定位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既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又学会拓展知识面,这样才能在毕业后更快找到自己想要的工作。

总的来讲,社会经济的发展促发了我国会展业的蓬勃发展,而我国目前的会展教育还跟不上会展业自身发展的步伐,会展人才供应不上会展企业所需,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会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准确定位,确保会展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会展专业毕业生更是要做好自我定位和学校,只要身怀一技,走到哪里都能发光。

参考文献:

[1]卢灵.以就业为导向的会展专业教学体系优化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5,(5).

[2]樊海燕,樊超然.高校会展专业毕业生培养和就业问题研究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2.

[3]许欣.我国会展人才需求与职业指导浅探[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4):57.

[4]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1.77.

作者简介:许欣(1984- ),女,汉,广东省广州市,硕士,研究方向:会展策划与管理

作者:许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