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设计的网络技术论文

2022-04-28

摘要:本文从高职对外汉语的教学现状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归纳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提出了HPI模式的教学优化策略,以期为高职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提供建议。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职课程设计的网络技术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职课程设计的网络技术论文 篇1:

高职教学应用适时教学模式的研究

摘 要: 本文针对传统高职教学模式的缺陷,介绍了基于网络技术的JiTT(适时教学)教学模式,并给出了实施JiTT模式的基本步骤。基于高职教学的特点,说明了JiTT模式应用于高职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高职教学 JiTT(适时教学) 教学模式

引言

高职教学中普遍采用学习领域的概念开发课程。所谓学习领域的课程指的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它强调高新技术条件下与工作过程有关的隐性知识——经验的重要地位,同时强调学科体系知识不应通过灌输而应由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行动中自我构建而获得[1]。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的JiTT教学模式正是上述理念的优化表现形式。在JiTT模式中,学生由外部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转变为加工信息的主体、科学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也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课堂教学的引导者。通过创设真实丰富的学习情境,学生把积极主动探究的知识建构为自己的表述,逐渐具备能够使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这也更符合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创建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属性的课程教学模式。

1.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缺陷

(1)忽视高职学生特点。高职教育强调在教学中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基础理论的应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课程教学通常采用讲授、多媒体、上机、实验、大作业、课程设计等多种手段,但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实际教学中效果很不理想,究其主要原因是不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高职在校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较差,缺乏学习主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不正确,表现在大部分学生没有自习的习惯,上课听不进去,上机实验敷衍了事,往往是教师费了很大精力完成课程教学,学生却没有掌握多少知识,应用能力没有得到提高。但大部分学生有高涨的探究热情,有较强的求知欲,乐于实践。传统的高职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特点,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实践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应与传统教学模式相反,首先应采用任务引领的方式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然后通过自主探究、团队合作的方式思考、讨论、解决问题,最后回归到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并通过实践环节达到对实际应用能力培养[2]的目的。

(2)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中,学生虽然可以通过模拟完成一项具体的任务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获得基本操作技能,但由于缺乏对相关问题的质疑和探究、对任务的评价和总结,往往会造成学生无法举一反三、同样的操作换了一个环境就无从下手的现象。在此种学习模式中,学生虽然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实践水平,但无法实现融会贯通,更无从谈起培养其自主创新精神。

(3)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受传统高职教学模式等问题的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一般具有批量化、单一化等特征,忽略了学生多元的个性。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为其创造多元的学习环境,无法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2.JiTT教学模式简介

针对传统高职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其自主探究能力为中心的、以提高职业技能素质为目标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高职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JiTT(Just-in-Time Teaching,国内翻译为“适时教学”或“及时教学”)教学模式是上世纪末在美国大学本科中推行的一种新型教学策略。最早提出这种教学策略的是美国空军学院和普渡大学的一些物理教师。1999年,来自这两所大学的4位物理教师共同撰写了有关适时教学的第一本专著《适时教学:主动学习与Web技术的结合》(Just-in-Time Teaching:Blending Active Learning with Web Technology)。该书对适时教学的内涵、特征、实施过程、运用方法,以及其适用的教与学对象等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适时教学》一书的主要作者诺瓦克等人为“适时教学”给出的定义是:Just-in-TimeTeaching(JiTT)是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Web-based study assignment)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active learner classroom)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新型教与学策略[3]。

在互联网已日益普及的时代,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快捷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以及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共享性等优势,将它融入到高职教学中,实现教师和学生之间无障碍的即时沟通与交流,极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达到有效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正是JiTT教学模式应用于高职教学的初衷,也是其重要特征。

3.JiTT教学模式的组成

JiTT教学模式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二者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实施涉及三个阶段共五个步骤[4],其中第一、二、三步骤属于第一阶段的“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预习和上课);第四个步骤属于第二阶段,属于实现“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讨论和演示);第五个步骤则属于第三阶段的“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难题探究)。

(1)教师在网上发布课程资源、布置任务(Warm-up Questions)。教师事前制作课程网站放在校园网上,依据课程标准及课程教学目标设计好下一堂课学生应预习的内容,以具体任务的形式呈现,学生可以随时查看。为方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不仅要提出预习内容要求,还要在课程网站提供内容丰富的、形式多样的网络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预习内容、了解自己将要学到的知识对将来的职业能力发展有何帮助。

(2)学生通过网络认真预习并向教师及时反馈。学生应在课前按照教师布置的预习要求,利用课程网站将自己的预习心得、分组情况和任务的初步解决方案等通过电子邮件、BBS等方式反馈给任课教师。

(3)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对课堂教学做出相关调整。教师通过课程网站在上课前及时地查看学生的反馈内容,根据学生对即将在课堂上讲授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存在问题对教学内容做出相关调整,再实施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的教学,以达到适应不同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与特点的目标。

学生把课前的预习情况通过课程网站反馈到任课教师那,教师再依据学生的反馈,对教学内容、方法、进度进行调整——形成一个“反馈环”(Feedback loop),是JiTT教学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

(4)教师设置“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在完成上述反馈环的基础上,JiTT模式还要求教师利用分组讨论、演示或实验等活动帮助学生创建主动学习课堂。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和心灵导师,让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5)促进学生高级认知发展。为了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再通过主动学习课堂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基本理论有了较深入理解、对实践技能有了较牢固掌握的基础上,JiTT模式还要求在课后自主开展基于网络的“难题探究”(Wrap-up Puzzles)。为了使该环节的学习更有效果,教师应对“难题探究”(Wrap-up Puzzles)的主题和内容做精心的设计。难题探究的主题和内容应紧紧围绕课堂上所学过的重要知识点。

4.高职JiTT教学模式应用

虽然JiTT教学模式自诞生以来备受国外教育者的推崇,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是由于其主要是针对本科阶段的纯理论教学而开发的,因此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高职教学中全盘照搬显然是不适合的。在高职教学中采用JiTT模式,应注意以下问题。

(1)在Warm-up Questions阶段设计的任务要注重实践,符合就业要求。鉴于当今各行业知识体系与技能要求更新飞速,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任务时要善于抓住专业更新的方向,提升学生的职业敏感性。任务的选择应贴近真实工作,具备一定难度,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究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课程网站的资源选择注意多元化,并加强对学生如何利用资源的指导。由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网站除了提供课程相关网络资源之外,还要提供相关行业企业的信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完成任务,了解所完成的任务正是今后工作中真实情境的体现。同时,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技能水平,增强对学生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的指导。

(3)教师在设置“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时要注重角色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在高职教学中应用JiTT模式,教师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协助学生完成任务的讨论、解决和演示。同时注重发掘学生不同的才能,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进行创新。

(4)在Wrap-up Puzzles阶段,主题选择要贴近生活与就业。针对高职学生开展课后的“难题探究”,主题和内容的选择应吸引其主动通过网络来完成。如能结合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或是今后工作中的具体任务,就会起到吸引学生、促进其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作用。

(5)引入适宜的评价机制。国外的JiTT教学评价主要通过课程成绩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等级,以此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缺少对学生学习态度、课堂表现,对教师及任务主题的评价。

结语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高职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改革的趋势。在高职教学中应用JiTT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激发教师教学及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学生也会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乐趣、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实施JiTT模式的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是如何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选择可以为学生所利用的材料,以及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以求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和自我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郭雨.浅谈高等职业教育应用Web Quest教学模式的研究[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2).

[2]邱富杭.基于Web Quest的高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7).

[3]何克抗,刘春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之六——“适时教学(JiTT)”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08(12).

[4]刘粤湘等.及时教学法:一种现代教学方式及高校教学改革示范[J].中国地质教育,2006,(3).

河北省高等学校社科研究2012年度基金项目(SZ123152);秦皇岛市科技局课题(2012025A134)。

作者:张芳 陈伟 郭慧玲

高职课程设计的网络技术论文 篇2:

运用HPI模式优化高职对外汉语教学的探究

摘 要:本文从高职对外汉语的教学现状出发,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归纳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提出了HPI模式的教学优化策略,以期为高职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职    对外汉语教学    HPI模式    留学生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来华留学生的数量近几年不断增长。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是接受来华留学生的重要场所,高职对外汉语是来华留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工具。针对高职院校的特点,如何衔接职业教育与语言教育、文化教育,并平衡语言学习、文学融入与职业素质教育的比重分配,成了提升来华留学生职业教育水平、提升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教育能力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调查

为了掌握高职院校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笔者在研究中使用了问卷调查法。一方面调查了留学生在获得汉语表达的渠道、汉语阅读习惯、汉语学习的制约因素、学习动机几个方面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调查了对外汉语教师在课程重点的优化措施、教学模式的效果对比、影响教学的因素几个方面的教学状态。

二、高职院校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方面的问题

1.对汉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的衔接问题

经过调查发现,多数留学生在汉语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随着专业课程的深入而降低。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留学生到高职院校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是其主要学习目的。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由于课程的难度不断增加,文化差异逐渐显现,留学生在难度较大的汉语学习过程中,既需要掌握日常交流汉语,也需要掌握职业汉语,随着学习难度不断增加,他们很容易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2.汉语学习的渠道问题

留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获取语言信息的渠道只有教师教学和电视节目,狭窄的学习渠道不利于学生的汉语学习,不利于学生的语言氛围养成,也就难以形成可持续的语言学习循环。

3.汉语学习的应用问题

语言只有使用了才有价值。多数留学生在对外汉语学习中只是为了取得成绩或是满足专业学习的需要,在生活和学习场所之中应用汉语的频率少之又少。留学生使用汉语交流的机会少、方式少,因而学习汉语的效率低。

(二)教师方面的问题

1.课程设计的问题

多数高职教师对于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较为依赖,课程设计中过度重视讲授的比例,忽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忽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语言互动交流,忽视汉语学习的生活性、应用型,仅侧重于语言的书面知识,缺乏对语言文化、语言功能的讲解。

2.信息化的应用问题

虽然在高职对外汉语教学课程中已经采取了多媒体教学,然而有的教师仍然没有将信息化的思想深入到实际教学,这表现在一些教师过度排斥网络语言。当留学生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了网络语言知识并应用在生活中时,就受到了教师的反对,教师认为网络语言不符合汉语语法规范,不利于学生的语言知识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留学生的汉语学习积极性。

3.专业学习与语言学习的平衡问题

专业学习与语言学习的平衡问题是高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留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视程度较高,忽视了职业汉语和日常交流中汉语的作用。高职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不顾及留学生专业学习难度,也不顾及留学生语言学习的时间分配问题,导致了留学生语言学习的两难。

三、高职对外汉语教学的优化——HPI模式

(一)高职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优化方向

通过对高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现状调查和问题总结可知,高职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着专业知识学习和语言学习的两大难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结合学生的专业特色,将职业汉语、专业内容和汉语口语相结合,优化专业学习和语言学习的衔接问题。

总结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高职对外汉语教学中一是缺乏人性化因素,没有顾忌到留学生专业学习和语言学习的衔接问题。二是缺乏职业化因素。高职院校突出的特点是职业化,语言是一门工具,在专业学习中更有职业汉语的学习需求,职业汉语同留学生的专业技术同样重要。三是缺乏信息化内容。在当前信息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之下,教育融入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排斥信息化、网络化必将被时代所抛弃,也难以跟上语言和专业的发展步伐。

因此,高职对外汉语教学的模式优化的方向是朝着增加人性化、职业化和信息化(Humanization、Professionalization和Information)三个方面发展,即HPI模式。

HPI模式是以人本文,从学生个性化的角度出发,借助信息化的手段,完成专业知识的学习。在高职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就是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安排中应考虑不同专业和文化背景的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利用新兴的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来完成授课,处理好知识的衔接,提升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使留学生能够在专业的學习中掌握汉语语言的精髓,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保证专业学习和语言学习目标的达成。

(二)HPI模式在高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人性化策略

人性化策略是缓解文化差异带来的学习障碍的有效措施。高职教师可根据留学生专业的不同将留学生分为不同的语言学习小组,为每个语言学习小组进行更有针对性的语言教学设计。高职教师还要积极组织语言学习小组之间的互动交流,例如讨论会、演讲比赛等,增加留学生用中文交流的机会,拓展语言信息的来源。

2.职业化策略

在高职院校,职业化因素是留学生学习的重点。高职教师应当根据留学生专业的不同来积极掌握相应的职业汉语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了解不同专业留学生的语言需求,从留学生的专业出发进行语言教学。

3.信息化策略

在当前信息爆发式增长的时代,信息化策略是提升学生的时代感、创新意识和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方法,语言更具有时代性,因此,高职教师不应当排斥网络文化之下的语言形式。

高职教师应当积极掌握当下网络流行语,通过网络流行语来达到拉近距离、激发留学生汉语学习兴趣的目的,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留学生进行类别化处理,方便高职教师因材施教,优化教学策略,还要增加微课等,融入互联网因素的教学方式。高职教师要鼓励留学生进行语言的展示和交流,在展示和交流中不断提升语言水平,例如鼓励留学生拍摄VLog视频作为语言学习的记录,鼓励留学生上微博、上学习论坛阅读中文文章,进行实时语言交流,以增长语言学习的自信心和语言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江红.“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对外汉语教学改革[J].河北职业教育,2020(4).

[2]王丹.对外汉语综合课“C-P”二维教学模式初探——以乐职院留学生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

[3]姚友本.试析高职院校对外汉语教学优质课堂的建构[J].新课程研究,2019(23).

(作者单位: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作者:刘微

高职课程设计的网络技术论文 篇3: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更多的是直接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果不能突出这个重要的培养目标,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大学生在就业之前还需要到就业培训中心进行岗位技术培训。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实现与职场零距离对接。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分析,明确了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当前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这一侧面也反映出他们综合实践能力不强这个弱点。我们强烈地感觉到每一位教師都应该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内、课外活动中。尤其,高职院校更多的是直接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果不能突出这个重要的培养目标,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大学生在就业之前还需要到就业培训中心进行岗位技术培训。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实现与职场零距离对接。

一、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

本专业属于高职教育工科类别的技术性专业,培养具有面向企事业单位,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RFID系统应用,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熟练掌握至少一种软件开发工具,能够参与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以及承担日常维护、管理工作,掌握综合布线及组网技术,能承担网络工程组建及信息安全控制,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二维动画制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现行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为主,而且所开设的课程有偏硬的课程和偏软的课程,偏软的课程又分为编程、应用软件的使用和网络技术三大类。编程的课程有C语言、C++、VB、JAVA、ASP应用技术等开发环境,应用软件使用类的课程有网页制作、平面动画、三维动画等,网络技术类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组网与网站设置等。但却存在一定的缺点:首先,课程涵盖了偏硬、偏软的课程内容,软硬不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技术如今已经不再是硬件技术的派生物,它已成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独立分支,这样的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次,课程安排内容重复。以编程类课程来说,开设的编程课程所涉及的开发环境太多且大都雷同,如C语言、C++语言等,每门课程都只是学了一些基本的知识,深度不够。因此,这样的课程设置泛而不专,不能体现“一专多能”的作用。学生在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广而不精,毕业生面对社会择业时很难马上适应工作,而用人单位显然不愿意录用没有专长的学生。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在计算机课程改革研究中,目标定位是最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课程结构、专业口径、人才培养目标乃至教学方法实施等问题。在课程改革目标选择上,不仅要有助于学生树立符合市场机制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素质,同时还不能浪费教育资源。因此,计算机课程改革在目标定位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坚持“宽基础、多方向、厚基础、强技能”的原则。既能够掌握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能把已形成的能力在相应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转移,达到上岗无须过渡,转岗不必培训之目的。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倾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多证书”制度。

4.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5.研究课程设置的方法。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走“订单式”培养之路。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按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使课程规范化。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作进一步优化完善。专业教学内容要能够反映该学科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开设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能性人才要求的新课程。

1.通过职业能力结构分析与能力分解,科学地制订了教学计划。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群或技术服务领域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学生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并将其分解为岗位能力、基本素质、其他相关能力。再根据能力分析来确定课程设置体系,从而建立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将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目标,转化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目标。

2.理论课程安排合理。在理论课教学的安排上,淡化传统理论课与实践课程之间的界限,将一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融为一体,课程安排上有创新与特点。总体来看所有课程安排紧密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主线,强化“两个体系”,突出“三个能力培养”。形成严密而合理的网络体系,可行性强。可操作性强。

3.改进教学方法,逐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观念。要努力进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为主,企业实训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全部课程实施多媒体教学,推广网络教学手段,并形成相应的教学软件。构建网上论坛、网上教案、网上试题库,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自学积极性。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相对与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有其特有的特色,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方法,找到其中的规律。职业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工程性、实践性、技术性比较强,强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际应用能力,教师要教育学生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和锻炼。

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是检验学生学完课程后对其所学知识掌握和运用的一个有效方法。设置专题实验,对学有专长的学生和一些有特别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吸纳学生参与。在研究过程中为其布置相关课题引导学生查资料,解决问题,扩充知识面。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以申请,利用空余时间自发的展开实验。

4.扩大知识传授范围,增加就业适应能力。目前计算机在各个应用领域都是一个重要的现代化工具。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让学生掌握一般的计算机理论,学会几种编程方法,重要的是让学生将来能适应不同的工作环境。因此,有必要按“够用为度”的原则小课时地开设应用较广的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扩大知识面,如机械制图、绘图;现代管理概论;会计电算化;市场营销等内容。这样就能使学生了解一般行業的基本知识,将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工具和这些行业的具体应用结合起来,提供了更宽的就业机会,满足了工程专科主要是培养现代化建设实用性人才的目的。

5.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电子计算机自从它的诞生至今,其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发展之快是任何一门科学技术都无可比拟的。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INTERNET国际互连网技术等等,其发展速度之快使人目不暇接。因此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内容决不可能像数学那样保持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我们应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紧跟计算机的最新发展应用情况,争取做到每一两年修改一次教学计划,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把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改革作为一个经常性的工作来做。

6.以能力为本位选择课程内容“能力本位”,即能力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根本性地位,以能力为选择课程内容体现了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

专业课是高职教学的重心,培养学生未来就业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专业课程内容要不断更新、补充和适当综合,体现教学的最大效益。比如SQL Server最好结合网站设计(而不是网页设计)课程一起学习,这样可以使同学们对这两门课程有更深刻的理解,了解数据库语言程序的编写,知道数据库应该如何管理,这样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

技能课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体现高职教育特点的重要环节。技能课程可分为实训和实习两种形式,采取证书考核的形式进行。实训课程内容可分为课内实训、课外实训、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采用案例分析、参观、实际操作、模拟现场等方式进行,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习课程内容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其他实习等,实习时间连续1周以上,要求把学生送到企业中去,在职业岗位上独立进行实际训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合格的职业教育人才。

7.实施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的考核方式。注重培养实践技能的课程体系建立后,必须改变以往依据试卷来确定课程成绩等与职业教育的性质和目标不相符的考核方式,建立以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为考核中心的考试观念,实施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将以往以记忆为主的知识性考核转为以实践为主的能力和素质考核,体现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思路。

在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中,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由课程结业考核和过程性考核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加大了过程性考核在总成绩中的比重。过程性考核主要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产生学生的平时成绩,主要依据是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实例的完成情况。课程结业考核可以是开卷、上机的考试,也可以是实例设计,教师根据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评价。最终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结业成绩综合评定。

考核方式的改革促使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将注意力转移到掌握实践技能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这种考核方式对后续的学生起到学习导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146-169.

[2]肖衍,龙娟.“计算机网络”课程研究性学习的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10).

[3]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经验汇编(第一集)[C].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162-166.177-179.

[4]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7-94.

作者:王菲

上一篇:基于施工质量的机电工程论文下一篇:营销思路构架与电力市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