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法论文

2022-04-28

摘要:目前高职建筑施工类课程的项目化改革尚处在探索阶段,项目化课程的教学需要进行认真设计,明晰师生在教学中的任务和课程目标;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配套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需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在分析高职建筑施工类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对课程的项目化建设进行了若干思考。从教材建设、校内基地建设、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对课程配套建设进行了探讨。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法论文 篇1: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摘 要]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公式计算偏多的特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提高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的培养质量,将项目教学法引入课程中,分析该课程的实施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希望为相关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项目教学法;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应用分析

项目教学法主要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课程中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进行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并最终评价自身对问题处理的优缺点,学生通过这些了解项目各个环节,促进对课程的掌握,提高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能力,挖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潜能。

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对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该门课程知识点较多,教学两方都存在着不小的难题。项目教学法是一种相对成熟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分组协作精神都有很强的适用性。教师应该作为项目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利用不同的项目任务组织学生的学习,架起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课程学习体系,最终提高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将项目教学法引入课程当中,分析了该课程的实施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希望为相关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与高职教学相配套的专业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所采用的建筑力学与结构的相关教材,很多沿用的是本科层面学科教育的方式。教材的编排分解为各个知识点,涉及很多理论、公式与计算方面的内容。高职生因为自身基础相对薄弱,导致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进行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减少一些无效的教学内容,适当降低学习难度,保证学习的质量。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文科生占比较大,工学基础薄弱

通过调查,目前很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文科生占了不小的比例。在入学阶段,学生对该专业的了解程度不够,片面认为学好理论课程就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相较于其他课程对理科基础的要求较高,这就使得文科学生不重视该课程,甚至产生畏难情绪,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三)教师缺乏先进的教学手段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在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的教学当中,很多教师还存在墨守成规的问题。针对课程内容多、学习复杂的情况,没有体现有针对性的教学手段。在目前新课改不断深入的情况下,教师在完成日常任务的同时,应针对课程改革,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寻找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二、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中的运用分析

(一)教师应首先向学生分配教学任务

在进行教学任务的设计时,教师应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分解,明确各章节所应掌握的职业技能,再根据所属建筑不同的部位要求,进行项目任务设计,项目任务应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从而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的专项职业能力。在建筑力学与结构中,可将建筑不同结构(如梁、柱、板等)分解成不同的任务,通过设置难易适中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到相关的理论知识。

(二)系統化地进行分组教学

教师依据任务项目的难易程度,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分组应兼顾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特点,使每组均包含不同层次的学生,这样可以达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目的。

(三)项目实施阶段应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作业

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阶段,教师应扮演任务布置者和项目引导者的角色,保证学生能够独立地完成项目作业。教师应积极回应学生提出的问题,但是不要直接解答问题,而是应该引导学生通过一定的手段,查找相关资料和规范,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讲解应具有启发性,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四)项目成果展示阶段应给予学生合理的评价

在项目成果展示阶段,每组应做项目介绍与答辩,积极开展组间互评,通过学生间自主形成的成果评价,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建立多维一体的评价考核模式,针对任务项目建立考核评价小组,评价小组由校内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组成,针对学生的课程答辩进行综合评价,提高行业企业专家在考核中所占的份量,使考核结果更加客观公正,让学生对自我的职业能力有清晰的认知。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得知,目前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存在教学内容繁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多方面的难题,严重影响了该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课程组教师应根据该课程的特点,积极尝试项目教学,重点在项目准备、项目实施和项目展示等各个阶段合理引导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技能、获得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海波.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现代职业教育,2016(24):134-135.

[2]安文俊.项目教学法在建筑力学教学中的运用[J].建材发展导向,2015(7):281.

[3]马鹏超.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教学中的运用[J].江西建材,2015(5):251.

作者:刘可定

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法论文 篇2:

高职建筑施工类课程项目化改革思考

摘要:目前高职建筑施工类课程的项目化改革尚处在探索阶段,项目化课程的教学需要进行认真设计,明晰师生在教学中的任务和课程目标;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配套教学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需要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在分析高职建筑施工类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对课程的项目化建设进行了若干思考。从教材建设、校内基地建设、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对课程配套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课程建设;项目化;建筑施工

一、对课程项目化设计的思考

课程项目化设计必须符合实践性、相关性和思考性三大原则。高职建工类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主要面向培养施工一线技能型人才,因此课程教学内容要以满足施工现场日常施工生产与管理要求为目的,内容更加具体化。以分部工程为载体设立的课程符合面向培养一线技术员的要求,以分项工程或具体工艺为对象开展教学,更加适合工学结合、边学边做的项目化教学,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需求对接。

(一)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必要性

以混凝土结构施工课程为例,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的施工技术是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课程整合了传统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融合了建筑工程制图与识图、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建筑结构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经常涉及,也是学生参加上岗证书考试的重要考核内容。在考虑该课程的项目化设计时,必须结合课程特点,一般在专业基础课程后开设,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教学一般以具体项目或工艺为载体,采用传统课堂教学,缺乏直观性;课程还涉及大量的技术标准、规程和规范,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采用传统课堂教学,学生往往感觉枯燥,教学内容繁多,难以掌握。施工类课程项目化改革是必然趋势,将课程的教学内容项目化,安排学生边学边做、做学结合,有利于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张卫民高职建筑施工类课程项目化改革思考

(二)课程的项目化设计

结合课程的特点进行项目化设计,并编写详细的实施计划和课程配套资料。课程按照教、学、做一体化进行设计,理论与实践结合,设计若干项目。这些项目围绕某一具体施工工艺或某一具体施工部位设计,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和较强的实践性,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际操作。根据项目的特点,部分项目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一般安排在前期教学;另一部分项目则以实践为主,理论教学为辅;最后安排集中训练项目,由学生动手完成规定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逐渐弱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则逐渐强化。改变以往完全依靠卷面测试考核学生的做法,采用形成性考核,以学生的实践活动成果、书面测试题、随机提问等为主。学生模拟施工项目部的管理模式,分成若干班组,成员的平时成绩由自我评价、班组长评价、教师(模拟项目经理)评价综合测评确定。

二、对课程配套建设的思考

施工类课程教学内容繁多,除了必要的理论知识外,需要大量的技能训练,因此要认真解决项目设计开发与教学活动组织等基本问题。课程要有效开展,必须对现有的软硬件教学条件进行整合提升,搞好相关配套措施建设。

(一)教材建设问题

教材是课程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项目化课程教材具有不同于传统课程教材的特点和要求。项目化课程教材除了要兼顾传统的概念、理论知识外,更要侧重工作任务背景资料,操作规范说明和实践指导方案的设计。目前,完全符合某一施工类项目化课程教学要求的教材很少,加上高职课程改革尚在探索阶段,各院校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现阶段很难依据某一教材开展教学。

由于涉及教学成本、场地因素、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废料处理等问题,施工类课程很难在校内实训实习基地开展完全生产化教学。项目化教学需要有较强的实践性,给学生最真实的现场感受,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因此施工类课程教材,不能仅以纸质材料为载体,可以使用电子课件、课程教学软件、视频资料等立体化教材。真实施工现场环境中拍摄的视频资料在课程教学中可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施工用外脚手架的搭设、混凝土的浇筑工艺等教学,在校内很难模拟,但利用教学录像,可以真实的向学生展示各种施工场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由于建筑施工涉及大量的建筑材料、施工技术、标准规范,而这些都是动态变化,不断更新的。要把最新的技术或信息传递给学生,就必须建立课程资源库,并且进行专门的研究,积极引入建筑施工企业专家的作用,编制课程教学指导手册,实施动态管理。

(二)校内实习基地建设问题

项目化课程的实施必须有校内实习基地作支撑。目前很多院校的建筑工程校内实训实习基地是在原有实验室基础上整合而成,校内实习基地的设计留有传统学科课程服务的影子,比较零散,缺乏整体性,在布局和环境方面有待改进。

施工类课程所依托的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应该模拟施工现场的环境布局,设置专门的理论教学区和实践教学区,具备教学和模拟生产的功能。还应开辟实践专区,按照施工场地进行布局,设置各种材料堆场、加工车间、垂直运输机械等,现场应该悬挂安全警示标志、关键工艺流程图等,营造高度仿真的施工环境。

项目化教学要分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因此理论教学区和实践工位的设计应便于小组学习。实习基地内可展示一些典型的施工模型,便于学生理解和模仿制作;也可设置学生作品展示区,便于学习交流。按照项目设计,有操作条件的项目均可让学生训练。此外,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要消耗一定的建筑材料和器具,实习基地应对此有专门的预算和持续的资金投入。

(三)保障机制建设

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是项目化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重点包括:建立相对弹性的教学计划;加强课程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引入企业资源。

针对施工类项目化课程,应该实施相对弹性的教学计划,课程集中安排、持续进行,受课期间不安排其他课程教学。集中授课指导教师可以灵活安排项目教学,规避不利天气的影响。如在雨天可以不安排露天实践作业,灵活组织学生前往某一施工工地观摩正在进行的某项特殊作业,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进行教学。

教师队伍是课程实施的基础,项目化教学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更加全面的素养。因此,项目化课程指导教师最好具备“双师”资格,只有具备丰富施工经验的教师,才能将理论知识融合到技能的讲解中。为了更好地教学,在实习基地应该安排专职实践指导教师,或聘请企业高级技工辅助教师教学。部分项目,即使是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也不一定能独立完成教学指导,如钢筋笼的加工制作,熟练的钢筋技师可能比工程技术人员做得更好。要鼓励教师定期到企业去参加实践锻炼,学校应对教师队伍建设进行合理规划,积极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为了丰富课程资源,应该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作用,积极将企业的资源引入课程。项目化课程应该结合企业岗位对学生的要求进行设计,按照为企业服务的目的设计任务。发挥校企合作机制的作用,能够更多地获得行业最新咨询,使学校教育能够适应企业对人才的变化需求。混凝土结构构件类型多样,学生不可能在校内训练各种工艺的操作,借助合作企业,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此外,还可积极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项目教学指导。

三、课程实施效果

混凝土结构施工课程开展项目化教学以来,收到了很多积极的反馈信息,也有许多值得完善的问题。从实践结果看,学生更加愿意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学习,乐意接受灵活的教学安排,与以往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学生更加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任务中来。

每一项目的教学,学生都有具体任务要完成,而且成绩将纳入综合考评,使得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会更加认真听讲,甚至能主动查阅相关资料。在学习过程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学生作为项目部作业层的成员,在岗位责任制的约束下,必须接受教师扮演的项目经理的指令,因而更加具有使命感和学习兴趣。

在课程改革初期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课程设计问题,由于缺乏经验,课程设计或许会存在某些问题,如任务的工作量与课时的匹配问题,往往会出现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规定任务的情况。这需要逐渐完善课程设计,充分发挥教研活动,不断修正课程设计。其次是师资的问题,项目化课程开展初期,并非所有教师都愿意参与课程开发,部分教师对项目化的课程组织模式不熟悉,表现出反对情绪。项目化教学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要更加充分的课前准备。此外,需要教师具有较好的工程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实践活动。最后是实习基地的问题,现有实习基地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求,存在仿真程度不够、教学设备与任务不匹配、场地设计不合理等问题。

为了更好的开展项目化教学,使得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不断得到完善,应尽早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学校层面应给予课程负责人一定的制度保障,鼓励课程负责人牵头组织课程教学师资队伍,通过长期的教研活动,促进课程不断完善。

四、结语

高职施工类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项目化教学需要教师更多的付出,也需要学校投入更多的资源。为保障课程项目化改革,学校应该设立课程改革专项经费,用于课程资源库、校内实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对承担项目化教学任务的教师课酬上予以倾斜,鼓励有能力的教师积极参与课程项目化改革,有效推动项目化课程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 薛宝林,刘华,陈相伟.高职高专课程改革中的四用和四结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03-104.

[2] 翁光远,郗锋,李青芳.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项目化课程开发研究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2):68-70.

[3] 黄昆,张宪江.高职混凝土结构课程项目化实践教学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2):109-111.

[4] 赵绍青.项目教学法在《主体结构施工》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5):97-99.

编辑 梁远华

作者:张卫民

高职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法论文 篇3:

“以工程案例为导向,基于沙盘模拟”的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训改革探索与实践

摘要:本文通过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训的改革、探索和实践,总结出现阶段高职类生源的多层次,多类型情况下,以工程案例为导向,沙盘模拟、工程模型制作为基础的课程实训途径,从如何选择实训案例组建实训资料资源库、如何编制实训任务书和指导书、如何转化实训成果和如何指导和考核课程实训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为高职同类课程实训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工程案例、课程实训、探索与实践

《水工建筑物》是水利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涉及知识点多,课程理论性强、较抽象。如何将课堂中抽象的理论知识点转化为专业岗位对应技能的应用,课程实训就显得尤为重要。课程实训是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对应的岗位职业技能实际训练的教学过程。教师通过课程实训引导学生将课程理论知识融入实践技能,同时又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建设融“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中起到了重要的纽带作用。

近几年,《水工建筑物》课程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和改革,如:项目化教学、行动导向教学法等等,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国家教育部的高职类招生改革后,随之而来的是出现生源多层次,多类型。这样给教学带来了困难,特别是课程实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如何做到实训教学的目标。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实训普遍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按要求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去做。整个实训过程学生主动性差,被动学习、相互抄袭现象比较严重。如何利用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训教学环节,提高课程实训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工程素养,进行了一下几方面的思考、实践和总结。

1依托人才培养方案,选择实训案例

我院实施“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的通识课、专业和个性发展、创业创新融为一体,水利类专业依据专业特点,制定了“合格+特长”的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合格”以专业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此基础上,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一线主要技术岗位能力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水工建筑物课程是水利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根据不同的专业特长方向要求也不相同,其教学侧重点也不相同。对于课程实训中如何选择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切合的课程实训案例,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高职人才培养特点,以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知识点为依据,分类收集小型水利工程案例作为实训题目。

案例收集中可以从基层设计单位进行调查,结合往届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急需的课程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需要。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按岗位技能要求重新选排工程案例,形成适合高职学生的课程实训案例。从工程布置、水力计算、识图绘图等为出发点,删选工程案例,将课程知识要点和岗位能力相结合,分类形成课程实训资料库,组建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训资源库,根据专业技术的发展和专业规范的更新,可以每年增添新资源。实训资源可以以“合格”培养为基础,按照“特长”培养方向,分类组建不同类型的课程实训案例资源。这样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类型和层次进行选题,同一专业按不同特长的实训标准规划课程实训要求。

2以工程案例为导向,编制实训任务书和指导书

工程案例收集、删选之后最关键的就是如何编写课程实训任务书和指导书。课程实训任务书和指导书的编写虽然没有统一的格式要求,但是必须以课程实训任务和目的为核心的,要指明课程实训的任务、完成实训任务的方法和步骤、完成实训任务的必备知识和参考条件、课程实训过程的时间节点要求及考核方法等。

针对不同专业方向课程实训要求不同出发,以工程案例为导向,从工程布置及建筑物设计和施工过程,按照相应的规范和标准来编写。教师可以按不同专业方向及特长要求组成分类小组,专职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搭配,从工程案例资料库中选取适合的案例,按照学生层次、培养方向进一步完善调整,修改完善形成课程实训任务书和指导书。任务书可以从教学目标、课程实训任务、实训进度安排、实训保障条件、提交成果和考核办法几个方面编写;指导书可以从实训项目名称、工程资料、主要做法和步骤、提交成果要求、参考资料几个方面编写。

3基于沙盘模拟、模型制作,转化实训成果

水工建筑物课程属于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课程,建筑物的结构构造和设计原理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在以往的课程实训中,从整个建筑物资料选取、建筑物设计(水力计算、结构计算)都是以计算为主,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按部就班去计算,并不理解。大部分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建筑物作用、基本结构构造和工作原理不清楚,失去了课程实训的意义。

针对这一问题,在水工建筑物的课程实训减少计算工作量,改变以往的以计算为主,增加工程图纸的识读和绘制能力的训练,在培养学生熟读图纸的基础上,将自己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成果用工程图纸的形式表达出来,训练学生Autocad软件绘图能力,而且利用沙盘模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计算成果及图纸转化成模型制作。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利用卡纸、PVC材料,指导学生根据计算结果按照几何相似、重力相似的原则,制作所设计的单体建筑物模型,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还是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水工建筑物的结构构成,工作原理及结构间的力学传递原理。对学生来讲将以往课程实训中抽象计算结果,转化为形象的工程模型,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教师来讲,可以将优秀的作品留存作为《水工建筑物》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具,提高理论课程教学的形象化,达到学生、教师“双赢”,真正的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实训模式。

4以指导和考核为依托,确保实训质量

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训的顺利开展,需要一支优秀的指导教师团队,不但要求指导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高,还有较强的工程实践经验及动手能力。指导教师团队可以专业教师、兼职教师及实验实训教师为主组成,在课程实训中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导学生完成计算、识图、绘图及模型制作等实训任务,并能根据学生实训情况及时调整实训任务和实训方式。

课程实训的考核办法,是体现课程实训质量及检验学生实训成果的重要步骤。课程实训的考核应小组为单位,以实训过程成绩为主体,按照指导教师评分、小组组长评分和小组成员互评三个部分,分别按50%、30%和20%的权重分配。教师评分中,按照学生的小组任务,加大学生创新思路的考核分值和模型制作分值,淡化计算成果的分值,真正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组长评分和学生之间的互评主要按小组组长的领导和分配能力方面,小组各成员任务完成能力方面,小组团队的合作方面,给出分值,真正体现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

经过几年的水工建筑物课程实训改革、探索和实践,改变以往的教、练形式,学生对课程实训兴趣明显提高,使每个学生在课程实训过程中,依照实际工作岗位及岗位职业技能要求,结合自身特点,找到各自的位置,在实训过程每位学生都在小组中承担一项实训任务,在达到课程实训目的同时,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意识。这种沙盘模拟和模型制作的实训模式,真正体现的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相结合,在全国水利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项目—水工结构设计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唐欣薇,谭茶生, 水工建筑物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改革[J], 高等建

筑教育,2016(02):96-98

[2] 史志鹏,刘家春,高职水工建筑物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

践[J],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56-59

[3] 张改红,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水工建筑物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 课

程教育研究, 2015(34):238

作者简介:张宏(1975— ),女,陕西丹凤人,副教授,从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学于研究。

作者:张宏

上一篇:高中政治教学多媒体技术论文下一篇:目标管理下国有企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