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类设计课程教学论文

2022-04-28

摘要:文章分析高职艺术类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的问题与现状,探索“社团+竞赛+微创”的培养模式,采用“测—练—导”的有效方法,将专业课程与创业第二课堂有效结合,对高职艺术类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探索与实践,有效促进“双创”人才的培养与输出,让高职大学生有机会、有能力进行创业与创新。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艺术类设计课程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职艺术类设计课程教学论文 篇1:

谈高职艺术类人才培养中的专业素质教育

摘要:高职艺术类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更需要培养艺术基本素养和审美意识,加强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同时还要认清楚专业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不同,专业素质教育更加体现专业性和针对性。

关键词:高职;艺术教育;专业素质

理论够用,注重实践技能是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建设过程中所遵循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理论知识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删减,减少过于繁琐复杂的理论教学比重,坚持以实用为主,突出对学生实践性教育,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突出了高职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特点。但是“理论够用”并不代表“理论无用”,在高职艺术类教育过程中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专业文化素养的培养,是尤为重要的。

文化素质教育根据专业使用度和普遍性来看,可以分为人文素质教育和专业素质教育,前者是带有普遍性的特点,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式与政策》等课程,基本素质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现在各个专业在专业课程建设中都已经占有了一定的比重;而后者是带有专业方向性和特殊性,是作为一个设计师在设计创作过程中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艺术素养,例如室内设计专业中的《室内设计风格与流派鉴赏》这门课程,这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但是这类课程在高职教育中被忽视,甚至很多人认为开设这类课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一、加强专业素质教育的背景分析

近年来,艺术类市场火热,高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攀升,全国各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和变化,纷纷开设艺术设计类相关专业,招生情况良好。但是高职艺术类学生较本科学院的相比在专业基础水平和创新设计能力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制约着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发展。

(一)艺术类专业学生专业基础水平较为薄弱。由于艺术人才市场火热,艺术类专业在全国大部分院校包括本科、高职和民办院校中都有开设,随着各院校开始实施扩招政策,加上高职教育的历史地位和认知度的原因,高职院校在招生质量方面与本科院校相比较弱,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更是不占优势。在这种条件下,生源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美术基础较为薄弱,专业文化素养相对较低,在艺术表达、审美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略显不足,这些因素都影响着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设计艺术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专业发展。

(二)高职院校专业素质教育的缺失。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培养的是能够在一线工作的实用性专门人才,很多学校在课程规划中强调的是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岗位技能课程和实习实训课程所占比例较大。各高职院校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人文素质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人文素质教育所占比重开始加大,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育人思想。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品德及职业素质,这是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具备人文素质并不能代表具有专业素质,特别是作为艺术学生来说,只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是不够的,艺术的素养和创新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高职艺术类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忽视这一方面的培养。

二、加强专业素质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一)设计师职业的需要。想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不仅要熟悉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艺术素养是指设计师在从事艺术设计工作过程中所必需的各种艺术规律性的知识、审美的培养、锻炼、积累和掌握。作为专业设计师必须具备较好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通过设计师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去发现艺术和美的所在;另一方面,要从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和设计过程中获取艺术审美的方法和途径,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自身艺术审美。因此要提高自身艺术审美感和创新感,只依靠动手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学习美学、文学、文艺、美术史、色彩学、心理学、设计史等一些与艺术相关的知识,俗话说:“工夫在画外”,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艺术文化修养,才能设计出具有内涵的设计作品。

(二)高职教育定位的要求。目前行业中的设计师主要是通过普通高校、高职类和培训班等三种方式培养出来的,普通高校和高职教育培养人才占主要比重,培训班所占比例较少。其中普通高校教育培养定位是重理论轻实践,培养较扎实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艺术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初步能力的高级人才。要求毕业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科学工作的一般方法,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能适应和胜任多变的职业领域。为企业培养大量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以满足各类企业对高级技术工作者的需要,这就要求毕业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高职毕业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强,艺术素养和创新意识相对不足。培训班的培养定位是在短期内快速培训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满足市场和行业的用人需求,培训班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适应一般工作要求,缺乏艺术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专业发展瓶颈较大。由此来看,高职教育既要弥补普通高校教育的动手能力的缺点,又要区别与社会上短期培训班的“快餐式”培训模式,根据地区经济发展要求,培养出以注重技能操作能力为核心,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实用型人才。

(三)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以我校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为例,本专业培养目标为助理设计师,瞄准重庆及周边地区室内装饰行业的人才需求,以室内空间设计能力为核心,以注重技能操作能力和熟悉室内设计施工工艺为特色,培养能胜任各种室内装饰艺术设计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根据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在职业发展道路上瓶颈相比普通高校毕业生要大一些,社会培训班毕业生发展局限性更大。这是由于高职艺术类毕业生在艺术创新和艺术修养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有一定差距所导致的。

三、加强专业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

专业文化素质课程虽然是偏文化类课程,但是也要体现高职教育教学实用性的特点。目前,高职院校艺术类中这类课程多为教师讲授为主,但这种方式是普通高校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高职教育中则不太适合,高职类艺术学生对于实践专业技能比较感兴趣。由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能力相对较弱,学生喜欢直观性的、具象性的内容,对于太抽象化、繁琐化的理论知识则不太感兴趣。因此,高职专业素质教育要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

以我校高职类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方向)中《室内设计风格与流派鉴赏》这门课程为例,本课程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方案的讲解和分析使学生对室内设计风格与流派鉴赏有明确的认识,为将来从事室内设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结合对室内装饰行业的人才需求调查,从从事室内装饰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水平出发,以“案例教学”为向导,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减少了理论部分,增加了大量的案例内容,皆在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以案例教学过程为例,第一步是下达任务。教师提供一份室内设计原始结构图和客户详细资料,并布置相应室内风格设计要求;第二步是搜集资料。学生接到设计任务以后组成设计小组,根据客户设计要求收集相关风格设计资料,整合风格设计素材,然后通过家具、陈设、材料、造型等装饰元素搭配风格设计和创意设计,并且以PPT的方式制作方案汇报书;第三步是方案汇报。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方案汇报和分析,其他学生可以扮演客户的角色对设计师进行提问,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与解答,可以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表达能力。

随着社会不断转型,市场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教育要紧密结合市场用人需求的变化,特别是艺术行业对综合性高级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不断增强学生的专业基本素质教育,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全面打造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有利于学生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实用性、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王海平.谈文化素质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北京教育,2012,(02).

[2]潘寨民. 关于高职《艺术概论》课程体验式教学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1,(20).

[3]卢鹏. 高职院校美术史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0,(04).

作者简介:

李锐,重庆科创职业学院。

作者:李锐

高职艺术类设计课程教学论文 篇2:

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艺术类课程体系优化探索

摘 要:文章分析高职艺术类大学生“双创”人才培养的问题与现状,探索“社团+竞赛+微创”的培养模式,采用“测—练—导”的有效方法,将专业课程与创业第二课堂有效结合,对高职艺术类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探索与实践,有效促进“双创”人才的培养与输出,让高职大学生有机会、有能力进行创业与创新。

关键词:高职艺术类大学生;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伴随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需求的竞争愈演愈烈,导致就业问题频繁出现。而应届毕业大学生因为缺乏社会工作的经验,就业是具有一定难度的,这也成为高校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为了大力支持高校培养人才,国家积极推广高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培训,通过培训,满足社会各类型人才的需求。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来支持。在新时代潮流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新、创业,关系到个人、学校、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高职艺术类大学生的创业现状及问题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念已被18—35岁群体普遍接受,尤其是大学生,同时大学生也在逐步成为社会企业的主力军。与其他的专业相比,高职艺术类专业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在创业前期所用的资金也较少,选择范围较广,这些优势与高职艺术类专业的特点有很大的关系。

高职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基于“双创”教育方法、教育途径的研究,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等领域,对于“双创”教育中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系统性研究较少。特别是基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具备职业技能的人才,如何培养“双创”能力的模式、方法及策略提炼少见。

二、高职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进行

自主创业的旨趣

高职艺术类大学生自主创新与创业,不但使大学生自身价值得到实现,同时在创业期间,更能够让大学生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发挥自身的才能。同时让大学生由被动转向主动进行自主创业,使大学生喜欢自身的工作与设计产品,并且自己的设计产品被大众所喜爱满足了大学生的成就感,减轻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使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得以扩大,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的同时,也能够使高职大学生的“双创”体系得以完善。自主创业还可以给高校毕业生营造一种积极创新创业的气氛,引导大学生主动进行创新创业。除此之外,高职艺术类大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创业,不仅仅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与交流互动能力,还可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高职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与课程体系

优化相结合的方法

我们必须从高职艺术类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创业环境这两个方面出发作出相应的改变,以减少大学生毕业以后进行创新创业的困难,让“双创”的观念深深刻在高职大学生的内心,增强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只有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向上的氛围,才能更好地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第一,在“社团+竞赛+微创”培养模式里进行“测—练—导”渐进式技能培训。构建“社团+竞赛+微创”结合的培养模式,采用技能培训、仿真竞赛、微创实践,增强大学生创业孵化中的创业意识、素养和技能,通过进阶式系统化培养,解决高职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行性及可持续性问题。“测—练—导”渐进式技能培训中,进行创业启蒙测试、分类引导,在明确成长目标、重视创业人才的同时,强调对创新人才的引导。

新入学的大学生对社团充满新鲜感,在进入专业社团后,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其着重认识“双创”基础知识。一段时间后,对学生进行能力测试,包括竞争意识、人际交往、适应能力、自信心、决策能力、组织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使其在对应的环节进行锻炼。在各个环节中,导师会根据他们的表现、角色扮演等,推选进入技能训练小组、营销训练小组等,并选拔组长。紧接着让各小组模拟公司运行,带领小组开展相关的技能培训及创新创业训练等。模拟训练后且条件成熟时,对学生进行考核,将有领导力且具备“双创”素质的学生晋升为项目负责人,搭配技能组的创新发展,组合后运营创业项目。这一阶段是十分重要的,是“双创”者的起航阶段,需要校、企、政多方联合共同培养,充分发挥育人的作用。

第二,专业课程、第二课堂、创业服务相结合,激发创新创业需求。开设适宜高职艺术类大学生技艺培养的专业课程,如蜀绣、衍纸、皮具、文创设计、扎染等,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利用第二课堂开展课后项目兴趣班,邀请行业大师进行技艺技能提升,突破创新。开展创业讲座、创业沙龙等创业服务活动,有助于养成学生创业意识。这一阶段至关重要,学生需要通过市场调研,进行分析总结后确定创业项目,同步制定项目计划书,参加各方的创业路演,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深层次掌握创业流程及创业方法,进一步增强创业自信。

第三,将学生的课堂作业变成优秀的创业作品。学生在参加创新创业的学习与项目设计中,十分关心创新创业的意义以及创新创业可以实现什么。他们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还停留在课本的内容与课堂的训练上,这就不利于创新创业项目与高职艺术类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将在创新创业项目设计中获奖的作品进行成果創业的转化,让学生体验自己的项目成为现实,提高学生的参与感与成就感,大大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除此之外,这也是大学生对自己的创业项目进行自我检验的机会,并得到作品的支持。在专利创新大赛中,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被筛选出来,这些作品都是学生经过教师的指导进行创作的,甚至比很多市场上的同类型作品更优秀,融合了实际生活的应用,使作品具有商业性,因此对这些成果作品进行生产也可以获得不少的收益。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必须将大学生的获奖作品进行实体性的转化,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兴趣。

第四,搭建“一库、一网、一站”的“三个一”资源服务体系,提升“双创”人才培养成效。大学生“双创”教育在搭建起步平台后,更需要提高对创业者的周边服务,建立“一库、一网、一站”的“三个一”服务体系。“一库”是创新创业项目库,为创业者提供创新技能及创业想法培育;“一网”是“双创”教育的服务网,为“双创”者提供在线学习“双创”知识、项目展示等的机会;“一站”是创业孵化器的创业服务站,为创业者搭建服务平台,是学校创业者进入社会的重要枢纽,不仅仅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场地、创业咨询,同时为工作室转化为正式公司提供代办及组织管理服务。

在校内,学校应积极采用学分转换制,实现专业课程与创业课程的学分置换,免除创业学生的后顾之忧,增强学生信心;建设“三个一”体系,为创业者提供项目、信息、技术、导师、场地、融资、代办等全方位服务,帮助创业者形成自己的创业特色,在社会的商业洪流中健康成长。持续加强创业者的成长教育和陪伴式跟踪服务是十分重要的,校、政、企三方还需提高大学生创业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加强产品的创新开发,提升团队的营销策划能力、应变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将创新创业知识进行有效的转化,高效解决实际问题,度过企业创建期和成长期,提高创业团队、创业项目的成活率。

第五,政府针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进行政策扶持,对高职艺术类学生而言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创新创业设计的机会。毕业后的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对市场现状进行研究,制定一份具有商业性的产品设计计划,并且可以申请入驻创新创业园所,减少自己的成本。大学生还可以通过企业以及免费工作的场所获得对产品设计的支持,减轻创新创业的压力。相关的政策以及各种相关企业的帮助与扶持可以减轻大学生初创业时的压力,减少高职艺术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失败经历。

总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的市场现状,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设计与高职艺术类课程内容相结合。在进行教育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让大学生主动参与设计,扩宽大学生的实践空间。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创新指导时,需要体现创新创业的商业性与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慧.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艺术设计课程结合研究[J].南国博览,2019(2):209.

[2]邢晗,陈熙,李欣.试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艺术设计课程的结合:以大学生艺术设计作品商业化平台创新创业项目为例[J].艺术科技,2017(11):37-38.

[3]金石,李晓东.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与实验课程体系结合的研究与探索[J].科技视界,2020(1):32-33.

作者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作者:胡晓曦 李晨晨

高职艺术类设计课程教学论文 篇3:

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改革的误区及对策探讨

课程改革在我国大学、中学、小学各层次的教学中已不是新鲜事物,本文立足于高职艺术类专业课程改革的特点,分析课程改革的现状,反思课程改革的误区,探讨艺术类专业课程改革的定位与评价体系,研究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课程改革的实施给高职艺术类课堂教学带来了不少可喜的变化,在改革的大潮中确实涌现出一批“弄潮儿”,同时也衍生出了一些令人深思的现象及问题。当前高职艺术类课程改革中出现了教学目标理想化,教学方式形式化,评价标准片面化等趋向。

一、高职艺术类课程改革的误区

误区一:教学目标理想化,不切实际,没有抓住高职教育特点

目前,高职艺术类教学目标普遍定位太高,不切实际,混淆于研究型高等教育,失去高职教育特色。还有一种表现为过分强调目标的动态生成,没有明确的目标。

误区二:教学方式形式化,赶时髦、走形式,没有抓住艺术教学特点

课程改革本着面向就业市场具体岗位能力培养的目标,针对本课程具体的问题,提出新的变革措施,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式到教学评价、从课程管理到教师发展等诸方面,要求课程实施者的观念和行为发生转变。但是,这些转变并非将“过去”和“现在”对立起来。如果实施“探究性学习”就不要“接受式学习”,倡导动态生成就不要预先设计,实践学生自主就不要教师引导,倡导艺术素养就不要表现技能的学习,如此下去,其对立的后果必然是课堂花哨、学生难以受益;而课堂教学最终也是顾此失彼、失去自我、不知所云。还有,其它课程行之有效的经验末必适合艺术类课程改革,正如邯郸学步,貌合神离。完全违背了教学方式变革的根本宗旨。

误区三:评价标准片面化,导致部分人急功近利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些人没有理解课程改革的真实目的,没有了解教育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没有转变教学单位的自我意识。当前艺术类课程改革的评价方式是:建个课程网站;拿出杜撰的教学项目;交出几份优秀临摹作业;佐证部分相关比赛获奖学生名单,这就完成了课程改革。没有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没有进行学生满意度、毕业生就业适应性,用人单位综合评价等内容的调查。有些院校更是急功近利,教学中只抓几个优秀学生,组织参加各类比赛,斩获个别小奖就认为教学有成效,这种评价方式以点代面,以偏概全,舍本逐末,遗害大多数学生的利益。

二、高职艺术类课程改革的定位与评价

(一)高职教育特点决定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

高等教育分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科研型的人才,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技术型、操作型和应用型的人才。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是有着不同层次的,不同层次的人员对专业的理论掌握和技能能力要求是不一样的,我们不可能培养出所有层次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教学改革首要解决的问题。具体到课程改革,一门课程如果没有一个明确、合理的培养目标,根本就谈不上总体的人才培养的规格。作为高职艺术类教育,它面临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我们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问题上一定要紧紧扣住高职教育的特点。艺术类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层次应该介于技术工人与设计师之间,在这两类人才之间必须有一种人才填充这个人才空间。我们的课程改革就是解决这一层次人才的特定专业技能培养的问题。

(二)艺术教育特点决定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艺术类的专业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创意思维的特点,保持艺术创作的个性和形式的多样性。简单地模仿一两个优秀案例,学生作业千人一面,没有自主创作思想,这完全违背了艺术教育的规律。课程改革要突出艺术类专业的特点,重视艺术素养培养和艺术技能训练相结合。不能过分强调艺术素养的提升,没有必备的专业操作技能的训练。高职艺术教育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是艺术家,设计专家。另一方面,只注重专业操作技能的训练,没有必须的专业素养的培养,只能培养一般的技术工人,学生没有上升空间。

高职艺术类课程教学中主要锻炼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第一,审美鉴赏、批评及其相关的心智能力。这需要教师在讲授时加强分析和引导。第二,艺术创造力及其创造性思维能力。每个学生的知识、阅历、性格、喜好和生活环境不同,最终作品的表现也应不相同,这是艺术教育最大的特点。第三,艺术表达能力及其相关操作能力。这是指艺术类学生在认知、感悟的基础上,应具备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即能通过各种形象将思维、观念外化出来,而这就要求掌握必须的艺术技能。这些素质的养成和能力的培养是其他教学内容无法取代的,是由艺术类课程的独特教育属性决定的。尤其是熟练操作电脑辅助设计软件是现代设计的必然要求,这也是与高职艺术类专业培养设计一线操作型人才的目标相适应的。

(三)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检验课程改革成效

首先,“有效果”是课程改革的底线要求。课程结束时,学生是否能根据命题独立创作是目标。其具体表现为学生抛开课堂练习的案例,运用课堂所学新的知识,融入个人的创作思想,独立完成一个命题作业。其次,是否激发出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强烈欲望,是否产生了主动投入到学习的行为。最后,强调教学质效意识,也是教育公平政策的客观要求。在片面的课程改革评价方式指导下,教学过程中,学习好的、中间的、困难的学生真正得到教师关注的有多少?课程改革不是为培养几个优秀学生,不是为参加比赛获奖而提高学校知名度,而是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课堂知识学习转化为就业的技能,最终实现本专业内就业。如果舍本逐末,就达不到这个基本培养目标,就失去课程改革的意义,损失社会钱财,反过来又影响到学校声誉。

新、奇、特不是评价课程改革的唯一标准,适用和实用,服务对象真正受益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本质和基础。如教学过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学习效果考核的多样性;学生对教学反馈的满意度;教师实践教学项目的适用性;教师研究教学的深度;教师编撰教材的质量;用人单位对学生在该专业课程培养的技能方面的認可度等都是课程改革成效评价途径。其中,学生学习效果考核的多样性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课程组评价,参加各类比赛等。

三、避免课程改革走入误区的对策探讨

(一)要有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课程改革注重过程与方法,防止目标过高,但并非不要目标预设,而是在更高层次上强调教学目标,注重目标的规划性。理想化的目标,让学生感到高不可及,知难而退。它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度理解,对学情的深度把握,对教育环境的系统认识。没有目标,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可能就变成了随意性。恰当的教学目标设计对教学方式的匹配、教学程序的规划有明显的引导功能,同时对增加教师在教学活动的主导性、提高学生教学参与度上也都有好处。放弃目标设计,一味强调动态生成,容易使教学陷入混乱的境地。

(二)要强调选用教材的作用

课程改革将教材视为一种资源,倡导教师开发除教材之外的课程教学资源。但在资源开发实践中,我们却经常发现随意处理教材、“冷落教材”或“闲置教材”的现象,因此我认为必须重申教材的地位。教材是专业队伍编写、专门机构审定的资源,而且,新教材都融入了改革思想,是课程实施的主导资源和基本条件,如果被随意改变,大量补充教师自己开发的资源,尤其是许多课程实施者的能力并末达到相应水平,可能导致间接经验的不必要的流失。对教材改造的处理,必须依据课程标准,将教材作为教学的重要依靠,切不可舍本求末。我国传统教学在“理解大纲”、“吃透教材”、“钻研学情”等方面有着优秀的经验,应当好好总结。

(三)要重申必要的接受教学

在探究性学习盛行的今天,我们需要在反思探究实际意义的同时,认真研究传统的、有意义的接受式教学。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有意义的接受式教学长盛不衰的关键就在于,这种教学是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的教学、帮助学生接受系统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必要的联系,在这些方面意義重大,其做法值得发扬。同时,知识分为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需要不同的教学方式。艺术类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如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方面,只靠学生自己欣赏优秀作品,自主探究美学知识是不切实际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探究能力是有限的,老师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深度决定了学生在这些知识的学习中接受灌输式教学的必要性。

(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实施课程改革,师资是关键。不同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与普通院校教师相比,艺术类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全面。作为专业课教师,除了要有很高的艺术素养,还要有更强的艺术技能,即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其知识和技能结构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需要及时掌握和了解本专业当前的发展趋势和信息,自己的业务水平要与本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合拍。教师提高业务水平,不能仅仅依赖于书本,更主要的应当经常深入行业,调查市场需求,学习专业技能,积累教学案例,总结经验,不断更新知识,充实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躺在已有的知识上一劳永逸;不能完全照搬他人的经验食古不化;不能盲目乱撞象个无头苍蝇,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避免走入种种误区。

有教育的改革,就有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伴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而发展,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破”与“立”的过程,决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对于艺术类职业院校来说,各个专业有其不同的特点,我们要结合具体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寻找更好的改革切入点,让我们的艺术类专业课教学永远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006(11).

[2]赫荣定.艺术设计教育定位思考[J].成都大学学报,2003(21).

[3]袁文艺.《“后发”院校广告学专业教育调查》.教学研究新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李真(1971.12-),男,江苏徐州人,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无锡科技职业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教研室主任,高级工艺美术师,岗聘副教授,研究方向:影视广告。)

作者:李真

上一篇:民办高校毕业生职业素质论文下一篇:改善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