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动漫学习领域课程设计论文

2022-04-30

[摘要]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任务。东莞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头良好,中高职衔接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文章在分析东莞中高职衔接现状的基础上,从组织领导、内涵建设、课程设计、现代学徒制培养和协同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抢抓发展机遇、系统培养技能人才、积极应对挑战、提升综合办学实力等促进中高职全面、深层对接的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职动漫学习领域课程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职动漫学习领域课程设计论文 篇1:

移动学习的应用与发展探析

【摘 要】本文介绍当前移动学习的应用领域,阐述移动学习的发展现状,提出未来的移动学习将变得智能化、人性化、微型化、多元化、普及化,移动学习游戏化、趣味化的内容将增强,移动学习的交互方式将更社区化,与其他方式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

【关键词】移动学习 应用现状 发展趋势

移动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结合了移动计算机应用技术,利用数字化的原理将学习内容随时随地地传送给学习者学习。移动学习除了加入数字化元素外,还具备可移动的特点,这样学习者就不必局限在电脑前,直接利用小型化的移动计算设备,就可以在任何的场合中自由自在地进行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学习,而移动的学习环境也给了不同的对象全新的体验。
一、移动学习的应用领域

移动学习已经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无论是政府、学校、企业还是培训机构,都越来越多地运用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一)移动学习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移动学习的深入和广泛应用,不断推动着教学理念的革新和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现有的在线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要,而翻转课堂、慕课等混合式课堂等多样性的教育模式更受学习者的喜爱。据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在线教育用户稳步增长,已经达到了1.18亿,其中手机在线用户占七成,这表明目前的移动教育慢慢地成了互联网教育的主流手段。因为与电脑端相比,移动教育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给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场景,而且借助移动终端的触感和语音等互动方式能更直接地进行人机交互,从而改善学习的枯燥,增加了趣味性,特别是题库、多媒体阅读、视频类等在线教育产品更具有优势。随着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和相关硬件的支持,“浸入式教学模式”成为可能,尤其是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当中,能为学习者提供虚拟的真实场景,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二)移动学习在企业教育中的应用。传统的企业教育需要抽出特定的时间将员工全部集中在一起,进行集体技能培训,既费时又费力。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企业教育”也应运而生。在信息化时代,企业教育通过互联网技术、平台以及数据,在互联网中获取更多的技能、知识和工作方法,进一步挖掘员工的潜力,提升公司的业绩,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移动学习在企业教育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企业可以将培训课程细化为一个个学习的微模块,每一个微模块可以通过音频、视频、文本、PPT、图形、动漫等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展示,上传到移动学习平台,发送到员工的移动终端设备上。员工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学习,这样既可以保证工作时间,又可以完成技能培训的任务和节约培训成本,也大大提高了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根据国外权威调查显示,有效地使用在线学习的政府部门或者企业可以节省大约一半的培训费用,而且员工学习的时间也得到有效地利用,效率和培训的人次都是以前集中培训的3倍,学习效果也有显著的提升。

(三)移动学习在培训机构中的应用。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一方面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愈发强烈,国家非常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是要应对社会的发展,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提升自身竞争力,主动接受技能培训的意愿十分强烈。因此,在此背景下,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越来越受到欢迎,而移动学习这一新型的学习方式凭借自身的明显优势在培训机构中获得了一席之地。例如,2013年,走在教育培训机构前列的新东方也紧跟时代步伐,推出了自己的移动教育APP,开发了英语学习应用、选课报班及订单中心、校区查询、我的新东方、段子工厂等五大功能,是集英语学习的综合类应用软件;作为我国最高学府的清华大学也开发了移动学习APP“雨课堂”。这些“移动APP”项目都是以移动学习终端为载体,课程内容融知识性、趣味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创设了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解决了学习环境的关键问题,深受社会各界人士的欢迎。

总之,移动学习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实现了“要我学”向“我要学”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巨大转变,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势必为教育教学、人类的终身学习带来无限的憧憬。
二、移动学习的发展现状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环境的不断完善以及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移动学习正成为终身学习的一种新学习方式,并且是微时代的发展趋势。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与整合营销机构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在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超过1700亿元,并且在不断地增长。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在当前“互联网+”发展的形势下,在线教育市场将继续扩大,并逐渐朝移动终端发展。手机用户青睐于移动学习终端的在线教育,看中的正是移动学习终端的在线教育灵活、操作性强、随时随地、互动性强等優势。网易教育联合有道发布的《2013—2014中国在线教育趋势报告》中,有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愿意付费使用移动在线教育,这也反映出收费产品并不是阻碍学习者选择移动在线教育的关键问题。一旦在移动学习上产生新的创新应用模式突破,移动学习将取代Web学习的远程学习统治地位,因为移动学习具有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根据现在的发展趋势,移动学习应用将在未来三到五年的时间超过电脑端应用。

当前,移动学习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相关技术已经成熟,其应用和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就目前来看,移动学习的成功案例不多,大规模实际应用并未普及,其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移动学习是必然发展趋势,但移动应用开发成本较高。在在线教育领域,Web类型的网络学习模式还是占主要地位,移动学习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发展的潜力巨大。随着移动终端越来越普及,尤其是微博、微信的风靡,微型化的课程资源也随之得到迅速普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移动学习是今后发展的趋势,只不过一方面移动APP开发的成本较高,而且要适应不同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开发多操作系统版本提升移动应用开发的成本;另一方面受到当前移动开发的泛滥化影响,很多的APP开发出来利用率不高,或者功能不够完善,学习者学习的意愿不够强烈,造成投入多而回报少这一阻碍移动学习开展的最大的问题。这也对开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能设计出更具有创新性的移动学习APP,是目前亟待解决的,能不能增加拍照答疑、推送答案等一些电脑端没有而是移动平台特有的功能,而不仅仅是Web版学习的延伸,这样才能更体现出移动学习的优势。

(二)移动学习的APP迅速增多,但尚未成为主流。自2011年以来,移动学习类的APP迅速增多,互联网企业都争相推出移动端APP,希望抢占更多用户。在线教育市场中,众多的开发商都分别推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类APP。据应用商城数据统计,虽然教育类APP的数量多,但是真正在用户中流行的个数仍然很少,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类似产品太多、用户选择比较分散、功能不够全面等。

移动学习APP因其便携的特点赢得了较多的移动用户的认可,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移动学习还未能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一方面是用户选择移动学习的意识还不够,另一方面是受到了传统的书本教育和面授教育的影响,没有能脱离这两种学习方式。不过这并不影响移动教育的发展,因为在结合书本和面授教育方面,移动学习是一个很好的补充,相信今后的移动学习资源增多后还会逐步占据主导作用。

(三)移动学习的移动端用户增多,但用户需求得不到满足。2015年,移动互联网进入全面爆发的时代。工信部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人数已经达到9亿,而在这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则占到了九成,网民更倾向使用手机进行上网。同时,移动学习也迎来了春天,与培训学习相关的移动APP在10万款左右,并且已经占据幼儿教育、中小学、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培训的各个领域阶层。使用APP进行移动学习的用户不断增多。另一份来自学科网市场总监的调查分析中指出,目前只有13.7%左右的用户对现有的移动学习产品表示满意。

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有几个:第一,移动学习的资源不够完善,内容过于单一,吸引力不够,导致用户对现有的产品认可度不高,如何能满足大量用户的需求,并且能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学习内容是移动APP的关键所在。有互联网营销专家认为,教学内容是线上教育的主题,移动学习产品的核心是内容,所有的学习产品都应具有优质的学习内容才能提升产品的品质,故需要在内容上下功夫,保证内容的精品化、差异化和稀缺性是今后在线教育的方向。第二,用户在使用移动学习产品的时候没有良好的用户体验,部分移动学习产品的功能比较局限,没能提供像离线学习、在线服务等这种能给用户带来更好学习体验的功能,没能满足用户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所以用户在使用上也会有所保留。今后的移动学习的功能和用户体验一定要更具人性化,只有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要才是优质的产品。第三,网络的带宽和流量也是限制用户使用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时候移动终端只有在接入WiFi的环境下才能获得更快的网速,但是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4G的网络环境下,受到网络运营商所提供的带宽和流量的影响,往往不能随心所欲地去使用移动学习产品,这也是不利于用户开展移动学习的原因。目前的解决方法就是提供离线功能,这样用户在WiFi环境下下载,便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当然随着移动网络的不断改善和增强,流量套餐的价格不断降低,带宽和流量问题在今后也将不再是制约的因素。
三、移动学习的发展趋势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科技的不断创新,都昭示着移动学习的快速发展是大势所趋。未来世界将是“移动”的世界,智能化手机、掌上电脑、智能手表、智能手链等移动学习设备逐年成级数倍增长,并且充斥于生活、工作、学习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类的学习生活方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的冲击、社区化的推廣、智能化的设备、开放性的世界,诸多种种,都给移动学习的未来发展带来曙光。我们可以大胆预测,从移动学习的特点入手,以终身学习为理念,以建设学习型社会为目标,以科技创新发展为支撑,未来的移动学习将变得智能化、人性化、微型化、多元化、普及化,不断推进个体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移动学习更加智能化、人性化。移动终端与电脑端的Web网络学习相比还具备有实时接收推送信息的功能,即使在用户退出了学习APP,但是在没有关闭后台程序的情况下,依然能收到由学习APP所推送的信息,这使得移动学习的实时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正朝着人与物、人与知识、人与服务密切联系的方向进一步提升,实现“思考就是学习”的模式也接近可能。但无论人工智能发展到何种程度,搜索是当前众多咨询信息中的根本需求,今后只需要说一句话或者给个提示就能将所需内容全息展现。这也就意味着将来的学习中必须有一个机器语音引擎,或者更智能的意识搜索,大脑只要想到什么内容都可以通过传感器进行搜索,然后再返回给终端,实时性不言而喻。同时,移动学习的服务和体验应该更重视“人性化”的设计,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所谓的“高大上”,因为只有在产品的设计上以人为本,更符合终端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方式才能更受欢迎。

(二)移动学习的微型化学习将更高效。现阶段的Web课程沿袭了课堂教学的模式,时间通常都在30-40分钟,这样的时长不符合移动学习的规律,移动学习不能是简单地将Web课程照搬照用,而应该更符合移动状态下的碎片化学习,所以移动学习的课程设计必须向微型化发展,利用更活泼生动的影像、短小精悍的文字来提高知识的传递效能,从而缩短用户的学习时间,提升学习的效果。目前,HTML5以其动画效果优良、文件小、易于传播的特点已被广泛使用在移动学习课程中。

(三)移动学习游戏化、趣味化的内容将增强。移动学习具有和其他任何学习的通性,就是要有优质的内容才能凸显其优质的品质。高质量且符合移动用户需求的内容是解决移动终端学习“无吸引力”问题的关键,以提升用户的使用黏性。传统的讲授式课程比较枯燥,会降低用户的体验。因此,要能吸引用户使用,则需要在学习内容增加一些游戏化、趣味化的特性,这样才能吸引用户学习和传播。当前,通过游戏化、趣味化策略推进移动学习已成为行业热点。游戏化是指将某个已经存在的、具有一定核心和内在价值的事物与游戏机制相整合,以激发用户的参与度、投入感和忠诚度。现在,游戏化、趣味化已经被视为吸引用户参与到产品中的方法,市场中具有游戏化、趣味化的产品的数量正在不断增加。有研究表明,游戏化、趣味化学习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之一。

(四)移动学习的交互方式将更社区化。社区化的移动学习是移动学习发展的趋势,社区化可以将志趣相投的人聚集起来,并以知识分享的方式去带动大家学习。其实,我们现在通过QQ、微博、微信获取、分享新知识新技能时,就已经在参与社区化学习。

这种社区化学习不仅仅是在参与学习,还可以结交其他的学习者,扩大自己的学习圈,通过彼此交流学习经验,共同探讨学习难题,以发起项目兴趣组的方式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知识阵营,随时随地的进行分享。笔者认为,如果未来的移动学习发展能让学习者利用网上的账号,通过账号记录他们的证书、所学习过的项目、所完成的课程和作业、目前学习的课程,他们就可以通过这个账号创建自己的学习简历,分享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成就,相互推荐课程,使得学习变得更有趣,让学习中心将遍布世界各地,作为同伴和社区的延伸,让学习者无障碍去访问其他学习者。可以想象,伴随着学习者的成长,他们的圈子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在不断演变。

(五)移动学习与其他方式的结合成为必然趋势。移动终端所集成的位置服务和传感器让用户能实时实地地去使用更便捷的服务,导致电脑端的浏览网页、购物和学习等大量的操作都逐渐地被移动终端代替。随着移动终端的应用数量迅速增长,某些领域的移动学习用户甚至超过了电脑端的用户。今后移动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结合也将是必然趋势。例如将书本与移动学习整合,实现“书本+移动”的创新型学习模式,构建更为适合用户、更为体贴的学习体验。

总之,移动学习是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与当代教育有机结合的结果,也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前沿成果,其推广和发展必将引起教育技術和手段的巨大变化。利用手机可完成许多教学活动,其操作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应用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1]杨秀菊.基于Android移动学习平台研究[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5(4)

[2]黄振宣,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移动学习平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曾正.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学习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林 沣(1982— ),男,广西南宁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物联网,数据挖掘;玉杨阳(1986—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思政教育。

(责编 黎 原)

作者:林沣 玉杨阳

高职动漫学习领域课程设计论文 篇2:

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探析

[摘要]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任务。东莞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头良好,中高职衔接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文章在分析东莞中高职衔接现状的基础上,从组织领导、内涵建设、课程设计、现代学徒制培养和协同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抢抓发展机遇、系统培养技能人才、积极应对挑战、提升综合办学实力等促进中高职全面、深层对接的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 中高职衔接 东莞

[作者简介]郭高萍(1980- ),女,湖北襄阳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办公室,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黄玲青(1967- ),女,湖南永兴人,东莞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与管理。(广东 东莞 523808)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撑作用日趋突出。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中高职衔接协调发展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任务。《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从把握方向、协调发展、实施衔接、加强保障等方面,对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初显成效,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统筹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许多职业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中高职如何在招生考试制度、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校际合作、师资培养、实训装备、行业指导、质量评价等方面实现全面衔接,并取得了一些成果。本文立足东莞职业教育发展背景,分析东莞中高职衔接情况,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一、东莞职业教育及中高职衔接现状

东莞职业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8年东莞升格为地级市,对东莞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批中职院校相继成立,遍布长安、虎门等发达镇区,为东莞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培养了第一批技能人才。依托东莞优越的地理位置、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密集的行业企业,东莞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不断壮大,职业教育综合实力进入全省领先行列。现有高职院校3所,在校生约2万人,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1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2所,技工学校3所(含民办),在校生近6万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6所。2012年,东莞市成为“广东省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赋予东莞在职业教育方面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为东莞职业教育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

从国家层面讲,1998—2002年,中高职衔接进入快速衔接阶段①,但东莞无一所高职院校。2009年,东莞职业教育步入公办中职和高职可以实现衔接的新阶段。2010年,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广东省首批面向中职的自主招生院校和广东省首批“三二分段”招生培养改革试点院校。目前,东莞中高职衔接已具备国内中高职衔接的主要模式,包括“3+证书”、自主招生、“三二转段”等。从2010启动中高职衔接工作以来,东莞高职招收的中职生呈持续递增状态。随着衔接模式的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只是对招录人数进行了局部调整,但未减少中职生的招收总数。

根据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等五大支柱产业和包装印刷业等四个特色产业的发展情况,结合中职院校重点专业建设需求,东莞高职院校开始选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服装设计等五个专业作为中高职衔接对口专业,在师资、实训、经费等方面予以重点扶持。比如,在三二转段类别的招生上,根据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东莞理工学校、东莞市轻工业学校、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惠州工程技术学校等中职院校的专业优势,高职院校选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为对口招生专业,服务东莞支柱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和特色产业“家具制造业”。在“3+证书”类别考生中,因面对省内中职学校,范围较广,专业较多,故主要将高职院校开设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印刷技术、工业设计、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服装设计、包装技术与设计、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等多个专业与产业对接,服务东莞支柱产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和特色产业“包装印刷业、家具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及现代服务业。同时,高职院校也在探索制定符合中职生源特点的专业教学标准,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教学规范。

二、东莞中高职衔接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东莞的中高职衔接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招生数量不断提升、涉及的专业不断增多、对口合作中职院校不断增加等,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难”:

1.管理机制不够健全,难以达到深层对接。中高职衔接的日常工作一般由双方教务部门牵头,临时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及企业代表交流,中职与高职一线教师的对接不畅,致使中高职衔接在系统设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与教材、教学与评价等方面出现脱节或重复等情况,不利于技术技能人才的系统培养,也使中高职衔接政策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2.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难以提高培养效果。中高职衔接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人的终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东莞个别中职和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更看重短期效应,忽视了长期效应。例如,中职院校偏重运用此政策来提高中职吸引力、增加生源,相对忽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等工作;高职院校的一些教师则认为中职生源的综合素质低于普通高考生源,教学管理的难度较大,排课分班时存在不愿教授中职生的心理。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不利于提高中职生源的培养质量。

3.“3+证书”模式与普考生统一编班,难以实现因材施教。目前东莞中高职衔接已经包括“3+专业技能证书”、对口自主招生、中高职“三二分段”和五年制连贯培养共四种模式。但在实践中,“3+专业技能证书”的衔接模式给教学工作带来一些困难,省内中职院校不同专业的中职生源根据志愿进入高职院校的同一专业,普通高考生源与中职生源同班并存,技能基础差距较大;中职生源内部的专业背景不同,不利于开展持续培养,影响实训安排。

4.招生规模相对有限,难以满足社会需求。按照《东莞市人力资源事业发展 “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到2015年,技能人才达到92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6万人,其中高级技工达到14.44万人,技师达到1.49万人,高级技师达到0.37万人。目前,东莞高技能人才的缺口还较大。在与中职的衔接方面,除了参加成人高考和自学考试外,东莞中职生升高职院校的四种主要通道还不能满足每年1万多名中职毕业生的求学需求,也不能满足东莞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三、对东莞中高职衔接工作的思考

1.抢抓发展机遇,系统培养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这就为中高职衔接协调提供了新的机遇。

第一,为高职提供了与本科院校同台竞技的平台。高职教育从招生录取的底层调整为与本科教育并行的一种类别教育,与本科院校同时招录学生,这就使办学特色突出、办学实力较强、社会声誉良好的高职院校可以招录到符合高职教育模式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过去“高职院校是次等教育载体”的偏见,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

第二,为技能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系统性的成长路径。按照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规律,结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需求,实施考试招生改革之后,真正打通了“中职—高职—本科—研究生”的成长渠道,为学生接受不同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多种机会,可培养一批技术型、知识型、创新型的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于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为高职院校及报考学生提供了更多选择机会。在单独考试招生模式中,考生可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职业技能考试类别,进一步挖掘学习潜能,合理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同时,这样也有助于高职院校选拔适合自身培养要求的学生,促使专业及学校办出特色,实现多样化发展。在这种高职院校与学生意愿的双向互动中,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培养更多独立思考、独立创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2.积极应对挑战,提升综合办学实力。面对生源从单一走向多元,如何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办学方向,进一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挑战。东莞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良好,中职和高职院校需携手并肩,共同应对挑战,努力推进中高职院校教育理念渗透、专业方案共商、教学标准共订、师资队伍补培、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为了提高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效果,东莞职业教育领域还需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确保中高职衔接从形式对接真正变成内涵深层对接。

第一,以加强组织领导为前提,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成立中高职衔接联合管理机构,下设办公室、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涵盖教育主管部门、中职、高职、行业、企业等各方代表,建立联席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研究中高职衔接工作的重大部署和政策措施,制定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相关管理制度,研究解决衔接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对于涉及范围广泛、社会影响大的一些重大问题,可提交东莞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讨论,为中高职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争取政策支持。东莞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研究会要继续做中职与高职沟通的桥梁,多研究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中的实际问题,推动区域内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第二,以深化内涵建设为重点,努力推进无缝衔接。中职院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教育方式、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与高职院校存在差距,中职生也存在专业基础参差不齐、文化功底厚薄不一的情况。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高职院校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思想,以职业标准为参照,以技能大赛为抓手,编写适合中职生的特色教材和实训方案,充分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着重培养学生的技能迁移能力。其次,高职院校要与对口中职院校建立师资“双向互聘共培”机制,定期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到中职院校开设专题讲座、加强交流,努力提升中职院校教师的专业教学、技术攻关能力。最后,要进一步完善第三方评价制度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研制度,对高中生源、中职生源毕业生分别进行跟踪评估,提出改进建议,对中高职衔接工作进行整改完善。

3.以加强课程设计为载体,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虽然中职生在技能养成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学习基础较弱,影响了他们终身发展能力和职业成长能力。为此,高职院校要坚持课程融合的课程建设思路,以技能资格证书引导中职生持续提升技能,以技能比武大赛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动力。要根据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中职、高职、企业、行业”四方合作,通过市场调研、校企对话等方式,进一步确定中高职衔接专业技能人才未来从事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需求,积极引导中职院校按照技术技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性来构建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整合独立分散的中高职教育课程内容,构建实现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的一体化课程体系。

4.以现代学徒制试点为抓手,强化育人质量管理。东莞中职和高职院校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招生与招工一体化进程。目前东莞中职、高职虽有一些行业企业优势资源,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程,但并未有效整合到中高职衔接过程中。面对共同的产业基础和企业需求,东莞中职和高职院校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及专业群,需共享企业资源,共推现代学徒制,提高育人质量。比如,东莞纺织服装学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按照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的学生,可以升入本地高职相近专业,继续按照现代学徒制模式培养。这不仅符合人才培养的规律,也能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稳定、持续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5.以强化文化育人为途径,不断优化学生素质。高职院校要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入优秀企业文化进校园、生产文化进课堂,开展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等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中职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将完整连续的项目载体贯彻到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以项目教学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小组团队的方式培养合作精神。在大学文化的浸染下,中职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定位更为明确,对提高职业能力的认识更为清晰,完善职业素养的愿望更为迫切,愿意为自我的职业成长付出努力。

6.以政校行企协同创新为平台,提供更优更多的职教资源。组建东莞市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合作办学管理委员会,打造政府主导、高职院校和对口中职院校为主体的东莞市职业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统筹规划和指导各项政校行企合作事宜。对接东莞产业群,借助职教集团、职教联盟等平台,完善机构管理、利益分享、人力资源、项目开发与社会服务、实习就业与创业、资源共享等方面的协同机制,全力构建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中职和高职院校紧密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职业教育管理平台,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提供更为稳定的资源、更为优越的实训环境、更为优秀的师资队伍、更为宽广的发展空间。

中高职院校必须遵循“以人为本、面向人人、提升技能、改善民生”的终身教育思想,开展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工作,真正为学生搭建“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长”的“立交桥”。

[注释]

①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3):4.

作者:郭高萍 黄玲青

高职动漫学习领域课程设计论文 篇3:

动画设计基础精品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动画设计基础课程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的具体开发过程,通过对动画设计师岗位的分析,得到典型的工作任务,然后把任务化解为一个个真实的项目,通过专业模仿与项目制作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达到学生独立制作动画短片的目的,使学生具备从事Flash动画制作相关岗位所必需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等相关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关键词】动画设计基础 实用型专门人才

动画设计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动画设计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动画设计师岗位要求而开设的职业能力核心学习领域课程。本课程任务定位于:通过专业模仿与项目制作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从而达到学生独立制作动画短片的目的,使学生具备从事Flash动画制作相关岗位所必需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专业能力等相关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实际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一 课程设计的理念

动画设计基础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从职业岗位中来,到职业岗位中去”,在校企结合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完成专业培养计划的制订,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教材的编写,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共建和教学过程实施,实现从学校到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充分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主要表现在:(1)职业性: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动画设计师岗位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和要求的职业技能进行项目设计,突出职业性;(2)实践性:通过校内实训、项目实训、技能竞赛等实践操作体现实践性;(3)开放性:到企业参观、实习,邀请行业专家做动漫行业发展报告,拓展实训等体现开放性。

二 课程设计的思路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需要以企业为主体参与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实现“从职业岗位中来,到职业岗位中去”所要求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胜任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用人单位要求为质量标准”的课程模式。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对岗位核心课程的构建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行业专家(由重庆漫想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重庆泓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专家组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学校专家归并行动领域→计算机多媒体行业专家论证行动领

域→学校专家开发学习领域→校企专家论证课程体系”的“五步工作机制”,实现校企专家共同参与课程体系设计。通过工作任务归并法实现典型工作任务到行动领域转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实现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转换,通过工作任务还原法实现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转换的“三阶段分析法”,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获得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教学方案“三项主要成果”,即“533”课程设计方法,见图1。

三 课程开发的具体实现

1.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职业面向岗位及入职能力分析

通过与重庆漫想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重庆泓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都力图科技有限公司、重庆火呀广告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对本课程相关的职业岗位进行了广泛的调研,确定了本课程职业岗位技能支撑。与动画设计基础课程相关的职业岗位主要有:Flash动画设计师、Flash游戏师、原动画师、Q版设计师、Flash网络广告师。校企专家共同

确定的职业岗位及其入职要求见表1。

2.参照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动画设计师岗位的学习领域课程

动画设计师岗位涉及三个典型工作任务:基本动画设计与制作,动画角色、场景设计与制作,动画后期制作,相对应的有4门学习领域课程:动画设计基础、电脑造型与色彩、动画背景绘制、动画后期制作。将这4门学习领域课程和企业项目实战以及二维动画设计师认证集成为动画设计师岗位的核心学习领域课程。

3.“以人为本”进行学习项目设计

根据高职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满足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训练技能的规律,将动画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5个渐进的项目设计,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特点,见图2。

图2 “以人为本”进行学习项目设计

4.构建素质、技能、知识“三位一体”的全面、可控的考核体系

动画设计基础课程考核采取素质、技能、知识“三位一

体”的全面、可控的考核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见图3。

图3 素质、技能、知识“三位一体”的全面、可控的考核体系

实践技能测试方案:

个人测试:每个同学根据老师给出的常见综合开发的仿单,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开发出一个Flash作品,按以下评价标准给予个人成绩评定:

团队测试:按照3个同学组成一组来分组,每个小组根据老师给出的大型综合开发的设计订单,在规定的时间内合作完成,开发出一个Flash作品。根据设计订单的要求、作品创意及团队合作情况给Flash作品打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次。

成绩确定:实践技能测试成绩按照个人成绩和团队成绩中最低的那个成绩作为个人的最终成绩,表示个人独立工作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缺一不可。

按照计算机动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联合重庆漫想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重庆泓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都力图科技有限公司等动漫及动漫相关企业进行行业需求、职业需求和岗位需求的调研,并结合西南地区和重庆市区域经济的特点,确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动画设计师)的定位:主要面向一个大类的职业岗位群:动画设计师。召开实践专家研讨会,分析这大类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和职业资格的核心能力,确定这类职业岗位群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NACG二维动画设计师。基于以上两点,最终确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动画设计师)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针对目前动漫产业高速发展趋势以及目前人才紧缺的情况,以专业技能为导向的模块化技术训练、实际工程项目的案例教学和团队合作,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企业实际的动画设计的流程和最新技术方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掌握前沿技术,在动漫设计领域,从事动画设计与制作等工作,为企业所实际运用的、高素质的实用型专门人才。

〔责任编辑:王以富〕

作者:牟向宇 杜霞

上一篇:中职美术设计教学能力探讨论文下一篇:油气长输管道施工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