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教学的文学欣赏论文

2022-04-28

【摘要】本文首先针对文学欣赏类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养以及情感培养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其次,简要分析了高职院校文学欣赏类课程教学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了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具体策略。希望本论题研究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提升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学实效,促进大学生人文以及情感等的全面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职课程教学的文学欣赏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课程教学的文学欣赏论文 篇1:

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探析

摘  要:文学欣赏课程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也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组成部分。在近几年来日益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学生自身文化素质。本文以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学欣赏;教学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中的文学欣赏课程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文学欣赏课程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欣赏能力[1]。但是从目前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学现状看,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高职院校开设文学欣赏课程的目的

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文学欣赏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学作品进行系统的深度解读,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进而使学生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的同时人文素质也得到显著提升。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开设文学欣赏课程的作用还不止于此。于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欣赏能力不高的现状,文学欣赏课程的开设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由此看来,高职院校开设文学欣赏课程是十分必要且大有裨益的。

二、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学欣赏课程地位得不到重视

文学欣赏课程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但是与思政、英语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缺少一定的权威性,很多学生更是为了应付学分而选择这门课程。高职教育中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特点又使得学生的全面发展被忽视,由此导致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效率无法得到显著提升。

(二)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方法陈旧

在教学方法上,很多教授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师沿用高中语文的授课方式,將字词意思、语法使用、段落归纳等内容十分僵硬地传递给学生,学生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文学欣赏课程的审美情趣,使文学欣赏课程教学失去了意义。此外,幻灯片与板书就是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单一的教学手段无法使学生融入浓厚的文学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高。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是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中呈现的重要问题。正是由于高职院校教育人员过于重视学生技能培训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这样在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问题也就被大大凸显出来。文学欣赏课程的课时安排还不如其他课程的一半,甚至将其设置成选修课,因此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使自身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三、文学欣赏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学生形成对自身的正确认识

从大学前的被动学习到进入大学的主动学习,短时间内很多学生都无法适应。因此很多学生学习不主动、思想上也极为懒惰,无法体现出高职学习的意义。而文学欣赏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外文学精华,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的同时全面均衡发展。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一个人评判愉悦事物的能力,是一个人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审美能力的存在不仅能够使周围人得到愉悦,也能使自身得到完善。文学欣赏课程的设立可以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感知美的形象以及情感,在情操得到陶冶的同时审美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四、提高高职院校中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效率的途径

(一)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方式的运用对于提升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创新型教育理念中所倡导的。在文学欣赏课程教学过程中,启发式教学方式侧重于将灌输变为启发,将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思考,使教与学两者能够巧妙融合在一起。例如,在文学欣赏课程中欣赏白居易的《长恨歌》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整个叙事诗中的讽刺意味,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其基调中同情与激赏的意味。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白居易会在《长恨歌》中呈现出这样的思想呢?学生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就会去主动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也会利用阅读、查资料的形式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此灌输式教学就转变成了启发式教学,学生在欣赏叙事诗之余就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与诗歌有关的时代背景与诗人对当时社会的看法,从而真正提升阅读鉴赏力。

(二)引入现代化教学设备

文学欣赏课上一般都是年代久远但十分经典的文章,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时往往无法真切地体会到当时的环境。作品意境的难以把握就会使得学生无法对作者的想法与看法感同身受。因此,需要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来为学生创建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可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欣赏中国戏剧《茶馆》的过程中,学生如果仅仅凭借文字阅读显然是无法深入理解当时的社会变化以及各阶级人民的生活层面的,但是借助多媒体设备来播放《茶馆》,那么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感受那个时代背景下各个阶层人们的生活。

(三)运用灵活的考试方式

文学欣赏课与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有所不同,虽然两者都被列为人文科学范畴,但是文学欣赏的教学目的更加侧重于对学生欣赏能力、审美情趣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对这一门学科的考核要选取相对灵活的考试方式,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平时成绩与笔试成绩相结合的形式考察学生对这一门学科的掌握程度。平时成绩主要包括出勤率、课堂提问、课外阅读以及作业成绩等内容,而平时成绩的加入可以让学生养成更加积极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增强,欣赏作品的兴趣性也大大提高。笔试的考试可以考察出学生在学习中具体的学习情况,例如让学生在欣赏一篇美文过后对其进行评析,可以轻而易举地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这篇美文所要传达的价值,教师通过笔试与平时成绩的评测也能看出每名学生欣赏能力与鉴赏能力所处于的层次,对于后续的教学也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四)积极改革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应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积极改革课程设置有助于减少学生选课的盲目性与随意性,提升学生学习文学欣赏课程的时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审美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五)创建崭新的教学情境

第一,学生讨论式。提倡自由、开放的心理场景对话教学模式是当前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合了民主、平等、开放、沟通以及合作等特征,使学生的积极主动与自由开放的个性得到培养和释放。在这样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教师不会轻易指责学生,而是会不断地给予学生支持与鼓励,使其心情保持舒畅,兴趣始终处于浓厚的状态下。例如,在对金庸小说进行欣赏时,可以设定“金庸小说研讨会”的情景,学生们可围圆桌而坐,畅所欲言,在教师不参与评论的情况下保持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谈到“大侠”时,积极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提供佐证,如此学生也就能带着饱满的热情投入讨论中,强化学习动机,使学习效率显著增强。

第二,师生互动式。在对话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被大大减弱了。即使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还控制着整个流程的进行,但是他已经不再是教学的中心了。传统的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以教师为教学中心的误区,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教师视作引导者,即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又能以伙伴的形式参与到学生之中,与学生可以进行平等的交流与讨论,且并不具有使学生必须接受的性质。例如,在鉴赏《三国演义》时,常常会分析诸葛亮这个人物,他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仁君贤相”创作思想的体现者。但是有的学生也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诸葛亮在辅助刘备建立蜀国之后,不应该劳民伤财地再去打仗,这样做不是为了国家,而是为了个人的名声”。还有的学生认为曹操“奸雄”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认为曹操的“奸”正是他的谋略所在,“兵不厌诈”不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么。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活跃,提出了独到见解的同时也使其对话能力得到了加强。

五、结语

欣赏能力与审美能力对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现在的高职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加强高职学生的欣赏能力与鉴赏能力是新时期教师十分重视的事情①。而从目前高职院校文学欣赏面对的种种困境来看,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引入现代化教学设备、运用灵活的考试方式、积极改革课程设置、创建崭新的教学情景是提高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效率与重视度的关键方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社会、学校以及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黄林非.高职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6(6):103-106.

(責任编辑:张咏梅)

作者:陈雯

高职课程教学的文学欣赏论文 篇2:

文学欣赏类课程教学的现实困境及应对策略研究

【摘 要】本文首先针对文学欣赏类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养以及情感培养的重要意义进行阐述;其次,简要分析了高职院校文学欣赏类课程教学的现实困境;最后,提出了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具体策略。希望本论题研究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提升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学实效,促进大学生人文以及情感等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文学欣赏类课程教学 高职院校 现实困境 策略

在高职院校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善美的心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缓解其学习压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一、高职院校文学欣赏类课程教学的现实困境

现阶段,高职院校文学欣赏类课程教学中面临一些困境,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缺乏对文学欣赏类课程的正确认识

高职院校学生对文学欣赏类课程普遍缺乏足够的兴趣,既没有形成对文学欣赏的正确认识,更没有掌握文学欣赏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二)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力差

学生阅读完一部文学作品后,对作品的认识与评价总是停留在表象层面,而无法做到从美感等方面来对作品进行认识和评价。

(三)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力差

从目前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的教学现状来看,普遍存在学生对作品价值高低把握不准、对作品美丑分别不清的问题,更不能从审美的高度对作品进行鉴赏。

二、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具体策略

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提升依赖于多方面措施,它不仅涉及理论层面、教学层面和考核层面等,而且也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这里主要从课程教学的理念、学生批判意识的培养以及文学欣赏类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进与创新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充分融合传统文学精髓,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念

高职院校开设文学欣赏课,对大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人性的完善。自古以来,我国十分重视文学教育,文学修养一直被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高职院校应将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学作品引入到文学欣赏课程当中,通过挖掘传统文学的思想精髓和审美价值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念。

学校可以选择一些儒家经典作为大学生启蒙审美教育的基本教材。如,《诗经》中蕴含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中,可以引入一些《诗经》中的名句来加以欣赏。同时,应当学习孔子选诗时坚持的原则,即“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儒家特有的文学审美教育观。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传统文学精髓的融合,以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意识,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也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意识。批判意识是指尝试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对文学作品所蕴含的内涵、精神、价值观、作者思想等进行深入挖掘,再做出是非优劣的判断,并给予正确的评价。

一般来讲,文学鉴赏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个要素构成的,这是著名的美国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提出的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因此,在文学欣赏课程中,应尽可能地建立立体化的文学欣赏过程,通过不同的层面来对文学的精神实质进行理解和挖掘,最终形成感性与理性的统一。这就要求大学生在进行文学欣赏时,应形成一定的批判意识,结合作品作者的经历、思想、创作意图以及作者的生存境况等来对当下自己所处的生存环境进行一定的审视,最终获得一定的精神认知,促进自身文学欣赏能力的提升。

(三)注重文学课程教学内容的改进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在高职院校围绕大学生开设文学欣赏课时,必须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一是在教学内容上,应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分别开设文学欣赏、中国文化概论、国学选读、诗词赏析、影视文学欣赏等选修课程。实践证明,通过对文学欣赏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入挖掘,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在教学方式上,可以灵活采用分组教学法、角色扮演、主题演讲等形式,也可以开展读书报告会等。与此同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文学欣赏类课本身是一种“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课程,因此,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个性特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最终促进大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有效提升,培育兼具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现代化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结语

近年来,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以及审美素质的培养,并陆续开设了对应的选修课程。文学欣赏类课程不仅仅是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补充,更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面对当前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学困境,探讨其应对策略,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学实效,促进大学生人文以及情感等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沈冬娜.试析文学欣赏课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3):45-46.

[2]伍清安.高职文学欣赏课教学初探[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4):51-53.

[3]王丁.文學欣赏课教学理念与改革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3(Z1):212,211.

作者:唐结玲

高职课程教学的文学欣赏论文 篇3:

基于多模态化视角的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构建

【摘要】基于多模态化教学理论的视角,对高职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的构建进行分析,从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多模态化教学实施及课程的多元评价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对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关键词】多模态 英美文学 素质课程 构建

一、引言

英美文学课程在英语专业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一直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在专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如提高其语言基本功,培养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增强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然而,在近些年的高职英语教学中,一些院校过于强调高职的实用性和行业性,对英语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忽视了英美文学类课程在培养人文素质方面的意义,使得高职英语教学理念滞后、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手段和方法简单。这极大地阻碍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具备专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从而使得英语教学改革偏离了方向,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结构主义批评思潮的代表人物,托多罗夫在其著作《濒危的文学》一书中曾经写道,“……我不能跳过诗人的名句和小说家的叙述。它们使我能够给自己的情感以形式,给自己细碎的生活之川以归整。它们让我梦想,使我为不安或失望而震颤。当我闷闷不乐之时,只能去读玛丽娜·茨维塔耶娃激情昂扬的散文,其余的一切都是那么乏味。”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作用很多,能加深我们对日常情感和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救赎我们的灵魂。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为复仇而展开惊心动魄的斗争,勃朗特姐妹笔下的简爱和希斯克利夫情感炙热,华兹华斯的诗歌静观自然美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悲情英雄,……这些英美文学作品无一不带给我们对生命深深地触动,带给我们心灵的震颤与启迪。

作为青年一代的高职学生,要成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劳动者,其健康的身心成长与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因此有必要开设英美文学欣赏课程,让学生通过文学教育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进而去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同时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人文主义精神。同时据调查显示,在希望开设的英语课程中,75%以上的同学希望开设英美文学欣赏课程,仅次于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培训类课程的需求。

三、多模态化教学理论

模态指人类通过感官跟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方式。多模态是指运用语言、图像、声音和动作等多种符号资源共同构建意义。随着国际交流的多元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互联网、智能手机、个人移动数字设备等的新媒体的出現,信息传递的方式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结果是文本的表述趋于多元化,文字符号通常与视觉、听觉、空间与身势语等多种模态相结合,以更加丰富的交流形式共同进行意义的构建。在新媒体时代,人们已不再单单通过传统的印刷文字,而是通过听觉、视觉、手势、空间等多种渠道获取知识,意义的表达趋于整合性和多重性;同时地区多样性(local diversity)和世界连通性(global connectedness)使全球文化的多元和语言的变异趋势越来越显著。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多模态话语最早是探讨图像在表达意义上与语言的相互作用。该理论以社会符号学为视角,源自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多模态话语主要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

随着信息技术和学校课程的深度融合,许多学者开始把多模态话语理论引入到外语教学中。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多模态话语为基础的多模态听说教学,多模态词汇教学、多模态课堂话语教学、多模态写作教学、多模态教学模式、多元识读能力培养、多元读写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多模态化教学强调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资源,以视觉、听觉及触觉等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尽可能多的感官参与教学活动。英美文学类课程因其内容与文字、图片、影视、音乐、网络等模态的密切关联,使多模态化教学成为可能。

四、多模态化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构建

据调查显示,高职院校因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鲜有院校专门开设英美文学课程,一般是将其作为高职文学欣赏素质课程或选修课程开设,课时较少,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取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必须从人文素质课程的特点出发,尝试建构一种多模态化高职英美文学欣赏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主体,以网络为手段,以经典文学作品为基础,通过多模态化的教与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作品识读能力、鉴赏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人文素养。

1.利用文字模态确定教学内容。文学作品中文字模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英美文学欣赏课程教学中,文字模态主要是教材中的文字、PPT课件中的文字、学生课外扩展阅读的文字、学生提交的作业文字等等。由于素质课程课时有限,高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等原因,英美文学欣赏课程应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突出对经典文学作品和作家的介绍,删减有关复杂的文学史、文学批评流派等方面的讨论。因此要精心编写英美文学选读教材,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十八、十九世纪和现当代文学;也可以按照作品的类别,诗歌、戏剧、小说(女性、战争、自然等题材)等,必须确保教材文字模态的准确性。

教师课堂讲解时使用的PPT课件中的文字是对教材文字内容的提炼总结,除了确保文字模态的准确性之外,应对PPT课件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排列等进行设计,使文字模态更清晰直观,便于学生观看理解。

作为课堂阅读延伸的课外阅读,也可以是文字模态的。教师可以将课堂上讲授的文学作品的完整原版内容或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多部文稿以及有关介绍文学批评方面的理论文章上传至校园网络BB平台,供学生课下阅读欣赏。同时为了巩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文字模态的任务,如写读后感,文学作品人物分析等,学生同样可以上传至教学平台,让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批阅。

2.利用图像、声音模态改革教学方法。文学作品在本质上具有多模态性,阅读文学作品,读者要发挥强大的想象力,把语言词汇想象成场景。因此在英美文学欣赏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图像和声音模态,既形成对文字模态的有效补充,又能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图像和声音模态在PPT课件教学中可能是文字模态的辅助模态。例如在介绍英国浪漫派诗人华兹华斯的《咏水仙》一诗时,可以在PPT课件中插入水仙花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水仙的形态,和诗中的描述进行比较,想象诗人当时写作的心情和诗歌抒发的意境。这对文字模态起到了强化作用。当然PPT课件中模态的选择应是文字、图像、声音等的有机整合,而不应该相互干扰,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相较于以前的以印刷文字为主导的“读文时代”,人们已经进入了由漫画、图书、电视、电影、网络等各种大众视像传媒所传播的“图像”为主导的“读图时代”。青年学生更是深受视觉文化的影响,英美文学课程应对此加以充分利用。影视语篇的多模态性使其比文学语篇更为直观易懂,许多经典文学作品被改编成了影视剧,因此可以将影视与文学作品进行多模态融合,拓宽以书面文字为主的英美文学教学。例如在讲授《简·爱》这部伟大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观看改编的电影。这部作品二十余次被搬上银幕,最近的一次改编电影是2011年的版本,以现代的视角叙述古老的故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文学作品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感染力。

文学是纯语言文字的艺术,而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利用图画、音乐、色彩、声音、灯光等多种资源,涵盖演员表演、场景设计、摄影技术、背景音乐等跨学科的协作。在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教学中可以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课前利用电脑、手机观看电影,利用多种感官了解电影的叙事和语言,降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难度;课上介绍小说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和电影进行比较,讨论两者的异同,重新审视经典文学作品;课后更多地去关注原著,让英美文学作品焕发新的魅力。要注意影视语篇的选择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英文原著,并不能完全替代原著阅读。

3.利用多元评价进行课程考核。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考核不宜以一张期末试卷的成绩来评判,应该采取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进行课堂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课堂表现既有个人的又有小组合作的。课外评价是灵活机动的,借助于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可以及时跟踪学生上网自学的记录,网络平台提交作业的统计,与同学及老师的互动交流等等。评价的手段是多样的,包括文学知识小测验、文学作品评析小论文、小组合作文学作品表演等等。在课程考核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利用多模态化的手段,积极投身课程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例如在小组合作文学作品表演展示中,学生要上网收集资料,改编剧本,撰写台词(文字模态为主);还要将场景制作成PPT或提示板(图像、文字模态);最终完成配乐、对话和表演(声音、文字、手势等模态)。这个过程锻炼了其技术识读、自主学习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其团队合作、自信自强的意识。

五、结束语

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是培养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赏析英美经典文学作品,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运用表达能力、了解西方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更能够提升审美情趣,形成批评性思维,健全人格,从整体上提升人文素质。而多模态化教学可以通过各种声像资源和手段丰富英美文学欣赏素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与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是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补充。

参考文献:

[1]张芸.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模态化英美文学教学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12,03:65-68.

[2]祁继香.高职高专院校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04:83-84.

[3]徐畔.多模态視角下的高校英美文学专业课构建——基于电影的多模态特征及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01:163-166.

[4]宋凤丽.基于关联理论下的多模态英美文学教学[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4,08:67-49.

[5]陈惠君,王淼,吕英娜.通识教育理念下应用技术型大学英美文学课程改革[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9:95-98.

[6]李珂.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美文学课程中的实证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4:141-142,169.

[7][法]茨维坦·托多罗夫.栾栋,译.濒危的文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8.

【基金项目】1.本文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多模态视域下高职学生多元识读能力培养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TJJX15-028,项目主持人:刘莉;2.教育部职业院校外语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期“全国高职外语教学改革课题”多模态理论视阈下的高职学生英语多元读写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GZWYJXGG-115。

作者简介:刘莉(1971.6-),女,河北任县人,天津职业大学基础课部实用英语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英语教学法。

作者:刘莉

上一篇:无机化学探究式教育特色论文下一篇: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核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