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教学会计电算化论文

2022-04-28

摘要:高职学院会计类专业教育的主要特色在于它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比较高的职业素质,而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获得,需要高职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职课程教学会计电算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职课程教学会计电算化论文 篇1:

高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摘要:文章根据高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实际情况,从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教法与教学考核等方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课程配置;教学改革;技能实训;考核

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世纪里,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在明确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则应尽快调整该专业知识结构,加强专业课程建设,优化配置课程内容,以适应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要。《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高职会计专业必修的专业理论课与综合技能训练课程之一。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优化配置课程内容,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高职毕业生。下面,笔者结合近年来《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实际情况,试从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教法与教学考核等方面谈几点粗浅认识。

树立高职教育的人才观和教学观,明确课程教学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以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全面综合素质为培养目标。《会计电算化》是现代化大生产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也是会计工作不断进步与发展的需要。目前,《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会计学、管理学、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即会计学的新兴分支电算化会计学。它与成本会计学、西方会计学、管理会计学等相提并论,在经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社会需要高质量的会计软件及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在财政部1994年5月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规定了我国到2010年力争使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这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赋予财会人员任重而道远的历史使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会计专业大学专科学生,属于会计电算化中级教育这一层次。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但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较本科生短,课时相对不足,这就要我们优化课程内容设置,既要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做到学以致用,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在完成中等层次教育的基础上,可适当瞄准更高层次目标,适当加大软件开发技术的内容,努力使学生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改革教学内容,强化技能训练

会计电算化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以提高学生掌握一定的软件开发设计、修改能力为辅。作为高职教育则更应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与特殊性,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和计算机信息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加强技术教育的学习。所以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应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在理论知识、能力基础和应用性技术三者的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上,仍然要遵循“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侧重于软件技术应用和软件维护等方面的教学,要明确“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首先应当能够熟练操作各种财务软件,具备掌握财务软件的维护技能”教学目标。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课时的分配,都应着眼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对高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进行了初步的构建:

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课时分配为10学时)这一部分着重讲述会计电算化的概念、意义,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产生、发展及现状,国际会计电算化最新动态及发展趋势,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组成及特点,手工会计与会计电算化的异同,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等。

财务软件维护(课时分配为25学时)通过对财务软件的上机调试与维护,让学生掌握财务软件正确性、适应性和完善性维护的基本技能。

财务软件开发方法与实例(课时分配为15学时)由于高职会计专业课时相对不足,在教学中要考虑课程的实用性。同时也要考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适当补充《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辅助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目前流行的应用系统开发方法,如系统生存周期法、快速原型法、面向对象法等。运用实例,使学生掌握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快速掌握开发财务软件的思路、常用技巧,为日后从事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与维护奠定一定的基础。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过程中应结合系统开发实例,让学生清晰地理解财务软件开发的全过程。

财务软件的应用(课时分配为40学时)(1)通过演示教学法,向学生介绍当前国内主流财务软件(如用友、金蝶、安易等)的应用,让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处理账务的流程(见下图),并应用相关软件进行工资核算、存货核算、销售核算、往来账核算与固定资产核算。(2)进行全真模拟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运用计算机财务软件进行日常账务处理的技能,从中体会会计电算化的特点。该项实验可与理论教学同时进行。

计算机处理账务的流程

开设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相结合的模拟实验,强化综合技能训练(课时分配为6周)通过全真模拟实验,学生基本能熟练操作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但对于手工会計与电算化会计异同点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与理解。为了加强学生对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的理解,同时也为使即将跨出校门、走上会计电算化工作岗位的学生能很快顶岗作业,学校应集中6周时间进行会计电算化岗前培训,采取“在手工会计实验室与电算会计室利用相同实验资料分别进行手工会计账务处理和电算会计账务处理”的模式。对该项实验,事前一定要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制定出包括实习指导教师、实习时间安排(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实验课时合理分配),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实习进度、考核细则等实习计划。其中,在电算会计实验中,进行合理初始化设置后应指导学生与手工会计同步,分阶段进行实务模拟操作,以此让学生比较手工会计与电算会计进行账务处理的异同,同时从中体会会计电算化的强大优势。

改革教材教法,重视课程教学考核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使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材多是使用本科院校通用教材,无法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为此,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教育界与实业界专业人士共同编写或由高职院校自己联合组织专业人士编写适用于高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教育的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应体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做到课程内容优化配置,体现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以适用于高职学生的教材为基础,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接受各种技能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活动中应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为此,任课教师应对课程内容深刻理解,在授课中做到深入浅出,提纲挈领,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合理运用。由于《会计电算化》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教师在授课中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对“财务软件的应用”部分的讲解中,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可以“现教现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掌握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应加强对该课程教学的考核,在考核设计中,首先对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列出单项知识内容和各种能力培养目标与要求,制定出各单项知识内容和各种能力培养的考核内容、标准与方法。在开设课程之前就应明确考核的目的和重点,突出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具体思路如右表。在考核形式上,对表中序号3~5项目不必采用卷面考核方法,而是考核学生平时的学习和训练情况。

总之,在高职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中,应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教法及考核方式。只有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以上思路,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振武.会计电算化[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李洪军.职教课程改革探微[J].教育与职业,2002,(12).

[3]张洪君.高职会计专业实践课教学改革初探[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4]赵海兰.谈《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实务》教学结合[J].职业教育研究,2006,(7).

作者简介:

张玉胜(1972—),男,安徽庐江人,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

作者:张玉胜

高职课程教学会计电算化论文 篇2:

高职学院《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环节探讨

摘要:高职学院会计类专业教育的主要特色在于它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比较高的职业素质,而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获得,需要高职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针对目前高职学院会计类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教师讲授太多,教师演示太多,教师指导太少,布置作业不当,平时测试不够,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六步教学法”,即教师讲授、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布置作业、模块测试和补充教学六个教学环节。教学实践证明,特色明显,效果显著。

关键词:高职学院;会计类专业;会计电算化;教学环节;探讨

高职学院会计类专业教育的主要特色在于它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比较高的职业素质,而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获得,需要高职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其中以实践教学至关重要[1]。国内相关研究认为,高职学院会计类专业开设《会计电算化》专业核心课程的目的,就是为适应会计信息化的需要,培养既精通会计业务又熟练掌握和运用财务会计软件的高素质人才[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会计电算化理论及会计软件原理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使用财务软件处理经济业务的能力。

一、教学问题分析

据笔者对湖南省内九所高职学院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目前高职学院会计类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讲授太多。有的教师在讲授中,总是习惯花一定的时间讲授会计理论知识,比如账户设置、账务处理、金额计算等,其实这些知识,学生已经在前续课程《基础会计》和《初级会计实务》学习过。

(二)教师演示太多。有的教师在进行教学演示时,也习惯象学生一样从头至尾地操作一遍,致使很多重复性操作内容占用了过多的时间,既不利于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也占用了指导学生操作的时间。

(三)教师指导太少。我们都知道,个别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比如电脑问题、软件问题、参数设置问题、前后关联问题,其他学生在以后学习或实际工作中也会遇到,所以,我们教师不应只帮助这个别学生解决之,而应该面对所有学生予以讲授或演示之。

(四)作业布置不当。有的教师为了督促和检查学生及时完成本次课的教学任务,要求学生将所做的操作内容提交给老师,就简单化地以课后检查学生操作任务完成情况作为批改作业;有的教师则课后布置一些有关财务软件知识或操作注意事项的习题作为书面作业,这样的作业流于形式,不能体现本课程教学特点和要求。

(五)平时测试不够。加强对学生已做技能模块的及时测试与总结,是检查与促进《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质量最为有效的手段,尤其是由于学生每次都是在引入前面标准账套的基础上做本次操作的内容,势必就隐藏了诸如参数设置问题、前后关联问题,如果不组织模块测试,就会导致学生对整个模块操作出现断痕。

二、教学环节探讨

针对以上教学问题,我院《会计电算化》课程主讲教师进行了多年教学与实践探索,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六步教学法”,即教师讲授、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布置作业、模块测试和补充教学六个教学环节,现逐步介绍如下。

(一)第一步:教师讲授

虽然《会计电算化》是一门以学生实验实训为主的课程,但教师的讲授仍然发挥着至为重要的作用,不容忽视,否则就会使学生在实验实训过程中多走弯路与错路,出现“不会做”、“做不好”或“做得慢”的操作状态。但如果教师讲授太多或讲授方法不当,同样也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3]。

我认为,“少而精,突出重点难点”应当成为我们“教师讲授”这一教学环节所把握的原则,重点讲授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操作方法和步骤以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其中教学内容和操作方法,在教师演示前即“教师讲授”本教学环节进行,而操作步骤以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由安排在与“教师演示”这一教学环节同步进行。比如“普通采购业务”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就应该先介绍业务流程,即“订货→到货→入库→发票→结算”;再介绍财务处理步骤,即“在存货核算系统做正常单据记账、生成凭证”和“在应付款系统审核单据并制单处理”;讲解结束后再以案例操作演示。这样的“教师讲授”,时间少,内容精,指导性强,教学效果好。

(二)第二步:教師演示

“教师演示”主要是通过教师边操作边讲授的方式,解决每项教学内容的操作步骤、细节以及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但在此教学环节中,我们教师要切实注意把握好时间,控制好演示进程,不做重复性操作内容(除非后续操作中涉及之),并要切实做好教学难点的演示,诸如参数设置问题、前后关联问题以及逆向操作问题(即如果前面做错了,如何返回去进行补充、修改),因为这是绝大多数学生软件操作学习的短板。

(三)第三步:学生操作

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最终还只是为“学生操作”打下基础,学生现场操作才是《会计电算化》程教学的核心环节。为此,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对畏手畏脚的学生要鼓励之,对眼高手低的学生要督促之,对骄傲自满的学生要鞭策之,对基础较弱的学生要耐心指导之。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操作”这一教学环节中,既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从而最大可能地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4]。另外,教师对于教学组织和管理,在“学生操作”的教学环节中也很重要,比如对基本操作技能的强调,对账套的引入输出、电脑桌面时间的设置等,既能确保实践性教学的顺利进行,又能同时对广大学生实施专业方面的素质教育。

(四)第四步:布置作业

《会计电算化》是以会计软件操作性为主的课程,建议按照教学模块布置作业,比如企业基础设置、总账系统、薪资管理系统、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应收款系统、应付款系统、总账期末业务及报表。而题目则建议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之简述题型呈现,比如在完成薪资管理系统教学之后,布置作业题之一:根据教材薪资管理系统资料,补充设置在岗人员以下计算公式:迟到扣款=迟到次数*20,请简要写出操作步骤。再如完成应收款系统教学之后,布置作业题之一:现有一张商业承兑汇票金额需要修改,而此张汇票已审核制单,同时已结算并制单,请写出相关操作步骤。

(五)第五步:模块测试

实践教学表明,针对《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加强对学生已学习模块的及时测试与总结,既能暴露模块中各技能点的衔接問题,达到训练学生逆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及时督促与检验学生对每个教学模块的掌握程度,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至于如何组织模块测试,则可根据不同教学模块特点以及教学实际情况而定,建议可采用以下两种做法,其一是将本教学模块的几次实验内容直接作为测试题目,要求学生将原账套中的制单人改为本人姓名,中途不再引入标准账套连续做,下课交将凭证截图和将有关账表输出,打包提交给老师检查评分;其二是老师另行制卷,即在建立账套和进行企业基础设置后,设计供学生操作的题面(其中包含各系统初始化设置的修改、补充题),再分模块提供相互关联的标准化账套,以供组织每项模块测试前,学生引入前续模块的标准化账套。

为此,建议《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与评价标准如下:(1)课堂表现(出勤和纪律方面)占10%,(2)课后作业占20%,(3)模块测试占30%(若划分为5个模块,则每次计6分;若划分为6个模块,则每次计5分),(4)期末测试占40%。

(六)第六步:补充教学

“补充教学”是对以上五个教学环节的补充,其内容及意义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组织与开展实践性课程技能比赛第二课堂活动。第二课堂活动是以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教学实践活动,它使学生把所学的专业技能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既能丰富实践课程教学内容,又能激发和促进广大学生对专业技能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可以使得我们实践性课程教学取得最佳效果[5],这也是我们培养和选拔会计类专业竞赛选手的成功经验做法之一。

(2)期末对平时所进行的教学模块测试集中安排一次补考,使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加其中1-2个技能教学模块的补考。笔者认为这样能真正体现“考试不是教学之目的,而是促进教学之手段”,因为平时测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还会因有补考机会,而在补考之前对自己考试不理想的技能模块进行强化训练,从而最终达到其该项技能合格以上的水平。

本文针对目前高职学院会计类专业《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创新了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按照“课堂讲授→演示教学→指导实训→布置作业→组织测试”五个步骤开展实践教学,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六步教学法”,即教师讲授、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布置作业、模块测试和补充教学六个教学环节。教学实践证明,特色明显,效果显著:在湖南省教育厅会计专业毕业生技能抽查合格率100%;2013、2017、2019年荣获全国高职学院会计专业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其中2019年荣获团体一等奖第1名)。

参考文献:

[1]杨智慧.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基于可持续学习能力培养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2014(2):36-38

[2]黄东晶,戴蓬军.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设想[J].高等农业教育,2006(7):65-66

[3]李海涛.高职院校“教与学”有效性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9):98-99

[4]周良凤,周红.“参与型”教学方法在职业院校《财务管理》课程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2013(29):59-60

[5]罗及红.高职会计专业实践性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以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J].河南教育,2016(9):34-35

作者简介:罗及红(1970-),男,湖南常德人,副教授,硕士,会计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 湖南长沙 410205)

作者:罗及红

高职课程教学会计电算化论文 篇3:

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探析

[摘要]“会计电算化”课已成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但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会计电算化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教材选择的不规范,教学条件的欠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落后与单一;实践教学体系的不完善;考核标准的单一;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全面等问题,因此提出完善课程体系,精选教材,提高教师水平等措施,从而提高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高专 人才培养目标 会计电算化课程

[作者简介]黄士嘉(1975- ),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市教育学院数学系,讲师、会计师,研究方向为会计电算化。(江西 南昌 330009)

一、引言

“会计电算化”课是多门学科交叉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技术性和应用性。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广泛运用,会计电算化在各类企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初级电算化证书也已成为会计人员上岗的必要条件。为适应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迫切需求,各高职高专院校将会计电算化课程作为了会计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然而由于课程开设起步较晚,在教学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如何完善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就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

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

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当前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目标已经由过去的“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调整为“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意味着既要抓学生高素质的培养,又要抓高端技能的培养。培养目标的改变,对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而作为会计专业主干课程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无疑也要紧紧围绕这一培养目标展开教学。

三、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高专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融会计理论、会计方法与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一体的跨学科的复合型应用课程。在本课程的教学实施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设置不合理。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准入的必备课程,是继“基础会计”“财务会计”课程之后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为“财务管理”“审计理论与实务”等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课程设置主要涉及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这两个方面。(1)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依据于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培养目标又主要体现在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又应建立在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上。从当前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来看,会计业务操作已由早期的侧重核算转向核算管理并重的阶段,但以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看,当前会计电算化课程仍侧重于学生会计核算能力的培养,侧重于掌握某种会计软件某些模块的操作方法上。(2)教学内容单一。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不合理导致教学内容的单一性。现在企事业单位用得比较多的会计软件有用友、金碟等。但实际教学中不少高职高专院校,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侧重于某一种会计软件的教授,而且涉及的模块也主要是总账、报表、工资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模块,稍微复杂一点的业务模块,如应收应付和购销存等则没有体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上。

2.教材选择的不规范,教学条件的欠缺。好教材好比一位好的领路人,事半功倍地带你去探索知识,有效地掌握知识,然而不少高职高专院校在教材的选择上随意性较强,实践性教材较少,且一学期一变,这样不利于教师深入地学习和研究,而且教材的选择与其他专业课教材的选择各自为营不利于知识的整合,甚至有些院校还用到本科类的教材,程序编写为主,实际操作为辅,没有系统的编程理念,专门的编程训练,学生畏难情绪可想而知,学生的兴趣也随之弱化,既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也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相悖。有好的教材,但没有好的教学设施和条件,掌握好财务软件的操作也只是纸上谈兵。虽然不少院校配备了专门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但条件受限,不少机子配置低,软件仍沿用演示版,版本也未能与社会需求接轨,常出现学生同时运行会计软件的死机、运行慢、甚至数据无故丢失等现象,而会计软件操作又是前后连贯的操作,学生不得不重头做起,学生烦躁情绪油然而生,学习兴趣也随之丧失。

3.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落后与单一。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会计电算化原理和会计电算化实务两部分。在现阶段的教学中,很多高职院校仍采用“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固定化,论述过程同类化,没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抓住学生的能动性,也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4.实践教学体系的不完善。会计电算化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一些院校虽然在教材的选择上兼顾了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相关性,但在实施教学中通常是理论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才进行实践教学,从而出现了断层现象,更有甚者理论教学后的第二周才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操作训练。学生经常抱怨基本理论全忘光了,因而对实践操作也无从下手。实践项目单一化也制约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体系。目前实践项目大多数是来自于工业制造企业,而其他行业(如商业流通企业)的实践项目还有待开发。实践项目的内容也相对简单,经济业务不全面,特别是综合性实践项目(如集团公司)欠缺。实践项目也基本上局限在会计核算上,而与之紧密相关的其他专业课程(如财务管理、税收)相融合的实践内容基本没有。实践项目的仿真性较差,实践多以校内实训为主,缺乏顶岗实习,学生缺乏行业的感性认识。

5.考核标准的单一。目前的考核标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仍沿用以考评教的考核标准,另一种是学生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评分标准。这是人们比较公认的两种考核方式,目前很多院校仍然采用这两种考核方式。但是这两种考核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一方面考核的标准比较单一,缺少多样性;另一方面这两种考核方式注重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不能测量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知识能力。这样的考核方式会让学生再次陷入应试考试的旋涡,觉得平时不学习,考试的时候突击一下就能通过,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质量。

6.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不全面。会计电算化的跨学科复合型决定从事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教师,一方面要有丰富的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要有融会贯通的计算机知识。但从现实情况来看,精通掌握这两门学科的老师少之又少。会计电算化课程也多由从事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承担,由于没有系统地学习过计算机知识,所以无法把会计软件在企业财务预算和决策中的作用讲深、讲透,尤其是涉及软件开发的知识点也只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他们可以很清楚讲解怎么运用,但是会计方面的知识欠缺,致使不能使学生真正地学会。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的教师,不仅具有会计方面的知识,同时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方面的运用能力,这样才能胜任这份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四、完善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建议

笔者依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目前社会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基本应用需求、系统管理应用需求、电子商务管理需求,针对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完善课程设置。重新定位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该课程应紧紧围绕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会计岗位职业能力需求为牵引,以初级会计电算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企业会计业务情景资料为载体,以某个企业的具体经济业务事项为切入点,以企业会计电算化工作过程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岗位工作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同时重点掌握财务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使其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社交能力、方法能力,突出该课程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依据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不同操作系统安排不同会计软件,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在课程内容开设上除了与初级电算化考证相结合外,对一些较复杂的模块,如应收应付和购销存等也要适当增加,并增讲系统维护相关的知识,作为知识的延伸。

2.精选教材,加大教学投入。以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课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精选课程教材,保持相对稳定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学科的整合性。但由于会计软件的更新换代较快,目前可供选择的实践教材并不多,内容编写也不尽成熟。因此可组织相关专业任课教师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共同编写,打破传统相关专业各自为营的现象,有效地将相关知识进行全面整合。

3.改善教学条件,多种先进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学院要加大教学投入,完善会计电算化实验室的建设,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优化机房配置,保证财务软件的正常运行。学院还应补充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所需的硬件设备,实现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可将讲授法、项目驱动法、演示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方法有效结合,综合加以运用。

4.设计丰富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合理安排实践操作时间,最好在理论课学习之后的1~2天内,这样既便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巩固,又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掌握。此外可将实践教学分为单项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部分,这样利于学生对局部知识点和全面知识点的掌握。

5.完善考核标准。完善原有单一考核标准,会计电算化课程考核可由课堂抽查、平时作业、实践操作、期末测试等组成,每部分分设相应比例,课程成绩=10%课堂调查+10%平时作业+30%实际操作+50%期末考试,其中课堂调查=5%知识能力问答(即上课提问)+5%学习态度(纪律、迟到早退等);平时作业主要是指老师布置的理论部分的作业;实际操作=5%换位学习+10%小论文+15%实训课的操作,换位学习是由教师事先整理一个小案例,由学生先自行预习,然后由学生演示给其他同学看,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提高了听课效果,其他同学在观看的同时要指出操作不当的地方并提出正确的操作方法。小论文可结合当前本课程的前沿理念选定范围,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整理成文字,阐述相关观点,旨在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完成由课堂向课外的延伸,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6.加强师资培养,加大在职教师的继续培训力度。积极支持在职教师的专业进修和学历层次的提高,更新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支持教师走进企业,丰富其实践经验;此外力争通过外聘、反聘等各种渠道积极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会计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并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将具有丰富教学经验,且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作为青年教师的导师,指导其教学,督促其成长,以建设具有较高等级职业资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只有完善课程设置、精选教材、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综合加以运用多种先进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教学体系、完善考核标准、加强师资培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高端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黄东晶.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设想[J].高等农业教育,2006(7).

[2]于明.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改革设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4).

[3]孙林英.如何加强会计电算化教学[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

作者:黄士嘉

上一篇: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系统论文下一篇:网络编码的数据通信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