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医学影像技术课程设计论文

2022-04-30

摘要:宠物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外,更要重视临床实践教学。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不断推进,各高职院校对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职医学影像技术课程设计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课程设计论文 篇1: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研究初探

[摘要]模块化课程是实现高职教育合理教学衔接的基础,模块化教学是职业教育界追求的目标。通过分析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现状,提出课程模块化改革的思路和目标,介绍了学校进行模块化课程改革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并指出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主干课程 模块化课程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在国内开办已30多年,开办高等职业教育也近10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学范畴不断扩大,已包括X线、CT、MRI、超声、核素扫描等多种成像技术。因此,如何根据各级医院及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不同需要,设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培养适用性专业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作者根据近10年来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情况分析,对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现状

据调查,全国5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的专业主干课程是基本相同的,其中包括有《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已经有约10年了,对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现有的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也逐步暴露出某些不适应之处:

1.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医院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适应

目前,一般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影像科的职业岗位包括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和核医学科等多个部门;一般县级医院只有普通放射科、CT室和超声室;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则只有普通放射科和超声室。从毕业生就业定位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在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工作,也有部分毕业生在地市级以上医院就业。目前,《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专业主干课程都是由普通X线、CT、MRI、超声四大影像学内容的横向组合而成,显然,上述课程设计与毕业生就业单位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适应。

2.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教学进程安排不适应

从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前后关联性方面看,各种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检查技术、诊断学三者之间是纵向联系的。因此,在教学进度安排上,应该先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再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最后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然而,三年制高职学生在校内学习时间仅为两年(毕业实习一年),上述三门课程只能同时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开课,这样就难免出现课程前后衔接有“错位”现象。于是,部分师生“责怪”教务处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师认为“难教”,学生也觉得“难学”,教学效果无疑会受到一定影响。

3.专业主干课程设计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不适合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的相对独立性,譬如,《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囊括了X线、CT、MRI、超声等各种影像诊断学内容,其希望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影像诊断的综合应用能力,适合于在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职业岗位就业的部分学生。但这不能满足于不同层次医院、不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尤其是不适合于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也不能使学生个性发展(选择职业岗位)得到充分实现,这与实用性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要紧密结合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毕业生择业的意向,当务之急是要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改革,构建满足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主干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适用性技术人才的目的。

二、醫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1.依据职业岗位设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式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引用的国外职教课程模式主要有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CBE模式等,这三种模式统称为“能力本位模式”。它们各有所长,特点各异,其本质都体现了核心课程理念、课程结构模块化和课程综合化,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这些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其课程开发方法已成为改造传统职业教育弊端的有利武器。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职业教育界追求的一个目标。近10年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做了类似的课程模块化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部分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也进行了某些教学改革工作,但至今尚无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研究报道。

2.依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不同的职业岗位设计模块化课程,有利于实现零距离上岗

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内部主要有四个部门(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每个部门就是一个职业岗位,各职业岗位工作既是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假设将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为一个总的课程模块(即为一门课程),然后,再根据这个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进一步分成许多更小的二级、三级课程模块(称为子模块),即是各个章、节的课程内容。这样,针对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一门课程,那么,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不会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学习掌握好一门课程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教务处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3.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

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设想和职业岗位的要求,由(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教材及配套实验实训指导书,并共同承担专业课程(含理论课、实训课)教学工作,创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毕业生在各级医院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岗位适应准备。

此外,模块化课程改革取得成功后,要逐步推广应用于全国相关高职高专院校,为新一轮全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的改革提供依据。

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工作的初步成效

1.(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模块化课程改革教材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课程为基础,以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四个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为依据,重新编写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材,分别确定为《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四门课程。新编教材每一门课程均包含成像原理、检查技术和诊断三方面内容,各门课程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参加教材编写人员都是具有较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和医院临床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又是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授课教师。此外,还为本套改革教材编写了配套的《实验实训指导》。

2.设计实验班与常规班对照,组织实施模块化教学

每年将同年级的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分成两个班,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进行专业课教学。其中,一班学生(简称常规班)使用现有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二班学生(简称实验班)使用学校自编的模块化改革教材《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两个班的授课总学时数是相同的,各课程均安排在第三、四学期上课。按照学校统一制定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分别对两个班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考核,比较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差异性。考核的结果反映:实验班的课程安排有一定的灵活性,各门课程之间不会出现前后衔接“错位”现象,模块化课程教学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优于常规班,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

3.通过对毕业生实习医院调查反馈,评价教学改革成效

自2008年6月以来,学校对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所在的实习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听取了任课教师和实习学生对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评价,比较两个班级学生在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岗位适应能力的差异性。总体评价印象是:模块化改革教材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实验班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比常规班学生要强一些。

四、有待進一步探索的问题

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时间还不长,各门模块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整合;职业岗位能力的指标体系及考核测评方案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模块化课程教学方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教学,教师问题是根本。首先,教师要不断更新高职教育理念,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的课程观,加强模块化教学的培训,尽快适应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方式;第二,要根据模块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配置相关的教学仪器设备;第三,要不断探索,进一步完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教材。

参考文献:

[1]搂一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7):43-44.

[2]周新源.现代职教课程观与模块化教学[J].职教通讯,2007,(6):37-38.

[3]黄泉荣.医学影像技术高职教育现状及教育改革的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17):12-15.

(作者单位: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作者:唐陶富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课程设计论文 篇2:

“瓦联网+”时代高职宠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

摘要:宠物医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外,更要重视临床实践教学。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改革进程不断推进,各高职院校对临床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出发,重点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宠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二、三、四”策略,以提高临床实践教学效果,培养高素质宠物医学专业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宠物医学;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

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与开展,很多高职院校都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兴趣和教学形式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教学内容和形式单调,会使学生对所学课程缺乏热情,表现为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等。于是,“互联网+”教育模式悄然而生,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新的教学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过程,基于“互聯网+”教学模式,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课堂、校园、地区甚至国界之间的界限,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协同实践教学,以行业需求和专业技能为导向,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做中学、学中创、创中升”的创新目标,实现学校、学生与企业的“零对接”。

一、高职宠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陈旧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首次提出:“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教育信息化在教育部门的大力倡导下,许多高职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然而,由于许多教育者的教学观念与时代不同步,传统的教学观念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被运用,没有突出高职教育教学一体化的特色,教育的灌输性、模式化问题仍十分严重,它不仅难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育的兴趣,而且影响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重理论轻实践

宠物医学是一门特色专业,实践性强。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宠物医学专业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只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和补充,处于次要地位。另外,高职院校应该同样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在许多高校的教学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目标管理,而轻视过程管理。还有部分院校重视科研而忽略教学,希望通过科学研究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实现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和激励力度较大,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

(三)管理过于集权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中,学院和部门的管理权力和职责不明确。在实践教学管理中,学校采取集中的管理方式,掌握了所有的决策权,使得各部门的决策权较少。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的权力一般都集中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是实践教学工作的指挥中心,组织指导、控制和评价学校的实践教学管理工作。宠物医学专业实践性较强,在实践教学管理中却处于执行者的地位,自主性很小,不利于部门独立的实践教学管理。

(四)实践教学资源建设不完善

一方面,学校实践教学资源总量不足,实验室和实验设备长期处于紧张运行状态,不能很好地满足实践教学的实际需要;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资源在校区、学院和学科之间的分布不平衡,没有发挥最佳效益。

(五)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实验教师数量不足,分配不合理,综合素质亟待提高。实验教师长期被列为教学辅助人员。院系不能根据实验室岗位需要引进实验教师,认为实验教师就是“领领实验用品、开门、关门”的岗位,从而导致现有实验教师数量不足、新进青年教师较少、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由于缺乏激励政策,高水平、高学历的人才不愿意到实验室工作,很难提高实验团队的水平。新来的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大多忙于理论课教学和科学研究,没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践教学中等等,导致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力量薄弱。

(六)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不够完善

实践教学管理不到位。许多专业实践内容过于形式化,缺乏过程监督,缺乏考核评估依据。另外,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各种专业实训,但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如,教师做实验时,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做准备,但在工作量管理中每天只记5个工作量等,导致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积极性降低。最后,实践教学打破了原有的常规教学规律,给教学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二、宠物医学专业在教学中实施“互联网+”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与行业发展,对宠物医学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宠物医学专业的发展,在面向应用的新时代,需要更多的高技能人才来满足行业的需求。因此,以实践教学为载体,整合课程、实训室、生产实习,真正实现岗位实习,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行业需求和职业技能为导向,推进实践教学新模式,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实现学生在校学习与企业岗位需求的“零对接”。

三、“互联网+”时代,高职宠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策略

“互联网+”时代,针对高职宠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的问题,课题组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典型做法,提出“一、二、三、四”策略,即一更、二重、三优、四加。

(一)“一更”指更新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育工作者改革和创新自身教育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因此,高职院校应首先帮助教育工作者更新教学理念,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宠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深刻理解,确保教育工作者深入了解宠物市场和社会需求,能够在社会需要的指导下调整宠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使学生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职宠物医学专业人才。

(二)“二重”指重视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实践教学

1、重视人才培养目标。高职宠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三有”人才。即培养具有一定基础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高,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能力,具有发展潜力的宠物医学专业人才。

2、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重视实践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在职业素质养成、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上达到一定的水平或标准。“互联网+”环境下,宠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构建分阶段、分层次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突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探索符合宠物产业发展规律和专业经营实际的创新创业模式和内容,在所有课程内容规划中,应强调学以致用;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将其切实运用到生产、管理、建设、服务中去,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使学生更加具有就业竞争能力。

(三)“三优”指优化教学体系、优化评价体系、优化资源配置

1、优化教学体系。根据岗位需求,构建“互联网+”宠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体系,通过对企业、行业的调研,将宠物医学人才培养定位在宠物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和宠物医院经营管理等岗位群。根据岗位要求分析所需能力,建立适合岗位要求的专业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既将岗位要求融入实践課程内容,体现“职业性”;又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体现“专业性”;同时,要注意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的取得。

2、优化评价体系。现代教育的发展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学习,其教学评价体系注重教育教学的过程和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互联网+”下引入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移动在线教育学习平台,宠物医学的课程可以通过采集学生访问的数据、观看视频的时间、完成课程作业和参与讨论环节等方式,收集学生学习、思考和实践的统计数据,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提供方便,教学评价结果更全面。“互联网+”时代,优化教育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综合评价,还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因素、学习过程、学习特长、学习延伸性等多方面的因素,关注教育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

3、优化资源整合。搭建实践教学共享平台,优化资源整合。一方面,开发慕课、微课等,如,宠物外科、宠物美容等微课,增强实践教学的趣味性和可观性,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资源,搭建远程教学平台及在线学习资料库,如,外科手术操作微课、慕课等,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打破实践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并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

(四)“四加”指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加强实践课程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搭乘“互联网+”快车

1、加大实践教学改革。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环节是“互联网+”背景下,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实践教学改革。首先,学生把实验与理论内容联系起来。其次,教师利用启发式和分组式教学模式,为不同的小组进行项目驱动的设计实验,基于学生能力倾向的分层实践教学设计,使具有不同实践能力的学生能够完成不同规模、不同难度系数的项目。课程设计是实践教学的延伸平台,是素质拓展的教学过程,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专业技能。学科竞赛平台与大学生创新工程提升学生主体地位,通过竞赛项目的分析、设计和实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毕业设计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学校和企业利用“互联网+”共同构建应用创新的实践教育平台,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况下运用技能和方法来训练自己的技能,提高学生的创新和综合实践能力,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目的。

2、加强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建立实践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整合资源,建设平台,提高效益。科学管理实验资源,促进资源共享,解决“改、购、用、管”等问题,提高投资效益。

3、加强实践课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实验室人员定期培训制度,将实验技术人员作为教师培训项目的一部分,使实验技术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参与相关专业的学习、进修或学术会议,以拓宽视野,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高。鼓励任课教师定期到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等进行在职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聘请校外专家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实践教学人员的积极性。

4、加快搭乘“互联网+”快车。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出发,搭乘“互联网+”快车,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在微时代,实践训练课程的内容以“微观课程”的形式被切入和应用。实践训练的内容可以利用大量的网络资源来细化适合教学的实践实训内容。如,实践训练以手术创伤缝合等校内实训内容为载体,提高实训内容的可操作性和真实性。又如,在培养特色专业人才的方向上,利用网络资源形成“实训包”,使学生能够通过不同方向的“实训包”独立完成不同创伤的缝合,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训课程包括邀请企业专家为学生讲课,安排学生参观企业,增进学生对企业管理的了解,如,了解不同行业、不同方向、不同岗位的实际情况。“互联网+”还可用于课堂实训,从内容准备、筛选到教学、监督管理等。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扩大了实践教学的空间。

四、“互联网+”时代,高职宠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实施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养提升与职业指导等特色课程,开展“暑期实习计划”“康博佳宠物医院轮值计划”等专项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使他们尽快了解行业,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目标。学生通过参加“瑞派杯”宠物美容技能大赛、“硕腾学苑高阶骨科课程(宠物)”等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二)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根据新构建的“一、二、三、四”实践教学新体系,学生可以系统、连贯地学习专业知识,加深对学科知识点的理解。近几年来,学生在各级大赛中多次获奖。如,获第四届全国“雄鹰杯”小动物医师技能大赛二等奖,“热牛奶进校园”获全国“中牧杯”第二届“互联网+”现代农牧业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小动物影像技术”获“中牧杯”第二届“互联网+”现代农牧业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短腿庄园犬舍”“宠物家庭式酒店”“麒麟宠物店”等项目,获2019年度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

(三)专业建设取得新成绩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自2010年开设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后改为动物医学(宠物医师方向),并开始招生以来,动物医学(宠物医师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获得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该专业先后获评“河南省重点专业”“河南省特色专业”“河南省优秀教学团队”等,2018年与瑞派宠物共建“瑞派学院”,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

(四)办学成绩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近三年来,招收学生首次录取率100%;2016-2018年,宠物医学毕业生就业率维持在较高水平,依据麦可思数据,学生就业率分别为100%、100%、98.32%。就业质量较高,毕业生的就业和培训目标高度的一致,与专业密切相关,调查学校1~5年内毕业的毕业生,就业满意率均在95%左右,没有出现基本满意和不满意。

五、结束语

宠物医学专业通过“互联网+”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创建的“一、二、三、四”创新实践教学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互联网+”实践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仅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而且培养出了大量具有创新实践能力,能为国家农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人才。

作者: 张丁华 王艳丰 陈海燕 裴淑丽 卢慧芳

高职医学影像技术课程设计论文 篇3: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培养应用型医学影像技术人才是适应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制定合理、完善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的科学体制,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课程体系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才能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活力,适应社会和卫生事业需要。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人才培养 教学模式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

我国医学影像教育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上海、北京等城市的中等卫生学校相继设立了放射专业班,专业名称定为“放射技士”,截至80年代初,其办学层次一直延续中专学历教育。直至1985年我国才有4所高等医学院校设立了5年制本科及3年制专科影像专业。从本世纪初起,我国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教育,目前各省、市至少都有一所高职高专院校举办3年制医学影像技术专业 。目前我国的影像技术专业人员的缺乏,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迫不及待,必须加强影像专业技术专业的建设。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本研究团队根据卫生事业发展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制定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的科学体制,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增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活力,以适应社会和卫生事业需要。

1 专业建设与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教育部于2012年在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的专业,各大院校均在探索因时适宜的专业建设。本研究团队在专业设置上以社会和医院实际为出发点,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专业素养为核心,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且具有从事放射、超声、核医学、放射治疗等影像技术相关工作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自我校招收医学影像技术专科以来,培养了一批适应医学影像技术发展的技能型专业人才,享有良好的声誉,受到基层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同时,于2014年招收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经过到多个大学院校的考察和总结,本专业在教学中针对本科、专科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化安排教学与实践的比重,完善了具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实施“院校一体”,学校教学和教学医院实习相结合的工学交替式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实行个性化培养模式。3年制专科学生,第一年培养岗位人文素质,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并进行基本技能虚拟实训;第二年培养岗位核心技能,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在医学影像技术仿真模拟实验室进行专业技能虚拟实训,在教学医院实施真实病例实训;第三年培养岗位综合能力,安排学生在三乙以上合作医院实习,重点学习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最后进行毕业生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的考核。对于4年制本科学生,完成以上学习的同时,加强医学影像技术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学习,使学生能达到独立操作影像设备、图像后处理、设备维护与保养、图像质量控制与管理、危急值报告的水平。

2 专业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

依据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建成以专业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对核心课程实施项目优化教学示范改革,本团队主编或参与编写了10余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技术实验教程》、《医学影像技术操作指导》等;设计以适应社会发展为导向的教学项目,实施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探索更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构建以“核心能力+岗位拓展”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施以临床实践为引领、项目为载体的课程教学改革,搭建了一支师德高尚、专兼结合、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

基于医学影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实验教学方法,弥补了传统影像医学实验教学方法的不足,适应了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数字化实验课程的开展,将促进教学改革、管理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我校《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教学中采取模拟体位与真实体位、模拟检查与真实病例检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用仿真人体模型、模拟软件、机器实际操作检查,融合教、学、做为一体,引导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影像检查技术技能。通过多种模态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2014年和2015年我校医学影像专业学生在“泰山杯”全国大学生医学影像技术实践技能大赛中均荣获团体二等奖,同时斩获单项比赛冠军。

3 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

医学影像技术本科专业通过构建核心能力与岗位拓展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医学影像检查技术为主体,拓展放射技术、CT技术、MRI技术、超声技术、放射治疗、核医学六大就业岗位的课程体系,以核心课程建设引导教学方法改革,提高课程的实用性与临床工作的相关性,从而打造适应不同岗位需求的课程培养方案,利于学生就业及提高上岗考核合格率,顺利服务于工作岗位。

以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课程为例,在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MRI检查技术3大学习任务中,按照相关工作过程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充分融入《放射技师资格考试》、《大型医疗设备上岗证》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核心课程《医学影像诊断学》改革传统的按人体十系统疾病划分的学科体系课程内容,变革为以头、颈、胸、腹、四肢以及躯干的常见疾病为顺序,按照工作中先了解临床资料、阅读影像资料,做出影像诊断,书写影像报告,进行病理追踪反馈影像诊断结论正确性,开展项目导向教学;影像设备学课程教学改变先进影像设备的电路原理、结构,后分述不同设备故障维修的学科特点,以真实的影像设备为载体,将教学内容整合为按照X线设备、CT设备、MRI设备、超声设备、核医学设备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维护及保养方法,常见故障辨别及检测,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增強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进一步完善一体化教学。

开发新型临床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参与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案例版的编写,以大量的真实病例,聚焦最优化的操作流程及规范,牢树在合理使用低剂量的基础上,做到X线检查剂量的个体化。

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建立理论与实践试题库,实行教考分离。考核方式包括平时理论及技能考核、期中、期末考试、实训报告、阶段综合考核、毕业考核等。将职业技能训练和考核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相应学科的实践、实训和考核之中,将医院对实习生满意度的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习环节的考核标准。

4 总结与展望

在教学实践中,序化重组的课程设计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系统化,增强了学生思维的连贯性。以提升专业技能为依托的学习模式,更适合临床工作的实践模式,更贴合实际工作。以项目为导向的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了学生对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医学影像设备等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学校课程的实用性和它与临床实践工作的相关性,使得学生更好的适应临床专业岗位的工作需要。多种考核机制的设立,更加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水平,并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与实际工作所需人才的差距,督促学生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精密、复杂的工程,不仅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也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科发展的基石,但对学生个性化培养、实习基地建设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建设。

*通讯作者:黄小华

参考文献

[1] 任津瑶,陈丽霞,葛超,等.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项目核心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中国卫生产业,2017.2:101-102.

[2] 刘国浩,杨娜,刘虎,等.应用型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7.7(46):992-994.

[3] 成静,赵晓晔,查干花,等.初步探索合作办学模式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建设[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2(25):239-242.

[4] 蒋蕾.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1):117-119.

作者:刘念 黄小华 潘珂 雷力 行成涛 匡静

上一篇:浅论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