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教学文化创意论文

2022-04-25

【摘要】文化产业正在成为苏州市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与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趋势相矛盾的是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文化创意人才供不应求,主要体现在缺少文化创意领军型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普遍缺乏吴文化底蕴和修养、缺乏新兴行业的专业人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课程教学文化创意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职课程教学文化创意论文 篇1:

河南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施“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

摘 要:基于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结合河南省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对“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和延展问题进行重点分析和阐述,指出“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作室化;项目实践

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更是密切相关。“工作室化”教学的培养模式,适应了职业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同时又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条件。关注河南省高职设计专业中“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及相关延展问题,对区域经济发展、高职专业建设、学生就业都有重要意义。

一、中原经济区建设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文化创意产业又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近年,河南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郑州金水文化创意园等相继创建,为河南省创意产业的开发以及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与平台。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显著推动,新型文化业态的开发也备受重视。2014年6月,河南省政府决定从2014年至2018年设立每年度2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紧抓契机,充分发挥“工作室化”教学在岗位能力培养中的优势,大力提高设计创意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河南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施“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策略探讨

(一)“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概念

“工作室化”教学是传统的“工作室”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二者既紧密联系又有区别。“工作室化”教学源于包豪斯设计学院的“工作室”教学,二者都提倡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掌握和应用为核心,以项目实践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将学校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践融为一体,将传统的学校封闭式教学转变为面向生产实际的开放式教学。所不同的是,“工作室”教学以完成真实的社会项目或企业项目为主,每个工作室背后都有一个真实的企业支撑,往往由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完成,被认为是一种精英化教育;“工作室化”教学则以项目课程教学为主,课程项目可以真实,也可以虚拟,由班级或团队学生共同协调完成,被认为是一种更加大众化的教育,是我国高职教育近年在发展道路上结合国情、校情的一种探索性教学模式。

(二)如何在河南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中,成功实施“工作室化”教学模式

1.完善“工作室化”教学的师资建设

一个完善的“工作室化”教学模式,需要由一支精干的师资队伍来执行,教师必须具备相关艺术设计的扎实理论教学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才能够胜任项目教学。而河南省高职院校“工作室化”教学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双师型”教师的缺乏,为实践教学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而,高职院校在当前除鼓励教师的学历提升以外,还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实践培养,例如鼓励专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倡导教师开办校内公司,多方引进企业人才来校任教等,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力量,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2.规范“工作室化”教学的管理制度

首先,“工作室化”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应当具备“职业化”的特点。“工作室化”教学的教学场地不固定,因此,在教学管理上需要区别于一般的管理形式,根据真实的岗位需求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学生提前进入真实的岗位环境中。

其次,“工作室化”教学采取学分制的考核管理形式,以学分制为标准,在学时上打破固有的三年制,实行更加灵活的弹性学时,学生修满学分即可毕业,不符合毕业标准则要延时毕业。

再次,加强“工作室化”教学成果的质量监管。

3.优化教学工作室的设备配置

工作室设备配置分为硬件与软件两大类。硬件设备是学生进行专业实践的基本工具,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艺术设计专业的学习已离不开高科技设备,针对各种实践项目,需要进行相应的设备投入,并且设备的投入建设应具备一定的前瞻性,走在行业发展的前列。工作室软件配备主要是指师资力量、计算机软件程序、素材资料、专业前沿信息等,与硬件设备相配合来支撑学生顺利完成整个专业项目。工作室应尽量提供工作所需的优质硬件与软件设施,使工作室的建设能够与岗位业务流程相吻合。

4.在“工作室化”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精神

实施“工作室化”教学,在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并借用企业文化精神来塑造学生的高尚人格,如以企业的敬业精神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用企业的诚信服务提升学生的诚实品质,用企业的实干精神培养学生的踏实作风等。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有诸多不同之处,如果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对企业文化毫不了解,毕业后的岗位工作也会受到影响。而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能够明显地激发学生锐意进取的精神,强化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主人翁意识。因而,企业文化精神的渗透,有助于提高“工作室化”教学的人才培养质量。

三、河南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实施“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问题延展

(一)“工作室化”教学的社会化和非社会化

在“工作室化”教学的过程中,社会化的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置身于更真实的未来岗位之中。然而,由于学校本身的教育性特征,完全的社会化也会导致一定的矛盾与问题,因而,“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把握好工作室与企业合作的程度,尽量使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化的教学模式既保持高职教学的高效高质,又体现企业竞争的实际状况,达到社会化和非社会化的相融共生。

(二)“工作室化”教学的资源孵化作用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所依托的工作室,不仅是学生进行专业创作的实践基地,也是教师教学和科研提升的平台,其资源孵化的重要作用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加强。

1.学生的就业能力与自主创业能力的提升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的项目教学,拆除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使学生有机会接触真正的设计过程,从市场调研、策划、设计、输出等各个环节分工协作,完美地实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跟社会的有效对接。在“工作室化”教学模式下,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市场,在工作中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和自主创业的能力。

2.优质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近年,国内高职教育发展势头良好,但是专业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专业教师缺乏社会实践,实践应用能力低下。在“工作室化”教学模式中,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够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另外,在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培训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创建校企互通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进而全面提升师资队伍质量。

3.产学研一体化的稳步发展

“工作室化”教学模式在“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方面有着许多优势,在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学生的设计作品能够与市场接轨,直接转化为商品。由此,一些高职院校成立了教学、实践、营利为一体的设计工作室,教师负责项目开发和规划,学生参与实际的设计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工作室要承担内外两个方面的职责,对内是教学实践的场所,对外是学校联系社会的窗口,依托高校丰富的人才资源和高端的实训设备,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平台,并通过开展技术培训、继续教育、对外交流等活动宣传自己,赢得一定的社会声誉,促使“工作室化”教学更好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宁绍强,穆荣兵.从包豪斯的“作坊”到今天的“工作室”——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实践环境营造探讨[C].2004年全国工业设计教学研讨会论文集.

[2]张翠敏.工作室教学模式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韩晓莉,王如意.关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校外“工作室化”教学法的探索[J].西昌学院学报,2013,(3).

责编:高 山

作者:李晶

高职课程教学文化创意论文 篇2:

苏州地区文化创意人才现状及培养策略

【摘 要】文化产业正在成为苏州市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与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趋势相矛盾的是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文化创意人才供不应求,主要体现在缺少文化创意领军型人才、文化创意人才普遍缺乏吴文化底蕴和修养、缺乏新兴行业的专业人员。鉴于苏州地区文化创意人才的现状及问题,作为服务苏州地方的高校要结合各自的学科优势和研究专长,结合产业发展的实践,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苏州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人才。

【关键词】苏州 文化创意产业 文化创意人才

文化创意产业是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朝阳产业,主要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因此,也被经济学家誉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蛋糕”。作为融合文化、科技及经济三大要素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是其核心因素,人才是其关键要素。近年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而与之相矛盾的是高端、复合型创意人才极为匮乏。这一矛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使该产业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上的原动力明显不足。

素有“鱼米之乡”、“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等美誉的苏州不仅文化底蕴深厚,资源丰富,而且文化产业发展的增幅在整个江苏省名列榜首。2010年,苏州全市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约14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约350 亿元,在全市GDP中所占比重约4%,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重为8.2%,基本形成了以文化艺术、印刷出版、影视传媒为代表的核心文化产业群,以文化旅游、演艺娱乐、会展广告为代表的外围文化产业群,以文化用品、文化设备的生产制造和销售为代表的相关文化产业群。文化产业正在成为苏州市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苏州市委市政府2009年制定下发了《关于推动苏州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提出苏州市到2012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左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力争达到5%的目标。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苏州市文化建设领域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然而与苏州市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趋势相矛盾的是,文化产业人才尤其是文化创意人才供不应求。

一 苏州地区文化创意人才现状

苏州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于2009年,相比北京、杭州、深圳等地落后了将近5年时间。苏州市政府大力关注文化创意产业,目前,苏州发展创意经济的态势良好,但文化创意人才还面临着以下问题和困境:

1.文化创意人才缺乏,尤其是缺少领军型人才

据调查显示,苏州文化创意企业普遍面临人才供应不足的难题。从环境基础上来说,苏州并没有像美国硅谷一样自然形成的高校集群,所以对于人才的渴求便成了每一个来此创业的企业都会面临的问题。除创意人才总量不足外,苏州还缺少高层次的文化产业领军人才。苏州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不仅在总量上不足,而且存在质量不高、精英不多、创新能力弱的问题。各文化产业单位的现有经营管理人才中严重缺乏文化创意人才,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大多因循守旧,开拓和创新能力有限。据苏州市文广新局文化产业处处长吴敏介绍,苏州号称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有10余家,但“创意”的含量却微乎其微,这与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才缺乏有直接关系,尤其是缺少领军型人才。苏州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完全具备留住人才的条件,但仍需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文化人才队伍,培养造就一批文化领军人才,推出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优秀人才。

2.文化创意人才普遍缺乏吴文化底蕴和修养

目前,如何“发掘整合吴地文化资源,推进苏州创意经济发展”、如何使苏州的吴地文化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综合性的创意活动中都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何使源远流长、魅力独具的吴文化成为苏州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已被提上议事日程。苏州政府与民间上下已携手就其地区的人文、自然、产业等资源做出全盘性的调查,明晰资源与特色,比较区域竞争优势,制订出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与评估综合效益,把握思想潮流,让向来以“文化立市”的中国历史名城苏州能明智地运用其得天独厚的文化条件,用传统元素促进经济发展,将时尚和流行集中在古典的基础上,开发与众不同的创意产业。然而,苏州地区所引进的文化产业人才普遍存在缺乏吴文化底蕴和知识背景的现象,因此,难以把握和领悟吴文化的内涵、精髓和理念。如果没有广博的文化积淀与良好的吴文化修养,即使进入苏州创意行业,最终也只能成为技术的执行者,甚至是低端环节的复制者。吴文化知识的匮乏不仅直接导致吴地文化未能很好地融入创意产业、创意产品中去,更是苏州创意产业中代表“苏州文化”名片的制作和能引起品牌效应的产品缺乏的重要因素。

3.缺乏新兴行业的专业人员

文化产业领域有许多新兴行业,如会展业、网络游戏业、动画制作业、版权业等,这些新兴行业的专业人才十分缺乏。例如,会展业已经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内容,据相关数据显示,作为长三角核心城市之一的苏州,每年登记结婚的新人达5万对以上,2010~2012年间预计有20多万对新人结婚,相关消费每年达100多亿元;与此同时,经过近20年的经营和发展,苏州已逐步形成全国最大的婚纱交易市场。在这一背景下,苏州婚庆文化产业博览会应运而生,使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苏州元素的会展业,是苏州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城市形象的有效途径。因此,重点培养一批熟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业务并掌握有关国际规则的会展策划人才颇具现实意义。

二 苏州地方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策略

高校是专业人才最集中的场所,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培养机构之一,也是文化创意产业最主要的培养组织。然而,任何一所高校都不可能培养出适合文化产业所有行业的人才。鉴于苏州地区文化创意人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为服务苏州地方的高校要结合各自的学科优势和研究专长,结合产业发展的实践,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苏州市场需求的文化创意人才。苏州地方高校一方面要加大开办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力度;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人才培养的时效性,从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源保障。

1.分层级培养文化创意人才

目前,高校培养出来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之所以被业界普遍认为“缺乏创意”、“思维陈旧”,这与当前文化产业教育层次结构有关,从全国的高校来看,尚未形成从高职高专到本科层次再到研究生层次的“金字塔”式的人才结构。因此,不同层次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清晰,课程内容较混杂,教学方法较陈旧。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机制很难培养出真正有创意、能产生创意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鉴于以上情况,苏州地方高校要把握好办学定位,在专业开设上避免盲目跟风,既要加大对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利用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培养文化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文化产业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文化创意产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突出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紧密结合苏州地方特色。不论是文化创意人才的高层次还是应用型人才,均应是高端的复合型人才,均需按照宽口径、高素质、多技能、广知识的要求,培养两种或两种以上专业知识和技能、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吴文化底蕴、扎实的经济管理知识和市场营销知识,以及必要的信息处理技术,能适应多种工作岗位。文化创意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苏州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现高层次优化升级,提升文化创意产业的“软实力”。具体而言,研究型高校要培养高端文化创意产业技术型人才,应用型高校要培养文化创意产业实际操作型人才,据此来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计划与培养方案,从而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和紧缺。

2.加大吴文化熏陶与渗透

文化是创意的平台与资源,是创意源源不断的温床。创意产业就是通过创意把高科技、文化艺术、产业活动与市场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彼此良性互动的产业价值体系,为地方的创意经济发展提供空间。苏州创意产业要从吴文化的“形”着手,挖掘吴文化的古韵今风,将吴文化的物化元素与吴地的精神意韵有机结合,从而在企业品牌、产品内涵等方面都体现出吴文化的思考和特色。如何吸收吴地文化精粹,结合吴文化元素来发展创意产业已经成为当今苏州地方高校的研究课题。

苏州地方高校应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把“吴文化”作为文化产业专业的文化素质主干课程,培养学生彬彬有礼的儒雅气质和温文尔雅的涵养,提升文化品位,着力打造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人才。苏州地方高校以“吴文化”课程为平台及契机,培养创意人才对吴地文化、吴地民俗特色元素的传承和创新。创意设计教育要从借鉴传统文化尤其是吴文化中的元素来拓展现代创意设计,以地域文化特征和审美取向来体现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结合,从而契合大众的审美欣赏习惯和精神消费需求。

3.强化创新、创意的培养

文化产业的核心是内容创意,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第一推动力。高校要通过教学理念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模式的创新,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苏州地方高校要调整办学思路,按照文化市场的运作规律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体系,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创意,发展个性,培养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因此,苏州高校需要与地方相关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利用企业、行业的实训条件,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加强专业实践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同时,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项目平台和技术支撑,引导学生熟悉市场运作方式及环节,与企业接轨。此外,创意从本质上来说没有大小之分,苏州高校文化产业的专职教师在不断完善教学过程、关注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参与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创意”的灵感和火花,培养创新的意识和常态,全方位、多角度提高学生的创意能力。

4.培养新兴行业的专业人员

据苏州市全面推进“姑苏人才计划”,计划5年内投入30亿元,引进、培育并重点支持1000名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000名重点产业紧缺创新人才,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和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把苏州建设成为创新创业人才首选、各类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创新型城市。苏州市文化产业人才计划围绕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印刷、影视传媒、会展广告、工艺美术、演艺娱乐、体育健身休闲等产业重点,5年内将培育和引进30名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和100名文化产业重点人才。

因此,苏州地区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应该坚持“厚基础、精专业”,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在专业教学中既要确保“大而全”,又要力求“小而精”。文化产业的学科特点决定高校课程设置中必须开设文化、艺术、管理、经济、营销等跨专业、跨学科的“大而全”课程,同时,根据每位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更要求开设专业性强、有针对性的“小而精”的课程。针对苏州文化产业人才计划以及文化创意人才紧缺的现状,要有意识开设相关专业,满足苏州市场需求。

苏州文化产业目前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高端创意人才极度匮乏,苏州高校必须把培养高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作为办学目标之一,从而促进苏州文化市场高级生产要素的建立。

参考文献

[1]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 文化产业要做新经济增长点[N].姑苏晚报,2011.01.12

[2]苏州文化产业缺少领军型人才 呼唤“领头羊”[EB/OL].

http://www.netsuzhou.com/show-29-29687-1.html

〔责任编辑:范可〕

作者:吴蕴慧

高职课程教学文化创意论文 篇3:

文化创意产业系专业调研报告

摘 要:文化创意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与制定应建立在社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研究之上,本文基于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意产业系调研状况,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与原因,得出调研结论及发展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培养方案;调查研究;发展建议

1 调研的目的、思路、对象与方法

1.1 调研目的

为了面向昆山及周边地区的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和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以服务当地产业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宗旨,依托学院地理位置优势,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强调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高职教育中,作为创意产业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创意产业系是我们探索这片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经过多年的积累,文化创意产业系办学已经逐步成熟,形成了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专业,每年的招生和就业呈现出了相对稳步的发展态势。

结合国家十三五规划,为了进一步办出专业特色,进一步深化专业教育改革,增强人才培养方案的针对性,指导专业及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设专业和收缩专业。同时,进一步拓宽文化创意产业就业领域和毕业生就业渠道,开展此次调研活动。

1.2 调研的基本思路

从了解文化创意产业系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状况入手,及时跟踪人才市场需求及岗位要求的变化,来研究分析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产业系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能力与素质结构,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现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次参与调查的人员:文化创意产业系教学团队的全体教师、毕业班班主任分5组赴昆山、苏州及上海的20多家企业,通过问卷、座谈、电话访谈等方式开展了专业调研。调研的主要内容:

第一,区域行业产业(目前江苏和苏州的主要产业和“十三五”要重点发展的产业、行业,以便确立重点建设专业)对专业人才需求调查;第二,专业产业分布调查情况(周边地区产业发展和新项目投资等情况,寻求校企间的深度合作);第三,人才需求情况企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对学生核心技能具体要求、所需的知识结构等(含数量、规格、职业能力等,进一步修订及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第四,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第五,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表(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第六,相关企业的生产过程(便于安排实习、工学结合等);第七,相关企业管理人及專业技术人员(完善兼职教师资源库);第八,专业课程体系的架构;第九,与专业对应的规模企业、民营企业的情况分析。

1.3 调研的对象

本次调查主要通过对昆山及周边地区室内装饰设计公司、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平面及广告设计有限公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服装设计有限公司、影视动画设计有限公司的调研、行业协会的调研。

1.4 调研的方法

采用询问法、问卷调查、走访法进行调研数据的采集及分析。

2 调研结果

根据2015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2015》数据显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一项的数据位居前三,特别是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达89.6亿元,表明赢利能力强,其具有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亮点。

根据江苏省2014统计年鉴数据,全江苏省的就业人数达到200多万,其中创意设计管理人员约占30%,总人数达到60多万;每年增长的与文化创意产业岗位有关的职位人数约占5%,即20万;在原来的队伍中,自然减员和企业岗位人员更新也达到5%,约20万。

2.1 就业岗位

从调查情况来看,文化创意产业类高职毕业生主要分布于室内装饰设计、展示设计、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平面广告设计、服装设计及加工一线、服装销售、影视背景设计、影视修型、影视后期制作、影视上色合成、影视特效及渲染的环节等基层岗位,占调查总数的82%,而市场经理和区域经理由于层次比较高,只占其中的12%,还有其他岗位占6%。由此可知,基层的设计软件操作类岗位是我们培养的首选目标岗位,而设计经理岗位则是发展岗位。

2.2 学历要求

从实际调查来看,江苏省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人员的学历层次偏低,中专文化及中专文化程度以下占42.5%,大专生有48.3%,本科及以上的仅占9.2%。

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90%以上的企业管理层认为高职或专科以上的学历能胜任单位的基层管理工作。

2.3 知识要求

(1)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学生基础知识要求。在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大专毕业生基础知识方面,受用人单位重视最高的知识的前六位的是计算机基础、英语、思想道德修养、设计构成、素描。由此可以看出,用人单位比较重视大专毕业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也重视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又由于目前办公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设计图纸现场沟通需求,计算机基础和设计表现能力也受到重视。

(2)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人才专业知识的要求。用人单位最为重视的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大专毕业生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体现在设计创意、专业设计表达上,具体体现在与职业相关的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影视动画和平面设计。

(3)企业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人才其他知识方面要求。根据调研情况显示,用人单位认为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毕业生所需要掌握的其他知识中,排在最前面的是个人与团队管理,电子商务和成功素质训练。

2.4 素质和能力要求

(1)素质要求。调查表明,企业最注重文化创意产业类人才的素质包括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工作经验、身心健康。

(2)能力要求。日常工作基本能力:用人单位最重视的日常工作基本能力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等和网络搜索与传输能力、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使用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扫描仪等办公设备的能力。其次,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行为能力、企业常用文书写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日常英语口语会话能力都有超过50%的用人单位选择。专业工作能力: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高职毕业生的专业工作基本能力当中最为重视的能力包括专业设计能力、专业设计图纸表达能力、与客户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企业最为重视的能力:调研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最为重视的能力包括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吃苦耐劳、有奉献精神以及团结友爱,有团队合作精神这几方面的素质。其次,自学能力、领悟与反应能力与创新能力,道德品质高尚和独立工作能力都有超过40%的用人单位选择。

2.5 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

第一,希望学校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增加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活动能力,加大就业推荐的力度。第二,希望学校加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多开设上机(软件课)、实训课程,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加实践。第三,努力与相关单位探索和构建订单式培养模式,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加大和相关企业的合作,争取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为毕业生提供真正的实习机会,了解社会、了解工作,提高就业技能。

3 调研结论

第一,在花桥、昆山及周边地区,甚至全省及上海市,从行业需求及企业发展上,都对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人才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第二,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的高知识性、高增值性和低能耗、低污染等特征,是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亮点。第三,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技术、服装设计等专业人才需求相对更为迫切。第四,我院文化创意产业类学生的就业面非常宽,初期就业岗位大多为助理设计师(如绘图员)及较小项目的设计师。企业特别看重的是专业设计表达能力(如计算机设计表达能力、手绘表达能力),良好的协调和沟通能力,吃苦耐劳、有奉献精神以及团结友爱、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抗压能力等,因此我们应该在校内强化素质教育及专业技术水平。第五,可重点合作的企业及合作方式(如表1)。

4 文化创意产业系发展建议

4.1 调研分析

从调研情况看,文化创意产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与企业行业用人存在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

第一,缺乏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第二,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第三,创意设计能力不足。第四,所学知识系统性、连贯性不强,学生的实际制作效率低。第五,价值取向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成熟。第六,承受压力能力不足。

根据相关专业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调研,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体现在沟通表达能力、设计管理能力、动手能力。基本工作能力的工作要求水平,文化创意产业的毕业生满意度为90%,文化创意产业最重要的基本能力,具體表现:创意设计能力、设计表达能力、专业软件应用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

4.2 建设建议

(1)在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上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全力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要关注企业需求变化,根据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确定培养培训规模,开发、设计实施性教育与培训方案。相关行业、企业要深入地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要在确定市场需求、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2)在教学方法上推广体验式教学,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经验与兴趣,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要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采用“模块加小项目”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4.3 发展建议

文化创意产业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设计流程意识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从三方面入手:一方面在课程改革中,按照企业的岗位工作流程组织课程教学,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又自觉掌握了企业的工作流程,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中贯穿行业标准和设计规范,从一开始规范学生的设计行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中多让学生亲手测量、绘图、设计、交流,强化学生的执行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

4.4 专业建设规划

根据学院“立足昆山、立足花桥、立足台企”的专业建设指导思想,结合文化创意产业系实际,经过充分调研,我们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对系部专业布局进行适当调整。

重点建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特色发展服装设计和广告策划与制作专业,其他专业维持现状。

4.5 师资建设规划

一是引进(或柔性引进)一批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优先考虑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等重点建设专业);二是通过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三是通过实施职称晋升和学历提升计划,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四是采取企业锻炼、职业资格考证等措施提升双师素质。

4.6 实训室建设规划

在争取企业支持的前提下,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的方式建设集上课、学生创业、对外培训于一体的多功能校内实践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学生创业、社会服务的需要。

5 主要困难

第一,校内实践条件不足。由于校区迁建等原因,缺少专业实训室,很多实训建设项目因场地限制无法落实,导致有些实训不能进行。第二,师资力量薄弱,高级职称比例过低,师资比例不够合理。兼职教师专业课授课达不到教育厅要求。第三,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一是企业更加注重效益,对于不能直接产生效益的校企合作问题重视程度不足,双方合作难以深入。二是企业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识,大多数企业看重的是短期利益,在直接利益的驱动下,多数企业看重的是人才需求,而不重视人才培养过程。从而使得校企合作仅浮于表象,难以真正深入合作。

作者简介:冯宪伟(1980—),男,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工程师,高级室内设计师,硅湖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意系环艺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及研究。

作者:冯宪伟

上一篇:质量教学提升服务营销论文下一篇: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