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16

[摘要]网络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应当针对网络的特点及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探讨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重点。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原则的基础上,突出求实原则、民主原则、重新理解主体原则,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建设工作和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工作入手,做好网络条件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高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篇1:

高校校园网络思想道德教育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在高校内普及,根据相关报告数据显示,98%的大学生使用过网络。网络在给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如:在网络中听信、散布虚假信息;沉溺于网络游戏;进行网络恶搞;在聊天室内语言攻击他人等等。极个别大学生甚至因此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本文依托“大学生网络环境现状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为平台,带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试图努力探索出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途径,使在校大学生成为网络道德的遵循者和提倡者。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郑美林(1981-),男,湖北武穴人,九江学院科研处,讲师。(江西 九江 332005)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十一五”规划课题“大学生网络环境现状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编号:09YB4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高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现状调查

多年来,很多专家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这其中包括通过书面或口头教育给大学生分析介绍不良的网络行为可能给自身带来的危害;或者通过给计算机安装相关软件以屏蔽不良信息。这些研究对推动高校网络道德建设乃至整个德育工作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1-2]但是,这些研究亦有其不足之处。其表现如下。

1.针对性地进行有特色的网络道德教育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目前高校进行的网络道德教育的方式通常为召集学生开会,念一些报纸和杂志,讲述使用网络的注意事项等。这种种措施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具体的网络行为的实证分析和全面研究,缺乏针对性。

2.网络道德教育手段落后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更新较快,获得信息渠道较多。如果还采用老一套的说教手段必然使网络道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新时期网络道德教育应该采用现今高校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而且善于利用网络信息量大的特点,收集相关网络道德教育的典型案例,做到网络思想道德教育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高校学生网络思想道德的现状,“大学生网络环境现状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组以九江学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九江财经职业学院为调查对象,发放学生网络思想道德调查表1000份进行问卷调查。表1为调查数据统计表。

从以上数据统计数据表明,高校迫切需要加强网络思想道德建设。

二、应对措施

在3所高校就网络思想道德现状进行充分调查后,课题组采取了相关的措施以提高学生的网络思想道德建设。

1.探索模式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强调教师居高临下的权威,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惟命是从。而本课题组在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把学生看成是独立思考的主体,提倡学生主动性、能动性的发挥,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3]课题组在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中,除了积极组织各类以网络道德为主题的辩论赛、讨论会、征文、演讲赛等活动,还在大学生喜欢的影视剧中来挖掘相关题材。课题组利用相关经费购买了一批有意义的影视剧光碟,进行实例教育。如利用《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永不放弃的精神,告诉大学生不要因为生活中的不如意就沉迷网络;利用《山楂树之恋》中纯洁的爱情观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恋爱思想,不要因为失恋在网络上随意地发泄自己的情绪甚至攻击他人;利用《唐山大地震》告诉学生现实生活中充满了阳光和关爱,而不要沉迷于虚拟的网络生活当中。

2.针对不同的违背网络道德的现象进行不同的教育

在现实中,不同的学生违背网络道德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有的学生沉湎于虚拟的网络生活;有的学生甚至利用网络在考试中作弊。针对以上现象,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利用教师的优势特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有位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经了解这位学生是由于在大一时英语成绩不好,从而被任课教师批评和同学嘲笑,导致信心一落千丈。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课题组便安排一名英语过了六级的教师,每周给该生辅导英语,而且和该生的英语任课教师联系,随时注意这名学生的英语上课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生的英语成绩有了较大的提高,不仅不再玩网络游戏,而且还帮助其他跟他情况类似的同学,受到了其他同学的好评。

3.积极邀请专家教授进行网络道德的讲座

网络的开放性、无约束性往往导致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缺失已是不争的事实。面对这样的挑战,要着力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要引导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道德,使他们以自觉的态度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反省、自我批评。真正做到在网络交往中的“慎独”。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体素养,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4-6]利用相关教授专家的讲座教会学生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和自辨能力,通过专家的言行教会学生自己辨析网络信息的能力。[7-8]其目的是引导其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把网络作为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手段,而不是作为猎取不良信息的途径。高校应高度重视培育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素养。

三、结论

经过“大学生网络环境现状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研究”课题组成员的努力,90%以上被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学生对本课题组成员的工作表示满意,而且本课题组成员还准备将这一工作的经验和其他高校进行交流,以获得更大的进步。通过努力研究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由于网络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完全让学生摒弃对网络的使用是不可能的,围追堵截不如正确引导。高校可以通过网络部门对大学生经常登录的论坛进行检查,发现不道德行为规范,可以马上删除并对其进行教育,开辟大学生网络文化场所。另外,网络的使用使得人与人当面的交流越来越少,同学之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的关系也越来越加淡薄。为此,学校应该多组织一些有益的活动包括体育、娱乐、竞赛等活动以充实学生的学余时间,尽量避免学生沉迷于网络。对于那些不积极参加活动而宁愿长期处于上网状态的学生,高校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引导他们明白网络道德的重要性,明确网络道德的范畴,教育他们认清自身的道德责任,建立正确的的网络道德观念,教育他们要坚持原则、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自身的网络道德体系。

在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研究中,许多参与课题的教师和学生给课题的实施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由于课题组时间、人力、物力上的限制,在高校网络道德教育上还有很多做得不如意的地方需要继续改进,课题组将总结经验,将此项工作继续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温立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的几点思考[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4).

[2]范笑仙,刘东锋.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影响及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1).

[3]檀江林.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危害与治理[C].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

[4]郑景献.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透视[J].思想教育研究,2003,(1).

[5]刘新奇.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2).

[6]宇业力.论大学生道德建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7]张军.论网络道德失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8]于睿.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3).

(责任编辑:苏宇嵬)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郑美林

高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篇2:

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

[摘要]网络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高校应当针对网络的特点及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探讨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重点。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原则的基础上,突出求实原则、民主原则、重新理解主体原则,从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建设工作和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工作入手,做好网络条件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原则 要点

[作者简介]刘旭升(1982- ),男,牡丹江师范学院招生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德育与政治社会化。(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1522307)

网络时代,大学生是接受网络冲击的主要群体,在尽享网络带来的便捷和丰富信息的同时,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行为和思想势必会受到网络的影响。目前网络存在着道德失范、不良信息泛滥和敌对势力渗透等诸多问题,大学生由于涉世未深,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保障,大学生自身将很难抵御这些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因此,高校应该根据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影响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正视网络带来的冲击,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抵御网络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大学生各项素质提升,为保证个人全面发展、促进德育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冲击

据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28.9%。这些网民中,接受新鲜事物快、极富时代气息感、充满青春朝气的大学生无疑是最为活跃的群体。作为整体素质较高的特殊群体,他们给网络世界注入了活力的同时也深受网络世界的影响。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已成为网络世界里的重要力量,网络也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在极大地改变大学生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道德意识,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

1.网络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的机遇。网络是一个信息的海洋,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即时、平等、开放、参与性、交互性等优势,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范围和方式,提高了教育效率。一方面,网络打破了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支笔、一张嘴”的教育方式,通过声音、图画、视频等各种媒介有效实现声形并茂,有效地将一些教育信息、价值观念链接到一些知名网站、常用网站中,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新方式,突破了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时空上的限制,增强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另一方面,网络具有方便、快捷、即时更新等特点,BBS或虚拟社区等平台容易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使教育者与学生的观点和情感交流更为直接、真实,将有效促进思想道德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并因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而使学生学习兴趣和信息可接受性明显优于现实思想教育,大大提高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效率。

2.网络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的挑战。网络既是有益信息的宝库,也是不良信息的堆放场。大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尚未健全,有待于进一步发展,特别是道德感、纪律性和人生观尚未最终确立,还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容易接受和传播网络中隐蔽、不良和有害的负面信息,包括道德虚无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激进爱国主义、黄色文化等。这些信息使大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在网络社会里,一切都呈开放状态,单一的教育权威受到挑战,作为网络行为主体之一的大学生极易被各类负面思想甚至是错误观念所误导,从而丧失应有的思想道德观点和立场,诱发不负责任倾向,导致政治观念淡化。网络空间的延伸,众多因素的影响增加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复杂性、多变性,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高校应当针对网络的特点及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探讨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和重点。

二、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是人民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网络时代思想道德教育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一般原则的基础上,应突出求实原则、民主原则、重新理解主体原则。

1.以求实原则为基础。求实原则要求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原则。具体而言,就是要立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客观实际,通过调查研究,搞清思想道德教育内部及其与外部的联系,从中探寻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以此指导针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平台,在这个开放性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可以直面真实的道德问题和社会道德现象,如挟尸要价、小悦悦事件,染色馒头、毒胶囊等事件所反映出的道德问题。因此,高校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必须全面掌握相关事件的信息,尤其是真实信息,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

2.以民主原则为主线。网络既是一个不同于现实的虚拟空间,同时又是一个交互平台。在网络的信息交互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完全平等的。如果高校教育者企图通过网络对大学生采取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那么只会换来自说自话,无人理睬的局面。因此,高校要根据网络交互性的特点,遵循大学生心理、行为和道德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扬民主精神,坚持民主作风和民主方法,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尽力创造条件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意见并加以正确引导。

3.主体原则的发展。主体原则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开展教育活动时,应充分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其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行为准则。一般来讲,关于主体的界定在学界仍然存有争议,有教育者主体说、双主体说等不同观点。这些观点尚不能有效解决教育主体问题之争,随着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一种主体间性的理解方式,为主体界定问题提供了思路。这种观点打破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一种基于交往的“主体——主体”或“我——你”关系。如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前沿》中提到的“主体间性是主体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因此,网络时代的思想道德教育应当突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体间性关系,既要尊重大学生作为主体的一方,又不能过分迁就大学生,矮化教育目标,使教育内容低俗化,教育方式形式化。

三、网络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两个要点

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应定位于培养青年学生的主体性,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塑造良好的网络道德人格,提高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使他们在与各种不同的网络道德准则发生冲突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并承担起网络文化秩序维护的重担。网络环境下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与引导,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建设工作。网络环境下的道德失范、违规违法现象仅仅依靠技术上的“防火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一支高素质教育队伍全方面、多层次的教育与管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观念,使其网络行为健康发展。基于网络覆盖面大、信息量大等特点,高校应当建立一支适应网络时代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队伍,寓教育于管理。具体而言,应由高校具有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及管理职能的组织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组成。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和类型:一是高层教育及管理机构,指对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进行领导、决策和指挥的机构,包括校党委和校行政;二是中层教育及管理机构,是在高层教育管理机构的领导下,结合自己的工作职责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机构,包括党委宣传部、学工部、组织部、学生处、招生办公室、学生宿舍管理处(科)、共青团和学生会等;三是基层教育与管理机构,在高层和中层教育管理机构的领导下,直接从事具体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管理的机构,主要包括各系党总支以及学生工作办公室等。网络时代下高校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对这支队伍进行网络相关知识、常识和伦理的培训,使他们善于把思想道德教育和网络统一起来。而各层级的教育管理人员及机构,应当主动把握网络时代给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的冲击,认真学习网络技术、知识,结合相关学生工作,掌握利用网络阵地进行教育的基本方式、方法。

2.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工作。鉴于网络的强大发展趋势,必须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研究,联系实际,积极探索新情况下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探索其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分析其根源,并找出与之相适应的解决办法。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者应当加强两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一是思想道德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习,把握人的思想品德及心理形成的基本规律。将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有效运用到思想道德教育中来,有利于以网络为平台,及时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道德现象,进而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形成一定的道德判断力,纠正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使大学生无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网络生活中,都能具备“慎独”“不逾矩”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境界,实现人格发展的健全与丰满。二是网络德育问题的研究。近年来,伴随着当代社会高度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和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需求的激增,全国各大高校也加强了对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网络伦理、网络德育、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等纷纷成为学者研究探讨的课题,网络德育学也发展成为一个有别于现实德育的学科研究方向。而网络德育也成为一些高校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研究方向。可以说,我国校园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正在迅速提高。但总体而言,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形式过于琐碎,内容缺乏统一规划,网络环境下思想道德教育还缺少科学理论的指导。据此应当鼓励具有较强信息能力、创新能力、掌握高端网络信息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网络道德研究和实践的队伍中来。只有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为网络环境下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并最终实现思想教育之目的。

做好网络条件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该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出发,发挥高校科技密集、人才密集的优势,聘请心理、教育、德育、法律和伦理等各方面专家共同做好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确保大学生在使用网络中有效抵御不良信息侵蚀,加快大学生利用网络发展的步伐。通过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向积极、健康和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涂德祥.当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探析[J].人民论坛,2011(5).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作者:刘旭升

高校网络思想道德教育论文 篇3: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模型建构与实证研究

◆摘  要:高校网络舆情是一种社会从众意识行为,会对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也会对高校声誉和社会影响力产生影响。我国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因此难以对频繁发生的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控制,所以需要高校重视并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建构完善的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模型,努力为高校打造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本文主要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的教育对策,并按要求构建完善的高校舆情管理体系模型,加强实证研究,帮助高校积极应对网络舆情风险。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模型建构

高校网络舆情的兴起与当下媒介融合背景下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渠道广泛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些热点新闻事件、突发事件会引起广大网友关注、评论,并通过网络过度传播,如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各种信息在网络上大范围传播,引起全民关注、评论与转发,使其成为社会热点新闻而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反响。网络舆情的诱发事件是真实的,但是网络言论却不一定是真实的,因此需要各位网友站在客观事实的角度来平息各种网络事件,从而帮助消除网络事件带来的影响,解决高校内部网络舆情管理的问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研究现状

1.高校网络舆情概述

高校网络舆情主要是指在高校内,大学生群体和高校教师对关于高校的各种突发性事件产生了心理刺激,并借助网络平台发表言论,并对这种突发事件进行传播,从而在高校范围内形成了对特殊事件刺激下的认知、态度、表现、情绪、行为等集合体。

2.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研究

大部分学术界都已经开始了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研究,但是关于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模型的建构却比较少,还处于初始阶段。针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学校需要从两方面入手,分别是舆情的引导和管理体系模型的建构。关于舆情的引导,学术界的研究较多,大部分是网络广播引导,这种引导是以大学生群体为对象,按照一定的舆情引导规则、广播传播原理让大众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改变自己言论模式、收听习惯等。关于高校对此方面的引导,高校应该从网络媒体入手,科学制定相应的引导方法、制度,纠正大学生的价值观,从而让大学生在高校期望的方向内发表言论。

二、高校網络舆情管理体系模型建构的策略

1.建立网络舆情教育管理机构

首先,高校应该成立专门管理学校网络舆情教育的各种办公机构和执行机构,安排相应的领导负责人,成立网络舆情教育领导小组,对高校网络舆情进行搜集、上传、下达,选择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筛选。网络舆情教育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录取、考核、管理、监督等,对工作人员的业绩、教育结果进行考核、评比等,建立完善的考核监督机制。这种管理体系的建构可以提高管理人员和小组人员的责任意识,最终促使各部门积极合作,做好基层管理工作。

2.约束高校师生参与网络舆情管理的行为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模型的建构需要多方面合作,网络舆情是在校园中发生的,因此需要高校师生共同合作。首先高校需要建立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对高校内部网站、论坛、网络平台等进行规范化管理,严格要求师生按照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参与网络评论等,杜绝法律禁止的网络行为,对各类违反规定的人进行处理。学校安排、选择一些网络信息员和评论监督员,加强对师生的网络行为管理,并定期对他们进行教育培训,从而对网络舆情进行摸底,并组织他们通过问卷调查、科研、座谈等形式,不断提升高校内部网络舆情管理的水平。

3.建立并运行网络舆情监测系统

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建立需要依赖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信息智能管理技术等,网络信息管理员可以在网络上通过关键词信息搜索,对各种信息进行自动筛选,从而将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分类、归属,根据这种方法,网络信息管理员对各种敏感信息可以及时监测。且网络舆情监测系统也可以将人们对各种热点信息、新闻事件的意见、评论等进行动态监测,对网络上的极端评论、指向性观点进行搜集,最终规范网友的言论、行为。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建立需要以网络海量信息为基础,通过网络技术对舆情信息进行监测、追踪、预警等,最终在系统内部建立信息报表,为高校信息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提供数据依据。

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实证研究

1.设计问卷,搜集资料

本文研究基于探索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对此进行了实验研究,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参考,制定了相应的问卷,对我市在校大学生进行初步调研和访谈,并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修正。调查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高校学生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高校学生的网络舆情参与情况,主要包括使用网络时间、发表言论的方式、关注舆情的种类等方面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分析高校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认识情况,主要是对网络现状的反应;第四部分是关于高校网络舆情学校的引导和管理情况。本次调查对象主要选择了市区内不同的大学生,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都有,调查方式包括线上线下两种方式。

2.数据分析

首先是描述性统计分析。对大学生网络舆情的参与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大学生平均使用网络的时间长4个小时的占比为45.56%,使用网络的时间长6到10个小时的占比为44.45%,超过10个小时的占比为9.62%,一个小时之内的占比为0.37%。这些数据说明,大学生的生活和网络有着紧密的关系,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发表网络舆情的渠道主要是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其他社区自媒体平台等,各占比都不相同,微信朋友圈占比最多。关于舆情的内容,大多数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如新冠肺炎疫情等还是比较关注的,通过实证分析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发现,有6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舆情是客观的、理性的,有30%左右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舆情有积极影响的,有45.5%的大学生认为网络舆情是具有消极影响的。还有少数大学生认为网络舆情有着严重的问题和危害,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另外,对大学生也进行了采访发现,部分大学生认为网络舆情出现负面影响主要是因为学校缺乏规范和引导,有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言论也会被学校限制。因此大部分学生希望学校可以加强对网络舆情现状的了解,并以维护学生的利益为主来科学看待网络舆情,让其为学生服务。

其次是假设检验。根据学生的基本特点了解学生对高校网络舆情参与情况的认知层次,使用SPSS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专业作为自变量,将学生上网时间、网絡言论感知度、网络舆情的认知层次、网络舆情的满意度来作为因变量,进行双变量相关性检验。结果发现,学生的上网时间和性别无影响,主要因为网络化的普及,导致学生使用网络时间都比较长,性别差异无显著变化。但是性别差异对网络言论感知度、网络舆情的认知层次、网络舆情满意度等都有影响,女生相比于男生大部分对网络言论持客观态度。其中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网络舆情的认知和参与度有较大差异,人文科学、工科、理科、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网络舆情认知、网络言论感知等都不同。其中年龄的影响也有变化,大部分学生会因为年龄的增长对网络舆情的理性认知度更高。

3.聚类分析

本文通过搜集、整理相关学术文献以及对学生进行线下访谈,对高校网络舆情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于高校的引导情况对其进行了方法指导,其中主要有这些:高校可以根据学生特征进行引导。第一对于大三大四文科专业的女生,她们发表网络言论的渠道主要是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关注娱乐新闻和社会热点,因此高校可以从学生利益下手,为学生提供网络邮箱,让学生将自己的建议、留言或者存在的疑问写进邮箱,向学校反馈,学校再进行处理和解决。第二对于大一大二理工科专业的男生,他们参与网络舆情的渠道主要是微信、QQ、论坛、关注热点资讯、新闻等,高校可以通过干预校园论坛来引导学生参与网络舆情,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知识教育,要求学生主动承担使用网络的责任,学校搜集网络技术,完善相关意见,从而提高网络舆情的引导性。第三是对于指低年级、人文专业的女生,他们较多关注于学校内的教育问题、学习问题、科研问题,因此学校需要建立高素质、高能力的网络舆情管理教师队伍,从而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引导。第四是对于高年级理工科专业的男生,他们对社会热点信息、国际政治新闻较为关注,因此高校需要对关注热点新闻的学生进行引导,并建立健全意见反馈、处理机制和制度,培养并选拔出高校网络舆情论坛的意见领导者。

四、结束语

高校构建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模型,便于优化管理过程,加强高校师生的网络舆情防范意识,从而保证高校师生可以多渠道、规范化的发表言论,促使高校网络舆情传播在法律规范内、在校园制度内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从而营造文明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明,侯甜甜.基于共生理论的高校网络舆情导控研究——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 2019, 000(004):72-80.

[2]马春影.基于大数据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问题及对策实证分析——以铜陵学院为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19(5):50-55.

[3]张晓霞.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及可拓预警模型的构建研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000(003):115-119.

[4]韩孟婷, 柴彬彬,马立民. 大数据环境下高校新媒体舆情分析模型的探索与实践[J].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0, 000(004):76-78.

2020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项目批准号:2020SJB1253

作者:宋文景

上一篇:火灾报警车载电子设备论文下一篇:完善资本传导货币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