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

2023-02-07

为进一步深入、全面地掌握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提高网络条件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水平, 我们对重庆市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并就调查结果进行归纳分析, 试图为网络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2009年9月--10月, 我们在重庆三峡学院、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等5所高校500名大学生中进行了《网络在高教思政教育中应用现状的调查问卷》, 共发出问卷500份, 收回有效问卷463份, 主要调查内容和结果统计如下: (见下表)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评析

(一) 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积极因素

1、网络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方式和渠道。网络提供的教育资源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种类上都能极大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开拓了思政教育的新方式, 其开放性、互动性和平等性等特点相较于传统思政教育方式, 能更好地适应青年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能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网络的丰富性也使大学生能把感知社会的触角伸出校园, 使广泛的社会空间弥补了原有校园文化覆盖面不广的缺陷。

2、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网络打破了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限制, 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网络中平等的地位、隐秘的身份给予大学生畅所欲言的勇气和平台, 他们在网上的真情流露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真实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校园网BBS、校长信箱、网络问答等途径, 学生可以更直接地了解学校的相关情况, 更便利的与教师、学校领导进行交流。

3、网络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提升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网络信息的获取和交流主要依赖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这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械“灌输”形成鲜明对比。网络环境下的思政教育也从根本上结束以教师、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 强化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 网络环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我们享受信息时代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便利, 倡导思政教育网络化的同时,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弊端和新的挑战:

1、网络传播的部分信息缺乏严肃性, 甚至有不良信息, 这些冲击了大学生的道德意识, 造成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偏离。国内很多大型的合法商业网站, 都充斥着娱乐八卦、情色笑话等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 西方资产阶级的腐朽文化也利用网络的便利广泛传播, 这些与健康的思想文化相左的“灰色思想”, 像鸦片一样诱惑大学生, 腐蚀大学生的思想, 使部分大学生形成消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个人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在青年中逐渐泛行。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为大学生树立的正确的道德规范标准在网络环境下受到极大冲击。

2、网络的虚拟性、煽动性、诱惑性使许多大学生沉溺其中, 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障碍。大学阶段是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 而网络交往和现实交往大相径庭, 这主要表现在:网络交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可靠的人际关系;网络交流使“人—人”交往的机会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人-机”交往的日渐频繁。沉迷于网络交流会使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社会实践的机会和时间大为减少, 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淡化和萎缩, 使人趋向于孤立化, 造成人际交往障碍, 甚至诱发心理疾病。

3、网络资源庞杂, 但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尚未成熟, 不能做到正确识别和利用网络资源, 影响了学习效率, 降低了教育实效性。网络资源虽然丰富, 但是良莠不齐、杂乱无章, 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辨别能力。而现实中, 很多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时, 简单拿来就用, 对于内容并没有进行甄别、判断、吸收, 部分大学生直接利用网络抄袭作业答案, 通过复制、粘贴简单拼凑完成论文。学生在此过程中对于相关知识的深入思考变少了, 更谈不上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二、在网络环境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一) 强化网络育人功能, 建设服务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政教育网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坚持以人为本, 强化网络为育人服务的功能, 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建立融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于一体的网站, 提升思政教育感染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有效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新时期高校应积极发挥校园网络的引导作用, 把大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正确方向, 通过重点建设为就业创业、心理健康、党团建设和沟通交流服务的网站, 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为学生营造健康有益的网络环境。

(二) 利用网络优势引导学生, 使网络成为主流文化的发扬地。

在承认网络正面作用的同时, 对解决网络为当前思政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能简单地采取“堵”的办法, 而应该是“疏导”。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利用BBS、QQ群、电子邮件等大学生乐于交流的“网上阵地”, 对于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有争议的问题, 指导性地开展一些讨论,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 并针对他们的观点开展讨论, 通过双向互动式的交流, 引导大学生用科学眼光看待社会、用理性思维客观分析问题, 使学生摒除思想上的尘垢, 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

(三)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监管, 健全学生行为管理制度, 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或“两课”教学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内容, 将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纳入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使其成为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除加强正面教育、思想引导外, 高校还应加强对学生网络行为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 用严格的制度来约束、限制学生网络行为, 对大学生在网上可能发生的不当行为起到警示、震慑作用, 防患于未然, 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本文是2009年重庆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的成果之一。

摘要:在网络环境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明确未来的角色定位, 巩固思政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性已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的挑战。本文通过统计在重庆地区五所高校500余名学生中进行的《网络在高教思政教育中应用现状的调查问卷》结果, 分析网络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并对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出建议。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下一篇:浅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与政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