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16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篇1: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开拓性思考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无孔不入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进行着多元文化的渗透,互联网在推动人类进步的同时,所带来的“黄色风暴”“病毒传播”“网络犯罪”“人际疏离”等道德失范问题也不容忽视,这给“三观”尚未完全形成、自控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文章将从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内容入手,客观分析当今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提出网络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即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网络道德建设  价值取向  高校网络  家庭教育

[作者简介]杨立敏(1979- ),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吉林  长春  13003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长春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长师大社科合字[2013]008号)

大学生是网民中的一支重要族群,他们的网上言行对网络道德的发展和形成起着重要作用。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互动性、全球性,网络资源的便捷、高效、低成本,使得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逐步增强,而其网络行为引起的一系列道德问题也逐渐引发热议。从沉溺网络游戏荒废学业到学位论文网上抄袭等诸多道德失范行为,引起了人们对大学生网络道德观念的质疑,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对策研究需要追根溯源,多方位寻求突破,才能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机制。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内容

网络是技术进步的产物,从理论上讲,网络存在的问题应该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来克服,但是网络技术本身却是价值中性的,不具备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理性,因此网络道德教育对于解决网络社会问题就有其独特作用。无论网络社会如何发展,只要我们抓住网络道德的基本内涵和原则,把握住网络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立足大学生群体的特点,就能与时俱进地提出科学、合理、高效的教育方法和对策,帮助新时代的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拥有健全的网络道德人格,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网络公民。

(一)基本内涵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以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为指导,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向大学生系统地介绍网络道德规范,并使其逐渐规范内化为自身网络道德需求,从而自觉指导和约束自己网络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

由于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民族文化意识尚未完全形成,自控力及辨别能力又相对较弱,网络文化的多元和内容的多样容易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严重的冲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教育和宣传是非常必要的。

(二)基本内容

1.网络法制教育。网络法制教育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网络道德教育的根本保障。首先,应该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意识,增强法律意识不仅体现在现实领域,在虚拟社会中一样必须循规守法。其次,应该开设网络法制课程,增强网络法律知识。再次,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上网规则,把校园网络道德规范制度化。最后,建立网络法制教育基地,利用典型案例开展教育。

2.网络礼仪规范教育。网络礼仪是指在网络交往中形成的一些规范的行动指南,由问候礼仪、语言礼仪、交往方式礼仪几部分组成,具有虚拟性、相互性和普遍性等特点,只有遵循礼仪,才能规范网络行为,它是网民行为文明程度的标志和尺度。

3.网络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科技,树立对信息技术的正确态度,认清网络的工具本质,合理使用网络资源,不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不侵犯别人的权利和名誉,约束自己,影响他人。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我们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只有坚持可操作性、针对性、继承性和方向性等原则,才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4.网络道德意识教育。网络道德意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系统,包含了网络道德意志、网络道德情感和网络道德认知等几个方面。表面看来,网络为人们提供了自由网上交流、网上活动的空间与便利,但是,这里的网络自由是相对的,其本质应是理性的,网络人必须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意识,不能认为虚拟性、匿名化、数字式的交往就可以随意进行信息欺诈,或是制造信息垃圾,这样的网络失范行为终将遭受社会舆论的谴责甚至法律的制裁。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归因分析

由于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全面渗透,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是一个覆盖面广、影响力大、副作用强的社会问题,涉及法律、心理、社会、家庭、教育等诸多方面,其产生既有社会外因,也有大学生自身内因。

从外因来看,网络道德引领者的缺位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一个重要原因。网络世界具有虚拟性和开放性两大特点,虚拟性极易造成大学生强烈的身份缺失感,而开放性则易导致大学生道德观念的多元化,多表现为困惑、迷茫和无助。是非观念模糊、自律性较弱的大学生,急需一个强有力的网络道德引领者。然而在我国网络道德引领者是缺位的,主要表现在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缺失,家庭“重智力、轻德育”网络道德教育的错位,公民网络道德教育的滞后以及网络犯罪打击力度欠缺等。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就在这些缝隙中找到了滋生的土壤。

从内因来看,心理、生理发展阶段性特征是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发展的黄金阶段,其心理特征具有强烈的好奇、冲动和叛逆。随着生理机能的日益成熟,他们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急于通过网络来寻求自我存在感;而在生理上,他们又处于身体生长发育高峰期,性意识迅猛觉醒,有了接近和了解异性的冲动和愿望。网络世界的开放性,使得虚假、暴力、消极、反动和色情等不良信息肆虐,心智发育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们,对上述不健康、低级、庸俗的网络内容缺乏抵制能力,极易导致网络不道德行为的产生和泛滥。

三、构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模式——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不能只凭借学校的一己之力,同时也要借助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四者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紧密联系且相互渗透的,每个要素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都积极履行好各自的职责,才能有效地推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一)完善社会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服务和管理

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虽然在高校,但其毕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他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受到社会大环境的直接影响,因此完善社会对大学生网络道教育建设的服务和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传播方面的积极教育作用。人们从网络媒体上获得的信息多元、复杂,电视、报刊、广播等传统媒体应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并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加强网络道德全民建设。第二,建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加大网络犯罪打击力度,加强公民网络道德教育,提高公民自觉维权的觉悟,倡导文明上网的良好风气,营造健康、文明、和谐、诚信的网络环境,使网络社会秩序井然,有法可依。第三,加强网络监管技术研发,培养网络管理专门人才,利用专业技术手段净化网络,遏制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打击网络犯罪行为。

(二)充分发挥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作为教育主导者,高校肩负着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和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在四位一体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模式中,学校仍将发挥其教育主阵地作用,科学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将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纳入教学,使之进教材,进课堂。在“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中,加入网络道德教育相关内容,或以选修课、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在课堂上正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价值观,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习惯,弥补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缺失。

2.近一步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建设,强化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责任感。高校可以依据本校特点制定《某某大学网络道德行为规范》。通过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建设,首先,让大学生了解网络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其次,大学生通过提高意识,主动践行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成为网络道德规范的拥护者和宣传者,并感染他人,使网络道德的作用由他律转化为自律。

3.开展与德育教育相关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课堂主渠道教育的有益且必要的补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它能够促进组织培养与大学生自我完善相统一,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发挥效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在大学生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必须依托校园网络文化活动平台,以校办刊物、话剧演出、文学艺术、电子邮件、QQ、BBS等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唤起大学生道德意识和高尚情操,促进其良好道德行为的养成。

4.加强校园网络道德监管。高校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网络失德行为的监督平台,使大学生既成为网络参与者,也成为网络监督者。具体来讲,大学生可以将本校学生相关的网络犯罪行为和网络失德行为进行举报,由网络中心与保卫处联合调查,并及时纠正,举报的大学生可以获得由学校奖励的道德币,并根据道德币的数额减免网费。

(三)强化家庭对大学生的监督和指导作用

当今社会,绝大多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只关注子女的学习成绩,忽略了道德修养的教育和培养,使得大学校园的道德教育先天缺失。大学是青少年“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家长要加大对子女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精力投入,以教育指导为主,辅以适度的检查监督,及时掌握子女思想动态,给予引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大量研究表明相当数量的年轻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与其家庭因素密切相关,家庭功能不健全、家长与子女矛盾冲突过多、父母的严厉惩罚、批评否认以及父母对子女的疏于监管和约束是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较强预测因素,而良好的家庭功能、情感表达顺畅和温馨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的支持以及父母的适度参与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则具有重要的预防和干预作用。

(四)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大学生成为网络文明建设的推动者和建设者

道德教育需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网络道德规范同样要靠自觉来遵守。在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慎独自律就显得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自觉坚持网络道德原则和规范,塑造诚信品质,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克服困难的毅力,铸造坚强的意志品质,最终实现道德境界的升华。道德自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加强学习,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作为网络的参与者、改造者和创新者,当代大学生应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自己,并指导自己的行动,学会独立思考,客观分析,能够明辨是非,正确判断,提高道德素养,自觉维护和净化网络环境,让网络环境更加健康、理性。

2.正视现实,勇于挑战自我。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学识丰富,思想进步,但在与时俱进的时代背景下,应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思想政治素质还很不够,应关注时势,了解国际动态。大是大非面前,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要不断增强对党的认同,承担对社会的责任,努力成为健康网络环境的开拓者、先进网络文化的弘扬者和人民网络利益的维护者。

3.明确目标,树立远大理想。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每一个大学生都应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在实践中坚定政治信仰、秉持高尚的价值取向、增强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大力倡导网上文明,发展和繁荣网络文化,树立网络道德新风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营造正义、公平、尊重、和谐的绿色网络空间。

网络社会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生存形态,它从根本上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思维方式,这种影响特别是对青年一代尤为明显。今后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网络社会必将衍生出许多新问题、新情况。作为高校德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秉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充分运用现代化高科技信息技术,客观认识网络特征,抓住大学生思想特点,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积极探索,深入研究,方能化被动为主动,探寻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实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新突破,全面建设大学生网络道德体系,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A.斯皮内诺.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M].刘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2]陈星博.对当前我国网上思想道德建设现状及对策的分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5).

[3]张美琴,章淑兰.高校法制教育网络化的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1).

[4]于睿.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3).

[5]贝静红.大学生网络素养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2).

[6]赵妮.关于大学生网络安全与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9(7).

[7]屈善孝.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11).

作者:杨立敏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篇2:

基于KPI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路径实证分析

[摘要]目前,网络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此产生的网络道德危机不容忽视,高校作为学生的“家园”理应承担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主导者的责任,通过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即关键绩效指标,可以清晰地确定组织管理、教育主体、环境、物质资源、精神资源几个网络道德教育要素,明确各要素的关键指标,进而提高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实效。

[关键词]网络道德 危机 KPI 高校教育

[第一作者简介]董毅,潍坊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副教授(山东潍坊261053)

为进一步了解目前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为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针对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本课题组从山东省4所高校中采取整群抽样法抽取了1200名学生为被试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1066份,有效问卷为1024份,问卷有效率为96.06%。被试对象的性别比例、文理专业比例均做了平衡。

一、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

(一)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每天上网的被试占总人数的59.5%,2-3天上网一次的被试占总人数的23.8%,网络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密切程度可见一斑。被试在回答“你认为网络在你的生活中主要扮演什么角色”问题时,选择“休闲娱乐工具”的占73.8%,选择“良师益友”的占18.3%,而选择“可有可无”的占4.9%;在大学生常去的网站类型调查中,选择搜索引擎的占56.5%,选择休闲娱乐网站的占54%,选择购物网站的占36.2%,选择学校网站的占36%。这说明大学生喜欢娱乐和新闻多些,在网络使用和信息选择上有很大的主观能动性,能通过网络互动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与物质需求,网络的学习功能有待于进一步发掘和利用。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危机不容忽视

在“是否玩过网络游戏”问题上,被试回答“是的”占到52.8%,而喜欢玩网络游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打发时间(51%)及宣泄情绪(21.2%)上,有32.6%的被试在线路被掐断时或由于其他原因不能上网时感到烦躁不安或情绪低落。这说明部分大学生群体已产生了对网络的依赖,这种依赖会使其逐渐远离社会现实而沉溺于虚拟网络世界。

在调查中,有73.8%的被试认为在网上观看色情信息不属于不道德行为;69.4%的被试认为随意粘贴使用网上论文不是不道德行为;59.2%的被试认为网络游戏作弊不是不道德行为;56.1%的被试认为人肉搜索不是不道德行为;35.8%的被试认为网上骂人不是不道德行为;32.4%的被试认为传播垃圾邮件不是不道德行为;27.9%的被试认为发布黄色信息不是不道德行为;26%的被试认为传播网络病毒不是不道德行为,25.5%的被试认为散布谣言不是不道德行为。这说明大学生对网络道德的认知度较低,网上轻易获取的各种信息会松懈对自我的道德约束,网络的匿名性和隐蔽性更诱使大学生在网上不正当地宣泄情绪,道德责任感也随之弱化。

在回答“你对北影学生殴打清洁工致死这一行为的态度”及“你对药家鑫驾车撞人并杀死被害人行为的态度”时,被试中有1.4%选择赞成与1%选择非常赞成;而在“你对扶起摔倒老人却遭恩将仇报的彭字助人行为的态度”中,选择无所谓的占16.1%,选择不支持的占10.2%;在回答“你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价值观的态度”时,有39.7%的大学生选择“相信”,有19.4%的大学生选择“无所谓”。这也体现出当代大学生人情冷漠、利己主义、社会责任感弱化的价值倾向。

二、高校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供需失衡矛盾突出

调查显示,被试在回答“你所在学校有无开展网络伦理方面的教育活动”时,65.6%选择“没有”;被试在回答“你认为你所在学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活动的频率如何”时,55.8%认为少或很少,24.5%认为一般,19.7%认为多或很多;被试在回答“你认为大学普及网络道德课程的必要性如何”时,64.1%认为有必要,30.7%认为一般,5.2%认为不必要。这说明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中存在着严重的供需矛盾,甚至很多高校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方面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究其原因,在网络教育上,高校往往注重计算机技能操作教育,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往往注重传统的、僵化的社会道德教育,网络道德教育被挤入真空地带。而反观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形成了以大学教育为主导力量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与伦理教育的模式”。

(二)高校担当网络道德教育的主导者义不容辞

首先,大学生一年中的3/4时间处于学校教育阶段。大学时代是大学生道德观念的重要形成时期,其自身还没有形成坚定的道德意志与正确的人生观,对于丰富多样的网络信息缺乏理性的辨别能力,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在面对不当的网络信息时没有经过理性思考就随波逐流。

其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有利于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氛围。调查显示,在回答“你上网关注的内容受谁的影响最大”时,34.3%选择自己,43.6%选择同学,只有4.2%及1.9%分别选择了老师、家长。这说明大学生在网络使用上已具备了自我思考、主动选择的能力,愿意与同龄人分享及沟通,并在学生群体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因此,高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是一种示范,更是一种引导,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活动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基于KPI的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路径选择

(一)KPI指标在网络道德教育中应用的优势

“KPI是用来衡量某一岗位员工工作绩效表现的具体量化指标,它通过将企业宏观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而产生出部门、员工可操作的具体战略目标,通过对其工作完成效果的衡量和考评促进公司宏观战略目标的实现”。目前KPI是国际通行的企业战略目标管理和经营绩效测评工具,其基本原理同样适用于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管理中。

其一,KPI来源于企业宏观战略目标的层层分解,是对部门、员工绩效中可控部分、最能影响企业宏观战略目标的重要部分进行衡量。对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而言,其最终目标在于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规范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这一目标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可以分解成可操作的具体目标,且层层关联、层层支持,这符合KPI核心精神。

其二,KPI可以激励部门、员工持续改进业绩从而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它已不仅仅是一种绩效管理活动。对高校网络道德教育来说,KPI指标更是一种行为引导信号和激励约束手段,一方面使高校管理者从复杂的教育活动和管理评价细节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使各要素明确网络道德教育管理的过程和目标,并时刻自查实施效果,最终促进整体目标的实现。

(二)KPI指标的构建步骤

首先,明确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目标,确定KPI构成要素。影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因素很多,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有物质因素也有非物质因素。根据“二八原理”,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选择最重要的、对网络道德教育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因素组成KPI一级指标。同时,选中的指标应该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这些指标的数据或信息是可以进行测量或获得的,被选中的指标要符合高校客观实际,属于可控的、可操作的。

其次,结合工作内容和特点,建立各要素的关键绩效考评指标。同样,这些二级指标的选择也必须是最重要的、可测量的、可操作的。在网络道德教育总体目标下可分组织管理、教育主体、环境、物质资源、精神资源5个管控因素。“组织管理”可分为部门设置与制度管理2个模块;“教育主体”可分为教师教育与优秀学生“传帮带”2个模块;“环境”可分为学校网站建设、思想道德专题网站建设、校园周边网吧规范管理3个模块;“物质资源”可分为经费投入保障、活动场所提供2个模块;“精神资源”可分为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师生沟通交流渠道2个模块。

KPI指标的构建必须紧密结合网络道德教育的目标,按照KPI指标体系的指导,高校应建立符合自身教育客观实际的网络道德教育体系。例如,基于我国大学教育实践现状,在思想政治德育课中增设网络道德教育内容是比较可行的路径选择。负责部门可以划人思想政治德育课所在的教学单位,但教务处必须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方面把关。在教育主体因素中,形成以辅导员、思想政治课教师为主、其他一线教师为辅的教育者队伍,并积极引进道德好、觉悟高的学生,营造全方位的网络道德教育氛围。在环境因素中,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可增设法制教育类内容或者建立法律知识论坛,并由专业教师进行咨询答疑,讨论分析网络违法犯罪的一些经典案例或各种网络不道德行为,帮助大学生提高道德自律性和是非判断力,树立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而思想道德专题网站的建设应由高校量力而行。在物质资源因素中,高校对于网络道德教育应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如支持学生组织相关的道德宣传活动,或不定期地聘请专家结合大学生在网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做专题报告,开展网络道德讨论。在精神资源因素中,通过开展系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辅之以必要的网络心理健康咨询,对培养健康的网络心理健康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拓展包括热线电话、QQ、微博在内的多种师生交流渠道,鼓励教师走进大学生生活中,及时了解其思想状况,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最后,评价标准与审核绩效指标。评价标准的设定应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标准不能过高或过低。审核的目的在于确认这些关键指标是否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各组成要素的绩效。

(三)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KPI各要素基本是相互独立的,没有体现出相互间的联系,这容易导致各要素单独作战。而且,对于各要素的考核要有明确的考核主体,如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那么就失去了指标量化的意义。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KPI指标作用的发挥,需要学校及各部门的统筹规划和协调配合。

其次,企业KPI绩效考核中的量化特征十分明显,往往倾向于财务指标,在最终确定量化标准前会对设定目标的关键参数进行一系列的取样、计算、分析,以保证各关键指标对于目标达成的约束性。而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不具有显性的经济产出性,其指标更倾向于任务性,更强调行为引导作用。因此,在各关键指标的具体量化方面,如何增强指标的科学性需进一步探索。

(责任编辑:刘爽)

作者:董毅 郭继志 胡善菊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论文 篇3:

对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作为网络的最早接触者,高校学生既 是网络文化的接受者,又是网络文化的创造者。当前校园网络的总体环境是积极向上的,但 仍 存在各种负面因素。 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改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 与途径,是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高校学生是接近网络最多的群体。在一些重点大学,学生上网的比例很高。大学生对互联 网的认识之深是普通民众无法比拟的。高校学生养成的网络行为习惯可极大地影响全社会 的网络行为。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十分紧迫。

一、高校学生使用校园网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道德失范,网络言论不负责任

网络的特殊性拉低了道德底线。在网络上,每个人都仅仅是一种符号,没有人知道 正在与你交谈的陌生网民究竟是谁。网络对个人身份的隐藏,使上网者拥有安全感,无论你 说什么、做什么都不需要顾及他人的视线,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容易出现道德失范。 校园网上有许多可以进行信息交流的站点,最常见的就是作为言论集散地的各种BBS和论坛 。尽 管所有的BBS站点都有规范言论的系统性规则,大多数学生网民也能遵循这些规则,但仍然 有不少学生随意发布不负责任的不良、虚假信息,甚至制造信息垃圾,进行信息欺诈。调查 显示,有374%的被调查者认为 “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

(二)轻信虚假网络信息,引发校园学习生活的不稳定

尽管许多大学生也深知网络上的信息不完全是真实的,甚至有些是虚假的,但 仍然有不少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甄别常常走入误区,轻信网络的信息。特别是部分大学生 轻信网络上一些虚假或者夸大其辞的敏感信息,并且转发这类帖子,导致一些学生受错误信息的误导,随之 采取过激的行为,容易造成校园的某种程度的不稳定。

(三)过分沉迷于网络,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利

我们都知道,正确、有节制地使用网络,可以很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学习、交流,对学生们的 发展是有利的。但过度地沉迷于网络却使得许多原本优秀的学生沉沦于虚拟的世界中不能自 拔,最终丧失了正常生活的能力。调查显示,20~35岁的青年是上网成瘾的易发人群。连续 长时间、无节制的上网,不但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更严重的是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 健康,出现了一些人神经衰弱、失眠、头痛等症状。在2000年某理工大学退学试读和转学的 237名学生中,有80%以上的学生是因为沉迷于电脑游戏和看影碟而荒废了学业。

(四)网络道德教育滞后,大学生网络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由于网上操作具有匿名性与隐蔽性,对其犯罪行为难以有效地监控。加之网络自身安全性能 差,网络立法和网络道德规范建设及教育又滞后,大学生网上不良 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有的大学生在网上制造和传播电脑病毒,破坏他人电脑 系统的资源与重要信息。著名的CIH病毒就是台湾一名大学生陈盈豪的玩笑之举;黑客骚扰 ,极少部分电脑知识丰富的大学生,在网络世界充当的黑客,非法入侵政府、企业、学 校或个人的电脑系统,偷阅、篡改或窃取他人机密数据资料,破坏一些上网企业的信息资料 ,窃取科技、经济情报,使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侵犯他人隐私,一些学生破译、窃取 、盗用他人的网络帐号和密码,窥视、利用他人的电子邮件、远程登录和传输文件的内容; 肆意地对个人资料进行多方传播、揭人隐私、损害他人的身心健康;对个人信息进行任意歪 曲;恶意攻击他人,在网上发表对高校管理的不满言论,对校领导、个别教师和同学进行人 身攻击,散布种种虚假信息和流言蜚语,侮辱诽谤他人,毁人形象。上述事实告诉我们,对 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互联网带来的网络社会中,人的个体能力和人们“在一起”的群体感受将超越地区和国家等 地域性因素的限制从而达到了全新的水平。因此,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一定要反映网络社会 的特殊要求。具体来说,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培养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

树立网络道德意识,即认识到网络道德是网络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调 节器。一定的道德规范,不仅体现着自身的利益和需要,也是每一个网民在网络社会立身处 世的根本。在这个虚拟社会里,大学生也应该遵守法纪,遵守共同的规则,做一名网上道德 人。

(二)明辨网络信息真伪,审慎对待网上信息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信息可能是错误和虚假的。网上 的信息质量是靠网络用户的道德自律保证的,网上信息全部真实可靠依赖于全体网络用户具 有统一的、理想的道德状态,但在现实中要达到上述状态是困难的。同时,我们不能排 除某些机构和个人出于某种目的故意散布错误的和虚假的信息,对人们进行舆论误导,网上 的思想政治斗争也是很激烈的。因此,当我们面对互联网时,首先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做 到 明辨真伪,对网上信息作审慎处理。特别是一些涉及外交、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敏感性信 息,更要慎重对待,在没弄清事实真相之前,不轻信网上言论。

(三)诚信上网,不发布虚假信息和不负责任的网上言论

如果每个网络用户都以或多或少的虚假信息充填网络,那么网络的信任危机就会爆 发,人们对网络信息由怀疑发展为不相信,网络的服务功能就会丧失。网络的健康需要每个 网络用户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保持真诚不撒谎,共同维护和提高网络信息的可信度,使网 络生活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之上。同时,对自己不能准确判定的事物、观点和现象,不要在网 上随意评论,不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不传递来路不明、是非模糊的信息。总之,要对自己 在网上发表的言论和传递的信息负责,这既体现了对自己人格的尊重,也体现了对他人人格 、对全体网络用户的尊重。

(四)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不得利用网络侵权

面对着形形色色的网络问题,热衷于在网上冲浪的大学生们必须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不应用 计算机去伤害别人;尊重包括版权和专利权在内的知识产权,不应未经许可而使用别人的计 算 机资源;尊重别人的隐私,不应窥探别人的文件或泄露相关秘密;慎重使用计算机,不应干 扰别人的计算机工作;科学选择网络资源,不应浏览黄色或反动的网络信息。

(五)拒绝诱惑不沉溺

网络能提供的巨大的信息量、丰富的游戏内容、陌生且庞大的交际对象,以及在现 实生活中不能接触的事物等等,使青年大学生常常感到新鲜、刺激,进而产生兴奋和冲动, 久而久之,便形成对网络的眷恋和依赖,程度严重的则沉溺于其中,不能自拔。特别是那些 性格较为孤僻而上网寻求寄托和安慰的大学生,最容易陷入网络的虚拟世界中。这种虚拟 世界不利于人的意志品质培养和不良情绪的消除,反而造成现实生活秩序的紊乱。为此,我 们要教育大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拒绝诱惑,克服不良心理倾向,充分发挥网络在人的 发展中所起的实际推动作用。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大学生德育课要增设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把网络道德规范教育和网络技术 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道德是人类理性的表现,是需要灌输、教育和培养的。网络道德同样如此。目前,随着电脑 网络日益发展,网络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一些西方国家高等学校的课程,如美国杜克大学就对 学生开设了“伦理学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课程。我们要以“两课”为主渠道,开设网络道德 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每个人要想在网上受益,就应该遵守网络规则,维护网络秩 序,规范网络行为,这是每一个“网民”的职责和义务。因此,我们要在德育课中增设有关 网络操作的“网风”与“网德”教育、网络法纪教育和网络爱国主义教育,使大学生增强对 全球网络文化、信息的鉴别能力、自律抗诱能力、把握方向、守住良知,拒绝道德堕落,做 一名网上守法的人。

(二)完善大学生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健全网络道德的维护机制

高校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倡导网络道德礼仪的同时,要根据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 制定网络道德约束机制,通过加强制度建设等强制措施来促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这 些制度如《校园网文明公约》、《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中关于网络违纪行为的处分 条 款。另外,还应该通过舆论来实现网络道德教育,通过舆论的力量,传导、褒扬善举德行, 谴责网络失德行为,从而使整个网络社会形成扬善惩恶、扶正驱邪的良好道德局面。

(三)建立一支以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为主体的校园网络精英队伍,维护和净化校园 网络环境

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要严格自律,为建设良好的网络潜规则而努力。网络行为难以监督,这 就更要求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宣传正确的理念,在网络上倡导冷静 的舆论,倡导正确地对待虚假信息、过激言辞的态度。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如果不具有良好 的网络道德,对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推波助澜,将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相反,学生党员和学 生骨干如果以正确行动来感染广大的同学,则必将对净化和维护校园网络环境产生积极的作 用。

(四)倡导高校学生提高个人网络道德修养,学会“慎独”与包容

网络言论的不负责任是当前世界网络存在的普遍问题。反映的是人性的弱点。在不需要考 虑言论后果的情况下,任何人都有发泄的冲动。《礼记•中庸》提到“君子慎其独也”,就 是说君子独处一室,尤其要注意自身的言行,那才是真正检验你道德水准的时刻。能否做到 “慎独”,以及坚持“慎独”所能达到的程度,是衡量人们是否坚持自我修身以及在修身中 取得成绩大小的重要标尺。在网络上发言其实与独处一室是类似的,一般在没人知道发言者 的真实身分、言论也不需要承担后果时,就特别需要发言者的自我约束。反过来,如果网民 都习惯了网络上存在的许多虚假信息,高校学生对网络言论更加要学会“慎独”与包容。

参考文献:

[1]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何小英.信息时代大学网络道德现状及对策[J].求索,2004(7)

[3]张瑜,刘涛.努力探索网络德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00(18)

〔责任编辑:张家恩〕

作者:江雪梅 李凤旺

上一篇:小学数学评价分析论文下一篇:草原生态绿色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