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道德教育分析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研究

摘要:网络空间是基于现实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而延伸出来的新型社会样态,拓展了人们的生存环境,对人类的交往方式与思维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与冲击。社会形态的发展与变革对当代高校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思想道德素质要求,对网络空间道德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高校网络道德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呈现出积极向上的道德状态,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影响着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本文通过阶级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明确提出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文化在社会规范层面的体现,并通过实证调研来获取更为准确而客观的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现状,为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提供了现实依据。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第一,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分析。一是对网络空间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的阐释,认为网络空间是技术条件下的社会文化空间。二是对道德及道德的形成进行分析,认为道德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并在善恶矛盾和批判继承中不断发展的。三是对“道德教育”“网络空间道德教育”“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进行梳理,认为道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生成与发展。四是对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特征与意义进行诠释,彰显了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第二,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意识。道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实践是道德形成的前提,并在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倡导共产主义道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道德教育的思想,孔子的“仁者安仁”思想、老子的“尊道贵德”思想、孟子的“扩充四端”思想、荀子的“化性起伪”思想为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研究提供思想借鉴。西方思想中亚里士多德的“道德选择理论”、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社会化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级理论”也为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研究提供思想借鉴。第三,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现状分析。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绝大多数大学生在道德领域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状态,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存在网络社会责任感缺失、泛娱乐主义盛行、散布网络负面舆论和网络诚信意识缺失等失范现象。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网络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现实社会中存在道德失范现象,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等原因,是造成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第四,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原则。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立了以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社会主义道德、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原则是政治性与生活化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第五,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路径。一是丰富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网络行为规范教育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二是创新高校网络空间道德教育方法,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网络空间道德教育水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学习空间,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文化。三是提高政府网络空间的治理水平,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提高政府网络治理效能,落实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四是建设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提高网民的道德水平,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五是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自觉提升媒介素养,发挥朋辈群体的教育功能,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

学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阶级分析法

1.3.2 多学科分析法

1.3.3 实证分析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分析

2.1 网络空间的基本概念

2.1.1 “网络空间”

2.1.2 网络空间的特征

2.2 道德教育的基本概念

2.2.1 道德及道德的形成

2.2.2 道德教育

2.2.3 网络空间道德教育

2.2.4 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

2.3 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特征

2.3.1 教育主客体的交互性

2.3.2 教育内容的开放性

2.3.3 教育场域的跨地域性

2.3.4 教育方式的虚拟性与现实性

2.4 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意义

2.4.1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

2.4.2 促进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2.4.3 引导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3章 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思想借鉴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道德的思想

3.1.1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意识

3.1.2 道德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

3.1.3 实践是道德形成的前提

3.1.4 倡导共产主义道德

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3.2.1 仁者安仁

3.2.2 尊道贵德

3.2.3 扩充四端

3.2.4 化性起伪

3.3 西方思想中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3.3.1 道德选择理论

3.3.2 道德教育社会化理论

3.3.3 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第4章 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现状分析

4.1 绝大多数大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4.1.1 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4.1.2 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4.1.3 大力弘扬集体主义价值观

4.1.4 积极投身网络公益事业

4.2 部分大学生存在网络空间道德失范现象

4.2.1 网络社会责任感缺失

4.2.2 泛娱乐主义盛行

4.2.3 散布网络负面舆论

4.2.4 网络诚信意识缺失

4.3 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失范现象的原因

4.3.1 高校网络道德教育缺乏针对性

4.3.2 网络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

4.3.3 现实社会中存在道德失范现象

4.3.4 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节

第5章 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目标及原则

5.1 以习近平关于道德教育和网络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思想

5.1.1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5.1.2 “青少年要锤炼品德修为”

5.1.3 “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5.1.4 “建设网络强国”

5.2 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目标

5.2.1 坚定理想信念

5.2.2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5.2.3 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5.2.4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5.3 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原则

5.3.1 政治性与生活化相统一

5.3.2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

5.3.3 虚拟性与现实性相统一

5.3.4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第6章 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的路径

6.1 丰富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内容

6.1.1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6.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6.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6.1.4 网络行为规范教育

6.1.5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

6.2 创新大学生网络空间道德教育方法

6.2.1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网络空间道德教育水平

6.2.2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学习空间

6.2.3 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网络文化

6.3 提高政府网络空间的治理水平

6.3.1 加强网络法律法规建设

6.3.2 提高政府网络治理效能

6.3.3 落实对互联网企业的监管

6.4 建设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6.4.1 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导向

6.4.2 提高网民的道德水平

6.4.3 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示范作用

6.5 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6.5.1 自觉提升媒介素养

6.5.2 发挥朋辈群体的教育功能

6.5.3 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西部开发利用外资论文提纲下一篇:社会生活语文教学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