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与网络舆情论文

2022-04-28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校思想政治与网络舆情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高校思想政治与网络舆情论文 篇1:

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

摘 要:网络舆情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日益凸显其影响力,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从建设好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加强网络舆情队伍建设、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网络“舆论领袖”等方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工作。

关键词:网络舆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

一、互联网发展呈现的新问题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一)互联网完成了虚拟向现实的转变

在有些人看来,互联网还仅是个虚拟空间,远离现实世界。但我们细心观察一下近来发生的事情,就会发现,其实网络虚拟世界已经成为现实社会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周围发生的事件,几乎都离不开互联网的影子。因为现在的互联网,已经形成了一股谁也无法忽视、谁也不能阻挡的力量——网民的力量,由他们制造的强大舆论压力,已经引导着百姓的行为、主导着媒体的方向、甚至指引着政府的决策。如重庆的“钉子户”事件、陕西的“周老虎”事件、四川抗震救灾等。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网民数量为2.98亿,网民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位。而网民中最大构成群体是学生,约占33.2%(9 893.6万),其中尤以大学生居多。

网络传播具有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而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喜欢接受新事物、信息素质较高和较为情绪化等特征,两者一结合,使大学生成为传播网络舆情和接受网络舆论的生力军之一。从国际政治到宿舍管理,都会在网络上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最终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产生巨大的舆论力量,如天津某大学2007年圣诞节发生的“别克门”事件等。这些事件经过网络传播,学校如果处理不及时,将会对高校造成重大的声誉影响。

(二)技术的飞速发展凸现出各种网络内容控制手段的不成熟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空间,出于资源共享的需要,传播的多个信息出口都不受新闻出版部门的审批。无论是对个人网站、网页、电子邮件,还是对BBS、新闻跟帖等,审查与控制的技术性准备与法理性探究都很欠缺,并且在个人的通讯、言论自由与社会的传播控制权力之间也很难找到精确的平衡点,所以对于数量如此庞大的网络用户进行控制是很难把握的。

因此,针对这样状况,高校应当转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由过去的“防”(防止网上有害信息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校园网,防止不良网络行为造成网络危害)、“堵”(通过人工和技术手段堵住有害信息在校园网内的传播)、“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内容进行管理)向“引”(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认同感)和“用”(利用网络功能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提供服务)转变。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界定

由于我国舆情基础理论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很不成熟,目前学界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天津社会科学院王来华教授认为:“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如果把中间的一些定语省略掉,舆情就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但这个概念仅仅把舆情限定在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方面,未免有些狭窄。第二种定义就是:“舆情是国家决策主体在决策活动中必然涉及的、关乎民众利益的民主生活(民情)、社会生产(民力)和民众中蕴藏的知识和智力(民智)等社会客观情况以及国家决策产生的主要社会政治态度。简单地讲就是社会客观情况和民众主观意愿,即社情民意。”

还有学者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这一概念的外延相对要宽,公共事务包括了社会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社会冲突、社会活动也包括公众人物的所言所行等,这些不尽是国家权力运行的直接结果。另外,这一定义界定了舆情与舆论、民意的主要区别,这是上述两个定义未能做到的。即舆情是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往往和某一群体或阶层紧密联系,而并非需要大多数民众的广泛认同,不过,这种错综复杂很可能会趋向一致,当它被大多数人认同的时候就会转化成为舆论。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

(一)要树立主阵地意识,规划和建设好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

1.高校主题网站要立足学生的可接受性。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积极展开宣传教育工作,解答学生网民的疑问,澄清一些混淆是非的观点,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才能发挥积极引导、潜移默化的作用。

2.主题网站要增强它的特色和吸引力。没有吸引力的网站,学生不喜欢去浏览,网站上留不住人, 那主阵地就无从谈起。现在国内各大高校建了不少红色网站,但点击率很低,这是我们必须思考、改进的一个问题。

3.主题网站要提升它的服务功能。只有全心全意地服务于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如可在主题网站多增加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心理咨询等相关的服务功能。使主题网真正成为学生获取健康信息的重要渠道。

(二)要加强队伍建设,做好网络舆情的“监、管、研”工作

1.成立专门的网上信息调研队伍,开展网络信息调研。对校内BBS、各类论坛吧贴、QQ群上的信息进行广泛收集,仔细整理分析,形成“网络期刊(内参)”。“内参”应及时以电子邮件形式发至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处,作为决策的参考。

2.成立专门的网络评论员队伍。针对学生的“从众”现象,引导学生进行网上理性讨论,回击部分偏激观点,解释说明国家、学校有关政策与规章,维护学校形象,消除网络负面信息的影响。

这样才能够及时了解把握大学生某些思想上的苗头和倾向,尤其是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和看法,及时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加以引导,以此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要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用自律的方式引导网络舆情

“媒介素养”是一个外来词,就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国外对媒介素养教育十分重视,而我国起步很晚,现在我国中小学几乎没有媒介素养教育,所以我们只能在大学补上这一课。我们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媒介素养主题教育活动来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规范和网络道德责任感,增强其遵守网络规则、网络道德的自觉性,使他们能辨别真伪、善恶、美丑,使他们自觉抵制反动、色情、暴力等信息垃圾的入侵,从主观上杜绝虚假甚至是非法网络舆情的产生和传播。而最终的目的是使“大学生掌握网络,而不被网络所掌握。”

(四)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努力培养一批网络论坛中的“舆论领袖”

所谓“舆论领袖”是指在每一舆论事件的过程中,都会有这样一些人,他们的意见、他们的话语总能够影响其周围人群的意见和选择,我们说,这些人士就承担着舆论领袖的角色。他们热衷于传播消息和表达意见,往往比同伴更多地接触媒介或消息源,而且意见能左右周围的人。

在网络环境下,要想成功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很好的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舆情引导中的有效性问题,就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自己的网络舆论领袖。如在网络论坛中,大家的意见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汇集在一起,为了保持人们在心理上的一致性,在群体从众压力的作用下,人与人之间的意见会在相互交流中形成集中的情绪方向和意志方向。这时,舆情领袖需要的是利用自己的独特身份,在互动交流中影响和感染其他群体,自觉地达到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1).

[2]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2.

[3]张克生.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M]: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6.

[4]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理论界,2007,(1):11-12.

[5]邱沛篁,蒋晓丽,吴建.媒介素养教育论集[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45.

作者:严 冰 郭 沛 张玉华

高校思想政治与网络舆情论文 篇2: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体系建构探析

摘  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社会对其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首先阐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的内涵及价值,并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体系建构的整体建构思路,主要从管理制度、协同机制、领导制度三大制度体系入手,具体的构建维度则包括内容一体化、课程一体化、过程一体化、队伍一体化、空间一体化。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体系建构有助于形成强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合力,最终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体系建构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德育要朝着体系化努力,教育教学改革要深下去,体育美育要有刚性要求,劳动教育要有效开展起来,家庭教育要高度重视起来,以新的方式推进立德树人工作[1]。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德育朝着体系化努力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向一体化发展,不断形成完善的体系。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的要求,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体系建构提供了基本思路。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的内涵及价值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由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各环节、各层次、各领域构成的有机系统,它包括静态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与动态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主要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要素,无论是思想理念要素还是工作实践要素都进行了梳理和整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更为连贯流畅,取得的教育实效也更加强而有力,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的价值

首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也让我们不得不更加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的途径,来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体系建构,最终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次,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理想目标。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工作的优良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围绕大学生的成长环境,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发展,以便更好、更全面地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取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现实需求。2017年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总体目标,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4]。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是取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现实需求。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工作队伍、工作内容、课程融合度、工作过程、工作空间五个方面都出现沟通失效、交流失利、合作无效的问题,最终导致一体化体系建构进程缓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缺乏联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缺乏联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各学院辅导员、各专业班主任、心理健康咨询师等与学校学工部(学生工作处)、宣传部、校团委等德育工作部门之间缺乏协同联动的合作意识。各个层次的工作者太过于专注自己的工作内容,只考虑从自己的工作内容角度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较少考虑各个部门、各工作者之间的接洽与交流。比如,有一些高校相关部门把各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直接分发给各学院辅导员,导致辅导员在工作中处于一种“力不从心”的状态,从而无法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比较分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分为理论教育内容和实践工作内容两个方面。理论教育内容与实践工作内容契合度不强,高校更重视理论教育内容进而导致实践工作内容缺乏。与此同时,理论教育内容以及实践工作内容也时常出现有序性不高、分散度过强的问题。比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内容不够明确、教育工作过程不够连贯、十大育人平台之间协同度低下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融合度不够

一方面,课程设置的内容未能很好地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具有时效性,要寻求恰当的教育时机;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与大学生其他专业课程结合度不高。比如,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最优化地与文学、理学类、商学类专业课程相结合。在与其结合的过程中要么太过激进,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要么太过保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与各类专业课程各自为政,二者并未互相融合。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连贯性不高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连贯性不高体现在纵向与横向两方面。就纵向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时间上不够连贯,容易出现断节的现象;就横向而言,课上的显性教育和课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很好地结合,高校文化育人氛围不够浓烈。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间整合性不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具有多样性。首先,在新媒体时代,要加强“线上思政”各种教育方式良莠不齐,缺乏整合与归纳;其次,要注重“线下思政”之间的协调联动严重不足;最后,“线上思政”和“线下思政”之间的互动不够,也就无法充分发挥新时代带来的优势,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载體丰富多样的便利性。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理路探析

(一)完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

首先,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工作的纵向贯通,形成一条连贯的工作线路。其次,完善工作协同机制,加强横向联动,形成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局面,才能使各个部门发挥他们的优势,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最后,加强顶层设计,形成全面完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机制的建设和完善,能够从宏观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整合。

(二)具体构建维度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详细规划了包括理论武装体系、学科教学体系、日常教育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安全稳定体系、队伍建设体系、评估督导体系在内的七个子体系。而本文主要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一体化、课程一体化、过程一体化、队伍一体化、空间一体化五大维度,构建体系。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一体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是教育人、培养人,在落实工作内容的过程中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人是立体复杂多面的,相应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也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的、多层次的。

第一,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做了明确规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针对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计划地传导给教育对象的、带有价值引导性的思想政治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以及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所确定的[5]。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了达到这一根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应包括世界观教育、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法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五个方面[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自然也应该包括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法治观、道德观教育五个方面。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三个方面展开。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贯穿整个教育过程,针对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不同层次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在全过程育人中要理清各階段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的区别与联系,不断增强彼此之间的衔接度,并且全过程育人也包括“思政课主渠道”和“日常教育主阵地”相结合。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方位展开强调高校内部各个部门、各个学院之间的协调联动,涉及“十大育人”平台的交互协调,共同合作。

第三,从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体系入手深化。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②中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7]。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也理应从这“十大育人平台”入手。十大育人平台可以分为学习、工作、生活三个维度,网络育人贯穿于每个维度之中。一是包括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的学习维度。这一维度主要是强调从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三个方面不断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首先,要做好课程育人平台,不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推进课程思政的进程,不断挖掘和利用各门专业课内在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育者要对教育对象进行适当的情感教育,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其政治认同感和爱国热情度。其次,科研育人平台。在科研育人环节要注重师生政治观教育以及人生观教育,培育青年人爱国主义情怀。最后,实践育人平台。在实践中不断强化思想理念,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二是包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组织育人的工作维度。首先,管理育人平台。做好管理工作,不断健全高校管理制度体系,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并在制度机制的严格要求下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其次,服务育人平台。转变服务理念,助力服务现代化,挖掘服务育人功能,既要解决师生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又能在关心人、服务人的过程中教育人,增强教育对象学习和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再次,组织育人平台。在高校党委的领导下统筹组织各个基层党支部发挥育人作用,增强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各个不同层次学校组织之间的联系,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各项活动之中,在增强师生交流互动的同时也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三是包括文化育人、心理育人、资助育人的生活维度。首先,文化育人平台。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高校要创造优美且富有内涵的校园环境,不断优化校风学风,形成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其次,心理育人平台。教育要以人为本,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增强高校对师生心理状态的关注,促使师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进而促进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协调发展。最后,资助育人平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在资助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资助对象自立自强、知恩图报的优良品质。此外,网络育人要作为这三个维度的贯穿引线。在融媒体迅速发展的新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且广度很宽,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时代要求必须要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网络的飞速发展也要求推进网络教育。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体化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一体化。课程设置一体化是统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支撑骨架”。从课程内容设置的角度来说,要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对不同学段思政课程进行合理组合与科学配置。比如大学一年级阶段,注重国家历史相关课程的设置,使他们更加了解祖国的成长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大学二年级阶段要更加深入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进一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三年级以及四年级阶段要配合他们面对工作实习、升学考试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从课程开展形式的角度来说,需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兴趣爱好,不断构建包括校园课堂、网络课堂、社会课堂、实践课堂在内的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亲和力、感染力与吸引力。

第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统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携手联动、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的相互补充,不断强化显性灌输与隐性启发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作用。一方面要不断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育人作用。对文学、历史学、哲学类专业课程,要区别思想政治教育与这类专业课程的区别,强调其科学性。另一方面理学、工学专业课程要注重科技伦理和工程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使命感,培养学生大国工匠精神。农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也就是要对农业、农村、农民有足够的热情和关注。医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引导学生尊重患者,提升其综合素养。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一体化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一体化可以从横向与纵向两方面进行构建。就纵向而言,在时间上做到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时间上要连贯,贯穿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涯,杜绝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短节的现象。就横向而言,通过“思政课主渠道”和“日常教育主阵地”相结合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一体化,将课上的显性思想教育和课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在整个大学生涯中全方位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第一,纵向而言,从时间上强调教育工作要贯穿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目前而言,绝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做到大体上贯穿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涯,但是具体而言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各个阶段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存在不够贴切的现象;其次,各个阶段的教育内容存在重复和混淆,换言之,高校没有理清各个学生成长阶段的联系与区别,而是混作一谈;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教育过于集中的问题。虽然各个年级都有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将更多教学内容放在大一、大二年级,对即将步入社会的高年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对缺乏。

第二,横向而言,“思政课主渠道”和“日常教育主阵地”相结合。首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主渠道的内部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形势与政策、就业指导四门学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内部各个学科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任课教师要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其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内部融通。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党委、学工部、团委、教务、人事、科研、后勤等多个学校部门以及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的默契程度与配合程度,要加强各部门的沟通合作。最后,促进主渠道与主阵地相互交融,深化实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相融合最为典型的就是“行走课堂”的产生,其實质是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彼此互为载体又互为内容。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体化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联动性不强这一问题就需要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体化,而壮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强大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一体化的前提。

第一,扩充队伍。首先,要转变传统观念。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要以教师、辅导员、管理干部为主体,事实上育人主体远远不够,“十大育人”平台的各个工作人员都可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主体。其次,加强高校全员的协调联动。高校不同层级工作人员的协调联动、相互合作交流能够激发高校全员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校普通职工慢慢转变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主体。最后,学生自身也是育人主体。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本就能互相转换,师生互动能够催生更多可行有效的教育途径,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

第二,强化队伍。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要从目标、内容、方式这三个方面入手。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了目标之后再确定内容,最后再凭借有效的方式来完成内容,最终达到目标。首先,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成长目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成长要有目的性,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发展内容的确定和展开方式都要有目的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一个复杂的集体,因此其成长目标要根据不同标准分为不同类型和层次,针对不同层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其相应层次的目标和要求。其次,明确其发展内容,换言之就是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应该强化的几个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发展内容包括培育其基本素养和专业素养两个方面。最后,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进步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进步方法指强化其教学方式、手段。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也告诉人们,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和发展中。要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和教育等传统方法,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能力建设。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间一体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各种问题具有复杂性,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式也有更高的要求,应尽可能采用丰富多样又接地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方式,不断丰富教育载体。首先,要增强教育者的网络信息敏感度,教师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专业教师更要关注社会发生的热点问题。其次,要提升教育者的信息判断能力,能够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正确地分析社会舆情。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与传播要适应网络传播方式的变迁,与时俱进,借鉴其生动活泼多样的话语表达,同时也要注重从“文本”向“生活”维度的话语角度转换,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方式的创新,提升话语传播实效[3]。

四、结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意味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是在解决时代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的。目前出现了各种总体性、关联性很强的意识形态问题。传统的、单一的、片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难以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高校必须逐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体系建构,最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韩梓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博士论文,2020.

[2]赵越.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创新的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1):96-100.

[3]侯勇,孙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整合:目标、力量与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8(3):24-28.

[4]肖薇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7.

[5]李睿,柴美越.新时代高校“青马工程”质量提升创新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21,23(1):116-120.

[6]郭婉绯.近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位论文选题学科意识研究——基于926篇博士学位论文的样本分析[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10(5):92-96.

[7]张玲玲.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非智力因素培养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9.

(责任编辑:张咏梅)

作者:陈庆

高校思想政治与网络舆情论文 篇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意义、现状,从健全组织机制、丰富实践教学形式和组建教学团队等方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学生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把“三个倡导”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中去,实现“三进”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意义

1.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必然要求。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表明,意识形态领域总是存在着遏制与反遏制、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在意识形态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会去占领。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运用,越多越多的大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发布、传递信息和学习知识,互联网在增加人们知识量的同时,也为西方敌对势力传播、散布信息提供了便利。在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面前,大学生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困惑迷茫。另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逐步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经济成分、社会组织、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明显增强了,使大学生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在一些不良信息的蛊惑下,有些大学生产生了理想信念的缺失和动摇,在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下,一些大学生也表现出理想信念的迷茫和价值观的扭曲,这对高校坚守社会意识形态阵地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单靠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显然会势单力薄,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去,才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困惑、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2.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放在了突出的重要地位。2017年,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师生道德素养;要坚持改革创新,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工作的时代感和实效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只有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丰富课堂实践、校内实践、校外实践等内容,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适应新时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3.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使大学生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课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通过理论教学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通过实践教学加深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悟和体验,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使大学生不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还要外化于行。

4.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必然要求。实现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的講话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这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要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有利于大学生深入社会、学以致用,形成明是非、知荣辱、懂美丑的良好观念,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现状

1.思想上不够重视。根据调查,高校在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并未凸显和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如在“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否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的调查中,48.5%的学生认为有,39%的学生认为没有,12.5%的学生则表示不清楚。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的调查中,选“课堂传授”的学生占62.8%,选“电视、网络媒体”的学生占67.4%,而选“实践教学”的学生仅有26.5%。由此可以看出,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由于教学方式落后、经费短缺、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形同摆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没有渗透进去。

2.内容上不够丰富。设计不规范、内容不系统、形式不丰富、要求不严格、评价不科学等现象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较为常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形式的满意度”调查中,42.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对于不满意的原因,35.4%的学生认为教师敷衍、走马观花,29.3%的学生认为形式单调、没有教育意义。实践教学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手段单一,教师没有精心组织实践教学、挑选教学内容,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认同率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和感受也随之下降。

3.师资上不够充足。师资力量不足,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使思想政治课教师不愿参与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大部分都是利用周末、假期开展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或者忙于教学,或者忙于搞科研评职称,或者忙于照顾孩子,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在“思想政治课教师身上是否體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调查中,50.1%的学生认为有,40.7%的学生认为一般,9.8.%的学生认为没有。一些思想政治课教师不思进取,没有学习新的知识,满足不了信息时代大学生对多元知识的需求,还有一些思想政治课教师不注重自身师德、师风的培养,无法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信服,在实践教学中敷衍了事,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对策

1.健全组织机制。要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领导机制、组织机制,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从资金上给予支持,从行动上有效落实。学校思想政治部、学生处、团委、人事处、后勤处等各部门要加强配合和合作,为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要制定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仔细设计教学过程,使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科学化、规范化。要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纳入考核的内容,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评优、评先方面适当倾斜,激励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丰富实践教学形式。(1)精心组织课堂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时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除了理论教学外,还要通过观看视频、主题辩论、小品表演、时政课堂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并在活动中自我教育和自我体验,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感悟,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头脑的效果。(2)搭建校园实践平台。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营造良好的氛围。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实训中心或者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读书征文、诗歌朗诵、书法绘画、主题演讲、知识竞赛、摄影摄像、视频展播等活动;可以组织理论宣讲活动,邀请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进校园做专题报告、讲座,搭建道德讲堂,邀请社会上的道德模范和优秀教师、学生给学生做报告;还可以组建大学生理论宣讲团,利用课余时间走进班级、宿舍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3)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社会调查、参观考察和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强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和践行。比如从国家层面出发,让学生认同和信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就近参观、考察典型的先进企业、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美丽乡村基地、城镇优秀社区。从社会层面出发,让学生认同和信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目标,高校可组织学生参观监狱、到法庭旁听。从个人层面出发,让学生认同和信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目标,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圣地、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还可以利用纪念日、节假日,组织学生开展扶贫、政策宣传、法律援助、医学援助、义务家教、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志愿公益活动,使大学生在关爱他人、奉献社会中提高思想觉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开发网络教育平台。高校应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优化校园网络空间,建立红色教育网站,围绕“三个倡导”进行板块化设置,包括科学理论、先进文化、精神解读、舆情分析、热点难点等内容,及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权威解释,避免引起歧义和意识层面的混乱。高校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利用电子邮箱、微信、微博、QQ、网络论坛等平台,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思想政治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辩论、有奖征答、网络知识竞赛、网络班会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可以创设网络虚拟实践基地,开发生动、有趣、互动性强的实践教学软件,如网络虚拟法庭、网络虚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这样既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又拓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3.组建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形式丰富多样,单靠思想政治课专职教师难度较大,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团队非常必要。(1)高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训,通过提升学历、访学、进修、业务培训、参观、考察、社会实践等形式,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加强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不断扩充知识面,还应加强师德、师风的培养,以自身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道德言行征服学生、感染学生。(2)高校应建立鼓励思想政治课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承担辅导员工作的激励机制,设立专项津贴和奖励,综合考量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其评先评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从而调动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积极性,让其主动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去。(3)高校可以把辅导员、班主任、地方文化专家、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政府部门领导纳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兼职队伍,给予一定的物质报酬,发挥他们的专长,让他们介绍和讲解相关知识,使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活动与地方资源结合,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国情、省情、市情和乡情,自觉立志成才,报效祖国。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工程,离不开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各部门的配合,还需要从完善体制机制、改进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提高师资素质等方面入手才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17.

[2]郭朝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5.

[3]向泽雄,徐柳凡,张道才.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两个重要实践向度[J].巢湖学院学报,2015,(5).

[4]于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6).

[5]于广霞.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J].学理论,2015,(9).

作者:黄英

上一篇:企业信息化项目财务分析论文下一篇:中小型管理下的企业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