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创新

2022-09-10

网络时代的来临, 给社会经济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同时也更加深入社会的各个角落, 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21世纪的高校, 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 网络对高校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个性心理、道德法制观念等都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中共中央、国务院继2004年10月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之后, 2005年1月又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意见和会议均提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 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这就向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重大课题——如何应对网络化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抓住机遇,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如何创新教育方式, 加强网络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这些问题都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1 网络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新挑战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 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等特点, 它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是网络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信息在改变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的同时, 也深刻的影响着他们的政治态度、道德风貌和行为习惯;它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1.1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1.1.1 网络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 西方政治文化的渗透, 冲击了大学生的传统政治思想。网上各种立场的新闻报道、政治言论众多, 其中不乏歪曲社会主义制度标榜资本主义的反动宣传。其腐朽没落的本质, 极易腐蚀部分涉世不深、政治认识还比较肤浅的大学生的思想, 导致错误的政治价值取向, 进而影响他们的政治态度。

1.1.2 网络对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影响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大学生长期网上冲浪, 网络信息西强东弱, 大学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西方道德文化的影响。同时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 还不能完全运用正确的导向对信息进行理解和判断。同时由于网上存在大量的虚假信息、盗版信息、色情暴力信息等垃圾信息, 网络的隐蔽性又可以使用户的网络行为不被暴露, 对猎奇心较强、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必然带来负面影响, 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1.1.3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为网民提供一个“独立王国”, 在这里用户可以摆脱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 摆脱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困扰, 随心所欲地成为一个完全理想的自我, 这无疑对现实中面临着学习、就业、恋爱、人际交往等诸多压力的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这就需要他们在虚拟和现实之间, 进行角色的转换和行动的协调。如果不能正确把握两者之间关系, 将可能导致学生心理行为乃至人格异常, 最终就会患上网络综合症。同时, 数字化的交往以符号为媒介, 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安全感下降, 可信度降低, 而产生多疑、恐惧、防范等心理, 最终加剧个体行为麻木、冷漠和不负责任, 产生新的人际交往障碍和更多的心理疾病。

1.2 网络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挑战

1.2.1 互联网信息内容的不可控制性, 带来思想上的迷茫和混乱

正如因特网的发明者所宣称的: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 是一片“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军队、没有等级、没有贵贱、没有歧视”的世外桃源。在互联网时代, 网络已成为最容易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侵袭的地方, 而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不可控制性等特征, 使得各种意识形态的信息跨越了由时间、空间间隔所造成的障碍, 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互联网络这种完全开放的、互动式的传播方式, 使社会对个人思想行为的制约机制发生了变化, 社会不再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 这预示着思想领域更大程度上的开放, 而这种开放恰恰给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而在互联网上, 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很少, 各种不健康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可以说, 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上还是处于一种真空的状态。因而, 建立互联网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已成为当务之急。

1.2.2 互联网信息交流的交互性和平等性, 使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权威受到挑战

互联网作为新出现的第四媒体, 有着与普通大众传媒所不同的特征, 即交互性和平等性。传统的报纸和电视的特点, 决定了大众只有接受信息的权利, 而无及时发表看法的条件。互联网却极大的满足了大众的这一要求。无论大事小事, 都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说,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传播者获取信息的方式, 也改变了传递和发布信息的方式。它强调的是大众的参与和彼此之间的互动。而在传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的地位, 通过这种信息优势,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比较容易树立威信, 得到受教育者的尊重, 从而更加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然而, 在网络时代, 教育者信息优势丧失了, 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查到各种公开或内部、真的或假的信息, 而教育者有时候却面临信息劣势的境地。此外, 一些思想教育工作者知识结构老化, 不适应网络影响下的思政工作的规律和特点, 使其对大学生的信息控制和行为指导能力下降, 使其教育权威面临严峻的考验。

1.2.3 互联网信息来源的匿名性, 带来道德上的弱化和滑坡

由于网络环境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法律规范, 因此, 网上行为主要取决于使用者的自觉性和道德责任感。但是因为网络的高度匿名性和隐蔽性, 往往有一些自我约束力差的学生忘记了起码的行为规则, 在网上随便乱抛垃圾、乱放电子炸弹、搞恶作剧, 产生了大量不道德的行为。据调查, 有31.4%的在校大学生认为“偶尔在网上说说谎话没什么大不了的”, 还有24.9%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现实证明, 互联网上的道德弱化和滑坡已是摆在我们思政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重的问题, 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已势在必行[3]。

2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创新

面对网络时代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做到迎难而上, 积极探索网络社会的成长及发展规律, 主动接受网络所带来的困难,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努力开创思想教育的新水平、新天地。笔者认为, 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要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2.1 树立和落实适应网络化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

网络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工作方法的创新, 革除传统的训导说教、以批代教、以罚代教、以处分代教等简单化、粗暴化的做法, 贯彻民主、平等、互动、正面教育、正面疏导等网络时代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努力开展以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勇于探索和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 并一以贯之。

2.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加强自身网络技术的学习培训, 提高掌握运用网络利器的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既要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又要尽快地学习、掌握、运用好网络化知识, 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是网络化的前沿阵地, 大学生是网上最活跃的群体。但是当前我们高校大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者对网络的技术水平不如学生, 上网时间少, 懂得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人少, 甚至个别的同志至今还没有接触过网络。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正视自己的不足, 与时俱进, 自我加压, 虚心刻苦学习有关网络的新知识新技能, 主动适应网络化的要求。

2.3 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工作, 建立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基地

首先要加大校园网站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 有条件的要率先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专门的“红色”网站。从网络调查可以了解到,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积极探索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加强网上正面教育与引导, 针对学生渴望思想交流的特点, 开设网络BBS、网络心理诊所、网上班会、网络主题活动等, 有意识地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参与进去, 做虚拟导师, 引导学生明辨是非, 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在这方面, 我们河南理工大学以及省内其他部分高校开展的还很少, 宣传工作也有待加强。

其次要加强网站的吸引力。受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观念、习惯和方式的影响, 建立网站的多数高校只是将其广播站、校刊、电视台的内容搬上网络, 缺乏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特点、优势等的研究, 从而造成上网的内容不少, 而真正能发挥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和战斗力的不多。因此, 高校网站要考虑如何吸引青年大学生的光顾, 而增强吸引力就要研究青年学生的兴趣特征, 充实网络信息的内容, 寓教育于服务, 以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服务, 使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 从而做到服务大学生, 凝聚大学生。否则, 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将只是摆设而己。

2.4 加强高校对信息网络的监控和管理

网络不仅是工具, 更是虚拟空间的承载体, 虚拟空间的有序性和道德水准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文明水平。因此, 组建精干的网络管理组织, 提高网络执法队伍的管理、执法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面对国际互联网上泥沙俱下、汹涌而来的信息潮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 控制信息源头, 努力打造“绿色网络”。做好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建立网络管理组织, 要正确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的手段切实加强管理, 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网上传播。开展网络法制宣传, 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创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加强网络信息工作队伍建设, 培养和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校网络信息工作队伍。按照属地化归口管理和“谁主管、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 进一步加强对网络工作的领导, 努力增加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财物等方面的投入。

(1) 进一步加强信息化相关法规的建设, 做到互联网信息服务有章可循。目前互联网上的“黄毒”、“黑毒”泛滥,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管理措施不严密造成的。全国只有制定统一的信息法规、方针政策, 才能对信息机构设置、生产传播、经营服务和责任等敏感问题, 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 做到信息服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 进一步完备信息审查制度, 净化信息传播渠道。做好网络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要形成和完善信息法规制度。网上有害信息的泛滥, 主要是由于境外媒体的恶意渲染、以及互联网“匿名性”的特点和网上个体自我责任意识淡漠造成的。为此, 要建立国家级到高校整体互联的“信息网关”, 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 严密侦测互联网信息, 对所有进入我国的信息进行严格“过滤”。主要采取借鉴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体多年来的实践经验, 对网络信息的产生、传送进行严格的审查和监督, 杜绝信息污染, 净化高校网络环境。

(3) 加强网络道德的教育, 建立网络道德规范。网络是一个新的道德领域, 其中出现的道德问题尤其值得注意。针对网络传播的匿名性, 一些人传播不负责任的信息, 甚至进行人身攻击的信息, 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方面, 加强管理, 实时监控, 及时清除有害信息。另一方面, 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使大学生明白, 网络世界虽是一个“虚拟世界”, 也是一个自由与责任相统一的世界, 是一个有着道德规范的世界, 提高他们自身的免疫力和判断力。而加强网络法制、责任、政治、安全意识的教育, 本身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4)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他们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定力。当前,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 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 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 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以及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影响, 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扩大, 也导致了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多元化, 思想领域热点、难点问题也随之增多。如何面对信息网络潮流的挑战, 最要紧的是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 促进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 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 结语

网络的普及使得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问题、新挑战, 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与管理, 使网络成为弘扬“红文化”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把握“网络”主动权, 抢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 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的旗帜,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主旋律, 培育新时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战, 并根据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 提出了网络时代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及创新手段。新时期下, 在传统教育的同时, 要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提高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政治敏锐性, 努力开创网络时代下思想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 童湘宁.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化[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 (7) :48.

[2] 张华荣.论互联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J].山西高等教育社会科学学报, 2005, 17 (7) :99~100.

[3] 傅建芳.网络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路径选择[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5, 25 (3) :76~77.

上一篇:施肥对高寒草甸植物物候的短期响应下一篇:沥青厂拌热再生新型设备的比较—双滚筒整体式沥青混合料再生搅拌设备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