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文化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22-09-11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改变着现代人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 影响着人们的世界现、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文化正以网络的形式迅速改变着历史的发展, “网络文化”的形成已经可见, 并以其强大的发展势头、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传播特点, 迥异于“传统文化”。不可否认, 网络文化的发展正在改变当前社会的信息架构, 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因为其以网络为载体, 特有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 对社会成员极具吸引力, 同时, 网络文化繁芜复杂, 如何充分取其利而去其弊, 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尤其是大学生群体, 作为推动我国网络技术革新、网络文化发展的排头兵和生力军, 引领着我国网络技术、网络文化发展的趋势, 他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态正随之发生改变。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正遭遇网络文化背景下“开放”的思想意识和“浓缩”的校园文化, 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面对挑战, 抓住机遇, 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开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主要体现为网络文化教育的先进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 对探索新的教育改革思路, 将知识与信息融于管理, 培养信息素养, 树立新的教育思想, 转换老师的自身角色, 探寻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等具有现实意义。

网络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它对高校学生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方面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个方面, 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 对大学生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首先我们应该接受网络文化, 能正确认识它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

(1) 网络文化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节约学习时间。“四通八达”的网络是一本百科全书, 有关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信息的数据库充满在网络空间。大学生一旦进入网络世界, 只须具备一定的网络常识, 即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2) 网络文化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能激发了大学生创新知识和探索未知的念头;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网络文化的高科技特点进一步使学生增强培养创新能力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 网络文化便于学生之间互相协作, 发挥团队精神。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 与他人相互协作, 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以及探索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

(4) 网络能促进感情的沟通与信息的交互。在高校, 网络还方便与师生之间的交流, 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 通过网络可避免一些由于面谈带来的种种不便, 学生可更大胆、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而且这种接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5) 网络文化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学习自主化成为一种趋势, 表现为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教育内容、自主参加考试、自主决定学习进度和学习时间, 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调动他们的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然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身心发展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因素:首先是网络成瘾, 也叫网络型心理障碍, 是随着网络文化不断地深入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心理疾病。一份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表明, 几乎有75%的被调查者有网络成瘾的倾向。美国心理学会曾对469名长时间上网的网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网民中有6%的人患有网络中毒症。而对于身心发展均不成熟的大学生来说, 网络成瘾不仅影响学习, 还会影响个性形成、价值取向等深层次的东西, 甚至成为青少年犯罪的诱因, 从而改变大学生的人生之路;其次网络泛滥带来的信息污染, 网络是一个宝库, 同时也是信息的垃圾场, 有骗子、小偷, 泛滥着色情、盗窃、诈骗等。大学生若沉湎于这些黄色的信息垃圾中, 给其心身健康造成极大伤害, 轻者耽误学习, 重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一项调查表明, 在被抽取的三千名中国大中学生中, 曾光顾色情网站的占46%, 可见“网络黄潮”、“色情文化”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极大的摧残。此外, 网络犯罪的手段多种多样, 非法盗取国家机密情报、散步谣言或恶意诽谤等。再次, 沉迷于网络会导致人际关系的淡化, 网络文化把世界联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整体, 个体只要进入网络, 就进入了“人-机-人”相对封闭的环境中, 使得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与社会接触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大学生, 长期沉溺于网络世界, 沉溺于虚拟空间, 与亲属、邻居、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络就会淡化, 与现实中的生活也产生了距离感。他们从网络走出来的时候, 面对不理想的社会现实感到悲观失望, 极易导致情绪紧张、孤僻、冷漠以及其他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所以, 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大学生与网络文化是紧密联系的, 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网络社会与网络文化, 在认识网络文化先进性的同时, 也要高度重视网络文化与学生不良行为的联系, 高校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教育队伍, 增强学生抵制不良网络文化的“免疫力”。

(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网络观念, 提高个人的网络知识水平, 强化学生的判断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关注学生学生身心健康, 及时疏导学生的网络性心理障碍。

(2) 加强学生道德教育, 树立学生网德意识和法制观念, 尊重网络文化, 学会使用网络、在网络文化气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领地, 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共同维护这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多彩的交互平台。

(3) 加强管理, 完善与网络文化相对应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制度, 加大网络监察力度。

(4) 学校应采取具体的技术措施进行信息选择, 挡住信息垃圾。除了在政策、法律上规范网络行为外, 利用必要的技术手段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过滤信息垃圾的目的。

(5) 丰富学生的校园课余文化生活, 加强素质教育, 引导广大学生进行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 建设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加强人际交流, 防止情感萎缩, 多方面展现大学生的才华和能力。

网络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 已逐步引领社会文化新的方向, 高校思想教育者应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成长的相容性与排斥性, 两者和谐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其教化陶冶作用。要引导大学生把网络作为知识的来源和学习的手段, 而不是作为猎取不良信息的途径, 教育学生以自觉的态度进行自我监督、自我调节, 真正做到“人与网络”相融合。

摘要:网络文化繁芜复杂, 如何充分取其利而去其弊, 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正遭遇网络文化背景下“开放”的思想意识和“浓缩”的校园文化, 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面对挑战, 抓住机遇, 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开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网络文化,学生管理,利弊,网德教育

参考文献

[1] 朱月龙.心理健康全书[M].

[2] 大学生网络道德调查报告[J].

上一篇:润物无声的妇产科护理工作——孕产妇护理下一篇:普通高中教学工作科学管理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