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2022-09-1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本该生动、有趣的历史课却长期受到学生的冷落。作为一名历史老师, 我不得不认真反思初中历史目前“可怜”的处境。如何才能改变初中历史课目前的困境呢?我们首先要去了解初中生学习历史兴趣不高的原因, 然后“对症下药”, 重新激发初中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

一、初中生对历史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

(一) 从学生方面看

◆认识上存在偏见。很多学生认为历史科目无关紧要, 只要学好语、数、外这种“主课”就行了。

◆课业压力大。由于对教师考核评价标准有许多不妥的地方, 这使得许多教师对学生布置的作业太多, 不考虑学生的承受能力, 学生当然只能顺从, 做那些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 谈何兴趣。以数学科目为例来看一下学生的作业:课堂练习本、课后作业本、辅导资料一本、数学学习报等等。对于一个初中学生来说, 压力确实太大, 能完成作业已属不易, 他还有更多的精力去看有没有留下多少历史作业吗?

◆历史知识的特殊性。俗话说:“历史是过去的现实”。既然是过去的现实, 当然具有不可再现性, 越是久远, 学生越是不感兴趣, 越觉得没有学习的必要。再者, 历史知识有众多的人物、时间、地点需要记忆, 学生总觉得枯燥无味,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二) 从历史教师方面看

◆授课方式单一。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 我门的很多历史教师仍然是“一书、一粉笔、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来教学, 这显然已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和新时代对历史教师的要求。

◆知识广度不够。我们某些教师认为学好历史知识就行了。众所周知,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包含了众多的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 我们必须广泛联系各学科, 通过人格魅力、知识动力来吸引学生。

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初中生兴趣的策略

一堂好的历史课, 并不是简单的照本宣科, 而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不断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 进而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活跃的状态, 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对此, 我觉得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适当补充与课本有关的历史资料。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其中能收入课本中的只是极少部分。在讲课中, 如能适当补充形象生动的名人轶事、历史传说等, 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又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因此, 我在教学中经常有计划的补充一些历史资料。如我在给学生讲左宗棠收复新疆时, 介绍了左宗棠少年时就有大志, 他在15岁时写的对联“身无半亩, 心忧天下;读书万卷, 神交古人”正体现了这一点。左宗棠出兵收复新疆时, 已年近70岁, 为了收复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 他带着棺材出关, 表示誓与俄国决一死战, 为曾纪泽的外交谈判作了有利后盾, 在军事与外交的共同努力下, 终于收回了伊犁地区。这样的补充, 能象磁石一般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既加深学生对左宗堂的了解, 也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中,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不能忽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很多, 如学生课堂表演、讨论、师生互问、学生中互相答疑等。不同的内容, 可以选取不同的激活方式。例如, 在讲授第19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 我作了这样的设计, 我先提问:“哪个同学能够说出首先发明纸的国家和时间?”当学生作出“中国”和“西汉前期”的正确答案后, 我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有谁知道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有同学回答“龟甲、竹木简或帛”后, 我简要向学生介绍在纸张发明前我国书写材料的变革:殷商-主要是龟甲和兽骨, 也有铜器和玉石器;西周-主要是铜器;春秋-竹木简盛行, 并开始用帛书写;东汉-竹木简和帛仍是重要的书写材料。继而我又提出第三个问题:“与纸相比, 竹木简和帛的缺点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竹木简太笨重, 帛的价格昂贵”后, 我指导学生看彩图27“汉代木简”, 指出这就是汉代以前的书。看到这种用绳子串木简做成的书, 引发了学生很大的兴趣, 这时我又加上一句话:“要是你们的书包里的学习材料还是木简的话, 该有多少木简?会有多重?”学生听后, 情不自禁地议论纷纷, 都感到纸的发明太伟大了。我紧接着提出第四个问题:“西汉发明了纸, 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由于课文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 学生的回答很难准确, 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了解的。我告诉学生:“在蔡伦之前造的纸质量差, 易脆裂, 厚薄不一, 急需改进。”我又指着《蔡伦》图说:“东汉宦官蔡伦在公元105年改进了造纸, 造纸原料请同学们在书中找出。”这样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 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 这样既激发了兴趣, 又掌握了知识, 也更好地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的伟大意义。

3.运用形象生动的课堂语言。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工具, 丰富的语言有启发性和情感色彩。而历史本身是有血有肉、丰富生动的,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历史这一特点,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再现历史场面, 就能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让学生感知历史, 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如, 我在讲“一?二八”事变中, 提到十九路军英勇抗日时, 我给学生讲述了当时的一个小插曲:“日寇五千人向上海北郊中国军队蕴藻浜阵地发起疯狂进攻。蔡廷锴将军挑选了一百名战士组成敢死队, 他们中胸前背后都捆上炸弹, 并用火油浇遍全身, 然后分几路潜入敌阵, 冲到敌人密集的地方, 猛地扑倒在地, 一声巨响, 战士们粉身碎骨, 鬼子也被炸得血肉横飞。差不多在同一时刻, 敌军阵地上爆炸声四起, 日军以为中国援军开到, 纷纷溃退, 十九路军战士们乘势追击十多里, 杀得敌人血流成河, 尸骨成山。但是, 中国政府却拒绝援军, 扣压军火, 侵吞捐款, 暗中资敌, 十九路军弹尽援绝, 被迫撤退……”通过这一情意真切的讲述, 使学生对十九路军官兵产生了由衷敬意, 在内心深处发出对爱国者的钦佩的真实情感, 对卖国者的愤慨, 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

4.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 对学生来说, 感觉距离比较遥远。人的认知是从感性开始的, 直观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努力创造条件,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 可以再现历史情景, 打破时空界限, 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因此, 在课堂上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 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 有利于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如, 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 我插放了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这样, 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 取得更好的效果。可以说, 多媒体使历史走近了学生, 使历史课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讲授。

总之,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热爱历史的灯塔。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会更好的学习历史, 而兴趣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历史教师应该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 改进教学方法, 努力创设愉悦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点燃他们对历史探索的激情,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 历史教学才会真正的达到“学史明志, 知史做人”的目的。

摘要: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人类的智慧,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学习历史, 对青少年来说, 无论是做人还是处世, 都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从个人方面, 还是社会的进步方面看, 学好历史都是非常重要且有必要的。

关键词:初中生,历史,兴趣

参考文献

[1] 聂秀娟:历史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 黑龙江教育学报, 2002年第21卷02期.

[2] 邢尚普:论中学历史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J], 文教资料杂志, 2008年第15期.

上一篇:创新研究平台在高校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下一篇:基于实践的公路施工技术管理思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