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023-02-08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实践的研究者和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配合者;还需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要以学生为中心, 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历史教学中, 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 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并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 唤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一、重视导入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人们常说,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知道, 一堂课的导入就如同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 辉煌的战果就从这里开始。导入的新颖, 自然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自然投入新课学习的氛围中, 活跃他们的思维, 激起他们积极参与语言交流的热情, 降低新内容的难度, 实现新旧知识的过渡, 优化学习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新颖、高效的导入以提高教学效果。联系生活实际的导入, 学生很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 即使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学生, 此时也能集中注意力, 因为他发现他熟悉和听得懂的东西出现了。其实我们知道, 启发和引导的形式是多维的, 有多媒体图片;师生自由交谈;有新闻导入;有广告导入;有歌曲、诗歌、故事、导入等。无论采用那种方式导入新课, 教师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语言材料的内容和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思维, 使他们减少焦虑, 尽快地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 激发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 树立自信心, 使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主动思维, 大胆实践。因此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 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尽量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 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 使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相信在教学中做有心人、备课时多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困难, 结合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从日常生活教学入手, 一定能找到一堂课的突破口, 为取得辉煌战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重视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效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讨论的设计要发掘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只有这样才会使教学活动中的讨论有效。讨论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一种途径。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增进师生相互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新课程标准把讨论纳入了历史课堂教学和新教材的编写之中, 这就为讨论创造了条件。实际教学中, 教师也留出教学时间让学生讨论, 也有学习小组等外在形式, 但讨论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时间长了, 讨论就流于形式。当你让学生讨论时, 他们要么言之无物, 要么一副不感兴趣的样子。本来是为了增强学生探究合作能力的活动, 却落了个尴尬的境况, 于是老师很多时候就放弃了这个活动, 又回归往日沉闷的教学。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 引领学生发掘教材, 促成拓展延伸, 不仅培养学生用历史思维和表达的能力, 而且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在课堂结尾处形成一次思维高潮, 最后通过教师总结, 帮助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教师在组织讨论时, 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注意话题的选择。学生只有面对自己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 才会产生讨论和探求的兴趣, 才会有抒发自己感情和观点的需要, 也才会有话可说, 并在积极参与的活动中获得语言知识和交际技巧;第二, 注意小组合作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把学生编成2–4人的小组, 组员应有明确的责任和分工, 活动中, 不同的成员可以承担不同的角色, 还应让学生经常轮流角色, 让人人都有“换岗”的机会, 这样可以使小组充满活力, 持续的发展下去;第三, 课堂讨论活动不在于多, 而在于质量。

三、重视学法指导,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历史学科素养不是教会的, 而是学会的。培养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 使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全面提高学习成绩, 而且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第一, 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现行的历史教材的难度增大, 而且每一课的容量、时间跨度都很大, 全靠教师输入所有信息是不合适的, 也是不明智的。教学是双边活动, 教师应该根据每一课所涉及的内容去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 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话题有所了解, 让他们通过预习对该单元内容有一定知识的贮备。如果只是教师的单边活动, 那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程度就不高。常听教师说面对启而不发的学生真急死人, 那原因何在?原因在于教师备课已查阅大量资料, 搜集大量信息, 而学生并没有预习, 双方信息量悬殊大, 课堂老师侃侃而谈, 学生想说说不上, 只有洗耳恭听, 更谈不上参与课堂讨论了。现在新教材的难度、容量、时间跨度都很大, 如果课前学生不预习, 理解教材内容就很困难。只要一开始就严格要求, 坚持一段时间后, 学生就能掌握预习的基本方法, 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 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注重实效。听课对于学生来说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 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 教师不但让学生认识到听课的重要性, 而且要教给他们如何提高听课效率的方法:认真听讲, 多动脑筋;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包括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等;准确理解所学内容, 必要时做好笔记, 便于今后复习。

第三, 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作业和练习是巩固知识与技能的主要途径, 作业是影响学习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要做到:作业必须按时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后一定要订正;重视理解和记忆。

第四, 养成良好的复习习惯。历史学习要战胜遗忘, 就必须强调复习。任何一门知识, 都有系统的由简单到复杂, 每一个环节的学习, 都为下一环节打下基础。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做到温故而知新。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 教师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 改变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课前预习, 课堂上积极参与,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和及时复习。教师则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兴趣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 从导入到讨论都要精心准备, 使历史教学取得实效。

摘要:历史教学中, 教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 唤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关键词:历史教学,培养,学习习惯

上一篇:纳税筹划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下一篇: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模式探究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