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2-10-09

语文课堂是一个智慧火花迸发闪烁的过程, 不要在课堂上过分地“诱导”学生, 让学生的答案保持惊人的一致。在大多数语文示范课的教学观摩现场, 我们发现, 教师成为一个优秀的表演者, 整堂课都在突出多种教学形式的应用, 而学生在拘谨中并没有打开思维, 他们只是机械被动地配合甚至迎合老师的表演, 充当了老师的忠实“观众”, 一堂课下来, 学生只要回答是或者不是就可以蒙混过关。

其实, 语文老师能教给学生的, 只不过是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一种思维、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而真正参与并感受课文的, 还必须是学生这个主体。在语文课堂上, 不让学生变成学习主体, 他们就无法按自己的思维来感知理解课文。

在语文课赛教进行过程中, 我们还发现, 很多教师在讲课前对学生预设情境, 在参赛前针对学生如何回答问题、问题的标准答案, 都在赛前“走后门”和学生进行商讨演练, 结果整个课堂就把一篇生趣盎然的课文解剖得空洞无趣, 单调死板。其实, 一堂优秀课是随机生成的, 并且课堂本来就是一个智慧产生的过程。如果教师都在赛前对学生进行程序设定, 我们在学习时, 只是在看听者、讲者、评者这群上着发条的人在表演, 毫无新意、创造性。

苏联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而这种态度就会带来疲倦。”由此可见, 语文教师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情景交融”, 运用实物演示再现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有很多生动有趣的课文。讲授时, 教师要注意做到以“物”激“情”, 也就是抓住课文中重要的实物, 让学生认识文中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 以“物”助其明白事理, 并增进其实感体验。如在冰心《小桔灯》一文的教学中, 就可出示自做的“小桔灯”, 以实物导入新课,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实物分析小桔灯的制作过程, 意在突出小姑娘勇于面对生活磨难的坚强个性;揭示文章中心思想时, 可以实物小桔灯点燃后的光亮, 激发学生们领悟学习小姑娘乐观勇敢的精神;最后出示实物小桔灯还可引导学生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 提高其抽象思维能力。这自做的爱心小桔灯, 更唤醒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画音”言“辞”, 利用图画音乐效果渲染情境,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图画与语文是相通的、有共同点的, 它们都是美的, 通过不同渠道抒发各自情感。利用其可联系之处, 借助图画使课文内容具体形象、立体可感, 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学生在整体感知形象中, 获得了充分的情感愉悦体验, 进入乐学境界。比如在白居易名诗《卖炭翁》中, 出示图画《卖炭翁》可以使学生在图画的色彩、明暗、形象勾勒中创造性领悟卖炭老人的贫穷艰辛和宫使的掠夺行径, 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特别是在说明文的教学中, 美术作品如图画、雕塑、模型等有利于创造情境, 更好地把握说明空间、说明顺序等, 优化教学效果。

音乐是启人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 它抚慰情绪、激荡心灵, 对渲染情境而言, 确实不可多得。它与语文的相通之处就在于均反映社会生活, 表情达意。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文字浯言沟通起来, 教学就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 通过这些关联的通感, 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小院》 (阳关) 时, 为了理解纯净的乡土人情, 选择一段竹笛独奏《苗岭的早晨》有利于学生领悟作者的真切感受, 进行创造性思维。伴随着悠扬的旋律, 教师和学生仿佛已走入天空如洗、松林青苍的五台山区。推开小院的门, 感受着家的温馨。燕语呢喃、花香浸润之中, 真挚、热情、纯朴、宽容的五台山老百姓让人难以忘怀。听着清新舒缓、明丽欢快的笛声, 同学们有的悄然动容, 有的寂然遐思, 看着他们脸上那已渐入佳境的微笑, 教师不得不感叹利用音乐效果“熏陶、感染”带来的意想不到教学效果。在新课程中, 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引导他们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 感受、欣赏、思考并陶冶情操, 使课堂的有效性得到充分体现。

3 抑“权威”, 扬“广思”, 组织富有情趣的语言体会情境, 来增益课堂教学有效性

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都是认真思考的结果, 教师应该用最真诚的教学语言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民主、平等。新课程要求教师做“平等中的首席”,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 尊重学生, 以真诚的语言与学生沟通交流, 鼓励学生说真话, 不打击学生也许偏颇的见解。激励式的教学语言使语文课堂更有活力, 幽默化的教学语言使语文课堂更具亲和力。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它正是通过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这一有别于其它课程的特殊途径使其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的。语言文字的运用绝不仅仅是个语文的知识、技能、技巧的问题, 而是和思想、情感、个性等人文因素密不可分的。语文以思考为灵魂, 失去了思考这一灵魂, 语文必将成为行尸走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组织者要组织富有情趣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 促使他们独立思考, 极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因地制宜”, “言路畅通”,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发展

语文课堂不仅是教师和学生间思想交流的平台, 更是学生表达感受、表现自我的绿地。学生在课堂上既让别人了解自己也去理解别人;主动帮助他人也乐于接受他人的帮助。这既是以后踏入社会的需要, 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 这种生生间的相互沟通满足, 就是一种快乐、一种和谐。语文教师要大力倡导学生在自学、自悟基础上, 开展形式多样的合作学习, 互相启发, 共同探究, 形成一种和谐的学习形式。学必有法而学无定法, 学习方法的选择要灵活, 要根据课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在课堂上, 经常会有一些预想不到的突发情况, 如果教师生硬地坚持自己预设的方案, 可能会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 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倡导一种和谐的学习形式。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对语文产生更大兴趣, 从而使课堂教学有效有序进行。

语文教师是语文课堂的组织者, 学生是教育对象, 文本是主要的教育内容, 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 有效的课堂应该是教师用智慧的语言将学生带入文本, 不是说在比赛前就商量好对策, 或者规定好学生思考问题后的唯一答案。那样的话, 会让一堂生机盎然的课文变得空洞无力, 让鲜活可爱的学生变得呆头呆脑, 更让教者对语文教学丧失信心热情。

摘要:通过对语文教学的观察总结发现, 要让学生对语文课满怀兴趣, 单纯依靠教师的热情是不够的。要在课堂教学中还给学生学习自主权, 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于课堂教学中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自主性, 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主要途径。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生主体,学习兴趣

上一篇:海绵城市市政道路低影响开发(LID)的设计及应用下一篇:清水河上游机井涌砂的预防和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