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

2023-02-28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意识倾向,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机。“知之者, 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 不如乐知者。”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指出了从兴趣出发求知的优势。现代的物理学家杨振宁也曾说过“成功的真正秘决是兴趣。”现行教学大纲把“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作为物理教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可见如何使学生对物理知识发生兴趣, 如何创造一种学生乐于听, 急于学、主动学、认真学的良好气氛。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培养学习兴趣可以从多方面入手, 但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物理学科而言, 利用实验培养兴趣应有它独特的作用。以下是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教学体会。

1 用实验引入新课, 激发求知欲, 为新课创造良好的开端

众所周知引起兴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有直接的, 间接的, 在不同年龄它们所起的作用都不尽相同。事物本身的影响对儿童的兴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对学习目的性较强的中学生而言, 求知欲对兴趣的培养则是至关重要的。因强烈的求知欲所激起的兴趣, 可以使学生长时间地、积极地、心情愉快地去学习、思考, 甚至可以顽强地去探索。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特别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极好时机, 而在实现这一目的的诸多方法中, 对相当一部分课又当属实验法效果最佳。

因为这里实验的目的是驱动学生内在的求知动力, 激发学生探奇求异, 探新觅胜的情趣, 所以实验设计不必过于复杂, 最好是再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但它必须达到新信息的刺激 (实验现象) 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之外, 即出于学生的意料之外, 同时并能使从中得到的新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期望之间出现分歧和矛盾, 以形成好奇心。如《力的分解》一课的引入, 可请两个力气较大的同学到前面拉紧一根2米长的绳子, 然后往中间再挂上一大杯水, 结果无论用多大的力, 再也不能将它拉直了, 这时其它同学有很多跃跃欲试, 也想亲自去试一试, 因为这一现象和他们原有的想法也是矛盾的;学习《光的衍射》时这样引入会使矛盾更加突出, 课一开始就提出“如果用平行光源照射一个有孔的不透明的硬纸板, 屏上会出现一个多大的光斑”, 学生自然回答:“光斑的形状和大小与孔相同。”然后实验, 确实如此, 接着又提出“如果孔变小光斑会怎样变化呢?”, 继续实验发现孔减小, 光斑也减小。学生不以为然, 但当孔减小到一定程度光斑又逐渐增大时, 同学们发出了一阵惊叹, 并产生了急于想知道“为什么和我们想的不一样”的强烈欲望, 在这种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 教学自然进入探索的意境, 并会水到渠成。

2 利用实验创设探索意境, 满足求知欲, 进一步提高兴趣

为了使学生自始至终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接下来的新课教学中, 必须设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使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应尽可能的把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 并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

现以《楞次定律》一课做进一步分析, 具体过程是在引入新课时首先明确“由电磁感应一课的学习已经知道不但电能产生磁, 磁也能产生电, 电流周围的磁场方向可以用‘右手定则’来判断, 那由于磁而产生的感生电流的方向又该如何判断呢?”然后指导学生亲自用在线圈中插入或拔出条形磁铁的实验去寻找规律, 此时学生的积极性相当高涨, 实验开始后不久, 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地借助电流表判断出感生电流的方向, 并在线圈内画出感生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和原来的磁场方向。这时有一部分同学通过第一次实验的分析就得出了:“两个磁场的方向总是相反的。”而另一部分则反驳到:“二者方向总是相同的。”争论一产生兴趣更浓了, 这时老师及时提醒大家:“最好不要只通过一两次实验就急于下结论, 应多做几种不同情况的实验综合分析后再下结论, 才会有普遍性”。结果没过多久, 各自都自己否定了自己原来的结论, 因为都发现了两个磁场有时方向相同, 有时方向相反, 这种困惑更加迫使他们静下心来, 仔细分析。另一些并不急于得出结论的同学, 在这种气氛下也会更加认真思考, 所有同学的关注点都集中到了一点:“两个磁场方向究竟有什么关系。”就在这时老师稍加“点拨”, 学生就会换一个角度去分析, 并很快找到了新的共同点“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原来磁通量的变化。”为了使结论更有普遍性, 再设计原付线圈通断电和导体切割磁力线的演示实验。这样整个教学过程都处在浓烈的探索讨论之中, 学生的思维是积极主动的, 他们的求知欲一步步得到满足。知识学的不但快、记得牢而且理解的也准确。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 并非要把所有演示和学生实验都变成课上探索性实验, 这毕竟要受到很多因素 (教学时间、设备条件等) 的影响, 但如果老师经常注意以探索性实验培养兴趣, 再加上正确的导入, 学生就会对演示实验产生新的感觉和认识, 再不会觉得是老师要求他们研究了这种现象, 又去研究那种现象, 恰恰相反, 是他们需要老师做演示实验来帮助自己去不断研究新的问题。这样过去曾被他们认为是学生负担的思维活动, 变成了一种精神享受, 从而使兴趣在乐趣中得到进一步巩固, 更具有持久性。

3 利用实验巩固新知识, 发展兴趣

新的结论得出后, 在巩固应用阶段还要注意发展和升华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时除了解释引入新课时的现象外, 不防再设计一些实验, 再现一些与本课有关的自然现象,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以使他们的兴趣不减。如学了《学的全反射》后, 可做光导纤维的实验, 再解释医学中“胃镜”的原理。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安排的实验, 尽量由学生自己设计、分析, 给学生充分的余地, 给他们发表见解的机会。遇到意见不一致时, 教师最好不要以“知识占有者”的身份急于给以肯定或否定, 而要组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甚至争论, 对设计或认识错误的, 要给予及时指导, 从而建立起情感交融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树立“自我”的信心, 正是这种自我意识支配着学生的思维、愿望和内心要求, 当它得到满足时, 便是学生最有兴趣、思维活动最激烈的时候, 也是思维能力提高最快的阶段。

总之, 学生的兴趣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前提, 学生思维的活跃又是教学成功的首要条件, 而求知欲对兴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始终抓住学生的心理, 充分利用实验现象不断提出新问题, 激发新的求知欲, 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为物理课堂教学的改革、质量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摘要: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激发学生自觉学习和积极性的重要动力,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兴趣培养,实验教学

上一篇:高速公路养护成本核算的相关问题探讨下一篇:论传统儒学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延展——先秦儒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关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