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研究论文

2022-04-16

【摘要】从古至今,学术研究都不是远离现实的纯学术,古典文学研究也是如此。从春秋时代的文化经典到清代的乾嘉学术都是经世致用,具有自觉的历史担当。因此从事古典文学研究要有一定的高度上的思想与理论视野,坚守人民立场,成为服务大众的精神营养。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典文学研究论文 篇1:

浅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摘要:回顾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历程和研究成果,概括总结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多元化的研究视野拓展了古典文学的研究领域,也拓展了古典文学的生成意义。新世纪的古典文学研究者应当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新的方法,承旧维新,促使古典文学研究不断发展和深入。

关键词:古典;文学:研究:现实意义

20世纪以来,中国的社会和思想都发生了根本的变革,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之际,国学作为民族文化的物质承担载体和精神主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在全球化背景中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主动参与世界新局面建构的重要精神依据。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39,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也是古代作家艺术地理解世界的一种象征。它所倡导的思想、观念、道德等对塑造当代社会人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更是有着强烈的社会政治色彩和自觉的人文关怀,它以其独特的方式沉淀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和理想的道德规范。

在中国文学理论研究领域里,古典文学的研究积累十分丰富,尤其是进入新时期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古典文学的意义和内涵不是某个时期的某个人或某个流派所规定的,而是结合具体的时代精神积累形成的。一切古典文学研究都是在当代意识下进行的。从古典文学研究的目的来看,挖掘其审美价值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接受古代文化遗产,领略感受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之美;从古典文学研究的功能来看,既可以满足人们对人类心灵历程的认识、理解和把握的需要,还可以为当代艺术与文学的创作提供经验素材,促进当前文学的繁荣与发展;从古典文学研究的观念与方法上来看,必须具备当代的研究观念,掌握当代的研究方法,才有可能不断取得新的成果。

不管是古典文学的传播者还是研究者,都应从多个角度诠释中国古代经典的现实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发扬中,真正树立世代传承、坚韧有力的精神支柱。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有利于传统民族精神的传承,彰显坚强乐观的民族魂。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分析中国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洞察到文学家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总结评价文学好坏的是非标准和最终取舍,都具有认识价值。作家们把自己一腔的理想与国家、人民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得他们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各自时代的风貌,反映了人民的理想与追求,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现实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大力挖掘和积极倡导这种民族精神。

第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作家作品,文学典型可以引导人们提升人格品位。

学习的根本价值在于能塑造人的灵魂。人文素质教育应把培养当代人的高尚人格与远大理想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我国古代众多文人的人格高贵,他们的作品都是自身崇高人格的自然流露,传达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追问,讲究人格修养与操守,呼吁强烈的民族感和社会意识。屈原的不苟世俗、竹林七贤的洁身特立、司马迁的刚直不阿、陶渊明的淡泊明志等高品格使当代人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自觉地感受和体验其中的人格精神,使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第三,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为和谐社会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国现在不断倡导和谐社会,和谐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现,也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的一大阐释。只有将感性与理性、人文和科学精神高度统一,才能培养出和谐发展的人,才能用审美的方式按照美的规律来构建现实世界。我国传统文化注重和谐社会的宝贵精神传递的同时,注重古今的融汇贯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文学艺术是人类的精神财富,而文学的和谐在某个方面促进了思想精神的和谐。古典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的和谐与融通,在很大程度上既扩展了古典文学的传播范围,也为古典文学基础上的新文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契机。

第四,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有利于民族文学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融合。

古典文学研究从新时期以来适逢良机,在百年发展历程中推向研究高峰。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在面临发展机遇时也面临着社会转型、文化转型、观念转型以及全球化、现代化浪潮的冲击。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具有更深刻的影响力。一个民族的文化史就像是一条历史的长河,它总是呈现连续性和阶段性相统一的结构。当然,中国人明天的新文化建设不应由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单独肩负,但古典文学的传统开拓中国文化历史新天地的责任已经举世瞩目。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者和探索者要打破思维惰性,解放思想,主动地借鉴各种新的研究思路,在弘扬中国文化舞台上扮演一份重要角色,努力传承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努力丰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意义。

作者:原媛

古典文学研究论文 篇2:

担当精神与古典文学研究的历史使命

【摘要】从古至今,学术研究都不是远离现实的纯学术,古典文学研究也是如此。从春秋时代的文化经典到清代的乾嘉学术都是经世致用,具有自觉的历史担当。因此从事古典文学研究要有一定的高度上的思想与理论视野,坚守人民立场,成为服务大众的精神营养。

【关键词】古典文学研究 担当精神 历史使命

担当精神是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的重要内容,担当首先是一种政治责任,是建立在坚定政治信仰的基础上,对人民负责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担当是相对理想信念来说的,没有理想和信念,就没有担当。担当,不仅是指政治方面的,同时也指向文化,学术,艺术层次。对于从事社会科学教育工作者来说,更多的是文化担当,应当从专业出发建构中国特色学术体系,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教育工作者,更应当站立在时代前沿,通古今变化,发思想之声,为党和人民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使命。

学术研究不是一种远离现实的纯学术,没有脱离时代政治的学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提出“轴心时代”的概念,他认为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这段历史是人类历史上的轴心时代,是人类文明的重大突破期,也是中国文化史的经典时代。这一时期是中国学术思想的起源期,意味着在新的文化和学术视野下对传统文献进行新的阐释。经典最终实现需要思想的升华,依赖于时代精神的融合,没有思想的经文只是件物件,只有有思想的阐释经文才能有自己的思想灵魂。春秋时代是经典建立的关键时期,随着西周王权的动摇,诸侯国实现了城邦自立,王权也开始出现动摇,思想的创新不断强化。春秋人士对于经典有了新的视野,最典型的是《周易》。春秋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思想家对《周易》的哲学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孔子将春秋时期进步的伦理思想带入到《周易》中,让古老的著作获得进步的思想,使周易散发思想光芒。很多学者试图将经学研究作为逃避现实的途径,其实经学从创作初期开始就具有强烈的现实目的和政治依托,《春秋》本身就有惩恶扬善,使乱臣贼子害怕的政治目的,而两汉经学和宋明理学,清代的朴学都能显示出经世致用的时代精神,在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中融入新的思想精神。

乾嘉学术倡导的实学本质上也是利用经世致用和批判精神。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颜元对宋明理学缺少寄托的空疏学风进行激烈的批判,他们认为离开现实背离实践的功效,这种学术必然会失去生命活力,成为心性空谈,相比自然科学的冷静和灵性,人文社科学是从研究者个人的情感出发,体现其人格力量,将研究者的人格精神、思想、意识、情绪或鲜明或潜在的影响学术质量和价值。“苟利社稷,生死以之”,是古代士大夫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的集中体现,儒家学术在拯救意识和担当精神方面也有强烈的表现。孔子以天下为己任,推行自己的仁爱思想,并不是受人催促,而是一种自觉的历史担当,而这种担当是深入中国文人灵魂的责任意识。屈原将士大夫的担当精神化为文学爱国主义主题,在坎坷的经历中仍然自觉将家国情怀放在心中,抒发壮烈情怀。对于古代文人来说,爱国主义本身就是一种自觉的历史责任担当,古代文人将儒林和文苑两个系统进行区分,两者虽然在思想和专业精神上有所差别,但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担当中确是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为天地立心,为人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这种担当精神,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志向和传统,而这种传统也是学术和思想传统。古典文学主要研究历史为主,一般人可能认为这是属于回头看的研究,但对于历史回忆研究并不是回到过去,而是以获得前进的力量为宗旨的,古典文学的研究就需要基于现实的角度出发。

对于国家来说,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取决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没有科学国家不会走向世界前列,没有思想和理论的支持,同样也不能实现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路上,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与自然科学工作者一样,担负着历史和国家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上的讲话提出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广泛和深厚的自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中,积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精神标示。在当前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学给我们精神滋养的同时,我们应当以高度的文化自信赋予我们创新构建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学术的历史职责。当代中国比任何时期都迫切希望接近中国梦的实现目标,因此应当建立以中国话语为本体的学术体系。对于古典文学研究来说,应当有以下几方面需要特别注意:首先学术并不是技术,需要思想和理论进行武装和指导。恩格斯曾说,一个民族要想走在科学的高峰,就离不开理论思维的支持,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常把思想解释为“识”,识就是见识,是研究者對于事物的理解,古代文人常常以见“识”作为第一要义,而“识”其实是一定高度上的思想与理论视野。学术不是一般的技术,需要以先进的理论和思想作为武装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研究物质世界,精神实践,研究人与物关系的一种科学实践,是对人类实践活动的高度概括,是人类智慧的精华,因此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标志。

其实无论东学还是西学,归根结底主要还是建立中国话语的学术体系制度,研究不仅属于理论也属于知识,所谓理论和思想应当以知识与学问作为基础,离开知识作为支撑的理论创新,理论会变成空理论。古代古典文学的研究必须有宽阔的知识面,不仅注重吸收中国的学术成果,同时还应当保持世界的学术眼光,充分吸收人类的学术成果,站在学术前沿,创造出中国话语为本体并结合世界眼光的现代学术体系。

最后是为己还是为人的问题,学术研究应当坚守人民立场,如果学术只为个人修养而没有大众的立场,则为忽略学术的社会担当与大众意识,这种学术必然会发展为小圈子的自娱自乐,而失去生命活力,如果我们不把为人理解为取悦他人的张扬夸饰,而将学术研究的目标确定为服务大众,服务人民,那么为人之学恰恰是应当提倡的。学术的人民立场一直是共产党人的主张,我们不能以学术研究的专门性否定其人民性,正如普通群众可能对于航天技术并没有深入了解,但不能否认航天技术最终是要服务人民的,学术也应当如此,应当成为服务大众的精神营养,而不应当是学术研究者个人的自得其乐。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当前我国的文艺创作存在重数量而轻质量,有高原而没有高峰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在全世界也普遍存在。20世纪以来随着郭沫若、钱钟书等为代表的学术大师的辞世,使得学术研究很难出现高峰的现象比较突出,这就要求古典文学研究工作者应当自觉担当使命,不断努力,创造出与伟大时代相称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1]傅道彬.担当精神与古典文学研究的历史使命[J].文学遗产, 2016(5):4-7.

[2]陈琼瑛.弘扬传统,创新话语,贡献智慧——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文化担当与时代使命[J].小作家选刊,2017(23).

[3]王春云.历史意识的蕴涵及其文学存在[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71-79.

作者简介:

徐丽娟(1976.01-),副教授,江苏盐城人,研究方向:古典文学。

作者:徐丽娟

古典文学研究论文 篇3:

古典文学研究中的治学思考

书名:傅斯年论古典文学

作者:傅斯年

出版单位: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

ISBN:9787545819557

定价:78元

傅斯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历史学家和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他留学归国后,在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支持下,创立了我国现代第一所重要的历史语言研究机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足见他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的造诣。

《傅斯年论古典文学》一书,即是傅斯年先生出任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期间,为文科学生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课程的教案、讲义汇编。在学界和大众都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当下,上海书店出版社于2020年10月将其重新勘校出版,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体会我国的古典文学,从而为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和丰富的资料。

全书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即《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和《诗经文稿》。前者是对中国上古至近代时期文学发展史所作的断代研究,后者则是对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所做的考证和注疏。虽然二者论述的侧重点不同,但作为教学讲义,字里行间都体现出他作为我国历史和语言领域的深耕者的真知灼见,以及对古典文学初涉者的循循善诱和谆谆教导。作为较早将西方历史学、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引进中国历史语言研究领域的学者,傅斯年先生当年所提出的很多学术观点和研究思想,在当今看来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他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的开篇“叙语”中提出,“研习文学,第一要避免的,是太着重了后来人的述说、批评、整理的著作,以及叙录的通书,而不注重原书”,虽主要意在鼓励学生去发掘、钻研第一手资料,但也啟发当下的研究者不可以投机取巧的心态去堆砌“学问”。这也正是傅斯年先生“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治学原则的具体体现。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的“泛论”部分,他系统阐述了学习和研究古典文学应该秉持的严谨态度和必须遵循的科学方法。在《思想和语言——一个文学界说》一篇中,他提出了“文学是根据语言的,不是根据思想的”之独到见解;并在《论文艺批评之无意义》一篇里鼓励学习者要通过深入研究去获得自己的见解,而不是无原则地接受和转述他人的观点。

《诗经文稿》则堪称是近现代《诗经》研究的重要文献。文中将考证和注疏融为一体,深刻之中不失通俗,严谨之中不显枯燥;由此反映出傅斯年先生在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之间的游刃有余及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对现代乃至当代的中国古典文化研究和教学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作为一本九十多年前的教学讲义汇编,书中所体现出的傅斯年先生的治学精神和教育智慧,令人至今读来仍感耳目一新。一方面,他强调在古典文学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先把握住思想和精神上的内涵,并且注重基础学习,在参读古典作品时保持踏实、务实的钻研精神,不做人云亦云的学术投机分子;另一方面,在学术外延和表达方式上应与时俱进、贴近群众,采取更加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这些都充分展现出中国文化中继承性与发展性并重的核心特征,对当今的传统文化研究工作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韩茹

上一篇:心理史学研究论文下一篇:化学情景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