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经典古代文学论文

2022-04-19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我国民族优秀的情感经验以及美学精神,对于现代艺术来说,古代文学艺术中呈现出的最高成就集中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当中。经典作品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因此拥有无与伦比的教学价值。但是经典作品的阅读往往较为困难,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本文主要针对于在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文学经典古代文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学经典古代文学论文 篇1:

论王富仁的古代文学经典解读

摘 要:20世纪90年代初期,王富仁写作了一系列古代文学经典重读的文字。这些文字强调从自我感受出发,与文学经典传达的情感和经验直接对话,运用了诸多现代文本解读手法,将阅读还原成了审美体验的过程,从而实现了与古代知识分子真正的心灵沟通。王富仁的这些经典重读的文章,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如何在文本面前发挥主体性、有所作为的范例。

关键词:王富仁 古代文学经典 解读

20世纪90年代初期,王富仁写作了一系列古代文学经典解读的文章,最初发表于1991至1995年的《名作欣赏》上,在语文教育界产生了异常深远的影响。这组文章给中学师生提供了一种极具个人体验的阅读示例,又能被包容在中高考制度的整体框架中——换言之,这些解读并不以思想层面的标新立异自炫,它展现的是解读者细腻出色的艺术感受力和将现代文本解读手法作用于古典作品所带来的清新感。有意味的是,作者提到自己写作这些作品的初衷,是在某种低气压的环境中,试图通过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灵沟通,寻找自我內心的慰藉和安稳。在这样的背景下,解读者收发自如的学术功力令人称赞。自然,这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操作背后,也有王富仁当年实际任教中学所带来的个人经验和理解在内。在技术层面上,作者将现代文学的文本解读技巧应用于古典作品,以读者的身份——而非权威的阐释者或宣教者——与作品进行精神沟通,切入角度新颖,结论别具一格又平和稳妥。

王富仁的经典解读最为关键的一点,便是从自我感受出发,将阅读还原为审美体验的过程,避免一系列既有结论对阅读活动的干扰。他曾谈道:

当我们一提到岳飞的《满江红》便想到它是一首爱国主义诗词,一提到杜甫的《石壕吏》便想到它反映了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生活,一提到白居易的《长恨歌》便想到它表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的时候,它们的诗意特征便淡漠了。这些“主题思想”像横亘在我们心灵与诗之间的一道堤坝,使我们的心灵再也难以与诗的本身实现直接的拥抱。其原因何在呢?因为对诗的任何一种主题思想的确定,都把诗的各种丰富的内涵简化了,而诗意恰恰只有使心灵主要活动在直感的、情绪的、审美的,亦即难以言说的境地的时候,才能最有效地被表现出来。a

上文中提到的结论性描述,无疑是以往解读活动一步步提纯的结果。但结论性的描述会受制于时代或个人的局限,对一名“新读者”而言,如果对论断的接受超越了个人的体验,则未必具有积极的意义。王富仁的诗歌解读强调从自己直接感受到的诗歌意境入手,将自己的心灵直接沉浸到诗歌所展现的丰富的心理流程和繁复的意象中去,用个人感受与诗歌传达的经验直接对话。如孟浩然的《春晓》这首人人熟稔的小诗,在王富仁的分析中,它首先被定位为诗人对自己描写的外部世界保持了一定心理距离状况下的创作,展现了诗人从朦胧的无意识到建立起自我主动意识的过程,即人从沉睡到醒来的一刹那间所感受到的春的意蕴;并进一步提示到,伴随这一过程的独特的精神境界,是有着玄妙意味的,这种玄妙之处可以感同身受,却不可言传——“艺术家的目的在于使我们和他共享这种如此丰富、如此具有个性、如此新颖的感情,并使我们也能领受他所无法使我们理解的那种经验。”b从文艺学的角度看,这更接近于“直觉”论的分析方法。“所谓‘直觉’,就是对解读对象的‘直接的领悟’,即当下的、突如其来的、直截了当的理解、觉察。”c

王富仁的古典诗文解读,无疑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如何在文本面前发挥主体性、有所作为的范例。如《江南》一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在以往的文学史论述中,多强调乐府民歌内容的写实性和音韵之美。王富仁在《江南》诗中却读出了自由的意味以及人类对自由的向往之情。该诗的前两句描写的是莲叶茂盛丰美的样子,但后五句却很快将读者的关注点从“莲”转到了“鱼”上,鱼围绕着无穷碧绿的莲叶追逐嬉戏,是一幅自由自在的图景,而五个方位词,“间、东、西、南、北”的运用,因为涵盖了所有的方向,实则是没有方向、没有限制、无拘无束地游戏和穿行,更突显出鱼的自由和惬意。这种体验自然有着强烈的现代意味,它跨越的是历代对这首诗的分析、讨论和定评,将“现代人读古诗”变为“现代人读诗”,让读者与作品猝然相遇,将中小学古诗文讲解这种知识传递活动,还原为阅读审美活动;但作者紧扣文本,只谈个人体验,不代古人立言,亦不做颠覆性结论,将重读牢牢框定在审美范畴之中。这种稳妥性正如解读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时展现的,王富仁从刘兰芝的陈述——“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中感受到,这是一位意识到自我存在价值却在婆家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的女子的自我申辩,在这种申辩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刘兰芝对丈夫的埋怨和失望,这无关爱情,只是平淡如水的婚姻中常有的抱怨。在这里,王富仁从正常的人的情感取向出发,认为“一个在夫家遭受虐待和歧视而又具有自尊心的女子,是不可能产生对丈夫的真正感情上的爱的,她充其量只能遵守传统妇德,尽到一个妻子对丈夫应尽的义务”d。接下来,王富仁又分析了焦仲卿这个人物形象,指出男主人公在兰芝被遣归时表现出的既同情又犹疑的态度,以及在自己的母亲面前缺乏独立人格的言行,都使得他缺乏获得一名正常女子爱情的基本条件。顺着这一思路推演开来,王富仁认为,刘兰芝的死是由于相继在婆家和娘家受到了不公正待遇、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的结果,她对焦仲卿的眷恋,只是由于对方维系了她在人世间的一丝温情。简言之,刘兰芝的死是为了绝弃薄凉无情的人生,而焦仲卿的死则是为了证明自己残存的自我意志,《孔雀东南飞》一诗是作者对人生与命运的思考,其中亦有对理想爱情的向往,但却不是对刘兰芝和焦仲卿已有婚姻关系的歌颂。以往文学史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将《孔雀东南飞》定义为爱情主题,实际已是具有现代意味的划归和提纯操作,王富仁质疑该作品的主题,所采用的方式并非概念的拆解和历史场景的还原,他在分析人物形象时,采用了袁昌英改编同题话剧时相似的策略,为作品灌注了更多的现代心理活动和伦理原则,内涵的丰富早已突破了原有的主题归纳,实则扬弃并重构了对《孔雀东南飞》的解读理路。充分呈现“现代”所具有的丰富性,以凸显以往文本阐释的僵化和粗疏,这是王富仁的策略,也是现代文学学者重读古典作品的特色和魅力所在。

如王富仁所言:“作为一个人,总想感觉到自己,感觉到自己心灵中的东西,而感受别人,感受别人的作品,又是感受自己、感受沉埋在自己心灵深处的思想、感情和情绪的唯一途径。”e王富仁的古典诗文赏析,十分注重分析诗人创作时的心理状态和情感系数,行文时又将自己的生命体验和人生经历融入其中,这是古诗的新读,而解读者在古代文人和作品中进行精神追索的热切和虔诚,同样让读者心有戚戚焉。在屈原、陶渊明、杜甫、韩愈等人的作品中,王富仁读出了现代人的生存体验和精神意志。陶渊明的《拟挽歌词三首》,包含了从死者观察生者的视角及对生之意义的拷问。在传统的主流文化观中,人們更为重视的是对人生的评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对死后哀荣的执着,掩盖了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陶渊明却注意到,生者对死者的悼念仪式,原本只是为了排解生者的情绪和意愿。这一由死观生的写作视角,让人猛然醒悟——对身后名的追逐,会让自己的一生系于别人的意愿,失却自身的主体性,这是因袭的重负,也是人生的异化。讨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时,王富仁强调的是,诗人的孤独感是在时间与空间的四维结构中体味到的“孑然独存,无所凭依”的感觉,这是一个有着使命意识的个体,面对人生的困境,又对所从属的精神谱系的信心有所保留时的缄默与痛楚。上述解读充分融入了王富仁的个人体验,这样的文字贯穿着鲁迅《摩罗诗力说》中“任个人而排众数,掊物质而张灵明”的精神力度,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知识界低气压氛围中,其中包含的感慨和期许,无疑会令读者动容。

另一个例子是王富仁对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解读,他将这首诗理解为“一个老年人的悲哀”。在这篇赏析中,作者将自己的中学老师米中和儿时所见的一个孤寡老人的经历拿来与杜甫作比较。他们都在一连串的生活挫折和人生失意中落入人生的困境,在不断的人生理想破灭之后,他们努力打造一道最后的防线——一个精神上的“窝”。一旦这个“窝”像杜甫草堂上的那些茅草一样被风卷跑、被年轻人公然抱去,他们便陷入彻底的绝望。在王富仁看来,杜甫对茅草得失的担忧,象征着一个历经沧桑的老年人对已经改变了的社会的不信任和无助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展现的,正是这些经历了人生节节败退、物质和精神方面都极端困窘的老年人脆弱的社会应对能力,以及对如何安放自己风烛残年的困惑。将普通人的经历与文学经典的情景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去探究文字所传达的人类共同的困境,从而拉近读者和经典的心理距离,使得王富仁的经典解读带有强烈的生命体验特征。从教学层面看,王富仁的解读方案是先赢得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性认可和亲近,再去处理诸如文字、音韵和思想等具体问题,以求事半功倍。

总体而言,王富仁的解读极为契合世态人情,这种世态人情无疑是遵从现代而非古代的逻辑。这批经典解读文字,更像是对鲁迅《故事新编》写作策略的致敬——在古人的躯壳中吹入现代的气息,使其鲜活,和现代人心灵相通。在艺术感悟力和历史知识背景之间,王富仁的知识结构可以保证自己的解读妥帖地处理二者的关系,但他的解读重心偏向前者;对于中学师生而言,这种文本解读的真正意义在于不为作品的先验性主题左右,在紧扣文本的前提下,表达个人在阅读时的独特体验和感受。

a王富仁:《贾岛〈寻隐者不遇〉的解构主义批评——〈旧诗新解〉(十二)》,《名作欣赏》1993年第5期,第52页。

b柏格森:《创化论》,《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110页。

c曹明海:《文学解读学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8页。

d王富仁:《主题的重建——〈孔雀东南飞〉赏析》,《名作欣赏》1992年第8期,第17页。

e王富仁:《古老的回声·自序》,《古老的回声——阅读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2页。

作者:韩卫娟

文学经典古代文学论文 篇2:

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阅读教学研究

内容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我国民族优秀的情感经验以及美学精神,对于现代艺术来说,古代文学艺术中呈现出的最高成就集中在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当中。经典作品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因此拥有无与伦比的教学价值。但是经典作品的阅读往往较为困难,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本文主要针对于在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古代文学 经典作品 阅读教学

教学改革是未来我国教育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式,在当下教学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教学课程都在开展教学改革,但是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特点以及规律,因此教学改革的方法也各自不同。在中国古代文学这样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本质上属于一门古典的学问。很多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概论、通史的教学,忽视了对于经典作品的解读,这导致学生只能够获得一些大而化之的文学知识,对于经典作品却一无所知。未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围绕经典作品阅读来开展,无论是教还是学,都需要根据经典作品来进行。

一.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在教学中的价值

1.承载中华民族情感

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经典作品教学的意义在于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情感经验以及人文关怀,大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能够激发起情感上的共鸣。虽然当下科技水平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相比较之前已经有了大幅度的进步,但是情感经验、心理结构方面我们并没有发生极大的变化,无论是苦难、离别、恐惧、幸福、收获,我们与古人之间产生的感受都是一样的。因此在教学坚贞的过程中,教师依旧可以使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教学感动与爱情的过程中,教师依旧可以使用“死生契阔,与子成说。”在教学哀伤的过程中依旧可以使用“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由此可见,在古代文学作品教学的过程中,文学作品不是固定的标准,而是承载了我国多年以来的文化情感,这其中的家国情怀、人生感悟,都能够为大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1]。

2.代表古代文学艺术

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经典作品,也能够呈现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最高水准,这拥有近乎永恒的审美价值,值得学生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反复的思考与学习。之所以称之为经典作品,就是因为其拥有根本性的美学根基,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时间、什么人,都能够对其起到充分的情感调动作用。经典作品的作者描绘物体时将不再仅仅使用一种形式,而是使用当时时代的语言,在作者的笔下,语言将会达到顶峰。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明确了文学的概念,那就是语言的艺术,作品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语言,语言也正是大学生在学習的过程中打开古代文学的钥匙。虽然语言形式属于文学审美的一个方面,但是总的来说属于一个民族的美学精神以及思维特征。大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语言进行探究与临摹之后,不仅仅可以充分感受到古代文学拥有的艺术魅力,更可以提升学生整体审美能力以及语言能力。

3.高效开展文学教学

在未来教学的过程中,专业课时将会不断的缩减,因此古代文学教学使用经典作品作为教学媒介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选择。经典作品在阅读的过程中有着一个重要的属性,那就是经受考验的能力极强。冯友兰曾经说过,对于什么书适合读的问题不必深思,时间是最好的审阅家。并非所有的古代作品都适合历代传唱,但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考研之后,现在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都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例如,在清代有许多小说出版,例如《林兰香》、《玉娇梨》等等,但是传承下来的却只有一本《红楼梦》。由此可见,未来在教学的过程中,古代经典作品拥有极强的代表性,这是因为古代经典作品已经经过了时间的考验[2]。

二.中国古代经典作品的阅读途径

1.细致阅读,做好赏析

所谓的细致阅读,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透过表象来看到作者表达的本质,深度发掘出作者作品当中的隐藏密码,例如思想情感、语言艺术等等。就以古诗为案例进行分析,王维的《杂诗·其二》内容如下: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虽然这首诗传唱度很高,学生也会很容易就喜欢上这首诗,但是学生往往对这种喜欢没有产生深层次的思考。一般来说人离家许久,好不容易遇到了故乡之人,往往会先询问家人的情况,而王维则是先问家里的梅花开花了没有。但是经过细致阅读与谨慎的思考之后,就能够明白王维那种想要知道答案又害怕知道答案的复杂心情。较为直观的有宋之问的《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由此可见,这首诗之所以可以成为经典,主要是因为王维对思乡心情的描写可谓传神。除了故事之外,散文、现代史、记叙文等等文体都有着展现作者思维的独特方式,只有学生仔细的进行阅读,才能够更好的了解经典作品当中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思维[3]。

2.比较阅读,宏观感受

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够仅仅阅读一篇文章,而是需要对一类文章进行详细阅读,就好比学习古诗时不能够仅仅学习李白,而是应该将多种题材甚至多种方向的作品进行集中阅读。例如刘禹锡与白居易都描写过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但是只有白居易将这一爱情故事升华成为了政治悲剧。大多数作品当中都将杨玉环定性成为了祸国殃民的种子,只有白居易在作品当中写出了李隆基对杨玉环的爱以及无能为力之感。经过这样的比较之后,甚至能够从白居易的《长恨歌》当中感受到当年盛世大唐被毁灭的无奈以及痛苦。

3.与时俱进,情景交融

艺术品的实际意义不应该由一个时代的人来定论,而是应该长久感受,将这一艺术放在整个时间长河当中,它才能够熠熠生辉。因此后来读者在阅读静待你作品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了解这一作品,还需要了解这一作品在历史流传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传说、文章、解释、翻译、解读等等。只有学生未来在学习经典作品时能够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才能够更好的了解文学艺术的整体作用,做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三.中国古代经典阅读的教学方式

1.课堂互动,感受作品内涵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讲授与讨论进行深刻的结合,在以往的古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成为了课堂的中心,而学生则是倾听者。实际上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即使学生听的再认真,教师讲的再精彩,学生对于经典作品内涵的理解往往也会存在问题。因此,未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形成互动与交流的关系,教师组织有效的课堂讨论,从而让学生对经典作品发表出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学生在这样的沟通与交流过程中将会成为平等的对话者。例如,在文学历史上往往将陶渊明与谢灵运进行对比,两者都属于对自然景物描写的集大成者,但是在情感表达与艺术风格方面又有着各自的不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两者的诗句进行分析,掌握陶渊明诗句中的经典性与谢灵运诗句的灵活性。随后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思维以及想法做出必要性的指导性点评,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4]。

2.内外结合,提高阅读质量

作为课堂教学的实际延伸,未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课后阅读质量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于经典作品的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在未来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将课后阅读与课堂教学进行紧密结合。首先教师除了在课堂上需要为学生讲解经典阅读的路径与方法之外,还需要为学生的课后阅读列出明确的阅读名单。其次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思考,带着问题来对文章进行学习。最后则是需要注意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课堂讨论、主题发言、书面作业等等,这些能够帮助课内阅读与课后学习进行深层次的结合。

3.深入探究,感悟经典故事

使用经典作品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细读与研究之间的关系,只有掌握这两者之间的联系,才能够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从细读方面来对文学作品的审美特质进行分析,《花间集》当中温、韦等等词人的作品都属于经典名片,受到了历代文人的喜爱以及追捧。这不仅仅是因为词曲华丽,离开了传统曲调的束缚,更是因為这些词人的创作形成了一种不同的美感[5]。

总而言之,在未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过程中,经典名篇往往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美学经验以及传统情感体验,属于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传世经典进行反复的阅读,不仅仅可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认同,更可以为学生构建出新时代下中华先进文化所拥有的底蕴。

参考文献

[1]周秋良.理念·方法·效果——古代文学经典作品导读教学之有效探索[J]. 知识文库,2019,(10):1-2+8.

[2]曹明升.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阅读教学新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32(05):103-108.

[3]李婵娟.还原与移植: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蕴[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32(04):80-86+92.

[4]刘文兰.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反思与设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11):190-191.

[5]韩田鹿,林琳,贾彬,唐绎涵.当代大学生古代文学经典阅读情况调查[J].出版发行研究,2010,(06):35-38.

(作者单位: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作者:董庆保

文学经典古代文学论文 篇3:

古代文学经典语句五则

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司马迁《史记》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司马迁《史记》

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司马迁《史记》

太傅神情方旺,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閑意说,犹去不止。

——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

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

上一篇:国产生态电影创作论文下一篇:小学写作儿童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