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材文学教学论文

2022-04-16

摘要:由于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特点等方面的不同,传媒艺术本科院校在文学课程的设置上也不能完全等同于普通高校本科中文专业,因此,在文学课程的教材编写与教学实践中,应凸显传媒艺术院校的培养特色。本文以专门服务于传媒艺术类本科院校的《中外文学精品导读》教材的编写实践探索为例,提出更新教材编写理念,进一步推进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文学教材文学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文学教材文学教学论文 篇1:

对外汉语现当代文学教材选编及多媒体教学研究

【提 要】本文以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为主要方法,定量研究了留学生的阅读重点和阅读偏好,并以此为基础探究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现当代文学课教材篇目选择问题以及课堂教学中多媒体使用情况,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 现当代文学 教材选编 多媒体教学

一、引言

1. 对外汉语教学中现当代文学教材问题

目前国内对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学作品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而仅有的这些研究也大多数集中在古代文学方面,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是少之又少。当下,对外汉语教材还存在很多漏洞,如:教材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系统性等。

这是所有对外汉语教材的通病,当然也包括现当代文学教材。在编教材的过程中,不同的学者因教学的侧重点不同,对篇目的选择也不同。有的是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得出的结论,有的是通过研究分析已有教材提出自己的建议。然而,学习者对这些篇目的具体感受是什么样的呢?他们在学习时有什么样的偏好和需求呢?在这方面,很少有学者涉及。因此,我们认为,研究者应该深入学生中去,了解他们学习的兴趣点和难点,从而编出一套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反映当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现当代文学教材。

2. 多媒体教学

媒体技术的出现使现代教育技术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往往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 基于现当代文学的特点和对外汉语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情况,我们认为,在文学课上,更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结合已被翻拍的影视作品和由诗歌改编的歌曲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意蕴。

二、研究设计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受试为南京师范大学的30名留学生,他们都是汉语高级班的学生,学习汉语的平均时间约为3年。他们分别来自美国、日本、印度尼西亚等12个不同国家,都上了一些课时的现当代文学课,有一定的中国文学素养。

2. 研究方法

我们在本次研究中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前期先对该班现当代文学课进行调研,了解老师的教材使用情况和上课模式,然后设计调查问卷。为了保证受试者能够理解問卷,我们将问题和选项翻译为英文,并请英语母语者校读,以确保语义表达正确、没有歧义。在做问卷前,给学生发放礼物,以确保学生更加用心填写。

三、结果和分析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收回了23份有效问卷,将每一位同学的每一道题的选项输入电脑,并使用excel进行统计,经过整合与分析后,我们得到了以下的结果。

1. 留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首先,我们让留学生列举了他们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以来的印象深刻的作品,并从中选出他们认为最难理解的作品。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留学生印象比较深刻的作品中,有12篇为现代作品,6篇为当代作品;其中,长篇小说6部,短篇小说5篇,散文3篇,中篇小说2篇,小说集1部,散文集1部。

关与留学生为什么对这些作品印象比较深刻,有不同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刚学过或是刚读过不久(如《兄弟》),有的是因为文本本身的特点,有的是因为留学生个人的个人偏好(以上两点我们会在后文讨论),还有一部分印象深刻是因为比较难理解,如下表所示:

对比表1和表2可以发现,鲁迅的作品是留学生印象最深刻的作品,也是被认为最难理解的作品。诚然,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作品也具有里程碑的作用。但是鲁迅作品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且语言有时也和现代汉语有些疏离,导致留学生理解的困难。

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不同的学生由于关注的重点不同学到的东西也不同。

例3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他们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最大的收获是“扩大了词汇量”(56.52%)和“学会了新的表达”(52.17%)。从中可以看出,语言不仅是文学阅读的基础,也是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关注的重点。当然,现当代文学作品所能提供的还不止这些。不少高水平的留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作品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文化,尤其是一些反映当代中国人生活状态的的文学作品,更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行为逻辑与思维方式。

2. 留学生的阅读偏好

为了了解留学生的阅读偏好,我们让他们根据第一问(印象比较深刻的作品)写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并说明原因,得到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此问为主观题,23个受访者仅留下了7个答案。可见,除个别高水平留学生外,大多数人真正喜爱的现当代文学篇目有限。再通过对仅有的几个答案进行分析,不难发现:

一方面,虽然语言是留学生关注的重点(如表3所示),但是极少有人会因为某一篇作品“语言简单”而喜欢它。在所有受访者中,朱自清的《背影》提及率最高(在调查中,朱自清的《背影》是唯一被重复提及的作品),最受留学生的欢迎。通过进一步追问可以发现,《背影》深受留学生们的喜爱,有其独特原因:篇幅短小,陌生词汇少,使之简单易读;在内容方面,父爱主题具有跨越国界、不同文化背景的共鸣。因此,兼具高可读性和高共鸣性的《背影》成为留学生们的最爱。

另外一方面,虽然很少会有人因为某一篇作品“简单易读”而喜欢它,但是却有大量的受访者会因为某一篇作品“难读”“读不懂”而不喜欢它。兴趣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具有语言障碍的作品留学生根本无法理解、甚至可能伤害学习兴趣,便也不可能出现在答案之中了。

为了更加具体地研究留学生对于某个作者的喜爱程度,我们综合考察了当下流行的教材和各大作家排行榜,选出11位主要作家,使用五度量表法,1到5分别表示“非常不喜欢“到“非常喜欢“。当然,其中也包括“不认识”的选项。

在喜爱程度上,我们借用了“豆瓣电影top100”的排名计算方法,将每一个作家获得的票数、相应得票分数、每一张得票的投票者质量(按照投票者所标记的作家认识数量作为考核标准——该投票者认识的作家数量越多,这一票的质量就越高,在最后呈现的作家综合评分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三项内容进行综合计算,得出以上结果:表5显示,曹禺、沈从文、毕淑敏、龙应台的作品相较于鲁迅、莫言更具有“易读性”,其中的爱情、父爱、母爱、自然之爱也具有跨越国界的高度“共鸣性”,受欢迎程度可能因此较高。而鲁迅、莫言、张爱玲的作品存在大量语言阅读障碍,带有中国特色的批判性思想内容也最难,这也可能是导致不喜欢鲁迅、张爱玲、莫言的得分低的主要原因。然而具体到对于莫言、鲁迅两者的评价上来,两者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莫言,大家普遍呈现出“不喜欢”;然而对于鲁迅,评论却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化——喜欢的非常喜欢,给分相当可观;然而不喜欢的也不在少数,给分较低。

3. 课堂教学与多媒体使用

教材只有和课堂教学相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我们针对教师的授课方式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表6显示,教师的授课方式还略为单一,以课本讲解为主,穿插拓展材料和小组讨论。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比较低,只有不到一半(48%)的同学认为老师经常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可见,教师的多媒体教学并没有给大部分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就是说没有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价值和作用。

当被问及“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增加什么比例的教学内容”时(多选题),60%的同学选择了“文化知识介绍”一项,从中我们可以得知留学生学习现当代文学的诉求与中国学生是相似的,他们希望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作为工具的属性,还希望能够了解这种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透过文化去感受一个时代的特色。有43%的留学生希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增加对字词的解释。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克拉申的“i+1”公式,在对班级学生的中文水平和学习需求做一个大致了解后,有针对性的选择教材和教学内容。对于中文水平较高、希望了解更多当下中国文化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更与时俱进的作品,对中文水平还有待加强的学生则可以考虑选择语言更直白晓畅的文本,而不必只一味追求大家之作。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材选编情况和课堂教学中多媒体的使用情况。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留学生阅读时关注的重点仍然是语言词汇方面,一些高水平的留学生关注深层文化意蕴;留学生偏好简单易读的作品,尤其喜爱具有跨国界情感意蕴的作品;留学生获得的课外资源有限,教師在课堂上没能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根据以上结果,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 在现当代文学教学的初级阶段,教材选择上更应偏重具有“可读性”(语言障碍少)和“共鸣性”(思想内容具有普世性)的作品,旨在打好、巩固语言基础,保护留学生的情感,引发学习兴趣,为下一进阶阶段做好准备。

2.教师应加强引导,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水平,分层次教学。对于高水平学生,教师应注重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篇目选择与课堂教学在保证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适当增添有一定深度、难度的作品,增加作品文化内容的“中国特色”,以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3.教师应善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是视频和音乐。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搜集了由中国现当代诗歌改变的乐曲(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并使用会声会影整合诗人的文字介绍、诗歌改编的民谣歌曲、诗中出现的意象图片、演唱视频,制作出一个适合对外汉语教学的音乐视频,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实际自己制作视频,充分调动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信地址:210008 江苏省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作者:王书琪 吴佳妮 何婉玉

文学教材文学教学论文 篇2:

文学教材:如何编写与怎样教学

摘 要: 由于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特点等方面的不同,传媒艺术本科院校在文学课程的设置上也不能完全等同于普通高校本科中文专业,因此,在文学课程的教材编写与教学实践中,应凸显传媒艺术院校的培养特色。本文以专门服务于传媒艺术类本科院校的《中外文学精品导读》教材的编写实践探索为例,提出更新教材编写理念,进一步推进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 传媒艺术类院校 文学教材建设 《中外文学精品导读》

一、加强传媒艺术类院校文学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我国出现了相当数量的新兴传媒艺术类本科院校,由于其专业培养目标及学生特点等方面的不同,在文学课程的设置上也不同于普通高校本科中文专业。因此,如何在文学教学中根据传媒艺术类高校的实际特点与培养目标,凸显传媒艺术院校的培养特色,日渐成为传媒艺术类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笔者所供职的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即这样一所新兴的以传媒艺术类专业为主的本科院校。在学校成立的最初几年,我们在文学课程的设置与教学实践中经历了诸多困惑:第一,文学课程设置上,按照传统文学课程的设置,分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外国文学三门课程;第二,教材使用上,种类繁多,时常变动,给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都带来诸多不便。仅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例,以往使用的文学教材有《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东润主编)等多个版本。尽管这些教材都具有较高学术水准,也在全国各类高校广泛应用,但相对传媒艺术类院校来说,却存在与学生学习需要和专业特点不能适应的弊端。主要体现在:第一,内容相对偏繁偏难,给学生造成很重的学习负担;第二,体例相对陈旧,功能较为单一,造成学生对教材难以产生兴趣;第三,教材过于注重知识积累和教师传授,忽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我们曾经历痛苦与迷惘,深感由于教材的滞后,给教师教学带来诸多不便,影响了学生对文学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严重阻遏了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对于这一情况,在尊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规律的前提下,我们必须更新教材编写理念,从而进一步推进文学教学改革。因此,编写一套适应艺术类院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需要的教材,力求既能尊重文学课程教学规律,又具有创新意识,便显得尤为迫切。2011年,为适应我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传媒艺术类人才的要求,我们组织教师编写了《中外文学精品导读》教材。

二、《中外文学精品导读》教材编写的体例创新

本教材主要包含六个部分,即概述、简介、作品(由作品原文或选文、注释、导读、选评四方面组成)、思考与讨论、拓展与延伸、推荐阅读。其中概述部分主要是用较为简练的文字对每一时期的文学发展状况加以概述,以便学生对文学发展状况有大致了解,从而便于文学作品的学习。简介部分主要是对作家、作品等背景情况进行介绍,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自主地阅读作品。除此之外,以下四个部分是教材的体例创新的重点。

(一)作品部分。

该部分由原文或选文、注释、导读和选评四方面组成,教材中所遴选的作品基本是公认的文学精品。在作品导读部分,都增加了一至两条针对作品作家的较为经典或权威的评论,目的主要是在导读之外,给学生提供另一个解读作品的视角,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够较全面地了解文学欣赏的方法和途径,进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二)思考与讨论部分。

这一部分,在题目设计上充分考虑了教学的实际需要。前几道题目往往是针对文本内容,尤其是学习重点的考查,后几道题目则注重联系生活或学生实际,注重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质疑,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很多题目的设计都具有开放性,不给出具体的标准答案,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让学生成为学习、思考的主体。如中国古代文学部分《西游记》一节“思考与练习”的设计[1]:

1.《西游记》中,你最喜欢哪个人物形象?假若你是小说中人物的话,你最愿意成为谁?

2.一般认为,《西游记》写的是神怪世界,包罗的却是人间万象,你怎么理解?

3.有学者说,《西游记》是一部以喜剧形式演绎悲剧的本质的作品。孙悟空的生命历程是一个“猴性”的丧失和人性获得的历程,也是一个丧失了本真的自由而以高度异化为自由的过程。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

可见,本教材对问题的设计,注重引领学生从文本走向课外,从别人走向自己,从封闭走向开放,最终实现了对学生灵魂的触及。因为教学的过程不应该是教师对知识和标准答案的灌输,而应该是意义的生成,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不是知识的受纳器,而是活生生的努力寻求意义并创造意义的人,而教师是促成知识产生的主体,是师生之间建立“灵肉交流”这一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也是意义的重要表达者。

(三)拓展与延伸部分。

在这一部分,教材努力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相衔接,将通识学习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在设计中,编者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精心设计各种拓展和延伸题目。内容涉及播音主持、文艺编导、电视编导、动画、艺术传播、新闻传播、表演艺术、戏剧影视文学、文化管理等专业,这一部分设计了各种层次的练习,既有诗歌朗诵会的策划、电视专题片的策划及插图设计、动漫网页设计等,又有文学评论、研究报告、学术性论文和摘要、广告词书信、日记、计划书等各类写作。对学习者来说,这样设计目的是使学生由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拓展到对社会生活中各方面的了解。如教材中关于《水浒传》一节的“拓展与延伸”部分,有如下设计[2]:

1.请观看1998年央视由张绍林导演的电视剧《水浒传》和2010年鞠觉亮导演的电视剧《新水浒传》,感受导演艺术水平和编剧创作思路等方面的不同,谈谈这两部《水浒》题材影视剧对于名著改编的得失,并撰写一篇影评。

2.有机会的话,请前往山东梁山县“水泊梁山”故址,拍摄一部文化专题纪录片,反映《水浒传》的英雄主义和豪侠气质,感受历史遗迹和地域文化特色。

(四)推荐阅读部分。

在这一部分,教材在每一节都为学习者推荐阅读书籍。这些书籍一般都与本章节所学的内容有关,主要目的是为学生的课下拓展、延伸学习提供好的图书信息。现代教育观强调知识是学习者在他人(主要是教师)的帮助下,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获得。文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尽力在读物选择、课内外阅读等方面实现其引导者的角色。因此,教材中这一部分的设计,主要是为学生的自主独立阅读铺设台阶,搭建桥梁。

三、《中外文学精品导读》教材编写的理念建构

在编写中,我们大胆汲取了国内外诸多文学教材的先进编写理念,并结合传媒艺术类院校学生实际,努力追求在教学理念上的创新。

(一)立足文学本位,突出审美能力与文化意识的培养。

“教育既追求知识的本质又追求人在社会中的美好品性,而一方面——尤其是教育应培养的心智的特质和品性——是我们现在要关注的”[3]。本套教材把文学作品作为核心学习内容,注重对作品不同角度的解读。教学中,不追求整齐划一的标准答案,而是注重思维的多样性,给学生以充分的阅读的空间及自由,同时,注意结合现实中的文化热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当下意识。

(二)追求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人是所有生命体中唯一有意识地创造自己历史,自己书写自己并且让自己的过程和历史的结果愈加符合的生命体”[4]。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除了老师必讲的内容之外,尽量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讨论和实践,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努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

(三)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教材在浓缩重要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大力增加拓展性、延伸性内容,增加了探究性和训练性环节,以充分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深入钻研、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而使学生实现知识积累、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思想升华。

(四)加强读写结合,注意教材与社会的联系。

教材把文学教学与历史、文化、科学培养及学生日常生活连接起来,在尊重文学作品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让学生不只是听老师“孤芳自赏”,而是将文学课堂与专业学习、日常生活相联系,从而达到既能提高人文素养,又能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的目的,使得学生在文本之外,通过读与写结合创设广阔的平台。这既尊重了文学本身的特点,又体现了当今教育的跨学科、开放性、多元化的特点。

四、传媒艺术类院校文学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创新

编写适应本校培养特色的教材,只是文学教学改革的基础工作。在文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上,我们也进一步将教材的设计、教改的理念贯彻到教学之中。

(一)授课方式的转变。

文学教学应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做法,减少教师课堂讲授时间,努力加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首先应从控制讲授时间入手,加强教师对课堂阅读、课堂讨论等实践活动的设计,探索对话式、研讨式的教学类型。一位优秀的教师不应该只是会讲课,还应该创造出充满生命力的学习环境,构建出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探索、历险,使他们享受到主动学习的乐趣。如果说学习是一曲交响乐,“教师,既是交响乐的创作者,随后又要担任演奏的指挥者;你要为这一包含丰富音响的合奏写出总谱”[5]。总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广泛的学生参与都有效丰富了课堂内容、活跃了学习气氛,提高了学习效率,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学习内容的拓展延伸。

文学教学中,应立足文学本位和学生的主体性,结合其专业特点,对所学内容适度拓展延伸。文学最重要的属性是审美性,在引领学生探索文学之美的时候,教师不应画地为牢,将文学课程的学习仅仅局限在文学鉴赏的层面,而应着眼于当今社会多学科交融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切入,多元解读。教师可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拓展延伸,如鼓励学生发掘地方特色文化,或去鲁迅家乡拍摄纪录片,或去南京秦淮河感受历史文化风韵。这样的教学能将课堂自然延伸到课外,从而把文学知识和专业内容及深厚的社会文化联系起来,使得原本抽象的学习变成具有多种社会资源支持,具有真实交往支持度的知识生产和能力创新的活动。

(三)引入多媒体技术,丰富拓展学习环境。

在文学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多媒体及网络作用,并以此丰富拓展教学环境。在文学的课堂上,我们也广泛地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运用到教学中。如在讲解《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及古典戏曲的时候,可适当穿插播放电视剧和戏曲节目的表演片段,很自然地将文学作品和影视媒体相结合,提高传媒艺术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评分策略的有效改革。

在文学教学中,也应该改变单一的考核方式,注重综合使用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以进一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创新。教师在传统的考勤分数、书面作业和期末考试构成上,可适当增加实践环节的分数设置。比如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可增加课前朗诵和课堂讨论发言等环节的评价,对于课堂表现踊跃和回答精彩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平时加分。这样,评价策略的调整与授课方式达到有机统一,既可以保证学生在学习能保持动力和热情,又有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

综上,作为新兴传媒艺术类院校,在近几年的文学教学中,通过以教材建设为中心,我校所进行的教学改革的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明显的是学生对文学课程的学习越来越有兴趣。还有不少学生主动将文学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或参加诗歌朗诵大赛,或拍摄历史文化纪录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唐永德,王振军.中外文学精品导读(上)[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319.

[2]同上,第311—312页.

[3][美]哈佛委员会编.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50.

[4]张楚廷.课程和教学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33.

[5][美]彼得·法林.教学的乐趣——大学新教师实用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2.

本文系2012年度南京师范大学教改研究项目“技术与人文之间:信息时代高校文学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王振军

文学教材文学教学论文 篇3:

谈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体会

【摘要】部编教材高度重视经典美、注重弘扬核心价值观,大量增加传统文化的篇目,尤其是古典文学作品,经典名著。高度重视扩大学生的名著阅读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初中教师应充分运用部编教材,探索引导学生积极阅读、高效阅读文学名著的方式方法,让初中生做有文学素养、有艺术鉴赏和表达能力的全方面人才。

【关键词】部编初中语文教材 文学名著 教学策略

针对传统教材的弊端,教育部受中央委派编写部编教材,高度重视语文教材中文学名著的涉及范围及篇目,要求教材要体现古典文学和名著典籍的重要育人价值和教育意义,肯定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显著地位和重要作用,强化教师和学生对古典文学名著的重视。

然而,由于初中生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升学压力,以及电子网络产品的冲击,当前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不高,方法不当,时间不足,资源不广……以上种种问题制约学生的阅读,是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探讨、引导解决的问题。

首先,学校教师要采用多种渠道收集部编教材中及教材以外的优秀文学名著,在学校图书馆建立“文学作品区”,给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机会。

部编语文教材与普通教材相比的显著特点是大量增加了文学名著篇目,注重传统文化和经典故事的传承,如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泰戈尔的《金色花》,鲁迅的《社戏》,沈复的《海国记》等,部编语文教材节选了很多经典的文学篇章,强调通过古典文学作品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毅力品质。

然而,教材篇幅容量毕竟有效,很多学生会被教材中节选的内容吸引,希望拜读全篇文章或书籍,却苦于没有书籍资源。因此,全校的语文老师应该重视文学名著的收集和汇总分类,尤其是部编教材中涉及的文学名著,教师可以号召学生将家里闲置的名著带到学校放在文学作品区,大家互相借鉴;可以呼吁学校投入一定的资金充实学校的文学作品;可以筹募资金购买一些有教育价值的文学典籍。总之,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文学名著,保证学生的选择空间和机会,在全校形成阅读文学名著的良好学习风尚。

其次,引导学生有效阅读、高效阅读,体会阅读的乐趣与益处,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爱上文学名著。

由于语文课时有限,而且语文自习时间相较其他科目更少,致使学生静下心来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极为有限;再加上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冲击,学生更难安安静静地细细品味文学名著的韵味。

因此,引导学生有效乃至高效地阅读名著是语文老师的重任和挑战。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就像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所言,我们可以对阅读进行规划,变成日常有规律的习惯、爱好。首先,阅读难度要由难到易。例如,在初期教师可以安排学生阅读一些好理解、有趣味的文学名著,如《西游記》、老舍的《骆驼祥子》等。等到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后,再布置更难的阅读任务,可以阅读文学性更强的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泰戈尔精选》等,阅读难度逐渐上升,学生阅读逐渐提高;其次,阅读量逐渐增大,如一开始每天要求学生阅读一章节,慢慢提升要求,让学生阅读两节,假期可以适当增加阅读量;最后,引导学生巧妙应用零散时间来阅读文学名著,例如课间休息、餐前饭后、晚上睡觉前,甚至做题做累了都可以拿出文学名著阅读一会,既让自己内心沉静下来,也增加了阅读量。

第三,盲目的阅读是无效的,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展现自己阅读情况,分享自己阅读体会的机会和平台,以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运用文学名著的机会,让学生看到古典文学名著的作用。例如,在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时教师要精选作文主题,适当的向文学名著上引,或者以文学作品中的片段为材料,引导学生写材料作文;教师还可以在班里举行读书分享会,定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讲述自己所读的故事,互相交流学习。

第四,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引领者,要更加注重自身的文学素养,不断充实自身。

作为语文老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做到博览群书,见识广博。只有这样当学生就文学名著里的某个人物或者故事与老师进行探讨时,老师才能信手拈来的与学生交流,才能与学生对话;另外只有老师自己不断阅读,才能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给学生具体的、有效的指导。

综上所述,随着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的问世,随着大量文学名著被纳入教材中,文学名著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价值,语文老师应该从各个方面进行尝试,力求培养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保证名著储存量以满足学生的选择空间,指导学生高效阅读、给学生机会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切实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切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品质情操。

参考文献:

[1]冯大舟.部编初中语文教材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体会[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24) :11.

[2]章新其.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部编教材”教学[J].教学,2016,(11) :11.

作者:鞠红

上一篇: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论文下一篇:经济学与市场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