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期刊当代文学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研究

摘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1980年代通常被定义为一个“黄金时代”,一个文学的盛世。这种评价的得出有多个层面的考量依据,有的指文学创作、文学思潮的百花齐放以及由此而结出的丰硕成果,也有的指自由而充满激情的文学整体环境和历史氛围。这些无疑都是客观存在并令人信服的。但还有一个时常被人们忽略的考量依据,那就是1980年代也是一个批评的年代,是一个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迎来自身变革的重要时代。美国文学批评家韦勒克在谈论西方文学批评时曾说,“18、19世纪曾被人们称作‘批评的时代’。实际上,20世纪才最有资格享有这一称号。”[1]在20世纪上半叶,西方当代文学批评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向。“一是非理性转向。二是语言论转向。三是文化学转向。”[2]这三次大的转向以及由此出现的众多的批评流派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众所周知,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中国文学曾在1930年代之后长期裹挟于民族救亡和社会革命的历史主潮之中,没有沿着五四新文学开启的现代化之路循序渐进,与西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错位。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基本政策之后,发生于20世纪上半叶的西方理论批评开始鱼贯进入中国,与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产生化学反应,并由此促生了198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重大变革,迎来了一个属于中国文学的“批评的时代”。但长期以来,文学研究界对于1980年代文学批评的整理和研究都很不充分,1980年代文学批评的经验和教训都有待于进一步总结。因此,我将这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作为研究的对象,力图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论文的第一章,首先梳理先锋文学批评诞生的时代语境,从政治语境和文学语境两个层面来分析先锋文学批评得以诞生的客观条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任何时代的文学都与政治、经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既相互渗透又相互作用,1980年代的文学批评也不例外,它是在社会各个有机元素的相互作用中萌生并成长壮大的。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胜利召开,中国社会开启了整体转向的新时代,这次会议所确立的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政策奠定了中国巨轮在新时期继续前行的基本轨道和总体方向,这个总体方向从根本成为了社会各个领域在新时期向前发展的起点,“新时期”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发展变革也在此基点上确立并出发,它是改革开放总方案下生长出的一个耀眼花朵,也以自身的发展反作用于文学创作和时代生活,进而融入改革的洪流。与此同时,在思想解放春风的吹拂之下,大量西方文学理论的译介和引入,构成了新的文学语境,西方文学元素的强劲注入,给新时期文学批评发展带来了新的知识和视野,也为先锋文学批评的发生准备了重要的理论武器。从宏观上来说,政治与文学两个层面的语境变化,从内外两方面形成了推动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发展的改革力量。论文的第二章,以文学论争和文学会议为中心勾勒先锋文学批评崛起的历史脉络和重要关键节点。任何新事物的诞生和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伴随着同旧事物的艰苦斗争。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的发生也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动态的历史过程,它在同传统的、坚固的庸俗社会学批评的斗争中发展并确立自身的地位。与社会革命不同,文学批评革命虽然也矛盾尖锐、斗争激烈,但它并不总是以显在的形态出现在社会公共领域,而是以相对隐蔽的形态出现于众多的文学会议和各种论争之中,储存在众多的批评文本之中。因此,以文学会议和文学论争为视角考察其发生的过程虽并不全面,但也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能最大限度地呈现其丰富的历史脉络。本章以“三个崛起”论争、“杭州会议”、“1985年方法论会议”、“海南会议”等几次影响重大的文学会议为中心,从历史的细部探察变革发生的过程,也以几次会议为基点努力勾勒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发展的宏观脉络。论文的第三章,以文学期刊为中心考察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发生的主要阵地。任何一种文学思潮的发生都要依赖于一定的传播媒介,尤其是带有先锋性和革命性的思潮,获取传播媒介的支持就更重要,但也更困难。1980年代的先锋文学批评是在反叛传统文学批评的姿态中完成自身建构的,其主要的批评力量也是缺少话语权和文学资源的青年批评家,这种情势下,文学期刊平台的支持就变得尤为重要。在先锋文学批评走向兴盛的过程,有一批刊物以前瞻性和包容性为青年批评家们提供了展示新文学批评理念的舞台,对于这些文学期刊的考察实际上也是对先锋文学批评发展轨迹和艺术特征的考察,具有多重的意义。本章以《当代文艺思潮》《文学评论》《上海文学》《当代作家评论》等几本重要的文学期刊为考察对象,既从细部探察批评文本,也在此基础上总结文学期刊在此文学思潮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以及由此带来的启示。论文的第四章,考察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的主要力量。从本质上讲,先锋文学批评思潮的发生是观念的变革,但同时也是人的变革,它必定伴随着具有新的内涵的“新人类”的诞生,而“新人类”又将以新观念推动变革的发生发展。两者之间是一个互为因果的关系。伴随着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思潮的发生诞生了一批被命名为“第五代批评家”的青年批评家群体,他们是新的文学批评理念的践行者和革新者,他们充分吸收西方文学理论批评的成果,应用于1980年代的文学批评实践,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这一群体不仅在1980年代光芒耀眼,在延续至今的整个当代文学批评中也长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章在研究方法上采取宏观考察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在个案考察中,选取了吴亮、李陀、程德培三位批评家作为考察对象,一方面,他们的批评实践具有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变革的共性特征,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个人特征,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批评风格。对于他们考察,既有助于总结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的整体特征,也能从中窥探先锋文学批评思潮发生发展过程中个人的成长和自我蜕变的历程,在总体性的思潮中,个人性往往也具有整体性,个人性是整体性的具象表现,本章所考察的三位批评家即具有这样的典型性。论文的第五章,概括总结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的批评理念和话语方式。先锋文学批评的“先锋性”集中体现在对于批评理念和批评话语的解构和重构,在我看来,1980年代的先锋文学批评完成了对于此前长期存在于文学批评领域的单一社会历史学批评方法的超越和建构,在批评理念、批评方法、批评概念上均摆脱了此前的模式,开拓出许多新的路径来。具体来说,即完成了文学批评从“外部”到“内部”的回归,从“内容”到“形式”的转移,以及批评主体“回归自身”的实践,这些变革打破了文学批评的固有范式,从根本上完成了当代文学批评范式的重建,改变了当代文学批评的整体样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些特征和观念对1990年代之后的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影响深远。本章的重点即在分析大量具体文本的基础上,概括总结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的突出特征及其价值。论文的第六章,总结反思1980年代先锋文学批评的贡献和局限以及对于当下文学批评发展的启示。作为一种批评精神,1980年代的先锋文学批评广泛存在于整个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进程之中,深刻影响着当代文学批评的面貌和格局,但作为一次重要的思潮运动,其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基本落幕。可以确定的是,它是整个当代文学批评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次批评思潮和批评变革,它在“改革开放”总方案的指引和包容之下建立起的新的批评样式和批评话语,基本实现了对于中西方文学理论批评错位的扭转,建立起了现代文学批评体系,这是其突出的历史贡献。但与此同时也应看到,因为一些历史的、文学的原因,这次变革运动也存在诸多问题和缺陷,比如对于西方文学理论不加甄别的吸收和使用,比如个人话语和感性思维的泛滥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限制了这次批评思潮走向更高处的可能,但作为一个思潮样本,它又具有十分重要的参照价值,它与其历史贡献一道给当下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1980;先锋;文学批评;本体性;主体性;形式

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2、概念界定

3、研究现状考察

4、研究目标及思路

第一章 先锋文学批评诞生的时代语境

第一节 1980年代的政治语境

第二节 1980年代的文学语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学论争、文学会议与先锋文学批评的发展

第一节 “三个崛起”论争与先锋文学批评的发端

第二节 杭州会议:文学批评变革的前奏

第三节 方法论热:批评方法的多样与滥觞

第四节 “批评观”讨论——以“海南文学会议”为中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要阵地:文学期刊与先锋文学批评发展

第一节 《当代文艺思潮》:先锋文学批评倡导的先驱者

第二节 《上海文学》:上海批评圈与青年批评力量培养

第三节 《文学评论》:理论变革的先导与激进的试验

第四节 《当代作家评论》:先锋文学批评的践行者与推动者

本章结语

第四章 主要力量:“第五代批评家”群体

第一节 “第五代批评家”的命名及批评特征

第二节 吴亮论:实验性与“片面的尖锐”

第三节 李陀论:批判性与“整体意识”

第四节 程德培论:文本细读与“本体思考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先锋文学批评的批评理念及话语方式

第一节 回归本体:从“外部”回到“内部”

第二节 张扬主体:从集体代言到个人话语

第三节 重心转移:从“内容”到“形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先锋文学批评的历史贡献及反思

第一节 作为思潮的终结与作为精神的延续

第二节 先锋文学批评的贡献及意义

第三节 先锋文学批评的局限及问题

第四节 先锋文学批评在1990 年代

本章小结

结语先锋精神与文学批评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审计风险论文提纲下一篇:政治教学中的时事政治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