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鉴赏当代文学论文

2022-04-17

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是研究文学鉴赏的理论专篇。在《知音》篇中,刘勰从“知实难逢”和“音实难知”两方面论述了“知音”之难,提出了文学鉴赏者应具备博观、六观、入情的素质,其文学鉴赏理论对当代文学批评具有重大意义,主要有二:一是鉴赏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且富有创作经验;二是批评家要学会用自已的声音说话。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文学鉴赏当代文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文学鉴赏当代文学论文 篇1:

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方法研究

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重要的教学目标。当前,一些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待进一步的提高。文学鉴赏对学好汉语言文学作用显著,无法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不能称为成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应当坚持探索出有效的培养方式,将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作为立足点。《当代汉语言文学研究及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一书旨在结合我国当代文学发展实际,从研究汉语言和当代文学入手,在有关文学研究理论指导下,探究现代汉语思维下的中国当代文学,探讨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一、《当代汉语言文学研究及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内容概要

《当代汉语言文学研究及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一书共分为十四章。第一章主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包含简介、研究现状、审美、发展进程和典型观念、研究转型情况;第二章主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探究,包含史料、英译、语言品格、概念及电影改编的文化学;第三章主要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情况,包含“三段法”教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教师形象;第四章主要是现当代西方文学研究,包含时间观流变与当代西方文学发展、当代西方文学研究中的美学回归态势;第五章主要讲述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化的结合,包含生态文化因素、现代派文学、中国文学文本空间中“西方文本”的寓意;第六章主要是汉语言文学概述,包含学习的重要性及其特征、汉语言文学的发展、网络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传播、具体应用情况和中华文化的弘扬、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第七章主要是汉语言文学探究,包含汉语言文学与人的修养、审美教育、语言意境、互联网与汉语言文学的融合;第八章主要讲述汉语言文学教学,包含专业教学、教学方式的创新、学习和应用、课程改革、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第九章主要是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创新性研究,包括网络时代汉语言文学的经典阅读及体验、教育创新、应用性教学;第十章主要讲述各阶段汉语言文学教学,包含小学、初中、高中、中职、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情况;第十一章主要是文学鉴赏概述,包含文学语言艺术、现代派文学的理论、“知人论世法”与文学鉴赏、文学鉴赏与理想价值的追寻;第十二章主要讲述的是文学鉴赏的分类鉴赏,包含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鉴赏等;第十三章主要讲述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策略,包含重要性、写作路径、培养情况、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教学、阅读中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第十四章主要讲述职业院校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包含文学鉴赏对高职学生的影响力、高职院校汉语言教学中的文学鉴赏、高职文学鉴赏课的教学和片论,以及怎样引导高职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当代汉语言文学研究及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的意义和价值

《当代汉语言文学研究及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一书可供文学工作者或教师职业的人阅读参考,主要探究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方法。作品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要先了解文学作品创作背景,提高鉴赏能力,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教师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应当提升学生语感训练方式、感悟能力,选择快读与精读等,不断熟悉文章,从而有效提升其文学鉴赏能力,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鉴赏文学有独特的鉴赏方式,并不是“跟着感觉走”,需按照作者所描述的内容,结合文学基本知识,感受作品蕴含的美与意义。教师需引导学生掌握好文学作品的知识内容,把提升文学鉴赏能力落到实处。教师可逐渐向学生渗透文学教育,为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夯实基础,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加强其课后巩固阅讀,实现相应文学知识的积累,使学生掌握汉语言文学鉴赏方式,积极培养其阅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汉语言文学鉴赏能力。

《当代汉语言文学研究及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一书,能够为大学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供理论指导,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兼具实用性和收藏性的著作,值得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生学习。

(李欣蓓,山东大学博士研究生)

作者:李欣蓓

文学鉴赏当代文学论文 篇2:

《文心雕龙·知音》的文学鉴赏论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刘勰的《文心雕龙·知音》是研究文学鉴赏的理论专篇。在《知音》篇中,刘勰从“知实难逢”和“音实难知”两方面论述了“知音”之难,提出了文学鉴赏者应具备博观、六观、入情的素质,其文学鉴赏理论对当代文学批评具有重大意义,主要有二:一是鉴赏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且富有创作经验;二是批评家要学会用自已的声音说话。

关键词:知音;知实难逢;音实难知;现代意义

《知音》篇是刘勰《文心雕龙》研究文学鉴赏的理论专篇。在《知音》篇中,刘勰系统地论述了文学鉴赏理论,为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当今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及实践也颇具指导意义。

刘勰所言“知音”源自《列子·汤问》中钟子期和俞伯牙的传说,“知音”最初指听得懂音乐,善于从音乐中把握演奏者表达的情感。魏晋南北朝时期声律之学兴盛,使音乐和文学的关系更加密切,后来刘勰借“知音”一词来比喻文学鉴赏中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领神会,探讨文学鉴赏的问题[1]。

一、知实难逢

刘勰在《知音》开篇慨叹:“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2]对此,纪昀评论“难字一篇之骨”。因此,刘勰在《知音》篇中运用了大量篇幅论述“知音”之难。

1.贱同思古,贵古贱今

刘勰将贵古贱今置于三种错误之首,认为,文学鉴存在着贵古贱今的心理, 刘安《淮南子·修务篇》云:“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 [3]曹丕《典论·论文》云:“常人贵远贱今,向声背时。”[4]刘安、曹丕等对贵古贱今的思想已经予以抨击。

在《知音》篇中,刘勰以秦皇、汉武对韩非、司马相如的态度说明此“二主”尽管身为“鉴照洞明”之君主,也落入“贵古贱今”的俗套。

当然,刘勰的论述也有其局限性,一方面,他忽视了文学作品的价值在历史的沉淀中才能显示出其价值这一点;另一方面,刘勰仅从“贱同而思古”的角度举例,而并未真正从“古”和“今”的角度对“贵古贱今”进行论述。

2.文人相轻,崇己抑人

曹丕在《典论·论文》指出:“文人相轻,自古而然。”[4]刘勰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述,认为“文人相轻”致使文学鉴赏中偏见的产生,影响了真正的“知音”。其实,这一点与古代社会制度有关,古代的文人只能通过学达到仕的目的,那些学而优则仕的人成了官场中的文人,自然会有位高一等的心理;而没落的文人也只能自守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箴言,高傲地藐视一切。如此看来,文坛上“文人相轻”的现象无法避免,“崇己抑人”的偏向难以避免。

3.信伪迷真,妄加评论

对信伪迷真的现象,刘勰批评楼护自身文学修养不够、学问欠缺,却妄为评论,信伪迷真,而招致别人讥笑。对此,刘勰提出了文士不可妄加评论的观点,他对文学鉴赏者自身素质的重视由此略见一斑。另外,刘勰借酱瓿之议的典故,批评了当时不良的批评风气。

在论述知音难逢的问题上,刘勰举出了历史上不同身份、才情迥异的事例批评了以上三种错误方法,并将原因归于文学鉴赏者的主观偏好或自身修养不够。由此可见,刘勰欲建立的是客观、理性的鉴赏批评方法。

二、音实难知

在分析了“音实难逢”后,刘勰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论述了“音实难知”的原因:主观方面“人莫圆该”,由于鉴赏者的修养、爱好、阅历等不同,评论就有所差异;客观方面“文情难鉴”,文学作品往往是抽象的,是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这就给文学鉴赏过程带来很大阻力。具体说来。

1.文情难鉴,谁曰易分

从客观来讲,阻碍鉴赏者的原因在于“文情难鉴”,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抽象性且包含作者的特定情感,这就给鉴赏者的客观鉴赏带来了困难。

刘勰认为那些有形之物容易分辨,但是楚国人把野鸡当做凤凰,宋国人把燕国碎石误认做宝珠。这些有形之物尚有被误认的可能,更何况那些抽象的充满情感的文学作品。

文学的抽象性使得鉴赏者难以捉摸而产生误解,而鉴赏者并非作者注定鉴赏者在评论文学作品时难以正确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知多偏好,人莫圆该

从主观来讲,阻碍鉴赏者的原因在于“人莫圆该”,文学作品复杂多样,文质兼具,而鉴赏者的修养、爱好不同使其偏爱符合自己志趣的文学作品。反之则疏远或批判。可见,一个文学鉴赏者是无法顾及到所有作品的,更不可能对不同作品作出相同的褒贬态度。

刘勰充分认识到文学作品本身和文学鉴赏者两方面给正确的文学批评带来的困难,所以,文学鉴赏者对文学作品的评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不能对所有的文学作品作出相同的价值评判,也不能摒弃自己的爱好和偏见,对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刘勰提出的批评方法

在分析了知音难后,刘勰提出了自己的文学批评方法。

1.博观

刘勰用大量篇幅论述知音难,并将其原因归于批评家的主观偏好。刘勰认为,要想知音首先应该做到“博观”。所谓“博观”,即大量阅读文学作品,通过比较、鉴别,掌握各种作品的艺术规律,提高鉴赏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广博、深刻的鉴赏者。

广泛阅读文学作品,掌握文学创作规律是进行文学批评的基础。但关于“博观”的范围存在一个问题,即批评家在批评时应持的态度。刘勰说:“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这要求批评家要始终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批评家在品评文学作品时摒弃自己的私人偏好,从作品出发,做到不厚古薄今,不崇己抑人,不信伪迷真,认真研读作品,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对作品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2.六观

在排除批评家主观偏好的基础上,刘勰提出了“将阅文情,先标六观”,“六观”,即“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这“六观”是在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前要完成的,也是文学批评中对非情感因素的观照,这与英美新批评中结构主义的文本分析颇为相似。由此看出刘勰对客观、公正的文学批评的追求。“六观”的提出为文学批评提出了具体方法,这是刘勰对文学批评理论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但是,刘勰并未提出对艺术形象的分析,“六观”的内容生硬过于程式化,这是后世文学批评理论中需要弥补和探索的。

3.入情

在排除批评家的主观偏见,对作品进行详尽分析后,刘勰回到对思想感情的把握上。当然,讨论此问题的理论基点是“诗缘情”。刘勰认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情是文的来源,因此,必须要把握文所传达的情感。

与此相反,文学批评是根据作品把握作家的思想情感,正是由于“沿波讨源”的鉴赏活动才使得作家与批评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而想要做到这一点还在于批评家的见识。只有批评家具备了敏锐的感觉、聪慧的心理,才能正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所以刘勰指出“见异,唯知音耳”,能看到作家独特创作才能有正确的评论者。

最后,刘勰提出只有能“深识鉴奥”的评论家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论,享受“欢然内怿”的快乐。由此可见,刘勰并没将批评家完全独立于作品之外,而是在对作品进行客观分析后,借助自身的博见、独特的洞见力与聪慧的内心,达到与作者的共鸣,进而对作品作出正确评论,当批评家对作品作出正确评论之后就会成为真正的“知音”,形成一种愉悦心境。

四、刘勰文学鉴赏理论的现代意义

《知音》作为论述文学批评理论的专篇,无疑提出了许多文学批评的规律,为文学批评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在文艺创作多元化的时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也进入火热状态,但是,批评界也存在着众多问题,如“吹捧”与“棒打”、批评家与创作者的分离等,严重影响着文学批评的进一步发展。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再回到刘勰的著作中去寻求答案。

1.鉴赏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且富有创作经验

刘勰在《知音》中提出,一个真正的批评家首先要博观,一方面,批评家要广泛阅读,阅读中要保持客观的心态,不要对作品的异己之见抓住不放,要多了解别人的观点,尽可能在批评之前广泛搜集资料,全面了解作家及其作品,要尽可能掌握创作技巧,这也是刘勰“六观”所折射出的对鉴赏者的要求;另一方面,要广泛了解批评家的评论,善于汲取营养,同时能在自己的评论中回避老生常谈的问题。

其次,作为批评家要有一定的实际创作经验。如此才能真正走进文学作品,掌握一般性的创作规律,并将自己的创作体会融入批评当中,做到创作与批评相结合。这也是解决创作者一心搞创作,批评家专注做批评现象的重要途径。

2.批评家要学会用自己的声音说话

真正的批评家发出的一定是自己的声音,这种评论既是符合作品本身的,又是独具匠心的,正所谓“见异”者。

首先,要突破现有批评理论的限制。在这个倡导学术规范但仅文坛,学院派批评越来越流行,批评家进行批评,或者直接引用那些所谓的先进理论,或者前后追随,或者谨小慎微,隔靴搔痒,严重影响了文学批评的发展。因此,要想在文学批评界有所成就,就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突破现有批评理论的限制,研究出一套为己所用的批评理论。

其次,要秉持客观、公正的心态。如今,文学批评变成了一种附会手段,一些批评家为了迎合大众的某些不良心理需求,对低俗的东西大肆赞扬,抑或迎合媒体的需求,致使“深废浅售”的现象出现。更有甚者,以主观爱好去评论文学,对符合自己心意的作品大力吹捧,反之棒打,忽视文学批评的本质,这是造成批评家与作家各自为政的重要原因。刘勰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对作品的艺术技巧及思想情感进行品评的理论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理论基石,也对当今的文学批评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梁祖萍.知文之难甚于为文之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文学鉴赏论[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

[2]刘勰.文心雕龙注[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713.

[3]陈莉.在理性分析与直观感悟之间——《文心雕龙·知音》篇中的文学批评模式研究[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

[4]魏树喜.从《文心雕龙·知音》篇谈文学鉴赏的方法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3).

作者:毛广军 李蓉

文学鉴赏当代文学论文 篇3:

提高大专生文学鉴赏能力六部曲

摘 要:目前中职、高职类学校的学生中小学基础薄弱,进入大专后,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均亟待提高。本文提出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强化阅读、夯实基础等提高大专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六种策略。

关键词:提高 大专生 文学鉴赏能力

The six steps to develop the collegiants’abilities of appreciating literature

Zhangcaiqin

Key words:improve collegiants ablity of appreciating literature

为了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文学写作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构建了“提高大专生文学鉴赏能力六步曲”的教学模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魅力是神奇的,它能调动内在的潜力,促使读者积极思考,提高阅读效果,高效益的阅读总是跟强烈的阅读兴趣联系在一起的。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1.澄清“文学名著”的概念

一些同学认为文学名著就是厚厚的“大部头”。确实,文学名著中不乏《红楼梦》《三国演义》《悲惨世界》等著名作家写的“大部头”,但高中教材中所选的鲁迅的《狂人日记》《祝福》契诃夫的《套中人》、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莫泊桑的《项链》等精彩的短篇同样经典!所以,阅读文学作品不妨从短篇开始读起,有了阅读的成就感之后再读长篇完全可以。

2.创设良好阅读氛围

充分利用班会、黑板报、墙报等形式,宣传阅读文学名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创设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如在黑板右侧书写或在教室内张贴诸如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名言警句或激励性语言;开展以阅读文学经典为主题的班团会;把早读前五分钟规定为读书交流时间……总之,通过各种方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以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3.了解作家,走进作品

有目的地给学生介绍一些有影响的作家,讲述他们的传奇经历或逸闻趣事,引导学生理解:了解作家全貌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就是去品读他们的作品,因为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对人生的独特理解,也是他们内心的流露或人生经历的印迹。

当然,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發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诸如后面提到的“交流体会共享快乐”“同书异读互相启发”等环节也是在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阅读的舞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和喜悦,从而激发和强化学生的读书热情。

二、强化阅读,夯实基础

全方位的宣传氛围和浓浓的书香阅读引导和激发学生产生阅读的渴望。在阅读的渴望和向往中,运用制度和活动强化学生的阅读习惯。如推出“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作品推荐书目,通过讲座等形式为学生介绍精读、泛读、品读、注读、跳读、摘读、写读、选读、背读、问读等常用的读书方法;积极倡导和举办“阅读百部优秀文学作品”活动,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读够百部文学名著,写出读书笔记,每天不少于200字,每学期不少于10000字。

三、授之以渔,典型引路

阅读的目的不仅是要学生去读书,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位。

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的阅读还只是停留在浅层次上,往往只关注情节发展、人物命运,对作品的构思、语言、作者所运用的创作技巧以及作品的风格、写作背景等方面的因素都视而不见。因为学生个人素质等原因,面对一部(一篇)文学作品时,真有点”狗咬刺猬,无法下口“的窘境。所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鉴赏方法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文学作品一般按体裁分为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四大类,而每一种体裁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我们针对不同体裁的特点,分别做了鉴赏角度和鉴赏方法的指导。

1.小说的鉴赏

鉴赏小说可以从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入手。就人物来说,看人物是否典型,性格是否有所发展,塑造人物的手段是否高明;就情节来说,看情节是否曲折、合理,其发展是否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场面和细节对表现主题是否有意义;就环境来说,看它对主题是如何暗示的,对人物形象是如何烘托的,对氛围是如何营造的。

2.诗歌的鉴赏

古代诗歌的鉴赏可从五个角度切入:从标题入手,体会诗歌的情感;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悟出诗情;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抓诗词中的关键词句;从作者的生活经历入手,理解诗词的意境(即知人论世);从诗词中的典故入手,感受作者的文学涵养和写作技巧。

现当代诗歌的鉴赏有五种方法:把握旨趣、领会情感美;展开想象、感受想象美;物意契合、赏析意境美;咀嚼涵泳、品味语言美;解析透视、品评章法美。

外国诗歌的鉴赏可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入手:鉴赏内容可从对抒情主体的认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对象征意义的感悟、对内在情感和主旨的把握四个方面考虑;鉴赏形式可从对诗歌语言风格的领悟、对诗歌结构线索的辨析、对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感悟三个方面考虑。

3.散文的鉴赏

散文的鉴赏可从意境、情感、哲思和形式四个方面入手;具体鉴赏方法有:揣摩语言、合旨适境,明确意象、入景入情,展开联想,领会神韵,认真分析,理性评价,同类比较,分析异同。

4.戏剧的鉴赏

在戏剧鉴赏的教学中,我们主要进行了对剧本鉴赏的教学。剧本的鉴赏有六种方法:驱遣合理想象,感知剧本内容;围绕矛盾冲突,梳理剧本情节;品味人物语言,感受艺术形象;体味艺术手法,感受文学魅力;展开深度思考,汲取精神养料;领略风俗人情,拓宽文化视野。

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还按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四大体裁分类上文学鉴赏课,写下水鉴赏文。

四、交流心得,共享快乐

帮助学生掌握鉴赏方法后,积极鼓励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尝试写作赏析文章,并组织召开以“阅读提升品味,鉴赏引领成长”为主题的交流活动。交流活动由小组交流、班级交流、系科的交流组成。同学们纷纷上台宣读自己的鉴赏文章,并把优秀的文章集结成册或发表。

交流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阅读成果的展示平台,更给学生营造了交流和分享的媒介。正如萧伯纳所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我们每人仍是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我们每人有两种思想”。

五、同书异读,互相启发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每一个读者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会对文学人物形象的理解产生不尽相同的理解。为了把文学鉴赏活动继续引向深入,我们举办了“同书异读”活动,《红楼梦》《金锁记》《倾城之恋》《骆驼祥子》等作品先后被定为学生共同阅读的作品。

同上一环节一样,学生阅读作品后写鉴赏文章、交流心得。学生们个性化的感悟喷薄而出。尽管有些同学的理解还有些偏颇,但这样的交流犹如一首散文诗,“形散”而“神聚”。引经据典,各抒己见,思想在互相碰撞中又不时激起更灿烂的思想火花。

六、尝试创作,提升能力

文学欣赏与文学创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互为条件,互相影响。文学创作的质量影响文学欣赏的发生,文学欣赏是文学创作的延伸,反过来又促进文学创作的发展。基于这点认识,我们努力将学生在文学欣赏中产生的审美情趣延伸到文学创作中,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学会创造美,分三步完成。

1.颠覆

在文学鉴赏中,告诉学生要敢于跳出文本的框框,大胆质疑,思考诸如“此处不这样写可以吗?我是否可以用另一种方式来写?”“如果主人公不这样做,采取另一种方法,事情会是怎样的结果呢?”等等,这样质疑的结果,使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更加盎然,让学生在产生共鸣后的净化和领悟中,进一步用自己的审美目光审视作品、审视社会,然后根据自己的审美体验进行再创作。

2.想象

我们竭力找一些文學作品中意义不确定和意义空白的地方,让学生在自己审美体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人生感受,通过联想和想象,对作品进行补充和完善。

3.创作

在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再创造,或者是通过文学评论、改写、续写等进行再创作是文学欣赏的最高境界之一,因为文学欣赏的终极目标就是触发学生的文学创作动机。引导学生脱离开已欣赏过的文学作品,把视觉放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创造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作,耐心辅导,积极推荐优秀作品。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明显提高,文学爱好者日渐增多。许多同学不仅对中外名家名著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还颇有研究,写出了一系列优秀的鉴赏文章;爱好文学写作的同学更是越来越多,并且已小有收获。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中学语文教学通讯[J].2003.7~8.

[3]曾娟.弘扬个性的语文教学.中国教育与探索[J].2008.1.

[4]蔡任重.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办法.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J].2007.10.

[5]刘丰.关于语文教学中口语能力训练的探讨.沈北教育[J].2008.7.

[6]李君玲.试析对大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时代文学[J].2008.2.

[7]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张彩琴

上一篇:高中政治情景教学论文下一篇:幼师院校学前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