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儿童文学论文

2022-04-19

民间文学是儿童文学的母亲,在幼儿教育中有机地吸取民间文学的精髓,有选择地借鉴运用到幼儿教育中,能让植根于祖国大地的民间文学陶冶现代幼儿,丰富知识,启迪智慧,训练语言,培养美德。民间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是比较简练生动、富有情感的艺术语言。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民间文学儿童文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民间文学儿童文学论文 篇1:

幼儿民间文学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思考

摘要:民间文学是儿童文学的母亲,在幼儿教育中有机地吸取民间文学的精髓,有选择地借鉴并运用到幼儿教育中,能让植根于祖国大地的民间文学陶冶现代幼儿。本文结合实践,从幼儿民间文学内容的选择、幼儿民间文学融合幼儿园课程的途径两方面展开思考。旨在通过研究和探索,构建更加适合幼儿发展的幼儿园课程。

关键词:幼儿民间文学;幼儿园课程;选择;融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同时,《纲要》也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民间文学是儿童文学的母亲,在幼儿教育中有机地吸取民间文学的精髓,有选择地借鉴运用到幼儿教育中,能让植根于祖国大地的民间文学陶冶现代幼儿,丰富知识,启迪智慧,训练语言,培养美德。因此把幼儿民间文学的内容融入幼儿园课程,符合新《纲要》对幼儿发展要求的新观念。

一、 幼儿民间文学内容的选择

民间文学的体裁很多,包括民间童谣、民间神话、民间传说、民间寓言、民间童话等等,所包含的内容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且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民间文学内容也体现了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和语言特色。我们应选择那些内容科学、语言优美、思想健康、有益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符合时代和幼儿认知特点,融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于一体的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并和幼儿园现有的课程相整合,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1.内容的选择要有科学性、时代性

民间文学主要是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作品,是人民创造历史的生活记录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它集中反映了人民大众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在流传至今的民间文学中,有些作品的内容已经很古老,与现在幼儿的生活距离太远,同现代教育观、价值观不相吻合。因此我们教师在选材时要避免那些带有迷信色彩,不符合幼儿兴趣的内容。还有些民间文学作品本身因为时代久远,语言的表达方式和现在差别比较大,我们就可以进行适当的改写,以便于幼儿的理解。如在介绍端午节的来历时,给孩子们讲关于屈原投江的故事。可原来的故事里面有好多文言文的句子,并且关于那些官场争斗孩子们也不是很理解,教师在讲这个故事时就可以进行相应的改编,比如第一段就可以这样改: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一直想让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可是楚王却是个昏君,听信奸臣的话,认为屈原是有罪的,把他放逐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在放逐的途中,屈原听说楚国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心中非常悲愤。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纵身跳入了汨罗江中。这样一改编,幼儿就基本能听懂故事的大概意思了,孩子也能初步认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2.内容的选择要有可接受性

可接受性是指选择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认知特点,同时关注孩子的兴趣。例如,小班孩子理解能力比较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根据小班孩子的特点,我们选择民间文学的内容时就以短小易记、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形象生动的童谣为主。例如《拉大锯》《小老鼠上灯台》《数蛤蟆》等,让孩子们在生动的情境中感受童谣的乐趣。

孩子到了中班,语言有了明显的发展,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有所增强,那我们在选择民间文学的内容时,除了选择一些童谣外,还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绕口令、民间故事,如《种萝卜》《葫芦娃》《老鼠嫁女》等,发展幼儿的语言,拓展幼儿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而大班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自控能力,有意注意发展迅速,注意力更易集中,理解、表达能力也大大增强。因此我们在选择内容时,更多地可以选择一些谜语、快板诗、神话故事、成语故事,如快板诗《感恩时时在心中》、成语故事《车水马龙》《刻舟求剑》等,鼓励幼儿自由表达,扩展他们的视野。

3.内容的选择要有本土性

民间文学是向幼儿进行家乡特采访时也指出,无锡的文化渊源深厚,尤其与吴文化的大环境相采访时也指出,无锡的文化渊源深厚,尤其与吴文化的大环境相适应,民间文化带动了方方面面文化的流传。为此老师们特意到网上、书店搜集关于无锡本土的民间文学作品,在收集过程中发现无锡的民间文学时间跨度极大,取材范围颇广,有的反映了人民勤奋好学、淑贤礼让的传统美德,有的记录了风云变幻、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有抗压迫英雄,有民间智者,还有巧匠神医……可以说,民间文学是一部历史书,是一个了解无锡文明发展史的小窗口。教师们完全可以从中选择一些符合幼儿特点的民间文学作品来进行教育,如民间童谣《二泉映月》、民间故事《鼋头渚的传说》《刘伯温考测阳山莫老虎》等,让孩子的心中扎下地方文化的根。

4.内容的选择要有教育性

幼儿期是孩子思想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3~6岁幼儿已有了明显的个性倾向性行为,表现出不同的兴趣、能力与性格。由于不同环境的影响,幼儿不仅需要塑造性教育,而且也需要进行不良个性、品质的矫正性教育。尤其是目前不少独生子女养尊处优,父母及家庭成员没有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缺乏科学育儿知识,教育不得法,表率作用苍白无力,因而影响着幼儿良好个性品德的形成。

在矫正性教育的多条途径之中,幼儿民间文学教育可以作为有效途径之一引入日常教育活动之中。民间文学教育可以通过其朴素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启发幼儿辨别生活中的是非、好坏、真伪、善恶、美丑,培养他们坚强勇敢的性格以及勤劳、善良、热爱集体等美好的思想品德,让幼儿在学习作品中获得丰富的情感熏陶。

幼儿在接受民间文学作品时,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情感经验融入作品中,常常分不清是自己的事还是作品的事,在与作品的不断相互作用中,他们自身被作品所同化,在情感、行为上趋向于作品中的真、善、美的形象,从而矫正自身的不良个性、品质。如寓言故事《买椟还珠》,就是教育幼儿不要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要看到事物的本质。成语故事《愚公移山》、神话故事《女娲补天》中的主人公,为了拯救他人而甘于奉献,这种舍己为人的思想潜入幼儿的心田,能让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受到震撼,从而懂得了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而要学着去关心别人,给别人以温暖。《农夫和蛇》则能让幼儿懂得不要滥用同情心,在帮助别人时要分清对象,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鲁班造锯》《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等故事更是教育幼儿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动脑,才能想出好的解决办法。

二、幼儿民间文学融入幼儿园课程的途径

幼儿民间文学融入幼儿园课程,不是纯粹地在现有的课程中加入新的成分,而是把幼儿民间文学同课程内容结合起来,融合和渗透到其他课程之中,使民间文学的教育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1.和幼儿园主题活动相融合

幼儿园现在的教育活动一般都以主题活动的方式进行。主题教学也可称为多元智能主题活动,也就是通过一个主题活动,使幼儿的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等等都同时得到相应的发展。一个主题活动围绕一个话题来进行,话题内容要求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而幼儿民间文学要作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就要渗透到各个主题活动中,和其他活动一起共同促进孩子各方面智能的发 展。比如在大班上学期的主题《四季畅想曲》活动中,就可以选择渗透民间文学内容《十二月花名歌》等,《动物大观园》的主题活动中,则可以选择《十二生肖的传说》等,这些民间文学教育活动和主题活动相融合,扩展了孩子的知识面,提高了孩子的能力。

2.和各领域教学相融合

幼儿民间文学属于幼儿语言教育内容,因此在实施民间文学教育教学时,老师往往会认为这是一种纯语言的教育,因而走入教学模式单一的误区。其实民间文学教育可以和艺术、科学等领域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而成为一种综合型活动。

(1)和音乐的融合。幼儿民间文学和音乐进行融合,主要体现在童谣教育中。民间童谣本身就具有韵律和节奏感,结合着轻快活泼的音乐来教学比单调地朗诵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如童谣《两只老虎》,在幼儿理解了童谣的含义后,配上音乐让幼儿演唱童谣,孩子们边唱边表演,既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幼儿对童谣的记忆。还有如大班童谣《孙悟空打妖怪》,在幼儿学会以后,再配上打击乐器,幼儿在不断变化的节奏中,引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和美术的融合。幼儿民间文学的各种体裁都可以和美术活动相融合。比如学习了童谣《看月亮》以后,可以让孩子一边念一边画出童谣的内容,“初一一条线,初二看得见,初三初四像眉毛,十五十六圆又圆。”这样孩子对童谣的内容不仅记得快,而且记得牢。而学习了故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以后,可以让孩子根据故事内容画成连环画,画完以后还可以装订成一本本小书,同伴之间相互交流。这些内容孩子画起来不仅有趣,而且没有了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画起来就更意到笔随,天马行空。虽然幼儿的绘画技巧还显得有些稚嫩,但却更能体现他们的创新意识,画面表现出的抽象性、动态性和稚拙意味完全是他们童心的自然流露。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是自由的、是放松的,真正体现了他们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3)和数学的融合。幼儿民间文学还可以与数学活动相融合,促进孩子数学能力的提高。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幼儿较难理解抽象的数字。在民间童谣中有大量的数数歌,这类民间童谣往往将数学与文学巧妙结合起来,例如《数蛤蟆》:“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跳下水;二只蛤蟆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三只蛤蟆三张嘴,六只眼睛12条腿,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幼儿可以在念童谣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数序,了解一些简单的数字变化等。

此外,幼儿民间文学教育还可以和民间游戏、健康活动结合起来,实现与数学活动的融合。比如在组织孩子跳绳活动时,我们就教孩子念童谣《马兰花》,将有节奏有韵律的数数与跳绳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有节律的吟诵和运动中体验童谣的美感和游戏的快乐。

3.和整体环境相融合

《纲要》指出:“幼儿园的设施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游戏和多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环境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作用。”“环境是幼儿的教师,能让幼儿获得经验,建立自信,发展自我。”良好的环境创设可以达到“随风潜如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在一日活动中,对幼儿进行民间文学教育也离不开环境的支撑。

(1)物质环境的创设。首先,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可以设置语言活动区,提供数量充分、种类齐全的玩具和操作材料,并让幼儿一起参与材料的收集,如请他们一起带民间故事书来园,和他们一起做头饰等等。教师有意识地更换活动区材料,将教育意图蕴藏在材料中,让幼儿在刻意设计而井然有序、丰富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引出问题,相互交流,使幼儿获得成功和自信,促进幼儿主体性的发展。

其次,可以在教室的墙壁、横梁等可供利用的地方张贴、悬挂简单的童谣、唐诗,使幼儿一进教室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民间文学氛围,在课间,孩子们三五成群,指指点点地读着上面的句子,在自发的学习中体验乐趣,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2)心理环境的创设。为孩子们创造健康、愉快的心理环境,是幼儿教育的责任。在整个幼儿教育环境的创设中,物质环境是必要的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孩子发展的心理环境,这有赖于教师本着一颗诚挚的心去热爱幼儿,尊重幼儿,建立一种和谐的、平等的良好感情联系。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创设轻松、自由、愉悦的心理环境,鼓励孩子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孩子讲故事讲不下去时,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等待的微笑往往就是他继续往下讲的勇气;当孩子拿着书用求救般的眼神望着你时,你轻声细语的故事就能在他的心灵滋润出点点浪花,点点渴望。教师的微笑、点头、抚摸、鼓掌都是对孩子的重视、信任和良好期待的体现,都能提高孩子对民间文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和区域活动相融合

区域活动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活动,有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和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因此,将民间文学教育渗透于活动中,培养幼儿对民间文学的兴趣,对达成民间文学教育的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语言区里,可以投放大量的民间故事书,如幼儿熟悉的《孙悟空》《葫芦娃》等,也可以是一些幼儿以前不是很熟悉的《掩耳盗铃》《东郭先生和狼》《聪明的阿凡提》《农夫和蛇》《乌鸦和狐狸》等,以及一些相关的故事磁带、VCD和道具。从具体实施情况来看,一到区域活动时间,语言区总是最热闹的。孩子们能根据已有的经验来进行想象、表达和完善,不断丰富语言材料。如在学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后,在区角活动中,有的孩子就选择了《小蝌蚪找妈妈》的图书来看,有的就选择听录音故事,有的选择实物图片,边看边讲,还有的戴上了头饰来进行表演……在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善于观察,做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给幼儿提供适当的帮助,使民间文学教育能在区域活动中顺利实施。

5.和日常生活相融合

在一日活动中,除了上课、游戏外,还有很多关于生活活动环节方面的零碎时间,如午餐时间、午点前、洗手时、午餐后、离园前等等。这些小时间可以充分利用,用以组织一些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民间文学活动。如可以安排在晨间谈话或离园前进行“我是故事大王”的活动,让幼儿上来讲一些短小的成语故事、传说故事等。孩子们可以讲上课时老师讲过的,也可以讲在家里爸爸妈妈教过的,老师适时对幼儿进行奖励,能大大提高幼儿讲故事的积极性。每个孩子都渴望当小老师,在餐前我们就可以顺应幼儿心理,组织开展“今天我来当小老师”的活动,请幼儿把自己学过的唐诗、童谣等上来教给其他小朋友,这样就调动了孩子上课及课后学习的积极性。

这些灵活多样的日常活动,充分利用了孩子们的各种经验及这些经验的不同特点,能促使幼儿对民间文学有更多的学习与了解。

幼儿民间文学作为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只要我们努力挖掘,合理利用,把这些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中去,不仅能够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独具魅力的文化,还可以帮助每一个孩子实现其富有个性的发展,乐在其中,悟在其中,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和积极的情感态度,从而促进素质的全面多元发展。

愿我们不断研究和探索,从幼儿的生活中挖掘有益的素材,构建更加适合幼儿发展的幼儿园课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赵玉兰,蔺江如,张赤华,等.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 虞永平.文化、民间艺术与幼儿园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2004(1).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陆区中心幼儿园)

作者:杨斌

民间文学儿童文学论文 篇2:

民间文学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民间文学是儿童文学的母亲,在幼儿教育中有机地吸取民间文学的精髓,有选择地借鉴运用到幼儿教育中,能让植根于祖国大地的民间文学陶冶现代幼儿,丰富知识,启迪智慧,训练语言,培养美德。民间文学作品中的语言,都是比较简练生动、富有情感的艺术语言。幼儿可以从中学到大量新的词汇和新的表达方式,初步感受语言的丰富优美,培养他们对艺术语言的初步欣赏能力,增加幼儿对民间文学作品的兴趣,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民间文学中的童谣、童话及民间故事中丰富优美的词语,生动有趣的情节能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提高幼儿的语言交往能力。

一、民间文学环境熏陶,融“看”与“熏陶”为一体

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因此营造具有浓郁民族艺术特色的大氛围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在园舍文化建设中我们在教室里布置有民间文学墙饰、图片、头饰等;在图书角投放大量的民间文学的书籍,空余时间播放民间文学图书和VCD、磁带等,让幼儿沉浸在一种浓厚的民间文学氛围中。

每当走进孩子们教室,首先映入孩子眼帘的就是那一幅幅民间文学挂饰,刚开始孩子们对这些挂饰只是看看,并没有太多的在意,当我们前面也布置了民间文学的图片后,孩子们近距离和图片的接触,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会指着图片上的字一个个的看着、说着、讲着,认识字的小朋友带着其他小朋友一起看着这些他们喜欢的民间文学作品。幼儿有了兴趣,他们在来园离园时都会被楼梯上、走廊里的大幅的文学作品所吸引,他们聚集在一起热烈的讨论着,各自发表着自己的见解。

就这样,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在环境的熏陶中、在不断地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在感受民间文学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的关系中,渐渐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这样,孩子们在时常愉悦的氛围中,在感受视听文化的结合中,渐渐陶冶了丰富的艺术情操,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民间文学地兴趣,更加强了学习效果。

二、民间文学语言学习,融“学”与“说”为一体

在民间文学教育活动中,富有诗意、充满幻想的童谣、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大都具有鲜明的艺术形象、艺术个性,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无不吸引、感染着幼儿,民间文学符合儿童兴趣,使他们情绪愉快,不受约束,这气氛有助于他们进行无意识的语言学习和交往探究活动。我们通过一日一诵读、一周一诗歌或一故事等系列活动来推进,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融“听”与“说”为一体,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训练幼儿的语言,让幼儿学习仿编、改编简短的童谣,训练幼儿的语音,要求用句法基本正确的较长的句子或前后连贯的几句话进行口语表达,初步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引导幼儿了解民间文学的各种形式,理解作品的内容,陶冶美好情操。进一步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学习看图讲述、情境讲述、谈话讲述,发展连贯性语言,提高幼儿自觉吸收和运用民间文学作品中的精炼、优美词语的兴趣和能力。

另外,我们运用目标交换法如民间数字儿歌:《民间数字童谣》《荷花荷花几时开》等融入到数学教育活动中,寓游戏于教育中,有机结合,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一问一答式的有趣形式,不但使幼儿很快接受了数字不同月份的排列顺序与荷花开放的时间,更训练了幼儿的语言反应能力与思维的敏捷性。

三、民间文学相互学习,融“听”与“讲”为一体

幼儿都喜欢听故事,特别是听那些情节生动曲折的故事,只要讲得绘声绘色,他们听多少次也不腻烦,因此在给幼儿讲故事时,我选择了有教育意义的、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理解能力的民间文学作品。为了更好的发挥民间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我尽量把自己和作品中的人物的情感结合起来,用语言的变化来表现作品中不同人物的感情,把孩子吸引住,更好地发挥故事的教育作用,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四、民间文学角色体验,融“文”与“游戏”为一体

在民间文学活动中,不仅要让孩子们学习作品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更重要的是要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情感体验,发展幼儿的交流交往合作的能力。“角色体验”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形式。“角色体验”就是个人以一定角色为参照,通过观察、感悟、模仿、训练和认同,根据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再创造或恰到好处的运用。在实践中我们选择了许多经典的,传统的启蒙的童话和民间故事,如《小兔乖乖》《拔萝卜》《老鼠嫁女》等,适合让幼儿进行反复表演。这些角色生动形象,个性鲜明,作品内容对话简洁重复语句多,语言节奏感强、琅琅上口,情感饱满,幼儿容易表演,容易转换角色,幼儿容易在没有任何强制关系的背景中实现自己的愿望,从而达到情感、语言发展与交往上的平衡。在角色表演中,出于游戏的需要,幼儿必须以角色的身份出现,有角色的口吻表达自己的愿望与情感,这时,他既是角色,又是自己。

此外我们为幼儿创设“小小剧院”,让幼儿进行故事表演。这是幼儿交往语言实践的大好时机。开始时故事主体的确定、故事情境场地和故事材料的选择、故事角色的分配等,都需要幼儿陈述自己的观点,倾听同伴的意见,随着游戏的展开,逐步统一玩法和展开游戏的情节。这些语言既有模仿因素,也有创造因素,已不完全是老师或成人交往语言的原词原句,句中明显掺进了幼儿自己的经验和创造成分。此时,教师应注意观察和倾听幼儿的独自语言,予以正确指导。有时游戏中教师还应鼓励幼儿把思考的过程说出来,以引导幼儿对事物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分析,这是创造性教育的策略之一,同时也是一种语言教育策略。在游戏时,无论是幼儿之间日常生活语言的交流,还是角色之间的对话,无不实现着幼儿的社会性交往与合作能力的提高,同时,语言的对答、应变、协调能力从而得到很大的锻炼;反过来,语言表达和交往上的成功,又会大大地调动幼儿学习和使用语言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通过实践告诉我们,开发民间文学资源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在民间文学活动中,给幼儿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创造交流的空间、时间,促进了师幼间、幼儿与同伴间的交往和互动,对幼儿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促使幼儿更多地运用语言去与同伴、成人交往,更好地理解人们语言所表达的内涵,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作者:周秋梅

民间文学儿童文学论文 篇3:

民间文学中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课题研究

民间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彰显了口头性、集体性、传承性等特性。内容广阔、形象鲜明的民间文学作品,强烈地吸引着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对丰富多彩生活的探求欲望,为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课题的提出 创新是民族之魂,是未來人才的最重要素质之一。创造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必须依靠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通过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来实现。幼儿期是思维发展的黄金期,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在好奇心、想象力、专注力上,民间文学能够满足这种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想象,吸引幼儿的专注力。因此,有目的做好幼儿创造思维的引路人,将民间文学火炬传递下去是我们的现实和时代责任,也具有历史意义。立此课题,顺应了幼儿在园活动的兴趣需要,在积极引导中,让幼儿通过在幼儿园开展的民间文学学习活动,汲取祖辈的健康文化乳汁,为培养当代创新型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和不可低估的价值。

研究价值 一是理论价值。创造性思维是杰出人才最基本的心理品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是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幼儿整体人格和谐发展的需要。民间文学体现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草根文化、最接地气、最接近幼儿的生活,也具有思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通过研究,传承中华文化,充实幼儿园的园本课程,让幼儿领略优秀传统民间文学的魅力,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价值毋庸置疑。二是实践价值。民间文学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它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有利于培养幼儿的民族精神及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优良传统。我们幼儿园开展该课题的目的就是:“在民间文学中,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想象力、专注力,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丰富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内容。”

幼儿民间文学作品,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童谣等,植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幼儿借助于民间文学的熏陶,可以获得艺术的审美力,丰富幼儿的精神内涵。孩子们在民间故事、神话故事、童谣等学习体验中,总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能使他们的好奇心充分展示,天性得到释放,学习活动中能积极思考,激发出可贵的创新思维品质,使传统的民间文学在学习应用的过程中,既能保持原风格,又能符合新时代的教育要求。

课题界定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文化遗产,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营养。集中反映广大劳苦大众的现实生活,表达劳苦大众的思想情感。民间文学的形式很多,比如民间的童谣、歌谣、传说、谚语、谜语、叙事诗、史诗说唱、小戏曲等。

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它是与惰性思维相对的一种思维形式。创造性思维彰显其新颖性、独特性与创新性。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主要表现形式是在他的创造性想象上,即好奇心重、专注力强、追求与众不同的答案、有丰富的想象力、独立性强、理解力强。

结合民间文学发展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 陶行知说:“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幼儿毫无疑问有着创造力,虽然幼儿的创造力常常表现为不稳定性、不自觉性等特征,但幼儿具有强烈的可塑性。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可以结合民间文学得到锻炼与发展。

国内外研究述评

国外研究 幼儿期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期,是实施创造教育的最佳期。19世纪,德国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就已经将创造和想象力与儿童的精神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1936年,法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讲故事的人》一文中说:“民间故事和童话总能给我们提供好的忠告;无论在何种情况,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忠告都是极有助益的。”意大利杰出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蒙台梭利等都对创造教育创新思维极为重视。总而言之,他们的教育思想影响到全球至今,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重视创造教育较早。

国内研究 追根溯源,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特色教育的理论基础。近代教育家陶行知、蔡元培、陈鹤琴等,都留下关于创造教育的至理名言和经验做法,国内许多幼儿园也在践行创造教育,对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途径和方法等进行了系列统深入的研究,有关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笋。如《民间美术开发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培养研究》等。在此课题研究中,都有相关经验值得学习借鉴。研究中,通过创设特定的民间游戏情境,发展幼儿的语言;以图谱展示民间歌曲情境,帮助幼儿进入美的艺术境界。

笔者所在幼儿园研究情况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幼儿教育工作中也开始学习和重视创造教育,逐步将创造教育理念渗透于教育实践中,特别在近年,加大了研究力度。笔者所在幼儿园承担的市级研究课题《利用民间游戏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研究》《图谱在幼儿园民间歌曲教学中运用的研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研究风格,以点带面在全国开花结果,活动在全市展示,经验得到了许多同行的赞赏,促进了幼儿发展,激发了教师研究民间文化的热度,增强了研究自信。

研究目标、内容及重难点

研究目标 该课题通过收集民间文学作品,营造民间故事、诗歌的创作氛围,激发创作的兴趣,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利用民间童谣、神话、故事、戏曲,丰富幼儿教学内容,多角度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利用民间游戏活动的娱乐性、多样性,指导幼儿教师开创新的教学方法,深入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研究内容 子课题①《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文献研究》,研究要点:通过大量收集、阅读关于民间文学和幼儿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文献资料,通过讨论研究提取与本课题相关度密切的资料,深刻理解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及中国民间文学的价值。子课题②《民间文学对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作用研究》,研究要点:整理、收集大量的适合幼儿学习的民间文学作品,训练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灵活性和发散性等。子课题③《民间文学丰富幼儿创造性想象的研究》,研究要点:民间文学可以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放飞想象的素材,这些优美动听、节奏感强、引人入胜的民间文学作品,为幼儿的想象创造提供了重要条件。子课题④《民间文学培养幼儿创造性人格的研究》,研究要点: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学作品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性人格的价值、方式和策略等。还有子课题⑤《结合民间文学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策略研究》。通过一系列的子课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一步步实践,探索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方法、途径等,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研究重点、难点 研究重点:整理收集民间文学作品,找出有利于激发幼儿好奇心、想象力的作品,并借助于这些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文学作品去着力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研究难点:挖掘民间文学作品的内涵、价值、意义等,“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研究思路、理论基础与方法

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以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为目标,筛选出适合幼儿的民间文学作品和创设相应的条件与环境,通过相关的理论学习,摸索出适合幼儿创新思维发展的教育策略,构建相应模式,不断在实践中检验、改进,充分发挥出家长的作用,形成共识。

研究方法 ①文献法,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有关文献资料;②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老师、家长所熟悉的适合幼儿的民间文学作品,以及开展怎样的民间文学活动能够更好地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等,制造相关研究策略;③分析法,通过对文献资料、调查结果等进行周密分析,得出结论,有针对性地开展有效研究;④情境教学法,依托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合理取舍,有效构建植根于民间文学作品的有利于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科学化、合理化的情境,使幼儿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⑤行动研究法,即由课题组教师共同合作,共同探讨,在平时的民间文学教学活动中边实践、边探索、边进行总结交流。

理论依据 一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倡导为幼儿“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老师、同伴交谈,体验语言的交流的乐趣”,以及“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二是《3-6岁幼儿学习指南与发展》中提到: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比如经常抽时间与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提供童谣等,让幼儿自主感悟、自主体验不同儿童文学作品的美,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三是早期开发理论。国内外大量科学研究资料表明:幼儿期是大脑迅速发育的高峰期,是智能敏感期,是对幼儿进行早期教育的最佳时机。3岁至13岁是人生记忆力最好的年龄,而5岁至6岁儿童处于形象思维持续发展的时期,头脑储存了许多实物、符号与表象,语言理解能力发展迅速,能够掌握各种式样、节奏、声音、押韵形式。四是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有8种智能。民间艺术课程的开展能适应幼儿智能的多元倾向,能使每个幼儿得到充分表现的机会,有利于发展幼儿8种智能中的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和观察智能,这样便能较好地为发展幼儿的综合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五是黄少慧在《用民间故事熏陶幼儿心灵》一文中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民间故事对于幼儿的价值:①民间故事取材广泛,能拓宽幼儿的知识视野;②想象奇特,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同时又丰富儿童的想象力;③滑稽幽默,激发幼儿愉快的情感;④民间故事中一般采取对比的手法,将善恶、丑美、勤劳和懒惰等进行对比,这种爱憎分明的倾向性使幼儿更易获得具体的是非观念。

观点与创新

主要观点 民间文学作品注重主观想象、自由表现、感情抒发,因此,在开展民间文学活动时,孩子们迁移已有的经验,大胆想象,自由表达自己的认识,抒发内心的情感,从而使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我们开展了《结合民间文学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旨在深层次地挖掘民间文学对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功能和教育价值,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让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学习民间文学中获得发展。

创新之处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在于选用民间文学中的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典型性作品,以此让幼兒领略、体验和感悟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并改变教师的观念,提升教师的能力,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规划2016年度重点课题《结合民间文学发展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研究》(批准文号:16B17P1NT32)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吴窑幼儿园)

作者:郝霞

上一篇:微时代的电影创作论文下一篇:药品广告法律规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