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急危重症护理学论文

2022-05-01

摘要:随着我国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被应用到教育教学的课堂当中,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课堂的活跃教学气氛,而且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针对“急救护理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同样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信息进行混合式的教学模式,积极地发挥“线上”和“线下”的信息化优势,提升教学水平。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体验式教学急危重症护理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体验式教学急危重症护理学论文 篇1:

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 要: 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医学学科的细化,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日益重要,也彰显出医院医疗水平,更需要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急危重症护理人才。通过对本科护理学专业实施后期分流,采用“1.5+‘1+1’+1.5”的培养模式,有效缓解了社会对培养急危重症护理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本科护理学专业 急危重症护理人才 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国内三级、大部分二级医院都开设了ICU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重症监护病房)和急救室,为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具有护理急危重症患者的护士无论在数量还是素质上都与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的急危重症护理人员是当前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通过开展本科护理学专业后期急危重症分流的方式进行培养,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1.医疗快速发展,急需急危重症护理人才

2011年卫生部颁布了《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纲要明确了近年护理事业的目标和任务,建立一支数量规模适宜、素质能力优良、结构分布合理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队伍。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和医学学科的细化,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日益重要,需要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急危重症护理人才满足患者的需求。赵娟娟等对广东省166家医院的护理人力资源教育现状及需求进行了调查,发现95.18%的医院表示今后在较长时间内需补充不同领域的专科护士,特别是ICU和急诊急救专科护士,其中三级医院分列在第一和第三位、二级医院分列在第四和第一位,急危重症护理人才有较大需求[1]。

2.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途径有待提升

ICU护士的培养主要是在职护理培训模式,即从现有的各科室中选拔一些优秀的具有从事本工作意向的护士,经过适当培训后承担ICU护理工作,由于培训时间短、形式较单一,师资力量较薄弱等导致护士得不到系统的急危重症护理教育,另外目前的急危重症护士还存在资历较浅,年纪较轻等问题[2]。张建伟、史维君等对上海地区四所三级甲等医院护士培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是护士进入ICU前缺乏系统培训,进入ICU后培训也未常规化、系统化,培训的内容与临床需求及重症护理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3]。因此,必须创新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途径和模式,在本科教育阶段进行后期急危重症护理知识和技能教育,以求培养全面的急危重症护理人才。

3.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

3.1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模式。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急危重症护理人员除要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强烈责任心及高深的职业情操外,还必须具有临危应急处理和临床医生相互协调配合的能力。为培养学生在急危重症护理处理方面具有更加突出的能力,以便适应市场的需求及更好地为护理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对本科护理学专业后期急危重症方向采取“1.5+‘1+1’+1.5”的培养模式。第1个1.5即1.5年护理学培养前期,主要是学习人文素养、思想品德及医学基础相关知识,使学生具有从事护理工作的素质、品德及临床医学相关知识,能够解答患者一般的医学疑问;“1+1”即1年的专业知识培养,包括通常护理学专业知识和急危重症的系统知识,确保学生培养目标和方向;第2个1.5即1.5年的护理实践,包括1年的正常护理技能训练与实习和0.5年的急危重症护理强化训练和实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3.2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体系。

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理论和实践培养体系。

3.2.1理论教学培养体系。

急危重癥护理人才培养的课程由五大块组成。(1)公共基础课程:通过公共课程的学习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论知识,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外语、计算机等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阅读护理专业外文资料和良好的英语听、说能力,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获取护理学科信息。(2)护理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通过护理伦理等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尊重护理对象的职业态度和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关怀素质,使护生具有较强沟通技巧,树立人性化护理理念。(3)医学基础课程:学习医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充分理解和有效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4)护理学专业课程:学习护理基础、专科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特别是急危重症护理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分析、解决服务对象健康问题的能力。(5)选修类课程:目的是扩大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全面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及交叉学科知识培养。

3.2.2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实践教学过程是护理人才培养的关键过程,直接关系到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和适应工作的能力,主要由实验教学、临床见习、护理技能强化训练、预防医学和社区护理实践、毕业实习、课外科研能力训练等组成。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思维,熟练掌握护理操作技能,提高实际动手能力;通过见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获得临床案例和护理操作的实际体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发挥专业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见习巩固所学知识,扩大学生视野,早期进入社会、进入临床;通过见习和护理技能强化训练,熟悉临床护理工作环境、护士基本素质要求和医院规章制度,进一步巩固护理基础理论知识,强化实践技能为临床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毕业实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稳定的专业思想,使其具备评判性思维能力、独立分析、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终身学习的能力;通过安排学生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疫站、疾病控制中心等实习基地进行实践,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熟悉慢性病、传染病预防、康复、健康教育等知识,树立以预防为主的服务理念,积极促进人类健康;通过课外科研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科研意识,为将来更好地从事护理工作和开创护理事业新局面。

3.3加強管理,提高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本科护理学专业后期分流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培养实践,取得了较好效果,不但满足了医院对急危重症护理人才的需求,得到广大医院认可,同时为护理学生就业开拓了新的渠道。为培养更多更好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必须加强以下几项工作。

3.3.1优化课程结构和设置,精选课程。

由于急危重症护理方向是属于护理学专业后期分流,设置的课程较多,学生学习压力较大,为此必须优化课程结构和设置,适当精简或合并课程,避免重复授课。如将传染病护理课程合并到内科护理中,一方面是有些医院未开设传染科,另一方面是传染病在大的范围归属于内科,可以融合到内科护理中进行讲解;可以将一些专科护理合并,如口腔护理与五官科护,老年护理和康复护理与社区护理合并等。在教学过程中优选教学内容,通过跨课程、跨学科备课,避免授课内容的重复,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简洁明了,强化学习效果。

3.3.2更新教育方法和模式。

根据护理学实践性强的特点,必须更新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有目的、有选择地应用PBL、案例式、讨论式、情景式[4]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3.3建立重症监护模拟病房,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学生实习期间难以有效地学习和使用重症监护相关设备,得到操作的机会就更少。为解决学生实习实践机会少的问题,学校应建立重症监护模拟病房,配备相应的设备和师资,使学生得到很好的重症监护训练。毕业实习是确保学生质量的关键环节,必须选择具有ICU、急诊科实力较强的三级医院作为实践教学基础,学校与教学基地建立互利合作稳定的关系,加大对教学基地的投入,激发教学基的教学热情,可以在各实践教学点建立急危重症护理人才库,选择人才库中的护士进行带教工作。

3.3.4加强急危重症护理师资培养。

师资队伍是目前制约护理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普遍只有中专学历,且担任授课任务的教师也普遍存在学历较低等问题,制约护理学教育的发展。首先学校必须加强师资培养,增加护士进修学习机会;其次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主动学习;再次教师应当确立为学生服务的目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蓝越强大才能培养更多更好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赵娟娟,尤黎明等.广东省医院护理人力及教育现状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9,9(8):39-42.

[2]张建伟,史维君等.重症监护病房护士培训状况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65-368.

[3]成守珍,刘华平等.16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ICU护士专业培训需求及影响因素.护理学报,2008,15(9):2l-23.

[4]邓丽莹,徐海萍.浅析情景式教学法在急危重症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0):109-110.

作者:刘振优

体验式教学急危重症护理学论文 篇2:

基于信息技术的急救护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被应用到教育教学的课堂当中,不仅极大地提升了课堂的活跃教学气氛,而且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针对“急救护理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同样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信息进行混合式的教学模式,积极地发挥“线上”和“线下”的信息化优势,提升教学水平。

关键词:信息技术;急救护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近几年,我国的互联网网络科技技术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国家相关教育部门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有关教育教学要结合互联网信息技术同步发展的教育改革政策和措施。并且我国各地的中小学校、高等教育综合性大学、各类的职业院校都在通过举办不同规模的信息化教学比赛,从而积极地推动我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创新改革之路。所谓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改革发展其关键目的是促进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的极大信息化技术应用。充分地发挥信息化的教学优势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改革,突出教学课堂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老师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发挥陪伴学习和辅助教学的目的。信息化的“线上”和“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急救护理学”的实际教学课堂内容,能更好地促进该门学科的教学效果的提升,以及营造更加有利于急救护理基础知识学习氛围的课堂气氛。

1 信息技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首先,随着我国互联网计算机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的科技技术在不停地更新迭代,例如,大数据统计中心、互联网购物平台、互联网教育学习网络课堂等等,不仅给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工作生产、学习娱乐带来极大的冲击和便利,而且同时也在不断地提升教育教学领域的科技技术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国家也在大力提倡将现代化的信息科技技术充分地融入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多元化、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全面发展。

其次,为了积极响应和贯彻实施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我国教育部门在2018年4月正式地提出要加强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并且极力地倡导要把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定位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形势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目标,全国的教育教学单位要全力以赴地发展信息化技术的教学创新改革,实现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教学的全面信息化和智能化目标。

最后,在信息技术时代的教育教学要充分地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带来的便利优势,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进行辅助教学,教师要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网络课堂教学进行“线下”的课后教学的巩固和提升,利用多媒體教学设备进行课堂教学的录播和直播,让学生能够反复多次地根据个性化的自身需求来进行自主性的学习,并且重点发挥情境教学模式带来的教学内容体验性和互动性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2 信息技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在我国的起步比较晚,尤其是在最近十几年的时间,随着我国科技技术和互联网网络技术发展日趋成熟,技术革新能力也在逐步地加强,因此,在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中,国家相关教育部门着重强调教育教学要全面进入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时代。

2.1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际意义

所谓混合式创新教学模式的具体形式是将“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内容充分地融合在一起。即将针对教材的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科技技术和教学设备,把课堂上和课堂外的学习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作为学习的连接载体,属于现代教育结合现代科技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第一,能更好地优化教学资源的充分整合利用效率,能适当地避免由传统的“授课式”的教学模式带来的课堂教学弊端,通过信息化技术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能促进课堂教学气氛的提升;第二,通过信息化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更加合理地利用学生们的课后时间,把课后的复习巩固和预习学习都能够通过互联网科技技术和网络平台来更好地完成;第三,能更好提升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能力,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学习的便利更加符合现代年轻人的思维和学习习惯,从而增加学生们对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第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线上”和“线下”教学能同时进行相互补充的作用,学生可以在课后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不限制时间,不限制地点随时随都能进入互联网学习课堂,以及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2.2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分类

根据相关部门和专家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式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效果,以及课后学生的学习时间的利用都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冯晓英教授通过实践教学经验的积累和研究,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路径归类为“物理特征”和“教学特征”两个发展领域。

第一;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物理特征”作为研究对象,是根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习方法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所占据的实际比例,可以分以下三类:以“线下”教学活动作为主导地位的混合式创新教学模式、以“线上”教学活动作为主导地位的混合式创新教学模式、以“线上+线下”充分结合融入作为共同主导地位的混合式创新教学模式。

第二;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性特征”作为研究对象,是根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的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进行分析研究的,同样地将这种以教学方法为混合式教学模式分成三类:传统的“讲课式”教学模式和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合、学生自主性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合、以师生互动性,学生与学生互动性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相互融合。

根据对信息化技术在混合教学模式当中的积极利用和融合,利用混合教学模式的“线上”和“线下”的灵活多样性的教学模式,能更好地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学习效率。起到混合式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2.3提升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正确认识

2.3.1 授课教师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不够重视

积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网络技术进行混合式创新教学模式,是在近几年随着我国互联网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在教育教学领域的教学模式的积极创新发展,但是,目前由于很多的老师习惯于沿用传统“讲课式”的教学模式,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程度不高,尤其是很多年龄较大的教师本身对互联网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较为有限,不能熟练地进行计算机教学设备的硬件和软件的应用操作,给混合式“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模式的推进有一定的阻碍。很多优秀的教师依旧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对信息技术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3.2 授课教师对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

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础是建立在对互联网计算机教学设备的硬件和软件的熟练掌握和应用能力。很多老师由于年龄上的关系对现代化的计算机互联网的硬件和软件技术的应用能力不够熟练,因此,严重影响了信息技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全面推进和发展,学校要针对不同阶层的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设备的硬件和软件的应用培训,不断地提升他们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的灵活性和熟练性。

2.3.3 混合式教学模式形式大于内容

混合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前和课后的学习准备,以及授课老师在课前和课后的教学准备。并且要根据实际的课堂教学教材的具体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和规划,通过积极地在课堂上的教学互动性的讨论和分析,充分地结合课堂外的教学研讨的发展,逐步地提升和促进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有效应用。把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作用真实有效地发挥在教学的过程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3 信息技术的急救护理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应用

3.1急救护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内容分析

“急救护理学”是我校护理学院设置的常规类教学科目内容,是我校护理学学生的必修课程,该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操性的特征。在综合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混合式教学模式当中的优势,要针对“急救护理学”的教学内容进行混合式教学“线上”和“线下”实际教学内容的優化重组设计、并且要充分地结合现代化临床急救护理的真实案例,来针对“急救护理学”教材当中的理论基础知识进行立体化、信息化的分解剖析,加深学生对紧急护理的技能的掌握和熟练应用,并通过互联网教学设备的相应软件进入到有技术针对性的网络课堂和论坛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兴趣和热情。

3.2“超星泛亚”平台急救护理的完善

由于在实际的临床急救护理工作过程中,不同的临床工作岗位要求的急救护理方法和内容各有不同,要充分地结合“急救护理学”的教材内容把基础知识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构建,并且要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确定所要进行授课的教材单元目录,将每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分门别类,并且将所有分支部分的急救护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点再次细分成为科学合理的系统性知识网络,然后再逐条地针对相应的知识点录制“微课”,并且通过互联网找到国内外的学科专家或者临川专家针对该急救护理的知识点所做的讲解作为“微课”的创作元素,通过信息化技术软件的处理形成自己的急救护理相关知识点的“微课”,将所有制作的“微课”整理成为学习知识数据库,在“微课”的播放过程中设立公开的“留言板”作为互动性的讨论平台。学生们和老师可以通过“微课”的互动交流的区域针对急救护理的基础知识进行相互的沟通和讨论,加强“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互动性和交流性。最后,将所有“微课”以及其他相关的网络教学和学习资源优化组合以后上传到“超星泛雅”学习平台,给更多的“急救护理学”的学生和老师提供教学和学习的参考资料。

3.3从学生对急救护理学的兴趣点进行引导

针对“急救护理学”要充分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第一,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对该门学科的教材内容的兴趣点在什么内容上,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出发点,在贯穿其他相关的急救护理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混合式的教学;第二,要以学生的兴趣点为主要的引导因素,积极鼓励和激发学生自主地选择教材当中的学习目标,通过混合式的教学模式结合互联网技术“线上”和“线下”不同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等。

3.4急救护理学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形成步骤

第一部分:要充分地根据急救护理学的临床基础知识的应用进行实际工作岗位的分析调研,可以通过相关的临床护士的岗位额胜任能力的一些文献检索的方式,对临床急诊科的急救护理的具体基础知识的应用要求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二部分:要充分地结合医院急诊科的临床急救护理的基础知识对技能性的岗位基础要求,把“急救护理学”的教材当中的具体内容进行优化重组,并对急救护理的基础知识通过课堂理论基础知识考核为主,课后实际操作应用能力为主,两种重要的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才能更好地针对“急救护理学”的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学习计划的设计和改革。

第三部分:

对我校护理学院的学生针对“急救护理学”信息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真实接受程度和认识程度进行充分地调查分析,第一,要对学生的在信息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当中的实际需求内容是什么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和统计;第二,要完全地结合“急救护理学”的学科特点,着重在“线上”和“线下”加强不同程度的信息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并在落实推进信息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总结宝贵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完善我校“急救护理学”的信息化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力的提升和优化。

4小结

综上所述,在伴随着我国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发展程度的不断提升和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所引发的矛盾和教学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很难再适应现代化的教学发展需要,信息化技术已经涵盖了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作为社会主义新形势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更加适应科技信息技术带来的生活和学习便利。因此,教育教学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积极利用新时代的科技技术和互联网网络技术进行深层次的教育创新和改革,“急救护理学”是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学习科目,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和应用性,老师要充分地结合“线上”和“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利用大量临床实践操作和理论教学来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急救护理”课程的相关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 汪生梅,王煦,崔杨慧,等.基于BOPPPS模型的急危重症护理混合式教学效果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21,21(1):67-71.

[2] 王洋,鲍金雷,胡佳惠,等.“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护理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20,20(12):844-848.

[3] 车小雯,陶达.基于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急救护理学》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20,35(14):1326-1328.

[4] 何姗,孔令娜,朱文芬,等.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社区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9,33(3):323-325,329.

【通联编辑:朱宝贵】

作者:刘芳 张佩

体验式教学急危重症护理学论文 篇3:

渐进式护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为加强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遵循技能形成和熟练的渐进性特点,构建了渐进式护理实践教学体系,即理实一体化教室环境中的教学、模拟实训室中的自主练习、教学医院里的临床实景见习和操作、医院里的顶岗实习这四个渐进性的教学环节。这一渐进式的护理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成效明显,极大地提升了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

[关键词]渐进式 护理 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刘殿红(1969-),女,山东阳谷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管理科科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生态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徐龙海(1965-),男,山东阳谷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山东 聊城252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涉农高职院校校企乡合作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JA090259)

为了创新护理实践能力培养,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对护理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构建并探索了渐进式的护理实践教学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即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案例,揭示渐进式护理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及其反思。

一、渐进式护理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依据

渐进式护理实践教学体系的理论依据来源于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并按照由低到高、由简到繁的顺序把每个目标领域再细分为若干阶梯层次。其中,认知领域教育目标分为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级;情感领域教育目标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化、组织、价值或价值体系的性格化五级;技能领域教育目标共分为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七级,较高层次目标包含且源自较底层次目标。

我校基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根据护理技能形成和熟练具有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的特点,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以系统设计实践教学情境为载体,本着由简到难、由基础到临床、由单项到综合、由仿真到实操的原则,从理实一体化教室环境中教学、模拟实训室中自主练习、教学医院的临床实景见习和医院中的顶岗实习这四个层次,探索构建了渐进式的护理实践教学体系,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体现出了对学生能力的递进式培养理念。

二、渐进式护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一)理实一体化教室环境中的教学

第一阶段,在理实一体化教室环境中完成护理各项基本技能的训练。设计理念和方法是打破传统的“理论课+实验课”教学模式,将理论课和实验课有机融为一体,并根据岗位需要序化为若干教学任务,以模型、标本为主体,教师综合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小组学习、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边讲授边示范,学生边学习边操作,使教学环节集中在理实一体化教室环境中进行。如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首先接触的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因其内容繁杂、记忆难、实践性强的特点,学生普遍感觉枯燥难学,教学效果不佳。为打破这一瓶颈,我校根据护理工作岗位对学生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重新整合并序化了教学内容,在理实一体化教室中利用人体组织器官模型和标本示教并配以多媒体课件、挂图、视频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同时辅以课外训练项目,如绘制药物在体内的流程图、将“杂乱”的人体组织器官模型或标本还原成“人”等,强化了学生对人体组织结构的识别技能。

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室环境中的教学,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效合一、直观和抽象并存,通过注意某种现象唤起主动参与意识,完成某一动作技能的模仿和尝试,完成了认知领域的知识、领会等目标,情感领域的接受目标及部分反应目标,并实现技能领域的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三级目标。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走进医学领域。

(二)模拟实训室中的自主练习

当学生经过第一阶段的理实一体化教室环境中的基本技能训练后,即可进入第二阶段的模拟实训室中的自主练习。在这一阶段,以学生自身为主体,通过学生相互练习、老师现场辅导的教学方式,训练学生的单项专科护理技能,如妇产科、儿科、急危重症等科室的护士应具备的护理技能。

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我校按照实际工作岗位要求,建设了仿真实训基地,并根据医院实景设置六个实训区:基础护理实训区、专科护理实训区、ICU护理实训区、助产技能实训区、康复技能实训区、健康评估实训区。各区的布局均按照医院的病区标准设有护士工作站、住院病房、ICU等。为了增强“仿真”性,各个实训区按照医院的真实环境配备了标准用物和设备。在模拟实训室中,根据技能形成和熟练的递进性特点,由模拟操作到真实操作,倡导“三互”教学模式,即学生与模拟患者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助、教员与学生的互补。在本课程中,能力的递进式培养还体现在教学任务的设计由简到难,在模拟人上操作到真人操作等方面。如基础护理技术课中的静脉输液模块教学,老师在示教后,学生首先在模拟患者即模拟人身上操作。操作熟练后,以角色扮演方式进行学生间互动、老师和学生互补,即每4人为一组,其中1名学生扮演护士,1名学生扮演病人,1名学生扮演观察护士,1名学生以老师的角色进行监督评价。在完成了静脉输液的“真实”操作的同时,又增加了学生对护士角色的理解和体验,有效地克服了学生面向真人操作时的习惯性紧张心理。

为保障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练习,模拟实训室向学生全天、全方位开放。为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实训室内安装了触摸屏查询一体机,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操作规范、程序等实时查询系统。同时,在操作台上安装了摄像头,实现对操作过程的近距离特写并投影到屏幕上,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细微操作获得足够清晰的可见度,以便规范自己的操作流程。通过模拟实训室中的自主练习,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于模拟的实践教学情境并进行分析,实现了应用、分析等认知领域的目标,在主动参与中实现了情感领域的反应目标,在一定程度的熟练和自信完成操作中,达到了技能领域的机械动作目标。因此,该过程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得以密切结合,为第三阶段的临床实景见习和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医院里的临床实景见习和操作

第三阶段,进入了教学医院里的实景见习操作阶段,完成护理各种综合技能的训练,实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要求的无缝对接。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护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课程目标,确定了见习大纲,明确了见习目的和内容,制定了评价标准以规范见习各环节。例如,母婴护理与保健这门课程,我们基于妇女怀孕、生育和产后4周的整体护理过程,将课程序化

整合为孕期母婴护理与保健、分娩期母婴护理与保健、产褥期母婴护理与保健三个项目。然后,按计划安排学生到门诊、产房、母婴同室等科室进行实景见习和操作。先是带教老师为学生床边讲解、示范,学生反复观摩后再对真实的患者实施护理操作,以此来切身体验护士这一职业岗位的工作意涵。课程成绩评价分为学校考核、见习医院考核两部分,权重各为50%。教学医院的实景见习和操作是护理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按照医院临床护理标准对真实的患者进行熟练复杂的护理操作中,不断地优化知识结构,完成认知领域的综合目标,实现了情感领域的价值化目标和技能领域的复杂外显反应目标。因此,该环节使学生对临床有了最直接的感受,是适应临床工作的桥梁,为完成顶岗实习的教学任务提供了必要保障。

(四)医院里的顶岗实习

第四阶段是到医院进行顶岗实习,主要进行各种临床护理技能技术训练和护士综合素质训练。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应着力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根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制定顶岗实习大纲。顶岗实习大纲包括顶岗实习的目的、时间、实习内容与时间安排、成绩考核和出科鉴定等部分。在实习期间,实习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二是强化顶岗实习前的综合技能训练。修订教学计划,将第四学期授课时间由16周调整为12周,预留4周的时间安排学生进行模块技能强化训练和综合能力集中训练,为学生尽快胜任临床护理工作,顺利完成角色转换及对新环境的适应做好充分的准备。综合性训练项目由教研室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计,并由护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方可实施。项目应涵盖专业知识、技能、礼仪、沟通等内容。应充分利用标准化病人培养训练学生在医患沟通、急救处理、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综合护理能力。如接诊一位高危产妇,如何做好产前护理,让学生根据高危产妇的心理特点,提出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学生在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手术室、传染科、急诊科、供应室、门诊等科室进行为期10个月的顶岗实习后,不仅能熟练地独立完成一般护理及专科护理操作,还基本掌握了高难度护理操作技术,且能用整体护理观念为病人辨证施护,专业技能水平得到了巩固和完善。在顶岗实习中,学生能依据学校、医院以及内化的标准进行价值判断比较,逐步建立起内在一致的护士应具备的价值或标准体系,根据具体临床情境修正自己的动作并创新,实现了认知领域的评价、情感领域的组织、技能领域的适应和创新等教育目标。

三、两点思考

第一,渐进式护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指导性。为加强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以护理专业被确定为“全国护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为契机,紧紧围绕高素质技能型紧缺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基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提出并实践了渐进式的护理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实践技能得以系统化、渐进性的提升。2009年学生毕业技能考核优秀率由2006年的35%、2007年的47%、2008年的56%上升到68%,逐年攀升,效果显著,实现了护生向护士角色的转化,同时也实现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因此,该理论体系对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具有指导作用。

第二,渐进式护理实践教学体系的迁移性。基于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渐进式护理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涵盖了个体发展的认知、情感和技能领域的所有内容,并遵循了认知、情感和技能形成的渐进性规律。因此,它也能够为其他高职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框架,具有理论指导上的迁移性。

作者:刘殿红 徐龙海

上一篇:符合法律程序进行统计检查论文下一篇:日本唯美主义影响当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