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医学心理学论文

2022-04-23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难以引起高中生的深刻共鸣。“课程导入—知识介绍—重点难点讲解—讨论交流”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高中生的需求。本研究以体验式课程导入、包容式认知教学和开放式作业反馈为改革重点,初步尝试探索“体验—认知—反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吸引力,提高教育效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体验式教学医学心理学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体验式教学医学心理学论文 篇1:

体验式教学法在中专护理技术实训课中的应用探究

摘 要:目的:探讨体验式教学法在护理技术实训课堂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江苏省赣榆中等专业学校2017级护理专业8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授课,研究组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授课,采用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方式对教学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技能操作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问卷调查显示研究组学生好评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验式教学法把教学置于情境中能够提高护理技术实训课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中专学校;体验式教学法;护理技术;实训课;教学效果

體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其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主观感受,达成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护理技术实训课是强化护理技术操作的一门综合课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临床为原则,以技能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现代护理模式为中心,努力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较快适应护士角色,胜任职业工作。本文对体验式教学法在中专护理技术实训课堂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

以江苏省赣榆中等专业学校2017级护理专业学生82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n=41)和对照组(n=41)。两组均为初中毕业后参加中考录取的学生,前期课程一致,均在中专二年级开设护理技术实训课,所使用教材、进度、学习内容及授课教师相同。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1)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教师讲授并示教—学生在模拟人教具上进行练习—教师点评。

(2)研究组采用体验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实施过程如下。一是准备工作。学生根据教师课前发布的学习任务,初步掌握血压的测量技术与注意事项,并且熟悉护患沟通常用语言,为保证体验式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二是课堂活动。这是体验式教学的主体,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在这里笔者以血压的评估及护理为例。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血压测量,认真评估现存的主要护理问题,列出护理诊断和护理计划,让学生掌握正常血压范围的理论知识。第二,角色扮演,实战演练。学生角色扮演有两种身份转换,“病人”和“临床护士”。这样学生既能感受到病人的痛苦,又能体会成功测量出血压的愉悦。从“护士”的角度来讲,一方面“护士”进行操作面对的“病人”是自己的同学,通过沟通交流,能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另一方面在操作中遇到问题,如袖带缠得过紧、肱动脉高于心脏水平面等,学生可以自己解决。从“病人”的角度来讲,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患者的痛苦,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会做到关爱病人,尊重病人,同情病人。教师要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亲自体验,这样既能掌握血压测量技术,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三是拓展活动。在拓展环节,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周末到社区医院进行血压测量,解答疑虑,做好健康教育。学生亲临现场进行体验,能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自评、互评,让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二、教学评价方法

护理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完成后,对照组和研究组采用相同试卷及评价标准进行实践操作技能考试。考试成绩的数据采用(X±s)描述,两组结果比较用t检验。还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内容包括学习兴趣、动手能力、与教师互动、知识点理解、情感意识等。对问卷调查结果用χ2检验,以了解对照组和研究组教学效果。

三、教学结果

1.考试成绩比较

由表1可知,研究组操作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体验式教学法在护理技术实训课教学中具有可行性。

2.两组学生对各自教学法应用效果的评价比较

由表2可知,在教学过程中,研究组学生学习兴趣、动手能力、知识点理解、情感意识、与教师互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四、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在护理技术实训课中应用体验式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更具优势。

1.有利于提高学生护理技能

研究组学生操作考核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传统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利用课件授课,讲解实验步骤和要求,播放操作过程。学生只是机械重复地进行练习,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验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示教、学生机械练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可以自己设计操作内容,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进行操作练习。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操作要领,还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爱伤观念;这种教学模式,将护理技术和临床工作无缝衔接,能提高学生操作能力,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发展

情境再现,可提高学生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学生在为患者进行护理时,与病人交流,关心体贴病人,能形成临床思维。就业后,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能够做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整体护理,人性化护理,实现人道主义关怀。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验式教学过程中的实战演练、角色扮演,可以实现情感交换和情感分享,唤起学生的共情意识。学生将自己融入患者的角色,从患者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达到与患者共情的目的。采用角色扮演促进了护患沟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体验式教学法在护理技术实训课教学中的应用,其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就业后能顺利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敦杰.关于体验式教学形式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9(07).

[2]汪涛,李敏,谭静.体验式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7(05).

[3]吴丽萍,张建军.应用综合模拟人进行急诊急救技能训练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医学教育杂志,2007(03).

[4]张玉芳,李建平.共情——良好护患关系的切入点[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4(10).

作者:张娟

体验式教学医学心理学论文 篇2:

新媒体时代高中心理课“体验—认知—反馈”教学模式探索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难以引起高中生的深刻共鸣。“课程导入—知识介绍—重点难点讲解—讨论交流”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高中生的需求。本研究以体验式课程导入、包容式认知教学和开放式作业反馈为改革重点,初步尝试探索“体验—认知—反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吸引力,提高教育效果。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体验式课程;认知教学;作业反馈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较大的挑战和冲击。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同样不能幸免,传統的课堂教学难以引起高中生的深刻共鸣[1]。 “课程导入—知识介绍—重点难点讲解—讨论交流”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高中生的需求。如何借用新媒体新技术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满足新形势下高中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期待,就成为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以高一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试点,以体验式课程导入、包容式认知教学和开放式作业反馈为改革重点,初步尝试探索“体验—认知 —反馈”的心理课教学模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吸引力,提高教育效果。

一、体验式课程导入

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点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心理学专业知识,而在于通过系统的课堂化教学让学生对自己、他人、社会、国家有更加清晰合理的认识,培养并建立符合社会规范的个人行为体系和价值观系统,调适并解决在青春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认知、情感、人际关系、职业等各种现实问题,从而促进高中生健康成长、成才。故而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一般教学模式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说,就不再适用。我们认为,在当前新媒体时代,建立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匹配的教学模式首先要从课程导入改革入手。改革的重点就是发挥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优秀视频为素材,在课程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眼球,吸引学生对课程的注意和对相关知识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讨论欲望。

一般来说,课程导入有直接导入、故事导入、实验导入、问题导入、直观导入等多种形式。其中直观导入和实验导入具有形象生动、能够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特点,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很少有适合课堂演示的实验,故而直观导入法就是最贴合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际的课程导入形式。直观导入可以是图片、标本、电影、视频等,我们选择自拍和网络优秀短视频为直观导入素材,主要是基于几个方面的综合考虑。

一是短视频导入可以自主控制时间。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对视频播放时间进行控制,达到课程导入的最佳效果。

二是相比较于图片、电影,教师有目的选择或者自主拍摄的视频更加契合教学主题,更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从而获得情感体验,为后续的课程教学打下较好的认知和情感基础。

三是短视频导入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习惯,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四是网络资源丰富。高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要点几乎全部能从网络上找到适合的视频资源,且有动漫、配乐、高清晰度等优势,非常适合教学。

以高一上学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我们对五个专题教学的课程导入进行了改革。将原先的直接导入、问题导入全部改革成短视频直观导入,视频导入总时长控制在10分钟之内。具体导入的素材见表1。

以新生入学适应课程为例,我们选择“学校宣传片”和自拍的新生入学采访视频为课程导入内容。新生入学采访由高年级班干部在军训完成之后利用课余时间自主拍摄,由信息技术老师剪辑。“学校宣传片”的主要作用是帮助高一新生对学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对学校的教学理念、管理模式、校园文化、优秀传统、突出成绩等有一个基本了解。“新生入学采访”主要是想了解高一新生通过将近一个月的学习生活,有哪些收获、有哪些疑惑。采访对象男女各一半、采访形式为校园内随机街采。其他课程导入视频与此课程类似,不做详细介绍。

以短视频导入课程的关键点在于通过短视频引起学生的强烈代入感,获取情感体验。比如在“了解高中学习生活特点”课程中,学生对衡水中学、毛坦厂中学学生的勤奋感以及他们紧张的学习节奏表现出极为佩服和惊讶的情绪情感,部分同学在观看视频之后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勤奋程度感到羞愧,认为还有再提高、再进步的空间。在“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课程中,动漫视频《孤独才能理解孤独》深深地触动了少男少女的心,观看视频过程中,学生全身投入、表情凝重,跟随视频画面和旁白,对人生、孤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追寻自己的精神归宿。部分性格内向、自卑的同学在观看《你孤独吗?》采访视频的时候,眼睛湿润,对采访对象的孤独产生强烈的同理心和共情。通过短视频引导学生产生共情、产生强烈情感体验是我们课程导入改革的关键和核心,也是课程后续教学的重要基础。在强烈情感体验基础上的价值观引导、心理健康知识教学等就有了比较深厚的根基,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理解、消化、内化。

二、包容式认知教学

“体验—认知—反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采用包容式认知教学。主要改变有:

一是以问答和讨论为主,先由学生主动谈观看主题视频的感想和自己的见解。如新生适应课程,观看完导入视频后,授课老师提问学生对自己所就读的高中有什么印象?作为高一新生,你觉得你即将开始的高中生活与之前的学习生活最大的区别是什么?你需要适应什么?由学生广泛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进入健康高中学习生活方式的引导。

二是对与主流观点不一致的观点采取包容式态度,对学生的个人选择给予充分理解,尊重学生学习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如在认识青春期情绪特征课程中,有学生认为易伤感的情绪情感特点也有优点,可以帮助个体在面对负性情绪时通过哭泣快速地宣泄。从心理疾病角度考虑,易伤感的情绪情感特征不利于个体保持稳定心境,需要进行必要的调节和干预。但我们从教学角度考虑,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心境不稳定,易伤感等正是这个年龄段情绪情感的重要表现特征,故而我们采取包容、理解式态度。在教学时以自我暴露或名人的相似表现对其观点、态度给予理解和支持,而不是从医学心理学角度给予干预或指导。

三是将认知教学环节与课后的个体辅导紧密结合。对教学环节中出现的极端价值观和明显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认知,采取课后主动干预,而不是在课堂上进行现场辩论、纠正。如在“理性爱国”教学中,有极少数学生认可并支持以暴制暴的爱国价值观。在“认识青春期情绪特征”教学中,有学生认为以自杀结束痛苦的行为是美的、是具有价值的。我们采取课后再对此类明显偏离正常轨道的价值观和认知进行主动干预,避免在课堂直接辩论、引导等引起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对其他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三、开放式作业反馈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非考试课程,所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学反馈是比较忽视的。大多数授课教师评估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方法是依赖课堂气氛的好坏以及班主任日常反馈的心理异常学生人数。“体验—认知—反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反馈做了必要的改进。主要办法是依托于当前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便捷性,在课程授课结束之前,布置课后或者家庭作业。

心理健康教育的作业与其他课程作业的不同点在于:

一是作业形式不限。可以是感想、心得、自我心理困惑陈述等文字形式,也可以是照片、自拍短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还可以是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形式。只要能表达自己对某个主题的思考、收获、困惑、感想的,都是符合要求的。

二是作业完成时间宽松。一般每次作业的完成时间在一个月左右,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和完成。

三是作业涉及范围不限。可以只涉及学生本人,也可以是家庭、班级等群体,还可以是社会、国家、人类等更广泛的范围。比如“理性爱国”教学中,布置的课后作业就是思考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高中生的爱国形式和渠道等。有学生提交的是自己清唱录音的《我的祖国》音乐,有的提交的是自己和父母在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的照片,还有的提交的是境外学生非法游行被判刑的新闻稿及自己的感想。这些作业涉及的范围有大有小,形式多样,我们都予以认可和接受。

四是充分依托多媒体技术,拓展提交作业途径。比如允许学生通过QQ、微信、校内论坛发表动态、日志、帖子,然后截图作为作业上交。还允许有信息技术特长的学生自我编辑影集、视频作为作业提交。这种不限形式的作业反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帮助授课老师对授课效果进行准确评估。

四、效果与反思

通过对课程导入、教学以及作业反馈三个环节的改进,我们初步构建了“体验—认知—反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主要效果反映在三个方面。首先是体验式课程导入和包容式认知教学,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课堂氛围,较好地吸引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达到了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学氛围轻松、课堂讨论积极的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是开放式作业反馈获得了高中生的认同,激发了表达欲望。最后是家长和班主任的日常反馈也显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受学生欢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对个人、群体、社会、国家的认识更加成熟,逆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得到有效改善。

受研究水平和条件限制,“体验—认知—反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改革也还存在不足之处。一是在教學内容改革方面尚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比如增加中学生政治心理[2]、职业心理等专题内容,引导高中生建立理性的政治态度、政治行为,帮助高中生了解社会分工,开展职业规划。二是尽管各方反馈的教学效果比较理想,但都是主观的观察和评价,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这也是本研究下一步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注:本研究系安徽省信息技术研究2019年度课题“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媒体平台建设”阶段性成果。立项编号AH2019180。

参考文献

[1]孙会珉.网络信息时代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5):61-64.

[2]贺宇姣.中学生政治心理研究[J].学周刊,2015(14):226-227.

(作者单位:安徽省蚌埠四中,蚌埠 ,233010)

编辑/卫 虹 终校/张国宪

作者:孙会珉

体验式教学医学心理学论文 篇3:

小组讨论式教学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然而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本研究拟从医学心理学教学现状、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来谈小组讨论式教学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 小组讨论式 教学改革

随着医学的发展,医学与人文的融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发展医学人文学科.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传承,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业已成为医学院校培养学生的核心要素。

一、医学心理学专业课程界定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其核心是关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其作为医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也是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的需要,各医学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医学心理学课程,并且将其列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和全科医师培训课程,各医学院校也逐渐认识到这门新兴课程的重要性[1],其课程内容包括心理学基本理论、个体心理、心理健康、心理评估、咨询、治疗,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心理障碍与不良行为、病人理问题、医患关系等。

二、医学心理学教学现状

作为医学基础理论课程,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医学心理学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1.课程总学时与现代医学模式要求不够匹配,2.开课学期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够一致,3.课程教学大纲与执业医师考试要求不够吻合,4.课程教学目标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符合,5.课程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不够协调,6.课程教学方法手段、评价方式单一[2]。

三、小组讨论式教学的涵义

当前,国内高校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感知—认知—理解—巩固”的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主要负责对授课的内容以及进度进行掌握,而学生只需要负责接收教师的课堂授课内容。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手段、方式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应用多媒体教学、采取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等。利用这些教学方法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并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更重要的是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才是其学习的过程。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掌握更为深层次和更为广阔的知识。

首先,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施需要针对教学内容与特点设计具体合理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并且,在其实施过程中,教学内容需要将教学大纲中要求的知识点全部涵盖,确保教学过程顺利完成。其次,针对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需要设计合理的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不断改进,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

教师在运用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时,首先需要将班级学生分为几个学习小组,以每一小组4 至 6 人为最佳。可按照学号进行排序,也可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组间差距不宜过大。每一小组在教师完成课堂授课后负责其中一个章节的学习。每个小组成员可自主学习教科书中的内容,总结归纳出相关的知识点及其应用,并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参考书籍或学术期刊,了解相关技术的介绍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3]。具体实践步骤如下:(1)布置内容。教师在课前布置讨论内容,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与文献,了解本堂课授课主题的内容、研究背景和相关问题。(2)制定规则。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制定课堂讨论规则,以便规范课堂中的讨论行为。(3)分组讨论。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需要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而教师则主要负责指导,适度地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即可。(4)学习报告。在小组讨论式教学结束后,每一小组选派一名学生作为代表,在课堂上汇报本组的讨论成果,向全班学生和教师作学习报告。

五、遇到的问题及改革建议

大多数学生习惯于“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讨论式学习不仅需要大量的准备工作,甚至占用一些课外时间,并且似乎不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学习方法,大多数学生都没有现成的学习体验,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准备不够周全,甚至不知道如何下手准备的茫然。学生的讨论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从而使得很多学生只能作为听众的角色,这样就失去了讨论式教学本身的意义。

1、让学生接受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好坏,取决于教学过程的主体和客体,只有双方都认可并付诸行动才有可能事半功倍,达到教学方法改革的效果。在实施改革前,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学生谈话、班干部会议、座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想法,特别是针对学生的疑惑,要耐心详细地讲解。

2、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能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讲授者和权威知识的发布者,而是一个合作者,是保证教学过程有序、有效进行的关键。通过教师的参与和引导,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沟通、如何相互分享、如何选出有领导力的组长、如何进行决策、如何更有效完成小组的学习任务等等技能,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合理分组、共同进步,杜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两极化以及搭便车行为。准备充分,讨论深入。学生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准备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到不同小组之间的讨论,既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讨论学习状况,又可以创造一个轻松、平等、和谐的讨论环境。

参考文献:

[1]吴恺.浅析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J].心理医生:下半月版,2012(8):139-140.

[2]俞爱月,苏巧荣,张登科,等.《医学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33(8): 81-85.

[3]张蓉,左小园.试论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01(1):161-163.

作者:肖长根 谭雅文

上一篇:课堂导入设计高中语文论文下一篇:美术寓教于乐教学方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