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论文

2022-04-23

摘要:“微”时代强大的互动性与传播性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大学生作为“微”时代的主力军,其性格、品行、价值观、能力等各个方面均受到网络的冲击。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媒介认知主观模糊,媒介行为规范责任意识弱化、网络安全意识不强等困境。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论文 篇1:

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的现状与热点

【摘 要】随着社会化媒体发展与普及的日益加快,媒介素养在我国学术界备受重视,产生了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诸多学科众多研究成果。本文运用科学文本挖掘理念,借助CiteSpaceⅴ软件,对2000-2016年17年间CNKI刊载的1976篇媒介素养研究成果进行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目前媒介素养研究的现状与热点,深入挖掘我国媒介素养本土化研究的主题与脉络,及时追踪媒介素养研究的理论前沿和发展趋势,以求为推进我国媒介素养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媒介素养;CNKI;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可视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大学生媒介素养与价值取向关联性实证研究”(项目合同编号:14SKM13)、重庆文理学院校级课题“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上世纪初,西方“媒介素养”概念诞生并进入研究视野,伴随着媒介技术与形态的发展以及传播效果与受众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有了很大发展,先后经历了从甄别与抵御模式向解读与批判模式,再到赋权与使用模式的发展历程。[1]上世纪九十年代,媒介素养这一概念传入我国,并随着我国大众传媒产业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研究的日益深入以及传媒教育的不断成熟得到了飞速进步,与我国的媒介市场、管理政策、社会语境深度融合,越来越成为我国新闻传播学研究和实践领域的重要议题。那么,这些年来我国的媒介素养研究走过了怎样的发展路径,拥有着怎样的理论热点和研究特色,呈现出怎样的发展前景与演进趋势,是一个亟待研究和澄清的领域。要实现这一研究目标,单纯依靠传统的文献梳理和分析研究的方法无法对媒介素养研究的全貌进行全息扫描和全景再现。为此,需要引进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方法,对媒介素养研究成果进行大样本文献统计分析。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科学知识图谱研究工具。知识图谱的研究对象为“知识域”(knowledge domain),旨在通过直观的图像分析,清晰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诸要素间的结构关系。知识图谱既是可视化的知识图形,又是序列化的知识谱系,同时具有“图”和“谱”的双重性质,可以清晰地勾画知识单元或群落之间的网络结构、衍生演化等内在关联,并由这种网状的知识关系中寻求可能孕育的新知识。[2]有研究者认为该方法具有“一图谱春秋,一览无余;一图胜万言,一目了然”的特点。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为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研发的CiteSpace软件。该软件采用了引文分析分时、多元、动态的可视化技术,可以将特定知识领域的演进历程集中展现在一幅引文网络图谱上,同时还可以将图谱上的引文节点文献以及共引聚类所表征的研究前沿自动标识出来。[3]因此,自从2005年被引入我国以来,该软件在图书情报学、科学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等学科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三)研究思路

本文在对中外媒介素养研究历史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计量理念对CNKI数据库中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进行文献数据检索、筛选和清洗,然后运用CiteSpace软件制作科学知识图谱,从而揭示我国媒介素养相关的主要研究领域,科研机构相互合作关系等信息,明确媒介素养研究热点、概念延伸以及关键词创新突现情况,以求把握媒介素养研究的主要脉络和具体进路。

(四)数据检索

2017年1月3日,在中国知网(CNKI)中“文献类型”选择“期刊”,“检索”类型选择“高级检索”。为确保文献数据的准确性,“检索条件”选择“篇名”并且“关键词”为“媒介素养”,进行“精确”检索。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对“来源期刊”、“来源类别”、“起止日期”与“支持基金”等检索条件均作“不限”处理,以期全面反映我国不同层面的研究机构、各个类别的学科视野下媒介素养研究整体景观。经过检索,共得到1977条相关文献数据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经过电脑文献筛选和人工数据清洗,去除“通知”、“征稿”、“书评”、“会议述评”等与本研究内容无关的论文,得到有效文献1976篇。

二、研究现状

(一)期刊分布情况

由于各文献来源刊物定位、关注重点不同,媒介素养研究刊文数量有着显著的差别。这些论文中,北大核心期刊刊载540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期刊发文210篇,二者占期刊发文总量1976篇的38.0%。文献来源中,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学类刊物为发文主体,发文数量前20名期刊全部为新闻传播类。媒介素养研究成果的文献来源分布如表1所示。

(二)年度分布情況

由图1可以得出,CNKI期刊文献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由2000年的2篇,上升到2016年的285篇,增长了141.5倍。不难预见,随着新媒体的持续发展,以及“媒介社会化,社会媒介化”趋势的不断加深,媒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怎样理解媒介、运用媒介、参与媒介为关注对象的媒介素养研究必将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产出更多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机构分布情况

相关研究成果数量上的情况基本可以反映出这些科研机构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兴趣、关注程度、持续时间以及研究资源的投入力度,也在很大程度上标志着该科研机构在该领域的贡献和地位。由图2可见,中国传媒大学和浙江传媒大学为媒介素养研究文献最多的科研机构,这与其新闻传播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以及其内部系统的学科研究方向划分有着密切关联,从而使其能够在“媒介素养”这一新闻传播学科细分领域进行精耕细作。其他发文数量位居前列的研究机构,比如兰州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其新闻传播学科大都有着较长的发展历史和较强的综合实力。而发文数量靠前的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则依托其教育学科的优势资源和积累,对媒介素养教育等细分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本文运用CiteSpaceⅤ软件对媒介素养研究关键词进行共现词频构建分析网,进行可视化呈现并根据点群颜色、构成、高频文献,分析得出媒介素养研究进展和发展态势。具体软件操作步骤如下:将CiteSpaceⅤ节点类型(Node Types)设定为关键词(

由CiteSpaceⅤ软件图示可见,图中共有320个节点,拥有1159条连线,Density=0.0227,Nodes Labeled=5.0%。其中,每个节点的半径大小代表着关键词之间的共现频次高低,节点的位置表示其核心程度,节点不同颜色的圆环代表关键词出现具体时间,圆环颜色由外部圈层向内部圈层色调渐变,表示关键词出现的时间由近及远;圆环的厚度代表关键词共现的强弱,标志着该研究领域的热点或者前沿。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节点外环出现紫色,则代表该关键词具有高度中介中心性,说明其在知识图谱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联系其他节点的关键。[4]通过分析可见,最大的节点为检索关键词“媒介素养”,它具有高度的中心性,几乎覆盖了所有其他的关键词节点(为了知识图谱构图清晰度需要,在此对其进行隐藏处理)。由于部分关键词存在表意重合之处,比如“媒体信息”与“媒介信息”,“媒介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辅导员”和“高校辅导员”,“高校学生”、“大学生”及“当代大学生”、“大学生媒介素养”等,可以将其进行合并同类项,以实现提高分析精度、简化網络图谱的目的。CiteSpace软件开发者为研究人员提供了节点合并工具,具体操作中需要选中合并节点,将其定义为初始节点类型,然后再选中被合并节点并重新进行运算。

中心性和引用频率都可以说明关键词的研究热度。由图3可见,除“媒介素养”以外,中心性大于0.05的关键词依次是“领导干部”、“媒介信息”、“批判能力”、“媒介环境”、“网络媒介”、“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自媒体”、“媒介接触”、“新媒介素养”等,这说明当下媒介素养研究热点集中于这些领域。按照中心性大于或等于0.1的标准,系统自动析出6个紫色节点,表征6个具有高度中介中心性的关键研究前沿,它们依次是“信息发布者”、“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批判能力”、“网络媒介”、“媒体时代”等核心关键词。新媒体、自媒体、网络媒介、大众传媒、媒介信息等节点位于整个知识图谱各节点彼此交联的地带,是连接媒介素养知识图谱整体性网络的关键节点。另外,结合关键词频次与中心性分析不难得知,我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关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实证研究、网络媒介素养研究、媒介素养教育路径创新研究等内容是研究的主流。

四、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对CNKI数据库检索到的媒介素养主题的1976篇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再现了媒介素养领域研究现状、热点分布,探究了该研究领域可能性的研究前沿,系统地阐述了媒介素养研究的主要脉络。根据知识图谱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两点结论:第一,以“大众传媒”为核心的传统媒介素养研究和实践正逐渐式微,而以“新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介素养”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正逐步登上历史舞台并占据主导地位。这一发展趋势与世界以及我国当下日益加剧的由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发展的媒介形态演变趋势高度吻合。第二,对特定群体的媒介素养研究始终是研究热点。比如,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研与教育实践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领导干部,边疆地区、民族地区以及农村地区受众等个别群体的媒介素养研究得到了学界空前的重视与关注。

注释:

[1]汤书昆,孙文彬.“媒介素养”演变的历史与文化探析[J].东南传播,2009(1):170-172.

[2][3]陈悦,陈超美,等.Cite Space 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2):242-253.

[4]陈超美.科学知识图谱:知识可视化探索[M].陈悦,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302-303.

(作者:重庆文理学院讲师,暨南大学博士研究生)

责编:周蕾

作者:赵立兵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论文 篇2:

“微”时代视阈下大学生媒介素养引导和培育研究

摘 要:“微”时代强大的互动性与传播性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大学生作为“微”时代的主力军,其性格、品行、价值观、能力等各个方面均受到网络的冲击。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媒介认知主观模糊,媒介行为规范责任意识弱化、网络安全意识不强等困境。面对现状,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积极引导其发出属于95后的“微”音,弘扬“微”文化,践行“微”行动,是大学进行思政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

关键词:“微”时代;媒介素养;“微”课程;网络评论员

中圖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与自媒体平台的发展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进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以“微信”“微博”“微平台”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快速的发展与推广,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新的“微”时代,大学生作为“微”时代的主力军,其性格、品行、价值观、能力等各个方面均受到网络的冲击。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洛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显示,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较2016年底增加283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手机成为网民上网不可或缺的设备。在年龄结构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29.7%,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在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4.8%。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青年大学生是互联网的主要应用群体。大学生处于人格、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极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微”时代新媒介的快速发展与更迭,在给大学生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信息过滤不及时、人际关系混乱、网络道德缺失及网络言行缺乏责任意识等重大影响,使他们的媒介素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微”时代媒介环境的巨大变化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我国建设网络强国的必然要求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以步入信息强国的行列,但一系列网络犯罪问题有增无减,公民的信息安全问题堪忧。2017年1月12日,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网络犯罪占犯罪总数1/3,并以每年30%以上速度增长,且犯罪主体多元化、年轻化。针对当前违法犯罪新趋势新特点,在完善法制、增加监管的基础上,更好重视培养好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与网络安全意识。培养一批思想积极进步、技术能力突出的网络白客。大学生作为主要的网民群体,如若不及时普及网络安全知识,引导媒介认知,树立网络规范,后果不堪设想。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网上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团结、凝聚亿万网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把握好时度效,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

(二)高校构建智慧校园的重要途径

新形势下,网络信息技术发展势头锐不可当,建设智慧校园,校园网络的建设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因此,提升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当代高校的智慧校园、和谐校园的构建。大学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文明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的过程。在“微”时代对大学生进行的媒介素养培育,一方面,实现了高校的育人目标,另一方面,媒介素养培育在高校的普及,为学生打开了又一种在线学习、获取信息的新渠道,在合理恰当的运用媒介的过程中来充实自己的学习生活,使大学文化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不断的丰富、充实,大学生文化的功能也更加健全,有利于高校智慧校园网络的维护与运营。

(三)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必要一环

媒介素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一部分,思政教育的必要一环。媒介素养的高低直接关乎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与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教社政[2004]17号)强调,“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教育,开展文明上网和文明网站创建活动,引导校园网站工作人员和大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讲求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積极传播健康信息,扩大主流舆论,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网络滥用行为和低俗之风。”[3]

二、“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实困境

面对多元复杂的“微”时代,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英国著名媒介素养专家大卫·帕金翰教授指出,媒介素养就是人们使用媒介所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媒介认知主观模糊,媒介行为规范责任意识弱化、网络安全意识不强等方面。

(一)媒介认知主观模糊

媒介认知能力是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关键要素,其中,对待媒介信息的批判与辨识度,是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重点关注的问题。媒介的认知能力包括对媒介的选择、网络信息的鉴别、内容的信任与否等。“微”时代多元信息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其“信息爆炸”的时代特点,导致学生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未经过滤的信息,加之大学生好奇心强,自制力差,辨识信息能力不高,极易被不真实的信息所煽动,扭曲认知。

(二)媒介行为规范责任意识弱化

媒介素养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法律与道德规范,由于网络媒介具备匿名性、隐私性的特质,因而大学生在发布网络舆论时,缺乏他律与自律意识,存在泛自由化的媒介行为倾向。对转载、评论、发布的内容,责任意识淡化。淡薄的媒介道德和法律法规意识,导致了个别大学生利用网络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偷窥和泄露他人隐私,不负责任地造谣与散播不良信息,利用程序破解防火墙与密码,剽窃他人网上成果等。

(三)网络安全意识不足

为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我国于2017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网络安全教育随着“微”时代的发展,逐步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媒介的交互性与共享性,导致用户信息保密性弱化。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思想简单单纯,忽略了对媒介接触安全规则学习和运用。在信息泛滥的“微”时代,面对着多元极具诱惑力的媒介信息,大学生极易落入信息泄露的陷阱,进而导致网络经济欺诈、网络情感受骗等情况的发生。

三、“微”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引导培育策略

“微”时代强大的互动性与传播性,使得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信息壁垒被打破,传统的单向传播被打破,传播过程两端的主体产生了角色互换与融合,不再有明显的分水岭,传播者即受众者,受众者也即传播者。大学生作为“微”时代的主力军,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积极引导其发出属于95后的“微”声音,弘扬“微”文化,是大学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开发媒介素养“微”课程

当前,大学生媒介教育普遍缺乏正确的价值引导与成体系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养成,多是依靠他们自身在日常网络媒介接触的经验基础上,通过个人的直觉感悟来总结出的主观经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教学内容应当承担起关注媒介动态、培养学生媒介素养认知、规范学生媒介行为、增加网络安全意识的培育责任,将学生的政治认同则建立在坚实的“微”课程基础上。

首先,明晰“微”课程教学目标。媒介素养“微”课程应紧密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贯穿大学生知情意行多元维度。在认知层面,要构建学生媒介认知思辨体系,学会客观全面认知与辨别媒介信息;情感层面,引导学生理性对待媒介信息,培养其批判精神与责任意识,增强学生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与抵抗力;在“微”时代,学生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创造者。因此,在行为层面,构建大学生起利用媒介发声的表达模式。一方面对各种媒介行为和信息进行过滤、评论与扩散,发表自己关于事件的观点,影响事件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媒介表达自己,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新青年的风采。

其次,丰富“微”课程教学内容。当前,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政课中,以原有的理论内容为基础,结合大学生当前媒介认知主观模糊,媒介行为规范责任意识弱化、网络安全意识不强等问题,结合当前时政热点,将媒介课程本土化,开设相应的主题专题,内容应包括:媒介的正确认识、媒介责任感培育、解读与评估媒介的能力、正确传播与创造媒介信息的能力,网络安排防控意识与措施等。

最后,开拓“微”课程教学平台。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思政教育课,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高校还要积极探索校内校外教学平台,开拓更多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新媒介的机会,提高学生对于媒介信息的认知能力、责任意识。第一、以赛促学,举办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微课比赛等,让学生通过竞赛丰富媒介知识,提升素养能力;第二、通过“翻转课堂”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在线解析重难点问题,让学生更多参与到媒介的互动中。

(二)培育网络评论员“微”团队

网络评论员又称“网络红客”,是指高校为了促进新时期网络育人工作的顺利进行,不断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和实际问题,而组建的专门用于从事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4]大学生担任网络评论员,不仅有利于提升其思想与理论水平,更能丰富逻辑思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学生结合当前时事政治、微博微信的信息热点话题,通过多元媒介交互平台,以学生的身份进行事件的评述与答疑,当面对一些虚假信息时,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引导网络舆情,是高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重要力量。

一方面,要注重网络评论员的选拔与培育。网络评论员多由高校自行选出的,具有思想高度与文笔水平、熟悉网络操作与网络语言的领导干部、教师以及优秀的学生。高校要充分重视在学生网络评议员的培育,为其进行专业的培训,指导,保证其有一定的思想高度与操作技巧,提升其工作实效性。另一方面,明确其工作内容与考核机制,因为网络信息的繁杂性,导致网络评论员的工作难以量化,高校思政工作者可从开设与经营思政公众号专栏、及时举报与澄清虚假信息、积极宣传国家新政等维度为工作内容,考核以发表文章或评论数量为标准,给予适当奖励。

(三)打造校园“微”文化

隨着移动互联的发展,微信、微博成为网络教育的新入口,微信聊天、公众平台、朋友圈、小程序等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的首选应用,成为大学网络思政教育的新渠道。大学校园作为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其校园文化的氛围对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打造多元灵动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不仅需要基础建筑与基础设施的完善,更要着重打造风清气正的互联网环境。高校可巧用微博等新媒体发声,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巧用微信、“易班”“慕课”等新媒体工具,采用视频、音频、文字、图像的表现形式进行实时、互动和高效传播,建设“微阵地”,开展“微教育”,提供“微服务”,进行“微管理”,多种新媒体工具共同助力高校“微”文化建设。不断构建以高校官方网站与官方公众号为首的,以各大学院团学党建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为依托的多元互动立体化网络思政育人格局,更好地开展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引导其形成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发挥其文化育人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参考文献:

[1]第40次《中国互联网洛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17-08/04/c_1121427728.htm.2017.

[2]习近平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敏锐抓住信息化发展历史机遇自主创新推进网络强国设[EB/OL].http://www.cac.gov.cn/2018-04/21/c_1122719824.htm.2018.

[3]教育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was5/web/search?channelid=287123.

[4]周霞.高校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作者:张文萃

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教育论文 篇3:

浅析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

【摘要】本文以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为切入点,着重分析领导干部媒介素养包含的基本内容,对新形势下提高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路径做出初步设想。

【关键词】领导干部 媒介 媒介素养

总结2009年的网络热词,“雷人”毫无争议名列其中。“雷人”,本意是云层放电时击倒某人。网络上流行的“雷人”有新的含义,指出人意料、令人震惊、无语、无奈。去年,一些官员的“雷人话语”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有些热议至今尚未平息。

从“你们记者管得太多了”,到“你敢在新华网曝光,我就叫它关闭”,到“你是哪个单位的”,再到“你是不是党员”,以及“我拉屎要不要通知你”,甚至还有《成德林——一条披着记者“羊皮”的狼》的雷人“官文”,这些“雷人雷语”每每一出,都会引起舆论的质疑、诘问……作为政府官员,其一言一行不仅代表个人,而且代表一个行政部门的形象。官员们无论从政治素质、领导素养还是个人修养来说,都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领导干部有义务接受媒体访问,同时准确全面地回答问题,不应该回避媒体,更不能随意表达。任何一个领导,有权利对自己不知道和不能回答的问题不予回答,但是不能以不负责任的态度去回应。记者与领导干部沟通时,记者的背后是亿万受众和百姓,而领导干部代表的是政府和国家。因此,领导干部有必要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本领。

一、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是个“舶来品”。这个概念最初是由英国学者富兰克·雷蒙德·李维斯和丹尼斯·托马森在1933年出版的《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提出的。目的是保护本国的传统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避免以电影为代表的大众媒介的冲击。在20世纪后半期开始引起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关注,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等世界各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教学科目。

媒介素养在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一般认为,媒介素养,包括以下内容:正确认识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客观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掌握创造和传播信息的技巧;利用大众传媒促进自身的发展。笔者认为,建立在媒介素养内涵基础上的领导干部媒介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认识媒介,正确处理与媒体的关系

充分认识媒介是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的基础。笔者认为,认识媒介不仅包括对媒介的性质、特点、功能、现状和发展趋势等情况的了解和把握,更为重要的方面是领导干部要摆正心态,平等地与媒体交流,客观公正地看待记者。国务院新闻办人事局局长汪兴明曾讲过“记者不是你的学生,不是你的部下,不是你的朋友,更不是你的敌人,而是你的挑战者!”有些领导干部对媒体的认识仍停留在宣传工具的层面,而对媒体实现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等社会功能方面则知之甚少或基本不知,仅从地方、部门,甚至个人的政绩形象等方面考虑传媒。这些都是对媒体的歪曲和错误认识。我国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担负着传递信息、引导舆论、传承文化和提供娱乐的功能。真实性和及时性是记者们的职业追求,应该充分尊重记者,以公正的眼光与心态对待他们。

2、科学使用媒介,积极参与媒介传播活动

W·兰斯·班尼特在《新闻:政治的幻想》一书中提到“从政治家的角度来说,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在民主社会中,权利和民主的影响力,取决于信息的掌握和政策的运用。”科学使用媒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收集多方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领导干部必须在准确掌握形势和全面把握信息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要做到这点,首先必须从媒体上广泛收集信息,占有一定的信息量;其次,对所获取的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评估各方反应、作出科学的判断。新闻媒体是政府和民众之间最有效的沟通桥梁。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否得到高质量的信息与领导干部使用媒介能力密切相关。

(2)适时发布信息,为舆论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在美国,美国总统每天在白宫召开的会议,主要讨论的就是今天的新闻应该是什么?白宫今天应该向新闻媒体发布的“新闻台词”、“新闻关键词”是什么?①适时地发布信息,加之其权威性,对于及时消除社会的不良舆论、引导舆论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在2008年的抗震救灾中,政府根据抗震救灾的进程,适时地发布信息,巧妙地设置议程,使得舆论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不仅有力地配合了救灾工作,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威信。

3、适应社会发展,注重新媒体传播作用

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传媒环境有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以其传播的快捷性、高抵达性、互动性和多样性等特性,为信息的传播、意见的表达提供了巨大的空间。网上原汁原味的信息,有利于各级领导了解真实的民情民意,对于各级领导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一些优秀的领导干部手中,网络成为与民沟通的重要载体,从而进一步拓宽了反映、收集民意的的渠道。据人民网统计,从2008年8月到2009年8月,全国有31位省委书记省长、61位地市领导,通过人民网与网民对话。去年,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从主动组织“躲猫猫真相调查团”到“小学生卖淫案”亲自上网回帖,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和媒体义务监督员等举措,以一名政府官员的身份,通过网络这个新兴媒体,推动了党和政府信息及时公开与透明。可见,领导干部掌握新媒体的传播特性,积极地利用新兴媒体,已经成为时代和社会的现实需求。

4、积极运用并管好媒体,做好新时期的对外传播工作

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有些领导干部本身就分管媒体工作,对传媒的运行机制、传播内容以及作用的发挥有着重要影响。积极运用并管理好新闻媒体,发挥其在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的作用,做好新时期对外宣传工作,已经成为领导干部必备的能力素质。首先要熟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与本职工作相关联的新闻事件、社情民意、舆情动态。“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重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导,积极开展舆论监督,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这些指导方针,应在具体实施中加以落实。其次要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温总理每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之所以在国内外好评如潮,是因为他尊重媒体规律,善于与媒体打交道。第三要注重非常时期、非常事件的新闻宣传工作。比如国庆60周年、3·14事件和7·5事件等。领导干部在处理与媒体的关系时,要特别注意交往技巧。通过成功的媒体应对,澄清事实,向全世界呈现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

二、加强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1、立足现有条件,加强领导干部媒介素养的专业化培训。

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没有形成像西方国家那样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化,因此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教育,只能立足现有条件,调动一切可发挥作用的资源。一是充分发挥各级党校在培训中的主要作用,让媒介素养教育专题走进课堂,成为常规培训的主要内容;二是充分利用高校教育资源和媒体资源,举办短期培训班,普及媒介知识和训练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技巧;三是邀请新闻传播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从业人员,对领导干部进行面对面地指导,使其形成应对媒体的感性认识。四是编写并出版一批符合各级领导干部需要的教材和媒介素养教育书籍,为领导干部自学提供条件。

2、积极参与媒介活动,积累实战经验,提高领导干部应对媒体的能力。

人们常说,实践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领导干部积极参与媒介活动,在实践中积累应对媒体的经验,是提高领导干部媒介素养最为管用的方法。具体来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学会在事件发生后及时表态,第一时间发出来自官方的声音,抢得舆论的先机。当然这种表态必须是负责任的,要与领导干部的身份相符,并且有利于舆论的健康发展;二是把重要的日程安排提前告诉记者,记者把领导干部的行动及时变成新闻,使之成为新闻媒体一段时期的报道中心,从而掌握应对媒体的主动权;三是针对社会上需要疏导的焦点问题,在征得上级领导同意的情况下,可以主动邀请新闻媒体进行采访或开新闻发布会、吹风会。在与媒体的直接交流中,领导干部要善于研究和评析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学会应对媒体的技巧和方法。

3、将媒介素养纳入领导干部的考察中,形成领导干部与媒体互动的常态化机制。

将对媒介素养的考察纳入到对领导干部的整体考评中,是提高领带干部媒介素养的制度性保证。去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讲话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提高的六个能力之一就是“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至于如何“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他认为有四个方面,即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笔者认为,这是对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考察的主要内容,同时也为领导干部与媒体互动指明了方向。领导干部定期与媒体接触,与媒体从业人员交朋友,不仅可以吸收媒体宣传报道的常识和经验,潜移默化中帮助各级领导干部提高媒介素养,还可以利用好媒体反映基层的愿望,宣传本地区、本部门的建设成就。同时,利用各种机会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到媒体参观或见学,增强对媒体宣传工作的了解,知道如何与媒体打交道,以通过媒体更好地指导工作。

4、完善政府机关的新闻发布制度,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形象塑造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政府公关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我国在这方面也正在积极探索。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施行。去年,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决定》中明确提到“要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的制度”。湖南长沙市2009年11月初首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肖良定向省内外平面、电视和网络媒体通报了自2001年以来长沙军转干部安置的情况。加强信息发布,通过新闻发布会,提供新闻采访服务等多种形式发布信息,为公众及时了解政府信息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①朱定新,《媒介素养与领导水平研究》,《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2月,第18卷第1期

(作者: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研究生)

责编:周蕾

作者:王 立

上一篇:初中化学素质教育研讨论文下一篇:课堂引入模式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