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教育论文

2022-05-13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今天,网络与新媒体信息技术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科学发明都更加广泛且深入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逐渐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战场。新媒体视阈下媒介素养是现代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第一篇:媒介素养教育论文

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东北大学 文法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04)

摘 要:在市场经济时代,大众传媒是我国大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如何认识传媒,正确而有效地 利用大众传媒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通过对我国某以理工科背景为主的“985”高 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状况进行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的内容了解模糊,对媒介的批判能 力较弱,对媒介的使用不够深入。因此,我国高校应营造媒介素养教育氛围,培训专业师资,增 加高校与媒体的合作,强化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教育网络,进而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

关 键 词: 大学生;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在传播学中,大众传播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手段,以社会上 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1]。人们公认的大众传播 媒体包括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新兴媒体第四媒体互联网和第五媒体手机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媒的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化,传播环境日益复杂,尤其是有些大众传 媒将 追求利润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为了迎合受众或某些利益集团而丧失传播道德和职业操守,从 而损害公众的利益[2]。

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和大众传媒的受众,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问题近几年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 关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成为全社会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突破口,进而提高全民族的 媒介素养。本文通过对高校大学生从本科一年级到研究生阶段的媒介素养情况进行的调查, 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

一、 大学生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

教育的概念及内涵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各种媒介信息服务 于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能力[3]。而媒介素养教育,是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 地使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4]。

媒介素养教育是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于20世纪30年代率先提出的一种教育主张。其目 的是为了反对大众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训练青少年抗拒大众媒介中提供的“低水平 的满足”。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官方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介入,学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开 始形成规模。很多国家都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课程内,并陆续开发出许多教学模式及课 程教材以供参考,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终身教育。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 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学校的正规教 育内容[5]。

中国大陆地区学者对媒介素养课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不过,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日益引起新闻传播学者、教育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少数 院校已经开始尝试开设相关课程,并且受到学生欢迎,一些学者也逐步尝试进行媒介素养教 育的知识传播,媒介素养教育开辟了文化教育的新方向,并且拓展了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研究 视角与选题。

1. 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内涵

“媒介素养”出自英文“media literature”,中文的表达意义包括传媒素养、媒体素养、 媒介认知能力、媒介识读能力等[6]。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媒介素养的内涵和 外延也不断拓展,与印刷媒体联系在一起称为阅读素养;与电视、电影联系在一起称为视觉素 养;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称为网络素养等。媒介素养应该包括三个层面的内涵:第一个层面是 个人能够意识到媒介对信息获得的重要,可以合理地分配和选择使用媒介的时间;第二个层面 是掌握具体的、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能力,学会分析和质疑传媒的架构和信息;第三个层面是能 够深入到传媒表层框架之内,进一步挖掘媒介信息之所以被生产出来的原因。

2.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在西方国家,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增加对媒介的了解,学会以批 判的意识接触媒介的信息;二是了解自己对媒介的需要,懂得合理地运用媒介服务自我,其 目的是将受众由盲目的消费者训练成为一个理性的媒介使用者。

在中国,大众传媒是党、政府和公众的耳目喉舌,大众传媒还是可以进行产业化经营的媒介 组织,媒体肩负舆论导向和经济实体的双重属性,因此,对大学生及公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尤为重要[7]。

考虑到我国大学生的特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了解大众传媒信息传播的 基本原理,培养他们发现信息、组织信息与保存信息的能力,辨别大众传媒信息的真伪并且判 断其价值的能力,利用媒介来发展和完善自我的能力。大学生通过媒介素养学习对媒介信 息进行分析、提炼,为自己的 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并且能够顺利进入社会,以自身良好的媒介素养影响周围人, 形成媒介素养教育的良性循环。

二、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问卷设计

我国大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逐步成熟的时期,这是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最佳时期。 为了能够正确掌握在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在校大学生展开媒介素养 教育,笔者以某具有理工科背景的“985”高校为对象,结合高校大学生特点设计了调查问卷, 问卷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问卷采用传播学抽样调查方法,采取系统抽样方式,随机选取在校各年级大学生及部分 研究生进行抽样,匿名答卷。为了保证问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遵循传播学调查问 卷设计的基本原则[8],问卷设计经过几轮修改,最后确定从以下五个方面设定指标, 设计选题。

(1) 被调查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被调查大学生的年级、性别、专业概况、月消费等基本情况。

(2) 被调查大学生的媒介接触情况:包括被调查大学生经常接触的媒介,最喜欢的一种媒介,接触媒介的动机,每天用于使用媒介( 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的平均时间等内容。

(3) 被调查大学生的校内媒介情况:包括最经常接触的校内媒体,最喜欢接触的校内媒体,认 为校内媒体最重要的职能,在校内获得报刊杂志的方式等内容,用以研究大学生所处的小众传 播环境。

(4) 被调查大学生对媒介的认识及判断:包括是否参加过媒介培训,或在媒体及相关行业实习 ;对媒介素养的了解情况,能否对媒体新闻报道的真假进行辨别;对媒体发布信息的信任程度, 当不同媒体在对同一事件的报道上有细节或倾向上的冲突时的选择态度,如当五种大众传媒 新闻报道相左时更相信哪一种,媒体进行不实报道后是否还会继续使用该媒体;媒体对新闻报 道的态度对个人的影响;对媒体出现的美容、声讯、软性暴力、色情报道的态度等内容。

(5) 被调查大学生对媒介的使用能力:包括使用媒介获取信息的种类,媒体报道对受访者现实 生活的影响,是否了解新闻标题或导语的功能,在互联网上是否有私人ID或参加虚拟社区,是 否通过网络发布过信息,是否使用过网上银行和网上购物等消费方式,主要浏览何种网站, 是否使用博客,是否浏览政府网站,是否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等内容。

三、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173份,收回173份,其中有效问卷171份,受访者包括从大一到大四的本 科阶段的学生以及部分研究生,尤其注意收集理工科专业大学生的信息。本文把大学的关键 阶段大三的 学生作为典型的样本,把理工科学生与新闻专业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指标作对比,应用SPSS 软件对得到的所有数据进行处理,经过各种指标的对比,笔者从中总结出大学生在媒介素养方 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1. 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大学生是一个受教育程度高、求知、求新、年轻的群体,在校大学生在媒介接触上呈现出自 由和开放的心态,他们对新型的媒介接受能力快但又不抵触传统的媒介。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呈现出如下特点。

(1) 大学生使用媒介呈“复合化”趋势

95%以上的大学生使用两种以上的媒介获得新闻和信息。在以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为代 表的传统媒介和以网络、手机为引领的新兴媒介的竞争中,网络高居榜首,以55%的比例成为 大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媒介,大学生喜爱电视媒介的人数占25%,大学生喜爱手机媒介的人数 占16%,大学生喜爱报纸媒介的人数占15%。新闻专业的学生表现出更大的热情以及积 极性,其中在经常接触的媒介选择上,高达100%的人选择了网络,同时还有80%的人选择了 手机,40%的人选择了报纸,20%的人选择了广播、电视和杂志。新兴的互联网主要是技能及 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所使用的信息通道,当代大学生在媒介选择上还是体现出较高的文化水准 ,足见大学生对这种高知识水平媒介的驾驭能力。

(2) 大学生使用媒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从大学生接触媒介的动机来看,81%的大学生是为了娱乐,为获得资讯而接触媒介的大学生占 71%,43%的学生通过媒介进行学习,为打发时间而接触媒体的人数占26%,仅仅出于习惯接 触媒体的大学生占25%。由此得出,大学生接触媒介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接触媒介 过程中呈现出一种主动、积极地利用媒介资源的状态,而无意识地、盲目地、消极地接触媒 介的行为在大学生中则较少发生。

有36%的大学生每天利用1~3小时使用媒体,35%的大学生接触媒体的时间为3小时以上,每 天利用0.5~1小时使用媒体的大学生有13%,而在被进行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有15%的人基 本不使用媒体。通过对大学生每天使用媒体的平均时间的调查不难看出,媒体的使用与 大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使用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2. 大学生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 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的内容了解模糊

在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新闻专业的学生中有60%曾经参加过媒介培训或在媒体实习过,非 新闻专业中有过这种经历的大学生仅占11%。由此可见,多数的大学生并没有机会直接接触 媒体的运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部分学生的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从对媒介素养 的了解情况来看,58%的学生对于媒介素养了解一点,38%的学生对此一无所知,仅有4% 的学生对于媒介素养的概念非常了解,即使是新闻专业的学生也仅仅有10%的人对于媒介素 养的概念非常了解,而90%的学生则仅仅是了解一点,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对媒介素养的熟知 程度上并没有高过非新闻专业的学生很多。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目前对我国大学生进行媒 介素养的宣传还较少,大学生直接接触媒体的机会很有限,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相对于发达国 家还做得不够。所以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无论是对新闻专业的学生还是对非新闻专业的学生都 同样重要。

(2) 大学生对媒介的批判能力较弱

媒介批判能力是衡量媒介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既包括受众对传播内容的鉴别能力,也包括 受众关于传媒对人、对社会的影响这些深层次问题有足够的认识[8]。为此,笔者主 要从对媒介的信任度、对新闻报道的真假进行辨别的能力、媒体报道对公众的影响三方面来 考察当代大学生的媒介批判能力。75%的大学生不能对新闻报道的真假作出正确判断,25% 的大学生具备这种辨别能力。73%的大学生对媒体基本信任,15%的学生对媒体完全信任,对 媒体不信任的人数占3%,态度不明确的人数占9%。接受调查的65%的大学生以媒体新闻报 道为辅助判断依据,23%的人认为媒体对于他们的影响很小,接近10%的大学生以媒体新闻 报道为主要判断依据,而不依赖媒体完全独立判断的人数占2%。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媒 介有一定的信任度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对媒介有依赖性,但是大多数学生不具备辨别新闻真假 的能力。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传统大众传媒的过于强势以及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复杂多样, 还有大学生对媒介素养知识的匮乏。

(3) 大学生对媒介的使用不够深入

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在信息爆炸时代显得尤为重要,自然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媒介素养。新闻 标题或导语一般概括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揭示了主要的新闻信息,了解这一原则,就能高 效地检索并吸纳自己所需要的新闻信息。根据调查结果:40%的大学生表示不太了解新闻标 题或导语的功能,48%的大学生对此很了解,而完全不了解的比例为12%。有51%的大学生 能够熟练运用媒体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而剩余49%的学生不具备该项能力。只有半数的大 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媒体资源为自己服务,但这种应用还不够深入。在对媒体的各种报道信息 是否对公众有帮助的调查中,71%的大学生认为媒体对自身的现实生活偶尔有所帮助,21% 的大学生觉得自己从媒体中获得了很大帮助和收获。笔者在问卷中还设计了网络参与政治生 活的问题,90%的大学生没有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的经历,认为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生活不 能维护政治权利的有60%,对此不感兴趣的有30%,仅有10%的大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参与政 治生活。这个数据告诉我们,大学生这个参与政治生活的活跃群体很少通过网络这个新兴的 媒体来参与政治生活。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大学生对大众传媒的互动功能不够了解,对新 闻学、政治学、传播学等基本知识的应用不够深入。

四、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策略

针对大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看,高校要提 高学生的媒介素养可从以下的途径入手。

1. 充分利用校园媒介资源,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新课题,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学科的内涵、外延及必要性等还缺乏理 性的认识,媒介素养教育远不如传统学科受到重视。此外,一些理工科为主的院校,人文学 科正处于发展阶段,媒介素养教育要进入学校,还有一个大家认识、认可的过程。这就 需要我们在不断学习、提高认识的同时,着力于通过一定的手段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 大学校园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有着较为丰富的媒介资源,校园广播、 电视、报纸、期刊、校园网络等小众传播媒体以其信息量大、作用面广、出现的频率高等 优势,形成了全方位的舆论环境,它们作为学校育人的精神环境的重要方面,对大学生有着不 可替代的、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所以,必须重视和加强校园舆论传播媒 体 和文化设施的建设,发挥校园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利用各种媒介形式和手段宣传现代化的媒 介知识、技能和观念,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氛围。

2. 进行师资培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在大学教育中导入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媒介素养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之一 [9]。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都没有专门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现有的媒介素养教育师资 与开展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需要存在较大差距,加快媒介素养教育师资的培养迫在眉睫。因此, 高校必须采取一切积极的措施,多层次、多渠道、分步骤地进行相关教师的培训、培养,在 充分调动新闻专业教师积极性的同时,对一些非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在 职培训,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使他们能够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融入各学科教 学中。

3. 与大众传媒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平台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将校园媒介环境和大众传媒作为广大学生接触和参与 媒 介实践活动的阵地和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媒介活动实践的主体[10]。充分利用校 园广播 站、电视台、网络中心等媒介,鼓励师生间、同学间相互启发,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媒介实践 活动,如参与新闻采访报道,参加电视节目制作,开展校园DV作品大赛、网页制作大赛、计 算机知识竞赛,举办影视作品展播、影视评论征文等活动。此外学校可定期邀请名编辑、名 记者、名主持人、新闻人物等走进校园,与大学生见面进行互动交流,让大学生 们得到来自媒体的第一手信息资料,了解身边的媒体状况,增加对媒介的感性认识,消除大 学生对大众传媒的神秘感。

4. 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建立媒介素养教育的网络

媒介素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应有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 育也有着重大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好的老师,家庭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扮演着 非常重要的角色。社会对大学生的成长更是至关重要的,整个社会都应该有责任为他们创造 一个良好的、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给他们施加正面的、积极健康的影响,使大学生在真正 步入社会之前就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促使其 形成健康的人格。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加强与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媒介企业及社会各 界的交流,呼吁大家共同参与,为媒介素养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促进它的健康发展。

五、 结语

媒介素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大学生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提高自身修养,掌 握媒介传播的知识与技能,更好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提高大学生对 媒介传播信息的批判能力,使他们能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媒介素养教育还有利于推动 我国新闻传播产业的发展。大学生主动参与到信息传播活动中,可以为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 补充新鲜血液,对提高全民族的媒介素养具有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 1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1 1.

[ 2 ]柳萍,柳云飞,邹军.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解析[J]. 武汉理工大 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6,28(1):150-152.

[ 3 ]Potter W J. Argument for the Need for a Cognitive Theoryof Media Literature[J].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 2004,48:266-272.

[ 4 ]张开. 媒介素养概论[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19 1.

[ 5 ]刘勇,汪海霞. 当代媒介素养教程[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 社, 2007.

[ 6 ]Negrete A, Lartigue C. Learning from Education to Communi cate Science as a Good Story[J]. Endeavour, 2004,28(9):120-125.

[ 7 ]王玉明.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分析[J]. 当代传播, 2006(4 ):65-67.

[ 8 ]Clausse R. The Mass Public at Grips with Mass Communicati on[J]. 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Journal, 1968,4:625-643.

[ 9 ]Bruno F, Vercellesi L.Science Information the Media: An A cademic Approach to Improve Its Intrinsic Quality[J].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 2002,45(1):51-54.

[10]Traylor T D. The Preprint Network: A New in Information Acce ss from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J]. Journal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2 001,28:249-266.

Investigation on Competence of China's Colleges Students to Cognize/Utili ze Media Literature and Relevant Education Policy

SHENG Qi-zhi, ZHAN Cheng

(School of Humanities & Law,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4,China)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dia literature; education of media literature

(责任编辑: 王 薇)

作者:生奇志 展 成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

【摘要】今天,网络与新媒体信息技术比人类历史上的任何科学发明都更加广泛且深入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逐渐成为意识形态的主战场。新媒体视阈下媒介素养是现代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建议从政府、媒体和学校三个层面展开教育范式,在高等院校推行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是帮助当代大学生学会在新媒体环境下正确选择使用媒介和进行批判性思考,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媒介资源进行自我完善,提升媒介素养。

【关键词】大学生;新媒体;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是现代信息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今天,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因此,人们对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构成和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转变和调整。

媒介素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并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新媒体环境下沈阳体育学院1006名在校大学生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一是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非常高,62.03%的大学生每天都在使用微信、微博、QQ、Twitter等交互工具,10.64%的大学生一刻也离不开它;二是对信息缺乏辨析能力,8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不会对信息的真伪进行深究;三是在面对新媒体时缺乏自控能力,93.24%的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在学习时受到新媒介产品的影响,92.35%的大学生坦言在上课时会偷偷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网;四是对新媒体中不良信息的抵御能力不足,92.25%的同学承认会出于各种原因浏览黄色、暴力信息;五是半数体育院校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缺乏认知,85.29%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大学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并增设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

基于上述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帮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利用媒介,增强其对媒介信息的理解与辨析能力,使其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社会里迷失方向。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能够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丰富大学文化的内涵、拓展大学文化的功能。

一、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研

为更好地了解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现状,2014年11~12月,我们以沈阳体育学院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在歷时一个多月的调查中,共收回1006份问卷。此次被调查人数占目前该校在校本科生总数的12.93%。

(一)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失范现象

1.对新媒体依赖程度高

目前,我国高校大都完成了校园网络建设,大学生不论是在教室还是寝室,都可以便捷地获取网络信息资源。不仅如此,随着3G、4G、WiFi等技术的成熟与普及,手机、平板电脑等媒介终端设备得到了迅猛发展,再加上其轻巧、便携的特点,使之受到当代大学生的追捧,很多大学生甚至对新媒体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性。

调查发现,95%左右的被调查者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间在1小时以上,28.73%的被调查者使用手机上网时间超过8个小时。这意味着绝大多数被调查者从早到晚都在受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影响。由此可见,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依赖程度非常之高。

2.缺乏新媒介信息辨析能力

对受众而言,如果囿于媒介素养不高,则很难明了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与客观现实之区分。大学生仍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期,如果对媒介属性缺乏理性认知,很有可能会将媒介语境所构成的虚拟环境认同为客观事实,从而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采取行动。调查结果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一点。

80%以上的被调查者承认,不会对信息的真伪进行深究,只有不到20%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认真分析和过滤”。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庞大新媒体信息资源时缺乏应有的辨析与批判能力。由此,一些不良信息很有可能会乘虚而入,甚至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一旦不良信息在大学校园里泛滥,就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校园文化的建设。故此,在新媒体视阈下,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我国教育体系和高校课程体系,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经迫在眉睫。

3.对新媒介缺乏自控能力

新媒体传递的海量信息令人目不暇接,因此,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的阅读方式在大学生受众中非常流行。这种阅读方式浅显、片面,且影响深度思考,无疑会阻碍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思想深度的发展,使“三观”尚未形成的大学生无法抵御网络中不良信息的侵袭,批判能力不断弱化。

有一项调查结果也应当引我们的重视。调查发现,93.24%的大学生或多或少会在学习时受到新媒介产品的影响,92.35%的大学生在上课时会偷偷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网,久而久之教学质量难免下降。

4.对新媒体不良信息抵御能力不足

调查还发现,近70%的大学生在网上“无意撞见”或遭遇过色情、暴力网站,有近40%的被调查者出于各种原因浏览过黄色、暴力网站,这样一组数字当足以引起教育者们对该群体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这些年轻人对于网络流行文化缺乏抵御能力,缺乏理性辨析能力,盲目跟风,甚至会不加思考地全盘吸收。若是对这种现象不加以控制和引导,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有待提升

大学生在面对网络上的一些负面信息时具备基本辨别能力,在被调查的1006名大学生中,绝大多数认为“艳照门”“不雅照”“虐猫”等现象是不好的、消极的,但从另一项数据中又可以发现,有92.25%的同学会出于某种原因浏览色情、迷信、暴力信息。大学生媒介素养失范现象说明,新媒介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有待提高。

媒介技术的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令大量未经“把关人”严格甄别的信息在网络空间泛滥。由于媒介素养不够,一些大学生易被不良的媒介信息所惑,从而导致行为偏离和失范。这不能不引起教育界和传播学界的重视。

二、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意义

调查数据显示,85.29%的被调查者也认识到自身在媒介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有必要在高校有针对性地施行系统化的媒介素养教育,因为这是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解决大学生媒介素养失范现象的有效路径。被调查者还表示,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媒介素养包括媒介选择能力和批判意识、媒介道德伦理观、媒介法律意识、媒介环境交往能力等多种能力。

21世纪初,复旦大学等几所高校才开始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及实践。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高校都未开设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课程。从调查数据看,半数大学生对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缺乏认知。因此,在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已经迫在眉睫。

(一)媒介素养教育关乎大学生成长成才

四年的大学生活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期,是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处在校园与社会的过渡时期,对社会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但并不具备完整的判断能力,而且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媒体环境时,容易经受不住多元文化的诱惑,从而迷失自己。所以,大学生有必要接受系统化、专门化的媒介素养教育,让新媒介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有用工具,而不是沦为新媒介技术的奴隶。

基于调查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培养其养成正确使用新媒介的习惯;其次,由于新媒体环境下媒介信息良莠不齐,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大大提升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辨析能力;再次,可以提高其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形成正确的媒介批判意识。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关乎校园文化建设

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大学生的媒介消费呈现多样化,某一时期大学生对某一信息资源的关注程度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学生浏览新媒介信息资源具有不可控的特点,所以,要想净化校园文化环境,构建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就必须将媒介素养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大学生依靠正确的媒介素养来过滤不良信源,从而达到建设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目的。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学会通过指导大学生,就是要如何正确面对新媒体环境下的海量信息,并从中挑选出积极的、有利于自身身心发展的信息资源为自己所用;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意识,提升道德水准,使大学生能够运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新媒体环境下的各种信息资源,避免不分好坏全盘接收。增强其抵御不良信息的能力,建立起一道无形的屏障,提升校园文化品位,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关乎大学文化建设

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文化,校园文化是大学“软实力”的体现。新媒体时代的任何一所大学,都难以摆脱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大众文化的影响。新媒介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周围世界联系的方式,即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来观察和认识世界”[1],大众文化正在通过新媒介向校园文化不断渗透。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主张,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对大学文化内涵建设作用独特:首先,它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其次,有利于其有效利用传媒;再次,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抵制不良传媒文化的能力。

三、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范式构建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格局也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因此,厘清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所在,明晰提升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重要性,使其养成正确的媒介批判意识,形成良好的媒介批判能力,既关系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关系到大学文化内涵的建设;既是大學生社会化转型的需要,更是信息社会对一名合格公民的基本要求。至于如何实施策略,可以考虑从政府、媒体和学校三个层面展开综合探讨:

(一)政府层面——应加强宏观引导

政府部门应加强宏观引导,并在相关制度保障下,大力宣传,融合各方面的社会资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社会性的条件和契机。这既有助于规范新媒介信息环境,又可以使大学生提高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和法律观念。

1.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法令

首先,政府应尽快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和法令,以制度来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提升;其次,政府应以制度和法规来约束媒介的传播行为,以加强网络环境和社会环境引导;再次,政府还应对媒介素养教育保持持续关注,给予充分的资金支持和对教育者进行培训。

2.加快媒介素养教育组织建设

组织建设是保障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必要条件。建议由政府主导或者委托高等教育管理机构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机构和组织建设。因民间社团力量管理起来难度较大,其社会可信度还有待提高,而政府出面则能更有效地组织与实施。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国家更倾向于由政府指定或委托一些机构来实施媒介素养教育。

(二)媒体层面——应净化媒介环境

大学生仍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期,部分人由于理性辨析能力不足,很容易将虚拟的媒介环境等同于客观现实,并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采取行动。这就要求我们的媒体能够主动和真正承担起社会责任,净化媒介环境。

新媒介行业内部应建成相应的符合当今时代特色的媒介自我疏导管理体制,形成良性发展的动态监督与自我反省机制,形成行业自律。新媒体有必要也有责任为信息的真实性负责,维护自身的公信力必须成为新媒体的最高核心价值追求和长久发展动力。这就要求新媒体行业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提供一个绿色健康的媒介环境,从根源上杜绝各类不良信息对在校大学生的侵蚀。

(三)学校层面——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1.整合各高校力量打造过硬媒介素养教育师资队伍

就当前高校的师资力量而言,尚远远不能满足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要求。因此,应整合各高校的优势力量,横向建立起一支能充分胜任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实现资源共享。可以首先依托全国高校的新闻院系,逐步建立起成熟的媒介素养教育框架体系,包括进行师资培训、开发媒介素养教育教材、举办媒介素养教育论坛、向其他院校提供教学支持等。

2.教师应加强自身媒介素养,起到示范作用

高校教师应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努力提升自身媒介素养,为大学生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从而达到引导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目的。

3.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首先,应考虑把媒介素养教育上升到国家层面,把媒介素养课程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其次,高校应全面统筹,针对大学生特点,实行媒介素养课程多样化,实现教育教学模式多元化;再次,应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认知有机结合,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各种教育实践和传播实践活动中去。归根结底,应帮助大学生厘清虚拟世界和现实环境的根本区别,学会辨析媒介信息中潜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帮助其逐步培养理解和辨析信息的能力,提高其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

4.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

在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过程中,理论传授是基础,环境引导为辅助,而在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才是最终的落脚点。为此,一方面应建设好校内的新媒体资源和校外的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实习基地,如学校论坛、微博、教师博客、微信等,全方位对大学生进行引导与教育,积累媒介素养知识,形成符合社会规范、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媒介素养,自觉维护新媒介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应及时提醒和指出不良新媒体的使用方式和传播途径,使大学生们能够引以为戒。

总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媒介素养,是新媒體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代高等教育面临和亟待解决的一项新课题。在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学会在新媒体环境下正确选择使用媒介和进行批判性思考,学会利用媒介资源进行自我完善和提高。尤为重要的是,对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构建起一个和谐有序的媒介生态环境,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和丰富大学文化内涵,以及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应当引起教育界和新闻传播学界的足够重视。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依法治国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逻辑与路径研究”资助课题(课题编号:JG15DB404)]

参考文献:

[1]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98.

(作者为沈阳体育学院体育人文学院新闻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编校:张红玲

作者:臧文茜

第三篇:体育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当前体育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特点,从现实需求出发,针对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体育院校 媒介素养 特征 教育体系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Media Literacy Situation and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Take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NG Ganghua

(Wuhan Sports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Key words sports college; media literacy;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 system

1 体育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1.1 网络和手机媒体是大学生使用最多的媒介

由于大学生活的特殊性,电脑和手机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率最高,因此,互联网和手机成为体育院校大学生最常接触的媒体。由于手机等新兴终端的便携性特点,大学生媒介接触的时间与场所也由课余时间在宿舍或者网吧转变为随时随地,课堂、食堂、图书馆、校园道路上随处可见“低头族”现象。体育院校大学生的媒介使用的主要目的也比较多元化,信息检索、娱乐、交友、购物、创业、理财等目的都占有一定比例。

1.2 媒介理论知识不足

体育院校大学生对于系统的媒介理论和知识十分不足。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接受调查的非传媒专业学生相当一部分无法区分“媒介”和“媒体”,更不了解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对于开设大众媒介方面的课程,大多数人认为应该多播放电影和综艺节目进行赏析。非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学生对于新闻报道基本规律、国内外著名媒体、媒体的属性等知之甚少。

1.3 媒介意识欠缺

整体上,体育院校大学生群体的媒介意识都有待加强。首先,在媒介使用上主要用于娱乐、购物、社交和信息搜集;其次,在内容识别和媒介批判上,存在两种比较极端的观点。约一半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多数情况下能分辨出真假新闻,但是对于识别的依据和标准描述模糊;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信息来源复杂,真假无从辨别,对于媒体报道的内容整体上持怀疑态度;第三,在媒介信息的使用上,大学生利用社交媒体发布信息主要以交友、生活琐事、情绪抒发为主,参与公共话题和公共讨论并不多。

1.4 媒介伦理与道德规范认识不足

调查发现,大学生整体上对媒介伦理与道德规范的认识较为模糊。在学习习惯上,很多大学生表示,查阅资料主要靠网络搜索,很少去图书馆。特别是在学习类信息的获取上,很多学生完成作业都存在复制网上的文字内容并进行简单的拼凑和篡改的行为。对媒介功能的认识上,存在无限夸大媒体的功能,认为“曝光”是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手段。很多受访者认为,如果遇到不文明行为,最有效的手段是“发微博”。

1.5 媒介能力亟待提高

媒介能力是媒介素养的核心,包括媒介知识、媒介意识和媒介道德相结合,直接影响并体现在个体的媒介使用行为之中,进而作用于个体的其他活动。目前,在大多数体育院校当中,非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大学生几乎没有机会接触新闻摄影、电视摄像、视频编辑、网页设计与制作等这一类的课程。他们参与的媒介活动的形式主要是网络留言等,对媒介组织的运作模式、媒介内容的制作原理一无所知,这就造成媒介知识和媒介意识的不足。

此外,体育院校大学生还存在媒介信息过度消费的状况。在接受访谈的大学生当中,一部分存在“媒介依赖”的现象,例如不带手机会焦虑、上网时间过长或者上瘾,“微博控”等。

更为矛盾的是,在媒介素养教育尚未普及和重视的情况下,大学生已经积极参与和投入到大众传播中去了。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报道者”,人人也都是“接受者”。这就对公民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意发布信息、不顾法律法规发布不实或者不健康的信息、不加辨识参与网络暴力行为等都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危害,破坏社会的和谐、有序。

2 体育院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2.1 科学有效地开展体育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形式

(1)将媒介素养作为全校通识课程加以推广,同时提供媒介内容制作方面的课程供全校选修。

大部分体育院校并没有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通识性课程之中。在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开设过程中,可以借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相关课程、计算机基础等素质课程教育的经验,将媒介素养作为通识教育的课程在全校各专业加以推广。此外,摄影摄像、网页制作、动画设计等课程可以作为全校范围的跨专业选修课程,供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选择。目前,大多数体育类高校都开设有新闻学、广告学等相关专业,这些专业的师资力量可以支撑媒介素养教育的需求。学校可利用这种自有资源优势,加大对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力度。

(2) 加强师资队伍和专业教材建设。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体育院校的媒介素养教材。开展体育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相关课题研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写符合体育院校大学生具体情况的专门教材非常重要。

媒介素养教育在许多国家早已被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例如英国、加拿大、澳洲等。观察其他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大多数都是由学校、家庭、政府、社会、媒体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学校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建设完整、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非常必要。

(3)鼓励学生组建与媒介有关的社团,组织与媒介有关的文化与竞赛活动。很多高校的校报采编团队、校内广播电台、微博团队、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通讯社等主要参与成员以新闻传播学院学生为主,其他专业的学生参与较少。这种情况使得校内媒体在提升学生媒介素养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应当鼓励各个专业的学生参与高校校内媒体组织的采访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采写新闻报道,拍摄视频,进行后期编辑与制作等。在实践过程中,了解到媒介上的信息的获取、选择、编辑和发布过程。

学校可以组织与媒介素养相关的竞赛活动,例如校园DV大赛,校园微电影节等,提升学生媒介实践能力。

(4)加强与媒体的横向合作,鼓励非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参与媒体实习。学校和媒体是媒介素养教育中两个必须相互合作的要素。体育院校应当加强与媒体的联系与合作。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媒介素养教育离不开专业机构的配合。定期邀请媒体人士开办讲座、授课,建立实习基地,派遣学生前往实习实践等形式,都可以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体验机会,增强作为传者的责任感和作为受众的理性判断力。从媒体的角度来讲,推动公民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对于行业本身的长远发展和生存环境也是极其有利的。

2.2 构建体育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

(1)理解媒介及媒介内容。麦克卢汉认为,媒介不仅仅是技术,媒介是讯息,是人的延伸。通过讲授媒介原理、媒介理论的相关内容,提高大学生对于现实生活、拟态环境的区分与识别,理解媒介背后所代表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增强对与媒介内容的辨识能力和新媒体时代成为具有“理性思维”能力的公民的能力。(2)掌握媒介技术。从介绍媒介的种类、属性、功能入手,提高实际动手和制作媒介内容的能力,能充分利用各种媒介的传播手段去进行采编,这是媒介社会对于人才的必然需求,应该让大学生的媒介技术的掌握程度远远高于“业余爱好”的水平。(3)媒介伦理与新闻法规的认知。让学生了解媒介伦理和新闻法规的基本知识以及传播领域经常出现的相关问题、冲突与选择,加深学生对媒介伦理和新闻法规理论的认识与思考,培养学生系统分析新闻伦理道德和新闻法规问题的能力,在接触媒介、使用媒介的过程中自觉遵守传播秩序,充分考虑传播效果和影响,对自身作为受众与传者的权利与义务有充分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黄旦,郭丽华著.媒介观念与媒介素养研究——20世纪西方媒介素养研究综述.“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7):媒介素养与公民素养论文集,2007.

[2] 张立国,杨娟著.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反思.中国电化教育,2011(9).

作者:张钢花

上一篇:投资预算管理论文下一篇:中学语文教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