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媒介素养论文

2022-04-20

摘要: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素养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已越来越广泛,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本文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实际出发,探索媒介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小学语文媒介素养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小学语文媒介素养论文 篇1:

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路探析

【摘 要】根据英语的学科特点,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具有可行性,并且能促进媒介素养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中小学生能在利用各种媒介进行英语学习的时得到方向性的指导,同时能形成批判、解读、质疑、评价信息等能力,更能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

【关 键 词】英语;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前言

媒介素养教育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学者和丹麦教育工作者于1930年提出。随后,媒介素养教育在英国、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掀起了研究的热潮。而中国除了港台地区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发展较快以外,中国大陆则起步较晚,至今只有20年的研究历史。我国虽关于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时间较短,但是发展却十分迅速,其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展。笔者通过对2001年至今的47篇关于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期刊论文核心内容的梳理,发现已有的研究多是关注国外的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对我国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并不多,然而在为数不多的论文中,大部分则是论析中小学语文与媒介素养教育融合的思路,对将中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几乎没有,仅仅只是在媒介素养教育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思路中稍稍带上了一笔。据于此,笔者认为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这一思路具有可研究性。

一、中小学英语教学实施媒介素养教育可行性分析

实施媒介素养教育,首先得先弄清楚媒介、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这三个概念。媒介,从其广义上看指一切传播媒介,但在现代话语实践以及本文论述中,专指“大众传播媒介”,包括各种报纸,期刊杂志,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等。[1]媒介素养的定义在不同的国家之间和学者之间差别很小,但较被大家普遍认可的是由美国的全美素养会议在1992年12月所做的解释,即: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2]所谓媒介素养教育,就是给予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的资源的教育。实施这种教育,促使学生具备了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这种能力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积极地参与“社会发展”。[3]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媒介素养便是一种能力,而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并拥有这种能力。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英语课程要力求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给学生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内容健康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要积极利用音像、电视、书刊杂志、网络信息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主动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4]这说明在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媒介的运用使得中小学学生学习英语的形式多样,教师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并且在现代化的学校英语教学课堂中,媒介的使用极其广泛,尤其是英语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将课文的内容以图片、动画文字、符号、图形、图像、活动影像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以直观性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得沉闷的课堂环境变得生动活泼并且有趣。然而多媒体教学仅仅只是停留在听说读写等语言学习的表层,并没有培养学生面对各种媒介及媒介文本时的选择和批判思维能力。何况中小学生面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大且接受能力强的这种特点,决定了中小学生如果不能有效地运用媒介这把“双刃剑”学习英语,便有可能会因为媒介的不良使用对自己的身心成长造成有害的影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辅以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不仅能培养学生对各种媒体解读和批判的能力,也能促使学生懂得有效地利用媒介来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这点上看,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是必要的。

二、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案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说明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所以,在英语教学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也要顺应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杜威“从做中学”和“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可以看出,在媒介所创设的环境中,以贴近生活接近生活、亲身实践的方式下进行的交互性学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批判性地接受媒介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利用媒介为生活和学习服务的能力。根据以上理论,需合理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给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根据学生实际需要,以更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内容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一些有意义的图片、一段优秀的视频等都是课堂教学的素材,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不应拘泥于形式。

(一)小学阶段——“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

这一阶段的孩子已能够从多个维度对事物进行归类,也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和观点去看待问题。所以教师在英语课堂上,将生活和学习中能用到的媒介进行归类,培养学生能充分利用这些媒介进行英语学习的思想和态度。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频繁接触的媒介就是电视,教师可以此为契机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首先,教师可以少儿学习英语的动画片为教学素材,在课堂上播放一节动画片。借动画片中出现的单词与短语进行教学,通过反复朗读和练习等形式使学生基本掌握动画片中出现的单词与短语,然后再回顾一遍动画片,通过让学生角色扮演动画片中的内容来积极地掌握其中的英语知识。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通过看动画片学习英语的方式,并要求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课后能与同学家长多加练习这种方式以促进英语的学习。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领悟利用媒介为自己学习服务的道理,并在今后能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媒介。教师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布置课外英语作业,如在课后布置学习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小知识或是英文歌曲等家庭作业,但要求不能过高,应能使学生在一定有效的时间内搜索完资料,完成课外作业,而后老师以抽查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学方法之下,必能促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更能提高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事半功倍。

(二)中学阶段——行动学习法

此阶段的孩子形成了完整的认知结构系统,能进行形式命题思维,智力发展趋于成熟。所以,培养学生面对各种媒介选择和批判的能力是此阶段的重点和方向。教师可以根据当下最热门的新闻,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是通过看报纸来了解该新闻,一组是通过看电视或是网上视频播放的形式来了解该新闻。让每组学生分别总结出自己组中媒介的特点及优缺点,然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表总结。最后两组同学通过对比就能发现这两种形式的媒介在对于播报同一个新闻所表现出的优劣势,让学生在亲历阅读、视听的言语实践活动中辨识不同媒体的异同、优缺点。通过对不同媒体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对纷杂的信息进行鉴别、评价的能力。同时,学生收获了英语在两种媒介中使用的方式,一种是英语口语化的电视播报:更加形象直观,一种是英语书面化的报纸播报:更加详细具体。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参加的情境下,提高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效率;在这种清晰、有序、可操作的“媒介交际活动”之下,学生能摆脱消极接受、思想随媒体逐流的被动者的身份而转变成参与者和思考者,培养了学生学会运用各种媒体资源来收集、筛选、鉴别、评价信息的能力,进而发展了“创造性交际”的能力。[5]

结语

人类语言的发展与媒介形态的变化密切相关:第一次媒介形态主要以宗教、音乐舞蹈、讲演等口头语言的形式变化;第二次媒介形态是以书籍、报纸、杂志等书面语言的形式变化;第三次媒介形态则是以广播电视、互联网、电话手机等数字语言形式变化。在信息化的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各种媒介的形态已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有研究表示,人们头脑中关于“社会图景”的信息80%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获知的。这就要求大家在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时,必须具备判断、分析、理解信息的能力。因此,在中小学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特别是英语学科,作为语言的一种,本身便媒介传播信息的载体,所以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运用多种渠道学习英语,提供学生解读媒介信息的正确视角,也是顺应时代的召唤,培养学生不被媒介信息所牵制的能力,以及控制信念和行为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积极的信息使用者和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任志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概念的辨析[J].新闻教育,2009(6):98-100.

[2]Skill&Stratigies for Media Education, by Elizabeth Th-

oman from Center of Media Literacy of USA,2003.

[3]刘勇,汪海霞.当代媒介素养教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1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杜红梅.美国母语课程媒介素养的内容及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0(2):58-61.

作者:肖媛

小学语文媒介素养论文 篇2:

媒介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策略

摘要: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素养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已越来越广泛,媒介素养教育,是20世纪下半叶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以及拉丁美洲、亚洲部分地区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教学科目,是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本文以小学语文学科为例,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实际出发,探索媒介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媒介素养;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一、媒介素养教育引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杂志、电影等大众传播媒介在进入成年人日常生活的同时,也进入了未成年人的日常生活。各种媒体发布的形形色色的信息给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是提升未成年人素质的需要

1.大众媒介使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失去规范。大众媒介缺乏积极有效的“把关人”,这不但削弱了对色情、暴力、犯罪等不良信息的過滤能力,而且“把关人”的主观介入容易使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时间等的选择具有一定的价值倾向,而不良的价值观和理念将使个体与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相偏离。[1]

2.大众媒介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产生冲击。网络把面对面的人际交往转变为人与媒体的交流,把充满表情、动作和姿势的情感交流变成冷冰冰的图文交往。这种交流方式容易造成人际关系和情感的冷漠,甚至造成情感和心理错位。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人们可以在家网购、订餐,甚至远程教育及工作。长期的独处使人们忘了如何去与人相处,如何去面对社会。

(二)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是新时代的需要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使网络媒体成为人们探索知识、进行交流的重要平台,也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更加自由广阔的窗户。现代传媒,在满足受众强烈求知欲的同时,也对他们如何能够在纷繁复杂、扑面而来的知识信息中作出明智选择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只有不断加强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才能使受众在面对传媒时作出明智的选择和判断,才能获得最充分、优质的信息和精神营养。[2]语文能力是一种基于母语能力培养的诉求,它不同于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语文课堂外,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传播的信息以及传递文字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对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3]

(三)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是新型语文课堂的需要

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听、说、读、写能力外,还应具备批判性的观看、收听影视、广播、网络等大众媒介的能力以及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与传统的语文教育所不同的是,当代语文教学是对社会、时代发展富有前瞻性、先锐性和时代感的解读,它以语文能力的培养为价值指向,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来实现文化的继承和扬弃为目标,它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以文化、社会等宽泛平台,融语文素养、人格塑造、审美能力等多种功能培养为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4]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简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摆脱原本单纯以语文课本为教学内容的束缚。

二、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

课程整合不是不同学科的“拼合”,更不是七拼八凑的“凑合”,它是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学科融合在一堂课中进行教学,使之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媒介素养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整合是指把媒介素养融入到语文课堂中,以语文学科中的媒介素养成分为基础拓展相关媒介素养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大语文观要求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引导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注重学生课内外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正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体现。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打破了紧抓课本、烦琐地分析课文的局面,它更重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理解,重视学生有意识地查找资料的能力,重视学生能够有效地把已有资料运用到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去,从而利用自己的课内外知识去理解课文。这些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以促进学生适应信息社会。[5]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建议

(一)加深对语文媒介素养的理解

现代媒介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因此有些人视媒介为洪水猛兽,千方百计地阻止未成年人接触,企图通过“堵”的办法来达到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目的。这种一厢情愿的做法所取得的效果微乎其微。这表明,人们缺乏对现代媒介客观公正的认识。同时,有的人把语文媒介素养误解成了信息技术的操作素养,即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这实在是一种浅薄的见解。我们要改变人们对大众媒介的看法,让人们接受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的事实,明白作为现代人必须具备起码的媒介素养才能利用媒介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道理。只有如此,媒介素养教育才能扬帆启航。

(二)打破学科间各自为阵的现状,加强学科间的沟通交流

所谓的媒介素养整合教学并不是在完成课堂的教学任务后,再增加媒介知识教学,也不是单独地开设一门媒介课程,它是指在原来的课程内容中融入媒介信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媒介意识。它不单单可以通过语文课堂来实现,常识、美术、英语等课程也可以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载体。美术教师可以在美术鉴赏课中,引入广告鉴赏。英语课上,教师可以介绍英语国家文化,使学生开放视野,理性地对待身边所接触到的西方媒体所传递的信息。各学科间还应交流经验,互相取经,以期获得更好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应是多元化,面向生活的。因此学校应以原有的素质教育为依托,在课外活动、班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添媒介素养教育内容。比如利用校园中面向学生为主的校报、校刊、广播、网络等媒介对学生进行宣传和培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接触媒介知识,还可以参与办报办刊这些主流媒体组织的各项活动,从而获得关于媒介的切身体会。

参考文献

[1]罗灵燕,信息技术与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J].西部素质教育,2020-02-10

[2]蔡秀娣,开发“趣味”,让习作教学充满情趣[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8-20

[3]顾小兰,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视觉素养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04-01

作者:宋佳佳

小学语文媒介素养论文 篇3:

儿童阅读素养:一个正在成为 热点的教育话题

弗兰克·富里迪在《阅读的力量:从苏格拉底到推特》中提出:阅读文化正面临着某些严峻挑战,许多探讨阅读之价值和未来的重要理论都陷入了深刻的矛盾之中,甚至连一些教育学家和读写问题研究专家也开始怀疑读写能力曾经享有的权威文化地位。今天,在我们反复强调媒介素养、多元文化素养、生态素养、情感认知素养、金融素养等新式素养的“强音”之下,关于阅读素养的声音在整个社会势必会变得微弱。

然而,教育界对于阅读重要性以及阅读素养培育问题的关注,不仅没有弱化反而得到加强。比如,近年来,在全国使用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其最大的特点便是突出了阅读的地位,为培养儿童阅读素养搭建平台。温儒敏说,统编版语文是“专治少读书、不读书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研究成为新趋势,其中,对于儿童阅读素养的相关研究,也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那么,什么是阅读素养?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PIRLS)2016年对阅读素养的定义是“理解和运用社会所需要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的能力,儿童能够通过从各种文章中建构意义,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参与学校或日常生活中的阅读者群体并获得乐趣”。从这个定义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出阅读素养的四个要点:(1)为增进社会理解和提升个人成长而阅读的主动意识;(2)对文本进行理解并获取意义的能力;(3)通过阅读开展学习的习惯;(4)将阅读视为一种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并可以从中获得乐趣。可以说,良好的阅读素养可以为学生一生的学习和未来生活打下基础。一个缺乏阅读素养的儿童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呢?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很可能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但是完全不懂得什么是智力生活,完全没有体验过阅读和思考这种人类的巨大喜悦。因此,重视并提升阅读素养是“核心素养时代”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

关于儿童阅读素养的内涵和具体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第一,“意识”。即为增进社会理解和提升个人成长而阅读的主动意识。儿童接受教育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个体不断成长的过程。增进社会理解和提升个人成长,是教育的核心目标,而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和路径却是多样的,可以是接受他人的指导,可以是看电视或上网,可以是直接参与社会生活,当然也可以是自己主动的阅读。真正的阅读一定是主动阅读,被动阅读虽然也可以获得一定的信息和理解,甚至还可以收获较好的考试成绩,但很难形成真正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素养。“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为理解社会和提升自己,首先想到的是通过阅读书本,而不是通过他人讲解、网络视频或参与社会,这是阅读素养在意识驱动层面的核心内容。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为了了解病毒产生的科学原理,一个有阅读素养的儿童就会去寻找适合的书籍阅读。可以说,一个儿童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不知道、不理解、不熟悉的问题和现象时,为了搞清楚、弄明白而去积极主动地阅读,这种主动意识是阅读素养的重要前提。

第二,“能力”。即对文本进行理解并获取意义的能力。阅读是一种识字读文的心智活动,需要基本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阅读中的认知能力是指识读文字、认知文本,从而提取信息的能力。识读文字是最基本的能力,遵循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特点,语文教科书对儿童的文字识读能力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小学一、二年级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文本认知能力主要涉及基本语法、修辞知识等基础的语言學方面的内容。文本理解能力是阅读的核心能力,这不只是“知道”和“记住”了一些知识和信息,更是增进了对更多知识和事情的理解力,主要包括文本分析能力和文本概括能力。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就是关于文本分析能力的;而二年级下册第18课的练习“说说太空生活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就是关于文本概括能力的。至于阅读中的综合能力,就是能够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加工、评价和运用的能力。深加工就是对阅读文本中的各种细节按照不同的主题和方向推敲、整合,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印象和更丰富的意义。评价就是对阅读文本包含的思想观点的真伪、知识内容的优劣、情感态度的偏向、表现形式的定位等进行有理有据的判断。比如,“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等都是关于阅读文本评价的内容。阅读中的运用能力主要是将从阅读文本中获得的信息和理解,迁移到其他方面的能力,可以概括为一个问题,就是“阅读材料和你有什么具体关系”。对文本进行理解并获取意义的能力,是阅读素养的主要内容。

第三,“习惯”。即通过阅读开展学习的习惯。学习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有他人指导的辅助型学习,另一种是没有他人指导的自我发现型学习。后一种学习的主要形式就是自主阅读。通过积极主动的自主阅读,我们可以获得对世界的认知,掌握各种知识,学会思考的方法,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对儿童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这里的阅读,更多的是指为了学习而阅读,而非为了消遣或某种刺激的浏览和翻阅。伊恩·朱克斯和瑞恩·L.沙夫在《教育未来简史——颠覆性时代的学习之道》一书中指出,受数字化影响,很多青少年儿童已经形成了一种所谓的“F字形阅读模式”,即每一页文字只有最上面的几行是从左至右完整阅读的,然后越往下,阅读者的视线从左往右移动的距离越短,即越往下“跳读”的越多。这种阅读模式和习惯非常影响学习者的深度阅读,很难实现学习的目的。为了形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我们一般需要做到两点。其一,是经常阅读的行为表现。这里的“经常”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计划性,即每天什么时间阅读,或每周几次阅读,有比较清晰的阅读计划;另一个是随机性,即一有空闲便会阅读,将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其二,是阅读整本书的习惯。这是针对单篇阅读和不能坚持将整部书读完的行为而提出的。阅读整本书,完整地读完一本书,这对于儿童阅读的坚持性、理解性,特别是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今天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已经将整本书阅读列入教学计划,《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也是中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重要推动力量。正如温儒敏所说,整本书阅读“让学生静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好读书的习惯。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因此,养成阅读学习的习惯是阅读素养的核心特征。

第四,“乐趣”。即将阅读视为一种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并可以从中获得乐趣。阅读并非完全个人化的事情,戴联斌在《从书籍史到阅读史:阅读史研究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指出阅读的社会属性:阅读是规范和传统的产物,阅读可以定义文化和社会身份,阅读是阅读群体之间和群体内部社会协商的手段。的确如此,比如在读书会里,阅读就是一种社会参与,读者需要和其他人交流,需要听听其他人对所读内容的认识和反应,需要其他人推荐书、评论书、分享书,从而互通有无、相互提升。这也是开展各种儿童阅读活动的重要意义。除此之外,通过富有意义和乐趣的阅读活动,儿童会习得一种通过书籍、阅读、倾听、分享等更文雅的方式与人交往和参与社会生活的兴趣与素质。如果一个人在儿童时代形成了这种稳定的兴趣与素质,成年后不管从事什么工作,不管面对什么生活处境,都能通过阅读实现个人的终身学习和良好的社会交往,也能体会到阅读带给人生的乐趣。这种乐趣显然不是感官方面的娱乐,而是因阅读而获得的增长智慧、开阔眼界、发现未知、创造美好的精神愉悦。可以说,将阅读视为一种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并可以从中获得乐趣,这是阅读素养的深层动力。

如果说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是阅读素养的显性内容,那么阅读的主动意识和阅读乐趣就是阅读素养的隐性要素,四者一起构成完整的阅读素养内容体系。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项目认为,9~10岁是儿童阅读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也就是说,小学四五年级是儿童阅读素养形成的关键期。那么,作为儿童阅读引导人的教师和家长,就应该抓住阅读关键期,努力从以上四个方面助力儿童成为真正的阅读者,使其以良好的阅读素养面对未来社会和未知世界。

(作者单位:《新课程评论》杂志编辑部)

作者:余孟孟

上一篇:建筑的施工管理论文下一篇:绿色机械制造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