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媒介素养论文

2022-04-16

摘要:移动设备和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新媒体技术得到了快速地发展,新媒体技术改变了原有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得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技术让信息传播更为快速和便捷的同时也衍生出一些问题,如信息监管困难、垃圾信息或者不良信息泛滥等,这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安定,也为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教师媒介素养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媒介素养论文 篇1:

高职离专院校教师媒介素养调查

摘要:以教师媒介素养现状为切入点的广西高职高专院校问卷调查显示:随着媒介在教育领域的迅速渗透和逐渐融合,教师媒介素养水平并没有相应地得到提升,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分析讨论促进教师媒介素养发展的人文环境、培训机制、教学应用等三种媒介素养提升策略,以期全面提高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高素质的师资。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师;媒介素养;实证研究;策略

近年来,随着媒体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人们的学习渠道日趋多元化,除了学科教育,媒介成为民众接受知识最重要的管道。因此,如何教育学生与社会大众理性认识媒介,并使其具备了解媒介对个人的正面或负向的能力,成为当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媒介素养概述

媒介素养译自英文“media literacy”,又称为“媒体素养”或“媒体识读能力”,是大众传播领域所关切的议题,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及媒介信息时所具有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论能力、创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教师媒介素养的内涵则更为丰富、多层和立体,目前看来,至少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从社会人的角度,教师应具有独特的媒介素养、知识和能力,以达成媒介使用者和媒介传播者的有效融合;从专业角色定位的角度,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媒介进行教育教学设计、呈现手段和展示方法,以优化教育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从工作职责的视角,教师应该在教育工作中开展和推动媒介素养教育,以提升学生媒介素养,使其成为具有现代品质的公民。

二、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媒介素养分析

本次调查的目标群体是广西高职高专院校的专兼职教师,调查样本涵盖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自治区示范性高职院校和一般高职高专院校,同时也考虑到了教师的性别、年龄、学历、类型、学科等变量。问卷发放情况如下:南宁市院校150份、柳州市院校80份、桂林市院校130份,总计发放问卷360份,回收问卷336份,其中剔除无效问卷2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316份,回收问卷有效率94.0%。

(一)教师了解和掌握媒介素养的基本情况

1.对媒介素养的基本认识

在“您对媒介素养的了解程度”选项的调查中,选择“非常了解”的教师只有8%;选择“了解”的教师占29%;选择“很模糊”的教师有47%;认为“根本不了解”的教师则占到了16%。在“媒介对您的影响程度”选项的调查中,选择“一般”、“较小”、“很小”的教师占到了51%;选择“很大”或“较大”的教师占49%。据此可以看出,当前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对媒介素养的基本认识还处在一个很初级的阶段。

2.对常用媒介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1)单向传播媒介。单向传播媒介主要包括教科书、电影、广播、电视、录音、录像等。在对单向传播媒介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的调查中,有87%的教师认为自己对教科书情有独钟,在教学中主要依赖教科书;而教师对电影和电视媒介的了解和掌握主要源于个人的娱乐需求,与自己的教学活动关联性不大;广播、录音和录像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讲,感觉很陌生,只有外语类的教师会比较熟悉和掌握一般的录音技巧。

(2)双向传播媒介。双向传播媒介主要包括计算机、语言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微格教室等。当前,计算机已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很重要的一种媒介,在我们的调查中,有95%的教师认为对计算机媒介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好”,有93%的教师“能够独立制作Powerpoint电子课件”,但也有87%的教师认为对计算机知识了解的深度还有待提高。对于语言实验室和计算机网络教室的调查结果显示,除了外语类和计算机类的教师,97%的教师表示不了解或根本没有使用过。对于是否了解或使用微格教室进行教学活动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到3%的教师表示听说过“微格教室”这个概念,但从来没有教师使用过这一教学手段。

(二)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媒介状况的调查

1.如何运用媒介获取教育信息资源

教育信息资源是指以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形式储存在一定的载体上并可将其运用于教学的信息。在“你在日常教学中是如何检索并获取信息资源的?”的调查中,选择“图书信息检索”工具的教师有11%;选择“期刊信息检索(中国期刊网、维普期刊网、万方期刊网等)”工具的教师占26%;利用“雅虎、搜狐等目录搜索”工具进行教育信息资源收集的教师有9%;利用“谷歌、百度等网页搜索引擎”工具查找、下载教学资料的教师占44%;通过访问FTP服务等方式获取相关教学信息资源的教师相对较少,只有3%;通过其他媒介途径获取教学信息的教师占7%。上述调查结果表明,教师在利用媒介获取教育信息资源方面呈现多样化的格局,教师基本具备了教学信息资源获取的知识和能力。

2.如何合理利用教育信息资源

关于“你获取教育信息资源主要应用于哪些工作”的调查显示,47%的教师表示主要是为了应付各种教学技能竞赛或者领导听课,而单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师占到了37%,从学生角度考虑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资源的教师比例只有16%,从上述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获取教育信息资源的时候,很多教师处在一个态度相对消极和被动的状态。在“你如何有效利用教学信息资源”的调查中,对教育信息资源事先经过加工处理之后再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的教师比例为29%,习惯于将已获取的教育信息资源略微做些修改之后运用到课堂上去的教师有45%,而选择不加任何处理直接照搬套用教育信息资源的教师比例占到了36%。由此不难看出,在教育信息资源与教学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媒介虽然被广泛使用,但其主要目的并非为了促进教学改革,而是为了迎合某些教学之外的因索,这说明在当前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对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还是比较低,还需要不断学习、锻炼和加强培训。

(三)关于媒介素养培训的相关调查

针对“对教师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很有必要的教师比例为10%,认为比较有必要的教师占29%,表示无所谓的教师有50%,认为完全没有必要的教师比例占到了11%。通过对教师“是否参加过关于媒介的相关培训”调查,数据显示,有接近四分之三的教师从来没有参加过类似的培训活动。关于“如果参加媒介素养教育培训,你希望达到什么目的”的调查,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教师选择是为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而接近50%的教师则认为参加媒介素养教育培训的主要目的只是为了满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考核要求,或者获得必要的相关资格认证证书;而认为进行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培训毫无意义,完全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的教师比例达到了15%。关于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培训内容的选择,大部分教师反映当前应该加大

多媒体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应该强化教育信息资源获取、整合能力的培训;同时,也有教师认为应该加强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探讨,尤其是要开展发达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先进典型的参观考察;对于传统媒介比如多媒体教室、幻灯机、投影仪等仪器设备的使用,相当比例的教师没有表示出兴趣和需要。有关“通过参加培训,你希望提升哪些媒介素养”的调查数据显示,教师希望获取和使用教学信息的占32%,判断和读写信息的占23%,加工和制作信息的占28%,传播信息的占4%,获取媒介素养教育能力的占5%,其他的占8%。教师选择媒介素养培训方式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专家指导和合作的占34%,选择教工发展培训的占24%,建议融人其他培训项目的占26%,建议通过校本培训和大学课程的分别占11%和3%,选择自学和其他方式的各占1%。

通过上述调查,不难看出,针对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培训,不同的教师呈现出不同的态度,总的来讲,很多教师都能够保持一个相对客观正确的认识,但也有少数教师认为当前的媒介素养培训形式不够灵活、内容比较空洞,无法激发教师学习的兴趣。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除了培训机构本身,我们广大教师的媒介知识学习水平和媒介技术应用水平相对较低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媒介素养发展策略

(一)创设促进教师媒介索养发展的人文环境

1.营造教师关注媒介素养的群体氛围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也是这样,通过营造一种良好有序、充满激情和探索的媒介索养氛围可以让教师真切体验到媒介素养的内涵和魅力,从而使其对媒介素养产生较高的关注度和兴趣,而这种氛围的营造需要通过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各级结构以及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才能达成。首先,要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始,自上而下,使各个层级机构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保持正向的态度,要结合教师综合业务水平发展的实际需要,积极出台为教师媒介素养水平提高服务的相关规章制度。其次,要根据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效果,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重视和奖励媒介素养教育实施过程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进一步发掘教师个人的潜能,激发教师主动参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以点带面的现实效果。

2.深化教师以媒介素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认识

媒介素养在教师利用媒介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媒介素养水平能够显著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和层次。首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为教师媒介素养的提高创设良好的条件,在努力打造媒介素养氛围的同时,要制定适合院校自身定位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远景规划和战略。其次,从教师媒介素养的内涵发展来看,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形成特有的媒介知识和能力,并且要积极运用这种知识和能力,解决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遭遇的教学困难和阻力,发展娴熟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二)深入开展教师媒介素养的培训

1.要明确培训目标

教师媒介素养培训要求能够实现以下目标:使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发展、价值、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有充分了解和把握;通过媒介素养提升的策略与方法、媒介信息的传播与创作培训,使教师媒介素养得到提升;教师从专业化角度能借助媒介设计和媒介展示,提高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的能力;教师能获得迅速研发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能力,以及在教学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力。

2.要设立专门的培训机构

培训机构要积极统领整合本区域内的优势资源(包括专家学者、项目团队、示范基地等),努力开发媒介素养专项师资培训课程,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媒介素养的专项培训和认证。

3.要实现培训模式和方法的多元化

要通过理论讲授、现场观摩、研讨交流、案例示范、创意教案、展示评价等多种活动形式实施模块化、立体化的师资培训,要引导教师媒介素养培训由自发走向自为,鼓励教师在理论先行的基础上辅佐实践,在实践的探索中反思前进。

4.要制定相应的培训认证机制

要通过培训课程或者项目的考核实施相关认证并且颁发认证证书,要将此项认证纳人教师的绩效评价体系,切实唤醒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意识,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保证培训效果和质量。

(三)激励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媒介素养知识

1.要正确认识媒介素养在教育中的作用

对于教师而言,媒介素养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不仅是一种认知过程,而且还包括情感、价值、需要等多方面变化的过程。媒介素养不仅可以培养教师对媒介、媒介社会、教育信息化的理性认识和态度,还可以培养教师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和传递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讲,媒介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媒介观念和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鼓励教师整合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

应该鼓励教师积极运用媒介素养知识获取最新的教育教学信息,并且结合教学内容,对这些信息进行创造性的加工和处理,使其符合教学过程的要求。与此同时,还应该鼓励教师将媒介素养知识整合到自己的教学策略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创新教学组织模式和方法。

3.要重视教学过程中媒介素养语境的创设,注重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

从媒介素养应用情况的调查结果来看,还存在很多片面性,很多教师认为只要是使用了新型的媒介,比如网络或者多媒体,就是“媒介素养教育进课堂”,其实这些具体的媒介只是媒介素养语境的一部分,一般来讲,一个完整的媒介素养语境除了教学过程中呈现的客观媒介,还包括显性的媒介素养课程和隐性的媒介素养观念。媒介素养课程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各种大众媒介的历史演变.分析媒介素养的生活化流程或者案例,培养学生利用媒介进行信息识别、表达意见和传递讯息的能力。隐性的媒介素养观念主要是指教师要将媒介法制知识和道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帮助学生增强媒介伦理道德观念,使其媒介言行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

作者:潘有志

教师媒介素养论文 篇2:

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开放大学教师媒介素养研究

摘要:移动设备和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使得新媒体技术得到了快速地发展,新媒体技术改变了原有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使得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媒体技术让信息传播更为快速和便捷的同时也衍生出一些问题,如信息监管困难、垃圾信息或者不良信息泛滥等,这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安定,也为学校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本文就以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开放大学教师媒介素养为关键点展开相关的探究。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下;开放大学教师;媒介素养

引言:

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师不仅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也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和培养学生好的思想品德的培养者。因此教师媒介素养水平的高低与课堂教学情况有着直接联系,也与学生媒介素养培养情况有着直接联系。切实提升开放大学教师的媒介素养可以让他们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和提升,让其可以更好地展开育人工作,实现培养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目标。

一、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对信息的选择、质疑、理解、评估、创造、生产、思辨、反应等综合性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在对媒介有清楚的认知基础上展开对信息的准确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更为快速和广泛,使得人们不仅可以接收到信息,更能广泛传播信息,从而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传播点,形成巨大的信息传播效果。这种传播效果虽然具备非常好的传播价值,但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传播者对信息真假鉴别不到位所造成的假信息的广泛传播或是不良信息的广泛传播等,这不仅会对传播者自身好的思想品德地树立带来阻碍,严重的还会引起不好的社会问题,为传播者自身发展和和谐社会构建带来不好影响。学生这一年轻群体是新媒体环境下主要的信息传播群体之一,而信息传播也是其重要的生活要素,例如通过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记录生活、抒发心情、转载信息等,并且他们也是各大信息平台的主要用户,因此他们如果进行一些假信息或不良信息的传播就会引起大范围的年轻群体效应,容易让更多年轻人或者是青少年受到影响,为此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技术,面对随时随地可以发声的年轻群体,面对铺天盖地地海量信息,教师的媒介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1]。

二、开放大学教师媒介素养调查

以本校61位不同学科教师为调查对象随机发放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1.媒介使用情况

在媒介素养了解方面:非常了解的有7位,占比11.48%;知道一些的教师有37位,占比为60.66%;不了解的教师有17位,占比27.87%。根据以上的调查不难看出大部分老师都是对媒介素养有一定了解的,但还有一些老师在媒介素养认识方面还存在不足。

在媒介接触情况方面(此选项为多选):通过报纸接触的教师有13位,占比21.31%;通过杂志接触为19位,占比31.15%;通过广播接触的教师有14位,占比22.95%;通过电视接触的教师有30位,占比49.18%;通过网络接触的教师有59位,占比96.72%。根据调查情况可得出网络已经成为教师使用的首选媒介,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开放大学院校的教师群体中也具有普遍性,过去重要的报纸途径则沦为末位。

在媒介使用时间和使用动机方面: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这三个大的单一项目使用时间的问题中分别给出30分钟、60分钟、90分数以上、几乎不会这四种选项,最终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这三个单一项目问题选择人数最多的选项为报纸杂志30分钟,19人,占比31.15%;电视广播几乎不会,29人,占比57.54%;网络90分鐘以上,42人,占比68.85%。在媒介使用动机方面(此选项为多选题):获取新闻资讯有47人,占比77.05%;获取教学资源48人,占比78.69%;娱乐游戏22人,占比36.07%;学习提升42人,占比68.85%;生活服务43人,占比70.49%。根据调查情况可知现今教师会更多地通过网络的途径进行教学资源的寻找、资讯获取、提升自己等活动。

2.对媒介内容的态度

对媒介内容的信任程度:在对电视信息的信任度问题中,选项人数最多的选项为相信选项,人数44人,占比为72.13%,在网络信息的信任度问题中,选项人数最多的选项为持怀疑态度选项,人数为31人,占比50.82%。根据调查可知虽然教师使用网络最为频繁,但是他们对于网络信息的信任度不高,这也与当前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信息监管困难和假信息较多有关。在众多媒介中,受众对于每一种媒介的信任度是有所差别的,例如电视台等具有官方性质的信息媒介要比网络媒介的信任度高。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对于信息的鉴别调查中,有35位教师能够准确分辨,占比57.38%;有16位教师不会分辨真伪,占比26.23%;有10位教师不想分辨真伪,占比16.39%。在进一步的了解中发现能够准确分辨的主要是自己所熟知的领域如教学资讯、专业知识、常识类信息等,不会分辨真伪的信息大多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或是科技类信息、经济类信息等,不想分辨真伪的信息则是一些娱乐信息或是与自己完全没有关系的信息。在面对同一问题出现不一致的媒介信息时,有49位教师选择进行更多查找收集直至获得准确答案,占比80.33%;有12位教师选择坚持自己的观点,占比19.67%。根据调查来说教师在网络信息分辨方面还是有着一定的分辨能力,并且在面对不一致的媒介信息时大多都会进行多方求证,最终得到正确答案。

3.在教学工作中使用媒介的习惯和能力

在教学中使用网络多媒体情况:有51位教师选择经常使用,占比83.61%;有8位教师很少使用,占比13.11%;有2位教师在教学中不使用,占比3.28%。使用最多的网络多媒体功能情况(此选项为多选题):演示文稿(PowerPoint)有58位教师,占比95.08%;文字处理(Word)35位教师,占比57.38;微课视频有25位,占比40.98%;动画有9位,占比14.75%;其他有15位教师,占比24.59%。在运用软件对图像素材进行处理和运用软件对音频、视频文件进行处理这两个问题的选项中运用较少的选项是选择人数最多的,分别为31人,占比50.82%;29人,占比47.54%。根据调查可知在现今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会在教学经常使用网络多媒体,在较为日常的教学基础性的文件或者文字处理工作方面能力较强,在更为专业的软件运用方面还略有不足。

4.媒介素养培训

在媒介素养培训方面(此项为多选):有29位教师参加过学校组织的会议或者培训,占比47.54%;有6位教师参加过院系组织的培训,占比9.84%;有21位教师参加过教研室活动,占比34.43%;有17位教师参加过校外会议或培训,占比27.87%;有26位教师参加过线上专家讲座或者培训;有30位教师进行过自主学习,占比为49.18%;有12位教师没有参加过相关的培训。在媒介素养培训形式选择方面(此项为多选):人数从少到多依次进行排列,其他,4人,占比6.56%;自主学习,18人,占比19.51%;教研活动,27人,占比44.26%;网络课程,37人,占比60.66%;观摩学习,42人,占比68.85%;技能实操,50人,占比81.97%。根据调查可知院校大部分教师都参加过不同形式的媒介素养培训,他们对于今后的媒介素养培训更多地想开展关于实际技能学习的相关培训,以便可以运用更为专业技能更好地展开教学。

5.调查问卷总结

根据上述调查问卷结果可展开对提升教师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说明:第一、提升教师媒介素养有利于其教学能力的提升。在新媒体环境中,网络媒介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和教师的日常备课工作中,而教师也会通过网络来获取更多地信息,需要能运用各种媒介技术对教学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需要运用网络媒介更好地开展相关的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中必须要能有好的媒介素养,要能进行更为专业的媒介功能学习,从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媒介运用能力,让教学得到好的开展,让学生也能拥有好的媒介素养[2]。第二、提升教师媒介素养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已经发展到更具个人化、情绪化、流量化等特征,需要信息接收者对其进行分辨和筛选。教师作为这些信息的使用者和传播者,需要能展开媒介素养的培育,需要能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能力,只有教师拥有了良好的媒介素养能力才能对信息进行正确地分辨,才能更好地展开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第三、提升教师媒介素养是社会发展对于教师的重要要求。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年轻群体越来越容易接触到外来事物和外来文化,开放大学学生作为年轻群体中的重要一员,势必也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一定的行为思想问题。开放大学教师作为培养年轻群体的重要力量,需要能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更好地展开对学生的媒介教育,让他们更好地开拓自己的人生。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能加强警惕性,要能提高对信息的批判和反思能力,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更好地做好学生学习的榜样,在与学生交流中或者在对学生的观察中要能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要能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也能拥有较强的信息辨别能力,使其能很好的抵御不良信息[3]。

四、提升开放大学教师媒介素养的具体策略

1.增强教师的媒介素养意识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类型和传播方式越来越多,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展开对信息的接收和传播,使得信息传播的监管受到影响,院校教师因自身教育者身份的特殊性在开放大学的学生群体中有着不可缺少的教育职责和管理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是学生群体的领导者,因此教师要能拥有好的意识形态,拥有好的媒介素养意识,要能展开对学生的引导工作,让学生对假信息和不良信息进行分辨,让其做到不信谣、不传谣,构建更为和谐的网络环境。此外,教师要能以身作则,要能从自己做起不传播不实的信息或者不良信息,为学生做好榜样。最后,老师要能展开广泛学习和终身学习,要能将媒介素养提升当成自身长期的能力提升目标,展开对新媒体方面的不断学习和了解,让自身可以很好地认识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也更好地与学生进行沟通,运用他们喜爱并接受的新媒体方法展开对他们的媒介教育,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媒介素养的同时,也能不断展开对自身媒介素养的提升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从而更好地完成媒介教育的相关教育目标[4]。

2.积极营造提升媒介素养的环境

首先需要能在制度管理方面为教师构建好的媒介素养提升环境。应制定相应的学习和管理要求,将媒介素养纳入进教师的考核内容中,制定考核媒介素养的考核机制,使媒介素养成为教师的一门必修课。其次,要展开媒介素养的在职培训。因院校教师有着不一样的专业背景,在媒介素养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需要对院校教师提供相关的媒介素养在职培训。在职培训可以保证教师正常的教学工作不受影响,可以更好地以具体的教育要求来加强教师的提升效果。现今教师需要进行政治理论教育、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专业训练这三项基本的在职教育,为此可以将媒介素养与教育专业训练相结合,展开具有媒介素养要求的专业训练,并且要能根据上述的调查问卷进行技能实践性更强的媒介素养培训,最后还是需要能将教师的在职培训情况与其相关的考核相联系,使其可以更为积极地进行媒介素养的培训,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3.加强媒介运用技能的提升

在教师媒介素养提升方面,树立正確的媒介观念是其基本要素,在具备正确的媒介观念的基础上需要能进行整体性的提升。教师需要将眼光更多地放在新兴的媒介上,展开思想地及时更新,培养与新媒介多接触的习惯,了解和学习新的传播方式和媒介运用方法,并且在面对信息时需要能以批判性和辩证性的眼光进行观看,要能有信息筛选能力,以更为理智客观地认知对信息进行选择,要能运用自身所具备的科学观念和批判意识对信息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商业诉求等进行深入解读,需要对信息进行检验和核实,并能将这种能力转变为教学素材,以学生更为接受地方式教授给他们,让其也可以具备好的鉴别能力[5]。除此之外,展开媒介素养的教研工作也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媒介素养,并且其更有内在动力,为此可以以各年级为单位展开媒介素养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可以在后续展开以学校整体的媒介素养研究工作,让教师的媒介素养得到提升,让媒介素养教学也能得到好的发展。

4.展开多渠道的媒介素养提升

教师在提升媒介素养方面,除了培训或者校园学习等,其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很多运用网络媒介的时间,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网络媒介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从而更好地以自己为引导者展开对学生好的媒介素养的教育,让其更好地展开对信息的分辨。教师可以自身无法很好进行分辨的信息为实践点寻找相关的分辨方法,如观看信息来源或在官方媒体中搜索相关的信息查看其是否真实等,也可以以自己对待不确定真伪性信息时的方法或是从其他渠道了解的好的对待不确定真伪信息的方法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其制定出相应的辨别方法或是让其得以理性思考,让学生哪怕辨别不了信息的真伪也不要做假信息或者不良信息的传播者。此外老师可以借助自身所具有的一定媒介优势,如班级学生大多会关注老师等,进行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等开设,可以在发现学生转载或者传播无法辨别的信息时及时通过学生所熟悉的渠道进行提醒或给出建议,可以跟学生一起来对信息的真假进行辨别,这样教师不仅能很好地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也能进一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让他们通过实际的行为开展认识到媒介素养的重要性,让他们可以以更为正确的媒介观念展开网络活动,让网络环境可以更为良好[6]。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环境下展开对开放大学教师媒介素养的提升是十分重要的。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不仅为教师自身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也对教师自身的素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既要能拥有好的媒介应用技能,也要能具备好的媒介素养,要能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师风,以自身好的思想品德为引导点展开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从而让学生拥有好的媒介素养,也能不断促进自身媒介素养的提升,让师生可以共建和谐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屈冉. 新媒体环境下成教思政教师媒介素养的探究[J]. 现代职业教育, 2019(24):2.

[2] 张小筱. 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媒介素养培育研究[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1):2.

[3] 韩咏琳. 新媒体环境下语文教师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J]. 今传媒, 2018, 26(11):3.

[4] 穆林娟, 李克英, 徐冰. 新媒体背景下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媒介素养的策略探究[J]. 传播力研究, 2019, 3(28):2.

[5] 刘文强. 新媒体环境下语文教师媒介素养的提升策略[J]. 记者观察:下, 2019(12):1.

[6] 张洁梅, 齐少静. 新媒体环境下中小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分析[J]. 教育现代化, 2019, v.6(85):163-164+175.

作者简介:海燕(1987.3)(具体到某年某月),女,回族,新疆(籍贯),研究方向 :广播电视编导。

作者:海燕

教师媒介素养论文 篇3:

“互联网+”视阈下高职高专教师媒介素养的应然范式解析

【摘 要】本文基于媒介素养内涵与范式分析,论述“互联网+”视阈下高职高专教师媒介素养的应然范式:媒介认知素养由“缺位”到“補位”,媒介解读素养由“接受”到“反思”,媒介使用素养由“单一”到“多元”,媒介传播素养由“外力”到“内驱”,媒介参与素养由“小众”到“大众”,媒介道德意识由“薄弱”到“增强”。

【关键词】“互联网+”  高职高专教师  媒介素养  应然范式

各类媒介素来是高职高专教师获取教育教学资源的主要渠道和重要平台,关系到能否在教学科研工作中提高传统媒介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改善新型媒介的适用性和利用率。高职高专教师的媒介素养是事关其自身职业生涯发展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职业素养和核心竞争力之一。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高专教师媒介素养应然范式的解析和研究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升和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与范式

(一)媒介素养的内涵界定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也称为“传媒素养”“媒体素养”等。业界公认较为权威的内涵是由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于1992年所界定: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体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性的反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而近二十多年来媒介传播领域不断发展演进的历程也为媒介素养的内涵注入了更丰富的要素和更细腻的诠释。笔者认为,“互联网+”视阈下,媒介素养意指人们在了解和认知媒介属性、选择与接触媒介类型、解读和甄别媒介信息、使用媒介及信息、传播媒介及信息、参与媒介活动、了解与遵守媒介道德要求等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二)媒介素养的构成范式

基于媒介素养的内涵界定,媒介素养的构成范式可分解为媒介认知素养、媒介解读素养、媒介使用素养、媒介传播素养、媒介参与素养、媒介道德素养六大模块。

1.媒介认知素养:了解和认知媒介属性的能力和素养。对各类媒介的本质属性、信息特征、传播渠道、使用方法、功能影响等有基本的认知,能快速准确地选择恰当与合适的媒介渠道获取有效信息。

2.媒介解读素养:解读和甄别媒介信息的能力和素养。能够清晰辨识“拟态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叠加与边界,面对各类媒介信息时保有质疑、批判和辨识的精神和态度,做到迅速理解内容、冷静判断真伪、仔细甄别正误、理性吸收可取之处。

3.媒介使用素养:使用媒介及媒介信息的能力和素养。掌握使用媒介检索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善于发挥媒介优势挖掘和使用信息,节约媒介消费成本,缩短媒介使用路径。

4.媒介传播素养:推广媒介及传播信息的能力和素养。能够主动使用和推广新型媒介,积极承担宣扬社会正能量与主流价值观等正面媒介信息的责任与义务。

5.媒介参与素养:参与媒介活动的能力和素养。能够在互联网语境下尽快实现由单纯的媒介受众到媒介主体与受众合二为一的双重身份的意识觉悟和角色转变,主动参与媒介信息的制作、加工、发布与反馈,利用媒介响亮发声、提升话语权。

6.媒介道德素养:使用媒介及信息应当遵守的道德素养。包括媒介使用自律能力、尊重知识版权、抵制滥用媒介信息、规避和杜绝媒介喧嚣、媒介失语、媒介偏见、媒介媚俗等行为。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高专教师媒介素养的应然范式

相较而言,高职高专教师媒介素养的构成范式与普通大众并无异样。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论证和持续推进,在“互联网+教育”成为国家的重大命题和战略部署后,高职高专教师媒介素养的构成维度与模块内部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应然范式也迎来了更充盈的内涵和更完整的要义。

(一)高职高专教师媒介认知素养:由“缺位”到“补位”

媒介认知素养是媒介素养应然范式的底层基石。“互联网+”时代带来了高等教育领域前所未有的发展演化和迭代更新的速度。利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客户端等延伸性媒介平台创新教育理念、构建教育平台、拓宽教育渠道、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育效果,已然成为高等院校深化教改成效、寻求创新性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当前,校方自制微课等课程视频、中国人大慕课、网易云课堂等网络精品课程学习网站、超星学习通、蓝墨云班等教育类手机客户端等新型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也都在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当下的高职高专教师都应当有意识地紧跟时代脉搏,将自身的媒介素养,尤其是媒介认知素养的水平前置于媒介发展的演化趋势和前沿领域,克服对媒介认知素养重要性认知不清、认识不深的观念缺位问题,积极主动地加强对各类媒介特别是新兴媒介的属性、特征、功能和操作的认知和尝试,勇于将新兴媒介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当中,摸索和构建出一套易于落地、富有成效的教学模式,杜绝一味遵循和维护传统老旧的教育教学方式、抵触新兴媒介或浅尝辄止的情绪和现象。

(二)高职高专教师媒介解读素养:由“接受”到“反思”

媒介解读素养是媒介素养应然范式的重要关卡。传播学认为,媒介的产生和应用成就了“拟态世界”与“现实世界”,两者既有区别又有重叠:一方面,“拟态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反映,是建构出来的“真实”世界,也是现实世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拟态世界”影响和塑造了人们对“真实世界”的态度与看法。应该看到,“拟态世界”所创造的“真实世界”,其承载信息受到真正的“现实世界”中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的有失偏颇甚至歪曲事实的现象无法避免。尤其在进入“互联网+”时代后,两个世界的重叠更因互联网与社会各个层面的密切融合而变得更加深刻和无所不在,“拟态世界”的“真实性”更需要大众保持理智的态度和清醒的头脑加以判断。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鉴于自身的职业操守和职业素养,高职高专教师在解读媒介信息时,更要主动地判断“媒介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叠加和边界,尤其在面对数量巨大、良莠不齐的媒介信息时,保持对媒介信息的质疑、批判和辨识的精神和意识,从以往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反思,做到冷静判断、仔细甄别、理性筛选和合理使用正确、恰当的媒介信息以服务教育教学工作。

(三)高职高专教师媒介使用素养:由“单一”到“多元”

媒介使用素养是媒介素养应然范式的关键环节。教师能否最大限度、最少路径地使用各类媒介平台的教育优势辅助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是衡量教师媒介素养高低的核心与关键。互联网普及前,教师获取教学资源主要依靠书籍等纸质媒介和广播电视等视听媒介,教育教学主阵地主要集中于课堂现场,教学呈现方式主要依靠板书或单机版PPT,总之,教育教学媒介使用的种类和呈现方式都较为单一。而“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不仅拓宽了教师信息搜索的渠道,节约了时间成本,丰富了教学素材,更重要的是互联网的相关软件和设备在教育行业的普及,推进了高校教育教学方法网络化和网络平台教育化进程,使得线上线下多元化、一体化教学和课内课外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混合型教育教学模式成为现实。相应地,高职高专教师的媒介使用素养也在发生“单一化”到“多元化”的蜕变,教师既要在备课时避免不愿意改变传统媒介的使用习惯,警觉过分抵触或过度依赖新型媒介的两极分化的情况,又要在教学时多了解和尝试新型教学模式,提升课程吸引力和教育教学效果。

(四)高职高专教师媒介传播素养:由“外力”到“内驱”

媒介传播素养是媒介素养成分中衡量教师教育责任意识的重要指标,其要求也是教师媒介素养与普通大众媒介素养的区别之一。前互联网时代,由于高职高专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单一性和路径匮乏性,教师作为信息传授者和思想把关人,其知识优势的地位和思想权威的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由于主张反权威、去中心的网络特殊性,个人言论发表门槛低、传播阻碍少、流传范围大,权威观点易受质疑、主流意识形态易受冲击,缺乏人生阅历、三观尚不牢固的专科学生极易被偏激的语言和观点所干扰和困惑;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获取便利化、媒介地位平等化,教师的学识优势和思想权威地位也容易受到动摇,师生单向疏导的传统也在逐步向师生双向互动逆转。因此,高职高专教师也要及时跟进自身职责的更新和师生角色的重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教授自身课程知识外,也应当自觉承担正面舆论、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责任和教育义务,对学生开展意识形态和三观教育要从以往的上级压力和硬性要求向自觉的内在驱动力转变,实现对教学场域内学生的知识传授、思想塑造、品质培养、价值引领和素质提升。

(五)高职高专教师媒介参与素养:由“小众”到“大众”

媒介参与意识是时代赋予高职高专教师媒介素养应然范式的新要求。前信息化时代,普通人主要扮演着媒介消费者和信息接收者的角色,少有参与媒介活动的资格和机会。但“互联网+”将媒介参与行为的身份平民化、平台普及化、概率最大化,让越来越多的人能通过制作网络个人主页、网络留言、开启公众号和订阅号等形式参与媒介活动、成为媒介主体,受众与从业人员的分野已经逐渐模糊,媒介主体人群也逐渐从“小众”向“大众”扩张。同样地,高职高专教师也有了更多的平台和机会主动发起媒介行为,以师生平等的地位和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形式,利用互联网各类教育教学平台和社交平台开展课程教学和学生管理也成为大势所趋。教师媒介参与意识能否实现从“小众”到“大众”的转化,教师媒介参与素养的高低、媒介参与意识的强弱、场面控制能力的强弱,事关教师话语权和影响力的提升,也决定着教育媒介使用的实际效果、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改革的成败。

(六)高职高专教师媒介道德意识:由“薄弱”到“增强”

“互联网+”时代,媒介道德意识在高职高专教师媒介素养应然范式中的重要性前所未有。应当看到,互联网在给社会成员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其诸多后遗症也被不断放大,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众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甚至生活方式、行为模式。例如智能化手机娱乐功能的便利性,使得“手机控”和“低头族”随处可见,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延长甚至制造了无用、无效的碎片化时间。避免对互联网的过分依赖甚至无度使用,是“互联网+”时代媒介道德素质内涵的新领域和新要求。对于高职高专教师而言,使用媒介时的时间管理能力、自控意识和自律能力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學术上自觉抵制抄袭、侵权、不辨真伪随便使用等滥用学术信息的行为、杜绝随意发布或者转发负面信息和网络谣言的行为,引导学生抵制滥用媒介信息、规避和杜绝媒介喧嚣、媒介失语、媒介偏见和媒介媚俗等行为,也都是高职高专教师应当增强的媒介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戴永明,蒋宏.媒介“封杀”与公民媒介素养[J].新闻记者,2004(5)

[3]李舒东.新媒介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作者:邱海英

上一篇:三旋运动研究论文下一篇:高校网络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