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022-04-26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人们拥有海量的信息,而对信息的理解、判断、掌握都受到了当代新媒体的一定影响。而今具有良好接受能力的大学生对新兴事物十分感兴趣,若他们具有高水平的新媒介素养,即信息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和合理利用新媒介的本领,对个人价值观的构成有明显作用。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媒介素养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媒介素养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

2010—2019 年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摘要:基于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媒介化社会的合格公民这一视角,以 2010—2019 年 CNKI 核心期刊和 CSSCI 期刊相关研究文献为样本,经研究发现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呈现研究视角的多元化、研究方法的多样 化、教育对象的全民化和跨学科教育的融合等特点,研究方法主要有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 媒介素養教育研究的关注点已逐步转向全民的基础素质教育。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进展;现状

按照受众的年龄段,可分为儿童、青少年(中小学 生)、大学生、研究生以及老年群体的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如李颖异等人的《关系视阈下流动儿童媒介素养构建》、 谭筱玲等人的《中小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核心路径研 究—基于成都十二所中小学的实证调查》、周婧的《新媒 体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挑战和应对》、刘倩的《自媒体环境下老年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基于“积 极老龄化”的视角》。在对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中, 针对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研究也是 重中之重,如冯瑞珍《对新闻传播类大学生媒介素养调 查分析——以河北省四所高校为例》、史雅娟《论新闻传 播学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途径》等。

二是以媒介内容为视角的研究。近年来,自媒体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同时自媒体传播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内容良莠不齐,大量虚假信息、谣言、低俗信息充斥其中。 究其原因,主要与媒体从业者的媒介素养相关联。张红 显的《网络自媒体洗稿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对自媒 体洗稿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应该发挥自媒体平台的 管理规范作用,同时加强自媒体人的媒介素养教育 [4]。 冯博的《网络新闻标题的失范现象及其规避路径》对“标 题党”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指出网络新闻标题失范不 仅源于媒体从业者媒介素养能力的缺失,也反映出受众 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成为“标题党”新闻的间接传播 者 [5]。刘杰等人的《后真相时代自媒体信息传播风险探 析》对于规避自媒体传播风险的路径进行了讨论,认为 应该提升受众的信息分辨与筛选能力 [6]。杨光辉在《透 视新媒介环境下的“反转新闻”》中提到传播者自身的 素养不足以及生存压力使得他们不得不走上抢先发布消 息的竞争之路,而在竞争压力下新闻的真实性会受到质 疑 [7]。综合来看,在对虚假新闻、隐私保护、网络直播等 论题的研究中都涉及媒介素养问题。在人人都有麦克风 的时代,媒体从业者自身素养和受众媒介素养的高低,都 会影响到媒体信息的生产与传播。为了给用户提供健康 的信息生态环境,加强媒介从业者和受众的媒介素养教 育是许多研究都提到的重要措施。

三是研究方法。在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中,学者们 经常采用的方法主要体现为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深 度访谈法。如田新玲的《青少年关于危机认知的媒介素 养调查分析——以西安市第 48 中学为个案》,对青少年 关于危机认知的能力进行分析,认为在新媒体被青少年 广泛采纳与使用的形势下,更要注重青少年的媒介素养 教育 [8]。徐沁《博士生媒介素养教育隐忧及对策——基 于浙江大学学生的问卷调查》,通过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 博士生群体的媒介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唤起全社会关注 博士研究生群体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秦艳华的《社交 媒体用户的媒介素养探析——从微信朋友圈的“观众隔 离”现象谈起》,运用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从用户认识、 使用和评价微信朋友圈“观众隔离”功能入手,分析社 交媒体用户的媒介素养状况,结合该功能产生的负面影 响,得出提升社交媒体用户媒介素养的路径,以期更好地 实现线上与线下社交的融合,改进用户的社会交往 [9]。

无论采用哪种研究方法,研究者都基本遵循了“现 状 - 问题 - 对策”的路线,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于提高大 众的媒介素养,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使得大众的媒介素养 能够应对其所处的信息环境,更好地适应媒介化的生存 和发展。近十年的相关文献,也反映出关于媒介素养的 研究方法已从理论研究逐渐偏向为实证研究。从数量上看,实证研究的比例已远远超过理论思辨研究,部分学者在研究设计上尝试将两种研究范式相结合,以增强研究 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二、媒介素养教育:致力于培养媒介化社会的合格公民

(一)媒介素养教育的新动向

媒介化社会是社会媒介化的结果,是媒介与社会之 间互动关系模式的一种表述,媒介化已經成为当今中国 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互联网 +”社会的转型, 我国信息生态、信息传播结构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媒介 成为中国社会的建设性力量。

近年来,人工智能应用于媒体与信息行业,在提升信 息传播效率的同时也易引发媒介伦理失范等问题。媒介 素养教育对公民迎接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具有重要意 义。学者周慧玲在《人工智能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使命 与作用》一文中提出,媒介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对公众 的新闻判断、认知和选择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着 重提高公众对违背伦理行为的批评能力,提升对算法推 荐新闻的认知能力 [10]。

媒介的发展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部分学者将媒介 素养教育的研究放置在国际比较的研究视野下。卢锋等 人的《文化向度的国际媒介素养教育考察》将媒介素养 教育转向国际视角,对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四国 的媒介素养教育发展历程比较,认为不同国家的媒介素 养教育都与文化问题相关。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 媒介素养教育都在调适媒介信息生态变化与本国文化发 展的关系问题,重视新媒体文化的社会影响 [11]。吕萍等 人的《泛媒体时代日本的媒介素养教育与文化》对日本 的媒介素养的研究现状和教育现状进行了研究,认为媒 介素养理论已经融入到了日本本土文化中,媒介素养已 经根植于日本社会。我国应该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国民 教育的关键问题,同时也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探 讨 [12]。

(二)媒介素养教育的全民化转向

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是人类理解媒介和文明进步的 新维度。在不同媒介主导的人类历史发展时期,媒介素 养的内涵不尽相同。从阅读素养、视听素养、新媒体素养, 再到智慧化媒体时代的信息素养,媒体素养的能力结构 更加全面,也对社会公民的受教育程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的媒介素养 问题成为诸多学者的关注焦点,也代表着现代社会公民 素养提升的空间和潜力。张铤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 介素养教育探析》、钟峻燕的《微传播环境下大学生媒介 素养教育探析》、周婧的《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 教育的挑战和应对》、林男的《基于学生工作视角的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等将媒介素养教育研

究的视角转向大学生。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的现实意义毋庸置疑。随着媒介融合进程的加快,大学 生需要提高不同媒体来源的信息辨别能力,高校应重视 全媒体视域下媒介素养教育模式的转变,要注重教学目 标、课程体系、师资结构、实践平台等方面的建设,同时也 要注意与家庭、媒体的协同教育。

同时,由于媒介系统在各个行业的渗透,提升不同职 业群体的媒介素养具有特殊的社会意义。如在提升社会 治理能力的总体要求下,公务员、基层领导和党员干部等 已成为媒介素养研究的重要对象,相关研究如赵世环等 人的《基层政府公务员媒介素养提升策略探讨》、刘思涓《党员干部如何提升媒介素养》等。 结合前述关于以素养主体为视角的研究,可以发现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对象更加具体、多元,研究的视野更 加开阔,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已逐步转向全民的基础素 质教育。媒介素养不再是媒体从业者或受众所掌握的一 种能力,而是包括教师、高校辅导员、医生、基层干部等不 同职业群体,少年、中青年、老年等不同年龄段群体都需 要强化的素质,是信息社会中公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跨学科研究

本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作用更加凸显,任何领域的 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推动。新媒体技术与其他行业领域 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跨学 科、跨领域研究。李炜炜等人的《融合视角下媒介素养 演进研究:从 1G 到 5G》,从融合的大背景和信息技术发 展的视角系统梳理了媒介素养从 1G 到 5G 的演进脉络, 提出基于融合视角和中国特殊性设计的“三位一体”模 式、分级模式、融合模式,为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 实践提供了理论参照 [13]。杨飏的《论媒介素养教育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 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相融合进行讨论,认为大学生思想 政治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新常态,符合时 代的特征,以寻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路径 [14]。 陈真真的《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研究》, 认为在当前媒介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与媒介素养教育 相整合的教学方式,是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 径。明朝的《网络环境下医生社会形象的重塑与提升》 讨论了网络环境下医患关系的建设与发展。医生的社会 形象构建不仅需要加强相关法律制度建设,还需提高医 生的媒介素养,透过媒体来讲述有温度的医患故事,以此 化解医患关系的危机,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15]。丁未等 人的《文化与科技融合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将青 少年媒介素养的教育问题放置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背景下,从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发掘青少年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对文化与科技的理性反思,将社会公益服务与新媒体 素养教育相结合等方面来探究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 [16]。

随着我国“互联网 +”社会的转型及其对社会信息 系统的建构,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受到越来越多学科领域 的重视,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众多学科 交叉、相互补充的态势。作为一种社会素养教育,人文素 养也是媒介素养的重要基础,文学、美学、政治学、民族学 等知识体系的融通都有利于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正处于拓展期。与 过去相比,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关注的对象更加具体,注重 探讨针对不同类型群体的媒介教育路径与方法。在教育 理念上注意到多学科知识体系的交叉融合。研究方法上 转向思辨研究、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结合。相对于英 国、日本等国家的媒介素养研究传统,我国的媒介素养及 教育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在借鉴发达国家的研究与 教育经验时,应该依据我国媒介体制和文化环境,探索本 土化的媒介素养知识体系和教育方法。同时,从教育设 施的效果上看,媒介素养作为一种综合能力,需要长期观 察和分析,实施更加科学的测量和检验。

参考文献:

[1] 劉勇 . 媒介素养概论 [M].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6. [2] 陈洪 波 . 我国 少数民 族地区 城乡青 少年媒 介素养 与价 值观念耦合研究 —— 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 [J]. 新闻界 ,2014(16).

[3] 王韡龙 , 张浩 .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以保安族聚居区积石山县为例 [J]. 西北人口 ,2012(7).

[4] 张红显 . 网络自媒体洗稿的成 因、危害及其治理 [J]. 传 媒 ,2019(19).

[5] 冯 博 . 网 络 新 闻 标 题 的 失 范 现 象 及 其 规 避 路 径 [J]. 传 媒 ,2019(9).

[6] 刘杰 , 王秋菊 . 后真相时代自媒体信息传播风险探析 [J].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9(6).

[7] 杨光辉 . 透视新媒介环境下 的“ 反转新闻”[J]. 出版廣 角 ,2016(16).

[8] 田新玲 . 青少年关于危机认知的媒介素养调查分析——以 西安第 48 中学为个案 [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 版 ),2012(6).

[9] 秦艳华、王元欣 . 社交媒体用户的媒介素养探析——从微信 朋友圈的“观众隔离”现象谈起 [J]. 中国编辑 ,2019(10).

[10] 周慧玲 . 人工智能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作用与使命 [J]. 出 版广角 ,2019(6).

[11] 卢锋 , 丁雪阳 . 文化向度的国际媒介素养教育考察 [J]. 现 代传播 (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8).

[12] 吕萍 , 杨美谕 . 泛媒体时代日本的媒介素养教育与文化 [J].东北师大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6).

[13] 李炜炜 , 袁军 . 融合视角下媒介素养演进研究:从 1G 到5G[J]. 现代传播 (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9(9).

[14] 杨飏 . 论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融合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10).

[15] 明朝 . 网络环境下医生社会形象的重塑与提升 [J]. 中州学 刊 ,2019(5).

[16] 丁未 , 姚园园 . 文化与科技融合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J]. 深圳大学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3).

作者简介:李炜(1981—),男,汉族,甘肃民勤人,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新 媒体传播。 张玉荣(1973—),女,藏族,西藏林芝人,西藏 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西 藏文化对外传播。 张妍(1995—),女,汉族,陕西凤翔人,单位为 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新 媒体传播。

(责任编辑:朱希良)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社会化媒体时代藏族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模式研究”(编号:17096)

作者:李炜 张玉荣 张妍

媒介素养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2:

新媒介素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摘 要]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拥有海量的信息,而对信息的理解、判断、掌握都受到了当代新媒体的一定影响。而今具有良好接受能力的大学生对新兴事物十分感兴趣,若他们具有高水平的新媒介素养,即信息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和合理利用新媒介的本领,对个人价值观的构成有明显作用。以合肥工业大学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从媒介认知、判定、应用等方面进行问卷测试,全面探析当代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水平,为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介素养

一、提升高校学生新媒介素养的现实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的内涵

英国学者利维斯和汤普森在著作《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初次提出了“媒介素养”的解说。历经多年研究发展,观点出现分歧,获得众多学者认可的是1992年美国素养研究中心“媒介素养”的定义: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和反应能力[1]。21世纪以来,新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改进促生了“新媒介素养”这个概念。美国新媒介联合会在2005年《全球性趋势:21世纪素养峰会报告》中将“新媒介素养”定义为:“由听觉、视觉以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觉力量的理解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化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性传播以及再加工的能力[2]。”基于媒介素养定义,结合新媒介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等特点,我们可以得出:新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接触和理解新媒介的能力、解读和批判新媒介的能力、参与和使用新媒介的能力以及对新媒介的创造和传播能力[3]。

(二)新媒介素养的提升成为大学生必备素质要求

新媒介给高校大学生提供了无限宽广的网络世界,有些同学甚至沉迷其中无法自拔。有这样一群自制力不强的学生,人们称之为“低头族”。不管是在教室图书馆学习还是宿舍操场休闲时,他们都低头看着手机,深深沉迷其中,浪费大好时光、荒废个人前程。很多不法分子也借助新媒体开放性、虚拟性等特点乘虚而入,大肆传播负面消息及不良价值观,使不谙世事的学生深受负面干扰,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理想信念逐渐动摇,最终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道德行为等受到严重影响。在校大学生尚处在人格形成与完善的重要时期,这也是新媒介素养不断成长的时期,他们对新媒介认知、理解能力十分重要,新媒體素养成为每一个当代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三)新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新媒体时代多元文化的新需要

微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的信息交互及时、高效,使大学生的人际沟通消除了空间、年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新媒体应用的沟通功能开发具有优先性,但教育功能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新媒体在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新的全球性信息流动空间的同时,也对如何在多元文化品位和价值体系的环境下积极维护传统文化提出了巨大挑战。当今西方文化不断渗透,中国主流文化的中心地位日益弱化,当代大学生在文化多元的时代大环境下价值取向复杂。他们通过多元纷繁的文化认知大千世界、增长理论知识、丰富人生阅历,同时也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理想信仰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新媒介素养教育使当代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中能够了解多方信息,正确解读时事新闻,明辨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以提升,能正确认知党史国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高校学生新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对大数据时期下的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全面分析。调查总计发放700套问卷,收回688套,其中有效问卷652套。调查对象为合肥工业大学在校本科生,涉及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七个学院学生,其中大一197人、大二133人、大三181人、大四141人;按性别分配,男生508人、女生144人。下面是问卷结果与探究分析。

(一)大学生过度关注手机、网络等新媒介

如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新媒体相较于报纸、广播、杂志等传统媒体在媒体中占绝对优势。根据2018年1月3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普及率高达55.8%。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智能手机的使用不断挤占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其他电脑设备。

各大学加强信息化建设趋势下,大学生非常依赖网络。问卷结果表明,有97.7%的大学生日常最频繁接触的媒介是手机。手机这种新媒介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快捷的渠道、线下消费最便捷的支付渠道、网络娱乐类应用最方便的体验渠道。在有关手机等新媒介使用习惯调查中,有43.25%的学生一般使用3~6个小时,每天使用手机6小时以上的同学占17.48%,仅3.99%的同学使用时间低于1小时。在业余时间操作手机等新媒介的学生比例68.87%,睡觉之前玩手机的学生比例20.71%,而4.45%的学生会利用吃饭时间,3.83%的学生会利用课堂间歇时间。线下消费选择使用手机支付的同学占比85.87%,利用手机娱乐休闲的同学占比65.62%。随着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迅速发展,半数以上学生日复一日花费很多精力在新媒介的接触上。

(二)大学生有效辨别新媒介信息能力不足

在大学生认为新媒介相对于传统媒介的优势(多选题)的调查中,84.36%的大学生认为是时效性强、传播迅速;84.2%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介方便快捷、易于获取;77.61%的大学生认为新媒介资源丰富,可以获取的信息量大。在我国新媒体及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网络正在传播着海量信息,信息内容鱼龙混杂,包含明星花边新闻、网络贷款等不良信息。不过,当代大学生有效辨别新媒介信息能力不足,他们甚至缺乏对失真信息的甄别力。当良莠不齐的大量信息推送过来,他们会对诸如明星般的物质生活心生羡慕,让曾经充满目标的自己迷失,这也导致了大学生不良网贷事件频繁发生。

(三)大学生善用新媒介信息能力有待提升

现如今大学生基本上人手一部手机,平均每天用来上网的时间达到3至6小时,他们主要利用手机关注一些交友、娱乐、游戏等信息,用于学习的时间占比非常小。44.48%的大学生利用网络等新媒介“休闲娱乐、打发时间”,27.61%的大学生为了“人际交往、交流沟通”,12.88%的学生为了获取资讯、拓展视野。他们频繁地登录网络社交平台,长时间进行刷屏来了解好友动态,以及获取社会资讯,但这些碎片化信息往往简单短小,在脑海中稍纵即逝,分割了整体学习时间。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相较于面对面的交流,他们更愿意选择在网络平台上与他人交流沟通。对信息选择而言,31.47%的学生关注时事社会热点,15.18%的学生关注体育影视,14.26%的学生关注军事新闻,9.66%的学生关注明星八卦,仅有8.56%的学生选择关注与学业相关的信息。

三、新媒介素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认知

由于缺乏系统的媒介教育,大学生对媒介的认知大多是自发的,因此这类认知有着一定的局限性、片面性。高校需承担媒介教育之重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引导大学生完塑合理价值观、媒介观中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由传统媒体时代被动选择和接收信息的受众角色向内容的生产者、信息的传播者、媒介活动的批判者等角色转变,与这种新媒介环境相适应的新媒介素养便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拥有的一种本领。

大学生应该善于运用新媒介的优势,注重使用新媒介的频率与效果,从新媒介中获取有效信息,借助新媒介提高审美甄别能力,通过新媒介得到休闲放松健康成长,利用新媒介进行自我教育。大学应鼓励学生踊跃参加相关实践活动,充分激发他們乐于学习媒介素养常识的兴趣,动员学生学习实践的热情。在理论学习实践活动中加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把新媒介素养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为理性高效使用的行动,逐步养成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

(二)正确利用网媒传播,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当今时代,大学媒介资源十分丰富,如学校官方网站、校报、校园广播电台、微信公众号等,都能作为新媒介素养教育的载体。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校园媒体的相关岗位,让他们参与新媒介的具体事务。在相应的竞赛、培训、讲座中,加强大学生新媒介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实践,学生对新媒体的本质特性、运行机制、合理运用等知识可以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同时,学校及辅导员可以着重培养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切实增强其网络道德素质和网络法律意识。辅导员在“主题班会”“小班辅导”等教学中应增加网络法制教育和责任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制能力及道德评判水平,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三)积极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现如今,我国的教育水平不算先进,师资力量匮乏,新媒介素养教育更是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素养教育的能力迫在眉睫。为了普及新媒介的应用并提升在校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高校教师团队,以期利用新媒介的功能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群体的新媒介素养。高校可以通过邀请相关媒介素养人才,如,专家、企业家对辅导员进行宣传教育,在交流互动中提升辅导员团队的综合素质。

高等学校辅导员需要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善用新媒介提升自身新媒介素养,增强政治教育的趣味度、互动感和感染力。这需要将新媒介素养与自身教育工作联系起来,构成统一发展的整体,实现各方面的相互促进与和谐发展,不断丰富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相关内容,加强对新闻学、教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的学习。努力打造网络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结合日常工作实际,转变传统思维方式,提高自身熟练运用大众媒体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杨璇,张凌霄.媒介素养研究之文献综述[J].新闻研究导刊,2014(8):13-14.

[2]黄旺,胡满英,张小雨.当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现状分析及提升策略研究[J].南方论刊,2015(9):59-61.

[3]周金辉,李晓飞,张敏,等.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研究综述[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2):48-50.

作者:邹佳莹 郑洁 刘开阳

媒介素养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3:

媒介素养教育: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角

摘 要:媒介素养教育就是通过正确认识各种媒介的性质和功能,帮助青少年建立并提高对信息的认知、解读、接受、评判,充分利用媒介信息完善自我和参与社会发展,提高对不良媒介信息的免疫力,不断提升传媒素养的一种教育。网络时代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一定的契机,教育工作者需要积极开展有效的、多种渠道的媒介素养教育。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新视角

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结合大众传媒较发达的西方国家的经验,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应该包括:第一、了解媒介的基本知识,学会从媒介获取信息;第二、掌握利用媒介传播信息的能力和技巧;第三、树立对媒介信息的鉴别和批判意识;第四、掌握利用媒介发展和完善自我、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1 网络时代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1 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是克服网络负面影响的需要

相对于报刊等传统的媒介,网络媒介对青少年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而且青少年更多的是为了消遣和娱乐,并不是真正想通过网络媒介获得教育或有用的信息。如果青少年耗费过多时间接触网络媒介将会对身心健康及学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以提高网络媒介接触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

因此,通过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使青少年掌握基本、必要的媒介知识,学会合理获取、利用信息和传播信息,进而学会辨识信息、评价媒体,对媒体信息进行有效“解毒”与“解读”,同时建立一定的心理防范意识和抵制能力,最终成为具有较高媒介素养的人。

1.2 是有效应对网络时代青少年思想意识的多元建构的需要

进入网络时代,社会的信息化程度随之不断提高,由此引发了社会观念、运作方式、人们的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深刻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空前广泛,一方面为学生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另一方面多元化也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等的建构。这些多元建构更多的是受到网络媒体的影响而产生的,其合理、有效建构也需要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只有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才能对对无所不在的媒介信息产生主体意志和独立思考,从而提高社会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完成思想意识的建构。

1.3 是应对网络时代青少年道德冲突的需要

在网络世界里中西方文化传统、思想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存在很大差异,冲突也很激烈。而网络共享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恰恰加速了这一冲突,也导致西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以及不健康信息充斥着网络。面对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青少年学生由于缺乏生活阅历和一定的政治辨别力,难免会在一些不健康思想的传播中迷失方向,影响其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尤其是西方的价值观念、道德理念等的在网络上的传播给青少年学生在进行道德评价和价值取舍带来了观念震荡和价值冲突。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提高青少年对不良媒介信息的辨别力和免疫力,提高网络道德意识,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1.4 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是培育青少年健康文化心态的需要

网络时代的多元化使得时尚文化、消费文化、娱乐文化等网络文化逐渐进入青少年的生活,青少年往往在学习、生活中通过渗透、熏陶等多种形式接受这些文化。网络文化在内容及传播形式等方面表现出新颖性,在文化理念方面凸显与时俱进的品格,日益成为青少年喜闻乐见和乐于接受的文化形式。因为高扬主体意识的网络文化具有求新求异、解构规范等特点,尽管与传统德育倡导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等有些不符,但却契合了我国青少年保持独立个性的心理需求。当然网络文化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为了有效应对消极、颓废的网络文化给青少年带来的价值观迷惑、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盛行等现象,必须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以培育青少年的健康文化心态,让其逐渐学会在网络生活中理解、辨别、借鉴各种文化,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养。

2 网络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多渠道建构

2.1 学校教育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主渠道

由于学校是青少年日常生活、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而且学校教育具有教育对象广泛、教学内容规范、教育效果良好等特点,因此也应该成为媒介素养教育普及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学校特有的制度化管理和良好的持续性教学是保证媒介素养教育得到稳定贯彻的重要条件。通过学校教育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大众传媒发达的欧美国家都在学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这门正规教学课程,而且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将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其它课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国可以借鉴这些经验,在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必修课,或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融入其它课程进行教学,如果这样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相应的师资、教材、课时等条件都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媒介教育更容易落到实处。

2.2 通过网络等各种媒介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是有效途径

通过网络等媒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应有之义和有效途径。学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等媒体,通过媒介产品的传播普及媒介素养教育知识、讨论分析媒介信息、消除媒介传播的负面影响,使青少年在接触媒介的过程中直接受到教育。学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组织青少年直接参与网络媒体的制作和传播,消除其神秘感,真正认识网络媒介。此外,还应充分利用校园媒介资源,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通过让青少年了解媒介信息传播、媒介作品创作、媒介工具使用以及媒介运行管理等过程,使青少年树立科学合理的媒介观,成为媒介活动的实践主体。

2.3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有益补充

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子女不可选择的第一任教育者。以父母为教育者的家庭教育具有亲子之爱的感化性、血缘伦理的权威性、言行的示范性和家庭生活的渗透性等特点。尽管青少年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但由于尚未接触社会,辨别是非能力差,意识较为单纯,行为习惯尚未确定,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父母的兴趣爱好,品性修养,言行举止,甚至衣着打扮,生活习惯都成为他们注意的中心,同时也构成了无意识示范和暗示的家庭氛围。

据有关调查显示,家庭已经逐渐成为青少年接触各类媒介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主要场所,因此父母的言传身教将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产生积极的作用。虽然青少年在利用网络媒介方面的技能往往优于家长,但处在学习型社会背景下的父母参与或应用媒介的能力也比较强,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掌握了媒介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理念之后,便能够对子女实行正确的言传身教,担当起子女的媒介教育任务,引导他们批判性地使用媒介。

参考文献

[1] 王晓萍,陈浩.对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的认识[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2] 张英敏.文化消费对青少年德育的价值探讨[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12).

[3] 金艳.构建高校德育信息传播的新途径[J].新闻爱好者,2010,4(下半月).

作者:姜宏钢

上一篇:民营企业道德素质管理论文下一篇:跨区分销企业财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