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27

摘要: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亟须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有效推进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开展。文章简述了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含义、起源及发展,分析了媒介素养教育缺失产生的社会问题及公共图书馆介入的原因,并提出了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需求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论文 篇1:

信息时代中学教师媒介素养的建构及意义

摘 要 媒介化社会的到来,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关键性以及我国教师媒介素养的缺乏,无不昭示着教师媒介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教师的媒介素养的提高,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对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更是意义重大。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

Construction and Signification of Middle School Teacher, Media Literacy in Information Age//Hu Zhengbing, Xie Xiaojing

Key words Education informatio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of media literacy

Author’s address Wuhan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China 430079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人类正在步入一个真正的媒介化社会。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报纸、广播,到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媒体——网络、博客、微博、手机、iPhone、iPad等,媒介形式日趋多样化,媒介内容日趋丰富化,媒介影响愈加复杂化。媒介化社会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认识到培养公民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尤其是心智尚未成熟、易受外界影响的青少年。学校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学校中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学生媒介素养是众多学者的共识。教师是学生媒介价值观形成的主要引导者,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方面责任重大,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关键因素。

1 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

20世纪30年代,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带来的流行文化大行其道,英国学者为保护本国传统文化不受流行文化冲击,首次提出媒介素养概念。20世纪下半叶,媒介素养在欧洲、北美等世界各地逐渐发展成为一门新的教学科目。经过80多年的发展,媒介素养已发展成为一种多含义、多角度、多层次的概念。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对媒体信息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地反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se thoughtfully)[1]。

媒介素养教育伴随媒介素养的概念而提出,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从欧美国家的实践来看,媒介素养教育应该包含:正确认识媒体的性质和功能;建立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意识;提高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学会有效地利用大众传媒为个人的成长服务等。前三点都是从认识媒介,保护受众不受媒介误导的角度出发的,而第四点则是侧重于媒介使用者的主动性[2]。

简而言之,媒介素养就是公众面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能力,具体包括对媒介信息选择、理解、评价、质疑、创造和批判能力。媒介素养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公民健康的媒介评价能力,通过教育来指导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正确理解并合理地、积极地运用大众传播媒介及其信息资源,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世界、完善知识、参与社会活动。

2 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2.1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迫切性

在社会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媒介及依赖媒介所进行的信息传播已经成为人类须臾难离的中介,并且催生了人类新型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对于在电子媒介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来说,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媒体已经成为了他们学习和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媒介以及由现代媒介所形成的媒介文化正深刻影响着青少年的认知、行为、思维方式和青少年时期的角色认同[3]。众所周知,处在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在认知、情感、能力、人际交往等各方面都在发生着特殊的变化,并由此出现特殊的心理行为反应。对自由的追求、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等,都是青春期学生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在这个时期,中学生身心的各种变化决定了其在这一阶段对媒介特有的需要,媒介在很大程度上成了青少年自我社会化的工具。

我国媒介教育刚刚起步,对青少年媒介教育也仅仅处于理论探讨时期,青少年的媒介教育可以说是一片空白。正如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所说:“没有媒介教育的媒介时代,媒介是天使也可能变成魔鬼,因为一切不能为青少年所理解的事物,都可能造成青少年的某种困惑,更不能做到抵御其不良影响了。”[4]由此可见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是多么的迫切。

2.2 教师媒介素养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关系

教师是青少年学校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人,同时也是青少年学习和生活中的领路人,教师的媒介素养直接影响着青少年媒介素养的形成。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了良好的媒介素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对各种信息做出选择和判断,进而合理利用有效的信息资源,实现对知识的探索和意义建构。因此,要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提高青少年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就要要求教师自身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2.3 中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学者对媒介素养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概念的理解,必要性、可行性和重要性的阐述以及在青少年中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途径分析等方面[5],有关教师媒介素养问题的研究甚少,对教师媒介素养的培训几乎没有。不难想象,我国教师媒介素养处于较低的水平,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3 中学教师媒介素养的建构

3.1 教师媒介素养的内容

媒介素养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理解,但其主要内容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增加对媒介的了解,学会以批判的意识接触媒介信息;二是掌握与媒介交往的方式,懂得合理地运用媒介完善自我、服务自我[6]。前者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以减少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后者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升,以提高媒介的利用水平并从中获益。根据教师的职业特征以及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教育信息化、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笔者认为教师的媒介素养应该包括科学的媒介信息理念以及负有责任的媒介传播行为两个方面。

1)科学的媒介信息理念。众所周知,媒介信息并不都是对世界的真实反应,大部分的媒介信息都是经过不同利益集团筛选、包装之后才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因此,媒介信息带有利益色彩,不同的媒介信息或者可以帮助人们获得新知,了解自身及周边世界发生的事件,同时也有可能影响人们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

科学媒介信息理念的培养首先要认识媒介,了解大众媒介的发展历史,具体的分类、特点以及在各种媒介竞争中的优劣势。不同的媒介会使用各自的“语言”描述社会现象,呈现社会现实,往往会影响人们对事件真实性的判断。因此,首先要认识媒介,了解不同媒介的信息表达方式,有助于对媒介信息的真实性做出准确的判断。

其次,科学媒介理念的培养需要具有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既要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同时也能够筛选不良信息。生活在媒介日益丰富的今天,人们身边的信息浩如烟海,如何去伪存真,如何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信息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媒介化社会的生存需求。

2)负责任的媒介传播行为。在信息化社会里,教师不仅是媒介信息的接受者,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更需要将信息完整、正确、恰当地传递给学生。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有负责任的媒介传播行为,树立责任意识,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媒介的主人,是具有媒介素养的人。

首先,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作为一名合格的具有一定媒介素养的教师应该具有相关教育媒介信息的制作能力,能够利用媒介工具形象化地展示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其次,社会的媒介化、信息化,直接导致了当今世界信息的大爆炸,面对浩如烟海的媒介信息,教师需要了解与媒介和媒介信息传播相关的法律和道德意识,能够批判地接受周围的媒介信息,懂得媒介法律和道德对媒介传播行为的约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将法律、道德融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规范自己的媒介行为。

3.2 提高中学教师媒介素养的方法策略

结合我国国情,并借鉴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教师媒介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笔者认为教师媒介素养的提高可以从国家、学校和教师三个方面来努力。

1)国家引导。在我国,青少年教育是在国家和各级政府隶属的教育部门的领导下实施和发展的,国家引导对学校教学和管理都发挥着权威的方向性作用。因此,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同样需要通过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政策引导、舆论引导、管理引导,将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性化,以明确的规定和要求达成教育界的共识,进而形成教师整体的认识、全员的行动,使得教师能够将提高媒介素养作为提升自身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在教师中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媒介素养学习氛围。

国家和各级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做法来引导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

首先,在课程标准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并要求把媒介素养教育作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

其次,提供保证媒介素养教育顺利进行的资金保障和软硬件设施;

再次,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源和人才共同支持和参与中学教师媒介素养教育;

最后,建立教师的媒介素养评价体系,并纳入到教师的绩效管理范畴。

2)学校重视。学校作为教师学习、生活、工作的主要场所,学校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着教师媒介素养的养成和教师职业能力的塑造。所以,要提高中学教师的媒介素养,学校的重视以及积极地配合与落实是关键因素。

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

①组织教师定期参加媒介素养教育培训,提高教师媒介知识;

②开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课题研究,使得教师能够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反思、进步;

③充实学校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资源,为教师媒介素养知识的学习提供保障;

④举办教师媒介素养教学比赛,或教师媒介素养知识竞赛,提高教师媒介素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师自身媒介意识。提高教师媒介素养的关键在于教师个人,无论国家、学校为教师媒介教育提供多么有益的环境和条件,如果教师自身没有提高自我媒介素养的意识和要求,那么一切努力都是徒劳。因此,务必要提高教师媒介素养意识,使教师意识到自身媒介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建议学校多组织开展针对教师的媒介教育讲座和学习交流会,以帮助教师提高其自身媒介素养教育意识。

3.3 教师媒介素养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建构不仅需要国家、学校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要建立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评价体系,保障各项措施有效实施。由于评估与测试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工程,所以在很多时候常常将其忽略掉。但正是这常常被忽略掉的环节决定着事情成败,可以说没评估就没有进步。因此,在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建构体系中,评价体系必不可少。

4 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

教师作为国民教育的支柱,教育实施的主体,其媒介素养的提高,无论是对学生、对教学还是对自身专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4.1 教师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助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顺利开展

在媒介化社会中,青少年与大众媒介接触的时间和方式越来越多,大众媒介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教师作为青少年人生路上的指引者,其媒介素养水平决定着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水平。只有教师具备了较高水平的媒介素养,才能正确认识媒体、分析媒体、使用媒体,进而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

4.2 教师的媒介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教学质量提高

教学环境的信息化使得教学形式发生重大变化。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各种媒体加工、处理教学信息,并利用这些媒体进行备课授课以及课余辅导。新媒介工具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4.3 教师的媒介素养的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作为教学实施的主体,不仅要通过教学实践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要通过实践实现自身专业的发展。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媒介素养,才能利用相应的媒介技术进行科学或课题研究,利用网络视频实现在线课程的学习,利用网络技术支持构建虚拟教研组实现小组协作学习和网上互动学习,这些学习都能够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

5 结论

教师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主导因素,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迫在眉睫,需要国家、学校以及教师个人共同的努力。笔者认为应该借鉴发达国家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完善、可行的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方案,促进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Thoman E. Skills and Strategies for Media Education[J].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9,56(5):50-54.

[2]荣建华.中国媒介素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34.

[3]王铟.中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2006(6):27-30.

[4]孙云晓.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文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202.

[5]廖峰.中小学教师《媒体素养教育》培训课程设置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4):16-21.

[6]Horton F W.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A Primer[EB/OL].[2009-05-01].http://portal.unesco.org/ci/ en/ev.php-URL-ID=25956&URL-DO=DO-TOPIC&URL-SECTION=201.html.

作者:胡征兵 谢小静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论文 篇2: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与公共图书馆服务

摘 要:媒介素养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亟须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有效推进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开展。文章简述了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含义、起源及发展,分析了媒介素养教育缺失产生的社会问题及公共图书馆介入的原因,并提出了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需求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策略。

关键词: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公共图书馆;服务

1 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的含义、起源及发展

网络时代,新媒介已经不仅仅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平台,也是公众认知世界的基本渠道,同时还是影响公众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媒介产业的高速发展及媒介内容的无限延展,如何创造稳定的社会发展大环境,引导公众科学理性地利用媒介,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也越来越被社会各界关注与重视。

通常情况下,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及思辨的反应能力。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就开始倡导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是培养他们正确辨别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抵御大众媒介提供的“低水平的满足”。目前,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挪威、芬兰、瑞典等国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正规的教育内容。当下的青少年自幼就处于新媒介环境中,由于年龄阅历等认知能力的限制,难免会受到不良影响。因此,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培养广大青少年正确认识并使用新媒介的能力已成为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 媒介素养教育缺失产生的社会问题及公共图书馆介入的原因

2.1 青少年使用新媒介呈现明显的低龄化和娱乐化倾向

2016年,我国首份城市儿童网络安全研究报告——《中国城市儿童网络安全研究报告》显示,3—6周岁儿童与手机的接触率为91.8%,与平板电脑的接触率为83.4%,与电脑的接触率为80.6%。相关调查显示,在7—14周岁的青少年中,上网是为了玩游戏、聊天和娱乐的占90%,以学习为主要目的的仅占10%。

2.2 新媒介环境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31亿,其中青少年网民达2.87亿。而2016年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显示,中国青少年网瘾人数已达2,400万人。毫不夸张地说,新媒介已经大规模渗入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成长,越来越成为他们获取外部信息的重要渠道,影响着他们对外部未知世界的全面认知。由于受年龄和知识的限制,青少年缺乏对新媒介信息的辨别能力,也不能理性区分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青少年在新媒介构建的虚拟空间获得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的尊重和友情,会产生成就感和满足感,还会不加分析地将网络中虚构的情节带入真实的生活,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思想观念及行为模式等。

2.3 公共图书馆介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新媒介时代,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合格公民的基本素养教育,也是公民的一项终身教育任务。兼具开展社会教育职能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对广大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也应是其社会职能所在,在对青少年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社会各方力量紧密合作,为这场至关重要、旷日持久的社会教育活动做出贡献。

3 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需求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策略的调整

3.1 加强对青少年在新媒介领域的普法教育

新媒介产业技术发展速度极快,掌握前沿技术的青少年在受到周围同伴的尊崇时,难免会产生自满情绪。如果这些青少年缺乏自律和法律意识,极易陷入盲目“炫酷”或利益诱惑的双重陷阱,从而加大他们触犯法律的风险。因此,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制定相应的对策,对青少年从思想素质、心理及审美等各方面进行引导。以佛山市图书馆为例,该馆一方面与相关培训机构合作,以馆内公开课的形式开办了一系列公益课程,满足青少年对新媒介技术的需求,并通过“网络信息檢索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等活动,为他们提供充分展示才能的机会;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宣传载体与途径,通过宣讲一些经典案例警诫青少年遵守法律,最大限度地防范青少年犯罪行为的发生。

3.2 积极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12年3月发布的《少年儿童偶像崇拜与榜样教育研究报告》显示,70%的少年儿童崇拜的偶像是文艺体育明星,而把科学家或自己的父母、老师作为偶像的仅占2.3%。“追星”是把双刃剑,健康的“追星”方式能让青少年通过偶像崇拜进行自我提升,但偏执、不理性的“追星”行为会导致偏激行为或消极后果,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广大青少年亟须学习如何选择充满正能量的偶像,树立健康、理性的偶像观。在这一过程中,公共图书馆应坚定不移地推广和谐的亲子教育理念,不断扩大家庭教育公开课的社会覆盖面与影响力,树立健康的家庭教育观念,避免简单粗暴地禁止偶像崇拜,尝试与孩子共同欣赏偶像,引导他们了解偶像不为人知的努力,欣赏并学习正能量偶像的人格魅力,真正将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转变成一种能够帮助他们提高能力、完善品格的方式。

3.3 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新媒介

青少年的自控能力较差,为逃避现实,发泄压力,近年来该群体中的“网瘾”人数在不断攀升。预防与治疗青少年“网瘾”的工作十分艰巨,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齐抓共管,而图书馆作为具有社会教育职能的机构更应发挥自己的作用。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可以长期开展“亲子课堂”讲座,邀请教育界专家和学者讲授家庭教育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新媒介观念,科学控制青少年使用新媒介的时间,同时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与孩子共同开展健康的娱乐活动以缓解他们的学业压力。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可以在节假日组织各类主题亲子活动,增进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交流。如:公共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文化志愿者人数众多、专业面广的优势,举办音乐、书法、围棋、茶艺、武术、朗诵等活动或培训,为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业余爱好创造条件。

3.4 引导青少年合理表达社会观点

《广东共青团与青少年发展蓝皮书(2015)》显示,约有58%的青少年會就社会热点事件在互联网社交平台上发表评论,仅有35.5%的受访者表示从来不会进行点评。因此,青少年群体如何正确利用新媒介发表意见,成为影响未来中国社会公共意见形成的一支重要的型塑力量。为引导青少年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营造有序的舆论环境,公共图书馆可利用丰富的舆情分析经验,根据社会热点发展的不同阶段设置讨论主题,及时推送权威信息,通过专家剖析解读、国内外经验借鉴、历史对照等,全方位、多角度地为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锻炼思维、开阔视野的舆情服务,促使青少年在关注社会、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学会科学分析,明辨是非,最终成长为社会稳定发展的坚定维护者。

3.5 加强青少年使用新媒介的安全意识

相关调查显示,虽然青少年每天使用新媒介的时间不长且环境单一,但依然有58.8%的青少年遇到过网络安全的威胁,如电话或短信诈骗、QQ或邮箱账号被盗等。有59.3%的青少年处理垃圾邮件时仅是删除邮件,仅有30%的青少年会做进一步处理,如屏蔽邮件来源或是举报给相关部门等,对垃圾邮件置之不理的占10.4%。有90%的青少年遇到电脑病毒时会进行查杀,但在下载应用软件时,有41.94%的青少年不是通过正规网站或手机自带应用商店下载,而是直接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进行搜索下载,增加了网络风险。此外,青少年多账户使用同一密码及使用弱密码等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也较严重。因此,公共图书馆亟须重视并加大对青少年新媒介安全教育的关注与投入。

4 结语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涉及多种学科领域的复杂系统工程,既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更需要每一位公众自觉地追求和参与。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学校、媒介、社会公众等多方力量的共通交汇点,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大力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促进整个社会媒介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昆.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J].青年记者,2014(26):104-105.

[2] 刘晓惠.“追星族”低龄化或影响学习和生活:建议学生理性“追星”家校共同引导[N].海口日报,2017-11-01(12).

[3] 袁鹏,秦自强.新媒体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理论观察,2015(6):17-19.

[4] 焦阳,刘凯.“把关人”在网络正面宣传中的挑战与对策[J].网络传播,2011(1):32-33.

[5] 蔡泽峰,杨扬.新媒体与当代青少年的区隔化生活[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1):23-27.

[6] 张俊华,武永耿.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问题探析[J].商洛学院学报,2017(1):69-73.

(编校:徐黎娟)

作者:陈仰珊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论文 篇3:

青少年媒介素养培养研究

[摘           要]  国家的未来在青少年,网络的未来也在青少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广大青少年群体,同时我们的网络监管和治理也面临诸多挑战。网络的虚拟性致使近些年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层出不穷。青少年无疑更易受网络暴力、网络犯罪等道德失范问题的影响,培养青少年以法律知识为导向的批判思维能力,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刻不容缓。

[关    键   词]  青少年; 媒介素养;培养研究

[中图分類号]  G206                    [文献标志码]  A                      [

由于新技术的发展,我们面临的媒介环境已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由Web3.0正在向Web4.0革新的媒介时代已经渗透当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在带来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网络具有的虚拟性特征使得网络环境一定程度脱离传统道德因素的制约,更容易出现各种道德失范行为,青少年无疑是接触和使用新媒介的主力军,培养青少年媒介素养对构建健康网络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

一、培养青少年媒介素养的重大意义

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里,认识以及正确使用大众媒介已经成为生存的必备条件之一,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是社会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他们能否正确认识媒介并客观理性地评价媒介,是他们人生哲学价值观以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如今,媒介广泛地被人们认为是最信任以及最重要的知识和信息来源。网络文化衍生出的新的文化价值开始逐渐引起青少年的共识。很多人潜意识受到媒体信息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思维角度以及行为模式,而这种状况在仍处于身心发育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传播学认为:不同受众在媒介接触习惯和使用媒介的能力上存在明显差异。而青少年在现代媒介的利用水平上明显更胜一筹,而媒介素养中的批判大众媒介则是一种更高层面的要求,要求青少年借助这种能力来克服群体压力和从众心理等不良心理,这同时也是一种社会交往能力的宏观能力。培养青少年媒介素养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一)促使青少年具备网络文化生产者、传播者的必备技能

一般意义上,“媒介素养”指受众在面对媒介提供的各种信息时,进行分析、评价、选择和利用、评判的能力,包括认识大众媒介、批判大众媒介。自媒体时代青少年是网络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媒介素养能够为青少年安上一双“慧眼”,让他们远离不良信息,并且能够对繁杂的信息进行批判,在信息的狂轰滥炸面前保持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习惯,成为合格的网络文化生产者、传播者。

(二)促使青少年构建独立评估、理性批判的认识论

英国著名媒介素养教育学者莱恩·马斯特曼(Len Masterman)提出了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十八项原则。其中一则便提出媒介素养教育植根于一种独具特色的认识论。大卫·帕金瀚认为媒介素养并不只是单单的一种功能性的素养,它还必须是一种具有社会性以及批判性的能力。学生通过掌握这样独特的认识论从而可以运用自己的批评思维应对新的媒介环境和情势。

(三)使青少年健康社会化,完善其人格的发展

个体的社会化讲的是个人和社会生活的不断调适,这样就会使个人从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这样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和大众传播媒介等。由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组成的媒介环境,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社会情境。这种社会情境伴随个人社会化的整个过程,个人在其中既是传播者也是接受者。良好的媒介素养自然形成健康的媒介生态环境,这对青少年健康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青少年媒介素养的现状

在网络媒介逐步成为青少年主要的信息来源的现状下,曾任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的孙云说过,不良信息的报道实际上给青少年制造了一片他们难以逾越的沼泽地,海量的信息让青少年力不从心。研究发现,当中国当代青少年和媒介接触比较频繁的时候,他们的媒介素养现状却不是很乐观。目前,我国青少年大部分还只是自发地接触媒介,有关媒介素养的知识散乱且极度匮乏,对媒介认识的偏颇严重。对媒介呈现的“真实”没有正确的认识,很多青少年尚不具备良好的评估信息、传播信息、制作媒介作品的能力。也就是说,中国青少年虽然具有一定的媒介意识,但并不具备足够的媒介使用能力。

青少年当下对新媒介存在的认识偏颇主要有:

(一)对媒介信息的真实性没有正确的认识,不具备批判大众媒介的能力

一方面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行为导致一些自媒体过度逐利,出现一些失范行为;另一方面青少年群体本身追求个性化、叛逆心理强、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但主体意识欠缺。这就导致青少年对新媒介信息的真实性没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偏信新媒介真实性,对媒介信息不具备理性批判能力。由于媒介的议程设置问题,导致受众从媒介那里获得信息并不像想象的那样真实,但当社会经验不足的青少年群体看到媒介上一些煽动性明显或危言耸听的信息时往往偏信或产生先入为主的观念,对媒介信息没有理性批判、正确评价、筛选的能力。同时青少年的媒介传播能力又较强,因此产生较恶劣的影响。

(二)了解媒介具有匿名性,但媒介责任感和法制意识缺失

青少年对新媒介的匿名性有所了解和利用,因而产生媒介环境中群体行为的“匿名性”现象。这是社会“匿名性”在媒介环境中的延伸。现实社会中处于群体当中的个体,仅仅由人数的优势就会自然地获得一种势不可挡的心理定式,身处群体中的个体会不由自主地滋生群体是匿名的这样的概念,对个体产生的约束力的责任感在这种意识状态之下完全缺席。

(三)认为媒介是逃离现实世界的工具

虽然现在的青少年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网络游戏是他们的基本娱乐方式,但娱乐和沉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调研发现:14岁青少年每天使用网络时间超过半小时的比例达到60.8%,相关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消费投诉报告表明,受理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投诉共549宗,涉案金额超万元的占16%,其间不断接到家长关于孩子沉迷游戏、在游戏中大额消费的投诉和咨询。一些网络游戏沉迷的青少年往往对生活和学习都丧失信心,或受到现实生活中来自家庭、学校或个人交际等方面的打击,在现实中找不到自信,但在游戏里却可以变成“大神”,变成被崇拜的对象,这样的心理落差让青少年更加成迷于网络世界。

三、当前青少年媒介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我们纵观媒介素养培养在其他各国的实践

英国教育部1988年将媒介教育纳入正式教育体系,并规定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都要开展教育活动。美国作为媒介教育的后起之秀媒介素养教育的初衷是将美国青少年从电视媒介所营造的暴力与色情的染缸中拯救出来。由于美国的地域和政治状况,美国并没有统一领导的国立机构和组织来推广媒介素养教育,而是由若干组织良好的媒介素养教育组织推进。亚洲国家中经验较为先进的要数日本,由于文化上的接近性,日本的很多做法值得我们借鉴,20世纪90年代开始,日本真正意义上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得以形成,2003年开始,日本各个中、小学基本上都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正式教学课程,小、中、大学基本上都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和评价体系。无论是西方国家或是亚洲国家的先进经验都表明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必须从中、小学到大学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而我国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及缺乏应有的政策支持,媒介素养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尚未形成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二)重技巧和书本知识教授,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媒介素养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们在常规使用媒介的过程中必须要掌握一些工具性能、操作方法和技术手段。这是媒介素养的最基本能力,这样的操作直接决定着媒介的使用水平和信息傳播能力。二是指媒介素养还需要包括接收、处理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即信息的甄别和筛选、道德的自我审视以及对不良信息的甄别对抗等。

英国著名媒介素养教育学者莱恩·马斯特曼(Len Masterm-an)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应当着眼于增强学生对媒体信息的独立自主的批评、判断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要求学生记住某些批评、判断的手法和技巧。因此,更重要的是让青少年掌握媒介素养中以批判性思维能力为基础的认识论,从批判的角度出发去认识媒介信息。我们的媒介素养培养往往重视操作技术能力,而忽视其核心能力的培养。

四、对青少年媒介素养培育的改进建议

(一)以法律意识为导向培养青少年的批判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面对做什么或相信什么,做出合理性决定的一系列思考技巧和策略。批判性思维肯定要建立在理性和逻辑的基础上,如果批判不讲逻辑,那批判是没有意义的。当然我们还需要独立自由的精神,一个缺乏独立思考、自由意志的人是不可能具有批判性思维的。由于媒介并不是完全真实地展现世界,而是对现实世界的再加工,不同的社会性力量以及政治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媒介的再现。媒介议程在塑造文化形态、营造社会舆论、左右受众价值观、引领时尚等方面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因材施教教育内容阶段化

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媒介的使用和理解都有所不同,根据媒介素养培育的原则,不同人生发展阶段的媒介素养培育应各有侧重点。

针对小学生,也就是少年时期的媒介素养培育,由于教学手段和方式的改变,媒介已经成为小学生在校和在家日常学习的一部分,他们习惯于运用媒介学习,老师也会布置网络作业,但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控力弱,自我意识尚未觉醒,网络又具有很强的上瘾性,家长与孩子的抢手机大战时有发生。

参考文献:

[1]沈蕊.媒介素养的知识生产景观[J].新闻前哨,2019(9):98-99.

[2]孙彪.青少年群体网络素养教育提升路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9(24):144-145.

[3]陈小普.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与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特征及相关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10):1575-1579.

[4]许悦.达伦·伦威尔,帕特里克·沃伦,编译.大学生媒介素养如何培养[N].中国科学报,2019-09-11(7).

编辑 司 楠

作者:陈爽蕊

上一篇:字体与版式设计课程教学论文下一篇: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