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渗透媒介素养论文

2022-04-29

中职语文教学渗透媒介素养论文 篇1:

把生活引入课堂

[摘 要] 中职语文教学是以“认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体现其综合目标的。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必要条件。”呈现出了对中职学生继续学习和发展极其重要的不可或缺性。但现阶段,中职语文教育形式日渐悲观。一方面,职业类院校在一定程度上更加重视专业课,文化课教师地位日趋低下;另一方面,由于专业的不同,学生的基础良莠不齐,班与班之间、校与校之间无法进行合理比较,缺少对教师教学能力的客观评价;此外,由于没有了升学的压力,教师与学生的参与度降低,信心和动力不足。因此,怎样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中职教师语文教学质量是需要反思的。

[关 键 词]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一、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

中职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现状曾被概括为“听不懂、说不出、读不通、写不成”。如果进入中职院校深入了解你就会发现,这一描述并没有言过其实。作为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类院校,中职语文教育四郊多垒,形势不容乐观。

一方面,中职学校生源质量和学生的入校成绩普遍比普通类高中入学门槛低,学生文化基础与语言能力薄弱是谁都无法否认的事实。加上中职新课程改革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呼声渐高,导致学生更加片面地认为公共基础课无足轻重、可有可无,驱使学生更加轻视公共基础课的学习。而作为基础中的基础,伴随我们每一个人一生学习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语文课,则面临更加严峻的改革挑战。

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猛,学校也愈加重视专业课,公共基础课逐渐处在一个教学态度不明确的立场。由于公共基础课自身在中职院校所带来的效果并不是行之有效的,大部分学生对其根本无兴趣可言,在课堂上一直表现出没有探索钻研的欲望,思维单一,甚至存在思维惰性,致使公共基础课的地位日趋低下,而公共课教师的地位也明显不如专业课教师。

师生一时难以适应现实存在与改革趋势的变化,教学的内容、方式、方法难以被运用和接受,双双造成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难以有效协作的矛盾,以致学生抱着学语文无所谓的态度,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难以激发,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引致中等职业学校存在着相当一部分语困生,这一系列现象促使语文教学更加举步维艰。而大部分语文教师虽然工作很努力,却不一定有成就感,信心不足,动力也不足。

二、中职语文的教学特征

(一)中职教师教学语文的特征

首先,中职语文是以自身交际工具的特性存在于教学中的,基本宗旨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点与普通高中的语文教育完全一致;其次,中职语文体现的是职教特色,从语文本体上增加职教元素,这一点是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本质区别;另外,中职基础教育的人培目标是技能型人才,而不是高素质文化素养人才和研究型人才。

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实际需要从具备中等职业教育这一特质的中职学生现状出发,加强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锻炼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同时教学手段也应该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工作并轨,具有实用性且符合职教特色。

(二)中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征

由于中职学校的学习任务与普通高中比相对轻松,日常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更加多元化,从而给了中职学生更为宽广的学习环境。辩论、演讲、专题讨论、招聘、社团活动、校企合作等都蕴含着语文在其中的作用和学用语文的特征。中职学生的学习是实践多于理论的过程,而流利的普通话、良好的口语才能、恰当的交际技巧及应变能力正是他们在实践中需要的,同时也是所有中职学生都必须具备的对社会实际生活实践所需的综合素质能力,这一能力则需要学好语文作为基础,才能厚积薄发。

从学生自身来看,由于课堂学习时间相对普通高中学生少,因此他们有更多的业余时间,这就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了学生的读写知识,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把生活引入课堂教学的改革模式

我们的生活是一切理论、一切科学、一切知识的前提,语言文字作为理论、科学、知识的载体,自然不能离开生活,离开生活其意义也自然不复存在。所以,中职语文教学需要突出它的使用效能,即与社会挂钩,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一)把联系生活作为教学的依据和目的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中职语文必须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发挥语文实用功效,打破传统教学方式,以日常生活素材为依据作为改变的指向标;同时,语文联系生活符合“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符合中职语文教学的合理定位,也更加贴近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心理;再则,在完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突出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最奏效的教学方法,也是中职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终南捷径。

教学联系生活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把日常生活融入语文教学中,强调教师每堂课都必须联系生活,把其作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是转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任务。联系生活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直接经验和课程所承载的间接经验形成一座桥梁,并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学习是生活的需要,这样学习就有了内在动力。

(二)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联系生活的方式方法

我们要让学生明白学语文不仅是为了识字,读几篇文章,语文能力(听、说、读、写、思、赏)是每个人一辈子学习、生活、工作都不可或缺的能力,同时也是陶冶情操、丰富和净化精神生活的良药。

1.通过生活素材,寻找切入点

如今手机内各种应用程序种类繁多、比比皆是,内容有的至情至理,有的语言精妙,有的构思奇妙另类,有的充满人文底蕴。如今的各种手机应用其实是综合了各种表达技巧,供学生学习与品位语言的相当恰当的素材。我们可以让学生收集评出最受欢迎的内容,或者自己创作等,通过活动(譬如庆祝国庆节、教师节等,让各专业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并且学以致用,在活动中感受真情、学会珍惜,学会感恩),学生品味了语言,学习并运用了语言技巧。

2.从生活中寻找语文教学的生命与活力

语文教育作为一种工具在课堂上被传授,它的人文特性是其自身存在的更加重要的特质。作为已经弥漫在人类生活中无法剔除的语文,被现今我们身边多样化的媒体介质赋予了更加强大与无限的生机。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中通常有一类学生,其用心程度令人担忧,可是在阅读课外读物时却饶有兴趣,因此,充分开展课外阅读巩固课内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就成为不可或缺的主要途径。可以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可的课外读物,还可以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政事、投身社会的思想意识为前提,引导学生阅读历史性文章、重要文件精神和法律法规条文,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想觉悟。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课外阅读学习的同时,还应时刻引领学生不只停留在阅读层面,更加需要通过思考、钻研,得出自己的见解。

再有,专门将学生组织在一起观看电视类节目,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同一个专门定制的集体训练。例如通过旅游节目,要求旅游专业学生结合本土民俗风情写旅游广告,让文秘专业的学生写旅游规划;学生通过各种媒介,结合自己熟悉的专业项目学写广告词;以“乡愁”为主题,组织班级、专业、学校层面的作文竞赛等,不断开拓思维,将语文灵活运用起来。

3.生活与专业结合,突出语文教学的服务功能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文化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段话充分概括了中职语文教学所肩负的双重职能——既要培养中职学生的一般语文能力,又要提高从业实用语文的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课服务。以此作为指引,制定课堂教学目标要突出学生的职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从技术性和实用性出发,在不违背本质规律、突出基本任务的前提下,有所侧重地选择教学内容。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特色适当地改变讲解内容,突出实用性与专业性,同时通过与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相沟通衔接,做到语文与专业课的渗透和整合。

例如,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专业、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土木工程专业、楼宇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行等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加强科技说明文的教学,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分别写作“如何进行水工建筑物的定位测量”“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鉴定方法”“农村安全用电常识”“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等说明文;对旅游、高星级饭店运营与管理等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品味、欣赏优秀文学作品,加强普通话教学,组织诗文朗诵会、演讲比赛、模拟应聘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与交际能力。这样,就可以实现语文教学顺利向学生的专业学习领域渗透,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水平,以满足学生适应未来职业岗位和终身学习的需要。

总之,中职语文教学应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而不是一定将教学目标定得与普通高中一样,如若一味地脱离学生的现实情况,背离因材施教的原则,就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最终走向施教者与受教者对立的困境。

语文教育的生命在于为生活服务,这一本质特性决定了语文教育必须联系生活。我们对于本论题的反思,是整个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反思,事关中华民族民族凝聚力乃至民族文化精神的传承及其发展,关系到动辄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我们所讨论的成果将会成为紧系中华民族命脉——劳动者的锦衣和与天下共进退的主人翁精髓与灵魂。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2]陈丽荣.高职高专语文教学新模式探讨[J].太原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作者:周健

中职语文教学渗透媒介素养论文 篇2:

中职语文课堂核心素养渗透初探

摘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赋予了中职语文教学更为丰富的内涵和特征,在教学时通过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夯实语言理解与运用基础;根据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特点和中职阶段学生思维发展一般规律,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通过提供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发现与鉴赏能力;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与传承延伸至对当代文化的关注和参与,进一步明确学生的社会责任,不断完善道德品质。

关键词:中职;语文;核心素养; 渗透策略

一直以来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立德树人从宏观层面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对我国的人才培养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1]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想要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需要各学科共同来承担。因此语文学科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优势,通过凝练学科核心素养,来进一步深化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以下简称《課标》)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四个方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与形成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总目标在语文课程中的具体体现,是语文学科在课程教学实践环节落实国家宏观教育理念以及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赋予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更加丰富的内涵和特征,它为语文教学的有效设计与实施明确了基本准则和要求。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融合了语文教学内在属性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特征,将更加促进语文教学与生活、社会以及时代的联系,更加强调中职学生在多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将更凸显语文课程促进中职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价值。本文结合中职学生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自身特质,阐述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教学,为语文课堂的有效、高效实施提供参考。

一、创设学习情境,夯实语言理解与运用基础

“语言是存在的家”(海德格尔)。语言能力是人的一种关键能力。《课标》指出语言理解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思维、审美、文化层面的要求都建立在语言理解与运用的基础之上,也强调在语言实践中,学生能运用多种方式和相应的方法,通过探究语言现象,理清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获得语文能力方面的发展。

“由于中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理解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发现与鉴赏、文化传承与参与)及中职语文课程的八大目标(语言认知与积累,语言表达与交流,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审美发现与体验,审美鉴赏与评价,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是相对抽象的,无法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只有在具体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才能获得。”[2]

语文实践活动是一种情境性活动,就是要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情境整合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中职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成长的规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围绕学生应具备良好的口语交际和文字写作素养,以适应职场需要和终身学习与发展的需要。通过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开展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入的开展学习活动,使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与发展,夯实语言理解与运用基础。

二、激发思维的拓展空间,锻炼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着眼点。然而长期以来思维发展与提升一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短板。原因有二:其一,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讲读为核心,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因此教师往往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只讲现成结论,不将形成过程。其二,教师不能充分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完整性。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经也说过,积累知识并不是教学的主要任务,发展思维才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对于学习语文学科的意义在于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想的直接进行显示。换句话说,思维的内在品质得到了提高,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得到了提高,思维的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中职学生的思维结构已日趋发展和成熟,是形成思维品质的重要阶段,直接影响着思维形象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协调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时,要根据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和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发展的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维活动材料,充实学生的思维结构,学习通过多种思维方式和方法,提高创新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

三、培养审美鉴赏能力,提升审美品位

“‘增知启智’并不是语文教育的唯一目的,也不是最终目的,语文教师要注重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尤其是职业学校,不能一味地追求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否则不利于中职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3]

《课标》将“审美发现与鉴赏”作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突出了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功能与任务。当然,语文学科更注重通过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和文学欣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课标》强调,要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品味语言艺术,获得审美发现,感受和体验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情感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发现美、体验美的能力,以及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开展审美鉴赏活动。可见,“审美能力是审美体验的产物”[4]。

自主、积极的言语实践活动,为审美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多样的媒介和素材,为审美能力与品位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丰富的言语实践活动,如演讲、辩论、观察、写作等,引导学生进一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审美意识,借助不同的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相关的优秀文学作品,形成系统的认知,获得审美体验,以达到《课标》要求的“并能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和美感程度。”

四、丰厚文化底蕴,增进文化传承与参与

从古至今,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通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和运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培育文化自信,不断完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是语文学科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语文学科不可代替的价值。《课标》中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参与”方面的阐述,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与传承延伸至对当代文化的关注和参与,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社会责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同时语文教学素材包罗万象,内容丰富,为“文化传承与参与”素养的落实提供了沃土。因此,在引导学生运用语文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促使学生认识到其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还应注意引导中职学生关注现代工业文化,结合专业了解文化的核心,审视自身,增强社会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和参与,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格修养。

总之,教师要在深入理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活动,以语文知识和能力为“框架”,将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内在精神的培养、人文素养的丰富结合起来,使语文课程中的语言教育、思维教育、审美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倪文锦.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周嫣沁.中职语文课堂如何渗透核心素养[A].现代职业教育.2019(009)

[4]张艳.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19(30)

作者:万法鹏

中职语文教学渗透媒介素养论文 篇3:

中职语文教学中文化素养渗透式教学实践

【摘 要】本文论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化素养渗透式教学,针对中职语文教学文化素养渗透缺少常规性和连续性的课堂实践、渗透方式单一、教学细节中的渗透被忽视等问题,提出以渗透式教学为核心,从日常教学、教学方式、教学细节三个方面有效推进中职语文文化教学,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关键词】中职语文 文化素养 渗透式教学

现代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选择,兼顾职业技能和文化素养。中职语文教学是传播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素养的有效媒介和途径。因此,中职语文教学既要注重学科与专业、职业特点的衔接性,又应重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既要做好体现专业特点的教学实践,也要做好对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探索。渗透式教学模式以其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特点对学生的文化素养进行强化和巩固,能有效促进中职语文的文化教学,对中职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形成、正确价值观的确立、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探索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文化素养渗透式教学。
一、中职语文教学中文化素养渗透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素养渗透缺少常规性和连续性的课堂实践。日常教学中的文化知识多由老师讲解和分析,教师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素材,对书本内的文化知识有较好的总结、提炼,但缺少课外文化的延伸和拓展。缺少常规性和连续性的课堂实践使文化素养渗透教育停留在课堂,课前、课后渗透教育断位。

(二)课堂文化素养渗透方式单一。老师输出,学生被动输入的讲授式文化素养渗透,方式单一而枯燥,缺少互动性和灵活性。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和热情被削弱,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被忽视和禁锢,个人能力得不到施展、锻炼和提高。

(三)教学细节中的文化素养渗透被忽视。文化无处不在,课文里优美的词句、动人的情节、蕴含的精神和力量;书本上栩栩如生的图画、相关知识的链接介绍,这些显而易见的文化必然是教学的重点,但是教学细节中的文化素养渗透却常常被忽视。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文化素养渗透的方法

(一)教学内容的渗透。多角度选取内容,精心设计具有可连续操作性的教学实践环节,给学生提供参与和展示的平台,将文化素养渗透到课前与课后,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1.新闻播报。每课一则,利用课前 5 分钟,图文并茂,脱稿播报。内容要求健康、积极、向上、有一定深度和内涵,可涉及政治、经济、体育、娱乐、环保等各方面。播报结束后要提炼新闻要素和新闻意义。整个播报的过程老师要做好掌控,对于特别有意义和启发性的新闻内容要做引申总结。例如,“400 米自由泳孙杨 3 分 41 秒 38 夺冠,实现世锦赛三连冠”是学生播报的一则体育新闻。除了赛事的时间、地点、结果外,学生还非常用心地将这位世界冠军的成长经历用直观生动、图文结合的 PPT 展示给大家,让大家对孙杨有了全新的认识,印象深刻。老师在此基础上对孙杨持之以恒、不断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进行深化和总结,对学生形成鼓舞。

2.古诗词介绍。古诗词用词精练、生动、意蕴深刻,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选取经典古诗词,对其出处、作者、含义等内容做充分准备,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课前进行诵读、表演和讲解。例如:“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将诗的题目、内容和译文,作者图片和相关介绍分别做成 PPT,两人进行分工讲解,然后以诗的内容作为诵读背景,以邓丽君演唱的《相见欢》作为背景音乐,两人共同朗读并配以吟唱,孤寂凄婉之情淋漓再现。

3.美文演讲。美文对学生语言素养、文化素养的提升有重要意义,通过美文的阅读和背诵可以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形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学生课后准备一篇美文,课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感受、传递语言魅力、人文经典的同时,也锻炼了自身的胆量和口才。例如:“笨鸟不会飞,但是它一直坚持练习飞翔,因为它想像雄鹰一样翱翔天际。同伴们都嘲笑它自不量力,但它还在努力着。虽然花了很长时间,但是它还是学会了飞翔,甚至比同伴们飞得还要好。想当雄鹰的笨鸟并不可笑,至少它有目标,肯坚持,不放弃梦想。”这段文字选自《想当雄鹰的笨鸟》,语言朴实简单,易于理解,但寓意深刻,非常切合部分中职生自暴自弃、无所追求的心理和学习现状。老师借此文鼓励学生要看重自己,人生要有目标,“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学好技能、执着信念,一定会取得成功。

(二)教学方式的渗透。实用、多样、轻松、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可以弥补书本固有内容缺少的丰富性、增添学生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知识内化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感受文化、接受文化、吸收文化,教学效果事半功倍。以诗歌、散文和古文教学为例。

1.诗歌、散文教学。诗歌的意境、散文中的叙事与抒情都有寓情于景的共性。对于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可以采用小组诵读比赛、给诗文配插画、主题手抄报的方式进行渗透和强化。诵读并选配背景音乐和舞台动作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内容的再认识和再理解;诗文配画或是主题手抄报让学生通过画笔、色彩将内心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一一呈现,可促进学生对诗文整体情感、氛围的把握。

我们在学生《再别康桥》的插画中不仅看到闪闪星辉、长篙和小船,也看到了惟妙惟肖的放歌神情。在《荷塘月色》的插画中除了蓊蓊郁郁的树、多姿的荷花、流水般的月光,作者忧郁的内心也跃然纸上。学生有兴趣也有能力完成这项将认知与想象结合、既具客观性又富创造性的学习实践活动。

2.古文教学。古文教學要跳出知识讲解、知识强化、知识背诵的教学模式,用生动、灵活的角色表演将枯燥、生涩的书本内容还原成鲜活有趣的故事情节。

古文中展现的事件、蕴含的道理都具有可演绎、可复制的表演性,挖掘并充分发挥这些可表演元素,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和思维来诠释和演绎,通过课文内容理解—角色分配—台词背诵—道具准备—现场演绎,环环相扣的过程,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和升华。表演小组内部的分工,无论是主角、配角或是旁白;无论是剧情表演、诗文诵读、剧本改编,还是美术设计、道具制作,只要用心投入地参与其中,都是非常好的文化感知过程,都会有所收获。例如,在《烛之武退秦师》的表演中,学生将成段的古文内容改编成现代版的对话;人物角色除了秦伯、烛之武、佚之狐外,还增加了旁白、佚之狐夫人和侍卫;道具制作不仅自制了不同人物角色的服装、头饰,还自制了胡须、腰带等配饰。通过语言、表演、服饰道具生动活泼、幽默地再现故事情节,课堂气氛热烈而愉快。以下是学生表演时自己编写的小剧本。

旁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所以晋文公和秦穆公要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形势危急。

佚之狐夫人:老公、老公,不好了,听说秦晋两国来围攻我们了,这可怎么办啊?真是急死人了。

佚之狐:夫人,不要急,我这就去进谏皇帝,一起想办法。

秦伯:我国现在很危险,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呀?

佚之狐:我们国家烛之武最聪明,假如让他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秦伯:这个主意好,马上叫烛之武来见我。

侍卫:遵命!

烛之武:参见大王。

秦伯:烛之武,我们国家现在的情况很危险,你是知道的,想派你去秦国说服他们撤军。你看如何?

烛之武:哎!不行,不行。我年轻时,都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更不中用了。您还让别人去吧!

秦伯:实在是对不起啊,以前是我不好,沒有早点重用您,现在有危险了才想起让你帮忙,都是我的错啊。为了国家,也为了你自己,你就去吧。

烛之武:嗯……好吧。我去试试。

秦伯:哈哈哈,真是太好啦!你真是我的福星啊,来,咱们一起喝酒!

旁白:烛之武去到秦国情况如何?会发生哪些故事呢?还请大家跟随老师继续学习。

(三)教学细节的渗透。具体如下:

1.多媒体教学中 PPT 课件制作。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其中 PPT 的使用最为普遍。一份融教师个人教学思考、艺术审美和制作特色于一体的富有生命和灵魂的课件,可以通过其细节元素,特别是背景元素的渗透让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提升。

(1)PPT 背景可多选用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元素。如《师说》选取的卷轴、书生、书简、梅兰竹菊;《短歌行》选取的古车、战马、青砖、绿瓦;《念奴娇·赤壁怀古》选取的图纹、建筑纹饰、房檐;《荷塘月色》选取的青花、水墨荷韵等都是典型的元素。

(2)PPT 背景尽量选用与课文主题相关或相近且具有代表性的背景元素。如古诗歌《山居秋暝》,结合王维诗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选用与诗句所绘情景相一致的图画:雨后空山、明月、青松、清泉、磐石、竹林、浣女、莲池、渔舟作为背景,并选取行、楷、隶、草四种书法字体展示诗句,既直观地展示诗句意境,又间接地让学生欣赏了汉字书法艺术的魅力。

2.评价方式。灵活、多元、全面的评价方式能让学生客观地认知自己,提高学习自信,促进学生对所学文化的认同和接受。

(1)课堂教学评价。教学中文化和思想的传递不应是老师强加灌输的过程,应是学生主动感知、体会和接受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师生双方不受标准答案的禁锢,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各抒己见的交换式探讨,教师对学生合理的分析给予鼓励和肯定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文化的输入。例如:在学习《师说》这篇论说文时,小组成员针对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选择老师原则的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就此话题举行的“学习好坏是否取决于老师”辩论赛更是激烈精彩;围绕“我们喜欢的老师类型”、“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展开的小型问卷调查和总结发言也十分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和总结能力。

(2)考试评价。语文试卷的命题应将识记性题目与开放性题目相结合、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既强调基础又不乏灵活,既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也考查了学生的文化素养程度。如选取日常课堂实践中同学们介绍过的古诗词内容,将其作者、诗句内容或词语理解变成选择题;也可选取新闻、美文设计成阅读理解或写作等开放性题目,既是对日常课堂实践内容的强化,也是对学生日常积累的检验。

语文考核应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及学习实践各方面的表现给予综合性评价。例如,将学生学习态度,课堂听课状态,平时课前新闻播报、诗句和美文读书分享,课堂讨论,课堂表演等实践情况设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 40%,期中和期末考试分别占总成绩 30% 进行综合评价,重视学生平时的学习,而非一纸成绩定好坏。
【参考文献】

[1]杨 娜.谈经典美文阅读对提升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J].成功(教育),2012(5)

[2]齐晓娟.古代文学在中职语文教学实践中的渗透作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4(3)

【作者简介】寇美睿,广西华侨学校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职语文、写作教学。

(责编 刘 影)

作者:寇美睿

上一篇:EWB软件高频电子教学论文下一篇: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仓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