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摘要: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被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各种媒介包围的社会中,媒介对我们生活的各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虽享受着媒介带来的各种便利,但也被媒介的负面作用所困扰。社会大众的媒介素养问题日益凸显,媒介素养教育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媒介素养是人们素养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不仅是现代社会公民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大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既是大学生增强信息时代必备素质的新要求,也是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媒介素养教育是完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新途径,也是它必须承担的一项新任务。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迫切需要。本文在先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与分析,厘清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所处的媒介环境及其特点,并论述了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基于当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问题及其形成原因,为其发展实施提供一些现实性的建议。全文共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概况,梳理了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所使用的方法做了介绍,对文章的立意创新作了简要说明;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意涵,并分析了当下大学生所处的媒介环境及特点,以及可能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随后主要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二者的契合性;第三部分主要对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原则展开了分析,从学科的发展、教育者的能力提升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三个角度分析了两者结合的必要性,两者要在遵循方向性原则、本土化原则、针对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的基础上实现有效融合;第四部分主要是对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当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情况为依据,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究了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为探索媒介素养教育路径提供现实支撑;第五部分主要是对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分析,以我国大学生的媒介素养现状为起点,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成果加以吸收,本文从主体建构、载体建设和条件保障三个方面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分析

2.1 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概述

2.1.1 媒介素养与媒介素养教育的意涵

2.1.2 大学生所处的媒介环境及其特点

2.2 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

2.2.1 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2.2.2 教育理念的相投性

2.2.3 教育内容的相关性

2.2.4 教育方法的共通性

第3章 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与原则

3.1 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3.1.1 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3.1.2 教育者教学能力的必然要求

3.1.3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3.2 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3.2.1 方向性原则

3.2.2 本土化原则

3.2.3 针对性原则

3.2.4 创新性原则

第4章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4.1.1 大学生媒介使用过度的依赖化

4.1.2 大学生媒介行为动机的娱乐化

4.1.3 大学生媒介批判能力的薄弱化

4.1.4 大学生媒介道德意识的模糊化

4.2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社会保障条件不健全

4.2.2 媒介环境的消极影响

4.2.3 高校素养教育相对滞后

4.2.4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弱点

第5章 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5.1 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建构

5.1.1 强化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力量建设

5.1.2 强化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能力构建

5.2 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建设

5.2.1 课程载体:教学的主渠道

5.2.2 活动载体:实践的新场景

5.2.3 网络载体:传播的新平台

5.3 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保障

5.3.1 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

5.3.2 增强社会的向导作用

5.3.3 注重媒介的引导作用

5.3.4 巩固家庭的教导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光纤通信发展特征论文提纲下一篇:校园环境德育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