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民族特色工作室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2023-01-21

一、民族特色工作室发展的意义

(一) 促进工学结合教学的新发展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主张:“教育即生活, 教育与生活的过程是融为一体的”, 而基于理论教学的“唯理论”性, 学生的实践认知和技能得不到有效开发, 抑制了教学效果, 而工作室教学模式将“工”与“学”相结合, 在教师的引领下, 通过校外实践和教学活动, 为创设贴近生产、生活的教学环境, 做到了教学相长, 降低了理论认知与实践应用的距离, 对于教学效率、效果均具有积极效用。尤其独具民族特色的花山文化, 其集成了花山宗教、习俗、舞蹈、歌曲、绘画、体育等不同内容, 历史久远, 时空间隔性较大, 增加了学生认知、消化的难度, 为此, 引入工作室的教学模态, 可将“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 利用校企的资源, 为学生创设实践性的工作环境, 以生动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 引领学生全面体验民族特色文化创新发展、应用实践的工作流程, 由此, 以“工”促“学”, 通过“工学结合”,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和实践之中, 掌握民族特色文化的内涵、各要素运用的技巧和创新设计的关键点, 从而构建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 践行现代素质教育的本质, 与社会需求进行无缝对接。

(二) 实现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发展

民族特色文化蕴含深厚的民俗、地域文化, 反映了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和行为方式, 承载着民族智慧、民俗风情, 是传统文化传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闭门造车”式的封闭式教学模式下, 学生对于民族特色文化的认知不足, 停留在浅尝辄止的层面上, 文化的创新应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而工作室教学模式, 以实践应用为导向, 利用“工学结合”的教学手段, 将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播渗透至每个教学环节之中, 并最大限度地融入实践教学项目之中, 为学生创设民族特色文化学习、体验和实践创新的教学环境, 从而将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用融为一体,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 深入体味民族文化彰显的艺术魅力、所遵循的“天人合一”的美学原则和创设的意境, 从而更好地应用到未来实践工作中去, 让民族特色文化在多领域“生根发芽”, 实现创新性的传承和发展。

二、基于民族特色工作室的校企合作模式

(一) 共建共享实训基地

民族特色工作室是以民族特色设计原理和方法为依据, 目的在于依托校企合作, 以项目、任务为教学载体开展实践教学, 以让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把握民族特色文化的特点、价值和审美取向, 以为未来设计创新提供有效支撑。可见, 实践教学是工作室的基本功能定位, 而实训基地是实现这一功能的基础和前提, 为此, 可通过“引企驻校”“引企入教”的方式, 依照“学做合一、生产与实训合一、民族特色传承与发展合一”的模式, 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融合企业的实践经验和技术, 共建共享实训基地, 创设实践学习与工作环境, 以为开展民族特色的实践能力培训、调查研究、社会实践、顶岗实习等活动提供资源与环境的便利, 让学生在民族特色艺术创作和设计的实践工作中, 增强文化韵味、艺术内涵的理解和认知, 并内化于心, 实现实践技能的提升, 从而基于产教的融合, 将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教育服务与产业需求等有效衔接, 以彰显民族特色工作室的教育本质。

(二) 共建共享优质资源

民族特色工作室作为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创新应用的载体支撑, 丰富而多样的文化资源是进行实践创作的源泉, 而长期的教学与工作实践积累下来的独具民族特色的素材, 对于学生汲取民族精神、挖掘文化内涵、塑造审美情趣、获取创作灵感等大有裨益, 故而, 以工作室为核心的校企合作模式应强化资源的共建共享, 将其纳入工作室的统一规划之中。校企之间应瞄准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协同合作, 整合双方的资源, 企业应打破内心的“芥蒂”, 秉承互促发展的理念将实践中获取的前沿新知、经验和技巧共享出来, 同时, 学校也应打破教学与科研、专业与专业之间、师生之间的壁垒, 多方盘活和吸纳优质教学资源, 以实现民族特色资源的“大融合”, 通过统筹配置、系统设计, 构建更适合民族特色工作室理论与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 并强化精品课程开发、深化教学内容, 为多层次的教学提供有效支撑。

(三) 共同开展实践教学

基于民族特色工作室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将企业由原有的人才“消费者”变为“生产者”, 是一种共赢发展的教学模态, 企业作为岗位实践的载体, 更了解工作岗位的知识与能力的需求, 将企业的实践生产场景、流程、方法与专家等引入民族特色工作室, 利用学校专业建设、课程资源、师资力量等优势, 推进校企的双向合作, 搭建教学与实践的共同体, 采用校企合作共育的方式, 明确工作室的岗能培训目标, 在“双师型”教师的协同引导和辅助下, 深化学生对于民族特色文化的理论认知, 并在企业的实践工作体验和交流中, 完成对民族特色设计理念、岗位需求及能力的充分认知, 从而更好地规划未来职业生涯。

三、结束语

民族特色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其反映特定地域、风俗下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民族精神, 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载体基因, 是塑造健全人格、创设素质教育的根源所在, 为此, 以民族特色文化为研究对象, 以工作室这一主流教学模式为引领, 探究校企合作的新路径、新方法、新模态对于彰显民族特色文化的教育价值, 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双向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民族特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凸显, 是现代文化、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构成, 而工作室作为一种融合理论与实践的新型教学模式, 是各专业教学的主流发展趋势, 可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双向提升, 为此, 以工作室为基础, 以校企合作为依托, 结合民族特色工作室在工学结合教学、文化传播中的应用优势, 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发展的基本路径。

关键词:民族特色,工作室,校企合作,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梁丽雅.花山文化融入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以崇左边境国门职教园区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 2 (14) :40-41.

[2] 廖扬平, 黄美娟.花山文化的教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6 (03) :30-33.

[3] 黄谦.花山文化与艺术设计教学结合的思考[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4 (06) :239-240.

[4] 索继明.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大众文艺, 2013 (09) :246-247.

上一篇:西吉县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下一篇:基于职业教育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创新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