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探索

2022-09-11

1 我院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实践

1.1 将市场调研作为专业设置及教学改革的依据

为了准确设置社会急需、短缺、并可能持续需求的专业, 提高我院人才培养的就业、创业能力能力, 我院在专业开设和教学过程中, 广泛开展了“市场调研”。具体做法是以下几点。

(1) 专业教师与就业部门教师联合深入企业, 与企业技术和人事部门对话, 参观企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实验等现场, 了解企业最新技术、设备类型及所需人才类型或在企业来院参观、学习、招聘时与企业进行交流。

(2) 组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社会调查实践活动 (包括:社会发展调查、专业发展概况与社会需求调查、就业社会调查三部分) 并填写《学生社会调查实践作业本》。指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将调查结果反馈到教学中,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早在2004年, 我院就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在与企业开展广泛合作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处实习基地。2005年, 我院就业中心人员走访了省内50家重点单位, 获取了大量行业发展、生产技术、人才需求方面的信息2006年, 我院针对省外相关行业与用人市场进行了调研。其中, 济南浪潮集团有限公司人资部主管提出:“我公司招聘主要为本科为主, 且要求学生学习成绩无重修课程, 英语水平四级以上。有俄, 日, 韩等小语种达到相应水平的其它条件可适当降低。另外, 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在走访济南汽车配件厂时, 了解到该企业内燃机方向人才缺口极大, 建议我院细化专业方向。2007年初, 哈工大计算机学院教授将加拿大某公司的IT工程项目介绍给我们, 其中涉及一种目前在欧美较为流行但在我国还未广泛应用的Rubyon Rail软件, 督促我院在该领域加强研究。2008年, 黑龙江海康软件工程有限公司来我院招聘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时, 要求学生掌握struts软件, 经商议公司派两名工程师来我院对学生进行了培训, 将新兴技术引入了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等等。

1.2 加强校内外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

自学院成立以来, 在大力建设校内实验、实训基地的同时, 注重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如今我院已有如:长春一汽、哈尔滨东安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黑龙江海康软件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康佳集团哈尔滨分公司、江苏博士帮尼时装有限公司、哈尔滨艺术设计研究所、哈尔滨市北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践基地52家。这些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环境和条件,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在此基础上, 我院又开展了新的合作项目, 将毕业设计搬到企业现场。早在2002年, 我院机电专业和焊接专业的学生就分别在哈尔滨量具厂数控分厂与哈尔滨焊接研究所进行了毕业设计;2006年, 我院学生为哈尔滨众邦龙科技有限公司设计制作了“烤漆房温度控制系统”, 现已投入使用。2007年6月, 温州华润电机有限公司赠予我院20多台套汽车电喷泵, 作为学生的实习设备;台司07方将通过友好合作, 共同为教育教学改革、企业发展作出努力。2007年12月, 我院服装设计与工艺系与景然贸易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华德—景然服装设计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后, 企业投入近数十万元的特种设备、平缝机、电脑、工业版服装CAD软件和办公设备, 并设立了以下操作目标:组建学生工作小组,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建立网络平台;推进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1.3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我院自2006年进行省外用人单位走访时, 便把“订单式”人才培养正式纳入了就业工作研讨中。2007年7月, 我院与上海富山缝纫机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 公司投入设备, 成立了华德富山实训中心。2008年3月, 学院与中达电子 (江苏) 有限公司签订了 (台达机械专业班) 校企合作协议书。接下来, 多家公司将在学院成立企业需求的“专业班”, 将企业的实验设备、技术等输入我院并设立专项奖学金, 学生毕业时考核合格直接进入企业工作。2008年3月, 山东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来我院招聘, 企业对我院历年输送的人才质量表示满意, 提出在我院成立“潍柴班”。

1.4 稳固和扩大就业基地建设

我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 坚持“请进来、走出去”, 在立足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础上, 长期与全国各地人事局、人才市场和各类企事业单位保持着紧密的联系, 广开就业门路。首先, 我院注重已有就业市场的巩固, 定期、不定期地对重点合作企业进行回访, 了解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最新情况, 了解我院以往输送毕业生的工作情况, 听取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和对我院教育教学的意见、建议, 以及毕业生的工作体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的同时向企业介绍学院的最新情况, 促使与企业长期、深入合作, 建立起就业反馈体系。其次, 学院已将就业指导课纳入了必修课, 针对大一学生侧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让学生入学时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技术方向、知识架构、发展前景和就业方向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针对专科大二、本科大三学年学生侧重就业指导教育, 让学生在毕业前对就业程序、途径、方法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并指导他们摆正心态, 正确择业, 并继续做好职业生涯的长期和阶段性规划, 以提高社会适应度。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请相关行业的专家和企业人力资源部的权威人士进行指导。再次, 注重就业区域的不断拓展和基地数量的增加。如, 我们通过各地的人事局、人才市场和行业协会等机构来获取大量有关行业、企业、经济发展和人才引进政策等方面的信息, 并借助他们邀请企业来招院招聘。

2 强化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几点思考

2.1 请企业参与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 我院及时与企业沟通, 参考企业所提出的建议与意见来拟定学生应达到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标准并在师资、设备、场地、技术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与企业联合建立多样化、高水平的实验、实训基地, 并建立激励制度。

2.2 与企业共建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可靠保证。然而, 学校教师往往存在理论功底扎实而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这就需要更多的实践锻炼。通过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 及时地学习和掌握最新的生产工艺与技能;对企业来说, 既得到了学校的智力支持, 又减少了用人成本, 也是一种实惠。例如, “台达机械班”校企合作协议书中就明确提出我院每年派多名教师到台达电子进行观摩培训等, 这有力地保证了“专业班”的师资水平, 同时提升了学校的专业教学水平。

2.3 与企业共建信息平台

与企业合作, 创建“网络课堂”, 实现教学、生产技术等方面前沿信息的交流, 探索信息化的校企合作平台, 实现资源共享。

2.4 参与企业“工程项目”

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引入企业的“工程项目”, 让教师和学生能够有机会了解有关项目研发、产品生产的过程及所涉及的技术等,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 逐步实现产、学、研的结合。

摘要:要想培养出适应企业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高校就必须与企业进行对话与合作, 并不断深化合作的内涵, 提升合作的层次, 创新合作的方式。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上一篇:低渗透油藏超前注水理论及其应用下一篇:浙江省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状况分析与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