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旅游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2023-02-19

1 校企合作模式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高职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它必须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必须工学相结合,进行校企合作;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校本实践条件尚不完善,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融入社会,充分利用社会的优势资源,走校企合作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

我国高职院校现代意义上的校企结合思想的提出发轫于8 0年代后期的国外产学合作教育的引进。国外职业教育较早实施校企合作并且发展已较为成熟。从办学主体模式上看,以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度”等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是一种“以企业为主,学院为辅”的改革模式。新加坡“教学工厂”、澳大利亚“T A F E”等为代表的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学院办学为主,企业参与”的改革模式。从教育方式的模式上看,澳大利亚“新学徒制”、法国“学徒培训中心”职业教育模式均是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体的职业教育,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和日本的“企业教育”模式均是以职业技能培训与产品研发并举的职业教育。国外校企合作的特点是能够充分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充分调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积极性、形成互惠互利、实现双赢的良好局面,构建全民、学生终身教育的完善体系。

目前我国各高等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模式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模式、“双向生”模式、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双向导入”模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模式、“以企业为主”合作办学模式、“2+1”模式等,这些校企合作模式各具特点,在很大程度相互交叉,多数以学校为主,少数以企业为主。订单式、工学交替式、全方位合作形势要求学校具有很强的行业背景;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式、结合地方经济全面合作对企业参与教育提出较高要求,同时需要政府的支持。

2 四方连动的立体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实施

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因此,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范围应突破仅与单个企业合作的局限,在更广泛的领域与更高的层次上寻求与各社会组织更高效与紧密的合作。高职院校与当地政府、行业和企业共同的联系与合作是一种较全面而深入的校企合作模式。

2.1 政府引导,宏观把握

现在各地政府的人事和行业主管部门都在努力寻求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本地各行业人才质量、充分满足人才的需求。政府相关部门与高职院校联手合作,通过互建人才培养基地为地方高素质人才的供给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如南通职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与苏州市人事局下属苏州市人才服务中心互建苏州市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实训基地。该中心向校方提供良好的实训基地(委托单位)、及时传递产业发展、行业动态,负责向提供委托招聘单位人力资源结构状况、职业岗位特征、岗位要求,协助校方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并派出培训教师,并对在委托单位实习的学生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学校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摈弃了传统校企合作一所学校(或专业)与一家企业合作,学校教育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模式。这种形式的合作使学校教育的视野更加广阔,学校能够更地及时了解地区产业及行业发展的动态,更准确把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2.2 行业主导,直面市场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企业规模与实力成为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现在的企业活动不再像以前那样一盘散沙,而是在行业的大旗下展开有序的经济活动。企业为了做大做强纷纷寻求合纵或连横,形成强强联合之势。而区域性的合作组织就是近年来在兴起的一种新型的以行业为主的经济形式。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也积极的加盟到当地的区域内的行业中。借助身处南通这长三角经济最活跃地区的独特区位优势,南通职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与“中国长三角城市旅游峰会合作组织”(简称“16+2”组织)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旅游管理专业与该组织在旅游市场开发、实习和就业基地建设、订单培养人才和参与行业活动等多个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合作。通过与行业的合作,学校可以享受该行业的资源,并引导学校在专业设置、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学生培养目标的确定,以及最终学生的就业安排都可以在行业中得以落实。

2.3 企业合作,细致入微

高职院校与单个企业的合作形式多样,内容渗透进企业经营与学校教育的各方面。

2.3.1 工学交替——三明治式

工学交替是学生在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学习相互交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明治”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模式。具体做法见表1。

该模式充分考虑旅游行业特点,克服了传统的“2+1”模式的不足,将一年的岗位实习分段进行,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螺旋上升,不断提高。

2.3.2 订单培养——人才对接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企业和学校共挑选学生组建定向班,由学校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和式的教学计划,对该班进行定向培养。订单培养有配套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包括理论教育,企业文化,企业形象,管理理念的教育和有针对性的技术技能培养。除了学校安排的实训外,更多地送到给企业,由企业对该班学生进行实习实训指导,毕业生经过企业考核合格后,由单位正式录用,企业支付毕业生部分或全部学费。这种“订单”模式实现了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具有针对性,对于提高学生及学习积极性和毕业后顺利上岗有很大帮助。

2.3.3 校办产业——企业载体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支撑高职教育的载体不仅包括学校本身,还包括企业,没有企业的支撑高职院校很难开展实质性的实践教学。因此校办产业不仅是高职院校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门,而且也是社会企业群的有机组成部门。校办产业是集教学、科研、产品开发、产品生产、产品销售、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推广多功能为一体的专业实体,是高职教育最重要的企业载体之一。学校建立校办产业实现校企一体化,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科技成果的现实转化,与此同时,在实践的磨练中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双师型教师。

2.3.4 服务企业——实现双赢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因此学校利用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技术、与企业共同开发课题,通过教育科研,辐射周边经济发展就成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如旅游专业可以借助科研及人员优势与企业共同参与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设计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攻克经营难关等。作为地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专业还可以通过每年承接大量的社会人员、企业基层员工和高级经理们培训任务一方面不断提高专业的师资队伍水平,另一方面高质量的员工培训与技术指导也为专业带来的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今政府部门正慢慢的将其职能转变到为企业、行业服务上来,以服务咨询、宏观指导、支持和协调的职能而存在,未来的经济运作将以行业为主导,每个企业都是一个经济单元,而学校以为该行业提供人才培养的基地而存在,这样在政府、行业和企业协调运作的社会大背景下,形成了以高职院校为核心,以各种校企合作形式为联系的四方连动的立体校企合作模式(见图1)。

3 关于校企合作的深层思考

通过对江苏省内7 2家企业的市场调查,我们发现省内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形式比较单一,最多的是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也只占调查企业总数的2 6.4%,而其他形式的校企合作开展得很少都只占20%以下。多数企业认为缺乏合作机制、缺乏相应的政策指导、企业利益得不到保证及缺乏校企交流的平台等是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因此为了更深入而高效地开展校企合作,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3.1 互惠共赢是基础

校企合作办学需要国家政策舆论的引导,但具体的合作能否长远,关键在于合作各方是否能找到自身的利益点。合作各方都有利可图,才有积极性,合作才能深入。如企业会着眼于校企合作是否能降低人才成本,尽快实现企业效益、发现有价值员工或实现经营优势,行业会注意到校企合作是否能尽快提升经济实力,而政府则希望通过与学校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区域竞争竞争力,高职院校是否乐意与企业合作主要看,企业是否优秀,能否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等,只有各方的条件都具备,才能实现名校名企育优生的局面,合作才能走向成功。

3.2 机制建设是保障

校企合作从松散的零星的形式到紧密的经常性地开展,学校或企业仅凭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科学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的保障。高职院校应该将校企合作列入院校的中心工作,应该在政策、经费、组织和人员等各方面依据充分保证。

3.3 教学改革是核心

校企合作的本质要求是高职院校必须打破传统的学科式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从转变传统观念入手,对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以及教材建设等进行全面的改革,以保证校企合作能够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3.4 文化对接是途径

企业是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最好场所。学生在课堂知识学习和校内实习实训的基础上,再到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第一线实践,能提高学生诸多素质,如敬业精神、人文精神、质量意识、服务态度、合作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团队精神、风险承受能力等,将职业精神和企业文化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校园环境的企业化,从而让学生在就业时赢得主动。学生作为准职业人才企业时间,也将朝气蓬勃、自强奋进的校园精神带入企业,让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企业。通过校企文化建设对接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的职业人。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办学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它必须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必须工学相结合,进行校企合作。本文从分析国内外校企合作的模式入手,论述了高职院校政府、行业、企业与学校四方连动立体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并就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旅游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实践,探讨

参考文献

[1] 石勇.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之模式研究及问题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8):268~269.

[2] 刘紫婷.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8):48~49.

[3] 张光跃.校企合作互利性的动力机制与合作模式[J].机械职业教育,2007(3):16~17.

[4] 孙志春.孔凡菊,蒋卫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6(3):14~16.

[5] 王志洲.职业教育的校办产业特色与校办产业的职业教育特征[J].职业技术研究,2006(12):1~3.

上一篇:资中县林地保护利用现状及对策下一篇:企业加强纳税筹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