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22-09-12

一、绪论

当今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 应具有理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合理、运用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点, 开展校企合作, 是解决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 缩短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距离, 实现大学生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有效途径, 也是我国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方向[1,2]。

校企合作教育的发展历史已经有一百多年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因此世界各国的校企合作教育逐步得到开展并被普遍认可, 校企合作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不仅反映了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 也是提高培养高素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路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应当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是办学模式的创新, 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借鉴了成功的国际职业教育经验, 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具体情况, 探索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符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新路子。通过学习国内外成功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模式和相关理论, 有助于构建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体系, 并且总结经验教训, 结合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出现的问题, 提出改进策略, 付诸实践, 创造价值。所以,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不仅有理论的指导意义, 还有具体的实践价值, 为职业院校今后开展工学结合提供切实可行的路径[3,4,5,6]。

二、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校企合作主要问题有四个方面:

(一) 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对“校企合

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停留在理论层面所谓校企合作, 就是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 根本目标是紧密联系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提高就业数量和质量, 实现良性互动, 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局面。大多数企业虽然是接受校企合作的, 但只是停留在签订协议或是参观实习的阶段, 往往忽视了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协同发展、共同解决产品研发相结合的问题, 淡化了校企合作的真正意义, 没有将校企合作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

(二) 职业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机制制度建设不健全

虽然近些年各个职业院校组织全体教职工积极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也由此掀起了诸如“基于工作过程”、“工学结合一体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等不同称谓的课程体系开发潮流, 但高职类院校教师的研发、管理和技术服务能力相对较弱, 课程体系的开发也缺乏实践性, 缺少对企业的吸引力, 导致企业没有专门与职业院校对接的部门, 遇到课堂教学与企业实习出现冲突, 学生秩序管理等问题处理效率不高, 因此无法有效开展校企合作, 进行工学结合。

(三) 没有统一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无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老师和学生都希望能够通过在企业的实践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操作能力, 得到企业全面系统的岗位培训, 学到面向职业的专业技术能力。但是, 企业为了不影响正常的生产运营, 给大学生提供的岗位都偏向于辅助类的岗位, 甚至提供一些与大学生专业不对口的岗位, 技术要求都比较低, 学生的专业技能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 政府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导致企业、学校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动力不足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不免会遇到各种问题, 企业认为开展校企合作会使企业成本加大;学校主要为了解决学生实习就业的问题, 并未设身处地的为企业考虑;国家对校企合作的支持政策尚未真正落到实处, 导致各方的积极性不高。

三、建立保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

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出来, 需要政府、企业、学校多方的努力, 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 制定相应的保障机制、建立统一的管理体系, 才能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才能使他们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原理如图1所示。

(一) 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和制度

企业与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 企业和学校可以共同设立教学培训部或者跟岗实习部, 负责学生实习前的企业宣讲以及岗位安排和人员调度等问题, 保证学生在跟岗实习或是顶岗实习能够顺利进行, 同时, 学校制定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实习指导教师管理规定、学生实习安全应急案、签订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实习协议, 确保实习能够安全顺畅的进行, 并对学生校外实习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的控制, 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及环节。

(二) 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保障培养的人才质量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加强工学结合的理论认识和践行力度, 结合社会实践与企业生产过程的专业知识,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始终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过程紧密结合企业的生产过程, 进行课程改革,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减少纯理论的讲授, 学校企业相互融合, 共同探讨制定开发面向职业岗位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 培养具有针对性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工学结合不再是某一段时间学生参加工作的“阶段式”“模块式”组合, 而是和专业建设相联系的“全程式”“渗透式”融合。职业院校的教师也逐步向同时具备职教和实战双能力发展, 这样在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教育教学服务社会, 在企业可以提供专业知识的同时, 与企业人员共同探讨相互学习共同提升专业技术能力, 也为校企合作中的“订单班”培养模式、“定向式”培养模式等提供了保障。

(三) 政府构建相应政策,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长效运行机制, 政府需要发挥其在校企合作中主导作用, 要建立与完善推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调动学校、行业企业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政府就要发挥主导作用, 给与校企合作相应的支持政策, 为高职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要以合作双赢为基础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动力系统。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将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

四、结论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论述, 旨在说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促进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职业院校有效开展, 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校企合作已经发展成为当今发达国家实施职业教育的重要教学模式, 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需要建立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根据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实际需求, 通过整合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培训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组合, 同时, 做到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面共同努力, 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从而将教育的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摘要:通过理清“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内涵, 介绍校企合作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得出影响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 并针对这些因素, 进行原因分析, 提出了开展这一工作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政府主导

参考文献

[1] 于雷.构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福建闽南理工学院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12 (10) .

[2] 周敏, 张俐娟.关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14 (03) :157-158.

[3] 胡淼淼.深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绍兴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 2017 (28) :51-53.

[4] 刘浩.基于”工学结合,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文教资料, 2017 (18) :124-125.

[5] 刘晓寒, 戴伯秋.论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以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7, 20 (06) :253.

[6] 张丹, 梁芳芳.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河南农业, 2016 (24) :10-11.

[7] 刘加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探索[J].职业.2014 (12) :37-39.

上一篇:32例恒牙瘘管型慢性根尖周炎治疗法临床疗效分析下一篇:浅谈交际与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