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下高中语文论文

2022-04-2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中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装变,特别是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高中生不仅要在语文课程中汲取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审美教育下高中语文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审美教育下高中语文论文 篇1:

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

摘要:语文学科在审美教育方面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是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方针和方向。核心素养指导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应以语言为载体,首先实现教师教学语言的审美化,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对作品的文字与语言的学习,不同学段应有不同的策略,在高中学段不仅应要求学生诵读,还应反复涵咏、应用,以培养审美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广泛的整体性阅读,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发展出初步的审美创造能力。

关键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教育;语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语文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理念,并做出了具体的阐述与要求。核心素养指向的是人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学科育人价值所集中体现出来的必备品质与关键能力。作为高中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维,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学生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课程标准》强调:“要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1]这也明确了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所谓审美教育,就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通过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社会等多种美的形态,唤起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能力与品质,以达到陶情冶性、美化人生的目的。

一、语文审美教育的载体是语言

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审美实践。区别于别的审美教育以艺术为主要手段,语文审美教育的实践,则是在学科核心素养指导下的语文课程学习。在四大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2]这就标明了语文审美教育功能与任务的实现,是以语言为载体的。

涵咏语言、文字的美,是中小学各学段的语文审美教育的共有之义。然而,根据《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9年版)》的要求,义务教育学段语文学习的任务主要是识字、写字,养成阅读习惯,能初步写作。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审美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结构美、音韵美、书写形式和初步理解语句内涵等初步的审美感知,为下一学段的学习和能力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样是通过语言学习来进行审美教育,因为高中生阅历增长,课内课外阅读与写作经验的积累,高中课程结构等等方面的不同,所以高中阶段的审美教育,更须“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讲究语言文字表达的效果及美感,具有创新意识”[3]。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了语文审美教育,主要是通过语言学习来渗透。这样一来,围绕语文审美教育的要素与实施的策略,都与语言有关。

(一)教学语言的审美化——激发审美兴趣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要在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内在与外在的审美修养,对语文教师来说,尤其如此。语文教师的审美修养最为直观的体现就是其自身的外在形象和教学语言,而能对教学产生直接影响的,又非教学语言莫属。教学语言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体态语,主要指口头语言。

语文教学语言的审美化,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除了要具备最基本的语言内容上准确、恰当的特点外,还要尽可能地生动活泼、优美典雅,有音韵美,是诗化的语言。诗化语言避免了呆板、僵化,体现了审美的个性化,通过营造氛围,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审美视角看待文本,激发他们的审美动机和审美情感。如笔者对杜甫《登高》一诗的教学导入语的设计:“……一位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地走来。他,多种疾病缠于一身,已经是’右臂偏枯耳半聋’。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正行走在生命的秋天。他遠离家乡,孤独地在外漂泊。重阳节,他登上高处,面对万里江天,百感千愁涌上心头……”这段导语深深地感染了学生,营造了浓郁的情感氛围,达到了“未挑琴心先有意”的效果。

(二)涵咏作品的语言美——培养审美情感

语言,既是审美教育的载体,同时也是审美的对象。语言是人类思想、人文内容的外化。中小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的内容覆盖面极广,涉及美的各个层面与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也有艺术美、形式美,还有人情美、人性美等,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文学作品的美与审美价值,统一在作品的语言中。学生浸染在这些优秀的、经典的著作中,既学习了语言的格式与规范,也接受了人类文化传统和文明精神的影响,在此过程中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品格。所以,不论是体会诗词散文的情感,还是体味其意境,都是通过对语言的涵咏完成的。如《荷塘月色》一文,融情于景,意境深远。它的语言细腻婉转,给人以美感,尤其是在叠词的运用上,精巧传神,如:“田田”与“亭亭”,写出了荷叶生长的绵密与身姿的优美;“缕缕”,传达了荷香沁人心脾的温馨;“脉脉”,传神地赋予了流水多情的风姿与情致。

这些独特的词语、语句之所以能有这样的效果,首先在于作者在创作之时准确地捕捉并描摹出了审美对象的情态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作为鉴赏者,学生透过它们,“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结合自己的体验,又经过想象还原,最终与作者的情感连接,从而引发审美情感。当然,涵咏语言的形式与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怎样都不能用分析代替学生自己的体悟,需要让学生反复“虚心涵咏,切己体察”,读、品、悟、思,循环往复,达到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转换与融合,做到外与内的统一,才能品味到作品的韵味。

(三)由课内到课外,进行广泛的语言训练——发展审美创造力

文学作品是作者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作为艺术,它的美的力量在于对审美客体的本质的显现。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指出:“文学文本具有两极,即艺术极和审美极。艺术极是作者的本义,审美极是由读者来完成的一种实现。”[4]所以,不仅要学习课内的单篇作品,同时也要有课外的整体性阅读,包括影视文学、戏剧文学;阅读中不单单能获得审美情感,还要让学生深入到审美对象的内部,才能深刻理解作者的的创作意图,并与作品和作者进行审美观照。

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把学生的审美鉴赏提高到一定的理性高度,才能使学生产生深沉稳定的审美判断力。读完《西游记》,要让学生认识到,它不只是一个磨难与成功的故事,还可以把它看作是一部有关人的救赎、选择、成长或担当的历史;说不尽的《哈姆莱特》,其中充满着成长的悖论;《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尽管不是完全的好人,但透过他们,我们也能看到人性中的美好……这些就要求学生要懂得一些文学创作的技巧,尤其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技巧,它包括语言修辞、句式运用、表现手法、形象塑造等,了解作者是如何艺术地创造出这些审美形象的。在此基础上,经过对文本的充分感受、深入体验,学生内在潜能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结合自身的经历与思想认识,对文本进行再创造,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自身的成长。当然,教师更应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把自己的审美感受与认识、审美鉴赏与思考的结果,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并做审美心得交流,进一步锤炼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总之,围绕语言的审美活动,归根到底是一种创造活动。学生也只有具备了审美创造的能力,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审美的人”。

高中阶段学生的性格特征,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审美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作用。核心素养下的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尽管可以形式多样,但它不能脱离语文教育教学的本质。作为语文教师,必须自身有一定的审美素养,才能不局限于对作品词句篇章的分析,而是着眼于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特定关系,围绕语言来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之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并逐渐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语文教育教学与审美教育最根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2][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

[4]张心科:《接受美学与中学文学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作者:黄国良,安徽省太湖中学教师)

[责编:芮瑞]

作者:黄国良

审美教育下高中语文论文 篇2:

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审美教育施教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高中语文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装变,特别是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当下,高中生不仅要在语文课程中汲取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策略研究

1.前言

在周朝,我国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育体制,根本上注重人们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从当今的美学角度来讲,传统教学体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美”,这里的美包括仪表美、行为美、语言美、气度美、书法美。而今语文作为一门充满“美感”的学科,汲取了古今中外名家名篇、文质兼美、文情并茂,语文审美教育成为一项具有形象性、感染性、创造性的综合性教育活动。笔者根据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首先讲述了当前我国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实际出发讲述了加强语文审美教学的几条策略,具有一定实际价值和借鉴意义。

2.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审美教育边缘化,教学目标流于表面形式

高中应该是一个学生最为宝贵的阶段,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榨取了学生时间和精力,语文教学成了博取“高分”的训练场,审美教学也就无从谈起。此外,当前的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过于重视形式,教学过程程序化、机械化,审美教育缺乏灵活性,过分注重表面功夫,某些语文课程成了“读课文、做习题、考高分”,语文审美教育成了无足轻重的边缘化教学。

2.2教学方式随意模糊,教学节奏松散零乱,课堂练习放任自流

教学方式随意模糊是我国高中语文审美教育常见的弊病,“满堂”、“哄堂”、“冷堂”、“拖堂”时常出现,教学节奏松散凌乱,“穿新鞋,走老路”依然存在,语文课堂练习以习题为主,机械化、条例化的答案僵化学生的思维。此外,高中语文教学过分重视只整体感知、语句理解和架空分析,却对文章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视而不见,材料、立意、情感和语言成了无足轻重的部分。这种情况也造成语文教学成了“老师讲的多、学生想的少、面面俱到却又面面不到”的“填鸭式”教学。

2.3任课教师缺乏审美意识,多媒体课件泛滥成灾,缺乏审美情趣

在新的教学体制下,高中语文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有充分的只是积累,而且要有审美、教授美的能力。语文教学要掌握“活”的精髓,但是又不是教书匠方式的照本宣科。但是我国当前的语文教学过分注重课程进度,而忽略高中生内心对美的需求,造成了“审美教学”的真空。此外,老师难以掌握学生课余时间,这造成学生对“网游、玄幻”等快餐文化的沉迷,而快餐文化对审美教学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3.提高高中语文审美教育中的几条措施

3.1扩展语文阅读范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审美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美并不是只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美来源于生活,所以语文教学不应该局限于“语文课本”而是应该扩展到生活中,但是高中生由于生理和心理原因,对美的理解和追求还存在不足。语文审美教学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让学生在输入信息的同时感知语文的“美”,进而升华、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英雄传》、《平凡的世界》等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给高中生带来阅读的快乐,也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理解美。

3.2引导学生观察、感受、品味生活,积累素材,激发审美兴趣

语文来源于生活,所以语文审美教学应该从本源出发,让高中生在生活中汲取美的元素,一幅画、一首歌、一支乐曲都应该成为美的载体。老师和家长应该借助多种多样的手段和因素创建一种艺术情景和气氛,比如观看电影、画展和电视,举办朗诵比赛、写作比赛、书法比赛,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动情其中,细细品味,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将所见所感积累成辨别美的能力,然后反馈回归到语文审美教学,形成良好的循环,激发学生审美情趣。

3.3丰富课堂形式,张扬学生性格,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提高语文审美教学应该从课堂出发,改变原有的“老师站着、学生坐着、老师讲着、学生听着、老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的模式,而且应该以弘扬学生性格为根本,丰富课堂形式,形成一种灵活的、互动式的课堂形式,比如学生将心中的疑问提出,其他同学通过讨论给出答案,老师给予补充,或者老师和学生互相提问解答,将语文审美教学从单一方向推广到双向教学。

3.4加强老师“再学习”培养和多媒体教学,增强语文教学审美的直观性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老师的作用也有所改变,所以加强老师的“再学习”培养势在必行。老师应该适应这种改变,不仅要在行为上改变,也应该在思想上顺应时代潮流,比如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老师不仅要学习多媒体知识,而且要将课堂知识融入其中,构建一种立体式、综合化的课堂形式,将美“感官化、直观化”,比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一文的时候,老师可以从物理学角度讲述相关原理,然后播放形象而生动的相关影片,学生直观的理解课文其中的美。

4.结语

综合上述,高中语文教学时一项“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工作,不仅需要政策上面的推广扶持,也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充分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加强高中语文审美教学的力度,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田忠辉,李淑霞.语文教育中审美素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01):11-12.

[2]章承董.语文课审美教育方法浅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22):23-24.

[3]靳彤.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4:11-12.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明达中学)

作者:戴跃明

审美教育下高中语文论文 篇3:

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的审美教育

审美情趣包含多个方面,在语文学科中表现为对文学作品的感悟鉴赏和创意表达的能力,这是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重点内容。语文学科能够搭建学生与其他学科之間的桥梁,是传递和表达知识的载体。高中阶段是学生的各种能力与素养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核心素养下语文审美教育的意义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能够适应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能力,其中审美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端正的审美观,这是高中语文教育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审美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能够发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用积极热情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让学生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教材为标准,配合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充分展现文学作品中的美学元素,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利用积极的审美观念改造社会生活,提高生活的品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这是语文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

(一)通过引导领悟美。

对于任何作品而言,没有深刻丰富的情感就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文学作品在这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作者将主观情感灌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通过景物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而创造一个独特的艺术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客观事物常常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如,牡丹象征富贵,菊花象征隐逸,莲花象征高洁等,这都是文学作品赋予的特殊内涵。作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歌颂和咏叹,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趣。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积极的角度欣赏文学作品,感悟作品中蕴涵的美学元素,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诗中描写的江水、明月、鲜花等景物,是非常美丽而触动心弦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相关的画面,或者播放配乐诗朗诵的音频,通过声情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联想诗中描绘的景物,并在头脑中构建相关的画面。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诗人笔下的斑斓瑰丽的景色,带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感受春江晚景的壮阔与朦胧月色的美丽。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活学生的审美思维。

(二)通过读写创造美。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两项重要的内容,阅读是输入美学元素的过程,写作则是输出的过程,在这个两个过程中,学生会融入自身的感受和理解,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产物。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会发现教学内容中的美学元素,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热爱生活,用美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构建诗人描绘的画面,理解诗人所描绘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理想生活状态以及对权贵的厌恶之情,深化学生对唐代社会的理解,从而引申到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感悟和反思。在此基础上,可以为学生拟定表达自己生活理想的作文主题,如果学生有足够的能力,也可以写成诗歌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体系。

(三)通过想象理解美。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想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想象是文学作品创造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想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事物形象加工,而是上升到思想认知形态的加工,美的层次也从外部形象上升到思想内涵的层次。文学作品常常以特殊的形式表达作者对美的理解和感悟,形式转化、留白等形式是文学创作者常用的手段。例如,在教学完《孔雀东南飞》之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结合时代背景与可能改变的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剧本或小说片段的形式改编作品的结局。学生可能创造出多种不同的结局,通过这种形式考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审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状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感悟美、创造美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感悟和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在社会生活中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作者:蒯启勇

上一篇:金融危机下金融管理论文下一篇:新课改企业金融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