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视角下中学语文论文

2022-04-22

内容摘要: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来看,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是其任务之一,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语文阅读教学。本文以现代语文教学理论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初中生的审美心理特征为依据,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学表现。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审美教育视角下中学语文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审美教育视角下中学语文论文 篇1:

论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意识与策略

【摘 要】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审美教育的实施首先要破除语文教学实践中各种根深蒂固的认知障碍,从理论高度确立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其次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增强审美教育的現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意识策略

所谓审美教育,“是关于审美与创造美的教育。它同德育、智育、体育相互并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构成教育的统一整体。”[1]116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审美教育被认为是音乐、美术等课程的事情,与语文关系不大。随着教育理念的进一步发展,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一些著名学者、教育专家以及一线教师都提出语文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的意见,但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强化语文审美教育始终不能得到很好的实施。

在国家强调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今天,语文课程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增加了古代优秀作品的数量。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一要破除语文教学实践中各种根深蒂固的认知障碍,从理论高度确立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二是要倡导一线教师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增强审美教育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破除认知障碍,提高审美教育意识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碍是认知障碍。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现状,首先要破除以往语文教学中的某些习惯性认知障碍,从理论高度明确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形成比较自觉的审美教育意识。

1.破除语文教学中的习惯性认知障碍

在考试这根指挥棒的约束下,语文教学一直习惯性地将学生的读写训练视为第一位,而将审美教育搁置,甚至被排斥在语文教学之外。无论是中学教师的示范课,还是师范生的实习课,语文教学大多以课文字词、篇章结构、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等为中心展开,侧重知识的积累与传授,很少有教师会在审美教育上花时间。

语文教学并不只是承担提高读写能力的任务,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主干课程,语文教学还承担着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任务,且这一理念早在十多年前就已作为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下达到各级学校。所谓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面对国家、学校、家庭以及个人等方面的事务时,能有科学的审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某种程度而言,这就是一种审美教育。教师必须破除旧思想,认识到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与读写训练并不冲突。科学的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等心理机能处于活跃的状态,利于语文能力的快速提高。教学实践证明,审美能力较强的学生,读写能力也较强;审美能力较弱的学生,测试成绩一般也不佳。因此,教师完全不必担心加强审美教育会对学生的读写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2.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童庆炳先生就写过一篇文章《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他在文章中呼吁,要“从美育的高度看待语文教学”[2]483。其中特别讲到,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固有的要求,而不是外加的任务。这一观点与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对语文教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是相通的。事实上,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语文课程在审美教育上的确更有优势。因为语文教学的内容大多数是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关注的是人与社会,并以情感取胜,非常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比如在经济发达地区,多元的文化使学生容易受到各类文化观念的冲击,语文教学可以通过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审美观念。而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学生获取其他审美方式的途径相对缺乏,语文教材中的文学名著便成了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可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指导作用。

审美教育不仅是语文教学的问题,更是一种社会责任。同时也要注意,审美教育不是简单粗暴的价值观灌输,也不是抄笔记和背诵答案,而是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情感,以及独到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在大部分的教学实践中,审美教育的实施往往流于表层的审美辨别,简单粗糙地区分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而这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证明,简单地做审美区分、灌输甚至背诵,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美。如何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情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才是审美教育要思考的重点。
二、加强专业知识,改善审美教育策略

既然明确了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如何实施审美教育便成为第二个问题。要提高审美教育水平,最根本的方法在于加强教师本身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1.笃实专业知识,渗透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的实施,不能简单粗糙地直接向学生灌输,需要教师有“见缝插针”的本事,抓住作品每一个层面的美来展开教学活动,使美的教育像细雨一般慢慢渗入学生的心田。这不仅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技巧,更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比如李白的《赠汪伦》这首小诗,诗歌的字词非常简单,但是情感不好体会。要领悟到这首诗中的深厚友情,“踏歌”的讲解就变得非常关键。首先融入历史典籍与史料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对“踏歌”有知识层面的认知。然后再播放北京舞蹈学院孙颖教授编导的舞蹈《踏歌》视频,让学生进一步提高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与友人分别的情绪。虽然该舞蹈与《赠汪伦》并无直接关系,但是中国古代踏歌舞蹈在今日艺术性的展现。通过这种感性的认知方式,学生的审美视野拓展了,对诗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也加深了。

由此可见,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传授,是审美教育实施最根本的要求。要想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教师必须先在专业知识上武装好自己。今日的学习途径有很多,专业书籍的查找和购买都非常方便,互联网上也有很多文化资源,教师只要有心肯定能有方法提高自己。要特别提到的是,有些教师不愿意在课堂上播放视频资料,担心耗费太多时间,影响正常的教学流程。其实,适当播放视频资料在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上有很好的效果。比如《离骚》一直是中学语文课文中比较难教的一篇课文,若能在课堂中让学生欣赏云门舞集排演的《九歌》,便能让学生对楚辞有别样的审美启发。一旦产生了审美兴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体会会变得更容易。

2.讲求教育技巧,审美联系生活

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审美教育的根本保障,同时审美的传授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关于教学技巧,教师各有自己的“看家本领”。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审美教育的传授要尽量与现代生活接轨。因为审美教育为的是人的全面发展,为的是更诗意的栖居,只有把审美教育落实到生活层面才有意义。

比如白居易《问刘十九》这首小诗,字词也非常简单,如果只需疏通词意,五分钟就足够了。但是学习古诗不能简单地以能读通、读懂为标准,还要能以现代的视角去学习和欣赏。蒋勋先生曾经在《生活里的唐诗》中讲述过自己教这首诗的情形。他这样告诉学生,白居易写的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我们今天发一条简讯(短信)。学生一听就笑了。本来学生对这首诗没有多大兴趣,可是当教师这样解释:白居易被贬江州时,心情郁闷,便发条简讯找刘十九喝酒。学生一听,立刻来了兴趣。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与现代情境的连接,学生对这首诗的审美感情就完全不同了。蒋勋先生还说后来有些学生发简讯约他,内容写“能饮一杯无”,这便是审美教育的效果。讲求技巧,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达课文旨趣,才能真正把审美教育落实在现代生活层面。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师的专业知识容易萎缩,平日聚焦于考试,心态容易怠倦,变更教学理念也就越发困难。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树立审美教育意识特别重要,同时也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积累。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广泛涉猎文化历史知识,并与现代生活接轨,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完成审美教育,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美学大辞典(修订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

[2]童庆炳.童庆炳文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余莉

审美教育视角下中学语文论文 篇2:

阅读教学与美学教育

内容摘要: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来看,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是其任务之一,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也依赖于语文阅读教学。本文以现代语文教学理论和审美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初中生的审美心理特征为依据,从内容和形式上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美学表现。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美学

审美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分支,要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就离不开教学活动。初中语文读教学与美育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对初中生进行审美教育,语文阅读教学是非常便利的切入点,并以此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文化知识和审美活动能力的教育活动。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语文”最早由叶圣陶先生提出,1950年被命名为全国统一中小学课本的名称。语文课程从传统的意义上来说主要是指有关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但语文课程却并非只是单纯的讲授语言文字,作为一门贯穿古今文化知识的重要的人文学科,应着力培养学生在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思想道德修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说法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与审美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部分,自然也与审美教育息息相关。

首先,从课程性质上来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版)》指出语文课是基础性的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知识的基础,其它各门学科,包括审美教育的开展都需要语言文字作为基石并为其传达信息,学生只有拥有了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才能将所得到的信息在头脑中内化,从而更进一步地学习深层次的知识,而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目的,从这一层面上看,审美教育离不开语文课程,也离不开阅读教学。

其次,从课程理念上来说,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让学生在优秀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审美情趣得到提升,人格逐步健全,身心获得全方面的和谐发展。这一理念在强调语文课程具有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美育功能的同时直接将语文课程与审美教育联系起来,实际上也是间接将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联系起来。

再次,从课程目标及其内容上来说,课程标准规定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应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体现了审美教育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基于这一点,语文课程目标的确立、阅读教学的开展也应充分考虑审美教育的影响。另外语文课程标准在初中阶段阅读的目标中还提出,学生在阅读时要注重获得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要在理解和感悟中提升自己的欣赏品味,这里的情感体验和欣赏品味同样离不开对美的审视和感受。

最后,从课程的实施建议上来说,课程标准在语文课程整体的教学上提出两个重视,一是要重视将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二是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好奇心和想象力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学生只有拥有源源不断的好奇心和丰富的想象力才能更好的发现美、创造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个性化、独特的阅读行为,使学生享受审美乐趣。

由此可见,课程标准的有关界定体现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课程中审美教育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则离不开审美教育。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美学教育的表现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联系,始终贯穿于整年初中语文教材中。初中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包含了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在内的多种文体的优秀作品,每一篇都有其独特鲜明的风格,蕴含着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美学因素。它们既是阅读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材料,也是教师和学生重要的审美对象。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现状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以及我们所熟知的美的表现形式,可以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初中语文教材所包含的美育因素进行解读。

1.内容上的自然美、社会美、哲理美

(1)自然美

自然美是指包括名山秀水、动物植物、自然现象、名胜古迹等在内的存在于生活中的一切可见、可感、可闻、可触摸的真实存在的事物所具有的美。自然美是最常见最可直接感知的美的表现形式,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目都涉及到自然美,如《雨的四季》中所写的或清新、或热烈、或沉静、或随性的春夏秋冬的雨的美,《三峡》中所写的雄伟峻峭的山与清幽秀丽的水的美,《紫藤萝瀑布》中所写的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紫藤萝花的美,《一滴水经过丽江》中所写的风景秀丽、文化灿烂的丽江古城的美,这些美在阅读时只要用心体会欣赏,置身于文中环境中,便能体会到自然景物给人带来的愉悦感。

(2)社会美

社会美是一个较大的美学范畴,既包括日常生活领域的美,也包括精神文化領域的美,社会美一方面因为人的社会行为而产生,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人和社会。如《老王》中杨绛与老王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人情美,《邓稼先》中邓稼先精忠报国、无私奉献的人格美,《背影》中父亲对朱自清无微不至、真挚而又深沉的亲情美,《人应当坚持正义》、《怀疑与学问》中崇高的信念美,《太空一日》中令人骄傲自豪的科学美,《中国石拱桥》中劳动人民建造石拱桥所表现出来的劳动技术美等,学生通过阅读教学之后既可以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也可以在审美的过程中受到鼓舞和震撼,从而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哲理美

哲理美是指从与人生问题有关的哲学理论中所体会到的美。这种美一方面体现为哲学理论本身的严谨、玄虚,另一方面体现为哲学理论知识对人们生活的指引作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篇目不仅论证严密、思路清晰,而且体现出对生活和生命的思考与探索,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子。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告诉读者对待任何事情都应保留怀疑求真的精神,要勇于亲身实践从而获取直接知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用深入、清晰地逻辑关系启发读者面对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可能会有多种多样的答案,鼓励读者要学会创造性地看待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严谨的结构、环环相扣的论说阐述身处逆境,常能使人奋进,而安于享乐,则必然导致腐化、堕落,警示读者应正确看待苦难,在磨练中成就更好的人生。哲理美,不仅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审美能力的发展,也可以使学生对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有更加全面的认识。

2.形式上的语言美、结构美、艺术美

(1)语言美

语言美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主要表现为文学作品语言的形象、生动、精炼等。如《子衿》全文不到五十个字,男女相思之情却体现得淋漓尽致;《木兰诗》对木兰出征和归家口语化的叙述,多种修辞格的运用以及长句与短句的交叉组合,体现出语言美的豐富多彩和韵味悠长;散文《春》中作者对初春的景色的描写,“偷偷地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语言清新质朴、生动形象;《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刘姥姥:“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等,充分体现了语言的诙谐、幽默。其他名篇:《乡愁》《岳阳楼记》《观沧海》《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水调歌头》等都体现出语言的美,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赏析品读才能感受体会到语言美的魅力。

(2)结构美

结构是指作者对整篇文章的布局谋划,合理的布局会使文章中心突出、条理清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文章的结构美,不仅能够积累写作经验,同时也能够提升阅读和审美体验。文章的结构美可以从文章的整体布局入手,常见的有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如《我为什么而活着》就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开头先总写三种激情对自己人生的影响,中间部分再分别阐述,最后对文章整体内容加以总结,全文各部分脉络贯通、紧密联系、首尾相连。其次可以从文章的局部入手,如《白杨礼赞》全文多次歌咏“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首先开头赞叹白杨树“不平凡”,随后分别写白杨树生长环境、外在形态以及内在精神的“不平凡”,最后再次赞叹,这样的结构非但不显啰嗦重复,反而情感内涵逐渐递增,首尾呼应。此外还如《变色龙》《走一步,再走一步》《散步》《济南的冬天》等都具有鲜明的结构美,需要学生和教师用心体会领悟。

(3)艺术美

艺术美在文学中既可以体现为文学形象所具有的音乐、舞蹈、建筑、图画、雕塑、工艺的美,也可以体现为文学作品本身具有的意境、形式、韵律、节奏的美。如《核舟记》以“径寸之木”雕塑著名典故就体现出雕塑美,《答谢中书书》中所描绘的山水相映、色彩缤纷的景象则体现出图画美,《水调歌头》物我交融、人月合一体现出的意境美,《蒹葭》字字押韵、句句相对、回环复沓体现出的韵律美和节奏美,都给人的心灵和精神带来愉悦感、满足感。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无论是自然美、社会美、哲理美,还是语言美、形式美、艺术美,教材中都有与之对应的课文。而且这些美在课文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篇课文中经常不止表现一种美,如《春》诗一样的语言描述出春天里的各种景物,既体现出自然的美,又体现出语言的美;《苏州园林》既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美,又包含着劳动人民用智慧所创造出来的建筑美和意趣美。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美无处不在,运用正确的阅读教学策略和审美教育策略,引导学生从丰富的文本材料中感受和发现美的存在,学会准确鉴赏、理解美,进而能够自己创造美,是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具备的教学能力之一。

基金项目:黄冈师范学院校级教研项目(基础教育)“新课标新教材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成果之一(2020CE65)。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

作者:蒋静 杨蒙蒙

审美教育视角下中学语文论文 篇3:

课文分析中的审美教育

【摘 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科学化,作为教育主战场的课堂教学也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目的也应由以传授知识为重点逐渐转变为以适应人的发展为重点。因而这也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内容,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实现最佳的教学效益,这是摆在众多老师面前的新课题。本文选取语文学科课文分析这一角度以审美为切入点,希望能引导教学工作者以一个全新的视角用更科学的方法参与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本学科的教育工作。

【关键词】课文分析 审美情趣 途径方法 创新思维

在现代教育中,审美教育占有特殊的地位,它将使人自身各种因素协调发展,将使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审美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全面、具体地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意义。语文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功能和内蕴丰厚的艺术魅力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审美教育。语文课程“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其中在高中新教材中,每年级段阅读能力层级的训练和审美能力层级的培养是吻合的,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去规划高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过程,高一阶段突出审美感知力培养,高二阶段突出审美能力培养,高三阶段突出理性思维及审美创造力培养的。其中,显示出阅读能力层次的提高,而且也隐含着从审美感知力到审美想象力再到审美创造力的审美能力发展的阶段。

教师是美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学校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场所。社会的各种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及政治、道德等知识都通过教师体现出来。教师既不是灌输者,也不是附从者,而是美的活动的诱导者、组织者。教师的责任在于挖掘课文中美的因素,用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以艺术化的手段启发受教育者在符合美的规律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教师轻松自如、得体大方、庄重优雅的教态,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生动清晰、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通俗的例证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和谐、协调的气氛中陶醉于艺术的享受之中,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所精选的美文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那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作为课堂进程的主导者,老师的作用尤为关键。审美教育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导演功夫,这也势必给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可以在以下几点上做足文章,营造出一种审美的氛围,创设出良好的条件。

一、要以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人情美来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题材。中学语文教材选文中,不仅有像荷塘月色那如笼着轻纱薄雾般的素淡朦胧的静美,而且有着像黄山那样高峻威武的壮美。欣赏课文中的自然美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景物中注入的情感与匠心的动态变化,引导学生调动个人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赞美山的雄伟、海的壮阔、松的伟岸、竹的高直的同时,也赞美人与自然特点相吻合的精神。如读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而领悟到那不畏严寒、对抗险恶、卓然不群的品德;读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而领略到远离尘嚣的清高恬淡的情怀。而语文教材中的人情美更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记忆,撞开学生关闭的心扉。如从《荷花淀》里,学生在品读着男女主人公对家乡、对亲人的爱时,心中也不由得生起了一种对祖国、对亲人的责任感。又如读小说《等待散场》,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贞也让学生领悟到爱的真谛。如学习《雨霖铃》,可引导学生运用“图文并茂”的学习手法,体味诗词中的景美、情美、人更美。

二、重视形象分析和情感渲染。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形象和情感,也就没有审美教育。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学科,语文课首要是把学生培养成为情感丰富的人,而情感本是美感的重要因素,因而情感体验中的审美教育实际上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教学中又如何才能出情感呢?其一,教师要用整个身心去体验课文的情感。只有教师自己被课文的情感所感动,他才能在教学中去感动学生。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课堂离不开老师的情感的引路,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情感是核心,是灵魂。语文审美教育活动主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通过美的事物激发人们的情感,形成审美体验,唤起情感共鸣,使人在情感中受到陶冶,得到升华。而教师的情感灌注,动之以情,是课堂教学揭示美、传输美,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激昂时慷慨动情,使人共鸣;悲壮时义正辞严,令人动容;委婉处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融美于心灵,启开心扉,触发情思,让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其二,我们要摸清学生的情感点。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材的情感点、老师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条通畅的桥梁,三者达成共鸣,才能形成一种情感的高峰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具有一种“净化”功能,它能超越狭隘的个人功利性,使学生在精神上求得一种审美满足,让学生得到精神的愉悦和升华,潜在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世界。在教学时,通过讲述、朗读等教学手段“以情激情”,利用有关的审美媒介进行“设境传情”,从而把教材情、教师情、学生情这“三情”融为一体,在动人魂魄的情感中,把知识传授不断从感性向理性升华,师生之间就会迸发出强烈的美感共鸣,产生共振效应。

三、用优美感人的语言来作为审美教育的手段。语言是思想、情感的载体,形象性、趣味性、音乐性、装饰性、多样性、有幽默感的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教师如果能用准确、优美的语言来进行课堂教学,那审美教育必将事半功倍。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就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富有激情的语言,感染力极强,能使学生产生强大的感情共鸣和渴求新知的内驱力。机智、幽默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意,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趣味盎然。在美的意境中运用美的语言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的美,无疑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

高尚的人文素质正是创新的基础,而创新又必须是新型人才所必备的重要素质。在课文分析中进行审美教育既可以启真,又可以储美,不仅可以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和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而且使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知识,使他们摆脱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从而满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语文教育应大力贯彻审美教育,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创造美好生活,从而提高审美素质。

作者单位:湖北武穴市育才高中。

作者:李龙明

上一篇:全麻术后早期低体温护理论文下一篇:司法鉴定区分责任制实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