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审美下的美术教育论文

2022-04-22

【摘要】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基础教育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我们需要在美育与德育视角下,对学校的美术教育有新的认识。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学审美下的美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学审美下的美术教育论文 篇1:

浅谈不同时代背景下美术作品对小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摘 要:当前,不少小学美术教材在选定学习内容和作品欣赏时,考虑并收录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美术作品,纵观各年级小学教材可以发现,不管是古代、近代的艺术作品,还是现代艺术作品,都能给人独特的美的体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利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美术作品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价值的提高。

关键词:不同时代背景; 美术作品; 小学; 人文精神培养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教育领域新课改逐渐加快进程。现阶段,新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各学科也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而在小学美术教学方面,则需要教师通过优质的教材和美术作品陶冶学生情操,并逐步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为了促进小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所获得的人格毅力和人文情感价值等方面的有效提高,本文针对当前小学生人文精神培养重要性及相关现状,积极探究不同时代背景下美术作品于小学人文精神培养课堂的应用策略。

一、相关美术作品对小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人文精神作为新课改下美术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具有非常深刻的价值和意义。人文精神即一个人的理想与追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通过对不同时代背景下美术作品的欣赏与理解,来促使小学生拥有人生理想和追求,并积极通过自身努力去实现和达到理想目标,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和美术鉴赏中获得良好的道德品质与精神价值。除此之外,对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理解,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对不同时代背景的感知和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艺术欣赏和认知中的探索精神和辨识能力的提高。另外,这些优秀的美术作品还能使学生形成较高水平的艺术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从而不断创新,最终引导学生形成较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美术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并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效成果。

二、当前小学生美术课堂中的人文精神培养现状分析

受传统教学观念和应试制度等影响,当前的小学美术课堂在人文精神培养方面尚未完全达到新课改下人文精神培养目標的要求。总体来看,还有诸多值得提升的地方。一方面是教师更加注重美术技能培养,而不注重对不同时代背景下美术作品的欣赏及解读,因此学生在看待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美术作品时,常常更在意相关作品的表面而忽略深层次的人文精神,所以学生的人文意识不够强烈。另一方面是教师只注重教材作品介绍,而未做好适当的拓展延伸,因此学生在了解教材文本之后并未对相关美术作品的同时代作品系列有更多关注,所以学生的理解不够深刻。另外,不少教师对学生的美术课堂教学仅仅停留于浅层次的艺术赏析和初步了解方面,并未有效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相关德育因素渗透不够明显,因此学生所获得的人文精神内涵不够强化。总之,小学生在对相关美术作品的赏析或认知普遍存在不够深入、不够全面等缺陷,因此教师要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美术作品入手,从对小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出发,积极对相关缺陷进行有针对性地策略反思及实施,来促进学生整体人文精神提高和强化。

三、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美术作品对小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策略分析

(一)利用作品解读,培养人文意识

针对当前小学生美术课程培养中的人文意识缺乏,教师应当立足相关美术作品进行积极解读,以促进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在长久的历史文化时代背景下,当前小学美术教材选取了不少不同时代的美术作品供教师进行美术教学活动。这些美术作品来自于古代、近代或现当代的不同时代背景,因此也蕴含了诸多值得探讨的文化元素。教师可通过这些作品来积极促进学生对相关作品的背景进行了解,拓展学生的美术视野和人文意识。具体来说,教师首先可通过相关作品的外表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再对相关作品的创作背景、画家介绍、表现形式等其他相关内容进行逐一解析,从而激发学生的人文意识。另外,教师可积极采用模仿、分享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体验文化内涵和思想精髓。

例如在引导学生对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花鸟画》这一课进行赏析时,可采用作品解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首先该作品是齐白石先生创作的一幅水墨画,虽然名为《花鸟》,但实际上却不容易分辨出绘画内容。教师可先通过课件直观展示该作品,让学生分析画的内容和画右边的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再向学生介绍《花鸟》这一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最后再以了解作者的方式向学生解读齐白石这一画家的生平经历和一些代表性的绘画作品,从而引导学生感受齐白石画作中的纯朴力量和生命精神,促进学生对湖湘文化和朴素的中国农民情感的了解,最终促进学生人文意识的有效提高。

(二)应用作品延伸,发展人文素养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美术作品在应用中所培养出来的人文精神,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体验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教师如果对相关美术作品进行一定延伸,就可穿越作品本身而带领学生去了解不同时代背景下美术作品的别样精神和价值。在作品延伸方面,教师可通过教材课本延伸或主题作品延伸等方式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教师在对教材内相关作品进行解读时,可带领学生从作者的其他代表作、同时期其他画家的作品或同风格作品等方面入手,延伸此美术作品,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同一时期的文化背特点。另一方面,教师应当对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体验下的各类文学有一定的归类与理解,要根据学生兴趣和学生意愿等实际情况,对重要时期的美术作品进行专题延伸,来促进学生对相关系列美术作品的人文素养发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先将一系列的美术作品展示给学生,然后再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感受、分享和探索,之后再给学生介绍相关背景下的历史内容或文化体系,最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探索和交流,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教师在讲解人教版美术教材中《捣练图》时,可采用历史讲解的方式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首先教师可将《捣练图》的一部分展示給学生欣赏,然后询问学生感受,让学生猜猜画中的女性在做什么事,然后再引导学生对该作品的整体情况进行介绍,包括作者、创作背景和目前全画相关情况,从而引导学生对唐代的文化背景、经济、服装工艺等相关情况有一定了解。另外,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将该作品与同时期的《唐宫仕女图》等表现唐朝繁荣生活与经济发展的一些作品进行对比赏析,引导学生感受盛唐时期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学生对我国文化自信和勤劳生活的优秀品质的培养和发展,更有利于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除此以外,教师还可将班级学生分组,举办不同时代有关宫廷的画作的搜集和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几千年的宫廷文化发展与历史繁荣,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历程的理解与现实价值的思考。这样的做法也促进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实现积极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合作精神、探索精神以及文化自信等方面的提高。

(三)渗透德育价值,强化人文精神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美术作品都应当具有良好的审美价值和真善美等思想含义,教师可结合相关美术作品中的优秀品质进行新课改下有目标性的德育工作,通过引导学生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美术作品中,学习渗透相关的德育精神,有利于学生德育目标的实现和人文精神的强化效果。在具体的美术教学和作品应用中,首先需要对相关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和深刻理解,并充分发挥相关作品中的德育内容,然后在作品赏析中逐步渗入德育教育,以促进学生相关品质的培养和形成。比如在相关人物类作品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相关人物的品质特点、精神思想等,为学生树立榜样,以达到优化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另外,教师也可充分挖掘相关作品中的故事情节、创作目的乃至作者经历等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有更深刻的人文精神理解,最终达到德育目标与人文精神强化的双重效果。教师也可以将德育实践的方式融入美术作品应用中,以强化学生人文精神。

教师在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材中《山水画》一课进行教学时,可采用渗透德育价值的方式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比如,教师可向学生展示我国不同时期的画家对大好河山的表现形式,然后引导学生欣赏并发表感想,促进学生对我国山河自信和爱国之心的培养。这样的做法既可以使学生感受我国不同时期画家的绘画水平,也有利于学生在山水之间对爱国之心与祖国之情的培养。在欣赏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手段找到自己心中的最美山河,然后通过儿童画、山水画或其他绘画手段进行山河描绘。在小学生创作完相关作品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些作品挂在展览墙上或相关主题板报上,最终促使学生在一定的情景和氛围中培养家国情怀,有利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强化与提升。

四、结束语

总之,通过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美术作品来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的作品赏析和美术实践中达到对自身价值和人生思想的有效引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善良、爱国和勤劳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应当对小学美术课堂中人文精神培养的一些现状进行分析和改正,积极通过作品的解读、适当延伸和德渗透等方式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从而为小学生的精神品质基础做好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天红.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分析——以“美术鉴赏”课程为例[J]学周刊,2020(17):157-158

[2]林小真.小学美术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7):72

[3]陈静茵.舞动星火精灵,传承火狗文化——“两轴两面”框架下乡村小学美术教育传承非遗的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9(08):138-139

[4]王志平.探析中学美术教学中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J]教育教学论坛,2014(37):270-271

[5]黄斌.人文精神的体现——试论普通高中美术鉴赏课程[J]美与时代,2006(07):89-91

作者:彭小宇

中学审美下的美术教育论文 篇2:

浅谈美育与德育视角下的美术教育

【摘要】在人工智能时代下的基础教育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我们需要在美育与德育视角下,对学校的美术教育有新的认识。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美育与德育的内涵进行解析,对两者的联系和区别进行剖析,进一步阐述两者相互结合的重要意义,并从美术教育的角度来探究如何在美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从而帮助学生在认识美、创造美的同时,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更好地完成日常美术教育工作。

【关键词】美育;德育;美育结合德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培养体系、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指出美育是实现教育目标,培养全面完整健康个体的有效和必要途径。同样,在给中央美院的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他再次强调了美育在现代素质教育中举足轻重的作用[1]。

近些年来国家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强调要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进行综合性教育。这五个方面称为“五育”,而五育当中,德育处首要位置,这一点从我国先秦儒家学说以及著作《中庸》中已有体现[1,2]。现如今,德育已被有计划有意识地纳入各科教学之中。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美育中恰当地渗透德育意义重大,值得思考和探究。此前已有学者发表过相关研究成果对美育与德育相互结合的问题进行过探讨[1-3],但缺乏系統性,本文就这个问题,查阅相关资料,在阐述美育与德育内涵的基础上,解读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剖析两者相互结合的重要意义,并从美术教育的角度出发,探究如何在日常美术教学工作中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

一、美育与德育的内涵

(一)美育的内涵

“美育”一词,在我国最早在汉末学者徐干的著作《艺纪》中出现,但主要指我国古代礼乐文化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国外,则由德国思想家席勒于 1795 年在《美育书简》 中率先提出,他认为只有通过美育才能使人达到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2]。在新时代教育观念中,美育的含义又有了新的发展。“美育”又称作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最后能够创造美的一种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育者通过美育使学生能够表达内心情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使他们具有审美情趣和道德修养。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因此,美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日常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兴趣。

(二)德育的内涵

“德育”一词,西方教育理论认为,德育即是“moral education”,他们将德育的概念狭义地理解为道德教育。而在我国教育界,德育则包含了更多内涵,比如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3]。

对于德育的界定,一般遵循“守一而望多”的原则,“守一”指的是德育的核心概念道德教育;“望多”指的是德育还应包括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道德品质等。简单来说,德育应“以道德教育为主,思想和政治教育为辅”。从情感上讲,我们还可以把德育理解为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4]。

二、美育与德育的联系与区别

(一)美育与德育的联系

1.内容上的联系

总体来说,两者在内容上具有互补性。美育的目的为了使学生具有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而德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为善,这两者都属于人的精神活动范畴。而从教育的内容和含义上讲,美和善是一致的,美好的事物虽然不一定是善的,但从某种意义上讲善的事物一定是美的。一些美学理论也表明,美与善在本质上具有相互融合的根本属性,因此也造就了美育和德育是一种相互融合和促进的关系。

2.心理上的联系

美育与德育在心理上也有联系,它们二者均是通过日常的教育活动来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美育的心理状态是一个感悟系统,它主要包括了情感、审美感知、理解和评价等要素,而德育的心理状态包括情感、道德认知、行为习惯以及意志,它是一个以一定方式组成的认知系统。在教育过程中,以上两种心理状态在感知和体验上具有显然的交融性[5]。

(二)美育与德育的区别

1.概念上的区别

培养和塑造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德育最基本的内涵和目的。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遵守社会规章秩序和规范,约束学生的行为和关系,使学生成为具有文明的行为规范、良好的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的好公民。美育则主要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实现立德树人、崇德向善、以美育人的目标。

2.教育性质上的区别

从教育性质上来讲,美育是一种熏陶性教育,通过日常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把他们通过德育获得的美好思想品德转化为心灵上的审美。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德育是一种规范性的教育,通过理性的准则,教导学生对社会行为的判断,培养学生拥有健全的社会人格。德育与美育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而在培养学生良好品格上殊途同归。但两者由于在教学性质的不同,以相辅相成、相互融合的方式,使得学生达到内在美与外在美的高度统一[6]。

3.教育方法上的区别

德育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上的教育进而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控制能力。而美育则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审美活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得到浸润和教育。由此凸显德育与美育在教育实施方法上的不同,德育实施过程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政治性,而美育在实施过程中大多以具体生动的形象来教育人、感染人,潜移默化地寓教育于美的形象当中。德育教育过程中所树立的道德形象相对之下比较抽象和严肃,而美育在实施过程中的轻松愉悦恰巧可以弥补德育的缺陷,两者搭配实现最好的教育效果。

总的来说,德育是一种规范性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要使人认识善与恶,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形成坚韧的意志力,使人在内心自觉地把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意志追求。德育的实施过程强调以理服人,使其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而美育则通过美的事物,唤起人对美的直觉、理解和体验,整个过程是在美的享受中进行的,使其具有自由性和自觉性的特点。美育是美化人的教育,它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的审美能力、丰富人的审美个性,使人以审美的姿态对待世界、享受生活[7]。

三、美育与德育结合的必要性

德育是其他教育开展的基础,课堂教育离不开德育,德育的实施过程是学生形成自我人格、良好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步骤。教书育人,从某种角度讲,育人须先行于教书,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视为教学的核心。而传统的德育教育工作往往主要以思想政治课程为依托,且教师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灌输为主要手段,课程枯燥,学生难以产生积极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如能将德育贯穿其中,将更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认识美和创造美能力的多维发展,对于提升美育和德育工作的多元性和成效性具有重要意义。比如通过发掘和开发美术教学过程中蕴藏的德育教育功能,比如教师通过讲解美术作品中所传递出的真善美,引导学生窥探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当时的创作思想等,使得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另外,美术教学可以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比如带领学生写生、参观博物馆、参加社会实践等,都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和见识,让他们的文化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得到提升[8]。

四、美育与德育结合路径

(一)认识美术教材中所包含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

现在的美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广阔,有些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有些则涉及人类共同的问题。比如有些美术作品涉及和平、自然环境、科学技术等,教师在指导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赏析时,应当充分认识到作品里边所包含的道德教育因素,在教学过程中以这些作品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恰当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认同感、和社会主义等因素。引导学生在对相关艺术作品的赏析过程中,启发自己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艺术研究,端正学习的态度,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毅力,并获得良好的思想和情感教育[9]。

例如小学美术课本上的美术作品《狼牙山五壮士》,这幅作品的创作背景是抗日战争期间抗日战士与侵华日军殊死搏斗,最后被围困狼牙山,这五位战士为了不当俘虏,宁死不屈,一起跳下悬崖。这幅作品反映了当时抗日战争的残酷和抗日战士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在指导学生对这幅作品进行赏析时,引导他们不要忘了祖国在落后时受到的屈辱,现在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的,长大以后投身于对祖国的建设中。

(二)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渗透德育教育

1.利用参观博物馆、写生等户外课堂进行德育渗透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沉淀的文明国家,是世界文明发展史的重要参与者。在此期间有无数优秀的文化作品保留下来,有一部分以文物的形式在博物馆展出。美术课堂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便是其中一种常见的形式。课余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在对相关作品进行审美认识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我国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激起他们内心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在其中。同样地,在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写生时,一方面要交给他们专业的美术绘画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培养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能力,让他们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让他们以我国的大好河山为傲。

2.结合时事实现德育渗透

结合时事进行美术作品创作,是一种常见的形式,比如“非典”、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之后,涌现出了一批相关的美术作品,从多个角度对期间发生的事迹进行了描绘。再如从2019年底,“新型冠状病毒”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肆虐,整个世界都开始变得紧张起来,无数人被夺走了健康甚至被夺走了生命。全世界都投入了这场“抗疫”战斗中来,无数的医务工作者、警察、社区工作人员、政府工作人员在他们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力量。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进行抗疫主题相关美术作品创作的同时,向他们讲解“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让他们产生敬畏自然、尊重科学之心;指导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抗疫英雄的事迹,让他们产生感恩之心,并引导他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抗疫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紧密结合时事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更能有感同身受的感觉,在这样的情境下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不容易产生厌倦心理,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3.利用网络载体进行德育渗透

现代社会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微博、微信、直播、短视频平台等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网络媒体,网络上传播的内容将会潜移默化地对他们的审美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不可忽视地影响。作为学生,心智发育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网络上一些不良内容地影响,作为教师,应当帮助他们辨别哪些是好的、应该吸取的,哪些是不健康的、应该过滤掉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多向他们宣传一些正能量的网络平台和素材,比如《中国诗词大会》《最强大脑》等,都是适合学生群体看的积极向上的节目。学生通过这样一些网络上可以获取的节目资源的观看,一方面可以领略我国灿烂的诗词文化和智力之美,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自己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网络是把双刃剑,但只要我们适当加以引导,学生就可以从网络上吸取正能量的、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素材,更好地为美育和德育服务[1]。

五、结语

蔡元培说:“各门学科无不于智育作用之中,含有美育之元素”。美术教育不应该是单纯地教会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和创作美,更是帮助学生建立美的信仰和美的人格的过程。德才兼备是现代复合型人才的必备要求,对学生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和道德熏陶是美术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种必然而且有效地教学理念,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培养和耐心教育,让学生的内心世界日益丰富高尚,方可让学生健康全面地成长。

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更好地渗透德育,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是一项艰巨长期的工程,值得每个美术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实践、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薇.基于文化产业的高职德育美育融合发展机理与路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0,36(4):64-67.

[2]刘晓婷.试论德育与美育[J].艺术评鉴,2019(23):176-180.

[3]周毅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32,37.

[4]张燕.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德——试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科技风,2020(17):283-286.

[5]杨瑜.将德育渗透到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践策略[A].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167-168.

[6]任海燕.谈如何在阅读中滋养“德馨”[J].才智,2020(15):6.

[7]李红宇.浅谈美育与德育的整合[J].黑河教育,2020(2):77-78.

[8]李曉非.美育与德育的相互融合[J].中国民族博览,2019(10):26-27.

[9]林玮.回归塑造美育中的德育价值[J].中国美术,2020(1):52.

作者简介:黄作林(1962-),男,重庆梁平人,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美术教育教学研究;朱瑶(1996-),女,四川泸州人,重庆师范大学2019级学科教学(美术)硕士研究生。

作者:黄作林 朱瑶

中学审美下的美术教育论文 篇3:

大单元设计下的美术项目化学习实践

【摘 要】本文借助大概念建构下的单元设计,依靠成果引領、问题驱动等方式,以项目化学习为主要途径,探索以“黄金”“青铜”“陶瓷”三大主题为线索的文化理解,以及基于比较手法的美术学科项目化学习。

【关键词】大单元 大概念 艺术比较 项目化学习

一、“两张邮票”引发的单元项目化学习设计架构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2019年编制的《上海市初中美术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中提到,美术学科的学习按照绘画、雕塑、工艺、设计、欣赏五个主题展开。在“欣赏”主题概述中强调“多元的学习经历,积累审美体验,拓展艺术视野”,从而“形成民族文化认同与国际文化理解,进一步提高审美判断与艺术欣赏能力”[1]。201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编著的《中学艺术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中,对中学生艺术学科“感受与鉴赏”之关键能力的描述中谈到,“能解释和评价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被看作是“感官调动、描述感受、评价作品”这一具体表现指标的最高水平[2]。

从上述要求与单元教学指南中不难发现,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美术学科的教学“模块化”“单元化”的趋势越加明显。教师在教学中也能逐渐感受到,学生若想获得深度学习体验,需要合理借助学科大概念,进行连贯的结构化学习,这是获取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当代美术教育深耕的前提条件。

笔者偶然见到一份限量版邮票(见图1),那是著名的四川金沙遗址博物馆镇馆之宝“金面具”(以下简称“四川金沙面具”)和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黄金面具(以下简称“古埃及图坦卡蒙面具”)的组合版。这两张邮票指向风格迥异的“黄金”艺术,看似情况不同,实则大概念相同—都指向“比较艺术文化”这一个学习方向。倘若与教材有机整合,将是一个完美的教学单元。巧合的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第一学期《艺术》教材,第二单元“融入生活的多彩艺术”第二课“火土陶艺”,讲述的正是美术材质所带来的一系列创造,以及艺术文化的形成等。笔者有效开发教材,拓展“黄金”资源,随即设计了一个基于“比较艺术文化”的单元项目化学习活动(见表1)。

为了说明本单元大概念引领下的教材整合运用、教学设计架构、学生项目化学习,以及阶段性学习成果、评价等情况,下文进一步诠释诞生于两张邮票的“比较艺术文化”单元项目化学习的教学设计及实践方案。

【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与掌握黄金、青铜、陶瓷三种造型材质与技术,能够在对比分析中学会鉴赏与评价艺术文化的基本方法,制作基于问题解决与学习参考的“艺术比较学习手册”(以下简称“学习手册”)。

过程与方法:在“黄金”“青铜”“陶瓷”三个子题的比较鉴赏过程中,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出具体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艺术作品的材质与美感特点,理解文化异同,尊重中外艺术文化遗产。

【单元名】

学会“比较”—如何理解同类型文化艺术。

【教学资源】

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第一学期《艺术》教材第二单元“融入生活的多彩艺术”第二课“火土陶艺”,两张“黄金”邮票和青铜艺术资料。

【学习对象】

八年级学生。

【基本问题】

如何通过合理的比较,欣赏与判断不同文化背景下同类艺术的不同表现?

【小问题】

(1)四川金沙面具与古埃及图坦卡蒙面具是一回事吗?有哪些相同与不同?为何?

(2)如何看待4000年前的世界青铜器艺术?你怎样评价青铜材质在艺术发展中的地位?

(3)为什么中国陶瓷世界一流?中国陶瓷是如何走向世界领先的?你认为其他国家的陶瓷(文化)如何?

【单元设计思路】

(1)性质及特点

立足于教材中设定的“陶瓷”内容,结合“黄金”“青铜”与“陶瓷”在同一逻辑层面的艺术媒介,进行造型、内容、风格等比较学习。这是一个完整的中长期项目化学习活动(8课时)。

(2)学生知识与技能现状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多年系统的美术学习,对美术学科特有的媒介、材料认识基础较好,普遍知道材质对作品效果的影响,但由于各学科相对独立、知识之间的架构并不相通,因此大部分学生对媒介、材料背后的艺术与文化价值认识并不深刻,由艺术发起的认知系统尚未很好地形成。在欣赏水平上属较浅层次,尤其是缺乏国别比较能力,不能通过欣赏、鉴赏作品进行很好的文化理解迁移。

(3)教学思路和理论依据

教学思路:借助大概念“艺术比较”,提出基本问题“如何通过合理内容的比较,欣赏与判断不同文化背景下艺术的不同表现”,明确学习成果为“学习手册”。随后,将单元切分成以“黄金”“青铜”“陶瓷”为独立主题的三大内容。在主题中,分别以小问题入手,击破三大主题中的数个小问题。最后归纳,合作完成学习手册的制作,落实本单元学科核心素养。

理论依据:大概念、逆向设计、项目化学习。

(4)学习目标(真实性学习任务)

在“黄金”主题学习中,横向对比了解黄金的地理条件对材质的影响,四川金沙面具和古埃及图坦卡蒙面具的黄金原料、面具造型取决于什么,折射出怎样的审美特点。在这一主题下完成调查记录,包括图表设计和文字概述两个内容,以学习单的形式呈现。

在“青铜”主题学习中,对比欣赏秦陵“青铜之冠”和公元前四世纪雅典青铜人马,用调查研究、资料查阅、对比分析等方式揭示青铜器在早期出现的必然性、文物挖掘的必要性等,谈谈理解。在这一主题下完成青铜器临摹,或设计一个现代青铜雕塑作品,以绘画形式呈现,辅以文字记录。

在“陶瓷”主题学习中,通过了解土耳其古陶瓷以及日本瓷器的特点,纵向对比,探究“中国陶瓷世界一流”的原因所在。在这一主题下完成图表、文字、临摹或创作等任务。

把以上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做成学习手册。

(5)教学策略与方法

逆向设计法:主题开始时,教师展示驱动性问题与成果实例,然后展开教学。

学习支架法:教师在学生收集资源、整理选用资料过程中,提供帮助。

项目化学习:以问题为驱动,完成一份可展示、参考、留存的学习手册。

形成性评价:在学习过程中,给予能促进学生下一步发展的积极评估。

【评价方案及评价量规】

单元评价方案及评价量规如表2、表3所示。

二、“两张邮票”引发的单元项目化学习实施过程

此次单元设计耗时较久,连接大概念的小问题设计完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获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总的来说,可从单元三大主题的实践来介绍此次项目化学习的过程。

1. 项目初探—“黄金”主题

本单元项目化学习由“黄金”而起,因此将“黄金”主题作为单元“第一炮”顺理成章。第一课时,教师介绍整个单元的架构及任务—“学会在比较中掌握不同艺术文化”,后引出“黄金”主题。教师将两张邮票展现在学生面前,交代金面具史料故事,随后邀请学生在图片与视频欣赏的基础上,两人一组讨论,得出结论,将表格填写完整。第二课时,教师邀请学生制作学习手册,以小报、海报的形式入手,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观点,教师提出制作要求,如排版、文字、色彩要素等。第三课时,学生将前两课时的收获与资料汇总,用美术技法制作、烘托并完成学习手册的第一部分—“黄金”学习单(见图2)。

2. 渐入佳境—“青铜”主题

在“黄金”主题学习基本顺利的基础上,展开第二主题“青铜”的学习。在“黄金”主题中,“成果导向”有效,本课沿用了这一方式,教师抛出七个带有指向性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在对比中西方艺术中的“青铜”情况时,做适当考虑。

学生已在“黄金”主题学习中获知了学习方式,因此在“青铜”主题学习中能够快速进入状态,开始有效地探索与合作。在制作学习手册时,更是离开了“黄金”主题的版式(“黄金”学习单中,设置了三个固定板块—标题、黄金概况、某一话题),转而探索更加开放、个性的创作内容(见图3)。

3. 完美收尾—“陶瓷”主题

在经历了“黄金”“青铜”两轮主题学习后,学生已基本掌握方法,能够在“陶瓷”主题中自行寻找围绕小问题的、带有研究深度的话题,从而整理“陶瓷”这一媒介下的艺术文化比较学习的内容,整合到学习手册的最后一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已对“成果导向”的方式非常熟悉,故而“陶瓷”主题并没有像前两个主题那样历时三课时,仅用两课时就完成了探讨与创作。在“陶瓷”主题中,学生提出五花八门的小问题,并自行设计、运用资源美化及整理学习手册版面(见图4)。

三、“两张邮票”引发的单元项目化学习实践经验

“邮票”是笔者极为偶然的一次发现,却引发了一场有意义的大单元项目化学习。这次学习与传统美术教学相比,优势非常明显。此次实践中,笔者归纳出如下经验,与读者共同探讨。

1. 将看似零散的教学资源化为整

上海现行的八、九年级美术教材已变为2020年版的《艺术》(上海教育出版社),音乐与美术两门学科的知识内容合为一本却又相互独立,这无疑给美术教师带来不小的冲击。从该版本教材中找出“散落”“有共性”的内容,并适当引用经典或流行的教学资源,再通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实践,能将八、九年级的美术课引导到“单元化”的轨道上来,既符合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又忠于教材的编写意图。

2. 将看似无关的学科知识相关联

在倡导跨学科学习的当下,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跨界融合已自然而然发生。在项目化学习的指引下,学生要解决真实情境中的大小问题,必然要借助多学科的知识。此时,良好的单元架构与有效的项目化学习,构建了学生获取跨学科知识的安全网,也帮助学生将一些看似无关的学科知识相互关联,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如学生在“陶瓷”主题中提出:“陶瓷耐高温,能做导弹的外壳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必然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支撑。

3. 将深度学习交给真实问题情境

“解决现实问题”“真实情境”是项目化学习的显著特征。随着本单元实践的深入,这一点越加凸显。有别于传统课堂的“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决”,在规范、严谨的单元学习中,在成果驱动的项目实施中,学生会产生越来越多、越来越有质量的问题—围绕核心的驱动性问题。只有学生自己想要知道答案,他们才会花大力气去思索、去探究,这显然能促成有深度的学习,孵化出高阶思维。如学生设计个性化问题时,谈到自己吹过的“黄金长笛”,感觉较一般长笛“音色温润,更加适合演奏”,学生调研探究后发现,黄金的延展性更柔和、振动频率略低,故声音更悠扬。以另一学生的本单元系列作品为例,基于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他的驱动力比平时强,问题颇有深度,作品水平较之以往更高(见图5)。倘若项目化学习没有制造出真实感,學生的收获不会如此大,体会也不会如此深刻。

四、“两张邮票”引发的单元项目化学习问题反思

一次“偶遇式”实践,笔者发现了美术学科基于大单元的项目化学习优势。然而,美术教学是否都可按照单元式、项目化学习来设计呢?笔者有以下两点反思。

反思一:面对班级人数过多的现实状况,如何有效划分项目化学习小组,教师需要介入吗?介入多少?怎么介入?这是需要充分考虑的问题。

反思二:不是每个“大单元”都可以“偶遇”,项目化学习最好的做法是整合教材资源、选取优质对象。把教师本人变成能够策划、执行单元教学与项目化学习的角色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初中美术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试验本)[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37.

[2]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中学艺术单元教学设计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6.

(作者单位: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责任编辑:赵继莹

724132105@qq.com.

作者:白云云

上一篇:统计法制建设研究论文下一篇:自由主义现实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