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视阈下高中语文论文

2022-04-22

【摘要】本文论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有效策略:唤醒学生语文主体意识,创新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构建高中语文翻转课堂,扩展学生语文学习时空;解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以“颗粒化”学习。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生本教育视阈下高中语文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本教育视阈下高中语文论文 篇1:

谈生本教育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关键词】 语文教学;生本教育;概念;措施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原本的教学理念已经不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本教育理念应运而生。在此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开展语文教学工作,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因此,本文对生本教育视阈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进行了探究,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看法,以供参考。

一、对生本教育相关内容的概述

1. 概念。所谓的生本教育,就是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学习自由,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快乐,进而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

2. 必要性。生本教育之所以会出现,是受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社会对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传统教学所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对教学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落后,且将自己当成教学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意见和心理需求,教师强制性的知识灌输对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提高对学生主体的重视程度,以学生为本来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有序开展。因此,在生本教育视阈下开展高中语文教学是势在必行的。

二、生本教育视阈下做好高中语文教学应采取的措施

1. 教师重新定位,尊重学生主体。教师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其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这样的角色定位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意见,学生的被动地位十分明显。鉴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融入生本教育理念,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教师要将自己当做教学中的引导者、引路人,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而不是打着为学生好的名义强制性地作出决定。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开展教学,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从而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2. 立足语文教材,做好基础教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有立足于教材,所讲解的知识才能更有实际依据,学生也才能掌握到基础的语文知识。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浓缩出来的精华,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应该在教学之前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拟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之后在课堂上按照制定好的计划游刃有余地开展教学工作,这樣学生才能增加自己的基础知识积累。

3. 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注重的是教材知识的讲解,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但是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适当地拓展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涵。这样学生才能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从而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所以说,在生本教育视阈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为学生讲解教材知识的同时,将更多的课外书籍引入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在闲暇的时间阅读更多书本,从中学习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4. 转变教学观念,教创新学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学模式是非常关键的部分,若是教师的教学模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那么教师所开展的语文教学工作就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鉴于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教师在生本教育视阈下对语文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合作教学模式、探究教学模式、情境创设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教学模式都十分先进,而且符合当前高中生的心理需求,所以通过这些教学模式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进而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若是想要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应该从生本教育入手,以此教学新理念为切入点,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可学生的努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兴趣、有动力参与到语文教学中,从而付出更多的努力来学习语文知识,进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

编辑:马德佳

作者:丁金娟

生本教育视阈下高中语文论文 篇2:

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策略

【摘 要】本文论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有效策略:唤醒学生语文主体意识,创新传统教学方式方法;构建高中语文翻转课堂,扩展学生语文学习时空;解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以“颗粒化”学习。

【关键词】高中语文 主体性意识 缺失 培养策略

主体性意识,广义上指人在进行某一活动或认知事物中的主观能动性,表象为积极探索、热衷交流、乐于分享的心理倾向,它有利于主客体之间的和谐性与对称性。狭义上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可理解为学生对自身主体地位的正确认识,并采取与之相应的探究、合作、自主学习方法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总体而言,主体性意识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独立性等特征,是消解高中传统语文被动式教学的有效手段。本文探索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有效培养策略,以供参考借鉴。

一、唤醒学生语文主体意识,创新传统教学方式方法

立足宏观学校教育视阈,在教师、教材、教法三个要素之中,教师不仅是唯一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要素,而且是将教材、教法作用于学生的主导者。传统教育理念之下,教师因为具有教材、教法的决策权,因而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也被赋予了较大的话语权。究其原因,可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特点描述窥得一二:一方面,语文兼具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征,这表明语文课程内容要素较为复杂,并广泛分布于现实社会环境中,这必然导致语文理解思维的多元化,即面对同一现象或同一论题时,基于高中语文知识体系做出的解答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语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前者对应语文使用习惯的自主性、后者對应语文内涵的深厚性,这就注定它不像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一样理性精准,而是一种相对感性的学科。更重要的是,现代语文(含高中语文)教育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接触深浅不同、理解能力有别,容易在母语(汉语)习得的过程中产生认知误差。以上种种,为了规避高中语文教学中步调、进度、方向等不统一等问题,教师的主体性意识更加强烈,无形之中就造成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剥夺;要建立学生语文主体意识,就必须让他们认识到“主体性”是自身学习的一项权利与责任。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应以引导者、参与者、组织者的角色出现,学生则要消除语文学习惰性、依赖性,从创新传统教学方式方法入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途径。

第一,精简讲授,鼓励自主学习。要塑造学生主体性意识,就要减少教师干预,强化引导作用。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而言,教师不宜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每节课都要为学生保留一定的时间用于自主学习。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新课讲授过程中,教师可利用 5~8 分钟的微课(非连贯性使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生字生词等,相关内容重要程度低,学生自主学习完全可以搞清楚、弄明白,不应占过多课堂时间。相对应的,在“简”的同时要做到“精”,即“精讲”《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文坛地位、深刻寓意等,筛选文中的主干段落引导学生思考,在课下寻找更多资料展开自主学习。

第二,交流互动,引导合作学习。主体性与客体性是相对的,学生只有融入集体、面对他人,才能凸显自身的主体性地位,相应的自主性意识才有被塑造的可能。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之间相互协同、配合、互动、分享,无论是在语文课堂内外,均可良好地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教师只需提供论题、赋予方法、阐明注意事项、强调关键环节。例如在《荷塘月色》学习完毕之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名义递交一份学习报告,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滞于表面。

第三,鼓励质疑,促进探究学习。正所谓“学贵有疑”,质疑是最能够体现出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学习行为,也是促进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手段。在日常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允许并鼓励学生合理质疑,包括质疑教材、教法、教师,甚至可以质疑作者、编者。正如前文所述,语文具有感性的特征,一些问题往往不能以“标准答案”解读,尊重学生质疑权力是强化主体意识的重要保障。

二、构建高中语文翻转课堂,扩展学生语文学习时空

追根溯源,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缺乏主体性意识的最大归因在于课堂模式,在相对局限的空间(教室内)、相对有限的时间(40 分钟)之内,无论如何优化教师、教材、教法三要素,能够为学生主体性意识激活提供的赋能都是有限的。要化解这一结症,就必须打破框架藩篱、系统制约,有效地扩展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时空,让他们在更多、更自由的主体性时空中养成主体性意识。事实上,扩展学生语文学习时空及时社会演变必然要求,也具备了完善的技术条件。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的当今,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能,整个社会从“前喻文化”场域转入“后喻文化”场域,即学生作为“后辈”具备了更超前的学习能力、更先进的学习手段、更多元的知识积累、更快捷的资源渠道,这是教师的“前辈”无法媲美的。基于高中语文翻转课堂模式的构建,将语文课从线下扩展至线上,在网络技术力量的加持下,学生主体性意识不仅会迅速苏醒,还可以借助新媒体、慕课等弥补传统语文课堂的不足。

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兰亭集序》一课的教学,与其他文言文课文类似,教学难点与重点都在白话文翻译上,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同时,《兰亭集序》更为著名的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扩展这方面的内容,以及王羲之的传奇故事。采用翻转课堂模式,首先在课前预习阶段为学生提供“自主提纲”“任务单”等,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工具主动探究、整理资料,尝试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一些无法理解且找不到资料的部分则转化成“课堂问题”,该环节为师生“职能翻转”。其次在线下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展开精讲、细讲、深入讲,这样做到有的放矢,此时完成师生“身份翻转”。最后在课后展开合作学习,从主体性意识出发,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兰亭集序》的看法、写一写心得体会,不再停滞于语文基本知识、基础技能层面,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培养,由此完成“价值反转”。

三、解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以“颗粒化”学习

客观上,高中语文知识体系庞大复杂,仅文体就包含文言文、散文、古诗词、小说等多种类型,基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既需要“大框架”约束,也需要“颗粒化”识别;可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四类核心素养视为“大框架”,而“颗粒化”则是将教学资源“最小化”,便于学生识别和理解。反之,知识体系过于庞大与系统,高中学生难以自主理解和消化,就不得不过度依赖教师传授,自身的主体性意识会随之丧失。其中,关于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解构并不复杂,且一旦解构完成就可以对号入座,如“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通过解构,重心可放在汉语语言、文字及其运用规律的掌握上,涉及成语、诗词如何引用,传说、典故如何借鉴等。又如“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的解构上,可区分地域文化、民族文化、革命文化等不同类型;但在引导学生以颗粒化学习上,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为例,作为高中语文教材中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古诗词,学生往往信心不足、心存畏惧而失去主体性意识。根据诗歌这一文体特征,教师可采用如下途径引导学生展开“颗粒化”学习。

第一,强化诵读,促进体悟。古代诗文学习有其独特的方式,诵读是古代学习的重要手段,却在现代教育体系中被精简掉了,相当于保留了诗歌的文字美、意境美,却丧失了诗歌的建筑美、音律美。从“语言建构与应用”核心素养培养出发,《琵琶行并序》与其他古诗文一样,通过诵读中语速、节奏、音调、重音等把控,可以赋予高中生丰富的语言技巧,同时诵读是一种“仪式性”的参与,能够调动学生自身知识经验,形成丰富的体验和感悟。

第二,情境创设,引人入境。直观上分析,主体性意识缺失的表现是“主客体分离”,即学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并未真正深入学习内容,仅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待语文内容,重心放在教师传授上,而教师传授的知识往往是系统性而非“颗粒化”的。据此,在《琵琶行并序》的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同身受、由情入境(意境),如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符合“浔阳江上琵琶声”的视频,搭配阴郁、沉闷的音乐,以此更好地参透诗人情感。

第三,类比关联,探究反思。古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创作非常多,在讲解《琵琶行并序》的诗文内涵、主旨思想、相关背景之后,可以让学生归纳采用类比关联的方式,收集一些相关的作品或诗句,这是体现学生主体性意识的绝佳时机。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前期的积累、感悟能够表达出来,让他们获取一定的成就感,如苏轼的《水调歌头》、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综上所述,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重要方向,也是教育环境嬗变下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保障。在实现机制上,教师自身必须扭转落后、僵化的教育理念,主动给学生放权,强化引导效果,同时遵循语文学科基本规律,依据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統筹安排,在不同阶段、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做,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并保持高中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性意识。

【参考文献】

[1]房春生.谈学生主体性意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学周刊,2018(35).

[2]茅利平.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7(12).

[3]吴跃平.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7(21).

[4]高 原.学生主体性意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7(5).

[5]石晓婷.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西部皮革,2016(16).

【作者简介】帅 英(1981— ),女,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现就职于玉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研究方向为优化小组合作、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责编 李 言)

作者:帅英

生本教育视阈下高中语文论文 篇3:

语文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工作的进行,核心素养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并且对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文言文的教学中,通过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文言文水平能够不断提高。本文对语文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希望能够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为高中语文教学事业做出贡献。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高中教学;文言文

中圖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并且对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言文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的古汉语文化,提高自己的语文知识和表达能力,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完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通过加强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效率,更好地完成相应的文言文教学工作。

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实践意义

(一)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在开展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从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学会更加严谨的古汉语表达方式,丰富自身的语文词汇,开展更加丰富自身的现代文教学能力。文言文词汇中的通假字表示古代汉语中同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字,从中教师可以发现中国汉字意义的演变,从而深刻地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文言文中的很多内容在现代文的教学中无法体现,因此具有十分珍贵的教学价值。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文言文知识的积累,了解文言文的语言构建规则,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培养学生思维和审美能力

文言文的学习十分讲究结构的工整,同时需要学生掌握足够的文言文词汇,需要学生拥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文言文的内容拥有言简意赅的特点,给人一种简洁大气的美感,学生通过学习文言文的写作手法,感受文言文所包含的内容,充分理解文言文中所表达的感情。教师不仅仅要能够向学生传递文言文知识,还要能够向学生们传授丰富的文言文技巧,锻炼学生的文言文思维,使学生能够学会用文言文的思维方式进行文言文的鉴赏,同时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语文审美能力。

(三)弘扬并继承传统文化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中语文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内涵,体会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从而产生浓厚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文言文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的理解和学习,使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文水平提高。例如在《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中,作者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值得学生们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们从中学到学习的正确方式和态度,能够深刻地体会到作者对朋友的深切期望,同时对现在的学生进行鼓励。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人生的道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二、高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文言文本身就包含社会、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内容博大精深,在学习的过程中自然会有一定的难度。同时,文言文自身不一样的表达方式使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十分困难,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学生认为文言文的学习十分枯燥,不能够对文言文学习产生兴趣。同时,很多学生对文言文在高考中的重要性不能够有清晰的认识,认为文言文的学习太浪费时间,因此在文言文上不愿意花费大量的精力。对于很多学生而言,文言文枯燥乏味,学习起来十分困难,很多文言文内容无法理解,因此对文言文学习会产生一种排斥心理。很多学生没有文言文学习的正确方法,经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导致文言文学习的兴趣锐减,课业负担明显加剧,无法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二)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所起到的教学效果不佳。很多教师为了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经常会在课堂上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文言文知识,造成了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上的障碍。其次教师没有科学的教学目标,认为文言文的学习仅仅是讲解古汉语字词就行,没有充分重视到文言文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底蕴,很多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文言文教学都会忽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使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不能够完成。

(三)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

首先教学评价机制单一,文言文教学的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考试,但是只有一种评价方式会使学生在对文言文知识的掌握上显得过于肤浅,不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文言文思维。其次文言文考试题目往往只是默写、填空题等等,题型过于单一,不能够从多个角度出发对学生的文言文知识进行考察。

三、语文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朗读,提升文言文表达能力

文言文需要通过反复朗读的方式来感受其中的韵律,因此教师要能够充分利用朗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文言文中的阅读内容。每篇高中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精雕细选古代文人墨客精彩的篇章,因此具有十足的朗读节奏,能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文言文中蕴含的艺术美。这些文章中的文言文都是具有严谨的行文结构,句式简洁工整,同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使学生能够对文章的结构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在开展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朗读的方式让学生们体会文言文中的情感,体会到文章中所蕴含的节奏美。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越流畅,说明对文言文的理解越深,因此能够在文言文的阅读过程中采用更加有效的方式完成对文言文的理解。高中文言文的诵读通常拥有一定的规律,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正确方法。例如在文言文《赤壁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课文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抑扬顿挫,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以及字词的音义。然后在朗读过程中,对其中感叹人生和天地自然的句子“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进行反复朗读,体会文言文中包含的哲思。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能够得到有效提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文言文兴趣

要想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最好的方式就是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兴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地进行文言文的学习。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文言文兴趣进行考察,从而用更加有针对性的方式确保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从而主动开展文言文的学习。教师应该为学生文言文的学习创设相应的学习氛围,主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文言文知識。教师可以在每节课都开展学习心得分享活动,学生可以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看到的好的文言文章节、句子和书籍向其他学生分享,并且分享自己的文言文读书笔记,使自身能够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分享的方式将自己平时看到的文言文阅读资料分享给学生,并且通过组织文言文写作竞赛的方式,帮助学生在竞赛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写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相应的文言文学习。在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能够得到相应的书籍。写作竞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相应的文言文写作学习,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写作教学中发现其他学生的文言文方面的优点,从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三)思维发展和提升

在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探究性教学方式向学生设置巧妙的问题,使教师能够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将文言文教学渗透到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思维。例如,在《劝学》这篇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劝”字为中心设置问题:“劝”字的意思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之后回答“劝告”,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看看文中的“劝”是不是这个意思,然后说出“劝”的另一个含义“勉励”。学生通过《劝学》这篇文言文的学习,能够学会更多的文言文知识,并且学会了坚持学习、增长知识的学习方式,从而在高中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和品质。从《劝学》这篇文言文可以看出,教师需要通过更加全面的问题设计,使学生能够在不断地知识探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文言文 思维,促进学生自身核心素养的提高。

(四)语言构建和运用

我国古代汉语具备简洁和严谨的结构,因此语言的构建和运用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需要强调和注意的事情,能够使学生们充分体会到文言文作品的精辟性和简洁性,从而感受到奥文言文作品的美。教师可以采用“诵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们建立起文言文的语感,使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更好地方式理解文言文内容中所包含的知识。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教导学生们做到感情丰富、节奏连贯,充分掌握文言文的诵读技巧,从而能够采用更加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美的理解。

例如,在《赤壁赋》这篇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充分体会作者的性格特点以及豁达的胸怀。并且对于其中的名句进行反复诵读,从中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作者苏轼通过对月亮、江水之间关系的描述,充分展现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学生们可以看出作者身处逆境之中依然乐观开朗的胸怀,从而能够充分理解作者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要表达的内容,使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同作者产生共鸣,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培养了学生的文言文核心素养。

(五)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通过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阅读名著

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等等信息技术的帮助,为学生们通过更加有效的方式将文言文中的情境呈现出来。如在《赤壁赋》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们用视频播放“赤壁之战”、“三顾茅庐”等经典场景,从而能够使学生们在视频的感染下充分理解文言文所表达的含义,从而能够采用激发学生对阅读《三国演义》原著的兴趣。课堂气氛对教学质量极为重要,教师通过网络平台的建立,已经将学生的学习气氛建立起来了,这种教学气氛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自主学习的欲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进行学生在词句、写作方法上的积累学习,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文章朗诵、文章阅读、文章写作等方面的展示,例如,教师可以搜集三国方面的经典事件的视频,“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等视频进行播放,学生会被视频中的精彩故事所吸引,然后教师再安排学生进行三国相关书籍的阅读,学生在视频的感染下已经对这些精彩的历史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就会对经典名著的阅读更加积极。教师在学生阅读后要安排学生进行读后感受的记录,在记录中进行阅读反思,促使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而且在阅读中不仅能陶冶情操,更能够进行写作表达能力的提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阅读和写作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教学方式的转变,通过“以读引写”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将读写更高效地进行结合,进而课堂氛围更积极活跃,学生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并在主动阅读的推动下进行主动写作,最终提升读写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唐金侠. 语文核心素养视阈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  2019.

[2]朱怡.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文化传承与理解——以人教版高中文言文为例[D].  2018.

[3]方丹玲. 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文言文学习探索[J]. 高考, 2018(15).

(作者单位:广东省吴川市第二中学,广东   湛江   524500)

作者:陈建中

上一篇:青少年行为习惯家庭教育论文下一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特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