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语文教材中“丑”形象的审美

2022-09-11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 每一篇课文都体现着各自不同的美的内容, 为引导学生分辩真善美与假丑恶,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丰富宝贵的资源。文学作品的审美因素, 不仅产生于真实地反映美, 美化了应该美化的生活美;而且产生于真实地反映生活丑, 丑化了应该丑化的生活丑。作品热情歌颂真善美, 无情鞭挞假丑恶, 共同构筑了作品的审美价值。因此在语文审美教育中如何准确地把握作品反映的“丑”形象, 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1 现实丑和艺术美的区别

教材中许多文章为我们塑造了伟人的崇高形象, 展现了他们的人格美。作者对他们的光辉业绩和高风亮节进行热情讴歌, 这些人物是教育者塑造受教育者的美好心灵的典范。同时也有许多文学作品, 描写的是对腐朽丑恶现象的否定和揭露, 但是作者却是从一定美的角度去审视这些对象, 所塑造的形象体现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因而使这些“丑”的形象具有了艺术的美感。

在这种情况下, 中学生很容易把作品的美与形象本身的丑混淆起来。因为作品的美是决定于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而形象的丑是体现客观对象的性质。罗丹曾说“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这并不是说文学作品反应的“丑”在本质上已转化成美, 而是作家从正确的审美观点出发, 渗透进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情感, 对其进行嘲讽、鞭挞, 能够激起人们对丑的厌恶、憎恨, 从而更加热切的向往追求美, 这就是作品中“丑”形象所具有的美感。作家在反映现实丑的时候, 并不是纯自然的再现现实世界的“丑”而是着重刻画丑的本质特征。作家在创作时要运用各种表现技巧来塑造形象。现实丑只有在作家的美学思想照耀下, 通过夸大、扩张、集中、典型化等艺术加工方可转化为艺术美。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鉴赏作品中丑的形象, 对“丑”进行批判, 鄙弃,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欣赏作家的创造智慧和技巧。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 是一个胆小怯懦的可怜的小人物, 他不仅把自己装在套子里, 而且还硬要把别人也往套子里装。作者极成功地运用了神态, 语言, 心理和细节描写, 以夸张的手法惟妙惟肖的刻画了套中人卑琐、丑恶的性格, 塑造了一个典型的丑的形象。又如《雷雨》中的周朴园, 作者对他的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堪称一绝。丁西林《在三块钱国币》中对吴太太的个性化语言描写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家运用特定的语言、动作、心理、结构、体裁等艺术表现手法, 描写塑造各种各样丑恶人物形象, 把他们的丑恶灵魂昭示天下, 将一个个脸谱画得活灵活现。因此当人们在欣赏这类作品时, 对作品中的丑形象产生厌恶之情, 憎恨否定丑的事物, 进一步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人们欣赏作家杰出的艺术表现技巧本身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对作家创造性劳动产生喜悦之情。

2“丑角”形象的分类审美

凡是有人类存在的地方, 也就有丑的存在。依据现实丑本身程度不同, 性质不同, 以及作家在创作时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可将文学作品中的“丑”分为两大类。

2.1 作为与正面人物相对立而塑造的反面人物

他们代表着腐朽、没落、暴虐、专横、愚昧、卑鄙等丑恶势力, 以各种方式摧残, 打击、阻碍正义事业的发展, 千方百计扼杀美, 毁灭美。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迫害忠良的高俅父子, 《杜十娘》中奸诈好色的孙富等等。这些人物都是作者鞭挞、否定的对象,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 作者一方面淋漓尽致地揭露丑对美的摧残、压迫和种种倒行逆施、恶德败行, 从而激起人们奋起反抗和伸张正义之情;另方面, 在作品中与正面人物构相对照, 使美丑更加鲜明的突现出来, 使人更加厌恶丑, 更加热爱美。

2.2 与滑稽, 幽默和喜剧性联系在一起的“丑角”人物

社会实践所否定而行将过时的事物, 倘仍要掩丑自炫, 必然违悖情理, 造成内容与形式, 本质与现象之间的乖戾、倒错、最终自堕败局, 滑稽可笑。但并不是所有的“丑”都具有喜剧性, 都能塑造成“丑角”, 只有当丑自炫其美的时候, 那时候丑才变成了“滑稽”。根据丑角“丑”的性质不同, 我们可试将其细分为否定型, 肯定型和悲剧性三类。

(1) 否定型丑角是腐朽制度, 旧事物的代表或是卑琐人物的自以为是。他们身上存在丑的内容。如:《失街亭》中自认为满腹经纶指挥家的马谡, 《闺塾》中迂腐虚伪、守旧可笑的酸儒陈最良等。都是无情地讽刺他们的自炫为美。

(2) 肯定型丑角往往是美的内容采取了丑的形式, 作者通过对肯定性事物的非本质的丑揭露和嘲讽, 来突出人的本质力量。这时的“丑角”并非反面人物, 多为正面, 或较善良的人物出现。如梁晓声笔下的陈奂生, 塞万提斯笔下的骑士唐吉·诃德等等, 他们都是一些内心善良之人。他们或长相丑陋, 或行为粗鲁或言语乖戾——丑的形式与美的内容形成尖锐矛盾, 使人们在热讽其可笑的外在表现时肯定和赞美他们的内在美。

(3) 悲剧性丑角本来是美好的, 但是由于长期受到丑恶势力的沉重压迫而扭曲变成了畸形可悲的人物。例如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 性格质朴愚昧而又狡黠圆滑, 率真任性而又封建卫道, 自高自大又自轻自贱, 争强好胜而又忍辱屈从, 狭隘保守但盲目趋时, 憎恶权贵又趋炎附势, 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 敏感禁忌却麻木健忘, 憎恨现状又安于现状。这种深刻内在的性格乖谬决定了阿Q的喜剧色彩, 但他命运的深刻悲剧性又决定了这个人物是一个典型的悲剧型丑角。这样的人物能引发人们的阵阵笑声, 但这种笑是“含着眼泪而又心酸的笑”。作者在塑造这类人物时也是怀着对他们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 以“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态度活画出他们可笑可怜可憎的面目, 希望他们能摆脱身上的精神枷锁, 迅速觉醒起来。总之, 以塑造这类丑角为中心的文学作品, 给人的美感特征是笑, 但它不同于那种优美事物带来的会心的微笑, 而是突然发现对象的可笑之处而引起的畅怀大笑, 是一种审美感悟。这类作品能使人在大笑之后感到一种震撼, 继而对人生, 对社会进行严肃思考。

总而言之, “审丑”是一种特殊、深刻的审美, 是在对丑的否定中肯定美, 在对丑的批判中赞扬美。它是审美的重要补充, 是人们审美需要丰富性多样性的表现, 具有审美不可替代的独立的意义。因此语文审美教育应注重挖掘教材作品中各种“丑”形象所具有的美学价值, 充分发挥其功能, 以达到以美感人, 以情动人之目的。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反面的丑恶的人物形象, 这些形象作为客观对象, 其本质是丑恶的, 让人厌恶的;但作为艺术典型却是成功的、美的、值的欣赏的。中学生由于审美能力的欠缺, 往往会将现实的丑与艺术的美混淆起来, 因此本文试从现实丑与艺术审美的区别及高中教材中“丑”形象的分类审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分析, 以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材,“丑”形象,审美

参考文献

[1] 张相轮, 钱振勤.教学美学, 1998, 4.

[2] 金元浦.美学与艺术鉴赏, 1999, 9.

[3] 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 (1-5册)

[4] 冉铁新.贫困的教育美学, 1999, 9.

[5] 吴篮铃.小说言语美学, 1996, 5.

上一篇:老年急性白血病合并糖尿病36例临床疗效分析下一篇:解读文本渗透德育——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