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金融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我国地方政府拥有并且掌握金融管理权,建立并完善科学有效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对于推进我国金融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同时探讨了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发展的必要性及完善我国金融管理体系的建议,以期使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逐渐走向成熟。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金融危机下金融管理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金融危机下金融管理论文 篇1:

金融危机下民间金融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应对

摘 要:对两次全国中小企业融资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民间金融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因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具有积极推动作用。民间金融的优势在于,借贷双方之间的长期互动有效地降低了信息不对称,并节约了交易成本,这是民间金融长期存在并逐步发展的重要原因。改善民间金融法制环境,规范民间金融市场秩序,将有助于缓解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关键词:民间金融;中小企业融资;金融危机;信息不对称

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的中小企业普遍面临成本上涨快而产品价格提高难、原材料赊购难、销售回款慢的局面,资金周转困难成为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短板。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为其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不仅成为国家决策层的关注热点,也成为学术研究关注的焦点。

大量资料表明,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民间金融对于中小企业融资具有异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在一些已经实现了金融自由化的国家和地区,民间金融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在中国,据有关部门测算,民间融资规模在2008年大约为50000亿元。对于这一在现实中广泛存在的融资方式,目前有一些学者进行过实证研究,不过大多局限于民间金融较为发达的特定区域,如浙江省温州市以及江苏省等地,而缺乏全国范围的系统性、深人性探讨。考虑到中国中小企业是在金融抑制严重的条件下获得长足发展的现实,民间金融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无疑非常重要。那么,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对民间金融有怎样的需求?它为何能在中小企业发展中起到推动作用?在金融危机面前,如何能更有效地发挥民间金融的作用,帮助中小企业度过难关?这些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一、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与民间金融支持

本文使用两次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状况调研的数据来关注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这两次调研分别在2006年和2009年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完成,得到工业与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的大力支持,调查对象主要是营业额在300万元到3亿元之间的中小企业。其中,2006年调研选取长春、太原、成都、台州和广州五个城市,发放问卷1250份,回收有效问卷98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78.9%。2009年调研在沈阳、广州、福州、成都、郑州、合肥、武汉、济南、杭州、石家庄等十个城市展开,采用定额抽样方法,根据各地中小企业最近可查(通常为2007年)的行业类型分布,选择抽样对象保证受访企业行业分布符合抽样框,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7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8.9%。

(一)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

表1是2009年调研样本企业在成立时和调查时的企业资金来源构成状况。从中可以发现,中小企业整体上对内源融资有较高的依赖性,而内源融资的增长速度与企业的发展基本同步(企业资产总值增长了3.11倍,所有者权益和内部利润积累再投资分别增长3.58倍和5.36倍)。随着企业的成长与扩大,进行外部融资的需求逐渐增强,外源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发生比均达到了1以上,其中商业银行贷款发生比(3.91)和民间金融机构借款的发生比(2.43)尤为显著。这说明,不同资金来源的相对重要性因企业规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内部资金的重要性随之下降,进行外部融资的需求增强。这与郭斌等人先前关于温州的研究结果相吻合。

(二)企业规模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一般来讲,随着企业的发展与扩张,对资金的总体需求也会增长。不过,由于企业自身属性千差万别,不同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在经济环境恶化之时表现尤为明显。表2呈现了2009年调研中不同规模企业的融资需求。从中可以看到,较多的样本中小企业有着在未来扩大资金的需求,占到了应答数量的45.2%,其中营业额在3000万以上的中小企业有着最强的扩大资金需求,而营业额在1000万以下的中小企业也比规模居中的中小企业有着更强的扩大资金需求。这一结果与郭斌等人的实证研究发现不尽相同,在他们的研究中,规模居中的中小企业具有最强的资金需求。这种差异的存在,实际上是由样本的差异所致。郭斌等人主要研究的是营业额在100万元到1000万元之间的中小企业(占大约72%),而较少关注营业额在1000万以上的中小企业。他们所谓规模居中的中小企业,实际上是本研究中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故而,他们的研究结论实际佐证了这里的研究发现。

进一步的问题是,中小企业对于不同资金获得渠道的选择。已有研究表明,企业规模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策略会产生显著影响,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规模歧视,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更倾向于通过民间金融渠道来获得资金支持。表3是不同规模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选择意愿,从中可以发现,中小企业的规模越小,它们通过亲友借款、民间金融机构借款以及企业间借贷和商业信用等民间融资方式获取资金的倾向越明显,对民间金融有更强烈的需求。与之对应,中小企业的规模越大,通过四大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这些正规金融渠道来获取资金的取向越明显,而对民间融资需求较弱。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规模越大的中小企业越有可能满足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从而被接受。

(三)中小企业的资金获得与民间金融支持

对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不同渠道的供给情况如何?民间金融的发展态势又是怎样的?这里通过2009年与2006年两次调研所获得的“过去三年中最大的三笔外部融资”数据加以分析。

2.“其他”指政府资金扶持等融资。由于两年调研中选项设置有差异,这里进行了必要的处理。

从中可以发现,在2006到2009年间,中小企业的外部资金获得在整体上仍然是以正规金融为主,占到了半数以上,不过不同渠道之间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比如说,四大国有银行份额减小、商业银行的份额增大。就本文关心的主题来看,民间金融较之于正规金融表现出更强劲的发展势头,份额增幅较大,其中民间金融机构和亲友借款变化比率更高(分别为3.89和1.42)。这说明,在2006到2009年间,民间金融的发展较为迅猛,有着较大市场空间。这与前文的研究发现一致。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对于民间金融有着较强的需求是民间金融发展的必然。那么,民间金融为何受到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的青睐?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又该如何完善?

二、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比较分析

从融资渠道来看,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同属外源融资,它们与内源融资的根本区别在于,资金的提供者不亲自参加企业的日常管理。基于这一特点,资金的提供者与使用者问存在信息不对称,因而带来激励问题。通常,资金的使用者会比提供者拥有更多信息,他们有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在

谈判、合同签订或者资金使用中损害资金提供者的利益,从而使资金提供者承担过多风险。即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林毅夫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小企业选择何种融资方式以及能否所选方式获得资金,关键在于能否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概率。这里以此作为理论基础,分析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的特点,探讨中小企业发展与民间金融需求。

(一)正规金融体系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在正规金融体系下,银行作为专业化的金融组织,在企业的融资过程具有一套完整的申请、审核、发放贷款以及监督制度,不仅需要事先对资金使用者加以甄别,还需要通过签订合同来约束资金使用者,更要在事后对资金使用者进行监督,目的在于最大限度了解企业的信誉、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等信息,缩小信息不对称可能带来的风险。不过,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通常规模较小、创业时间不长、缺乏历史信誉记录。更有甚者,一些中小企业财务体系透明度低,常常不使用正式会计制度或者保持多套财务账本,还有一些中小企业为而隐瞒真实财务信息或者为取得贷款而虚报销售收入和利润。这些都使得银行难以准确判断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再加上贷款处理的单位成本随着贷款规模的上升而下降。银行会更偏向大企业而缺乏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的积极性。

此外,要求贷款申请人提供抵押或担保也是银行降低道德风险的一种手段,而现实情况是,中国的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普遍缺少抵押品。对于中小企业能为银行接受的不动产,却常常因为产权的模糊性而不被银行认可。这主要在于,我国的中小企业有很大一部分设立在县域或乡镇,厂房用地属于集体土地,也有一些是宅基地。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在法律上具有模糊性,造成实际工作中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难以确定,导致中小企业抵押难。在我们的调研中。不止一位受访企业主都表达了这一点。另外,中小企业也难以找到合适的担保人,效益好的大企业不愿为中小企业担保,中小企业之间的互保、联保又不为银行接受,而发展缓慢的担保公司由于手续上的问题常常会在实际上增加中小企业获得资金的成本。

另外,从信贷供给角度来看,在“赶超”战略之下形成的高度垄断的金融体系至今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大银行借助市场控制力获得高利润、低风险的收益,将战略定位成面向大企业、大城市。近些年来,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整合资源,上收基层机构的信贷审批权限,大规模撤出了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县域经济。而且,商业银行都普遍执行严格的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使得正规金融机构普遍存在惜贷现象。上述种种原因造成的结果是,在我国的正规金融体系之下,正规金融机构一方面为大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过度竞争,另一方面却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严重缺失,从而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这在我们的调研中经常被受访者描述为,“只为大企业锦上添花,不为小企业雪中送炭”。

(二)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应对

面对难以通过正规金融体系获得资金支持的困境,许多中小企业不得不转向民间金融。应该说,中国民间金融的存在与发展,是国内金融机构垄断和控制的必然结果,它实际上是正规金融的一种补充。民间金融能为中小企业接受,必然也是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量少、多频、急需的特点和中小企业缺乏抵押品的现实,也因为它能够比较有效地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具有较强的可获得性。首先,民间金融在信息获得方面有着正规金融难以企及的优势,这是民间金融持续存在的根本原因。民间金融的信息优势主要体现在资金提供者对资金使用者还款能力的甄别方面。参与民间金融活动的借贷双方一般都有着较多的人缘、地缘关系或者其他商业关系,出借方对借贷方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和品质等基本情况有着比较详细的了解,这些软信息的掌握,使得双方在借贷发生时所面临的信息成本较低,由此就能比较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小乃至消除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而对于民间金融中普遍存在的较高利率与商业风险,由于软信息的把握,借贷人也能够比较及时地了解贷款的风险,较好地把握暗示归还贷款的可能性。降低贷款的监督成本。无疑,这些信息优势是正规金融所不具备的,它比较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的障碍。对于这种信息优势,Banerjee等人提出了“长期互动”假说,认为民间金融参与方通过与地方中小企业长期的合作关系,对地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程度加强,有利于解决二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一假说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林毅夫等所进行的经济学建模分析较好证明了这一点。

其次,民间金融操作简便灵活,交易成本低,可获得性强,比较契合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特点,这是民间金融被中小企业广泛接受的重要原因。诚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考察融资交易成本不仅要考察资金的财务成本,还要考虑资金的可获得性。在资金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利率只是资金的名义财务成本,并不能完全反映出资金市场的供需状况及资金的实际获取成本。在此条件下,融资的可获得性和所能获得的资金额度就是融资的隐性成本。对中小企业融资决策而言,资金可获得方面的成本往往比名义财务成本有着更重要影响。从这一点看,正规金融的缺陷在于,它对信贷审批的手续复杂,使资金需求者的交易成本上升,因为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小额贷款的程序、手续与为大企业发放大额贷款基本相同,这就导致单位成本费用性对较高。而且,任何额度的贷款都经历这样的复杂审批程序,必然会造成审批效率低下,这也提高了需求者的机会成本。与之对应,民间金融的优势在于,它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关系型特征,操作简便灵活,可以针对不同企业的信用状况、经营状况、资金用途、抵押担保情况设计个性化的信贷合同,从而满足中小企业小额、多频、分散和急需的资金需求。因此,民间借贷经常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

三、金融危机下促进民间金融发展的思考

近些年来,中国金融监管当局逐渐认识到民间金融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并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政策。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对民间金融行为予以肯定,当年12月27日,日升隆和晋源泰两家小额有限公司在山西平遥揭牌成立,标志着官方在民间金融上出现较大松动。此后,中国人民银行于2008年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并在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的2009年1月份召开的央行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大力发挥直接融资和民间融资的作用。这些举措为民间金融发展提供了比较宽松的环境。不过,由于民间金融存在着固有的趋利性、隐蔽性、无序性和分散性等特点,因而也存在着一定的潜在风险,尤其是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如果这些风险爆发,会对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金融危机面前,更有必要探讨如何促进民间金融健康发展的问题。

(一)改善民间金融的制度环境,规范民间金融市场

尽管金融监管当局对待民间金融有所松动,但目前中国

的民间金融市场仍然处于地下和半地下状态,相关法律法规分散,缺乏统一可遵循的规章制度,随意性大,理性程度低,尤其是民间金融的借贷利率范围过大,导致扰乱金融秩序的非法民间融资行为时有发生。对此,有必要通过立法来确立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并划定民间融资的合法形式。借鉴国家针对正规金融渠道所制定的《商业银行法》和《银行业监管法》,对于民间金融可以制定《民间金融法》或者《民间金融管理条例》,划定民间融资的具体形式,并从管理机构、融资条件和程序、融资主体、利率水平、贷款担保和风险补偿方面加以规范,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管理约束制度,使民间金融纳入到规范的法制范围中。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强金融监管,对那些非法民间集资和民间融资偷逃税等行为予以坚决打击,遏制民间金融犯罪。

(二)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测,进行适度引导

长期以来,民间金融活动游离在政府金融监管范围之外,数据缺乏,导致在它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上观点不一、分歧较大,延缓了其健康有序发展。对此,人民银行等监管机构有必要加强对民间金融的调查研究和日常监测,建立行之有效的民间金融监测体系,及时掌握民间金融的资金流向、流量、利率等信息,便于分析民间金融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参考、提高决策质量。此外,由于民间金融的决策者多为个体或公司,对国家整体经济运行状况和应该发展方向靠拢不多,容易造成为了自身利益而忽略国家相关产业政策,阻碍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这就需要金融监管部门在信息监测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引导。

(三)强化对民间金融组织的管理

在民间金融活动中,既有无组织的初级形式,如私人借贷、企业借贷,也包括一些有组织的高级形式,如实业公司、典当行等。由于组织具有相对稳定性,有组织的高级形式在民间金融活动中的市场份额和所起作用相对要大一些。对此,金融监管部门有必要重视民间金融组织在民间金融中的作用,加强对其经营活动的监督与管理,重点监督它的资金来源、规模、区域分布、利率、信用度和风险度等信息,限制过高的利率水平。同时,有必要在人员培训、制度建设等方面加以指导,既充分发挥民间金融的便捷特点与优势,又抑制不利因素,从而规范其发展。此外,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逐步将具有一定规模的民间金融组织转变成类似社区银行、小额信贷公司等类型的中小金融机构,与大银行等正规机构形成互补,带动民间金融有序发展。

作者:苗大雷 王水雄

金融危机下金融管理论文 篇2:

完善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的思考

【摘要】金融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我国地方政府拥有并且掌握金融管理权,建立并完善科学有效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对于推进我国金融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同时探讨了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发展的必要性及完善我国金融管理体系的建议,以期使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逐渐走向成熟。

【关键词】地方政府 金融管理体系

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是地方金融服务机构组织体系、地方政府金融管理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的总称,是我国金融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其对金融的管理权,促进我国金融长期稳定的发展,推动我国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在我国地方金融业的发展中,通过对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投入思考和研究,纵观金融全局分析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目前发展的状况及该体系存在的不足,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提出有关完善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的措施,使我国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得到了更加稳固的发展。

一、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中央集中垂直、地方辅助配合的金融管理体系。在2012年初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强化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意识和责任,为下一步地方金融发展指明方向。

(一)中央政府授权

中央授权地方政府金融管理,早在1996年,国务院为了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将化解农村合作基金会债务风险的责任交给子地方政府。2004年又将农村信用社管理权下放给省级政府。2006年以后,国务院兩次下文将金融风险处置工作职责交给地方政府。2009年,国务院又将融资性担保机构的准入及监管权下放给地方政府。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为了更有效地行使金融管理职责,逐渐形成了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

(二)中央监管部门委托

正是由于中央监管部门委托地方政府对金融进行监管,地方政府才需要不断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以便充分行使金融监管权。如2008年,银监会、人民银行将小额贷款公司的准入和监管交给地方政府。有的中央监管部门委托地方政府辅助配合,将金融职权交由地方政府负责。由此看来,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正处于蓬勃发展进程中。

二、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该体系正运行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距离高度成熟运作、监控有力的地方金融管理体系仍存在着一定差距。目前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中央金融政策统一制定与地方经济差异化发展需求不匹配

我国金融政策由中央统一制定,再下发给地方政府执行。在中央统一的监管模式下,地方政府并没有考虑到地方差异化发展的金融需求,只一味地遵循中央统一的金融政策。因而,导致地方金融经济差异化发展需求和中央金融政策不匹配的现象产生,如中小企业存在“融不到资、融不起资、融不好资”的现象。

(二)中央和地方监管主体权责不统一

在中央集中监管、地方辅助匹配的模式下,中央监管部门缺乏与地方政府的信息沟通,地方政府也缺乏相应的监管权限和手段。中央与地方存在着监管权责不对等、监管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问题机构的情况,从而导致不能及时化解风险。

(三)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有重复监管和监管盲区并存现象

在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中,存在着省金融办与“一行三局”之间管理边界模糊不清的问题,也存在省内金融管理部门之间管理界限交叉模糊的问题,这就很容易出现地方政府重复监管与监管缺位并存的现象。如银监部门负责监管农信社,但地方政府也委托省联社负责农信社的高管任命。

(四)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能力缺乏

由于主要的金融管理权在中央,地方政府只承担部分金融管理的职权,能力匮乏,导致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对地方区域范围内金融经济的发展全面负责,但另一方面对地方金融业的经济遭受金融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却无能为力。

三、完善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的思考

(一)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发展的必要性

1.金融未来的发展。从目前地方政府实际工作和未来金融的发展要求看,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已不适应金融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强化地方政府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置责任。”这既有前瞻性,又恰逢其时。

2.经济可持续发展。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再一次表明着眼于金融市场和经济社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的金融监管。只有完善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维持社会稳定。

3.金融资源配置。从实际情况来看,金融资源作为地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增值要素,地方政府具有主导金融资源配置的强烈动机,如何充分发挥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构建一个与经济平稳发展、快速增长目标相适应的金融管理制度体系,这已经成为我们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针对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系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完善和发展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是一个明智的决断。

(二)完善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的建议

1.建立统分结合的分层次管理体制。我国金融管理体系要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在统一金融管理体系下,中央和地方分别实行监管模式,大的基础类的金融机构准入和风险监管,由中央负责,其他一些小的金融机构准入和监管,适当的分给地方政府,金融管理责任落实给地方,这样有利于形成大统一、小分权的监管格局。

2.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金融管理的边界。中央和地方政府对金融管理界限的划分既不能出现盲区,也要尽可能避免重复监管。所以中央应建立一个统筹兼顾协调关系的综合金融机构,统一规划边界、制定政策,避免职能交叉,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3.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切实提高金融管理水平。地方政府金融管理部门要提高金融管理水平。首先,要转变管理方式,避免对金融机构采取财政性存款或补贴等“诱导性”干预;其次,要进一步理顺地方政府与金融机构投资关系;最后,逐步引导社会审计机构参与监管,提高地方政府对金融的监管效率。

四、结束语

虽然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不完善,地方金融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压力,但这些都是金融管理体系逐步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其发展趋势最终有利于我国金融管理体系的完善与进步,促进我国金融管理体系的运行和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国际化,真正实现我国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系的高度成熟。

参考文献

[1]周建春.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J].中国金融,2011,(1).

[2]丁敏哲.完善金融管理体制地方政府可更有为[J].浙江日报,2011,(6).

[3]朱文生.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2,(1).

[4]柳立.建立规范高效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J].金融时报,2011,(4).

作者:马茹婷

金融危机下金融管理论文 篇3:

论金融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应用

【摘要】金融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项重要内容,对企业金融管理进行分析,可以明确金融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重要性,以期实现企业金融管理及生产经营的双赢。通过文献研究法,对金融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及其具体应用措施进行了重点分析。结果发现,金融管理为企业的顺利经营奠定了基础,并为企业所有业务运转提供了保障,企业可以通过设置独立金融管理部门、构建金融管理考核制度等手段,以发挥金融管理的保障功能。

【关键词】金融管理 企业运营 应用

金融,泛指货币资金的融通,即指货币、信用、银行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经济活动,包括货币流通,信贷资金的吸收与运用,全权、外汇、有价证券的买卖,保险信托租赁以及国内国际货币支付结算等,金融活动对企业运营有着直接影响,金融管理效果、管理风险、管理方式都会与企业运营质量挂钩。金融管理是企业运营中的重要管理环节,因此,有必要就金融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一、金融管理和企业运营的基本内涵

金融管理,即指对货币流通、信用活动以及与其存在关联性的货币发行、货币兑换以及资金结算等的管理活动。金融管理既包括企业内部涉及到的金融业务、金融项目的所有管理事项,还包括对外金融交易、金融往来及与金融市场有任何关联的所有管理事项。

企业运营,即企业日常生活中所有生产项目、技术研发项目、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管理、客户关系维护、财务管理等综合性活动的系统流程,包括固定时期内企业的经营策略、管理理念以及发展战略等的综合性管理活动。企业运营是对企业内外活动的概括,它同时受到企业外部环境、内部结构、企业资源要素等因素的影响,企业通常根据不同因素的变化作出相应调整,从而使自身的运营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金融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分析

作为企业运营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企业金融管理方法的应用及其管理效果,在推动企业运营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金融活动及金融管理为企业的顺利经营奠定了基础。任何一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其金融体系的支撑,尤其是充足的资金来源,可以为企业生产活动、销售活动的顺利完成奠定基础。目前,企业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筹集资金:

(1)企业自有资金。主要是通过企业发行股票筹集,在发行股票的同时获取相当成分的利率。

(2)银行贷款。通过申请银行贷款来筹集资金。

(3)采取融资手段获取资金。

第二,金融活动及金融管理为企业所有业务运转提供了保障。企业为了保证自身运营活动达到预期效果,通常会选择依靠内部实力为其市场竞争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在面临市场金融危机或巨头竞争时,企业会加强内外部金融管理工作,通过提供更充足的金融服务,以避免企业因外部环境而遭受重大经济损失。

三、金融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具体应用措施

由上文可见,金融管理在企业运营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保障作用,为最大限度地促使金融管理工具发挥其金融保护功能,企业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设置由专业人员管理的独立金融管理部门

为保证企业金融管理发挥应有作用,建议企业在生产运营的过程中,设置独立的金融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企业日常生产经营、销售、考核等金融活动管理,同时对所管理业务加以严格监督。由于企业金融活动复杂,金融管理工作也并非普通员工可以胜任,企业不仅要设置单独金融管理部门,还需要设置部门组织结构,对此,建议企业委任专业的金融人才对内部金融活动进行管理。明确金融管理部门不同金融管理者的权利和责任,如负责核实生产资金、应收账款事项,拥有监督、核查、提出反馈及解决方案的权力等,并在出现金融问题的第一时间给出解决对策,从而保证企业金融活动有人负责、有人问责、有人监督、有人管理,为企业的生产活动及内部经营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二)构建企业内部金融管理绩效考核制度

若没有按照企业的战略目标,只是单纯强调金融管理的重要性,而要求员工在岗位上尽其所能,就失去了企业内部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因此,企业需要构建一系列与金融管理相配套的绩效考核制度,一方面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员工管理,对员工进行合理的奖罚,另一方面还可以深入了解员工,挖掘员工的内在潜质。此外,在实施绩效考核制度过程中不但要关注员工的绩效考核表象,还应该从细节上判断员工的行为是否符合企业要求,员工行为与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运营方向、企业的战略目标是否一致,是否存在认同感。企业在制定战略管理目标及金融管理目标时,需要同时注重员工的行为及结果,以推动员工个人目标、职位目标、部门目标的实现,从而促使企业金融管理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

(三)加强对预算编制工作的规范

企业预算工作是企业造价工作的组成要素,企业预算是一项涉及范围广且设计内容复杂的工作,它是针对企业固定周期内财务、资本、经营等资金运转、使用的总体规划。为保障企业金融管理工作可以得到有效实施,企业还需要重视预算编制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对此,企业金融管理工作人员在预算编制工作中,要严格遵守金融计算规则,保持预算公平、公正、透明化,对于预算中涉及到的资金问题要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争取达到不漏算、不重复计算、不错误计算,不断强化企业预算编制工作的合理性、可靠性和公正性,为顺利完成金融管理任务提供可靠支撑。

四、结语

总之,加强企业的金融管理成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稳定企业在行业地位的一项必要工作。通过研究发现,金融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应用,可以有效保障企业维持正常生产、运营及管理,为企业的长久生存做好铺垫。企业可以从设置单独金融管理部门、构建金融管理绩效考核、加强预算编制规范化三方面实施金融管理,从而为企业运营管理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薛俭,赵海英.如何提高中小企业金融管理水平[J].中国商贸,2011(09).

[2]李金良.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0(06).

[3]尉敏.解析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2(10).

[4]张恒.试论如何构建合理的金融管理体系[J].经营管理者, 2013(06).

作者:李睿琦

上一篇:我国金融业信息安全论文下一篇:审美教育下高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