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下的高中政治论文

2022-04-25

当下的高中政治课堂受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仍存在着偏重知识、偏重考题、偏重分数的现象,这样的现实状况制约了高中学生全面、均衡、可持续的发展。为了有效构建充满活力的高中政治课堂,全面提升课堂的育人价值,教师应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在教学思想、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全方位的开放中,将知识学习、情态体验与能力提升有效融合起来,以促进高中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创新教育下的高中政治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创新教育下的高中政治论文 篇1:

浅探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通过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促进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当代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模式。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师如何进行创新教育,笔者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究。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创新。

良好的心境和积极的情感对学生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如果学生感觉课堂气氛不安全,生怕说错话,担心发言被扣帽子、被讥笑、被训斥,那么就不会敞开胸怀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反而妨碍学生的独立思考,妨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甚至会使学生封闭自己,就谈不上创新。因此,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让学生原本具有的欲望以极其自然而且最佳的状态流露出来。教师要做到尊重、关心、支持、赏识和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努力消除学生的恐惧感。一位教育家说得好:“不怕学生观点错,就怕学生没有观点。”如有的学生认为: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有其积极的一面,它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防止列强的入侵。

二、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乐于创新。

学习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一事物,力求参加该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

1.要善于旁征博引,用引人入胜的事例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政治课较为抽象、趣味性低,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往往不能取得内在的一致和契合,学生往往感到政治课枯燥无味,更谈不上有所创新。因此,教师必须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赅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及国内外重大问题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就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思维保持活跃的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意识,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作好心理铺垫。

2.要善于设疑,激发学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把知识一筒子倒净的习惯做法,善于针对所学的知识设立疑问,制造学习障碍,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索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实现创新。如讲“商品”时,不是直接提问“什么是商品”,而是采取迂回式提问:①一提到商品,同学们很自然会想到商店里香脆的牛肉面、可口的饮料、笔挺的西服。那么,它们是怎么来的?它们又将到哪里去?②大自然中和煦的阳光,新鲜的空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③医院里给重病人输的氧气是不是商品?为什么?④你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是不是商品?这种迂回式提问,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至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具体,要传授的知识水到渠成,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聚合性和创新性等也得到训练。

3.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与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讲“集体主义”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进行“班训、班徽设计”比赛,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讲经济常识可组织“股市追踪”;讲哲学常识可进行“哲理辩论”;讲政治常识可以举办“时事述评”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好形式。只要教师精心策划,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就能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闪现创新的火花。

三、开展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促使学生善于创新。

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重视教师主导为更重视学生主体,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能力的培养。

1.一人当一次“教师”。有计划地安排指导学生每四人一组集体备课,首先在备课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强调学生在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从而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老师”必须简明扼要地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实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2.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课堂讨论是训练学生两种思维的有效形式。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互相交流切磋甚至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讨论的形式主要有两种:分组讨论和全班集中讨论。分组讨论,争取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这种讨论范围小,周边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全班集中讨论,是面向全体学生,范围较大,它的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广泛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要给予巧妙的启发和点拨,就能使学生融为一体,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地位得到发挥。无论采用哪一种讨论形式,都可以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得到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作者:汪新鹏

创新教育下的高中政治论文 篇2:

高中政治活力课堂的有效构建

当下的高中政治课堂受传统东方文化的影响仍存在着偏重知识、偏重考题、偏重分数的现象,这样的现实状况制约了高中学生全面、均衡、可持续的发展。为了有效构建充满活力的高中政治课堂,全面提升课堂的育人价值,教师应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在教学思想、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全方位的开放中,将知识学习、情态体验与能力提升有效融合起来,以促进高中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建构和谐师生关系,构建活力课堂的基础

新课程呼唤政治课堂建构新型的人际关系。新型的人际关系涵盖如坐春风的师生关系与团结互助的师生关系。建构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给学生施之以“爱”,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爱学生应突出体现在尊重、关怀与理解,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怀则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爱护;理解学生则要鼓励教师将学生当成“知心朋友”。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还应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教师要善于做学生心理的“美容师”“导航仪”;鼓励学生在政治课堂上敞开心扉、各抒己见,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尊重学生主动学习政治的权利,为学生构建主动学习的平台,引领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指导点拨并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充分运用问题、探究、创新教育教学策略,让学生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唤起求知欲望,产生探究创新热情,更好地引领学生自主理解教材(文本)内容。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建构有益于开启学生心智、启发学生灵魂,有益于激发学生追求真理的强大动力。

建构团结互助的师生关系倡导学生间互相尊重。当同伴发言时应耐心倾听、虚心学习,当发言的同伴一时难以表达准确时,应学会等待,给同伴以思考的时间,鼓励同伴继续说下去。

二、营造真实情境,构建“活”力课堂的源泉

高中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大多是理性的、抽象的、严肃的,教师在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的同时,如果不将这些理性、抽象、严肃的教学内容施以感性、生动、活泼的教学策略,只是简单地灌输,流于成人化的说教,表情呆板,执教平铺直叙,态度居高临下,完全忽视高中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必然会使富于幻想、感情真挚、求知欲强的学生,索然无味,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

营造真实问题情境氛围,教师应睿智设计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设计的问题应能吸引学生,使学生能进入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同时所设计的问题要形成逐步上升的“梯进型”的序列,能有效引领学生向纵深发展。

现代教育教学研究表明:知识的结论并非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现成的真理并非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现成的认识成果并非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人类探究发现的历程。探究发现学习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探究学习旨在让学生凭借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引领、点拨、启发、诱导下,学生自主探寻问题答案、自主建构意义、自主寻求所需信息。比如在“商品经济”的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拓展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空间,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伟大成就,以激发高中学生学习商品经济的积极性和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探究发现真理的意志品质。新课程鼓励教师研究探索学生探究学习高中政治的有效策略,以凸显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与价值诉求,促进学生发展,构建活力政治课堂。

三、关注社会现实生活,构建活力课堂的关键

政治教学,其本身并非单纯的理论教育,它和纯理论的学科不同,它以生活为基础,多来源于生活。政治教师只有密切关注社会现实生活,不断向学生提供具有时代特征的感性材料,才能激发学生探寻教材(文本)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强烈愿望,才更有利于学生主动性、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现代高中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对国内外发生的诸多问题喜欢了解,更喜欢评论。教师应精心选择、优化组合教育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时代脉搏,让学生始终兴致勃勃。教师应将有关社会“热点”问题与教材(文本)中有关内容整合起来,促进政治教学真正向学生开放,向生活开放,向未来开放,让学生富有激情、富有个性、富有灵性地自主参与到政治教学活动中来。

执教《保持乐观的心态》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遇到的困难有哪些,并自主探寻有利条件、不利条件与拟解决的策略。这样,学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充分运用了书本知识,更有了许多新的见解,拓展、补充、丰富了书本内容。

高中政治新课程倡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政治学习过程来获取知识、掌握知识,形成积极的探索未来世界的乐观态度,提升实践能力,提升综合素养,以唤醒学生的灵性,张扬学生的智慧魅力,促进学生均衡、持续、和谐地发展。

(责任编辑 袁 妮)

作者:秦霞

创新教育下的高中政治论文 篇3:

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模式探讨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交往活动的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维,实现学生主体的回归。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在新的条件下,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努力改变传统教学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把教学活动视为学生通过自主活动主动建构地学习意义的过程。为此,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成为题中之义。

一、思想政治课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要求

既然学生是知识意义的自我建构者,政治教师就应真正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这个理念的根本转变,要做到:

1.创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的创新,表现在很多方面。但关键是在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力上。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这一理念虽被大多数人接受,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学生主体作用常常得不到体现。仍有些教师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教学能力,习惯于“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方式,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不愿去想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其潜在能力。因此,开展探究式教学,必须真正树立起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

2.创新教学情境

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注意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的参与,并与有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能减轻和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使他们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良好的环境能唤起学生对真理的欲望,有助于启迪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处于乐观的情境中可以产生愉快的情感,兴趣会油然而生。改变学生对政治课的厌学情绪,教师就要注意改善他们所处的课堂环境,尽可能地创设乐学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由反感、厌恶感变为愉悦感、舒适感,从而积极、主动、愉快地开始新的课堂学习。教学“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时,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把假期间到省内外一些高校参观学习的情况,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时候学生十分渴望了解这些大学的情况,主动地有意识地融入教学环境中去,也深刻体会到“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3.创新教育方法与教学手段

如何使抽象的知识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选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把音乐、实验、动画等多种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变“教教材”为“用教材”,由“分析教材”到“研究教材”,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活化教材知识,然后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自身的教学风格,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引导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者。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步骤

笔者以为,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一般可以分为创设情境、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资源整合和验证评价五个阶段:

1.创设情境阶段

这一阶段,也可称为问题情境阶段。我们把有助于学生实现认识过程两次飞跃的感性材料或“问题情境”称为“起飞点”,掌握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实现认识飞跃的前提和基础,为整个探究提供了源头活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报纸杂志,了解和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从生活中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这样,所学理论就不再是空中楼阁。由此,学生在掌握了理论后,就会自觉运用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从而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2.发现问题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情境中发现问题,再围绕问题展开知识建构。问题在整个学习和教学过程居于核心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发现问题是认识的驱动点,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能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为课堂探究提供动力。问题也可以由教师事先准备好,然后在问题情境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能力,选好切入点,作出诱导性“设问”,激发学生生疑。

3.形成假设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试着通过学习小组对问题的解决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一种或几种比较可能的假设,然后根据假设制定探究方案。

4.资源整合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源,并进行新旧信息资源的整合。学生首先必须围绕知识点,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文献、走访专家、实地考察、体验学习等形式搜集材料,然后通过归纳、整理、分析、加工,从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主题讨论,开展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质疑、辩论。

5.验证评价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学生的整个探究活动进行评价。以往的教学评价,教师完全掌握学生学习评价的主动权,而学生作为被评者,没有发言权与争辩权,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政治教学评价的实质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学生是评价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主体,通过自评、他评和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为学生开展个性化、针对性的评价,从而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反思,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的最优化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玉琨.教育评价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范蔚.设计综合实践活动的原则要求[J].山东教育,2005(3).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兴中学)

作者:刘继军

上一篇:护理人员职业危害研究论文下一篇:基础护理课堂教学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