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文化创意设计论文

2022-04-19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原地域性传统文化;文化创意设计课程;平面综合设计课程现在人们的内在诉求正在逐渐转向民族精神文化层面,立足于新时代下的文化创意设计,以文化为内涵,以创新为手段,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凝聚设计者的文化素养和设计水平进行创意设计,赋予设计产品以独特风格。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职文化创意设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文化创意设计论文 篇1:

重构“创意+经验+操作”三位一体的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人才培养体系

[摘 要] 提出了针对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意+经验+操作”三位一体的概念,分析了高职与本科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核心区别,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从培养目标、就业岗位定位、技能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实训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师资建设等多个方面来构建这一真正属于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关 键 词] 高职;文化创意设计;创意;经验;操作

一、“创意+经验+操作”三位一体的概念

(一)创意训练与思维提高

文化创意产品的核心是文化背景下的创意和创新,没有好的创意,再好的文化产品都只能流于平淡俗套、失去竞争力。因此,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意的训练便是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首要重点。我们应当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是以一贯的固定评价标准来衡量他们的想法,而是充分肯定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在创意训练中要求学生多转换思维方式看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勤思考和发挥想象力,并且积极引导他们将灵感、思维火花与传统文化或者当今流行文化相结合,产生好的创意作品。

(二)实践提升与经验总结

由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高级技能或者高级应用型人才,实践与应用能力的提升需要多参与实践锻炼,而多岗位实践机会是必需的手段。同时,这些大量实践带来的经验层面的积累是提升专业人才技能熟练程度与思维能力必不可少的。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各行业,虽然都比较强调创造性思维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它们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规律和章法的,这些就需要从经验和总结中去把握,才能使文化艺术创意产品的生产更为高效、精炼,对毕业生多处于行业操作第一线的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这种思考和总结就显得更加不可或缺。

(三)熟练操作与应用实施

相比较文化创意行业中创意、策划、管理等上游层面,高职类毕业生实际上是从制作、绘图、设计表现、加工处理等更多下游层面或者说是行业操作第一线开始工作并且担任主力的。因此,表现技能和操作的熟练对高职类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是最为基础的,是高职教育的定位所决定的,这也使专业教学模式中师生间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师徒制”的关系,即像技艺传授一样的“手把手”教学以及高频率的技能强化训练。另外,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今美学经济和“艺术化生活”时代的典型产业,更要求贴近生活,服务大众,专业院校培养出来的从业人员不仅需要有丰富的创意和熟练的技能操作,也要熟悉市场行情和规律,有将文化、创意元素付诸实施、转变为商品的应用能力,从而创造出商业和人文价值[1]。

二、高职与本科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核心区别

以欧美为代表的国外高校很早就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和大学研究教育作为不同的类型教育并存,定位清晰、分工明确、体系合理的高等教育格局开创了一系列成熟的高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如,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以英国为代表的“工读交替制”(三明治学制)等[2]。在创意人才的培养上,这些国家也都有着自己的政策和独到之处,从业人员数量巨大,有着从行业一线到产业研究宏观层面、专业研究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而国内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认识不够,一直没有很好地厘清高职和普通本科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侧重点的不同,定位和概念的模糊带来高职办学方式几乎是本科教学的“缩减版”,教学体系混乱,课程设置随意“跟风”,于是既不专精也不广泛。实际上两者最大的区别是高职类更加注重“经验+操作”的训练与提高,当然也要兼顾“创意”,是带有创意的技能;本科类则最为注重“创意”的训练,甚至很多时候表现为探索与实验性的“概念设计”“实验设计”“虚拟设计”等,同时会多由概念、经验上升至理论层面的深入研究,这与高职的“经验”层面则明显属于不同深度的提高。

三、“创意、经验、操作”三位一体的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途径

(一)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定位

虽然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在总的培养目标上是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高级技能、高级应用型人才,但是也应当针对学生不同的具体情况,既要有统一的基础标准,也要有不同的细分方向,当然这本身就是根据学生将来不同的就业岗位来设定的。在文化创意产业中,更细致的行业分工决定了我们的培养模式和目标不能简单划一,必须有所偏重和细分,从对“创意、经验、操作”三方面的概念上来讲大致可以分为:创意人才型、项目管理型(包括市场研究型)、操作技师型等。

(二)技能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

如前所述,“创意+经验+操作”三位一体是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概念,因此在技能培养方式上需要注意三个方面:(1)针对创意能力的训练。这要求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启发学生多思考求变。(2)针对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尽管重视创新创意的作用,但是实际上许多行业项目还是遵循一定的规律、方法与套路的,而合格的专业人才是应该有着比较丰富的实战经验,这就需要对课题、项目进行总结和思维的提升,需要我们改变过去教学中一门课程一个课题,蜻蜓点水,低层次重复的格局,课程完结时需要有比较深入的创意课题反思,总结出一定的规律。纯理论课程不妨改变以往“空谈”的尴尬境地,设置在专业实践课程之后,联系实际课题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3)提高操作熟練程度。由于高职类学生培养时间短,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略差,因此,在专业上针对实践技能的训练就要提高强度和频率,以便能达到操作熟练的程度。这需要我们对专业课程进行调整,增加实践操作内容的比例和课时数量,同时可以将制作类、软件类、材料类等操作类课程提前讲授或者相应地融入各专业课当中,在实际项目中强化与训练,从而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体验[3]。

(三)实训实践与校企合作教学

由于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更加注重“经验+操作”的训练与提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将实训实践教学置于核心地位来强化。(1)注重实训实践教学的量和质。相对于数量多、学时长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的课时比例要提高,因为实训课程更能在短期内以集中训练、强化操作的形式提高技能。同时做实做精实训课程,真正导入企业实际项目、横向课题等任务,要求学生在实训中完成,课程结束配以作品展览、成果汇报、研讨会等形式,给予学生一定的工作压力,避免以往混学分、仅满足于完成课时的情况。(2)加强实训场所、实践基地的建设与使用。例如,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室分班教学模式,用工作室的形式来为各专业方向提供实践教学平台,采用有经验的专业指导教师主管、高年级学生以选课方式進入不同工作室的制度。工作室既可以担负实训教学任务又可以对外承接设计项目、课题或技术研发。校外则需要真正利用好实践基地,全面革新实训基地、教学基地的运作方式,正在装修的室内空间、正在搭建的展示现场、正在制作包装品和印刷的车间、正在绘制动画原型和处理后期的动漫公司都可以作为教学课堂,让学生获得实践经历。

(四)师资力量和教学团队建设

“创意、经验、操作”三位一体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离不开精通专业业务的师资力量,只有教师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熟练的技能操作,才能起到好的示范和指导作用。这需要我们改革机制,真正做到“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手抓:一方面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多走出去,开设工作室和参与设计公司的实战项目,鼓励他们将项目带入课堂并且给予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减免和政策扶持,当然在评估其项目对教学的益处上也要有一定的标准。专业教师要定期去企业第一线锻炼,特别是实战经验不多的教师要多通过下厂进企业、参与实际项目来提升专业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多聘请和引进行业中的优势企业、龙头企业的创意总监、设计师来担任兼课教师或者客座讲师,通过直接教学、讲座或者沙龙、兴趣小组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把行业第一线的经验与知识带给师生,文化创意产业的灵活、动态、多元发展的特点更决定了这种“引进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企业、社会教学队伍不仅要多样化,而且要常态化、动态化。另外,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也需要注重质量的提升。以往我们的教师之间很松散,各自为政,只管上好自己教授的课程,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团队。实际上,教师队伍中的各成员有着不同的层次、特长和专攻方向,教师也在“创意、经验、操作”三者中有所不同与侧重,因此,合理配置和利用教师人力资源,各尽其才,是建设真正的教学团队的关键。例如,可以让有经验、理性思维强的教师担任设计总结与理论类课程的主要教学任务,让动手能力强、思维灵活的教师主授创意类、实践与操作类课程。同时,他们之间以团队协作的方式共同指导学生、相互补充,比如组成指导专业竞赛的教师团队,不同课程以同一竞赛为课题延续起来,引入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不仅校内教师间,校内与校外、校企间也可以尝试组成教学团队,开展专业联合教学与紧密协作。

相比较从八十年代起在以学科教育为主的本科院校中开设起来的以艺术设计为代表的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群,高职院校的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起步比较晚,也缺乏相应的经验和可以借鉴的模式,但是只要我们理清思路,改革创新,紧紧抓住高职文化创意设计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构建出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充分体现出针对性和系统性,一定可以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培养出真正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常红霞,王芳,刘阿宝.基于文化产业需求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J].职教论坛,2012(32).

[2]陈鸿俊.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体系及其特点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6(9).

[3]刘骧群.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创新思维培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8).

作者:黄河

高职文化创意设计论文 篇2:

高职院校中原地域《文化创意设计》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院校;中原地域性传统文化;文化创意设计课程;平面综合设计课程

现在人们的内在诉求正在逐渐转向民族精神文化层面,立足于新时代下的文化创意设计,以文化为内涵,以创新为手段,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的专业知识,凝聚设计者的文化素养和设计水平进行创意设计,赋予设计产品以独特风格。《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即“职教20条”)中提出,为推进职业教育加大政策力度,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增强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吸引力,为培养创新技能人才提出新的要求。高职院校着力于培养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对学生技术性、操作性的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文化创意设计课程进入各大院校的时间尚短,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发展尚不成熟,其中本科院校走在前列,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领域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应发挥办学特点,探索文化创意设计课程的发展之路,在注重学生技能培育的同时,加强文化艺术教育,提高人文素养,改善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基础薄弱的情况,提高创新设计水平,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教育者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1中原地域性文化创意设计的发展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城垣相叠,物产丰富,记录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在我国历史、文化、艺术、人文、自然等方面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原地域性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技艺独特,特色鲜明,进行文化创意设计可借鉴和利用的元素众多,整体呈现出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原地域性文化创意设计中的“轩辕黄帝有熊氏”“天波杨府文化创意”“武则天金简”等IP及衍生文化创意产品,让中原传统文化“活”起来;“河南之星”“创意河南”“河南省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河南省‘翰林奖’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等大赛的举办,让文化创意设计“火”起来;国家在政策上对文化发展、创意产业的大力支持,促进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购买力的提升,以及对精神文化和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均为河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中原文化的知名度,社会大众参与度不断提升。

2高职院校中原地域性《文化创意设计》课程探索的意义

将中原地域性优秀传统文化引入高校设计人才培养之中,加强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技艺的学习,充分利用文化优势提炼设计元素,与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设计能动性,设计出承载文化内涵与创新功能俱佳的产品,促进中原文化的传播。中原地域性文化创意设计走进高职校园,不仅能提升本土文化的知名度和传承效应,还能加强高校师生对文化的认知程度,激发新生代设计人员形成创新思维,设计开发出具有中原地域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探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形式,推动中原地域文化发展,构建大众与文化沟通的桥梁。

3《平面综合设计》课程實践

《平面综合设计》课程是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时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视知识与市场、企业的结合及更新,将时代发展潮流的先进设计理念贯穿于教学之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利用课堂实践来强化专业技能。将文化创意设计引入课堂实践中,学做一体,技艺双修,激发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增强以文化为内涵的设计能动性,将传统技艺与设计实践融为—体。

课程实践设置于艺术设计专业二年级下学期,此阶段的学生具备一定设计专业知识素养,具有手绘效果图的表现能力及计算机Photoshop、Illustrator、3D MAX、CAD等软件的操作能力,具备有一定的分析、调研、信息搜集和整理及创新设计能力。以下以《平面综合设计》课程为例阐述文化创意设计在课程中的时间方法与过程。

3.1了解中原地域性文化

课前两周通过“学习通”网络平台发布问题及任务,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关注、思考并进行资料收集。课堂上,教师结合经典案例讲解中原传统文化知识,分析课前发布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原传统文化。然后学生结合自己的家乡特色、见闻及课前收集整理的资料解答之前提出的问题。接着,教师以“中原传统文化”为主题,带领学生们实施头脑风暴,让学生了解实施方式和目的。学生自由结合分组(学生彼此之间的熟悉度和配合度较高),6-8人为宜,明确分工,推选出主持者、记录者,小组成员有序自由联想,集思广益,讨论细化,激发创新设想。借助纸笔、手机“便签”或幕布APP等工具进行记录,学生代表总结汇报小组成果。听取各组成员汇报之后,小组成员查漏补缺,扩展头脑风暴内容。课后布置作业,让学生筛选提炼出3个感兴趣的中原传统文化元素,收集整理资料,认识、熟悉中原传统文化元素,为创意设计打下文化基础,指明设计方向。

3.2思考文化创意设计

首先,组织学生代表汇报分享中原传统文化元素,验收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其次,老师引入文化创意设计概念,通过“颐和园联合口红”“纸雕便签纸”“朕知道了”胶带等案例分析,《上新了!故宫》文化创意设计过程片段赏析,进行故宫博物院网店、苏州博物院网店产品网页浏览,往届学生优秀文化创意作品赏析等形式分享优秀案例,初步形成对文化创意设计的认知。再次,以产品“笔”为例展开头脑风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法,养成多看、多思、多动手的习惯。最后,学生搜集资料,确定某种产品进行头脑风暴,寻求中原传统进行文化创意设计结合点。

3.3形成设计思路

学生提炼中原传统文化的相关元素,利用网络平台、参观博物馆、访问身边传统手工艺人等途径获取资料,熟悉文化元素的知识背景,领略文化内涵。搜集产品设计案例,分析设计的优缺点,寻找设计灵感,形成自己的设计思路。

3.4创作设计草图

学生在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用手绘表现的方式初步形成设计草图,将设计灵感及原始概念以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师生共同讨论,不断完善设计草图,并逐步确定设计产品的结构、材质、颜色、工艺等。

3.5完成设计方案

在设计草图的基础上,通过手绘表现、平面制图、三维制图、3D打印技术等形式完成设计方案,书写设计说明,总结设计经验,以PPT的形式汇总设计过程,并发布在“学习通”平台上,学生、教师、企业导师等都可以查看设计作品。

3.6匯报并完善设计方案

课堂上学生分别汇报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说明,分享设计经验,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观看企业导师评价视频,增强学生对行业需求的认知。课后根据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完善设计方案,在规定时间内提交设计作品。还可以参加相关设计比赛,推广优秀设计作品。

3.7反思

将中原地域性传统文化引入到高职院校平面综合设计课程中进行文化创意设计的探索与实践,总体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思维较活跃,求知欲较强,参与性、互动性较强,起到了宣传中原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作用。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第一,文化元素丰富,提炼筛选困难,学生无从着手。第二,传统文化基础薄弱,知识掌握甚少,实际接触更少,无法结合自身深刻理解与切身体会。第三,个别学生参与兴趣淡薄,积极性不强,设计过程中出现敷衍状态。第四,设计想法丰富,制作技术有限,无法将设计创意付诸于实际。第五,内容形式粗糙,设计不够精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第六,模仿痕迹明显,缺乏创意创新。第七,校企合作不足,设计作品无法投入市场,只能通过参加设计比赛进行推广。

4总结

在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应将人文知识更多的渗透到课程中去,增强教育的内涵建设,培养学生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应加强对学生的强技能培训,提高技术水平,提升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学,学练结合,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养成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本文系2019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调研项目《地域性文创设计在高职院校设计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SKL-2019-1784)主持人:范亚飞。2019年度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活态传承——中原地区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19-ZDJH-111)主持人:梁利娟;2019年度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激活文物——河南博物院文物衍生品的开发设计研究》(项目编号2020-ZDJH-170)主持人:夏青。

作者:范亚飞 梁利娟

高职文化创意设计论文 篇3:

试论广西高职教育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与发展

摘要:广西文化产业的广阔前景给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方向,而高职教育发展又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高技能人才和智力支持,二者的良性互动对于广西社会和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广西;高职教育;文化产业;互动;发展

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进入实施阶段;2009年10月28日,由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对外文化联络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共同主办的2009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旨在推动中国与东盟各国在文化产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这就为广西实现调整和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任务选择了突破口和切入点。通过扶持重点文化产业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进而达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目的。这是在传统的文化产业概念及其实际发展状况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更为明确的具有前瞻性、开拓性、创造性的文化产业规划与发展思路,凸显现代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因此,如何以国家文化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战略思维为指导,结合广西高职教育和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实际,加大“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力度,共同促进广西社会经济稳步提高就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

广西高职教育与文化产业互动协调的必要性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广西具有丰富的天然旅游资源,又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研究开发针对旅游者的具有广西特色的文化产品,以旅游与文化产业合作作为广西新的增长点。而文化产业的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能够使其在低成本投入的前提下拓宽广西区域经济更大的发展空间。据一位英国学者测算,目前全世界文化产业仅创意一项每天便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年增长速度递增。因此,把文化产业作为当前广西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对于提升广西的竞争力、推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同时,文化产业作为信息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兴经济,通过对自主知识产权创造性的开发和利用,可以为广西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提供更加宽广的就业渠道,提升整体的消费层次,理应成为广西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

高职院校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高技能人才服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用巨大。2004年春,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与文化部中国文化报社启动了“全国文化市场与文化产业区域调研活动”,这项课题研究已经在黄河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调研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果,这是中国人民大学对文化产业研究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与实践。虽然广西的高职院校还不具备那样的实力,但也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并且在二产类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如果能够借助这些成功的经验,依托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利用学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优势和学术资源,建设服务广西文化产业的“人才聚集和培养基地”和“文化产业辐射基地”,实现高职教育与文化产业的互动协调发展,就完全有可能推动广西经济取得更大的突破。

广西在高职教育与文化产业方面的成就及面临的问题分析

广西的高职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特别是2007年12月出台《关于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攻坚的决定》以来,逐步建立了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和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两所国家示范高职)为中心的桂南、桂中北的高职教育园区,目前共有高职院校39所,初步形成了专业较为齐全、师资比较完备、实训基地较为先进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而文化产业一直是广西的主要经济支撑之一,具有增值潜力与良好的发展前景,是广西在21世纪着力培养的“黄金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自200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加快广西文化发展的决定以来,文化产业建设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从“刘三姐”一枝独秀到北部湾文化产业圈的建立,实现了从“指头”到“拳头”的整合。2008年,广西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机构共有1.4万多个,从业人员约7万人,实现总产值21.42亿元,较2007年增加了21.37%,实现增加值19.87亿元。文化产业已成为加快富民兴桂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广西不可缺少的重要推动力。

就目前来说,广西高职教育还偏重于经济价值,经济建设人才比例明显高于文化专门人才。尽管广西高职教育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政策及措施都已明确,基础条件较为完备,发展势头非常强劲,但在具有诸多优势和有利条件的同时,又面临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高职教育与文化产业市场需求脱节。由于对广西文化产业缺乏系统的学术研究,对文化产业性质和规律探讨不够深入,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也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文化产业研究队伍,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尤其是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研究得很不够,导致目前文化产业学科和专业的定位不清晰,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够明确,还没有建立起与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相适应的文化产业教育培养体系。从学校层面来看,尽管许多高职院校纷纷设立了文化产业及相关专业,招生数量也在逐年上升,但并没有很好地研究文化产业人才市场,往往是受大局影响设置文化产业的相关专业和扩大招生,总体上还只是其他专业的附属或补充,没有真正把握文化产业市场的动态,在市场调研和专业设置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投入,再加上缺乏文化产业实训基地等各种因素,造成广西高职教育在文化产业方面发展缓慢。

广西高职教育与文化产业的互动作用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广西经济繁荣的主要支柱之一,而高等职业教育一个重要职能就是“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作为高技能人才的载体,高职院校应当为文化产业发展发挥相应的作用,通过文化培育、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提供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促进广西经济可持续发展。

广西文化产业的繁荣为高职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经过多年的精心打造,壮剧《瓦氏夫人》、民族歌舞诗《漓江诗情》、舞蹈《壮族大歌》等140多个剧目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各类全国性评选和比赛中获奖,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壮族舞剧《妈勒访天边》和桂剧《大儒还乡》连续三年分别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等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受到世人瞩目……,广西的文化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并日益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潜力。《广西2008年人才开发目录》表明,广西在中国和东盟的文化产业交流及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外经外贸、会展、涉外旅游、东南亚小语种等相关专业的人才提出了大量需求,具体包括:(1)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但缺少高级创作型人才以及擅长挖掘、保护、研究民族文化的专业人才。(2)广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势头异常强劲,人才需求急速增长。(3)文化传媒方面。目前,能够运用高新技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最为缺乏的。(4)文化经营方面。广西从事文化产业管理人员大多出身于学校的教学科研岗位,文化素质较高,但却不善于或无能力实现文化产业运作。可以看出,文化产业从创意策划、可行性研究到成品制作、批量生产再到广告宣传、市场营销等,是一套体系完整的市场运作程序,每一环节的实施都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的支撑,这就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广西高职教育为文化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从广西高职院校的文化产业专业设置来看,广西的高职院校70%以上均开设了创意设计、动漫游戏、传媒印刷、影视音像、文化旅游等专业或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并且发展极其迅速,效应不断增大,在国家级比赛中也捷报频传: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壮族现代舞《远山》获2006年“全国魅力校园”舞蹈比赛金奖;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在第五届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建筑类专业优秀毕业设计大赛中更是取得优异成绩(斩获一等奖1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优秀奖2个)。在加强专业建设的同时,实训基地建设也成绩斐然,广西的高职院校充分发挥“请进来”和“走出去”的能动作用,借鉴“二产类”实训基地建设经验,联合企业共建高质量的实训基地。如按照“校企深度交融、工学有机结合”的要求,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桂林百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柳州分公司、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等15家企业组成的校外实训基地,初步具备了为广西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相对完善的人才培养的能力。通过校企结合、顶岗实习等方法,教学科研人员通过参与文化产业企业的具体活动,提供创意设计,承担科研课题,为文化企业提供教育培训、咨询、制定规划等有偿服务,直接参与文化产业生产,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丰富和繁荣文化市场,为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广西高职教育与文化产业的互动模式

目前,广西地方文化产业集群的崛起正成为各地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因此,让高职院校参与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方式是广西探索文化产业建设、与外界强势文化产业相抗衡的最好形式之一。

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该互动模式是以广西地方政府为主导,依据广西“一地一品”的文化产业格局,地方政府通过了解企业提供的品种、资金、场地等,以本地文化产业的战略研究为主要目标,提供决策、规划、资金等规划,协调高职院校以政府和企业提供的支持为基础,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依据目前广西文化产业和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政府、高职院校与文化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采取以下方式:(1)“三元”(政府、高职院校、企业)联合,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共建区域文化产业实验室和实训中心;(2)校企合作,地方政府通过具体办法支持或推动高职院校与文化产业共建企业;(3)地方政府依靠高职院校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利用企业资金合作建立实验室或工程中心,提高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的层次水平。

以学校为主导的模式“服务地方”是高职院校参与区域经济发展最基本的职能之一,目前,广西的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依据广西的文化产业特征(民族传统、泛北部湾等),高职院校通过具体的调研和规划,依托自身的研究中心、实训基地等建立起与文化产业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计划招生数量和要求,开展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和实施顶岗实习制度,不仅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在师资轮训、教学形式、资源共享等多方面的发展,而且可以促成高职院校与区域文化产业企业紧密合作,把高职院校大量的具有技术含量和市场潜力的文化科研成果通过合作以更高的质量推向市场,使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和文化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与互动,实现校企双赢。

以企业为主导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主要体现是“订单式”培养。一般有两种互动模式:一种是企业依据自身发展的现实,确立需求人才的专业和数量,通过具体考察,选取教育资源丰富、师资力量雄厚、实训设施完备的高职院校进行合作,由文化产业企业到高职院校亲自挑选合格的学生,按照既定的目标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培养,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另一种是文化产业派遣员工到高职院校进行培训,依托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和实训设施,加强企业员工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手能力的学习,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水平。这种互动模式是企业追求最大化利润的驱动下实施完成的校企合作,也使得高职院校通过“订单式”培养整合了文化教育资源,建立了高职教育文化合作区或实体,为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推出和北部湾经济区的确立,广西的文化产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社会需求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已经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同时,由于高新技术的融合渗入,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大批的熟练掌握文化制作、了解新知识、会用新技术的高技能专业人才,这就给正在发展中的广西高职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从文化产业链的角度开展教学,选择最有优势的领域开展工作,并与之达到良性互动,对于广西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Howkins J.The Creative Economy: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M].London:Allen Lane,2001:311-325.

[2]从刘三姐“一枝独秀”到北部湾文化产业圈[OL].新华网,2009-09-09.

[3]黄永林. 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要解决四个“脱节”[N].光明日报,2010-03-04.

作者简介:

岳德虎(1975—),男,安徽泗县人,文学硕士,柳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高职教育研究。

邓奕军(1972—),男,广西灵山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主要从事图书馆管理和高职教育研究。

(本栏责任编辑:杨在良)

作者:岳德虎 邓奕军

上一篇:监督电网电力技术论文下一篇:酒店市场需求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