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税收职能分析论文

2022-04-20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关税及关税范畴的发展过程,分析关税一般税收的本质和特征以及关税的特殊性,尤其是关税的涉外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关税原始职能及其派生职能的发展趋势。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海关税收职能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海关税收职能分析论文 篇1:

试论“一口通商”时期闽海关的商品流通

摘要:清代前期尤其是“一口通商”前,福建较为发达的对外贸易和国内长途贸易,使闽海关与同时期的江海关和浙海关相比,其对外贸易特征更为明显,这给闽海关带来丰厚的税收。福建独特的地理情况,决定了该省的长途、短途贸易均需通过闽海关各口岸。“一口通商”初期,清代前期闽海关的外贸色彩更浓,主要表现在对日贸易上。但是“一口通商”以后,随着福建外贸的衰退特别是内贸商品流通格局的变迁,闽海关的商品流通量大为减少,税收也随之大幅度下降。“一口通商”政策的实行,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近代福建经济的转型。

关键词:一口通商;闽海关;商品流通

清代前期的闽海关是著名的四海关之一,历史地位相当重要。尽管有不少学者对闽海关的设立和管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清代一口通商时期闽海关商品流通的研究则一直是相对沉寂的领域。本文主要利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关税档案,试图从税收及商品流通的角度,对“一口通商”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的闽海关进行实证研究,由此认识当时福建地区的经济实况。

一、清代前期闽海关概况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境内多山,耕地面积小,沿海地区的百姓主要从事渔业和海上贸易。清初,清王朝为了防范东南沿海残余反抗势力,实行“迁海”和“禁海”措施,断绝海外任何交往,对外贸易也完全停顿。但康熙帝本人逐渐认识到禁海迁界的危害性和开海贸易的好处。康熙二十二年,清政府继扫荡南明残余势力之后,又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康熙审时度势,于次年废除海禁,并于康熙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先后设立闽海关、粤海关、浙海关和江海关等四个海关。

关于闽海关的设置地点,记载历来不一,众说纷纭。据黄国盛考证,清政府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设立闽海关,置有厦门、南台两衙署,分别对外办公。这一观点逐渐为学术界所接受。从档案看,针对不同的海关,清政府的管理体制也不同。闽海关由福州将军管理,浙海关由浙江巡抚委托宁绍台道就近管理,江海关由江苏巡抚委托苏松太道管理,粤海关由专设监督管理。江海关与浙海关之所以采用巡抚管理,大概与这两个海关税收较少,而江浙沿海一带政局相对稳定有关;粤海关专设监督,主要是其丰厚的税收一直是内务府经费的重要来源;而闽海关各口岸遍布福建沿海,不仅是台湾与大陆交流的重要孔道,也是清代中国与西方世界联系的重要口岸,军事色彩较浓,故由福州将军管理。

清代前期闽海关是重要的榷关之一。榷关是清政府对长途商业进行管理和征税的机构,有户关、工关之分。户关属户部管辖,征收百货税,以资国用。工关则属于工部管辖,征收木税,以资朝廷营缮。清代榷关经历顺、康、乾三朝的调整,到乾隆朝大致稳定下来,其中比较重要的户部关有24个,它们是榷关税收中的最主要的部分。

乾隆十五年,经清廷确认,闽海关设征税口有南台、厦门、泉州、涵江、安海、铜山、石码、南山边、闽海镇、宁德、沙埕、福宁、白石司、刘五店、云霄、绍安、旧镇、枫亭、江口、港口尾巴渡等20处。稽查口有管头、江南桥、东岱、古浪屿、排头门、石浔、玉洲、法石、马头山、东石、三江、小山杜浔、罗源、蓁屿、牛头道、东冲等16处。至此闽海关体系渐臻完备。

表1所示,雍正元年,闽海关正额位居全国第一。嘉庆四年清政府核定户部诸关盈余银,闽海关的正额盈余银总数,仅次于粤海关,在四海关中位居第二。因此,闽海关在清代海关中具有重要地位。

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帝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浙省,此于粤民生计,并赣、韶等关均有裨益,而浙省海防亦得肃清”。此后至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只留粤海关,而关闭了其他三个关口,史称“一口通商”时期,共八十四年。学术界对“一口通商”政策的评价历来不一,主要有“闭关论”、“妥协论”、“摇摆不定论”、“开放论”等。应该说,这些观点都有一定道理,均有大量的史料为证。笔者在此仅据税收档案分析,闽海关的商品流通在“一口通商”前后的变化情况。

二、一口通商前清代闽海关的商品流通

一口通商前,清代闽海关的商品流通呈现出以下特点。

1 对外贸易特色较为明显

与同时期的江海关和浙海关相比,闽海关对外贸易特征更为明显。康熙二十三年至六十一年(1684~1722)的39年中,浙、闽、粤三省赴日本长崎商船共1285艘,其中福建商船为571艘,位居第一。

清代前期,江浙闽粤四海关中,江海关尽管有管理外贸的职能,但最具内贸特色。东北所产的大豆是江海关中转的最主要商品。据统计,江海关的豆税银,在22373.43银两到38477银两幅度之间浮动,在整个税收中,其比重在31.87%~53%之间浮动。浙海关,康熙时期虽有着较为发达的对日贸易,但由于日本逐渐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乾隆朝以后,几乎没有到华的商船,并且对来日的中国商船也加以限制。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这两年时间里,仅有英国番船偶一至浙,浙海关收到洋税银1322银两,乾隆二十二、二十三年浙海关税收分别为53784银两和53660银两,洋税仅占同时期浙海关税收的1.23%,可以说微不足道。换言之,浙海关税源主要是来自沿海各省贸易的商船,属于国内贸易。

雍正至乾隆前期,是福建对外贸易的全盛时期。福建商人到达的港口很多,有琉球、日本、文莱、安南、交趾、占城、大良、柔佛等,各种船只每年航行数次,所获利润数倍乃至数十倍。两广总督杨应琚认为,“出洋贸易者,惟闽、广、江、浙、山东等五省之人,而其中闽省最多,广省次之”。乾隆初期,闽海关每年所收的洋税都在2万银两以上,如乾隆三年至四年关期,收到洋银21846.6银两;乾隆五年至六年关期,洋税银25641银两。

2 粮食是闽海关流通的最主要商品

福建尖锐的人地矛盾,使该区域在明代中期就出现了缺粮问题。入清以后,特别是康熙中期以来,民不敷食的问题更加严重,以至“闽省第一要务,无如筹划仓储一事。盖缘闽省与腹内各省运道不通,惟海洋一路可以转运”。

为了保证居民生活,康熙四十七年,康熙下令“禁商贩米出洋”。旧由于“闽省内地州县,依山旁海,溪河工港叉多,通达外洋,商贾货物及豆麦杂粮,从此邑贩运者,并无陆路可运,必先出本港海口,转入邻县内河货卖”。而闽海关各口岸的“守口文武、官牟因奉有不许出禁,不得不将内地转运出口杂粮一概拦阻,以致商贩裹足邻近,食货不能流通”,加剧了福建粮食供应的紧张程度。闽浙总督喀尔吉善、福建巡抚潘恩乐为此上奏清政府,力陈“闽省情形不同,属邑出产互异”,因为福建府县所产粮食不完全相同,“有仅产大麦、小麦者,有仅产黄豆、绿豆者,有仅产芝麻、小麦、菜子等项杂粮者,无此彼有”。如果允许本省府县之间,通过海路互相贸易,百姓粮食问

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即“利在商客贸迁,以济民间食用”。后经乾隆帝批准,如“果系内地商贩,运往内地发卖,止在本省流通者,不在一体查禁之例”。就全省而言,福建属于缺粮省,但各地缺乏程度各异,因此清政府对出海粮食政策的变通,有利于福建省内各府粮食的流通和调剂。

闽海关官员在鼓励从海外进口粮食的问题上,也作了许多努力,如乾隆十四至十五年关期,闽海关各口岸,“进口洋船五十三只,零星夹带食米二万七千七百二十二石,稻谷八百二十石,于泉漳二属民食不无小补”,福州将军新柱甚至规定,出海商船返闽时必须带回一定数量的粮食。并饬令厦门口岸官员奇隆格,在“洋船将次出口”时,要“多方晓谕各洋船船户,明年回棹至十五倍,多带米石以裕民食”。㈣

清初,福建主要依赖国外进口粮食,乾隆朝以后多从台湾输入粮食。福建沿海地区“非如江、浙等省尚有湖广、江西米粮商贩源源运巢,是以民食恒虞不继”,而是主要从台湾进口粮食。“闽省地方,环山滨海,地隘人稠,内地福、兴、漳、泉各郡向所恃者,“睢台湾一郡”。

3 较为发达的国内长途贸易

清代福建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经过闽海关的大宗商品品种繁多,“外省如广东及江浙绸缎、纱、罗、布匹、棉花等货,并番锡、胡椒、苏木、黑铅等货;本省如台湾之乌糖、火油、菜子及沿海所产之渔、虾、酱等货”。此外,青靛、瓷器、荔枝等商品数量也很多。如,乾隆十四年,由于各省商船到闽船只,与往年相比,“不及十之七八”,又加上“天时亢旱,米粮昂贵,各色货物艰于销售,兼之上冬江浙装漕运闽,各船不无停滞,台湾回漳之船多装杂粮接济内地,应税之货寥寥无几”。区域之间的商品交流是双向的,“至土产货物全赖贩运外省,今进口船货既少”,因此从福建出口的“货税亦因之而减”。乾隆十二年,税收303919.7银两,而乾隆十四年,只有254832.6银两,减少了20%左右。

4 本省商品的集散地

福建独特的地理情况,决定了该省的长途、短途贸易均需通过闽海关各口岸,“闽省内地州县依山旁海,溪河叉港繁多,均通达外洋”,但“商贾货物及豆麦杂粮从此邑(厦门——笔者注)贩运者,并无陆路可运,必先出本港(厦门港—笔者注)海口,转入邻县内河货卖”,而闽海关口岸分布全省沿海,“海关税口并巡查小口共六十处,延袤二千里”。因此,闽海关各口岸是本省商品的主要集散地,大宗商品有糖、茶、纸、木材、夏布等。

据闽海关档案记载,乾隆三年至四年关期,闽海关征收糖料银11080.8银两,乾隆五年至六年关期,征收糖料银11226银两。闽海关的冰糖,每百斤税率为0.12银两,白糖每百斤税率为0.01银两,红糖每百斤税率为0.06银两,如果按三种糖每百斤平均税率0.0633银两计算,那么乾隆三年至四年关期,经过闽海关糖有175885.7担;乾隆五年至六年关期,闽海关经过的糖177345.97担。福建的糖通过闽海关各口岸输往全国各地,“远则宁波、上海、乍浦、天津以及广东。凡港路可通,争相贸易”。

造纸业是清代福建发达的手工行业。自宋代以后,福建产纸之县即达三四十县。福建的纸,早在明代就已经进入全国性的长距离运销,各种纸名目不同,著名的就有几十种,如毛太纸、毛边、花笺、海纸、毛六等,均销往各地,为福建大宗货产。到清代,造纸业更进一步得到发展,几乎遍及各府县,其中以闽江流域最多,以闽北山区的建宁、延平及西部的汀州几府比较集中。

木材是经过闽海关中转的重要商品之一。福建的林业发达,杉木是福建外销的主要商品之一,其产地主要在闽江下游建宁府。刚江南地区本地所产木材不多,需要从福建等地输入木材,由于陆运不便,福建的木材大多沿海路运往江南。据记载:“(浙江)材木之用,半取给于闽。每岁乡人(浙江木商)以海舶载木出(福州)五虎门,由海道转运”。

茶叶是福建仅次于糖的商品。清初,福建茶叶产量很大,国内市场以上海、汕头、天津为主,还有不少输往海外。

此外,从关税档案看,福建的还有许多手工业品畅销全国各地。如,福建夏布、油、麻、靛青、水果等商品除输往江浙、江西、广东等地市场外,也大量输往更远的山东、直隶、东北、湖广、四川、云贵等省。

三、一口通商时期闽海关的商品流通

1 一口通商时期闽海关商品流通的特点

一口通商政策实行以后,闽海关的商品流通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与江海关和浙海关相比,清代前期闽海关的外贸色彩更浓,但主要表现在对日贸易上。当时的中西贸易主要集中在粤海关。根据马士的《东印度对外贸易编年史(1635~1834年)》统计,从康熙三年(1664)至乾隆十八年(1753)九十年时间中,英国东印度公司来华贸易的船只共有199艘,其中前往粤海关的有153艘,占总数的76.88%,到闽海关的有26艘,占总数的13.07%,到浙海关的17艘,占总数的8.54%。特别是康熙四十六年后,几乎所有的英国船只都集中在广州。“四口通商”有名无实,中西贸易实际上一直集中在广州。

第二,尽管闽海关商品流通量超过江海关和浙海关,但逊于粤海关。根据黄国盛的《鸦片战争前的东南四海关》一书统计,乾隆元年至二十一年间的年均税收,粤海关为449048.33银两,闽海关为269454.47银两,浙海关为89790.235银两,江海关为62483.6银两。粤海关税收是闽海关的1.67倍,是浙海关的5倍,是江海关的7.19倍。四海关的平均每年总收入为870776.6银两,粤海关一关税收就占了51.57%,超过其他三关之和。

第三,一口通商初期,闽海关的商品流通量变化不大,但至嘉庆朝呈大幅度下降之趋势。闽海关乾隆元年至二十二年,年均税收为269454.47银两,而到一口通商后,第一个十年年均税收342512.2银两,此后几十年间闽海关税收仍在增长。究其原因是,乾隆二十二年“一口通商”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闽海关并未完全受禁令约束,时有吕宋等南洋国家商船来厦贸易。如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政府下令,以前曾到厦门停泊贸易过的吕宋等国商船,允许继续赴厦贸易,但其他外国商船只准赴广州一口贸易,因此,闽海关的税收未受多大影响。

正如表2所示,如果从乾隆二十二年至道光二十年一口通商时期,看四海关的税收变化情况。我们发现,闽海关的税收下降趋势最为明显,粤海关税收增加最快,而浙海关和江海关比较稳定。乾隆二十二年至三十一年,闽海关年均税收为342512.2银两,与粤海关相差不甚悬殊;而到乾隆三十二年至五十一年,闽海关税收虽有增长,但逐渐与粤海关拉开了距离;乾隆五十二年以后,闽海关税收每况愈下,而粤海关税收则突破百万银两。特别是进人嘉庆朝以后,闽海关的税收下降趋势更大。嘉庆二年至十一年,闽海关的年均税收仅190138银两,仅占乾隆四十二年至乾

隆五十一年年均税收385193.4银两的50%左右。

2 一口通商时期闽海关商品流通减少之原因

一口通商时期闽海关税收的大幅度下降,必然是由于该关商品流通量的急剧减少而为,因为关税变化是海关商品流通量变化的“显示屏”。那么,造成闽海关税收剧减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厦门对外贸易的衰退。雍乾时期,福建的外贸主要集中在厦门港。厦门贩洋船只,“始于雍正五年,盛于乾隆初年,时有各省洋船载货入口,倚行贸易征税,并准吕宋等夷船人口交易,故货物聚集,关课充盈”。厦门港外贸的衰退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一,乾隆二十四年,作为大宗出口品的生丝价格上涨,清政府推测有人走私生丝出洋,于是下令禁止生丝出口,这就出现了闽粤洋船停开的局面;其二,乾隆二十五年,又发生了厦门“洋船行被火”,这一灾难也有不利的影响;嘉庆元年,厦门“尚有洋行八家,大小商行三十余家,洋船千余号,以厦门为通洋正口也”。该关“向来南北商船由商行保结出口,后因蚶、江、五虎门三口并开,奸商私用商船为洋驳(较洋船为小),载货挂往广东虎门等处,另换大船贩夷,回棹则以贵重之物由陆运回,粗物仍用洋驳载回,倚匿商行,关课仅纳日税,而避洋税,以至洋船失利,洋行消乏,关课渐绌”。到“道光元年,洋行全行倒闭……维时本地以商船作洋船者,尚有十余号,而各省洋船及吕宋夷船不至,自后洋船洋驳亦渐稀少……迨至道光十二三年,厦门商行仅存五六家,关课亏缺”。商品流通的减少,自然导致闽海关税收下降。

闽海关各关口分布于福建沿海各处,征税口岸有十几处,一口通商后,税收逐渐减少。上面讨论的外贸减少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正如表3所示,闽海关并不是以征收外贸税为主的海关,洋税只占该关税收的一小部分。由于资料所限,虽然我们难于知道闽海关所征的梁头税和糖料税中,有多少来自进出口的船只,但即使假设全部出自对外贸易,洋税也不超过整个闽海关税收的20%。换言之,闽海关的税收主要来自国内沿海贸易,洋税减少并不是一口通商时期闽海关衰落的主要原因。

其次是闽海关内贸流通大幅度减少。一口通商时期对闽海关商品流通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福建内贸商品流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变化又可以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乾隆二十二年至嘉庆二十一年,这是闽海关初步衰落的阶段。清政府规定,通商“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浙省”,不久东南亚到中国贸易的东洋船,也收泊于广州,进行统一的外贸管理。而在这一阶段,台湾与大陆通过正规渠道流通的商品也大量减少。福建粮食主要需求地是台湾,从雍正三年至嘉庆初年的这一时期,是台湾同大陆通商贸易的鼎盛时期,嘉庆朝以后,蔡牵集团对于福建商船构成很大的威胁,随着台湾人口增加,土地的开发达到饱和等因素,运往大陆的粮食也在大量减少。这一时期由于仍有不少茶商在闽海关中转茶叶,“由海运,运茶至粤”。以上因素造成闽海关关税大幅度地下降,但年均收入仍在20万银两以上。

第二个阶段,从嘉庆二十二年至道光二十年,这是闽海关彻底衰落的阶段。嘉庆二十二年,“两广总督蒋攸锯恐奸商串通狡夷私相买卖,奏请禁止武夷松罗之茶,不准出洋,俱由内河过岭行走,其贩往江南、天津向由海运者不禁,(闽海关)口务遂绌”。按照清政府规定,福建、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份所产的茶叶必须经过大庾岭道运往广州。如福建输往广州的茶叶主要是武夷红茶。武夷茶在崇安集中后,陆路搬运,攀越武夷山抵江西铅山,经鄱阳湖,溯赣江到南安,由此陆运过大庾岭到南雄,沿北江顺流南下至广州。由于交通格局的变迁,此后闽海关年均税收从未超过20万银两,一蹶不振,彻底衰落。鸦片战争以后,虽然福州港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曾在全国独占鳌头,并成为中国第一大茶市。茶叶税迅速增加,但此时由于茶叶大多由海轮运销各地,其税收由闽海洋关征收,因而闽海常关的税收一蹶不振。

四、结语

综上,我们较为详细地考察了“一口通商”时期前后闽海关商品流通的情况。“一口通商”时期前,福建较为发达的对外贸易,尤其是较为发达的国内长途贸易,给闽海关带来丰厚的税收。但是“一口通商”以后,随着福建外贸的衰退特别是内贸商品流通格局的变迁,闽海关的商品流通量大为减少,税收也随之大幅度下降。从关税档案看,清政府从四口通商转向一口通商,在对四海关的影响中,除粤海关的商品流通及税收有较大增长外,江海关和浙海关所受影响不大,但是对闽海关的商品流通及税收却是致命的一击,这一政策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近代福建经济的转型。

与明代相比,清代前期经济尽管有了巨大发展,但是如果把有清一代的成就放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看,却黯然无光,其原因很多,清政府对外贸不重视也是一个因素。发展对外贸易,不仅对外国有利,对发展中国的经济也有利,乾隆看不到这点。一口通商政策实行期间,正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尽管一口通商时期的粤海关收入有了相当大的增长,但是其在全国榷关收入中的比重仍然有限,不到20%,这表明清代经济仍是内贸型的经济。从清代前期闽海关的税收及商品流通情况,我们也能看到其缩影。经济开放的本质是主动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如果不主动参与,一口通商与四口、多口通商也没有本质上的多大区别。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势力十分强大的国家里,由于缺乏更多的诸如海关之类的“窗口”示范作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近代中国的经济转型,尽管这种转型本身也可能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

责任编校:雨若

作者:廖声丰 符 刚

海关税收职能分析论文 篇2:

我国现代关税职能的探析

【摘要】 本文通过回顾关税及关税范畴的发展过程,分析关税一般税收的本质和特征以及关税的特殊性,尤其是关税的涉外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关税原始职能及其派生职能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关税 涉外性特征 财政职能 保护职能 调节职能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在处理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外贸等关系中,关税作为国际通行的唯一合法的保护本国经济发展的经济手段,其职能显得尤其重要。

一、关税的内涵和外延分析

关税的内涵和外延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对其准确定位是分析关税职能的基础和依据。

弄清关税的起源,首先要搞清“关”的来历和职能。关是人类社会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古代设置“关卡”要具备三个条件:经济基础;政治主体,国家有设立关卡和管理关卡的权力;地理交通条件。关卡一般设在边境要塞、交通要道,便于实行监督和管理。

古代关卡有多种功能,其中把守国家军事、政治大门是首要职能,是国家根据需要设立的行政管理机关。那么海关征收关税的依据是什么呢?国家行政管理机关为进入本国境内的商品流通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如安全、交通、法律等,征收关税是对本国利益的必要补偿。因此,国家是关税征收的主体,海关就构成关税征收的机关。威廉·配第在《赋税论》中讲到:“关税是对输入或输出君主领地的货物所课的一种捐税,……,关税最初是为了保护进出口货物免造海盗劫掠而给君主的报酬。”据《大英百科全书》对customs的解释,古时商人进入市场时要向当地领主交纳一种例行的入市税customary tolls,后来就把customs和customs duty作为海关和关税的专用英文名称。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很容易仅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关税就是海关征收的税。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因为海关除了征收关税,还代征其他的国内税、费。所以,海关税收(customs revenue)是指海关依法征收的包括关税在内的所有税、费收入的总和。而关税(customs duty)仅指海关依法对进出口商品和货物征收的税。关税只是海关税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可见,关税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关税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现代广义的关税是包括进出口环节的关税和在进出口环节代征的其他国内税、费(也称海关税收);狭义的关税仅指进出口环节的关税,即海关代表国家,依据国家规定的有关税法及进出口税则,对进出关境的货物和物品征收的一种特殊的流转税。本文所说的关税就是现代狭义的关税。

二、关税的特征

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强制、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税收的原始职能就是筹集财政收入。因此,关税的本质也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形式,其原始职能也是筹集财政收入,且与其他税收一样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形式特征。但关税又有其自身特征。

1、关税的课税范围以关境为界。关境指主权国家的关税法令实施的领域。国境指主权国家行使行政权力的领域。两者所包括的范围有时一致,有时关境大于或小于国境。关税是个独立税种,只对商品和货物的进出境环节征收,不排除其他税的征收;而其他国内税种的课税范围是国境。

2、关税的征收机关是海关。征税主体一般是国家,国家税务局是国家征税机关。我国《海关法》规定海关是依法监督管理进出境事务的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履行征收关税及其他税、费的职能。所以,依法征收关税是海关的职责,而征收进出口环节的国内税、费本属于国家税务机关的职责。但是由海关征收进出口环节的国内税、费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特征,所以国家税务机关委托海关代替征收进出口环节的国内税、费,属“代征”行为。

3、关税法规相对独立,自成体系。《海关法》是我国关税制度及征收管理的基本法;国务院成立关税税则委员会,负责制订或修订的《进出口关税条例》、《海关进出口税则》的方针、政策和原则,是关税制度的基本行政法规;海关总署负责制订《海关进出口货物征税管理办法》、《海关审定进出口货物完税价格办法》等具体的实施办法和条例等行政性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形成相对独立的法规体系,专门解决以进出口商品和物品为课税对象的关税立法执法问题。

4、关税法规内容具有明显的涉外性。

(1)关税税则的确定要遵循有关国际准则和惯例。有关国际关税协定把关税加以约束或固定,不能任意更改。为防止利用国内税代替关税,关税被严格定义为“只指按国家进出口税则征收的税”,不仅区别于其他税收,而且把海关征收的临时性差别关税,反倾销税、反补贴税、报复性关税等都排除在非关税贸易壁垒之列。

(2)关税税则就是关税的税目税率表。我国1985年颁布的《进出口关税条例》和《关税税则》以《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分类目录》为蓝本,建立我国关税税则商品分类目录;1992年1月颁布的《关税税则》,是以最新国际通用的《商品分类及编码协调制度》为基础重新编写的,对商品分类目录做了较大调整,以适应海关税则、海关统计、国际贸易管理等多方面需要。

(3)关税实行普通和优惠两栏的复式税率制。税率适用的原则是国际通行的原产地原则。世贸组织《原产地规则协议》为能迅速、有效和公正解决有关货物原产地的争端而达成的一个公开、透明的框架性协议。虽然各国具体情况有区别,但各国都按照其基本原则来确定各自的原产地原则。我国也以原产地原则确定使用高低不同的税率,体现国家主权和平等贸易。

(4)关税计税依据——完税价格。正确估价是依法征收的前提。在关税税率一定时,完税价格的高低决定了关税税额的多少,决定关税收入及其职能的发挥。按照世贸组织《1994年海关估价守则》中规定的实际价格实行海关估价制度,由海关根据需要,按照有关规则和标准确定某种进出口商品的完税价格作为征收关税的依据。因此,海关估价成为各国对外贸易和关税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

关税的特征决定了其不能被列入涉外税收或国际税收的范畴,必须作为一个独立的税收学科而存在。

三、关税的职能

1、筹集财政收入的职能。税收天生就是政府筹集收入的形式,而具有征收便捷、集中、高效等优点的关税更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建国以来,我国关税筹集财政收入职能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见图1)。

(1)1950—2000年,我国关税财政收入职能逐步占据重要地位。尤其是90年代以来关税及海关税收收入都呈现持续、稳定和大幅度增长,关税和海关税收收入分别占中央财政收入的10%~30%,成为我国中央财政收入的重要资金来源。

(2)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时期及改革开放所处的阶段决定了我国目前乃至将来很长一个时期内,关税和海关税收收入仍继续保持不断增长的趋势,其筹集财政收入的职能仍会占据重要地位。征收关税仍将是海关工作的轴心,是其他职能发挥的综合表现。

2、保护本国经济发展的职能。关税是国家主权的象征,是守护国家政治经济的重要手段。在国际交往和贸易往来中,征收关税可以有效防止国外的经济入侵和贸易歧视,维护国家主权和保护国内经济的正常发展,这就是关税的保护职能。

一般是通过征收进口保护性关税,提高进口商品的价格,削弱其竞争能力,从而限制国外商品的进入,保护和支持本国新兴产业、支柱产业和朝阳产业等的生存和发展;提高进口商品价格的同时,也提高和维护了国内同类商品的价格水平,从而调动本国生产的积极性。而通过征收出口保护性关税,提高出口商品的价格,削弱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阻碍本国商品的出口,限制本国紧缺的能源、原材料等大量外流,从而保护本国国内生产和消费的正常需要,同时增加财政收入。如何使本国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占据更有利地位是各国关注的焦点。即便是发达国家,它们虽然积极倡导国际贸易自由化和关税削减,但至今没有一个国家真正放弃关税这一合法保护经济的手段。

对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关税保护经济的职能常常比发达国家更重要,也更艰巨。中国近代关税史就是我国关税自主权被掠夺和经济被入侵的屈辱史。“在鸦片战争前50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中,80%~90%进口来自英国,65%~80%出口到英国。但总的是中国进量小,因而对英贸易一直是出超……”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南京条约》,垄断中国市场,掠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在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但又日益密切的局势下,要既融入国际分工又保护本国经济的平衡发展,不仅不能放弃关税的保护职能,而且要深入研究国际惯例和准则,制订符合本国利益的关税政策和制度,充分发挥关税的保护职能。

3、调节经济的职能。关税与其他税收一样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手段,体现一定时期国家的政治、经济、对外贸易和产业等政策导向。关税税率高低及减免税等规定可以调节国内不同部门、行业、地区等之间的利益分配,引导微观经济主体按照政府调控的意图调整经济行为,实现社会经济资源优化配置。

(1)调节国内市场供求关系。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要靠价值规律发挥作用,而价格是最好的标尺。关税是进出口商品价格的重要组成,因此可通过关税影响商品价格,从而调节供求总量平衡。同时,还可以通过差别关税税率的制定,调整商品相对价格体系,从而调节商品供求结构的平衡。

(2)引导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升级。由于我国国际贸易中多以出口初级产品换回工业制成品,而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比价差距很大,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这种贸易格局是由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决定的,可以通过制定差异性关税制度引导和改善国内经济结构,进而优化贸易结构。

(3)调节分配和消费。各国为了引导消费结构和导向,普遍对高档消费品征收高关税,即“寓禁于征”。同时,关税还能发挥国际间收入再分配功能。贸易逆差国在过多进口国外商品时,国内收入随之外流到出口国,国民收入总量净减少;反之,贸易顺差国随着大量本国商品的出口,国外收入流入国内,国民收入总量净增加。

(4)优化资源配置。没有哪个国家能闭关自守,所以通过关税调节国内社会经济资源配置,也就改变了社会经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流通和配置。因此,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贸易全球化的浪潮中,关税的职能被放大到国际政治、经济、贸易等领域,成为处理国际事务的一种重要工具。在人类史上,人们解决国家间利益分歧的手段就是战争、技术和市场。二次大战后,人们更多选择理性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关贸总协定的签订、世贸组织和世界海关组织的成立,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为世界政治经济的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中关税在协调和解决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税已将国际间贸易纳入一个统一体中。关税既是本国经济和市场的安全阀,又成为协调国际政治、经济、贸易关系的重要手段。所以,关税必将被赋予新的职能,对关税的灵活性、适应性等提出更高的要求。

同时还应注意,关税的调节职能及新的非传统职能均是以关税财政职能和保护职能为基础发展而来的。即关税的原始职能永远都是最根本的,是其他职能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但关税的原始职能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并不一定就是最主要的职能。

【参考文献】

[1] 杨圣明:中国关税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2] 黄天华:中国关税制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 项怀诚等:外国税收制度丛书.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

[4] 刘孝诚:关税.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2003.

作者:李九领

海关税收职能分析论文 篇3:

关于自贸区税收体制的思考

摘 要:在目前世界经济发展迟缓和新一轮“贸易与投资伙伴”多边谈判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在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需要有新的探索和改革。以上海自由贸易区税收体制政策为背景,介绍自贸区税收政策作用机制及影响,分析上海自由贸易区的税收优惠政策,理性地借鉴国外自贸区的相关税收经验,探索自贸区税收政策的发展方向,以期实现符合税制改革方向和国际贸易标准的税收政策的创新及突破,推动我国自贸区的科学有序发展。

关键词:自由贸易区;收税优惠政策;创新

一、上海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背景

自贸区是指在一国的领土部分内的特殊关税区域,在法律上被认为在关境以外,实施海关特殊监管措施,在这个区域内可以不受限制地进行存储、贸易、制造、加工和装配业务活动[1]。实质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自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感到威胁的美、欧、日三大经济体不断地建立新的贸易关系,以加快推动高标准的贸易自由化,中国经济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在此国际背景下,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该试验区成立时,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为核心,辅之以机场保税区和洋山港临港新城,成为中国经济新的试验田,实行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多项改革措施,并将大力推动上海市转口、离岸业务的发展。这一先行先试的重大创举将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为全国性的经济改革提供更为标准化的示范推广效应。

二、税收政策的机制及影响

(一)税收政策的机制

税收政策作为政府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工具,是政府通过运用税收手段直接调节纳税人的收入,间接影响纳税人的投资行为,进而使社会经济活动发生变化,以实现政府调控目标的活动。税收政策不仅对资源的流动方向具有导向作用,也会影响企业的成本和收益,还会降低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首先,政府在发挥调控作用的同时,结合不同政策,有针对性地制定配套的税收政策以体现政府对市场配置资源的影响,促进资源向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方向流动;其次,政府将一部分的税收收入来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或让渡给纳税人,从而实现成本的节省和收益的增加;最后,企业的发展需要创新,而创新的投资周期长、风险高,政府通过税收政策可以减少企业创新活动的费用与支出的风险,增强其抵御创新风险的能力,实现产业创新发展的新道路。

自由贸易税收政策作为自由贸易区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会以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定位以及国民经济的需求为参考,特色地制定出该地区自由贸易的税收政策。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功能配套的管理手段。随着各自由贸易区类型、功能定位的不同,其产生的配套的税收政策亦有所不同。二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多样化。自由贸易区本着拉动本国经济快速发展,吸引外资和先进技术,促进贸易发展,提升国家地位的原则,需指定出更优惠、更多、更加具备吸引力和竞争的税收政策。

(二)税收政策的影响

自由贸易区作为一项新的经济政策,其对区域内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指由于区域内成员相互之间取消关税和贸易数量限制措施之后直接对各成员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第二类是指缔结自由贸易区之后,由于区域内生产效率提高和资本积累增加,导致各成员经济增长加快的间接效果。二者也分别被称为静态效果和动态效果。在静态效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影响是“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前者是指区域内成员相互之间由于交易成本下降和贸易限制取消,导致本国内高成本产品被区域内其他成员低成本商品所替代以及过去受到对方数量和高关税限制的本国低成本商品出口扩大,从而给区域内进出口双方带来更多贸易机会和经济利益。后者是指原有与区域外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由于区域内交易成本的降低可能被区域内成员之间的贸易所取代。而动态效果主要包括“市场扩张效应”和“促进竞争效应”。前者是指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将产生生产和流通的规模效益,并带来产业集聚效果。后者是指随着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将促进区域内垄断行业的竞争,提高生产效率。贸易创造效应、市场扩张效应和促进竞争效应会带来许多正面影响,但是贸易转移效应也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原因在于区域内的低效率产品可能会取代非成员的高效率产品。

三、上海自由贸易区税收优惠政策制度

“税收优惠”是指国家或者政府通过对特定企业或投资者采取降低税率、延长纳税时间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投资增长和产业集聚的优惠政策[2]。纵观世界上发达的自由贸易区,不难发现,“便捷的港口环境、诱人的税收政策、发达的基础设施以及完备的管理体系”是支撑自由贸易区成功运行的重要因素。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同样如此,其中“税收优惠”在促进上海自贸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管理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建立上海自贸区的初衷并不是要人为划出一个“税收优惠”的特别区域,而是要在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寻求一个可持续、可复制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让这个成功的经济发展模板在全国范围内开花结果,促进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崛起[3]。因而,建立科学规范、合理有效的税收优惠制度是上海自贸区健康运行的必要条件。

(一)税收优惠的功能

一是促进知识溢出与技术转让。无论是出于社会公共目标的考虑还是基于经济发展的需求,税收优惠政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倾斜。二是带动经济发展。毫无疑问,自贸区建立的直接目的就是带动港口或者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自贸区的税收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将促进该地区的投资、贸易、服务业、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并且税收优惠的对象是不特定的符合相关条件的经济主体,这为各类企业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了机会。在此优惠制度的基础上,人才、技术、资金等各种社会资源会源源不断地流入自贸区,使自贸区的资源投入形成巨大的集群效应,从而带动自贸区的经济发展。

(二)上海自贸区税收优惠制度的现状、特点及问题

1.上海自贸区税收优惠制度的提出。上海自贸区税收优惠制度由《总体方案》确定的7项税收优惠政策和相关部委发布的税收优惠的具体文件两部分组成。《总体方案》以“维护现行税制公平、统一和规范”为前提,以“培育功能”为导向,确定了7项税收优惠政策。其中两项旨在促进自贸区企业对外投资,5项旨在促进自贸区企业对外贸易。税种主要涉及企业所得税、个人、增值税和关税。在《总体方案》的基础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出台了相关税收优惠的具体规则,由此形成自贸区税收优惠制度体系。

2.上海自贸区税收优惠制度的特点。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作为中国启动新一轮经济改革的标志而备受社会关注,其税收优惠制度的特点在于第一紧贴实际需求。税收优惠政策明确提出了两条促进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即“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所得税分期缴纳”政策和“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分期缴纳”政策。现在看来,延长纳税时间非常的接地气,因为按照现行规定,无论是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等资产重组行为产生的资产评估增值部分,还是因为科技创新企业给予科技人员的股权激励所得部分,都无一例外的要一次性缴纳个人所得税或企业所得税,没有纳税期限上的优惠,这就容易造成企业流动资金的短缺,加重纳税人的税负;如果纳税人不能一次性地缴纳应纳税款,还可能出现逃税等违法行为,造成税款的流失[4]。第二是注重借鉴成功经验。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不仅借鉴了中关村地区有关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同时也借鉴了一些滨海地区的融资租赁出口退税的经验,这样做的优点是降低了制度创新成本,提高了制度的执行效率。

3.上海税收优惠制度存在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税收优惠制度的设定与税收法定原则相悖。上海自贸区税收优惠制度是由国务院出台的《总体方案》和相关部委发布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两部分组成的。全国人大授予国务院的职权,国务院只能自行行使,不得将权力授予其他国家机关,其他国家机关也不得在税收问题上制定与法律相抵触的文件[5]。2013 年国务院制定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本身亦不属于行政法规,并不能成为上海自贸区实施税收优惠的直接依据,而真正提供上海自贸区税收优惠实施细则的是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行政部门,行政部门制定的税收行政规章在效力位阶上低于行政法规,这违背了税收法定原则在授权背景下的基本要求。第二个问题是税收优惠的内容构成缺乏统一性。由《总体方案》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发布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构成的上海自贸区税收优惠制度,在内容上缺乏统一性,主要表现在:首先,虽然《总体方案》以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为宗旨确定了7项税收优惠政策,但是承担细化、落实《总体方案》税收优惠政策职责的是不同部门制定的规章或文件,这些规章或文件既有一个部门单独颁布的也有几个部门共同颁布的。其次,在《总体方案》的指导下,相关部委各自制定了具体的税收优惠措施,但是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对同一项税收优惠政策往往分别做出规定。再次,关于上海自贸区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的税收政策,仅仅涉及对企业税收优惠的相关文件,而对于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优惠问题,还不能找到明确的规定。第三个问题是收税优惠的监管机制不健全。上海自贸区税收优惠制度在促进投资和贸易发展、产业集聚、吸引优秀人才的同时,其税收优惠监管机制亦亟待完善。首先,税收优惠并没有纳入国家预算体系。其次,税收优惠缺乏有效评估体系。再次,税收优惠缺乏有效的问责和退出机制。第四个问题是税收优惠的实施效果容易导致不公平竞争。税收优惠作为上海自贸区建设不可缺少的条件,使上海自贸区的企业或个人承担相对较低的税负,但是税收优惠的实施效果在上海自贸区容易形成政策洼地,给相关不公平逐利活动提供机会。

四、借鉴国外自贸区发展经验

新加坡自贸区的兴起,纽约自由港的持续发展和德国汉堡自由港曾经的辉煌成就对上海自贸区税收优惠制度而言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6]。第一,统一自贸区税收优惠法律法规。新加坡自由贸易区根据本国法律制定了《自由贸易区法令》,统一和完善了新加坡自贸区的相关法律,使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有了统一的法律作为指导,相比上海自贸区,各部门在独立或联合颁布的文件中,存在利益上的非完全相容,导致无法及时合理地对自贸区税收进行调整,势必会阻碍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第二,完善自贸区税收优惠法律制度。美国纽约自贸区的成功在于先立法、后建设,随着自贸区的发展,法律制度也在不断地更新调整和完善,反观上海自贸区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均不是以法律的形式呈现,导致了内容零散、缺乏体系、对待问题没有一句等问题,降低了税收优惠的实用性。第三,加强税收优惠的管理。德国自由贸区重点突出的就是对自贸区税收优惠的管理,德国汉堡自贸区在税收管理上形成了自上而下多层次的税收管理体制[7]。不同部门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同时又各自发挥着作用。相比之下,《总体方案》提出的上海自贸区内销补税政策值得完善。

五、上海自贸区的创新

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我们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而是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创新出利于自身发展的政策,自贸区政府通过寻求制度创新,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而推进税收现代化的目标要求[8]。具体表现在:

在自贸区内推行“办税直通车”。在2015年试验区扩容后纳税人可以就近选择办税服务点办理涉税事项,不仅方便纳税人,也可使税收部门的只能同步延伸。

实行“办税一网通”等10项创新措施。2014年6月,国家税务总局根据上海自贸区实际情况,提出了“税收一网通办、便捷优质高效”的10项创新措施,这些措施最大限度地便利了纳税人,最大限度地规范了税务人,纳税人足不出户即可办理32种涉税事项。

创新审批方式,规范审批制度。一是实行专业化集中审批。在自贸区税务分局设立专职审批所,促使审批标准更加客观,有效减少自由裁量权。二是试行窗口“一站式”审批。只要纳税人申请属于即办事项,且申请要件符合规定,就可当场办理。三是取消部分前置核查。对于符合条件的自贸区新办企业一般纳税人资格申请等涉税事项,取消前置核查,强化事后监管,方便纳税人及时开展具体业务。

搭建税收无障碍沟通平台。自贸区税务分局开通12366 纳税服务热线、自贸区税务微博,并逐步充实自贸区税收政策案例库,多平台发布涉税信息,回应纳税人关注,答复涉税咨询,构建“点对点”双向互动平台,实现税企无障碍沟通。

推进诚信纳税,实施“容缺管理”。根据纳税人的信用信息和系统评价结果,实施分类服务和管理。推行“容缺管理”服务,将大大提高企业办事便利性,加快涉税事项办理速度。

综上,随着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步伐的不断推进,其必定还会有更多的税收制度创新应运而生,因为从改革的领域、过程和环节来看,它们一环扣一环,单纯地强调对外投资、贸易、金融等的扩大与开放,却没有在税收政策和制度上为其扫清障碍,很难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针对自贸区自身的条件和问题而推出的具有创新性的税收制度,才会给自贸区的发展指引新的方向,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志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新战略研究[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27.

[2] 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通知[EB/OL].财政部门户网站,2014-12-09.

[3] 肖林,周国平,郭爱军,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成效与制度创新研究[J].科学发展,2015,(1):69-77.

[4] 许静.上海自由贸易区促进投资的税收政策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 刘剑文,雄伟.财政税收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53.

[6] 邱鸣华,樊星.借鉴国际经验——优化上海自贸区试验区的税收政策[J].科学发展,2014,(6):55-58.

[7] 胡大龙.德国汉堡自由贸易区[J].国际学院,2013,(3).

[8] 蒋硕亮.上海自贸区财税体制创新及其借鉴[J].专家视野,2015,(12):37-38.

[责任编辑 陈丽敏]

作者:娄汇丰

上一篇:条田规划问题探讨论文下一篇:国产动画电影发展论文